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重庆警政的区域建构与空间布局研究
重庆城区奏响发展“序曲”
重庆城区奏响发展“序曲”作者:来源:《红岩春秋》2017年第01期在重庆建市的过程中,重庆市区域范围的划定,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但仍随着市政组织的完善渐次确定。
市区勘划历经数月在重庆市政正式开启之前的警察厅时期,专以重庆城厢为其管辖范围,虽开始与巴县划疆而治,但所辖区域并未正式划定,也没有明确界限,只是以设置警察岗巡为准。
如重庆南岸于1915年至1916年间曾设警察署,南岸遂成为警察厅的管辖范围。
1921年杨森任重庆商埠督办时,仍未划定其管辖区域,仅以江北及巴县城区一带为管辖区域。
嗣后,重庆虽经历了邓锡侯、陈国栋、朱宗悫、唐式遵等督办,但均因他们任职时间太短,其他需要办理的事项太多,无暇也无力顾及于此。
1926年7月,潘文华就任重庆商埠督办后,曾一度暂定重庆(今渝中半岛)上、下游南北两岸各15公里为市政区域。
1927年11月,重庆商埠督办公署改为重庆市政厅后,经市政会议讨论,市区范围仍依照重庆商埠督办公署时期,只是南北两岸的范围略有缩小。
1929年2月,重庆市政府成立之初,“其权限不出城门,对于市区亦无明显之规定”,只是笼统的规定“本市暂以前商埠区域为市行政范围,其全部区域另组织市区测量委员会确定之”。
同时规定:“本市行政区域,得应时势之需要,由市长呈请政府扩大之”;“已划入本市之地域,不得脱离本市以建立第二独立市”。
1930年2月,刘湘所属21军军部召集有关部门,组织“审定市县权限委员会”,全权办理市县划界工作。
与此同时,还由重庆市政府与江北县、巴县两县县政府组织“市区测量委员会”,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市县勘界条例勘测、规划市区范围。
勘测规划的结果,决定上自嘉陵江西岸的磁器镇、红庙子起,至黄沙溪、黄葛堡过江而达南岸;又自火烧坟起,横经以涂山最高峰顶为限,沿山脉直达铜锣峡北渡,经江北之大万坪起,至黄葛凼沟,再抵嘉陵江北岸止。
计从巴县划入272.5方里(即68.125平方公里,按:1方里等于1平方华里,即0.25平方公里,下同),从江北县划入252.5方里(即63.125平方公里),整个市区面积共为525方里(即131.25平方公里)。
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抗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SWOT分析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项目
及附属物 , 名人墓 、 烈士墓及纪念设施 , 宗教建筑 , 交通道路设施 , 金融 商 贸建筑 , 文化教育卫生建筑及 附属物 . 石刻题记 这些集 中分布于都 市功能核心 区板块 的各类遗 址大多保存完好 、 规格高 、 它们无 论是从 其名人效应上讲 . 还是 以其曾经所发挥 的历 史作用而言 . 都具 有十分 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从 配套设施上看 , 都市功能核心区旅游整体环境 相对较好 。 一是 . 交 通 相 对 便 利 。重 庆 的 主要 交 通 枢 纽 , 无论是机场干线 、 还是铁路线 、 轨道线都横穿其问 , 游客 “ 进 的来 、 出的去 、 散得开” ; 二是 . 基础设施相 对完善 , 如旅游接待设施 ( 包括停车场 、 酒店 、 饭店等) 、 旅 游购物设 施 、 娱乐设施 、 医疗救护设施 ( 等) , 具备更高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 可以 给游客提供 更好 的旅游体验 2 - 2 劣势 分 析 ( We a k n e s s e s ) 1 ) 资源破坏 : 影响抗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客观现 实 是, 由于历 时久远 、 保护不力 , 抗战历史文化资源 破坏严重 据 重庆 市文物局统计 在全市 6 0 0多处抗 战遗址 中 完 全损毁 消失 的有 3 0 0余处, 而保存状况较好的仅 占现存 遗址 的 1 8 . 5 % 而城市化过程中 的“ 旧城改造” . 更使得许 多抗 战文化遗址遭受 了“ 建设性破坏 ” . 如地 处 渝中区化龙 桥的刘湘公馆 、 地处 南岸区的 二 f 兵 工厂 、 五 十兵二 r = 厂
文化遗迹的价值
从保甲中看地方基层权力结构的权势转换——以1935—1949年的重庆地
从保甲中看地方基层权力结构的权势转换 ——以1935—1949年的重庆地区为中心徐 蕴①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重庆北碚 400715摘要: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需要突破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范式,实现理论提升与方法创新。
保甲组织历来是中国地方社会中最基层、最重要的行政组织,而地方精英群体历来是地方社会中的权势主体。
精英阶层的演变及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力度成为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民国时期,剿共抗战的迫切需要,成为国民党蒋介石推行保甲制度的直接动因。
1935—1949年,国民党在重庆地区大力进行保甲编查,以保甲编查为基础的基层建设在体制、服务、人员、机构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有效管理,完成了地方基层权力结构的权势转换,所谓“地方精英势力”,也瓦解在这一时期重庆保甲体制中。
关键词:民国后期;保甲组织;地方精英势力;“国家内卷化”理论一 、问题的提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深入发展需要理论提升与方法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趋向,研究者的目光由中央王朝转向地域社会,从上层精英转向地方下层民众,从阶级斗争转向民众社会生活。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社会史研究已引起国内外从事中国史研究学者的广泛重视。
8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传统话语,主要是基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区域社会史研究范式。
在这些西方现代化研究理论的影响下,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成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中国县以下的基层权力结构属于中央集权下的“行政真空”,地方社会的操纵权主要被士绅等精英阶层所把持。
近五十年以来,晚清至民国的基层权力结构与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力度,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相关研究文献很多,但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基本雷同于杜赞奇等学者提出的“国家内卷化”理论研究范式,注重的是精英阶层对地方社会的控制能力,并以此来探究20世纪前半叶中国政治发展轨迹。
