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解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分析处理
03
教材分析与处理策略
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的成因、类型、震级、烈 度等基本概念。
地震灾害
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如建筑 物倒塌、地面裂缝等)和次生 灾害(如火灾、水灾等)。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应急避震、震后自救与互救的 方法和技巧。
父爱如山
通过故事中父亲不顾一切拯救 儿子的行为,展现父爱的伟大
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03
灾难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教学资源拓展
积极寻找和整合优质教学 资源,如地震模拟软件、 相关纪录片等,为学生提 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项目成果回顾
教材分析深入
通过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教材在知识传 递、情感培养、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作用。
教育理念更新
项目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强调了在灾难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章。文章通过描绘父亲在地震中的勇敢表现和对儿子的深沉父爱,展现
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坚强和伟大。
02
教材特点
本课以真实事件为背景,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
地震现场的紧张氛围中。同时,文章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易于引起学
生的共鸣和思考。
03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地震的危害性和防震减灾的重要性;
和无私。
重点难点解析及拓展
80%
重点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父爱 的表现和意义。
100%
难点
小学语文_17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坚强的儿子!这是本文给我们展示的两个人物形象。
整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父爱。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
对于学生来讲,父爱容易理解,但对地震情境较陌生,缺少生离死别的痛苦体验,针对此问题,我通过各种手段展示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并从读写中感悟,体会伟大的父爱。
教学目标:1、通过课堂检测了解学生自主识字的情况,并解决易错、难写的字。
2、品读课文,抓住人物动作、外貌、语言的描写,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外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并加以运用。
教学前准备:生:1、课前收集并了解有关5.12汶川地震的资料(图片、视频、文字介绍等);2、稿纸师:1、依据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PPT课件。
2、设计本课学习单。
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想象画面法、读写悟结合法。
教学过程策略:一、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进行第六组课文的学习,请大家先读第六组导语,看看你能获取哪些信息?这一组的课文内容是围绕什么来写的?(父母之爱)那学法又是什么呢?(板书:外貌、动作、语言)二、师:接下来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板书课题,课题中的重点词语是什么?(父与子)齐读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
文章讲述了 1994 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 38 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动人,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文中所表达的深沉的父爱,可能理解得还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父爱的伟大。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艰难过程,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和对儿子的爱。
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感受父子之间的信任和亲情的力量。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地震的可怕和父亲的坚定。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朗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评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评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评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中国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一本著名故事书,书中记
录了在汶川地震中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惨遭遇。
本书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十四岁·朝见明天》、《十四岁·新西兰》、《十三岁·无声世界》和《重聚·分离》。
本书以深刻而又贴切的文字来描绘地震发生前后的情景,引发读者的深思。
在
汶川地震中,作者陈子杰及其父亲支原一家三口面临着剧烈的痛苦与磨难。
他们看到了死亡带来的寂寞和恐惧,但也看到了生存的种种妙计和希望。
在一次次磨砺下,父亲支原成了一位坚强的依然,他不畏惧和抗拒,即使身处灾难中也能以淡定的心态去面对。
基于以上分析,本书可作为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籍,教师可以再次分析出文本中
的内容和人物性格特征,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更有感染力,让学生认识到地震带来的残酷现实和灾难,并深刻体会爱的坚强和勇气,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在不幸中保持乐观,并学会合理分配自身力量,面对灾难不忘保持乐观态度。
此外,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发挥自己的能力,转换负面情绪,以便提升应试能力,有效缓解焦虑感,增强自身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通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本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思考,养成勇于面对灾难和失败的勇气,提高学习成绩,有效提升自信素质。
小学语文_《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教学方法】阅读法、对话法【教学过程】一.谈话设疑,导入课题。
出示视频,导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九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二.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学生轻轻地试读一遍,读的过程中要看准字形、读准字音,红色字记着多看几眼。
(1)找学生读,读对其他学生跟读,读错其他学生改正。
(2)开火车。
(3)齐读。
2.写字指导,指导“墟”的写法,然后学生练习(强调写字姿势、进行写字评价)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老师指导学生用六要素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品味探究。
