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翻译及注释(三段式)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赏析《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赏析《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赏析1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古诗简介《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翻译/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愚公移山翻译及注释(三段式)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丈。
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将要,快要。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chéng)——苦于、为......所苦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室,家。
汝——你。
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毕力——尽全力平-铲平指,直。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杂然,纷纷的样子。
许,赞同。
曾(cēng)——竟,却。
副词,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与“不”连用时,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损:——削减。
丘——土堆。
置——安放。
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大家纷纷的表示赞成。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箕畚装。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先秦-列御寇《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注释
先秦-列御寇《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注释题记: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
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原文: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聚室而谋曰:“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全文译文
愚公移山全文译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虽复有子,孙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腹子,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有个叫智叟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列子》之《愚公移山》原文、注释及译文
《列子》之《愚公移山》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②,方③七百里,高万仞④。
本在冀州⑤之南,河阳⑥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⑦九十,面山而居⑧。
惩⑨山北之塞⑩,出入之迂(11)也,聚室而谋(12)曰:“吾与汝(13)毕力平险(14),指通豫南(15),达于汉阴(16),可乎?”杂然相许(17)。
其妻献疑(18)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19),如太行、王屋何(20)?且焉置土石(21)?”杂曰:“投诸渤海之尾(22),隐土(23)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4),叩石垦壤,箕畚(25)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26)氏之孀妻(27)有遗男(28),始龀(29),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30),始一反焉(31)。
河曲智叟(32)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3)!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34)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35)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36),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37),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38)也,而山不加增,何苦(39)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40)。
操蛇之神(41)闻之,惧其不已(42)也,告之于帝(43)。
帝感其诚(44),命夸娥氏二子(45)负(46)二山,一厝朔东(47),一厝雍(48)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49)焉。
【注释】①选自《列子·汤问》。
②〔太行、王屋二山〕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今山西阳城西南。
③〔方〕方圆,指面积。
④〔万仞(rèn)〕形容极高。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⑤〔冀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的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的地区。
⑥〔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⑦〔且〕将。
⑧〔面山而居〕向着山住着,即住在山北。
面,向着。
⑨〔惩(chéng)〕戒,这里指苦于。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
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原文: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对照翻译: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聚室而谋曰:“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
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愚公移山课文及注释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且——副词,将近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惩——苦于,为......所苦塞——阻塞迂——曲折、绕远的意思。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汝——你。
这里是你们的意思。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献疑——提出疑问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许——赞同。
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丘——土堆置——安放。
且——况且。
荷——负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jī)。
畚,音(běn)本。
箕畚,就是用箕畚,用竹、木等做成的运土器具。
孀——音双,孀妻,寡妇,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文言文《愚公移山》翻译
昔者,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山北之塞,出入之迁,苦于险阻。
愚公患之,于是聚其子孙,告之曰:“吾与汝等,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众曰:“不可。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笑而应之曰:“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邻人京城氏之孀妻,笑而止之曰:“汝何不量力而动乎?且焉置土石?”愚公曰:“吾将平此山,岂患土石之置哉?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成平地。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闻而笑之,曰:“吾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山北之塞,出入之迁,苦于险阻。
愚公患之,欲平此山,岂非痴人之所为乎?以吾观之,山之高,非一日之故也;其广,非一时之力也。
虽愚公之志,亦非一日之功也。
然则,吾惧其后无继也。
”北山愚公闻而曰:“吾闻之,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事竟不成。
吾虽老,犹未死,志在平山,岂容其后无继乎?且吾之力,虽不足以平山,然吾之心,决不稍懈。
吾将与吾子孙,世世继之,虽无成,亦无憾矣。
”京城氏之孀妻,闻而叹息曰:“愚公之志,固不可及也。
吾虽笑之,然吾之心,亦随之矣。
吾愿与愚公同力,助其平山。
”于是,愚公与京城氏之孀妻,及众子孙,共力平山。
凿石填壑,指日可待。
山虽未平,而愚公之志,益坚矣。
居十年,山中草木畅茂,飞鸟翔集。