浅析民国时期重庆的建筑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4.111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浅析民国时期重庆的建筑
2019 年 4 月 20 日 Apr.20 2019
办的重庆大学、1930 年建成的理学院、1933 年创办 的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办公楼等。这些都是比较典型 的“折衷主义”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多半是由留 学归来的国内建筑师采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赋予 中国文化的精神,但给人一种生搬硬套的感觉。
(三)陪都建筑 1934 年开始,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建筑师 们将其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经验带到了重庆,开启了 重庆建筑的现代体系之门。这主要体现在金融建筑 方面,如重庆美丰银行、中国银行等,这些建筑的 出现预示着重庆建筑开始过渡到现代主义建筑的早 期。1937 年之后的陪都建筑更是重庆这座城市迈向 现代化的标志,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外事机 构,如美国大使馆、韩国临时政府、法国领事馆等; 名人旧居,如宋庆龄旧居、蒋介石的林园官邸、怡 园宋子文公馆;公共建筑,如国民政府外交部、青 年会电影院、南开中学图书馆等。这一时期的建筑 初步奠定了重庆的近代城市形态。 二、民国时期重庆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建筑布局 这里以民国街为例,从其建筑物本身作具体分 析。民国街建筑中,如戏院、报社、咖啡馆、照相 馆等典型建筑,不管是建筑布局,还是材质、结构, 都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民国时期重庆的建 筑风貌。整个民国街的布局为一个有弯曲度的长条 形,街道两侧沿街高低错落地分布着各种建筑。其 中还零星地分布着几个岔道,岔道一般宽度较窄且 长度较小。整个民国街的地形并不十分平坦,有一 定的坡度,尤其是各岔道的坡度更大以至于要通过 阶梯上下。这些明显的布局和地形特点都与重庆的 山地特征有很大关系,这样的布局也和同时期其他
论城市文化的发展——抗战时期的重庆
论城市文化的发展——抗战时期的重庆余妮彗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2013120704【摘要】民国时期的重庆文化进入了一个兼容并收的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随着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厂及大批商业,金融,文教,科研机构迁渝,加上战时需要兴建的大批工商企业及科教文卫单位,使重庆由一个地区性中等城市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中心。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
【关键词】重庆文化陪都时期发展八年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重庆发展为西南的工商业和金融业的中心。
当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就在重庆,美军顾问团也常驻重庆。
1942年,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任指挥中国、泰国、越南等地联合部队的指挥任务。
当然重庆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所在地。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抗战时期重庆地区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他们为重庆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改变,再加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使重庆文化发生了巨大转变。
所以,此时期的重庆文化受外来因素影响非常深刻,这也为后来的重庆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从外来人口和西方文化的影响(1)饮食文化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我国许多地方相继成为沦陷区,内迁成为保存中国抗战力量唯一而正确的选择,而重庆则成为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
从1937年开始,陆续从各地迁移到重庆的流亡人口数以万计,他们来自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武汉等城市和地区。
那时,重庆人习惯把这些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称呼为“下江人”,自己则称为“上江人”。
随着大量“下江人”涌入重庆,“下江人”成为了当时获得广泛认同且有明显文化特征的社会群体。
随着“下江人”云集重庆,各地风味饮食也不断涌入,重庆也打破了以前川菜较为单一的饮食风味。
重庆封建时期城市演变
封建时期重庆主城区发展演变1.前言重庆至建城开始,因地形限制,便不能像一般中原城市那样,采用中轴对称,宫城居中的建城方式,而是因地制宜的在沿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处建市。
城市形态从秦汉时期的南城北府,演变到三国时期城廓合一,城市发展慢慢走向正轨,到宋元时期,城市面积逐渐增大,重庆发展成为西四川东部的交通要道和商业贸易中心之一。
到明清时期,江北县城重新得到发展,成为保护渝中主城区的军事堡垒(见附图1重庆历史复原图),重庆城也因为两江交汇的独特区位变为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多功能的区域中心城市(演变图见图2)。
清朝末年,重庆城码头林立,商贾云集,下半城因地势低平且沿长江,是商贸和官衙所在地,上半城地势较高,为普通居民居住地(见图1)。
2.重庆主城区发展演变2.1巴人入川-城市萌芽巴族,最早出现于陕南川北地区,后因战乱等各种原因,于战国时期迁入川东。
由于战事频繁,巴国于百余年间迁五都。
建都江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后,两江地区得到开发,建立了一些作为军事据点和行政中心的城邑,出现了市集。
在当时,中原已普遍建立城垣,而经济和技术条件落后的巴人,只能择山就势,于坡陡水急之地,以山为城,以水为池,建立城市。
当时的江州(今重庆江北一带)背山面水,被视为风水宝地(如图3所示)。
图1 清江北县城及重庆主城图 图2 重庆城市演变图职能:巴国政治军事中心城市,为基本的交换场所。
空间结构形态:受地形条件影响大,城市布局背山面水,大、小聚落散点布局,城市并没有固定的平面形态,以山水作为天然保护屏障。
城市特征:①.城市处于初级阶段。
