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解读课文内容。

运用思维导图和图表,分析课文结构和人物关系。

练习翻译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智勇和忠诚。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启发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是一部古代兵法书籍。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讲述了烛之武如何以智谋退秦师的故事。

2.2 课文梗概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楚国时,楚成王款待他并询问将来如何报答。

重耳答应若晋楚交战晋军退避三舍。

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

2.3 重点词汇解析公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称呼。

退避三舍:比喻遵守诺言,避免冲突。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解读课文内容,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晋文公的诚信。

3.2 教学难点翻译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如“烛之武闻之,曰:‘夫晋何厌之有?’”分析课文结构和人物关系,理解故事背后的道德观念。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讨论法和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提供课文翻译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3 课文复述与讨论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烛之武的画像和晋楚交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一课时(优秀版)word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一课时(优秀版)word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一课时(优秀版)word资料《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大通县第二完全中学李桂菊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练结合法、讨论探究法教具准备:小黑板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介绍《左传》及相关知识:1、《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

1《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批注“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在那风云激荡、群雄逐鹿、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有一群辩士,他们穿梭于刀光剑影之间,以卓越的辩才和超人的胆识,游说于各国之间。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轻轻松松就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真可谓是“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难”。

今天就来认识一位不计前嫌,临危受命,只身赴险的孤胆英雄烛之武。

(二)展示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其它文言语法现象。

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

3.检查学生课前先学的情况。

学生解读《左传》及其作者左丘明以及本文的背景。

4.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文言语法现象,师生共同择要挑出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学习。

三、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字词积累:学生根据《高考领航》P21 “基础梳理”,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集中难懂的地方进行指导。

1. 解释下列词语,说说与现代汉语意义上区别越国以鄙远且贰于楚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行李之往来徴夫人之力不及此2. 解释下列加点词,了解其活用类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既东封弼若亡郑而有益于秦因人之力而弊之3. 比较辨析下列虚词意思其:以其无礼于晉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以:以其无礼于晋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焉:焉用亡郑以陪邻将焉取之朝济而夕设版焉4. 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以其无礼于音晋军函陵是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四、当堂检测,课堂小结1 •请以下列加点词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且贰于也(忠贞不贰)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以乱易整,不武(胜之不武)朝济而夕设版焉(朝令夕改;同舟共济)夫晋,何厌之有(学而不厌)是寡人之过也(闻过则喜)(积累固然重要,但整合能收举一反三之效。

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2.归纳总结。

五、布置作业,课外探究1.完成《高考领航》p21 “基础梳理”。

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人物、情节、主题及写作特色。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勇敢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了解古代战争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题思想。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如何评价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勇敢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知识。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讲解。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3. 比较阅读:选取类似题材的现代文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表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意义;(2)能够掌握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用;(3)能够分析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4)能够运用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模仿和创造,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培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尊重和客观评价能力;(3)培养勇敢、智慧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作用;(3)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意义和价值。

2. 相关知识:(1)了解烛之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了解古代战争和外交的基本知识;(3)了解中国古代的忠诚、智慧和勇敢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烛之武退秦师的场景;(2)引导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3)激发学生对烛之武的敬佩之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3)让学生思考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烛之武退秦师的意义和价值;(2)分组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语言表达练习;(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个小故事,展示勇敢、智慧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2)评价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和进步。

2. 作业评价:(1)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果;(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和表达能力。

3. 综合评价:(1)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点,包括实词,虚词的用法,句法知识,古文化常识等,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分析人物说理的思路和技巧。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 积累文言知识点,包括实词,虚词的用法,句法知识,古文化常识等,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分析人物说理的思路和技巧。

【学习流程】一、导语战争的最高境界: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二、知识链接1.关于《左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

2.拓知识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通史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的《春秋》、“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③《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伴读] ③就是我们常说的《左传》,也叫《左氏春秋》。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三国志》等。

