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论文
公共政策类论文范文
![公共政策类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6eefa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3.png)
公共政策类论文范文推荐文章公共政策论文范文锦集热度:关于公共政策的论文锦集热度:公共政策类相关论文例文热度:公共政策类本科毕业论文热度:公共政策论文范文精选热度:公共政策是指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达到一定的目标,经过一定的合法程序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为依据,它本质上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方案。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公共政策类论文范文篇1试议提高公共政策力度的方式一、决定公共政策执行力强弱的主要因素1.政策本身的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形成合理的政策体系,这些会影响执行的实施。
再加上有的部门和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沟通不顺畅,导致执行者无所适从。
2.政策主体的影响:任何一项政策都是靠政策执行者来实施的,执行者对政策的认同、对政策执行行为的投入、创新精神、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协调能力是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条件。
同时由于政策执行者既是执行者又是政策对象,往往为了个人利益钻政策的空子,这势必影响政策的执行。
3.政策客体的影响:政策执行的客体是指政策的目标群体及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执行是否有效取决于政策目标群体的接受程度。
因为政策本身就是一个利益调控器,表现为某一既定利益格局的调整,所以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一些目标群体不满不合作的情况。
4.政策环境的影响:政策执行的环境就是政府的行政生态系统。
虽然在制定政策时,虽然会预测到政策环境的复杂趋势,但这种预测会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
并且,制定与社会环境相容的政策会获得宽松的执行环境,利于政策的实施。
二、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一些路径探索1.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体系。
执行是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政策制定的优劣决定着执行力的强弱,建立和坚持科学的政策制定程序是执行的根本保证。
政策的内容和政策的方向应该具体明确,政策的目标切实可行这样才能保证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
其次,制定政策的相关部门要完善政策咨询机制。
[公共政策方面论文免费]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公共政策方面论文免费]公共政策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c9f39d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74.png)
[公共政策方面论文免费]公共政策分析论文公共政策方面论文免费篇1谈取消木地板消费税的影响与政策建议1.1释义2006年3月2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33号)明确规定,自2006年4月1日起对实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及实木指接地板加征5%的消费税。
实木地板又名原木地板,是指天然木材经烘干、加工后形成的地面装饰材料;实木指接地板是由一定数量相同的树种、相同截面尺寸的长短不一木料,沿着纵向指接长料,加工而成的地板;实木复合地板是由不同树种的板材交错层压而成。
这三种产品的共同点是在生产过程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资源。
木地板消费税是对木地板企业在木地板生产加工环节征收的税费,而不是由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支付额外的税费。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特殊性的消费税,是在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性的对一些特殊消费品征收消费税,且我国消费税采用价内税的计税方式,只在应税消费品的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缴纳。
1.2地板消费税征收的背景及目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直接关系到全球生态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的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国内对木地板的需求大幅上升。
生产和使用木质地板客观上消耗了大量木材资源,我国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不断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伴随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为了鼓励节约使用木材资源,世界各国对天然林采取禁伐、限伐措施。
按照5%的税率征收消费税就是国家保护森林资源,引导木材合理消费的一种方法,反映了我国政府对森林与环保问题的重视。
开征消费税后,一是可以调节消费结构,通过调节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影响消费活动的方向和内容,进而调节整个社会消费结构;二是限制消费规模,引导消费方向;同时增强国人的环保意识,提高民众树立更加环保的木材消费观。
征税将促使厂家与消费者更加珍视实木地板的生产与消费,从而提高木材使用率,减少浪费。
公共政策概论小论文[合集5篇]
![公共政策概论小论文[合集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cae57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c.png)
公共政策概论小论文[合集5篇]第一篇:公共政策概论小论文高考加分政策的公平性研究一、近年来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变化趋势及其现状1、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沿革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至1976 年的“优先录取”阶段;第二阶段为1977 年至2000 年的“降分录取”阶段;第三阶段为2001 年以后的“加分录取”阶段。
这三个阶段是随着我国高考的发展历程而变革的,推动了高考教育的发展,对新中国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2、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实施现状就现阶段高考加分政策来看,我们可以把加分对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补偿性加分政策。
加分对象包括: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华侨、港澳台学生;报考农、林、地、矿等艰苦高校者。
第二类是鼓励性加分政策。
其对象包括:高中阶段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者;高中阶段获得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获奖者与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者;获得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者;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荣立军功的退役军人;受政府表彰者。
第三类是因特殊时期、地区或部门需要而制定的高考加分政策。
对象如“非典”期间医护人员的子女、三峡库区移民的子女、专家与博士人员的子女、高校教职工子弟、独生子女等。
①以上三类是教育部在高考加分政策的具体规定中对高考加分对象的范围以及加分范围的罗列。
但教育部却没有对同一加分对象的加分幅度做出明确的规定。
据悉,自2000年以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权下放到各省,各省可根据各自情况,在教育部规定的范围内自行制定高考加分政策明细。
此外,根据规定,各省的招生委员会还有权制定本地区的政策性高考加分政策。
据统计,2010年,教育部规定的高考加分项目仅14种,但累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仅200种。
②全国各省的加分政策各有千秋。
例如山东省2010年取消了省内制定加分政策资格,并争取推进省属重点高校试点自主招生;江苏省2011年规定六类考生可以享受加分,且都在教育部规定的常规范围内,并没有特殊的加分规定;而重庆市堪称高考“送分状元”,2011年高考加分大项超20个。
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论文
![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6c3f95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6.png)
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论文公共政策作为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价值分配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府通过选择行为来完成利益协调和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论文篇一《浅析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共性》摘要:公共政策作为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价值分配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府通过选择行为来完成利益协调和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它必须遵循公平原则,而公平原则的正当性是以公共事务为前提的,以全体公民获利为目标的。