此时的江州城,只能算作城市雏形,其功能和结构主要围绕军事堡垒来建造,作为工商业的“市”不稳定,市在城市功能中,所处地位也是“内逊于外”,因此以外贸为主,城内市场处于从属地位。
②.城址不定,形制不定。
有学者认为,“巴之江州非固定之处。
疑以江州之名,初只施于广德屿,渐移于畜沮,及阳关,后至江北嘴。
”(图4),城市形制也没有固定平面形态,而是顺应地形,或团或带。
传承与创新_抗战陪都文化建筑风格探索与实践_重庆市委礼堂改造设计项目
2013.N0.建筑是城市个性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地理人文资源,在传统文化历史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将城市建设的经济效能发挥到最大化,并凸显城市独特风格,已经成为内陆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对重庆这个新兴直辖市而言,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道路,打造富有自身城市特色的人文空间是设计者的重要责任。
1挖掘人文历史传统,打造重庆本土风格重庆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90年开埠以后。
随着重庆海关的设立,欧洲国家开始入侵西南腹地的经济文化,西方工程设计技术,新型材料应用等随之传入西南内陆。
重庆城市发展“得风气之先”,优秀近现代建筑冠于全川。
抗战时期陪都地位的确立,更促进了城市建筑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与后来的红岩风格、西南局风格建筑都成为了重庆本土独有的风格,并且形成了比较集中的建筑群落。
对这几种特色建筑风格加以发掘与再利用,凸显西南城市的历史风貌,对于重塑城市空间人文气场不无裨益。
陪都时期成就了近现代重庆建筑的精华。
这些作品打破了照搬西方设计图纸,且必须由外国设计者监造的格局。
1937年国民政府西迁后,反法西斯指挥中心在重庆设立。
大批海归建筑专家、学者也纷纷迁往重庆开设事务所,入渝高校大量培养建筑技术人员。
此后,重庆的建筑设计开始注重将西方理念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着眼实用。
对当时陪都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
国难关头,经济凋敝,物资匮乏,城市建设必须尽可能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同时也必需满足基本的审美要求。
为此,设计者在建筑选址、材料取舍、规划设计上将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相结合,就地取材,因势就形,成功筑造了一大批优秀建筑。
这些建筑既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在建国后的学校、科研、政府办公楼的设计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沿袭和发展。
陪都建筑所具有的典型的中西结合或中西混合的风格,在目前现存的许多旧建筑中,仍可以切身感受到。
这些建筑糅合中西,并加以发挥,呈现出多种品貌:政府办公楼多采用砖石材料,庄重典雅,简洁质朴,稳妥牢固;官邸别墅依山就势,砖木结构居多,突出实用和审美;民居建筑简而易行,竹木材料大量使用,滨江、山地吊脚楼相得益彰……各阶层的各种使用功能的建筑组合成了重庆的独特城市风貌,成为重庆自己的时代标志。
重庆陪都时期警政制度研究
重庆陪都时期警政制度研究作者:谢玲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6期摘要重庆陪都时期警政制度的设置和发展呈现出了政治载体紧随统治思想变迁、动移的过程。
本文指出通过对它的考察与把握,有助于我们从形态多样的警政措施中寻找到重庆警政发展的必然规律,揭示出重庆陪都时期警政制度的特点及其现代启示。
关键词警政制度政治职能秘密警察中图分类号:D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85-02一、重庆陪都时期警政制度的形成背景(一)总体政治、社会形势1937年国民政府西迁后,重庆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统治中心。
陪都政府出台了治安、刑事、民事保甲、出入境管理、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多项法规、法令,警政实践中也开始加强培训、扩编警员、引进一些美国技术设备,国民党警政头目李士珍、戴笠、唐纵等也纷纷提出警察治理理论,探讨建警模式、侦缉技术科学化等陪都警政改革的道路。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分道扬镳,为稳固政权,国民党政府运用军、警、特大肆实施反动统治,几乎所有警政措施都围绕镇压民主进步运动展开,后期警政异常黑暗。
(二)“国防中心主义”建警方针对警政制度形成的影响国民党时期,警察不仅与宪兵、特务联系紧密,与军队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蒋介石说:“军队之作用在攘外,警察作用在安内”。
内政部警政司指出:今后警卫制度应采“以国防为中心”之原则。
因而,警察与军队在维护国家政权方面具有同一性。
警察作为国防中心主义的防卫工具,体现在警政建设的方方面面:普通警政机构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治安的面目出现,实则是为镇压民主运动、消除异常因素;体系庞大的秘密警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监视人民,逮捕暗杀进步人士;警察培训机构向学员灌输军事法西斯主义思想,开展特科训练,培养反共反人民的后备力量。
重庆警政把工作的重心几乎放在了政治控制和维护统治秩序之上,刑事技术发展缓慢、侦查方式落后。
重庆抗战时期“迁建区”范围内抗战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初探
重庆抗战时期“迁建区”范围内抗战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初探 苏健红,吴 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 400015)摘 要: 面对日本侵略者对重庆的大轰炸,国民政府采取疏散人口和政府机构方式进行应对,从而形成了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迁建区”。
