北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精品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平均数的再认识 -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平均数的再认识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一组数据中提取出平均数,并能对平均数进行解释。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以及如何从一组数据中提取出平均数。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以及如何从一组数据中提取出平均数。
板书设计1. 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2. 板书内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
2. 提高题: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学生的作业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3.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就是关于“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平均数的再认识 - 北师大版”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学生从理解概念到应用知识的关键步骤,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举例:通过计算小组同学身高的平均数,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平均数是数据集中的一种代表性指标。
(2)实际问题的解决: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平均成绩、平均速度等。
举例:给出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让学生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掌握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理解平均数与总数、个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举例:在面对复杂数据时,引导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数的情况?”(例如:计算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1.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程度: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计算和应用时,仍存在一些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实践活动的设置: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这说明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逻辑推理: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提高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案
过渡:同学们一定观看过歌手比赛吧!统计分数时,一般都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1)让学生计算出每位选手的平均分,并填空。
学生独立计算,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分,然后排出名次。
教学准备(资源利用)
PPT课件;
导学流程设计(集体研备)
执教者补充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1.提问:同学们,在四年级第二学期,我们学习过平均数,还记得如何求平均数吗?
引导学生回忆后,回答:求平均数的方法有:(1)把每一个数加起来,除以个数;(2)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2.出示问题:一个公司有15名员工,1位总经理,2个副总经理,员工月工资2000元,总经理每月40000元,副总经理每月20000元,这个公司的月平均工资大约是6111元,这个平均数能代表该公司的工资水平吗?
课件出示: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
提问: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出:119.3cm和118.7cm都和1.2m很接近,所以1.2m的高度是通过统计6岁儿童的身高得出的平均身高。
(3)师小结:6岁以下的儿童还没有到读小学的年龄,所以乘车免费,通过测量6岁儿童的身高,确定身高1.2m以下的儿童免费乘车时比较合理的。
同学们,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
指名汇报。
二、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理解该如何去计算数学和英语喜欢程度的平均分,根据平均分如何去作出判断。同时,注重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交流时,要关注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 平均数的再认识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8章第3节《平均数的再认识》。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对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场景的深入理解。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和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集合中的代表性。
4. 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数学思维。
教学难点1.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2. 计算平均数时,如何处理数据中的异常值。
3. 将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如中位数、众数)进行比较和区分。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数据和计算过程。
2. 练习题和答案,用于课堂练习和学生自我检测。
3. 学生分组活动材料,如数据卡片、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分享他们的计算方法。
3. 讲解: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步骤,并通过具体例子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4. 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巩固计算平均数的技能。
5. 应用: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平均数来解决,如计算班级平均分、家庭月均开支等。
6.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平均数的局限性,如异常值对平均数的影响,以及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区别。
7.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定义:平均数的概念及公式- 计算步骤: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实例:具体计算例子- 应用: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注意事项:平均数的局限性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以下内容:1. 基础练习: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87,88页《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1课时)【教材简析】平均数是数据统计的一个重要的量,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
本课时是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和“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基础上进行教学,是深入研究平均数的代表性、区域性易受极端数据影响而变化,即平均数的灵敏性,是为高段进一步分析数据、作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做出预测的统计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简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统计表,统计图(条形和折线)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能通过图表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时应基于学生的实际,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应充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理解知识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统计观念的核心发展。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4.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5.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法建议】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五年级的学生实际,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准备】教:1. 教学课件PPT,希沃白板,希沃授课助手,平板ipad2.学习单【教学流程图】【评价方案设计】课前检测【主要内容】1.阅读“招聘启事”故事2.自己回顾一下,下面3个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课,主题为“平均数的再认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平均数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深化对平均数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 平均数的定义:回顾并深化对平均数定义的理解,即平均数是所有数值加总后除以数值的个数。
2. 平均数的性质:探讨平均数与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平均数在数据集中的位置。