因而,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应该具有公共性。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性;马铃薯良种补贴政策政策背景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大国,我国也是世界第一大产量大国,而在农业作物中,受气候、水利条件的限制,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的传统粮食作物的增产潜力已如强弩之末。
与传统农作物相比,马铃薯的适应性和增产潜力巨大。
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在有“中国马铃薯之乡”美誉的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是其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定西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
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对保障定西粮食增产、加快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定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在我国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都不高,用于生产薯条、薯片、薯泥等高档食品的马铃薯大都依赖进口。
过少的优质种薯制约了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定西当地经济的发展。
现在,发达国家脱毒种薯的推广率达到了90%,而我国才20%。
这也从侧面说明,马铃薯在我国有巨大的增产潜力。
有资料显示,通过我们国家这几年的高产创建,马铃薯的高产潜力已经完全显现出来了,只要用上合适的脱毒种薯,我国马铃薯产量和品质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脱毒种薯繁育投资大、回收期长、价位高,农民难以接受。
定西马铃薯良种普及率虽然已达到61%,但经过脱毒的商品种薯供种面积还不到10万亩,供种率只有8%。
公共政策类论文3000字
![公共政策类论文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0222a0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5.png)
公共政策类论文3000字公共政策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引入公民参与,是公民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类3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公共政策类论文3000字篇1浅谈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摘要: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是一个复合性的话题。
无论是对于政府、行政管理者、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个体、还是对于整个社会,乃至于公共政策本身,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的积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民主监督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通过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理论知识论述。
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公家权利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政体。
第二人民主权理论,人民主权理论体现出来的是理想主义的民主范式,但就是这种理想主义发挥着人类社会无法停止的形而上学的冲动,这也是人本性的理想倾向。
第三民主行政理论,我国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依法治国理念的牢固树立,公众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地提高,民主和科学理念逐步深入公民意识,促进民主里也也逐渐成为共识。
政府和智囊团也很重视民主行政中的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是行政民主化的必然产物,民主行政在行政过程中体现行政权力因素以外,还应该体现行政权力对象的公民因素。
二、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现状以及困境1.我国工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的几十年,政府对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做了积极的推动。
本文指出了一下几点分析我国公民参与的现状。
第一公民参与日益逐渐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公共管理理念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完善逐渐的符合时代的要求,我国社会的整体改革对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浅谈公共政策的有关论文
![浅谈公共政策的有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fd406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d.png)
浅谈公共政策的有关论文推荐文章有关谈论时事实用英语对话热度:有关大学的美文欣赏:送女儿读大学热度:与青春有关的强烈情感励志日志精选热度:最新与努力有关的励志日志热度:有关匆匆读后感大学生【900】字热度:公共政策是公众的政策,它既是多数人的政策,也是少数人的政策,但并非少数个人或特殊阶层谋取私利的工具。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公共政策的有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公共政策的有关论文篇一《科学制定公共政策,搞好公共危机管理》摘要:公共危机主要指称的是那些需要作为公共管理系统核心的政府做出决策来加以解决的事件。
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对于公共政策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危机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政策系统的局限性,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往往存在很多困难,使政府陷入“政策困境”。
政府要想走出这一困境,就必须不断提高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
关键字:公共危机管理;政策制定;困境;出路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公共危机管理是我们政府所面临的一项重大的课题。
由于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是运行国家公共权力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公共危机的管理中,科学合理地制定公共政策成为各级政府、众多学者以及广大人民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一、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制定(一)公共危机。
在公共管理学科这一领域里,公共危机,是相对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引入的一个概念。
公共危机的发生,意味着一系列阻止甚至是停止事物正常发展和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不可预测地突然发生和不断发展,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了正常水平,迫使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系统核心的政府,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做出反应,采取各项措施,确保秩序的尽快稳定。
公共危机的首要特征是其具有公共性。
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是公共危机的又一特征。
另外,公共危机的后果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
(二)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关系。
1、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作为选择。
公共政策学术论文
![公共政策学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1c00f2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78.png)
公共政策学术论文公共政策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引入公民参与,是公民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学术论文下载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公共政策学术论文下载篇1浅谈公共政策调整中公民参与路径的完善当今社会处在转型阶段,呈现出多元利益诉求、公民权觉醒的局面,为了更好地达成预期政策的效果,政策调整是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保障公共政策的稳定性、权威性、科学化。
公民参与是现代政治民主的核心内容,正如亨廷顿(Huntington)所说的“公民参与是影响政治发展的重要渠道,公民参与的程度和规模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尺度”[1]。
一方面,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性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政府在决策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公民的利益和愿景。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环节是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其关键在于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扩大公民参与。