迁建区的政府机构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沙坪坝(歌乐山)、北碚、巴南等地区,这些机构具有分散又聚集的特点,是今天重庆丰富抗战遗产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在“迁建区”这一特定区域基础上,加强对这些遗产分布、保护利用的探讨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迁建区;抗战遗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图分类号:K265.9 文献标志码:A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Resistance War Heritage in Chongqing Relocation AreaSU Jianhong, WU Guang(Chongqing China Three Gorges Museum, Chongqing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Institute, Chongqing 400015, China)Abstract: The Relocation Area in Chongqing, which distributed mostly in nowadays Shapingba (Geleshan), Beipei, Banan are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istance war, faced to the Japanese bombardment of this city. These relocated government agenci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resistance war heritages in Chongqing. Under a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ose relocation area.Keywords:relocation area; resistance war heritage;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重庆抗战遗产资源丰富,目前研究成果丰富,主要是从遗产本体、保护利用以及相关历史事件等角度进行探讨,缺少日本大轰炸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国民政府采取响应措施设立相关区域安排政府相关机构进行应对,从而形成了重庆迁建区抗战遗产特有布局,以及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些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整体研究,故本文拟对迁建区域抗战遗产的历史、分布、现状以及保护与利用进行概要分析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重庆陪都时期警政制度研究
L闻aI Sys t em A nd Soci et yf叁箜!查塾垒竺!堡!型!!≤耋■●圜圈踊l重庆陪都时期警政制度研究谢玲摘要重庆陪都时期警政制度的设置和发展呈现出了政治载体紧随统治思想变迁、动移的过程。
本文指出通过对它的考察与把握,有助于我们从形态多样的警政措施中寻找到重庆警政发展的必然规律,揭示出重庆陪都时期警政制度的特点及其现代启示。
关键词警政制度政治职能秘密警察中图分类号:D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85-02一、重庆陪都时期警政制度的形成背景(一)总体政治、社会形势1937年国民政府西迁后,重庆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统治中心。
陪都政府出台了治安、刑事、民事保甲、出入境管理、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多项法规、法令,警政实践中也开始加强培训、扩编警员、引进一些美国技术设备,国民党警政头目李士珍、戴笠、唐纵等也纷纷提出警察治理理论,探讨建警模式、侦缉技术科学化等陪都警政改革的道路。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分道扬镳,为稳固政权,国民党政府运用军、警、特大肆实施反动统治,几乎所有警政措施都围绕镇压民主进步运动展开,后期警政异常黑暗。
(二)“国防中心主义”建警方针对警政制度形成的影响国民党时期,警察不侠与宪兵带务联系紧密,与军队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蒋介石说:“军队之作用在攘外,警察作用在安内”。
内政部警政司指出:今后警卫制度应采“以国防为中心”之原则。
因而,警察与军队在维护国家政权方面具有同一性。
警察作为国防中心主义的防卫工具,体现在警政建设的方方面面:普通警政机构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治安的面目出现,实则是为镇压民主运动、消除异常因素;体系庞大的秘密警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监视人民,逮捕暗杀进步人士:警察培训机构向学员灌输军事法西斯主义思想,开展特科训练,培养反共反人民的后备力量。
重庆警政把工作的重心几乎放在了政治控制和维护统治秩序之上,刑事技术发展缓慢、侦查方式落后。
陪都重庆的官邸建筑造型风格艺术研究
陪都重庆的官邸建筑造型风格艺术研究作者:罗楠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第01期摘要:重庆是一座有着革命传统的的历史文化名城,在1937年至1946年期间,重庆已然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陪都时期的重庆,伴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西移,国民要员以及国内知名建筑师、工程师等都聚集在此,留下大量抗战时期的官邸,它汇集了最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财力、艺术水平。
在快文化的现代,这些军政要员已经不在,但是官邸建筑确实还存在空间中。
在实地调研和资料整理的基础之上,从影响建筑艺术发展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陪都时期官邸建筑多样化的艺术造型特征,以期为重庆抗战时期建筑研究的深入和完善做努力。
关键词:重庆抗战时期;官邸;影响与变化;建筑造型一、陪都重庆官邸的概念界定官邸概念是指在抗战时期做出过重大贡献、产生较大影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军政要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例如公馆和别墅。
其次本文将重点放在建筑本体研究,指军政要员曾经居住的地方。
同时,抗战时期很多军政要员住所是和相关机构一起设立的,除了官邸之外,还有一些公共建筑,如办公建筑(国民政府办公楼)、银行、大会堂等,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二、巴渝传统建筑的转变(一)“移民潮”对传统建筑的影响在陪都时期,最高政治决策对城市建设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在许多历史事件背后,也推动了重庆建筑业的一个发展和转变。
陪都时期迎来了历史上的“移民潮”,在这个事件中,企业家、政府官员、建筑师、还有学生、科技人员等占相当大的比例。
内迁移民而来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们,有的是海归建筑专家,有的则来自沿海发达地区,有的更是外国的建筑师,使得短短几年时间重庆地区的建筑从巴渝传统建筑向与外来的建筑文化融合、同化转变,不仅体现出了建筑师们的活力,在建筑造型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除了一些著名建筑师、工程师的内迁,还有许多实力雄厚的各类建筑机构及团体也纷纷涌入重庆,这个时间陪都的施工以及建设能力迅速提高,建设活动频繁,并且建筑学术活动也比较活跃。