愚公之力,亦渐衰矣。
然愚公之子,继其志,复凿山不止。
又有邻人,愿助愚公,共成此志。
又十年,山渐平矣。
愚公之子,亦老矣。
而山之北,已通汉阴,达于豫南。
愚公之志,遂得成矣。
于是,天下之人,皆曰:“愚公之志,不可谓不坚;愚公之力,不可谓不大。
吾等虽不及愚公,然亦当效法其志,以成大事。
”愚公移山,虽非一时之功,然其志之坚,力之勤,终成大业。
盖人心之诚,可以感天动地,移山易也。
故曰:“志者,事之始也;成者,功之终也。
”。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愚公移山作者:列御寇出处:《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文言文注释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愚公移山》的原文、注释及翻译
《愚公移山》的原文、注释及翻译题记: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
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原文: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聚室而谋曰:“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太行①、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④。
本在冀州⑤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⑦,年且(8九十),面⑨山而⑩居。
惩(11)山北之(12)塞,出入之(13)迂(14)也,聚室而谋(15)曰:“吾与汝(16)毕力平险(17),指通豫(18)南,达乎(19)汉阴(20),可乎?”杂然(21)相许。
其妻献疑(23)曰:“以(24)君(25)之力,曾(26)不能损(27)魁父之丘(28),如太行、王屋何(29)?且(30)焉(31)置土石?”杂曰:“投诸(32)渤海之尾(33),隐土(34)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35)者三夫(36),叩(37)石垦(38)壤,箕畚(39)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40)氏(41)之孀妻(42)有遗男(43),始龀(44),跳(45)往助之。
寒暑易节(46),始一反焉(47)。
河曲(48)智叟(49)笑而止之(50)曰:“甚矣,汝之不惠(51)。
以(51)残年(53)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4),其(55)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56)曰:“汝心之(57)固(58),固不可彻(59),曾不若(60)孀妻弱子(61)。
虽(62)我之(63)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64)也,而(65)山不加(66)增,何苦(67)而(68)不平?河曲智叟亡以(69)应(70)。
操蛇之神(71)闻之,惧其不已(72)也,告之(73)于(74)帝(75)。
帝感其诚(76),命夸娥氏(77二)子负(78二)山,一厝(79)朔东(80),一厝雍(81)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82)断(83)焉(84)。
[注释]①太行(háng):山名,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②王屋:山名,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
③方:古代表示面积的用语,指纵横见方。
(4万)仞(rèn):形容极高。
仞,古七尺或八尺。
文言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译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译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译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译,一起来学习吧。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最新)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译文太行山和王屋山,宽七百里,高七八千米,原位于冀州南部和黄河北部。
北山下有个叫愚公的人。
他快90岁了,住在山对面。
他在山区北部受阻,不得不绕道而行。
于是,他召集全家人说:“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铲除险峻的高山,让这条路一直延伸到禹州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每个人都同意了。
他的妻子质问他说:“以你的力量,即使是王父太后的山也不能被夷为平地。
太行和王府呢?”再说,土和石头是从哪里挖出来的呢?他们说:“把它丢在渤海边,隐地的北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丈。
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将要,快要。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chéng)——苦于、为......所苦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室,家。
汝——你。
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毕力——尽全力
平-铲平
指,直。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杂然,纷纷的样子。
许,赞同。
曾(cēng)——竟,却。
副词,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与“不”连用时,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损:——削减。
丘——土堆。
置——安放。
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大家纷纷的表示赞成。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箕畚装。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换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反,通“返”往返。
焉,语气助词。
从冬到夏,一年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叟(sǒu)——老头。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彻,通。
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匮(kuì)——竭尽的意思。
虽,即使。
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苦——愁。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已,停止。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感,被……感动。
负——背。
厝(cuò)——同“措”,放置。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古今异义
1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2曾古义:竟,却今义:曾经
3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4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5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6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7荷古义:扛今义:荷花
8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0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1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
12惩古义:苦于,被... ...所苦今义:惩罚
词性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箕畚装。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一词多义:
1方方七百里【指面积】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汝心之固【顽固】吾义固不杀人【本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4亡今亡亦死【逃走】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
6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面山而居【表修饰】何苦而不平【表承接】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
“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6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3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
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5.告之于帝。
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
6.帝感其诚。
被动句,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