政府不仅需要倾听来自社会各界的众多民声,而且需要依托现代媒体技术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在制定切实符合民意的科学决策的同时,注重及时调整政策。
1.公共政策调整中公民参与的现实困境第一,公民参与度的不足。
在我国,受文化水平、参与技能、制度体系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公民的民主意识长期以来显得较为淡薄。
首先,组织动员为主要的参与模式,实质上是被动式参与。
公民的民主意识不强,参与热情不高,“走形式,达指标”现象严重。
其次,公民参与水平不高,由于缺乏相关政策知识的引导说明,大大降低了参与的成效。
最后,公民参与大多表现为无组织的个体性行为,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影响,更不足以左右政府政策的制定。
第二,政府回应的滞后性。
传统政府管理体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在信息快速传播的网络时代,政府难以建立起配套的迅速回应机制。
政府作为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在收集和处理来自公民的海量信息上存在困难,信息发布能力不足,公民覆盖面不广,操作程序繁杂等问题使得政府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全面的有说服力的回应。
有关公共政策的论文
![有关公共政策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75132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1.png)
有关公共政策的论文公共政策创新能力是指政府重新组合政策资源和要素,进而保证公共政策创新活动顺利展开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现实挑战的效力和能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公共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公共政策的论文范文一: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内容提要:“市场经济中各国政府究竟怎样管理企业”的问题 ,既需要政府通过调节市场活动实施间接管理,也要用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管理少数公营企业。
与计划经济中政府“管理”企业的传统观念不同,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着眼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弥补市场缺陷,而不参与各类企业的经营管理。
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部门的经济职能,除了实施宏观调控,还要制定公共政策来调节和完善市场机制,平等地对待市场中的所有各类企业,创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因而也称公共管理。
这是政府通过市场间接引导企业行为的重要职能。
关键词:政府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市场经济中各国政府究竟怎样管理企业”的问题,既需要政府通过调节市场活动实施间接管理,也要用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管理少数公营企业。
与计划经济中政府“管理”企业的传统观念不同,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着眼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弥补市场缺陷,而不参与各类企业的经营管理。
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部门的经济职能,除了实施宏观调控,还要制定公共政策来调节和完善市场机制,平等地对待市场中的所有各类企业,创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因而也称公共管理。
这是政府通过市场间接引导企业行为的重要职能。
?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我们收集了当代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料,其中有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美国和英国的自由竞争型市场经济;欧洲(莱茵)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法国的有计划调节市场经济,瑞典的福利国家市场经济;东亚模式: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各有特色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它们的经验,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 规律性);又有因历史、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个性(差异性)。
因此需要对各国政府干预市场活动(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程度和方式进行研究和比较。
浅谈公共政策的有关论文
![浅谈公共政策的有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fc08f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7.png)
浅谈公共政策的有关论文(2)推荐文章有关谈论时事实用英语对话热度:有关大学的美文欣赏:送女儿读大学热度:与青春有关的强烈情感励志日志精选热度:最新与努力有关的励志日志热度:有关匆匆读后感大学生【900】字热度:浅谈公共政策的有关论文篇二《公共政策:谁之政策?何种政策?》摘要:公共政策是公众的政策,它既是多数人的政策,也是少数人的政策,但并非少数个人或特殊阶层谋取私利的工具。
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正的政策,公平的政策,公开的政策。
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是公共政策的基准性价值,是体现政策公共特性的基本维度。
公共政策通过提取、分配、管制、象征等基本功能,实现自由、安全、秩序和繁荣,最终维系公共利益。
本文从三个方面的设问揭示: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个人偏好与集体选择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公共政策;谁之政策;何种政策;政策何为谁的政策?公共政策是谁的政策?这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首先必须明确的基本问题,也是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首先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公共政策(publicpolicy)中的public一词,既有“公共”之意,又有“公众”之意。
从字面意思出发,公共政策即公众政策。
作为公众概念,其内涵相当庞杂。
根据不同角度与层次,公众有男人/女人、老年人/年青人、富人/穷人、官员/百姓、知识分子/文盲、个体/群体、前人/后人、本地人/外地人如此众多诸如此类的划分。
然而,就公共政策研究来说,作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公众概念常常被分隔为多数人(majority)与少数人(minority)、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实体类别。
这是因为公共政策现实中经常存在着多数人与少数人之间或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两极张力,公众的数量状况和势力大小不可避免地影响公共政策的性质,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公共政策是根据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制定的。
多数人的意愿所达成的共识谓之为“公意”,它是多数人意志偏好的整合,而不是个人意志偏好的简单相加。
公共政策便是根据公众意志表达机制――投票规则来实现的,这种投票规则并非总是帕累托最优的一致同意规则(unanimityrule),而经常表现为多数人决策的多数票规则(majorityrule)。
公共政策本科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公共政策本科毕业论文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3ef293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1b.png)
公共政策本科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公共政策的目的在于调整和规范社会利益结构,以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政策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政策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一:公共管理理论流派综述与研究启示内容摘要:公共管理学科是在不断克服“身份危机”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100多年的公共管理发展史使其呈现出学术繁荣与多元格局,这与公共管理思想流派的争锋有很大关系。
本文从不同思想流派着手分析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明晰了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在逻辑,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流派流派归类与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一)公共管理原则导向的流派White(1926)的《公共行政学导论》和Willoughby(1927)的《公共行政学原则》使公共行政学者都相信公共行政存在着指导行政现象的科学原则;Max Weber(1978)的《论官僚制度》探讨了现代组织原则与规范,发明了层级制。
Gulick、Urwick(1937)等人的《行政科学论文集》,深入探讨了法约尔管理过程与管理原则。
首先为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方法与技术,为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操作层面上进行科学研究及组织工作。