这就是地震中的父亲与儿子,我们可以用课文中的哪句话来概括一下这幅图片?(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齐读一遍。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板书:了不起)(一)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学生默读2-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能体现父亲与儿子了不起的重点的句子。
班内交流。
1.(出示课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指名朗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父亲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
小学语文_17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在那次地震中有几位父亲令我们深受感动……(配乐展示图片),在197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有一对父子感人至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检查课文预习情况1、大家课前都进行了预习,我们来闯关——检查词语(1、自由读 2、一生读 3、齐读)混乱、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爆炸、颤抖、洛杉矶、阿曼达、破烂不堪2、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一年(时间)美国洛杉矶——(地点)发生大地震——(起因)——一位父亲(人物)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经过),终于救出他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结果)对于叙事类文章只要我们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很容易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父子的了不起1、感悟父亲了不起(1)自读自悟,然后小组合作体会父亲了不起师读学习提示(标画出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句子……)……我们先来认识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板书:父亲)。
先读一读你画出的父亲了不起的句子,然后说说你的体会。
预设:A、感悟父亲的坚持不懈,信守承诺标红的部分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
(板书:语言描写)。
现在谁愿意做好心人,谁愿意做消防队长?谁愿意做警察?大家来做父亲。
看看父亲的回答,你有什么发现?连消防队长和警察都放弃了,可见所有人都放弃了,但他依然不顾劝阻依然要挖,难怪别人说他……但是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现在我们分工合作,我来读其他人的话,谁是父亲?师:我看到了这么多坚定的父亲,如果现在有人来劝你走,你走不走?为什么?师:因为他有这样的承诺……即使这么多人劝阻,即使别人都说他疯了,他心中依然秉持这样的信念……这时你感受到这是一位……。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解析
一、课文简说。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
文章描写具体、情感真挚。
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坚强的儿子!这是本文给我们展示的两个人物形象。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悟父爱的伟大?在反复研读课文后,我确定采用“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思路来设计,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是学科课程目标的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原则,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为:①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过程,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②体会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教学的难点定为:从课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
本课安排二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初读课文,完成生字教学。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指导感情朗读。
三、教法、学法: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和升华。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抓住“了不起、无比幸福”这些关键词,让学生在深入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解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故事。
它表达了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坚定和勇敢;亲情的力量,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的强烈欲望;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对它产生一种信任。
后被收录于沪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第八课(文章名改为《父与子》)、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第十七课。
但故事本身为作者虚构,因而真实性一直遭受质疑,入选中国课本后对细节进行了多次模糊处理。
中文名其他名称原作作者类型地震中的父与子无美国作家马克·汉林美国作家马克·汉林课文目录1作者简介2原文内容3主要内容4故事质疑5洛杉矶地震1作者简介《地震中的父与子》原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汉林(Mark Victor Hansen)。
马克·汉林是一个专业性演讲者,在过去20年,他在32个以上的国家对2百万人已超过了4千次演讲。
他的讲座包括优秀的销售策略;个人的能力和发展等。
他给不同的人带来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鼓舞成千上万的人创造一个更加强大、更有自己的未来。
马克是多产作家,有着与写作伙伴Canfield杰克的心灵鸡汤系列。
马克也创作了一系列书籍、录音带、VCD,使得他的听众认识和发挥在生意和个人生活中自己的潜能。
他的讯息,使他成为受欢迎的电视和电台的人物。
他也出现在许多杂志的封面。
2原文内容1994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成千上万的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处,便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清理挖掘。
在他清理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便绝望地离开了。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血”、“着”等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多元解读父与子的“了不起”,抓住父亲的“挖”和儿子的“让”来体会。
3、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悟文本中高于爱的亲情教育带来的影响。
4、学会用比较,想象,练习,质疑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是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的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地震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配乐旁白:地震,一个令人沉痛的字眼,它使一个城市在转眼间变成有一片废墟,它使千万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
然而,这种不幸却降临在了1994年的美国落杉矶。