大轰炸下陪都防空机构的构建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104Vol.161杨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400013)摘 要:纵观世界近代史,防空作为人类应对战争的一种特殊形式,已成为两次世界大战和其后几乎所有局部战争的重要内容。
重庆最早的防空机构始于1935年,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空军对中国抗战大后方,特别是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无差别轰炸,为应对空袭不断的严峻形势,国民政府加强了对防空建设和反空袭斗争的组织领导,在重庆设立了庞杂的防空、救护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反空袭斗争。
关键词:抗日战争;重庆;防空;救护;机构1 重庆防空协会重庆防空协会是重庆最早成立的防空机构,初期隶属省、市政府,以后改隶防空司令部。
防空协会的前身是防空学会,主要是宣传和研究的性质。
1935年,为了完善防空组织建设及训练工作,按航空署的要求,各省、市防空学会改组为防空协会,县设防空支会。
1936年8月1日,重庆市政府奉四川省政府及省防空协会令,成立四川省防空协会重庆办事处,其办公地点设在现邹容支路旁牛皮凼国术学校内。
市长李宏锟兼办事处处长,警务司令部李根固兼副处长,警察局长王资军兼总干事。
是年,行政院鉴于全国重点省、市防空协会相继成立,正式颁布了《各省市防空协会组织条例》,明确了成立防空协会的目的和任务:“促进防空建设、训练防空技能、普及防空建设,研究防空学术。
”防空协会下设训练、宣传、研究、总务四组,训练组负责人民防空训练及协助防护团训练;宣传组负责防空宣传材料的搜集、编译、演讲等工作;研究组负责防空学术研究并提出城市防空建设改进意见;总务组负责人事、经费、文件等事项。
1938—1941年,重庆防空协会先后几次改组,隶属关系也先后由省、市政府改为省、市防空司令部。
1940年11月15日,行政院确定《防空协会战时调整办法》,规定为了统一防空机构,加强防空力量,适应战时需要,核定省、市防空协会停止活动,所有人事、经费、业务等项目移归防空司令部或防空指挥部,并由该部另设立防空协导委员会,进行宣传、协导等防空工作。
国府还都后之《最新重慶市街道圖》
国府还都后之《最新重慶市街道圖》北京开会期间,从报国寺市场带回重庆民国地图一张。
有些不足的是该图品相一般,X轴正方向有裂,市中心区域有1平方厘米左右的不规则破洞。
但瑕不掩瑜,其意义依然重大,这是一张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后的市区图,时间上属于大陆民国后期内战期间,也是重庆在陪都爆发式发展后的相对衰落时期,它的入手填补了我没有这一历史阶段老地图的缺憾。
初看整张图,两江的淡蓝色既养眼,又增加了层次感。
正惊叹其在美感上远超同时期地图时,却发现淡蓝色为后人用蜡笔之加工,实乃画龙点睛之妙,使这张图同时也有了些手绘地图的趣味。
这张地图由重庆指南社发行,编绘人杨世才。
杨世才是乐山人,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重庆开书店,抗战爆发后他邀请唐幼峰适时开办重庆指南社,印制《重庆指南》和各种地图,在陪都时期重庆指南社为大批迁渝人士提供了导航服务,本人收藏的民国重庆地图里,重庆指南社的就有好几张。
市场上重庆民国地图数量本就远少于京沪宁杭等地,如果当年没有杨世才创办重庆指南社,只怕是现在能留存下来的重庆老地图会更少。
全图四周都是广告,有文具店、药店、旅店、拍卖行、银行等,还有一个戒烟医院。
民国时期重庆烟毒较盛,鸦片和娼妓是两大社会问题,当时“下川东各县,早已毒气弥漫”,1947年重庆行辕下令要求在当年底以前禁绝烟毒,戒烟医院适时而生。
这张图没有标注出版年份,不过有定价和出版信息,所以是独立发行而非某本书刊的附页。
从图的内容看,此图不会早于1947年,图上已标注有七星岗和平隧道和纪功碑,这两项工程分别于1947年7月和10月完工。
纪功碑被称为具有“唯一具有伟大历史纪念性”,是中国唯一一座由国家政府主持建立的抗日战争纪念碑。
“纪功碑”这个名字只存在了不到三年,在1950年改为解放碑,“纪功碑”三个字又增添了这张图的珍贵。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其旧址成为重庆市政府驻地。
这一版地图标出了范庄,范庄原是“傻儿师长”原型范绍增的庄园,范绍增出川抗日后,范庄就让给国民政府的官员使用,宋庆龄初到重庆时就住在范庄。
重庆民国建筑外部空间研究——以南岸区名人故居为例
重庆民国建筑外部空间研究——以南岸区名人故居为例邓宏;陈楚乔
【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年(卷),期】2016(031)005
【摘要】重庆作为抗战时期的"陪都",城市建设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名人政要聚集于此,使得重庆具有丰富的遗址遗迹资源。
名人故居作为重庆民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近代建筑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但由于对建筑遗迹保护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忽视,建筑外部空间的保护并没有得到重视,从而导致文化遗产陷入"失真"的危机状态。
本文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南岸区名人故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与构成形态的研究,建构其外部空间的构成特征因子评价体系,从而为保护民国建筑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总页数】6页(P86-91)
【作者】邓宏;陈楚乔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重庆民国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及构成要素 [J], 孔明亮;刘智阳;杜春兰
2.重庆民国建筑外部空间研究*--以南岸区名人故居为例 [J], 邓宏;陈楚乔
3.民国时期建筑设计与再利用研究浅探——以南京总统府建筑群空间分析为例 [J], 陈尚峰
4.外部立面保护修复策略研究——以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建筑为例 [J], 吉正星; 林晓东
5.民国建筑风貌保护区内历史建筑修缮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探讨——以南京北京西路57号、天目路32号民国建筑保护为例 [J], 张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时期重庆警政的区域建构与空间布局研究
# 朱之洪修!向楚篡%&巴县志'据民国二十三年 +)B!B 年,刻本影印!+成都,巴蜀书社!)BB(年!第@))页"
$ 朱之洪修!向楚篡%&巴县志'据民国二十三年 +)B!B 年,刻本影印!+成都,巴蜀书社!)BB(年!第@))页"
研究更注重以区域警政为切入点的综合性地方社 会研究!为我们重新审视警政研究路径作出了有 益的探索"# 近年 来! 以 城 市 为 依 托 的 社 会 性 警 政研究开始较多的出现在年轻学者的选题中!天 津#上海等现代化起步较早的东部沿海地区成为 了关注的焦点!笔者希冀在这些实践的基础上!