3. 计算平均数: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计算方法。
4. 应用平均数: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和统计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并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1. 平均数的性质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与原始数据的关系,以及平均数在数据集中的位置。
2. 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3.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平均数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需要准备以下教具和学具:1. 教具:PPT课件、教学视频、平均数计算示例。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数据集素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3.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强化学生的理解。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八章第三节,主题是"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实际应用的例子。
2. 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3. 一组数据,用于学生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将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例如:“假设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40cm, 145cm, 150cm,请问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 新课讲解:通过PPT课件,我将会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以及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我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3. 实践操作: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给定一组数据,要求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们的疑问。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讲解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篮子里有苹果、橘子和香蕉,苹果有5个,橘子有7个,香蕉有8个,请问这篮子水果的平均数量是多少?”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平均数的定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计算下面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 4, 6, 8, 10答案:62. 小明的成绩在一次考试中得了85分,比班级平均成绩低5分,请问班级平均成绩是多少?答案:90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因此,我详细规划了这节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主题是“平均数的再认识”,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五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中的第二节《平均数的再认识》。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我知道,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是难点,因此,我将重点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纸张、铅笔、直尺等教具和学具,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我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即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我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即先将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4. 随堂练习:我设计了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求出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含义: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求平均数的方法:先将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七、作业设计1. 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2,4,6,8,10。
2. 小明的成绩在班上排第4名,他的成绩是班上平均成绩的多少倍?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拓展延伸,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就是我设计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精品教案
第3课时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材第87~88页)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新课标第一网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X k B 1 . c o m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新-课 -标- 第- 一-网(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选手2:(97+99+100+84+95)÷5=95(分)选手3:(90+98+87+85+90)÷5=96(分)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教学反思:教师总结:“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且应用算术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并且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阅读一段文本,提取信息,计算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算术平均数的概念;2.实际生活中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能力;2.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是小挑战来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主题。
比如老师可以列出一些数字和各种物品,让学生来猜测它们的平均数。
2. 学习(20分钟)老师先讲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解释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下一些数字的平均数。
3. 实践(25分钟)在这个环节,老师可以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来解决。
比如:小明喜欢吃糖果,他一年总共吃了1000个糖果,平均每个月吃多少个?要求学生用到上面所学的知识来计算答案。
4. 学习反思(10分钟)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今天的学习收获,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演示法;2.问答法;3.讨论法。
六、教学工具1.黑板;2.笔记本电脑;3.计算器。
七、教学评估老师可以通过教学实际操作,学生的反馈和考试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八、教学反思平均数作为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理解其基本定义,又要进一步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体现出其课程的实用性和生动性。
对于学生而言,平均数虽然并不是特别的难,但是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老师也可以融入一些游戏和竞赛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优质教学课件
设计的意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 身体会到极端数据(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 对平均数的影响,从而理解比赛中去掉一个最 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合理性。
第二个大问题:探究平均数在确定免票线合理性 上的应用设计以下两个环节: (1)从乘车情景入手让学生分析1.2米这个数据得 到的途径 (2)理解1.2米作为免票线的合理性 如何突破难点:借助生活经验,小组合作交流讨 论。 设计的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第二环节: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 实际情况,我们将课本的内容的顺序做了调整,本环 节分为两个大问题进行教学。
第一个大问题:课件呈现“新苗杯”少儿歌手大 赛的成绩统计表,本环节设计3个问题。
第1个问题是计算平均分,排出名次(学生独立 完成,每组算一位选手。学生汇报,说计算的方法)。
第三环节:畅谈收获,交流分享
“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鼓励学 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畅谈收获,交流 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交流学习所得,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 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平均数的再认识
代表性
灵敏性
(平均水平) (极端数据)
(98+94+96)÷3=96(分) (97+99+95)÷3=97(分) (90+87+90)÷3=89(分)
课堂小结
快来说说这节 课你有什么收 获?