3.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高中语文教案教案名称:《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写手法;2.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审美能力;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教师:课本、幻灯片学生:课本、笔记纸、笔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课题,提问:你们对《烛之武退秦师》这首诗有什么了解?二、呈现(15分钟)1.教师将幻灯片呈现诗歌的全文,并逐句解读诗歌的意思。

2.学生跟读诗歌,根据教师的解读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三、解读(15分钟)1.教师提问:诗歌中的“烛之武”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为“斗战胜佳气”?2.教师解释“武之封涂山”,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写山川之美来表达政治抱负。

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秦师”,以及诗歌中表现的乡愁情感。

四、分析(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就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2.学生展示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拓展(15分钟)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作。

可以是对诗歌的模仿,也可以是与诗歌相关的自由创作。

六、总结(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烛之武退秦师》的文章。

同时要求学生思考:面对历史,我们应该保持怎样的立场和态度?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诗人描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和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按照整体编排的需要,这篇课文在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同时尽量让学生掌握提要钩玄(摘出纲要,探取精微)的阅读方法。

这篇课文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机重重,烛之武奉命说服秦穆公退兵,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学情分析:这是这届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会带着更多的期待,这篇课文的处理,会给学生一些导向性的信息,老师带领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方法或许会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定文言文的基本阅读鉴赏方法。

所以,我们在处理这篇课文上要慎之又慎。

教法设计:认知,探究,拓展法。

学法指导:朗读与背诵;研讨与练习。

(从此往下只针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2.理解“鄙”“其”“因”等重要词语;3.“越国以鄙远”等三个句子的翻译;4.学生诵读课文并试着摘出纲要;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字词,难句翻译课时安排:两课时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实录】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左转》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3.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5.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6.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展示目标二、课前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2.成语积累三、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一:阅读文本,梳理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本文的字词句,准确理解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自主落实字词句,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梳理过程中如遇障碍、疑惑,做好标记。

(2)集中提问:针对这篇文章难懂的字词句,课堂上由学生集中提问,其他同学或老师相互解答。

教学活动二:合作探究,赏鉴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左传》工于记言,许多外交辞令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前人将《左传》的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

“行人”即指“外交特使”。

烛之武退秦师的外交辞令,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让我们感受到了“ー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语言魅力。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文章虽短,却层次分明,结构严密,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请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梳理本文行文思路。

任务二:阅读文章,明确为什么会发生烛之武说秦伯这场外交战?请查阅当时的背景并结合课文内容加以探究。

任务三:合作探究烛之武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的。

教学活动三:品评鉴赏说说谁是你最喜欢的人本文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烛之武通过逻辑严谨、透彻有力的分析,直指晋国的狼子野心,吞并郑国之后,下一个开疆拓土的目标,就是秦国。

“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连续的反问,发人深省。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文学背景、主题及人物形象。

2.分析烛之武的辩才与智谋,感受其语言的魅力。

3.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和智谋,把握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烛之武的辩才与智谋,体会其语言魅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烛之武退秦师》,了解相关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烛之武这个人吗?他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指导。

(三)课堂讲解1.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文学背景和主题。

2.分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和智谋。

3.学生跟随讲解,做好笔记。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烛之武的辩才和智谋展开讨论。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二)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重点句子,体会烛之武的语言魅力。

2.学生分享翻译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三)案例分析1.分析烛之武与秦伯的对话,感受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2.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第三课时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二)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2.深入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谋,写一篇论文。

(三)拓展阅读1.推荐阅读:《左传》、《国语》等古代经典著作。

2.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烛之武的故事,了解其人生经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语言艺术。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组织和教学细节上进一步改进。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法、合作学习法、启发教学法、朗读法等教学方式。

因为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要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式,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又由于本文的字词并不难,在教师示范之后,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进行积累与归纳。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

文言文由于离我们的年代比力久远,多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且本文要求背诵,故采用朗读的教学方式。