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Taylor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提高管理理论的科学性。
Taylor(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原则,并指出:“科学管理原则普遍适用于各种人类活动”。
科学管理理论强化了人们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注,从而成为了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追求。
其次为行政管理学派,该学派从管理实务出发,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论和规则,作为管理者的行为准则。
Henri Fayol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拓宽了科学管理的研究领域。
Gulick对行政功能和组织的规范与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体化组织原则与行政七职能理论。
公共政策概论论文【精选5篇】
![公共政策概论论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16ce93763231126fdb1176.png)
公共政策概论论文【精选5篇】本篇论文快速导航:公共政策概论论文【第一篇】:公共政策概论论文【精选5篇】公共政策概论论文【第二篇】:网络环境下的公共政策:政治参与的视角【第一篇】论文题目: 城市低碳环保的公共政策探讨摘要: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持续提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造成资源过度开发、浪费, 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有必要进行加强城市低碳环保公共政策方面的法制体系, 分析现阶段相关方面的不足, 提出改善的建议, 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意义.关键词:低碳环保; 公共政策; 不足; 改善建议;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持续提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但是国内经济发展依赖消耗自然能源过度, 造成碳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上升, 其在空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 人类赖以生存在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其所产生的生存威胁已不容忽视.众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积极采取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一系列政策和方法, 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护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低碳环保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也是一种新的环保理念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其要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及高产出, 通过相应的政策手段、生活理念、技术创新以及产品升级等方式方法以节能减排为方向, 实现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根本上转变人类的发展理念, 能源利用率的提升、能源结构的完善、污染排放的减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低碳环保的最终理想.实现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理念, 必然要通过公共政策对工业生产、人民活动进行导向、制约和管理.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就是引导工业生产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 指导人们的生活行为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绿色环境;其制约功能就是限制工业生产超标排放, 禁止人们生活行为上的环境污染;其管理功能就是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以及完成政策中的所规定的任务, 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进行政策上的管理, 包括生产和生活上的行为、产品、排放等方面的管理和制约.一、低碳环保、公共政策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低碳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以及促进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 低碳环保在绿色经济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巨大, 城市发展、经济水平提高、环境优化三者可以实现同步进步的目标.国际上从《能源白皮书》到《京都议定书》, 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无时无刻都在关注能源消耗、开发新能源, 积极推动创新技术开发, 促进低碳环保生产生活的发展, 另外还有加拿大、发过、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时刻重视着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目标, 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在主动完成能源结构升级实现节能减排, 我国在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创新技术开发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更进一步, 但是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环境美好三者之间动态平衡的目标还需努力, 如何创新公共政策促进城市低碳环保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大国, 低碳环保的理念不仅仅是转变能源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目标实现的基础也是提高我国产品再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进出口贸易, 为国际其他国家做出表率和模板作用.低碳环保理念对于国内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新问题积极应对的有效措施, 通过公共政策引导、制约、管理生产生活行为, 达到社会、环境、人类三者的和谐发展, 对国内工业产业升级、市场经济提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实现科学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创新低碳环保的公共政策才能够实现与时俱进, 持续适应国内各方面的发展, 不断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二、城市低碳环保公共政策方面现存问题(一) 相关法律机制不健全现阶段, 国内城市低碳环保方面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缺乏低碳环保的基本法, 仅围绕自然资源的开发颁布了一定的法律条款, 至于如何实施以及节能减排、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法律规定, 因此, 目前的城市低碳环保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另外在石化节约方面尚未制定, 以及在已存在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的执行上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造成了低碳环保法律实施滞后, 未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因此, 在相关法律体系上还不够完善.(二) 相关激励机制不健全城市低碳环保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必然需要财政支持, 现阶段, 我国还没有明确在城市低碳环保方面的财政投入机制, 财政投入缺失持续长久性和稳定性;在市场以及产品结构升级方面也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 相关方面的税收、扶持、优惠等政策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导致市场调节不积极, 产品结构升级滞后;在创新技术开发方面的财政扶持投入显示出严重不足, 存在盲目投资和投资不稳定的问题, 投入产出比极其不合理, 造成激励机制不健全, 相关公共政策实施效果不佳.(三) 人们低碳环保意识薄弱现阶段, 造成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就是城市供暖燃煤和尾气排放, 工业生产中的非法排放更是严重破坏生态化境的平衡, 由于低碳环保理念宣传和教育工作不到位, 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不到自身行为与低碳环保之间的联系, 仍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等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产品以及一次性筷子等严重破坏绿色植被的产品, 人们低碳环保认知度较浅薄导致传统思想上难以扭转以及日常行为中更是缺乏对低碳环保理念的认知.三、关于城市低碳环保公共政策的完善建议(一)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及其激励机制结合国内实情, 建立低碳环保相关法律机制, 健全相关法律方面的缺陷, 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以及石化资源和新能源方面的开发, 建立相互协调的强制性法律机制, 保证相关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加强财政方面的投入力度, 保证资金投入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另外, 对于节能减排产品和新能源技术产品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 政府通过减免税收的激励方式进而激发市场和产品升级的积极性.