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镇空间布局研究

合集下载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摘要】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了武汉城市布局的历史渊源和风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明确了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分析了武汉城市布局的特点、风水格局和不同地区的风水特征,探讨了武汉城市规划中的风水因素以及城市发展与风水格局的关系。

总结了关于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对武汉城市规划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武汉城市的布局和风水格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武汉、城市布局、风水格局、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目的、意义、特点分析、地区风水特征、规划、城市发展、关系、研究成果、规划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武汉城市布局的历史渊源武汉城市布局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的江陵城。

江陵城是当时的都城,其布局体现了军事防御和居住需求。

随着历史的演变,武汉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城市风貌。

在唐宋时期,武汉成为了襄阳和黄州的商业中心,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布局也相应发生了改变。

此后的明清时期,武汉成为了长江流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规模更加壮大,布局也更加科学合理。

近代以来,武汉经历了多次战争与开埠,城市布局又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如今,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保留了一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特色。

武汉的城市布局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中部地区独具特色的城市。

1.2 风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风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种关于自然和人类之间能量流动的学科。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风水是一种连接自然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元素,认为自然界的气场会对人类的运势和命运产生重大影响。

古代中国的帝王将相、建筑规划、城市布局等重要事物都会参考风水格局,以求吉祥和平衡。

风水理论既包含了地理环境的考量,也涉及到建筑、家居布置、墓葬等方方面面的生活方面,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摘要:武汉城市圈是我国中部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本文从人口分布、经济规模以及城镇结构三个方面分析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总结武汉城市圈整体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其结构特征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发展建设提供有利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Abstract: Wuhan city circle is one of the most potential regions for developing in the middle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Wuhan city circle from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cale of economy and the towns structur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spatial structure, and analyze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vide a favorable foundation data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Wuhan city circle.Key words: Wuhan city circle; spatial structure0 引言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圆心,涵盖半径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周边城市,通过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所形成的区城经济格局,又称“1+8”城市圈。

该区域以占湖北省33%的土地面积汇集了全省50.4%的人口、59.9%的国内生产总值、53.1%的地方财政收入、57.2%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8%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成为中国内陆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空间韧性视角下地下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空间韧性视角下地下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60 | 规划实践Planning Strategy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Resilience: A Case Study of Wuhan City空间韧性视角下地下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何 源 田 燕 李智勇 贾潞娟 范李兴 HE Yuan, TIAN Yan, LI Zhiyong, JIA Lujuan, FAN Lixing为提高地下公共空间韧性水平,从空间韧性视角出发,探究地下公共空间在构建韧性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规划应对策略。

通过对地下公共空间韧性表征的分析,创新性地提出韧性溢出理论构想,以描述地下公共空间对城市系统的韧性支撑与其自身韧性建设的关系。

以此为基础,分别使用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对武汉宏观及微观层面的地下公共空间现状韧性溢出效应进行评价。

结合地下空间规划体系,从空间设计、制度创新和治理水平3个层面提出规划应对策略。

To improve the resilience level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resilienc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tatus androle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in building a resilient city and explores planning strategie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silience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the theory of resilience spillover is innovatively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lience support effect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on the urban system and its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us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to evaluate the resilience spillover effect of the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at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s in Wuhan. Combining the underground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planning strategies from three aspects: spatial design, system innovation, and governance level.空间韧性;地下公共空间;韧性溢出;规划策略spatial resilience;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resilience spillover; planning strategy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5-0060-07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510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基金项目:2022年湖北省自然资源科技项目“城市CBD 核心区地下空间空气品质的典型空间形态CFD 模拟与优化研究”(编号ZRZY2022KJ26)资助。