出示课文第一节(师读)2、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3、学生读课题二、初读1、学生自读课文自由地朗读课文,读读了课文后想想: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2、检查字词阿曼达砸着血迹3、引出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滴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精读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多么了不起,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又从哪里看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用“~~”划出来父亲的了不起,用“——”划出儿子的了不起。
(一)父亲的“挖”切入点:一个“挖”字体现父亲的了不起交流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感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⑵挖了多久?(38小时)⑵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板块一:漫长的38小时:策略:比较,感受父亲挖的漫长(写法上:细节描写)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多,日以继夜地挖)__句子比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1994 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个多小时的挖掘,墟中经过了38 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 个小孩的故事。
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这两种简单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教学难点:
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与力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通用1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通用13篇)《地震中的父与子》分析篇1《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亲情的颂歌。
编写意图是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流程一、承上启下,直奔“亲情”师:同学们,我们刚学过《秋天的怀念》,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无私,亲情的可贵,很多同学都写下了感想,老师也写了几句。
老师来朗读一下,好吗?:亲情,就像黑夜里明亮的灯光,撕开黑暗,给我们内心一片光明;亲情,就像无边大海的航标,给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亲情,就像冬日里和暖的太阳,驱走严寒,跟我们带来温暖……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篇关于亲情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学习后,相信大家对这段话有更深的体会。
(评析:新的教材按一定的主题编排课文,这个单元,主要的主题是颂扬亲情,出示类似的文字,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还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二、阅读课文,感受“亲情”(一)读题提问。
读课题,你希望在课文中知道什么?(评析: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利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生:我想知道父子俩在地震中发生什么事情。
生:我还想知道父子俩发生灾难时是怎样做的。
生:我还想知道课文除了写父子的事情外还写什么。
(二)读文回答。
1、默读课文一遍,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情。
生:课文写了一次地震中一位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在废堆里挖自己的儿子,终于救出孩子和孩子的同学的故事。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的是一对怎样的父子?答案可以随学生理解而发言,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了不起。
(评析:为了寻找阅读课文的突破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课文主要内容,人物;这样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强化对语言的积累。
)3、深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①关于父亲的了不起,可以引导从以下句子或关键词品味:*“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从这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生:父亲记得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孩子说过的话很算数。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7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本剖析本课是一篇细读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地面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
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子之间深深的交谊。
全文共有二十四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美国洛杉矶产生地面震,成千上万的人受到伤害。
第2、3自然段写一位父亲到学校寻找儿子,看到课堂变成废墟伤心不已。
他想起自己常跟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产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便深信儿子在废墟中守候自己,决定挖掘废墟,寻找儿子。
第4至10自然段写他独自一人挖掘废墟。
这里还描写了其他人的行为:学生家长绝望而去、救火队长和警员劝告阻拦、人们摇头叹息,从侧面表现了这位父亲刚强的意志,烘托了父酷爱子情深。
第11至23自然段写父亲终于找到了儿子。
这位父亲不停地挖掘,疲乏不堪,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褴褛不堪,随处是血迹”,挖掘了38小时。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父亲为救助儿子不惜一切,让人感受到了震撼民气的父爱,他实在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议决长时间的挖掘,他终于听到了儿子的声音,得知在儿子的勉励下,与他一起的14个同砚也平安无恙。
在众人的帮助下,一个安定的小出口开辟出来了,儿子让别人先出去,他走在最后,因为他对父亲充满信赖,知道父亲一定会跟他在一起。
这位儿子也“了不起”,在这种险恶的环境里,十分刚强,还勉励同砚不要害怕,而且先人后己。
最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牢牢拥抱在一起。
父亲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议决是课文叙述的重点。
二、身分作用这个版块以人间真情为训练主题,选编了以描写怙恃亲情、人间真情为主的三篇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表达父爱的,选编此课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感受父子情深的感染,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二是引导学生议决人物外貌、语言和行动的描写,领会文章表达的情绪,进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诲代价议决朗读、品读、比较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做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分析处理
品析人物描写中的细节描写: 1、抓住“谁愿意帮助我”的语言描写和“双 眼直直地看着”这个神态描写,品父亲的坚
定。
(设计意图:理解父亲直直的眼神里,重复
的语言中,透出来的是期望、是孤独、是无
助,更是坚毅。透过反复地问,让我们看到 一个信念坚定、绝不放弃的父亲形象。)
学生理解之后教师旁白扮演不同角 色,一问一答中,还原当时的情景,学 生进行朗读训练。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感悟不断重复 的语言强化父亲坚持、顽强的形象,父 亲看似失常,但其实还是对儿子不离不
弃的爱。)
2、抓住父亲“跪”“站”的动作描写,体会父
亲的坚强。
(1)是什么力量让父亲从绝望地“跪”中坚强地
“站”了起来?