(二) 加强创新技术开发和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在发展初期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较大, 往往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就不能再仅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 应该加强新能源开发技术以及节能减排创新技术方面的开发力度, 切实实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新能源方面包括水能、风能、地热能、核能等清洁能源, 尤其是核能更是蕴藏巨大能力, 但是其开发方面需要高精尖技术, 所以引进创新人才能够有效实现新能源方面的开发利用.(三) 加强人们的低碳环保意识加强低碳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渗透于公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中, 改变原来的传统浪费资源的生活方式, 自觉主动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放弃使用一次性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产品, 切实创造社会发展、人类生存、自然保护的和谐氛围, 达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总结现阶段, 国内的城市低碳环保相关的公共政策在制定和实施方面还存在不足, 政策方面的强制性法律和激励机制应继续加强, 低碳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促使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行为上.。
公共政策学论文
![公共政策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ee1540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2.png)
公共政策学论文公共政策是现代政府达成有效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承诺的正确方向发展。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公共政策学论文篇1论公共政策终结的启动策略摘要:在政策终结过程中,通常会遭遇来自各个方面不同程度或层次的抵制与阻碍,可能在不同的政策领域,政策行动者的意识形态、政策运行轨迹等因素有所不同。
因此,在政策终结启动过程中,政策行动者需要采取迅速的回应策略,以推动政策终结的顺利开启。
由此,可以藉由组织结构、法律修订、政府预算、人事安排以及媒体报道等策略,来启动政策终结的程序。
关键词:政策终结; 启动策略; 启动程序政策终结是一个在政策领域中的重要活动过程,意味着政策系统平衡状态面临打破,政策资源重新排列组合。
为此,政策终结过程会遭遇不同程度或层次的障碍和条件限制,政策行动者需要采取迅速的回应策略,以促进政策终结的开启,可以藉由组织结构、法律修订、政府预算[1]、人事安排以及媒体报道等五种策略,开启政策终结的程序。
一、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正如罗森布鲁姆等人所言:“组织协调人类的活动。
……当人类文明从狩猎――采集社会发展到今日的后工业化、科技化社会,人类越来越依赖组织作为达成社会、经济和政治目的的手段。
”[2]组织要有效发挥其功能,把分工的范围、程度、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等用部门和层次的方式确定下来,形成组织的框架体系。
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组织结构并不是一直保持不变,构成组织各种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和依赖,根据各自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内部变革和相互关系调整。
在不同历史时期,组织会以不同的结构形式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和条件。
组织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要载体、实现政府治理目标的重要实体。
考夫曼就把组织作为政策终结的重要分析单位,并把组织终结作为其研究对象。
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论文(2)
![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5a3ab34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8.png)
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论文(2)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论文篇二《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摘要:公共政策因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必然会引起公民参与。
然而,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总体水平较低,在制度、管理者、公民自身等方面,公民的实际政治参与状况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阻碍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
针对公民参与的困境,从制度方面、管理者方面与公民自身方面寻求解决途径,以期达到真正的公民参与,进而促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82-02公共政策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必须体现社会公平,也必然会引起公民参与。
如今公民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越来越多的公民积极参与或影响政策制定活动,而政府也越来越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以便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需要,制定出科学、民主的公共政策。
于是,如何提高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水平,解决现实的困境,已成为政府与公民所共同面临的挑战。
1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公民参与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民主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公民参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
但不可否认的是,公民的实际政治参与状况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阻碍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
1.1 制度困境1.1.1 公民参与制度化程度较低在现代民主制国家,公民参与是靠一整套健全的制度来实现的。
制度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深度和广度,而我国是单一的自上而下式的公共政策制定体制,这种体制下,容易缺乏公民参与的制度安排,即便有,其分化程度也不高,自立性较低,使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流于形式,配套性差。
1.1.2 公民参与保障机制不健全公民参与需要有程序制度作保证,而我国却缺乏明确、严密的程序制度。
主要表现为:第一,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
公共政策学论文(5篇)
![公共政策学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f00ef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9.png)
公共政策学论文(5篇)公共政策学论文(5篇)公共政策学论文范文第1篇公共政策学产生于美国,因此其理论体系都贯穿着西方国家的问题,并体现在主流的公共政策学教科书中。
例如,戴伊的《理解公共政策》的宗旨是“政策分析与探求美国问题的方案”,并用理性主义决策理论、团体决策理论、渐进主义决策理论等理论分析了美国的刑事司法、健康福利、教育、经济等领域的政策。
反观我国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尽管也有形式上的“中国公共政策学”的教学体系,但本土化的程度很低,表现为教学内容支配的仿西方化以及教学方法上的“灌输式”讲解和“牵强式”举例。
教学内容支配的仿西方化通过国内出版的公共政策学教科书直接体现出来。
截至2021年,国内学者出版的公共政策学教材达到106部[3]。
尽管数量不少,但其内容构成基本都是西方的公共政策学学问体系框架,有的甚至是西方教材的“翻版”。
国内教材的核心内容是“政策系统”、“政策过程”、“政策分析”三个板块。
假如将这些教材与国外的经典教材对比,就会发觉每个部分都有明显的西方“蓝本”:政策系统的“蓝本”是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的《政策制定过程》和迈克尔好利特、M拉米什的《公共政策讨论: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政策过程的“蓝本”是安德森的《公共政策制定》,政策分析的“蓝本”是威廉邓恩的《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以及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的《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教材的编著者抽取这些内容中的理论部分,隐去西方的背景和案例,用中国式的思维和语言重新编排起来,就成为公共政策学教材的主体框架。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国内公共政策学的教材都没有跳出上述西方教材“蓝本”的三大板块,再加上一个必要的“公共政策学学科进展”导论,就成为标准的国内公共政策学教材“四部曲”。
以政策过程理论为例,国内公共政策学教材对政策过程的叙述完全以安德森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所作的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方案形成、政策决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变迁的规律划分为“蓝本”,基本是一个规律环节一章的内容篇幅,不同的只是对这些规律环节的详细划分和取舍有所差异。
公共政策结课论文