武汉城市变迁

武汉城市变迁

影响因素
• 区位优势: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中国长江中
下游地区巨大型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京津作为政治 经济中心一直是中国北部增长极,80年代实行的沿海开放战略使穗深成为南部增长极, 90年代长江流域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东部增长极,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成渝成为西部增 长极。菱形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距离,在其心脏区域需要一个中心城市作为 支撑点和连接点,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呼应西部大开发的作用。武汉位于连 接南北的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干线与连接东西的沿长江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上,位于菱 形空间结构的心脏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个区位 优势是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最大的优势。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自1910年至今,常住人口数量整体上呈上升 趋势。只是在20世纪中期及中后期出现少量减少。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图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人口变化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 在20世纪后期,出生率与死亡率有较大的增大。较不符合工业化国家人 口变迁过程。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市空间布局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
• 由于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道路的修建,当时的城市形态变化更多的 是以轴状发展为主导。武汉一方面继续以旧城为核心沿城市主干道向 外轴状延伸,一方面以各工业组团为核心逐渐生长,两者渐渐联结成 片。其中: • 武昌地区由于受众多湖泊的挤迫,因此主要以旧城、青山工业区、白 沙洲工业区、关山工业区、石牌岭工业区等为基础,向东沿武珞路- 珞瑜路大幅度推进发展、向南沿武咸、武金公路发展、向北沿和平大 道形成余家头工业区,总体上形成“E”型轴状发展态势。 • 汉口地区由于地势和防洪的要求,城区的建设无法突破堤防,因此主 要以旧城、堤角工业区和易家墩工业区为基础,在解放大道沿线向两 侧填充扩张和向两端轴向延伸,总体上形成从解放大道到长江、汉水 之间狭长的沿江轴状空间形态; • 汉阳地区由于水系纵横,限制了汉阳用地的南扩,同时沿长江狭长带 状的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困难,所以选择沿汉江的十里铺西延,利用水 运发展工业和居住,因此主要以旧城、七里庙工业区为基础,沿鹦鹉 大道向南、汉阳大道向西,呈现出“L”形的沿江轴状形态。

武汉城市圈商业地产布局趋势研究

武汉城市圈商业地产布局趋势研究

武汉城市圈商业地产布局趋势研究商业地产对于住宅地产来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范畴,是房地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就目前而言,商业地产已成为继住宅之后占据地产市场的主要业务形态。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商业地产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不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商业地产进入了加速期,就是武汉、重庆、哈尔滨、乌鲁木齐等二线城市的商业地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商业类地产迅速崛起,发展势头迅猛,各地开始争建商业街、商场和超大型购物中心。

在商业地产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商业地产布局趋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商业地产的概念商业地产,顾名思义,作为商业用途的地产。

区别于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住宅房地产、以工业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地产等。

“商业地产广义上通常指用于各种零售、批发、餐饮、娱乐、健身、休闲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从经营模式、功能和用途上区别于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等房地产形式”。

[1]以办公为主要用途的地产,属商业地产范畴,也可以单列。

国外用的比较多的词语是零售地产的概念。

泛指用于零售业的地产形式,是狭义的商业地产。

二商业地产的分类商业地产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购物中心、大卖场、商业街、主题商场、专业市场、批发市场、折扣店、工厂直销店、酒店旅馆(旅游地产)、娱乐类商业地产(如电影院)、写字楼和住宅的底层商铺等,与住宅类地产有很大区别。

工业园区一般不划为商业地产。

实际上大家看到很多地产形式,是融合了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旅游地产等的复合地产,界限不一定划分将那么明确。

比如酒店,可以划为商业地产,也可以划为旅游地产。

商业地产的类别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其主要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按商业形态分类①商业广场;② shopping mall;③商业街;④大型商铺;⑤购物中心;⑥休闲广场;⑦步行街;⑧专业市场;⑨社区商业中心;⑩商务楼。

(二)按照开发形式进行分类①商业街商铺;②市场类商铺;③社区商铺;④住宅底层商铺;⑤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商铺;⑥商务楼、写字楼商铺;⑦交通设施商铺。

武汉城市宜居环境分析及规划建议

武汉城市宜居环境分析及规划建议

武汉城市宜居环境分析及规划建议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对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宜居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从城市空间角度出发,选取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居住、公共服务、生态环节、交通设施等空间因素,分析武汉市宜居环境建设状况,找出问题和不足,提出城市宜居环境建设建议,为改善武汉市宜居环境提供决策参考。