! 魏斐德著%&上海 警 察!)B(+))B!+'!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 !(")) 年 "
" 万川主编% &中 国 警 政 史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年(韩延龙# 苏 亦 工 等 编% &中 国 近 代 警 察 史 '! +北京, 社会科学 文 献 出 版 社!("""年(孟 庆 超 著% &中 国警察现 代 化 研 究 '! +北 京 , 中 国 公 安 大 学 出 版 社! (""?年(韩延龙撰% &中 国 近 代 警 察 制 度 '! +北 京 , 中 国 公 安 大 mp;上海法租 界 的 警 察 )B)" 年))B!+ 年 ' +朱 晓 明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年 B 月 ) 日, &北 洋 政 府 时 期京师警察厅研究' +丁 芮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博 士论文("))年*月)日, &北 京 近 代 警 察 制 度 之 区 划 研 究'+公一兵 &北京社会科学'(""@年 @ 期, &近 代 西 方 警政的东渐及其在 广 州 的 实 践 ' +方 靖 暨 南 大 学 博 士 论 文 (")" 年 )) 月 A 日 ,
浅析多重因素影响下重庆在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
浅析多重因素影响下重庆在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通过民国街影视城进行分析学号:姓名:摘要:民国时期的重庆由于陪都地位和外来文化冲击等因素使其原本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正是这些改变形成了当时独特的重庆文化,这种特殊的重庆文化通过重庆民国时期的建筑明显的体现了出来。
近几年在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新开发的重庆民国街较为真实地还原了重庆民国时期的建筑面貌,本文中我们结合重庆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了重庆民国时期的建筑概况,发现民国时期的重庆建筑在保留传统重庆建筑风格的同时大量融入了以西洋建筑为代表的外来建筑风格。
通过民国街影视城分析多重因素影响下重庆在民国时期的建筑概况,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时重庆的文化特征,也能够更好地解释当代丰富多彩的重庆文化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民国时期重庆建筑陪都外来文化民国时期,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中国的建筑文化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下发展。
传统建筑文化的长足发展和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成为了民国时期中国的建筑发展的显著特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使得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这成为民国时期的重庆的文化产生巨大演变的契机。
上述的种种因素对民国时期的重庆建筑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次我们学院组织的人文经理地理综合实习的首站就是位于两江新区的重庆民国街影视城。
民国街影视城位于两江新区,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由66栋典型的“陪都”建筑构成,囊括了政府、银行、戏院、咖啡馆在内的多种建筑形态,重现了抗战时期重庆的著名建筑和景致。
这座曾经作为电影《一九四二》重要取景地的影视城尽管目前规模较小,但是能够较好地反映民国时期重庆的社会面貌。
这种直接实地接触和感受民国建筑的方式直观地帮助我们去获取当时重庆建筑的各方面信息,也更好地帮助我们通过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去分析重庆的文化。
一、重庆的特殊地域环境和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发展历史重庆作为一个少有的山地城市,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部分在渝机构旧址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部分在渝机构旧址
佚名
【期刊名称】《重庆与世界》
【年(卷),期】2000(000)004
【摘要】古老吊脚楼边,耸立起了一幢幢坚实高楼,撑起了危难时血红的天空。
弹雨刀光、烟山火海,巍然八年。
【总页数】3页(P4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
【相关文献】
1.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社会部的儿童福利工作述论 [J], 陈竹君;张莉清
2.抗战期间部分在渝外国使馆旧址 [J],
3.重庆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抗战文化遗址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J], 张莉
4.重庆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抗战文化遗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
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 [J], 艾智科
5.抗战期间的档案工作——以国民政府交通部为中心 [J], 廖建夏;戚如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文物局关于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曾家岩50号保护范围内国民政府警察局旧址修缮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曾家岩50号保护范围内国民政府警察局旧址修缮工程设计方案
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
•【公布日期】2016.07.29
•【文号】文物保函〔2016〕1357号
•【施行日期】2016.07.2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关于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曾家岩50号保护范围内国民政府警察局旧址修缮工
程设计方案的批复
文物保函〔2016〕1357号重庆市文物局:
你局《关于审批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曾家岩50号保护范围内国民政府警察局旧址修缮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渝文物〔2016〕179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所报方案。
