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分析结课论文

班级: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

姓名:***

学号:*********

电话:139191144121

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形势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那么,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机遇,大学生该到哪里就业?本文以甘肃省2007年以来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来分析如今的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的各种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就业压力

正文:

一、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由就业难引发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得到广泛重视。那么,最近几年的就业到底有多难呢?

来自省人事厅的一项统计表明,2007年甘肃省31所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共5.3万多人,比去年增长23.5%,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3.5个百分点;全省8所师范院校毕业生近1.7万人,与2006年基本持平。与此同时,2007年甘肃省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达35万人,而全省计划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只有15万人,就业岗位缺口达20万左右。根据教育部对全国30个省份高校毕业生供需比的统计,2005年1∶0.93,2006年为1∶0.83,需求相对有所下降。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杨诚在兰州理工大学作报告时指出,2007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急剧增长的人数与有限的就业岗位矛盾十分突出,就业竞争空前激烈。

近几年,甘肃省加大了政府调控毕业生就业的力度,政府花钱买岗位安置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据人事部门预计,2007年省内外院校甘肃生源毕业生回来要求政府安排的人数将增加;近年来,甘肃省已有6000余名毕业生服务在基层,编制经费困难等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据统计,“十五”期间,甘肃省共实现了10万余名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底就业率都稳定在85%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

2008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8届“211”工程所属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2007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08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08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人无工作无学业也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得出,甘肃省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出路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加之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无疑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

二、各种就业政策分析

众所周知,扩大就业岗位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党政机关采取“凡进必考”,招考竞争十分激烈,一个职业有几十人甚至上千人竞争;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受

编制的影响,增加岗位十分有限;国家和集体企业由于技术进步和管理成本上升等原因,就业容量大规模收缩,吸纳毕业生的能力也极其有限。

而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非公企业,已经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据统计,甘肃省和一些地方的人才招聘会,非公企业提供的岗位占到了70%至80%。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看,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中企业总数的99.5%以上是中小型企业,全部劳动力的65%至80%在中小型企业中就业。因而注重扶持和加快发展中小型企业,是缓解就业难行之有效的办法。

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中央和省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2005年6月,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标志着新时期我国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开始进入了全新阶段。甘肃省先后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毕业生进村(社区)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项目。省人事厅副厅长李德福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和方向,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省人事厅有关人员解释,基层是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经济组织和中小型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

三、对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第一,转变就业观念。2006年,甘肃省各类高校在校人数达到3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按照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客观标准,甘肃省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省人事厅有关负责人指出,“由大众化的门进入大学,毕业时就要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

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就是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调整不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从自身条件出发,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就业。

然而,在不少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看来,到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才算“正式就业”,而其他自谋职业、灵活就业、非公单位就业都算不上“正当”就业。显然,这种观念还不适应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

现在的就业是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竞争中来实现的,这就客观上要求一部分毕业生要在灵活就业的空间和领域来选择自己的发展机遇,在灵活就业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临时就业,是目前国家规定的七种就业形式的一种。因此,做好灵活就业的思想准备,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二,学校推荐实习与参加人才招聘会相结合。人才招聘会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直接见面,互相选择,是就业途径中最为直接、最为常见的形式。近年来,各地都有定期召开的招聘洽谈活动。之所以出现如此火爆的场面是由招聘会的特点决定的。招聘会上供求的双方直接见面洽谈,双向交流,及时反馈,省略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第三,健全和完善机制

首先,是要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党政领导的工作职责之中,真正形成党委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分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大就业”机制,形成同步运行、密切合作、多管齐下、全员参与、优势互补的“大就业”格局。

其次,是要健全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供需见面交流平台、职业中介联系平台及日常工作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职业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