标签:宜居环境;规划;武汉1、研究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

宜居环境是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市民生活幸福度的重要途径,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对建设高品质的城市宜居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研究基于目前宜居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从城市空间角度出发,选取用地空间、公共配套设施、生态环境、交通条件等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空间因素,分析武汉市宜居环境建设状况,梳理分析成绩和不足,提出城市宜居环境建设建议,为服务政府决策,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建设水平提供参考。

2、武汉市现状宜居环境分析2.1城市居住空间充裕,居住环境适宜居住用地的规模和比例较为适中。

全市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9.7%,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市民的居住空间整体较为充裕。

居住空间主要临近与长江、汉江两岸以及东湖、沙湖、墨水湖、后湖等主要湖泊周边,居住环境总体较好。

2.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基础教育设施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2017年全市小学和初中共计903所,全年新改扩建中小学校21所,可容纳新增学位近2万个。

其中,小学628所,生均用地面积16.5平方米/生;初中275所,生均用地面积24.2平方米/生,与初中规划指标基本持平。

从中小学设施服务分布来看,中心城区内,小学500米服务半径对居住用地的覆盖率平均为60%左右,初中1000米服务半径对居住用地的覆盖率平均在80%左右,比上一年有所提升。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武汉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0一二年七月十六日目录前言 (1)一、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2)二、规划主要依据 (2)三、基础资料收集 (4)四、规划编制内容 (13)五、主要技术要点 (15)六、成果要求 (21)七、附件(仅供参考) (23)前言1、工作背景全面贯彻落实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十三届人代会的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6个新城区构筑中心区域明确、中心镇和特色镇为支撑、中心村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要求,科学指导和有序推进6个新城区的城乡统筹建设,积极促进新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市政府要求开展《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2、工作目的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为指导,参考《武汉市城乡建设统筹规划》研究成果,结合各新城区发展战略规划等相关规划,落实市、区“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村体系、建立系统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打造特色鲜明的重点镇和中心镇、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推进措施为重点,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3、工作思路根据《关于做好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下为《通知》),本项工作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市新城办会同市新农办和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编制完成后由市新城办组织市新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讨论通过后印发各区;然后,各新城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最后,由市新城办会同新农办和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完成《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

4、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主要用于指导各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各新城区在编制规划时应遵循本技术导则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扩充规划内容。

博弈论视角下的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引导策略研究

博弈论视角下的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引导策略研究
系 ,提 出应 对 未 来城 市 空 间 发展 的引 导策 略 :提 倡政 府 以发 展 公 共事 务 为 主 ,逐 步 建 立 独 立公 平 的 经
济 运 行 体 系 , 引 导 社 会 群 体 科 学 有 效地 参 与城 市规 划 。
[ 关键 词 ] 市 空 间 ;博 弈 论 ; I 策略 ; 武 汉 城 导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0 1 — 0 2 0 [ 1 0— 0 2 2 1 ) 0 0 6 — 5 中图分类号] U 8 . 3 [ T 9 4 n 文献标识码] B
l 呐栅 咖 Chn s r a p t l r a ec a g d d a t a l sn e te 1 9 sb c u eo r e r e ^ ie e u b n s a i msh v h n e r ma i l ic 9 0 e a s f af o c y h ma k t i n dv
过 程 中, 引 入 其他 学 科 相 关 理论 , 如 现 代 经济 学 中 的博 弈 论 , 来 分析 土 地 开 发模 式 , 能 为 新 时期 的城 市 规 划对 空 间形 态 的 引导 提 供 创 新思 路 。 在 总 结武 汉 市 实行 土 地有 偿 使 用 制度 ( 9 2年 )以来城 市 空 19 间 发 展 特 征 的 基 础 上 , 通 过 引入 博 弈 论 , 分 析 政 府 主 体 、经 济 主体 和 社 会 主体 的利 益 诉 求 及 博 弈关
I e w r s r a p c , met e  ̄, ia c t e y W u a K y o d l b n s a e Ga o Gud n e s ̄t g , U h hn
城 市 空 间形 态 的 演 变是 与城 市 土 地 的开 发紧密 相关 的。武 汉市 自 1 9 9 2年 开始执 行土