二、对该方案提出以下修改意见:
(一)应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文物保护原则,保护文物建筑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非文物建筑的改建既要与文物建筑风貌材质相协调,也要具有一定的可
识别性。
(三)进一步完善设计图纸,补充、细化建筑图纸的修缮措施标注。
三、请你局指导有关单位,根据上述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经你局核准并报相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施工中请加强监管,确保文物安全。
此复。
国家文物局
2016年7月29日。
防空优势对小陪都“林园”的选址影响
MILITARY AFFAIRS LOGISTICS军事物流小陪都“林园”地处重庆市西郊歌乐山上,占地近300亩,始建于1938年,由当时的蒋介石侍从二室主任张治中亲为选址,经蒋介石审样后建成。
因蒋介石入住不久后将其赠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而被称为“林园”。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曾在此下榻,是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国共重庆谈判、内战调停、全面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与见证地抗战时期被称为小陪都。
园内现存民国建筑5栋,民国名人墓葬1处,历史遗迹3处,防空洞3处。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时期林园作为国民政府的中枢机构,与中华民族一起创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为肢解中国、占领中国,除了在中国做了大量细致的情报工作外,还在国内完成了非常周密的军事部署准备,当时日军狂妄的认为三个月可以灭亡中国。
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战不利,东北、华北相继被日军占领,同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签署颁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国民政政府移驻重庆。
重庆即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重庆也因此而成为抗战时期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国家战略中枢。
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新址开始办公。
随后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三府六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等机构相继迁到重庆。
1938年12月8日,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防最高会议主席蒋介石率军事委员会大本营由桂林飞抵重庆。
在重庆期间,蒋介石相继住在市区国防军事委员会行营、南山黄山官邸,大轰炸中,上述官邸一度成为日军的主要轰炸目标。
作为当时蒋介石侍从室的工作人员,张治中急需为蒋介石在重庆选择一处防空安全防空优势对小陪都“林园”的选址影响文/桑振群 张自力 吴卫 陈都 马振翔摘 要:“林园”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中枢机构,其在选址上主要考虑了人员疏散、背景、自然环境和地质地貌对工程选址的需求,具有得天独厚的防空优势,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有部分拓展 , 管区的社会调查是现代化警政的 重要标志 , 民国二年 , 重庆商埠警察厅已经着手 开展针对各警区的人口调查与统计 , 区别于清末 以丁口和户数为口径的坊厢人口统计 , 在民国二 年所制定的 《 重庆商埠警察厅所辖各署人口统计 细则 》 中可以看出在人口调查过程中将统计口径 的细化 , 对常驻人口 、 流动人口 、 外籍人口进行 登记区分的同时 , 还加入了性别 、 年龄段 、 职业 等要素 , 对于警署的社会管理而言具有相当的指
第3 0 卷第 3 辑 2 0 1 5 年 7 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e s e H i s t o r i c a l G e o r a h J g p y
o l . 3 0, N o . 3 V , 2 J u l . 0 1 5
① 相当的创新 性 。
研究更注重以区域警政为切入点的综合性地方社 会研究 , 为我们重新审视警政研究路径作出了有
③ 近年来 , 以 城 市 为 依 托 的 社 会 性 警 益的探索 。
政研究开始较多的出现在年轻学者的选题中 , 天 津 、 上海等现代化起步较早的东部沿海地区成为 了关注的焦 点 , 笔 者 希 冀 在 这 些 实 践 的 基 础 上 ,
民国十八年二月十五日 , 重庆市政厅改组为 重庆市政府 , 以市政厅时期的警区为基础 , 划分 为 “ 六分局 ( 江 北 在 内) 九 分 驻 所 二 十 一 派 出
① 所”
动人口的登记管理 , 其中包括外籍人士 、 沦陷区 难民以及内迁人员 , 对于不同类别的群体发放证 件 , 以备随时查验 , 这对于战争时期间谍的防范
随着民国十七年十月 《 各级公安局编制大纲 》 和
一 警政的区域构建与现代化过程
在民国之初 , 迫于川政的长期动荡 , 重庆的 警政发展较为缓慢 , 但相比于清末 “ 以坊厢格局
② 所初构的警政基 为基础 , 以新军样 式 为 范 本 ”
民国十九年 《 市组织法 》 的公布 , 城市警政机构 的职能有 了 制 度 层 面 的 规 范 , 负 责 “ 公 安、 消 防 、 公共卫生 、 医院 、 菜市 、 屠宰场及公共娱乐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 北洋政府时 0 1 2年 9 月 1 日) 《 期京师警察厅研究 》 ( 丁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 士论文 2 北京近代警察制度之区划研 0 1 1年 5月 1日) 《 究 》( 公一兵 《 近代西方 北京社会科学 》2 0 0 4年 4 期) 《 警政的东渐及其在 广 州 的 实 践 》 ( 方靖暨南大学博士论 文2 0 1 0年1 1月 8日) , 光绪朝东 华 录 》 ②《 第4 7 1 8页。 巴县志》据民国二十三年 ( 1 9 3 9 ③ 朱之洪修,向楚篡:《 ) ,( ) , , 。 年 刻本影印 成都 巴蜀书社 1 9 9 2年 第4 1 1页 巴县志》据民国二十三年 ( 1 9 3 9 ④ 朱之洪修,向楚篡:《 , 。 年)刻本影印,( 成都)巴蜀书社, 年 第 页 1 9 9 2 4 1 1
2 个警区改为 6 个警察 署 , 署 下 设 1 个 分 驻 所 , 1 每个 署 和 所 管 辖 原 1 个 警 区 的 地 界 范 围 。 三 月 , “ 内务部令改 巡 警 厅 为 警 察 厅 , 厅 长 任 免 达 府 部
④ 民国三 ” 名义多 更 易 , 而 警 察 厅 之 名 为 取 久 。
民国时期重庆警政的区域建构与空间布局研究
曾潍嘉