![公共政策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51948d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d.png)
公共政策结课论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当今的时代己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政府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结课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公共政策结课论文篇1浅论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一、引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摆脱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任重道远,各国政府虽然采取了大量措施消除贫困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绩效依然不尽如人意。
普遍而持续的贫困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客观事实和不得不面对的巨大挑战。
事实上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和贫困不断加深的现象广泛并存。
新古典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驱动的经济会自发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过程,并渐进的实现经济发展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然而现实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却并未出现主流经济学家的预言。
我们将这种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伴随有贫困的进一步加深,甚至是自我强化使得贫困在一定的时间里持续存在的现象称为贫困陷阱。
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完全、腐败猖獗及国内政策制定的原因,导致了贫困的恶性循环,甚至强化贫困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形成贫困陷阱。
二、贫困陷阱理论1、贫困的定义贫困是一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学等领域,复杂而综合的社会现象。
贫困最显著的特征是收入水平低下,教育医疗卫生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最低生存标准。
近年来对贫困概念的研究在不断深入,研究贫困的视角也在不断变化。
因而要对贫困给出一个全面而准确的定义是相对困难的事。
我们在此给出世界银行对贫困的一个描述性概念:贫困是一种人们想逃避的生存状态:贫困意味着饥饿没有栖身之地,缺衣少药没有机会上学,更不知道如何获得知识。
贫困是因为缺少清洁的饮用水而导致儿童生病甚至死亡。
贫困是失业,害怕面对未来,生命时刻受到威胁的一种状态。
贫困就是权力和自由的丧失。
2、贫困的标准贫困测量有不同的标准。
关于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
![关于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7a6ed2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4.png)
关于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同时也是政府解决公共问题、实施公共管理、增进公共福利、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工具。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篇1浅析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发展能力的影响及其政策含义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调控国家发展与人口发展、资源环境与人口发展平衡的制度安排。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全面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人口调控也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成效,有效化解了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推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制度,是存在一定的两面性的。
对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大,文章主要从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发展能力的角度解读它的深刻含义,并进一步论述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发展的影响。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背景下的家庭发展能力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力实施,我国的人口要素以及家庭结构、功能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结构以及功能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发展能力。
所谓家庭发展能力,从家庭可持续生计理论基础上来论述,指的是家庭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所拥有的权利、对家庭的发展任务的决策能力,以及追求更好的家庭生活水平的综合能力。
家庭发展能力核心要素分别为家庭功能的发展、家庭策略的发展以及家庭禀赋的发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不能够相互取代。
家庭功能是家庭关系结构、家庭规模、家庭适应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家庭策略则主要指家庭成员对家庭资产的配置、生育的安排、家庭收入方式选择等实现家庭发展的行为;家庭禀赋则指的是家庭生存发展过程中有助于家庭功能完善的物质基础。
二、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发展能力的影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的生育率与出生性别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社会的结婚率、离婚率、死亡率等家庭功能性结构也产生了变化。
公共政策课程论文
![公共政策课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396dfd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6c.png)
公共政策课程论文推荐文章公共政策学课程论文发表热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3000字热度:课程学习自我鉴定热度:党课课程范文2篇热度:茶文化课程的收获心得总结热度:公共政策作为公共管理机关管理工具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公共政策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影响范围越来越大。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课程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公共政策课程论文篇1浅析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政策1 前言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面向科技中介服务的政策措施,对于推动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系统梳理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进一步厘清政策现状,为研究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政策措施奠定基础。
2 国家层面政策浅析我国支持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战略规划、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试点示范等方面,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明确我国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定位,引导地方科技中介服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1 我国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统筹规划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发布实施了一批与科技中介服务相关的发展规划,有效引导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首次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2.2 我国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措施2014年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从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为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5年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相关意见。
本科公共政策毕业论文_浅谈公共政策毕业论文
![本科公共政策毕业论文_浅谈公共政策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d6e80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a.png)
本科公共政策毕业论文_浅谈公共政策毕业论文和谐社会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约束来实现的,其中制度安排主要体现为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政策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政策毕业论文范文一:对我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考察摘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主题。