武汉市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

武汉市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

武汉市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作者:陈秉元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空间发展历史证明,城市群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形态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手段。

本文分析了大武汉城市圈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圈发展的特点,对武汉城市圈的定位、发展和空间政策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要从区域发展角度,构建中部大三角,强化武汉核心城市的建设,优化、扁平化城镇群的空间网络,重点发展门户交通枢纽,打破产业的同质性布局,实施生态可持续战略,协调区域管理机制,才能立足武汉,崛起中部,放眼世界,促进武汉城市圈协调、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中部大三角0前言自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城市群和城市圈的概念以后,很多人认为21世纪将是城市圈的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源自于城市圈,世界发展的单元将由更大地域内的分工明确、产业高度集聚的城市群集合体构成。

步入新世纪,面临严峻的中部塌陷现象,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国家战略直接促进了大武汉城市圈计划的实施。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包含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共9个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面积不到湖北省三分之一,但是集中了全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

现在,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推动湖北经济的发展和中部崛起的战略的实现都有重大意义。

1武汉城市圈发展现状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武汉城市圈在我国15个主要城市群中竞争力排名第9,已落在长株潭之后,处于中下水平,难以实现中部支撑的作用。

目前,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城际联系、产业发展与城市群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

从圈层体系来看,武汉城市圈内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仅有武汉一个,并且60%以上武汉人口居住在主城区内,其他城市城市化水平普遍处于中期阶段,呈现低密度蔓延式的空间扩张。

武汉的城市规划有什么特点

武汉的城市规划有什么特点

武汉的城市规划有什么特点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市规划具有一系列显著特点。

首先,武汉的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了其独特的地理格局。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于此,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地理格局。

这种天然的地理分隔,在城市规划中被巧妙利用,发展出了各具特色又相互融合的功能分区。

武昌以教育、文化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汉口侧重于商业和金融,汉阳则着重发展工业。

这种基于地理特点的功能分区,使得城市的发展更加有序高效,避免了功能的过度集中和混乱。

其次,交通规划在武汉的城市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

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城市规划者们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便捷的交通网络。

市内,地铁线路纵横交错,不断延伸扩展,极大地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提高了市民的出行效率。

同时,公交系统也在不断优化,线路覆盖广泛,为不同区域的居民提供了便利。

在对外交通方面,武汉拥有多个火车站,其中武汉站、汉口站和武昌站分工明确,承接来自不同方向的旅客。

此外,天河国际机场的扩建和航线的增加,进一步加强了武汉与国内外城市的联系。

完善的交通规划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吸引力。

再者,武汉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武汉拥有众多湖泊和河流,例如东湖、汤逊湖等。

规划者们重视对这些水域的保护和治理,划定了湖泊保护红线,禁止非法填湖和侵占水域。

同时,围绕湖泊建设了公园和绿道,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品质。

在城市建设中,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风道和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的气候和空气质量。

另外,文化传承与保护也是武汉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

武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黄鹤楼、古琴台等。

在城市规划中,对这些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妥善的保护和修复,使其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同时,在新的城市建设中,融入了楚文化等本地特色元素,营造出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如何落实“三区三线”——以《武汉市蔡甸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为例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如何落实“三区三线”——以《武汉市蔡甸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为例

1072023.16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红线[1]。

落实“三区三线”划定,这也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任务和关键,是关乎国家战略的一件大事,在确保“三条控制线”的基础上,如期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任务。

鉴于以上背景,蔡甸区严格落实上级要求,压实责任,结合蔡甸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2021—2025),依照国家明确的划定规则,按照市局工作程序,创新自身工作思路,统筹开展划定“三区三线”工作。