( )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 重庆北碚 ,4 0 0 7 1 5
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
[ 提 要 ] 民国时期重庆的区域警政构建过程始终与城 市 发 展 的 轨 迹 相 同 步 。 在 警 政 层 级 构 建 的 时 序 性 演 进 过 程 中 , 警政效用在立体的城市空间内不断延展和加深 。 从警事机构的职能演变来看 , 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 的 深 入 与 时 代 语境的转换 , 在区域内不断产生出新的警务需求 , 而区域警政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不断重构与 调 试 。 就 空 间 分 布而言 , 警事机构的空间布局以城市空间为依托 , 警务机构 的 选 址 由 以 人 口 为 基 数 的 单 向 考 量 逐 渐 发 展 为 包 含 人 口 、 交通 、 经济等多种要素的社会性考量 。 日益健全的专职性警事机构从产生到在城市空间范围内铺开 , 在 空 间 布 局 上 充 分考量了自身的职能特性与区域功能特征 。 构建重庆城市警政时空格局并对其施加影响的要素是综合 性 的 , 既 有 特 殊 历史语境下对其施加的波段影响 , 同时也有重庆区域要素对其构成的长效性影响机制 。 [ 关键词 ] 警政 重庆 建构 布局 [ )0 中图分类号 ]K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9 2 8 [ 0 0 1 2 0 5( 2 0 1 5 3 0 7 9 1 0 5 0 0 - - - [ 收稿日期 ]2 0 1 0 1 5 5 3 - - [ , 四川宜宾人 , 西南大 学 历 史 地 理 研 究 所 博 士 研 究 生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民 国 作者简介 ] 曾潍嘉 , 男 ,( 1 9 8 8—) 时期历史地理 。
⑦ 重庆商埠警察 厅 编 印 :
《 ,1 重庆警事细则》 9 1 5年
所辖各分署还以分驻所为单位着手强化管区内的 社会治安 , 在设立驻勤点的同时 , 还进行开展分 段巡逻 , 在巡逻路线的设置上 , 白天以分驻所间
⑦ 的最短 距 离 为 准 , 夜 巡 则 以 更 夫 的 路 线 为 准 。
6 月南京图书馆藏 。 9 2 1年1 1 月 起, 重 庆 商 埠 政 权 机 构 成 立, 由 ⑧ 从1 驻军军长 , 师长 , 旅长兼任重 庆 警 察 机 构 督 办 , 重 庆 的 警察机关听命于商埠政权 。 ,( 中国近代警察制度 》பைடு நூலகம்北京) 中国公 ⑨ 韩延龙编 :《 安大学出版社 ,1 9 9 3年,第1 1 2页。
·8 3·
① 选择 将研究的地域空 间 范 围 拓 展 到 西 南 地 区 。
护 、 防火防灾 、 日常服务等项 , 在特殊时期还被 补充到城防体系之中 。 民国十五年后 , 重庆 政 局 趋 于 稳 定 , 该 年 6 月 , 刘湘集团驱逐长期盘踞于川东的贵军袁祖铭 势力 , 坐镇重庆 。 重庆的城市警政发展进入提速 阶段 。 民国十六年十一月一日 , 重庆市政厅的建 立 , 将原警察厅改为公安局 , 隶属市政厅 , 值此
⑨ 于此同时对于已有 场所的设置或取缔 等 事 项 ”
警区进行了 重 组 和 扩 张 , 划 分 十 区 署 三 派 出 所 , “ 乃将全市从 新 划 为 十 个 警 察 区 , 每 区 设 一 警 察 署 , 每署置署长一员 , 专司各该区警务 , 就中第 十区因 幅 员 辽 阔 , 另 设 三 个 派 出 所 分 驻 紧 要 地 方 , 统归 公 安 局 节 制 调 遣 。 其 长 警 服 装 一 律 改 良 , 冬季用呢制夏季用哈叽 , 整齐划一 , 办事亦
上海法租 界 的 警 察 1 9 1 0 年 —1 9 3 7 年》 ①《
( 朱晓明
年 , 重庆警察厅报经四川民政长批准向北京政府 内务 部 备 案 , 将 重 庆 城 划 分 为 3 个 行 政 管 辖 区 , 每个区 设 1 个 警 察 署 , 每 个 署 下 设 3 个 分 驻
⑤ 在警事机构的 职 能 上 较 之 清 末 初 创 阶 段 已 所。
⑥ 除开展管 区 内 的 人 口 调 查 外 , 警 察 厅 导意义 。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1 9 5 8 年,
《 , 重庆市警察局念九年度统计年鉴》
重庆市警察局总务科统计股民国三十一年 , 第 2 3页。 重庆商 埠 警 察 厅 所 辖 ⑥ 重庆商埠警察厅统计科编 :《 各署人口统计细则 》 民国二年南京图书馆藏 。
瑏 瑠 潘文华编 :
由于当时警政内部的职能划分还较为单一 , 缺乏 专职性的警事机构 , 故而常规警事机构所所涵盖 的职 能 范 围 非 常 广 泛 , 包 括 社 会 调 查 、 治 安 维 ·8 4·
《 ,重庆市 政 府 秘 九 年 来 之 重 庆 市 政》
书处 ,1 9 3 6年,第1 2 1页。
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 民国以来 , 警政开始被作为一项综合性社会 管控手段被应用到城市空间之中 , 伴随着这一时 期现代化 的 市 政 理 念 开 始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广 泛 实 践 , 警政成为区域市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 组织建构 、 职能范围 、 人员配置 、 警区划分等多 个方面日益与西方接轨 , 并最终完成了中国警政 发展上的现代化转型 。 以区域的视角对这一时期 的警事机构开展研究并非仅仅局限于制度沿革的 层面 , 而应注重研究的社会视阈 。 在涉及个案的 区域 研 究 中 , 美 国 人 魏 斐 德 ( r e d e r i c w a k e F - ) 所著 《 》 是其中非常 上海警察 1 m a n 9 2 7-1 9 3 7 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 其以警政发展作为主线 , 探 究城市社会的特征与演变规律的路径在当时具有
,( 》 上海 警 察 ,1 北京) 人 9 2 7—1 9 3 7 ① 魏斐德著 :《 民出版社 ,2 0 1 1年。
② 万川主编 :
《 , ( 中国警 政 史》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 中 国 近 代 警 察 史》 2 0 0 6 年 ; 韩延龙 、 苏 亦 工 等 编 : 《 ( 北京 ) 社会科学 文 献 出 版 社 ,2 中 0 0 0年;孟庆超著: 《 , ( 国警察现 代 化 研 究 》 北 京 ) 中 国 公 安 大 学 出 版 社, ,( 中国近代警察制度》 北京) 中 2 0 0 6 年 ; 韩延龙撰 : 《 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1 9 9 3年。 ,( 台湾警察 》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 ③ 谢小清主编 :《 , 大学出版社 ,2 台 湾 治 安 史 研 究》 0 0 2年;陈 添 寿 著: 《 ( 北京 ) 兰台出版 社 ,2 台湾治安制 0 1 2年;陈添寿著: 《 ,( 度史 》 北 京 ) 兰 台 出 版 社 ,2 日据 0 1 0 年;李 理 著: 《 , ( 台湾时期 警 察 制 度 研 究 》 北 京 ) 海 峡 学 术 出 版 社, 2 0 0 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