在对我国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所衍生的“刚性稳定”思维、嵌入监管效果弱、非正式制度运用匮乏、社工队伍建设系统提升以及社会组织的限制性困境与适应性创新等问题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应寻求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化,探索从分类控制向嵌入监管的转化,发挥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协同效能,强化制度系统功能耦合及后续发展能力,以社会政策来夯实社会管理创新基础以及培育公共精神来缝合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
关键词:刚性稳定;内卷化;非正式制度;公共精神。
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主题。
如何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以及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对实现社会关系和谐和维护社会稳定运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过程中,虽然国家也非常注重社会控制,但并未针对社会领域的变化做出重大管理布局,这使得社会经济领域的一些新问题仍沿用旧有的思维框架进行处理。
新时期党和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就在于:联合社会力量,通过社会政策、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公益事业来化解社会矛盾,引导社会能够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治理,培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最终实现社会系统良序运行与协调发展。
一、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偏差的剖析。
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就是实现社会管理制度、体制、结构、运行、过程与方略的多元性、公共性、动态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以及经济性等特性。
关于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总结,学界已有一定数量的归纳与分析。
本文主要聚焦于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偏差剖析,并提出相宜的“纠偏”之道。
公共政策相关的论文
![公共政策相关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989b03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2.png)
公共政策相关的论文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公共利益的集中反映,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会形成政策收益与成本的不均衡分布,这种不均衡分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这种不均衡具有恶化的自发倾向,结果会导致政府权威的丧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政策相关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政策相关的论文范文一:浅论公共危机中政府形象面临的挑战及救济途径摘要: 面对不断发生的公共危机,政府必须具有透明、责任和高效的形象。
但由于现阶段我国政府公关理念缺失、形象意识不足、与媒体沟通不畅等原因,严重制约着政府形象的建构,所以要使公共危机治理更加顺利,必须通过设立专门的政府公关机构来处理公共危机,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对等的沟通模式,注重公务员的德性建设,提高公务员素质,培育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危机治理理念等来提升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化解危机的能力。
关键词:公共危机;政府形象;公共利益Abstract: Facing the public crisis which occurs unceasingly, the government must have a tr ansparent, responsible and highly effective image. However, the favorable imagesof governments in China are seriously restricted to form because the government s at different levels lack the idea about public relation with insufficient imag e consciousness and impeded media communication at present. To control the publi c crisis smoothly,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special governmental public relatio n departments to handle the public crisis, and perfect the news release system.The departments should bear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mutual communication betwee n governments and the public on equity basis and emphasize the morality advancem ent of public servant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ir competence. Inaddition, the y should update the image of governments by confirming the idea about crisis con trol to which the public interests should be the only starting point so as to en hance the governmental capability of controlling public crisis.Key words:public crisis; government image; public interests政府在防范并化解社会危机方面处在关键地位,能否发挥主导作用是事关政府危机管理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摘要:公共政策是国家制定政策为祖国的各种公共问题,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制定策略的一门政策制度。
公共政策公分四个主要阶段: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
关键词:公共政策、概念、意义、类型、功能、特性。
公共政策的导论政策科学的发展: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1943年,拉斯维尔在其备忘录上提到“政策科学”这一术语,1950年,拉斯维尔与劳纳主编了《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近发展》。
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政策科学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在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的研究上取得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在政策评估、政策执行和政策终结方面形成了各种理论。
最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方政策科学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对原有研究主题的深化,另一种是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公共政策概念: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
具有公共性、价值性、权威性、动态性。
功能:一,目标导向功能,目标导向功能指的是公共政策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规定了特定的目标,并以此来引导社会经济朝向这一目标发展。
二,法律规制功能,经济性规制主要是通过许可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退出、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或质量、交易方法和条件所进行的规制;社会性规制为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教育、文化、福利以及防止灾害、保护环境而对危害社会安全和秩序的行为实行的规制。
三、利益协调功能,利益协调功能就是对国家和地方范围内出现的利益矛盾、冲突加以缓解、调和、协调,使它不断趋于和谐。
四、政治象征功能,这类政策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也没有明确的财政支持,它用宏观的规范性话语来规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确立调整社会秩序的标准与条件,以此来达到表达政府政治态度和决心、表明政府立场的作用。
五、社会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是指公共政策能够运用其财政的物质动力来实施其具体措施,以达到改变现状、实现预定目标的作用。
类型:从政策内容标准来划分有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军事政策、外交政策;从政策层级标准来划分有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从政策功能标准来划分有分配性政策、规制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构成性政策。
主体: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最主要的政策制定主体,它代表着国家意志的表达);官僚机构(官僚机构是最重要的公共政策主体);政党(政党是进行政治整合,政治意志表达的政治组织。