(设计意图:聚焦细节,从父亲绝望地“跪”和
坚定地“站”的强烈对比中体会是承诺的力量使 然。在诺言的背后,一“跪”一“站”中,体会 父亲恪守诺言、说到做到的鲜活形象。)
(2)理解“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设计意图:理解这是父亲对儿子庄严的承诺。这承 诺,给了他力量,给了他决心,也给了他希望。体会 父亲对儿子之爱,儿子对父亲之爱。) (3)创设情境,反复引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 在一起。”
(二)品悟儿子 “让”的了不起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 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②“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 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 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找出课文 中儿子语言的句子,品读这些句子,感受儿子对 父亲的信赖,从父亲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谦让 同学,感受儿子“让”的了不起,突破重难点。)
二、研究教材的方法
确定教学重难点,主要考虑了以下四个方面:
《地震中的父与子》“点”式教材解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点”式教材解析
一、知识点
1、需要认读的生字词
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阿曼达疾步爆炸瓦砾砸坏
2、需要积累的词语
破烂不堪颤抖
二、能力训练点
需要会运用的句式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用上关联词语写一句话
需要朗读指导的句子
指导学生朗读父亲找到儿子后那段真切的对话,体会彼此的心情和父子间的深厚感情。
三、读写结合点
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四、阅读切入点
1、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文中几次出现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2、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为什么说是了
不起的父与子?
五、资源整合点
关于5 12汶川地震的感人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组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
《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
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词语盘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2课时。
17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
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
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
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
“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
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
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②“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2)对词语的理解。
昔日:指往日,从前。
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希望。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1.如有条件,可让学生查阅有关1989年、1994年美国大地震的资料。
2.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工具书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在思考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深入阅读时,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如何恐惧;7岁的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
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如,父亲当初“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伤与绝望,接下来的坚定与决不放弃,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
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
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朗读中语调宜轻缓,以表现他的绝望与悲伤。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语气应非常坚定。
发现儿子后父子的对话,语气应是兴奋的,表现他们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
4.要抓住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在阅读中学习表达。
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8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
这段话不是直接写38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5.在品读文本、体验文本的基础上,可适当开展拓展活动。
如,编排课本剧,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内化语言,一方面可以营造父母与孩子同读共议的环境氛围;采用读一篇带一篇的方式,读其他表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等等。
四、教学案例(设计意图:凸现课文的思想感情、主人公的精神面貌。
)片段一:理解内容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提哪些问题?先提示一下,我一共要提三个问题。
讨论时要注意: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学生小声读书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读书、参与讨论。
)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嗬!这么肯定!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请你说说。
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
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能重新再说说吗?生:能!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好!但是,你提的不是我要问的。
生: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师:哦,提了这么个问题。
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生:就是他一直不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前边说了,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见到儿子。
师:你已经非常准确又很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从父亲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请坐!问得好,回答也好!可惜的是,不是我要提的问题。
谁再来说?生:课文第二十二自然段:“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为什么要颤抖地说?应该高兴才对。
师:你在提问时把课文读得很好。
那你说为什么?生:我想他还是有点担心。
师:是的。
生:我想他挖了很长时间很累了。
师:有这个原因。
挖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睡,能不累吗?累的时候声音是有点颤抖。
生:我想他是激动的。
挖了38小时才找到自己的儿子,他一定很激动。
师:这位同学的心地很善良,而且能够以一个父亲的心设身处地地看待这个问题。
因此,你说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把这三个同学说的合起来就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面对提问题的学生)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师:问题提得很好,激发了大家的思维。
遗憾的是,这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
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作为奖励,请你把“了不起”三个字写到黑板上,写在“地震中”下面。
谁能回答,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生: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自己的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
师:回答的简明扼要!这样的父与子是不是了不起的父与子?生:是!师:“地震中的父与子”能不能换成“了不起的父与子”?生:能。
片段二:体味情感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很不错,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上读懂了课文。
现在大家听听我要提的问题。
课文当中有一段写人们认为那位父亲因为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了。
找到那一段没有?生:找到了。
(生读课文)师:(板书:失常?)我要提的问题就在这儿。
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学生纷纷举手)别忙。
请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
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请找到相关的事实依据;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不失常,也找到相关的例证。
待会儿说出你的理由。
开始吧。
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的同学有六个。
其他人都认为父亲的精神没有失常。
学生读书、勾画,各自找出“失常”与“不失常”的依据。
然后分正方(失常组)反方(不失常组)展开辩论。
正方同学找到了三个理由,一是两眼直直,二是只有一个念头,三是挖了38小时。
围绕三个理由,双方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老师小结:我有一个观点,不知同学们是否同意。
如果不同意,咱们下课接着辩。
我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失常了,但也不失常。
(深情地)孩子们!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再加10个小时就是两天两夜,想想看,这是多么的惊人!因此,我还是同意那位同学的观点:说他失常吗?确实失常,他失去了和一般的正常人一样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