每个人对于学习,都有着不同的方 法。有些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 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 学习中不断运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
五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
五年级数学教课方案:《均匀数的再认识》一、说教材1、教课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均匀数的再认识》2、教材剖析:跟着科学技术和数学自己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平时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重申发展学生的统计观点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课的它包括两部分即算术均匀数和加权均匀数(较复杂的均匀数问题)3、教课重、难点:求均匀数讲课稿均匀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点数它能反应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宽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均匀数的意义掌握求均匀数的计算方法是教课的要点而本课的“均匀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均匀数”的方法不一样弄清“所有数据的总和”与“所有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课的难点4、教课目的在学生计算出均匀数的基础上应充足指引学生理解“均匀数”观点所包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均匀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质意义与宽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质问题进而获取必需的发展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匀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均匀数的方法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依据需要采集实用的信息培育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感情目标:经过小组学习活动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质量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促使学生个性和睦发展二、说教法:“求均匀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课内容离开生活实质会使学生感觉无聊无聊所以要踊跃创建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要旨”采纳多媒体教课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议论法向学生供给充足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踊跃性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充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饰演好组织者、指引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三、说学法:在学法指导上努力创造同等、民主、和睦、安全的教课气氛充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经过察看、操作、比较、剖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踊跃参加依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想方式主动研究去发现、建立数学知识经过小组合作中的相互议论沟通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伙伴的成功解说自己的想法聆听他人的建议获取踊跃的感情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省自主评论以提升解决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四、说教课过程:五年级下册数学均匀数的再认识教课方案教课内容均匀数的再认识教课目的1、联合生活实质再进一步理解均匀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均匀数的方法2、能运用均匀数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领会均匀数在实质生活中的应用3、在研究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课要点难点掌握求均匀数的方法领会均匀数在实质生活中的应用教具准备:多媒体教课课时: 1 课时教课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依据相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小孩推行免票搭车即一名成年人能够携带一名身高不足 1.2 米的小孩搭车 1.2 米这个数据是怎样获取的呢2、学生怀疑说一说你的见解二、新授1、解决迷惑学龄前小孩即 06 岁的小孩而这就意味着 06 岁的小孩身高广泛不会超出 1.2 米那么我们第一就要检查一下 06 岁小孩的身高数据可是我们没法确立一个正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均匀数来解决问题出示均匀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应数据集中趋向的一项指标拥有代表性2、求均匀数的方法出示:“新芽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评委 1评委 2评委 3评委 4评委 5均匀分选手选手 297991008495选手 39098878590(1)把统计表填写完好并排有名次(2)在实质竞赛中往常采纳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而后再计算均匀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此中的道理(3)依据上述的记分方法从头计算 3 位选手的最后成绩而后排有名次3、教授解题策略题中数据众多没法直接比较能够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均匀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简单排有名次求均匀数的方法:总数目÷总份数=均匀数选手 1:( 92+98+94+96+100)÷ 5=96(分)选手 2:( 97+99+100+84+95)÷ 5=95(分)选手 3:( 90+98+87+85+90)÷ 5=96(分)4、计算完成请增补统计表并排出最后名次板书设计均匀数的再认识均匀数的意义求均匀数的方法:总数目÷总份数 =均匀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8.3节,主要内容是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如何求解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求解方法,以及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用于引发学生们的兴趣,以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图片,比如一些水果和玩具,然后问学生们,如果我们要知道这些水果的平均重量或者玩具的平均价格,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3. 练习:在讲解完平均数的求解方法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平均数,并且能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平均数的概念来解决这些问题。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适时地进行板书,将重要的概念和公式写下来,方便学生们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平均数= (3+6+8+10+12) ÷ 5 = 82. 小明的成绩在班级中的平均分是85分,如果小明在期末考试中得了90分,那么他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是高于还是低于班级平均分?答案:小明的成绩在期末考试中是低于班级平均分的。
因为他的平均分是85分,而他在期末考试中得了90分,所以他的成绩是高于平均分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能够熟练地计算平均数,并且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但是在课堂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理解不够清晰,容易混淆。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名师教案
第3节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学设计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 m的儿童免费乘车。
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1.2 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生:可能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然后求的平均数。
师:使用平均数可以确定儿童乘车免费标准,在生活中很多地方能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具有代表性。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平均数。
教师板书课题。
二、相互交流,探索新知1.出示例题: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让学生把统计表填写完整,排出名次。
2.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①选手一一共得了多少分?92+98+94+96+100=480(分)②一共有五位评委打分,平均分是多少分?480÷5=96(分)③选手二一共得了多少分?97+99+100+84+95=479(分)④一共有五位评委打分,平均分是多少分?479÷5=95.8(分)⑤选手三一共得了多少分?90+98+87+85+90=450(分)⑥一共有五位评委打分,平均分是多少分?450÷5=90(分)⑦列成综合算式是(92+98+94+96+100)÷5=96(分)(97+99+100+84+95)÷5=95.8(分)(90+98+87+85+90)÷5=90(分)答:三位选手的平均得分是96分、95.8分、90分。
3.师: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呢?指名学生汇报。