它由具有共同志愿和政治理想的公民组成,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可以参加国家重大的政治活动,影响各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政党分为执政党和在野党两大类);利益集团;思想库(思想库主要是由公共政策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对公共政策方案制定、决策、实施、监控和反馈等过程进行跟踪式的分析、咨询、报告、提出修改意见等的组织机构。
思想库有官方思想库、半官方思想库、民间思想库、国际思想库);新闻媒体(新闻媒体主要功能就是传播信息和促进沟通。
新闻媒体的政策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传播政府的公共政策、标示社会舆论的走向、引导社会舆论的变化、沟通社会信息);公民个体。
客体:公共问题;目标群体。
系统:信息子系统、政策咨询子系统、政策决策子系统、政策执行子系统、政策监控子系统。
价值:分为:管理价值(管理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文明价值;理性价值(政策的理性价值主要是指特定的政策主体为着一定的目的,利用一切可能收集的资讯,经过客观和准确的计算、度量,以寻得最佳的政策手段和最大值的政策效果)。
意义:有助于合理确定公共政策目标、有助于规范公共政策价值导向、有助于协调公共政策利益关系。
内涵:自由、平等、宽容、民主、效率、秩序、发展。
冲突:效率与公平的冲突、民主与科学的冲突、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的冲突。
政策的环境政策的环境的概念: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公共政策环境是公共政策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环境的改变是公共政策变革的压力和动力;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特性:复杂性、多元性、特殊性、可变性。
类型:地理自然环境(地理自然环境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构成政策系统最基础、最稳定的环境);经济环境(所谓经济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因素的总和);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指对公共政策有重要影响的的各种政治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关系、政治传统以及政治文化等);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的社会状况与文化状况的总和。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规模、性别比例、受教育程度、民族构成,社会道德和社会风尚、人口素质等等方面);国际环境(国际环境是指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国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工作环境。
公共决策体制含义:是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特点:1.决策制定与决策执行的相对分工越来越显著。
2.决策行动与决策研究分工日益明显。
3.决策系统与信息系统明显地结合。
4.“人”与“机”明显地结合。
5.高度分工和高度综合的有机整体逐渐形成。
结构:1.智囊系统(智囊系统是为公共决策服务的专门研究咨询系统,是广泛开发智力,协助决策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由各种不同专业的自然科学专家或社会科学专家所组成)2.决策系统(决策系统是决策体制的核心部分,由负责决策责任的决策者所组成。
)3.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是指通过执行决策系统的各项决策指令将决策付诸于实施的系统。
)公共决策体制,宏观上:议会制度(总统议会制、内阁制、联邦委员会制);独裁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微观上:首长制和委员会制;集权制和分权制。
决策制度:投票制、听证制、专家咨询制度与脑库。
政策过程的四个基本阶段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的评估—公共政策的终结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问题的产生—政策问题的确认—政策议程的建立(概念:政策议程通常指某已引起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证实提起正式商讨、规划、研究的议事程序,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环节:(1)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的产生。
(2)公众议程。
(3)政府议程的形成(4)政策认定议程。
模式:理性模式、有限理性模式、渐进模式、系统决策、精英决策、博弈决策)—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
政策工具定义: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是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
特性:1、客观实在性2、多样性3、动态性4、有效性5、公平性6、适应性7、可操作性8、合法性和政治可行性。
功能:政策工具是把政府决策变成现实的桥梁、政策工具是实现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途径、政策工具还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的绩效及效率。
类型:经济性工具、行政性工具、管理性工具、政治性工具、社会性工具。
公共政策的执行概念: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以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功能: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检验政策成效、为后继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意义:1.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政策的目的和归宿。
2.公共政策执行决定着政策方案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3.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
程序:政策宣传—执行准备—实施实验—政策推广—控制监督。
模型:团体参与模型、宣传动员模型、权威强制模型、市场激励模型。
公共政策的自由裁量权,是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执行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权力。
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原因:认识的局限性、现实的复杂性、表述的模糊性、政策的相对稳定性、行政权力质和量的膨胀、行政分工造成技术优势。
自由裁量权的控制,立法控制、司法控制、执行机关的内部控制。
政策变通,是因时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执行政策的方法,是原则性与灵活性关系在政策执行中的具体体现.公共政策的执行障碍:政策规划障碍(政策方案不合理、政策方案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政策缺乏稳定性、政策缺乏公平性);政策认知障碍(政策执行主体的态度和能力、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的利益需求和行为倾向);政策体制障碍(政策决策体制非科学化,民主化和非程序化、政策执行权力配置机制不合理、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政策执行的监控机制欠缺)政策资源障碍(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政策环境障碍。
公共政策评估概念: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的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因此政策评估是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的依据.类型:正式评估、非正式评估、内部评估、外部评估、政策影响评估、政策效率评估、政策效益评估。
特性:评议性、估价性、比照性。
评估标准:效果标准、效率标准、效应标准。
评估的意义: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本工作、政策评估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政策评估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评估主体: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政策的目标群体。
实施评估:准备阶段(了解政策基本内容及相关背景、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阐述评估对象、明确评估目的、确定评估标准、选择评估方法、建立评估机构、落实评估条件、挑选和培训评估人员、撰写评估方案);实施阶段(采集评估信息、分析评估信息、初步结论);总结阶段(撰写评估报告、总结评估工作)。
评估的困难:政策目标的不定性、政策影响的广泛性、政策资源的混合性、评价信息的短缺性、评价资源的短缺性、评价结果的忽略性、主观认为的抵制性。
公共政策的终结概述:政策终结是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政策决策者或制定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
政策终结的原因:政策使命的结束(一项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政策决策者发现政策目标已经实现,问题已经解决,政策已没有必要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失误政策的废止(通过评估,发现所执行的政策是无效或失效的政策,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再执行,势必造成危害,必须终止原有政策,制定新政策代替.);稳定长效的政策转化为法律(因为法律化的政策已经失去了政策的性质而成为法律,但法律化后的政策,并不意味着政策活动和政策生命的停止.其实质就是以法律的形式存在,并获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