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想:简介作者,朗读课文,按照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内容,归纳课文字词,理清写作思路。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知课文内容,分析劝谏艺术,把握人物形象,鉴赏本文跌宕多姿的叙事艺术,体会构思的巧妙。

三维方针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掌握概括要点的基本方式并初步掌握其基本技能,学习跌宕多姿的叙事方式和详略得当的叙事结构,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式1.合作学习,了解《左传》的相关内容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归纳、整理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探究学习,学习概括要点的方式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挖掘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崩溃敌人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式。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古代战争的本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课时放置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的文章,叫——生(齐声):《曹刿论战》。

师:对。

出处是——生(齐声):《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参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文本探究:(20分钟)1、课题《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是什么意思?2、翻译第一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且贰于楚也②晋军函陵③以其无礼于晋(2)口译第一段:(3)请解决你的疑难点:3、翻译第二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无能为也已③是寡人之过也(2)口译第二段:(3)请解决你的疑难点:布置作业:把一、二段译文写在作业本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翻译3-4段,巩固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三段对话,体会人物说话语气,体会人物心理。

3.结合时代背景,揣摩语言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研读人物对话,体会其口吻与层次,揣摩语言的艺术。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秦君退师和晋君不乘机攻击秦军的原因。

2.准确分析和表述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主要人物:烛之武
主要事件:退秦师
2.简述故事概貌
二、新课学习
(一)探究文意
1.研读第一段,体味烛之武的隆重出场
请学生朗读对话,教师加以指导,本段对话诵读的关键字是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虚词(1)佚之狐:“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准确把握“矣”“必”的语气:对国家的担忧,对烛之武的信任。

侧面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

也可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2)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也”“犹”“矣”“也已”:满腹的牢骚与委屈。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

(3)郑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先自责,情真意切;接着指明利害,晓之以理。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2.研读第三段
(1)分析层次
第一层:说明秦晋围郑,郑国必亡的事实,放低姿态,摆正位置。

第二层: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点明秦晋之间的利害关系。

第三层: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诱之以利。

第四层:说明晋国忘恩负义,挑拨秦晋关系,彻底瓦解秦晋联盟。

(2)诵读练习,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与语气
第一层第二层,陈述事实,平稳,不卑不亢
第三层,诱之以利,入情入理,高亢,诚恳
第四层,指责,挑拨,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

(3)问题研讨:烛之武这段说辞的顺序可以调整吗?
第一步,承认现实,放低姿态——正确的态度赢得秦君的好感,为下面的游说赢得机会。

第二步,说明秦晋亡郑的利益分配,进而诱之以利——直击统治者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引起秦君的强烈兴趣,同时也为下面挑拨秦晋关系做了铺垫。

第三步,从历史到现实,直言不讳地指责晋国——在赢得好感、讲清利害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彻底瓦解“秦晋之好”。

3.研读第四段
思考: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这一段以整句为主,句句在理,思维严密,头脑冷静,应该读得沉稳从容。

(二)研讨人物形象
1.讨论和概括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

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

这足以说明他是个
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强了邻国(晋国)的实力。

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

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

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

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

“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2.思考烛之武能够成功解围的外部因素
(1)佚之狐慧眼识英雄。

——伯乐
(2)郑伯大胆启用。

——明君
(3)晋侯果断退军。

——霸主
(三)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

详略得当。

2.伏笔与照应
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3.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三、课堂小结
在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身上体现的不仅是口才的艺术,更是头脑、思想和智慧的胜利。


天的我们,学习品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文学作品不只是能读懂读通文字文章,更应该能够体会理解到字里行间深蕴的文化和智慧。

四、拓展延伸(见课件)
1.古代姓名的由来。

2.了解二十四史。

五、课后作业
1.整理文本中呈现的文言知识(重点文言词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和词类活用)。

2.背诵课文。

3.课外阅读《重耳出亡》。

●资源采撷
1.文章赏析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

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①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②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

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

(2)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①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

②波澜迭起,曲折有致。

(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

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

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①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

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
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

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②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

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

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

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

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