①选手一一共得了多少分?98+94+96=288(分)②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有三位选手打分,平均分是288÷3=96(分)③选手二一共得了多少分?97+99+95=291(分)④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有三位选手打分,平均分是291÷3=97(分)⑤选手三一共得了多少分?90+87+90=267(分)⑥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有三位选手打分,平均分是267÷3=89(分)⑦列成综合算式是:(98+94+96)÷3=96(分)(97+99+95)÷3=97(分)(90+87+90)÷3=89(分)答:三位选手的平均分是96分、97分、89分。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课,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对数据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平均数的性质;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如学生成绩、物体长度等。
2.准备计算器、纸张等学习用品。
3.设计好教学课件,准备好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的生活案例,如学生成绩、物体长度等,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值。
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计算平均值。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探讨平均数的性质,如是否存在偏大或偏小的情况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平均数的再认识。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课时,即平均数的再认识。
在这一课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并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性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教学重点是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7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根据教材的内容,详细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
3. 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4. 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数的性质:1. 所有数据相加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等于平均数。
2.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求平均数的方法:1. 将所有数据相加,得到总和。
2. 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小明有8个苹果,小华有10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 一组数据如下:6, 7, 8, 9, 10。
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答案:1. 小明和小华一共有18个苹果。
2.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8。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再认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数学教案教学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87-88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我们以前学习过平均数,你能说一说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吗?可以举例说明。
2、师:生活中运用平均数的地方很多,你们看,长大后的马小跳在找工作的时候就遇到了平均数。
(马小跳找工作的故事:)招聘广告A公司因工作需要,招聘职员1名,待遇从优,员工月平均工资1200元。
招聘广告B公司因工作需要,招聘职员1名,待遇从优,员工月平均工资1000元。
师:马小跳选择进入A公司,一个月后该领工资了,请你们猜一猜他大约能领多少钱的工资?(学生只要是根据平均数的意义进行的猜测都可以给予肯定)(出示工资表)经理职员1职员2马小跳职员4职员5职员635001150850800700700700请学生帮忙验证马小跳是否被骗。
(计算组数据的平均数)你们认为用1200这个平均数来代表他们的平均工资水平合适吗?(预设:有的同学会认为合适,有的认为不合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再次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大家就会对平均数有新的认识。
(揭示课题:平均数的再认识)二、自主探究1、理解平均数再生活中的广泛使用。
出示例1: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费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师: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生:可能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然后求平均数。
师:你们分析的很对。
据统计,目前北京市男童身高平均值为119点3厘米,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点7厘米。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名师教案
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材第87、88页)1.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能运用平均数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平均数,你对平均数有哪些了解?生: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数,就是平均数。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1.课件出示下面的文字。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师:你知道1.2m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吗?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生1:通过调查6岁儿童的身高得到的,在一些6岁儿童中,大多数身高不足1.2m,也就是说我国对于6岁以下儿童是免票乘车的。
生2:在调查的6岁儿童中,这些儿童身高的平均数不超过1.2m。
师:你们分析得很对。
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
所以说你们解释的免票线的确定具有合理性。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的意义,这正体现了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2.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统计表。
师: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生:用总数除以总份数。
师:请把统计表填写完整,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生:选手1的平均分最高,他是第一名;选手3的平均分最低,他是第三名。
师: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用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计分方法。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1:有的评委打分太高或太低。
生2: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平均就更公平、更具有代表性了。
师:说得很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详案
平均数的再认识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吕珊珊教学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87-88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
2、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
3、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体会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学过程:一、讨论1.2米免票线的合理性,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1、创设免费乘车的情景,激活孩子的生活经验。
出示1.2米公交车免票线。
师:同学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在公交车上见过这个标志吗?你知道这个身高1.2米的标志表示什么吗?生:身高低于1.2米的儿童不用买票。
师:你真是个富有生活经验的孩子。
下面是我国有关免费乘车的规定。
出示课文情景一: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1)说说1.2米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
师:学龄前儿童指的是6周岁以下的儿童。
根据这个规定,身高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乘车?生: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才能免费乘车。
师:你认为1.2米这个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呢?生:可能是先进行了调查,然后求他们的平均数。
师:是的,要先进行调查。
那要调查几岁儿童的身高呢?是不是0-6岁的儿童都要调查呢?师:调查得来的数据有很多,这些数据有大有小,我们应该用什么数来代表这些6岁儿童的身高呢?生:平均数师:是的,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能够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和集中趋势,具有代表性。
板书:平均水平代表性集中趋势(2)解释免票线的合理性。
北京市有关部门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并求出平均数。
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统计结果。
出示课件: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厘米,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厘米。
北师大版数学五下《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2.问题的答案。
2.小组内合作完成,进一步明确平均数受偏大或偏小数的影响很大。
3.小组内讨论、交流,选代表陈述问题答案,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令人头痛的交通堵塞问题。你认为衡量某条交通主干道的路况用一天过往的车辆数量的平均数合适吗?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引入。(5分钟)
1.说一说平均数有哪些特点?
2.下面是五年级三班7名同学的身高,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142147 143 148
145144 146
3.引入新课。
1.小组内讨论、交流,通过回顾,说出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回顾学过的知识,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3)根据教材上的信息,引导学生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
2.探究平均数在评分问题中的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87页统计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引导学生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3)引导学生明确:在实际比赛中的记分方法。
(4)引导学生说出歌手大赛记分方法的道理。
(5)组织学生按照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2.(1)观察统计表,交流从统计表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2)独立尝试填表,并在小组内订正。给三位选手排出名次。
(3)通过老师的讲解,知道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4)通过同桌之间的讨论,进一步感知平均数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很大。
(5)小组内合作完成。
2.有合作才会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平均数的再认识更全面、更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是表示整体的平均水平
教学反思
4.综合练习
数学故事:“有危险吗?”
我们的朋友美羊羊遇到平均数了,不会游泳的他心想:我的身高是140厘米,河底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下河底去应该不会有危险的。请问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河底剖面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这个河底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深一些,有的地方可能浅一些。美羊羊到水深浅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安全,如果到水深深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不安全。
活动二:人数不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总数知道了男生队获胜了,现在老师加入了女生队里(出示第二次投篮比赛的统计图),这一次你知道哪队获胜吗? 学生会有争论,有的认为奖牌应奖给女生队组,因为女生队投中的总数多,有的认为女生队的人数比男生队多不公平,最后总结出了用每组投中的平均数来比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应该用每组中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来比较,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平均”是什么意思?你们能有几种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方法1:移多补少(动态演示)
(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觉得要帮助自己的朋友解除危机,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题能力)
(四)全课小结,感悟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比一比(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合并均分:
总数 ÷ 份数= 平均数
女生队:(4+5+4+5+再认识(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
教
学
目
标
1.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
二、练一练
三、全课小结: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活动一:人数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三(2)班学生投篮成绩)
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上周,我们班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每队选出4名选手作为代表,看,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投中篮球个数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比一比)
(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4)1.基本练习 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你们能说一说吗?(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2.提高练习 试一试(出示主题图) 男生队 女生队
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商店本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记录。
方法2:合并均分
总数÷份数 = 平均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投中:(4+5+4+5+7) ÷ 5 = 5(个)
男生队平均每人投中:(7+3+5+9) ÷4 = 6(个) (让学生说一说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2.平均数的产生 像这样,原来各不相同的一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最后变得一样多,这个一样多的结果就是原来那组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问:女生队的平均数是几?它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男生队呢?同学们现在知道奖牌应该是哪个队了吗?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男生队的平均数是6个,他们组没有一个人投中6个,那么这个“6”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我们算错了?(平均数6是把那个组中投中多的补给了投中个数少的,是移多补少得到的,是整体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每个人实实在在都投中的个数),那么女生队的平均数5呢? 4.平均数的性质(在具体情景中) △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有利于学生计算平均数是检查是不是对的) △每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两种情况观察引出) △这组数据中超出平均数之和与低于平均数之和相等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第一周卖出8箱,第二周卖出7箱,第三周卖出9箱。
师:估计一下,前三天卖出冰糕的平均箱数应该在哪个范围内?(引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计算出前三天平均每天卖出多少箱?
(8+7+9)÷ 4 = 8(箱)
(3) 让学生想出办法帮助小熊解决问题
师:到了星期四,水果店的老板又该进货了。你们说老板应该进几箱合适?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求平均数和统计的作用)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女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男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你觉得这两个队哪个队实力强,说说你的理由
女生队:4+5+4+5=18(个)
男生队:7+3+5+9=24(个)
设计意图:在真实的情境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