2项目基本情况2.1地理位置及地势分布蔡甸区位于武汉市西部,隶属于武汉市新城区,东接汉阳区,西邻汉川市,西南邻仙桃,北依汉水,南与武汉经济开发区(汉南区)相邻。

全区国土面积1 093.17 km 2。

山水资源丰富,河泊众多。

南部为洼地,北部为平原,中部为丘陵岗地,坡度较缓,地势由中部向南北逐渐降低。

2.2规划编制情况蔡甸区分区规划起步是随着2018年全市推进了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新城区和开发区分区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应运而生,当时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相关技术标准尚未正式明确,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是一次紧紧围绕改革趋势的创新探索。

蔡甸区以市政府城建工作会议审议通过的《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过渡版)为指导,以蔡甸区行政区为单元,开展《蔡甸区2030年分区规划》编制工作,该分区规划于2019年经过区人民政府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审查,并于2019年7月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且该规划法定内容已纳入市规划局“一张图”管理。

本轮启动新一轮蔡甸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25)是在“三区三线”划定基础上结合2020年12月区委区政府提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着力构建“两城引领、三带联动、六镇协同”的总体空间发展框架,高质量发展产业及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充实、完善。

摘要 随着自然资源部对湖北省“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批复启用,其已成为建设用地组卷报批依据。

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空间层次研究

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空间层次研究

武 汉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保 护 规 划 的 空 间层 次 研 究
口 胡 忆 东 ,谢 慧 ,刘 松
[ 摘
要]历史文化名城保 护规划具有综合协调城市历史空间布局 、管理和控 制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能。武汉
历 史 文化 名 城 保 护 规 划 对 武 汉 名城 保 护 的 内容 要 素 、 层 次 结构 进行 了 系统 的 整 理 和 组 织 , 从 城 市 整体 保 护 出发 , 建 立城 市 格 局 保 护 、主 城 区 及 市 域 保 护 、传 统 文 化 保 护 、人 文 景 观 建 设 、历 史 资 源 利 用 五 个 方 面 的 保 护 内 容体
II la tHitr i o s rainpa nn o tn a tgae i p c y u n rtcshso i rl s Ai lcl soi c yc n ev t ln igi i s' c t o s mp r tnt ttne rtsct s a eI o t dpoe t itr i . a i h ii y a a c ec
系 , 同 时依 据 当 前 名 城 保 护 相 关 保 护 政 策 、法 规 与 规 范 要 求 , 重 点 调 整 和 明确 武 汉 市 主城 区及 市 域 的 空 间 保 护
层 次。
[ 关键词]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层次研究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8 0- 0 5 0 [ 1 0 — 0 2 2 0 ) 2 0 0 - 4 中图分类号] U 8 .14 [ T 9 4 1 文献标识码] A Re e rhO e S aiI- r f u a so i t n e t nPln HuYio g Xi iL n s a c nt p t " e h nHi r Ci Co s wai a / d n , eHu, i h a l oW i t c y o So g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2007 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

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 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

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

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

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髙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

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

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四是发展模式粗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1、空间规划理念“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

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 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

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 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 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区发展和空间管制,实现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的有机结合。

关于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

关于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
洲 的 阳 逻 镇 几乎 同 时 起 步 发展 ,然 而 1 5年 的 今 天 前 两 个 地 区 道 路错 落 有 序 。 道 整 齐 , 功 能 区 层 次 分 明 且 发 展 迅 速 , 后 街 各 而
两 者则 各 功 能 区混 乱 . 屋 乱 盖 , 房 发展 缓 慢 。其 中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1 武汉城 市 圈中小城 镇的 状况
随着 城 市 圈 中 的 小城 镇 发 展 , 汉 城 市 圈 中 小 城 镇 的 面 貌 武 改善 是 明显 的 , 是可 以肯 定 的 , 现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这 表
11 镇 区基 础 设 施 、 . 交通 、 活 环 境 得 到 很 大 改 善 生
般去大城市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 剩下的是老人带着孩子
在 家 种 田 , 也 是 整 个 中 国 的普 遍 现 象 。 这
2 武 汉城市 圈 中小城 镇在 发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2 1 城 市规 模 无 限 扩 张 小 城 镇 规模 基 本 不 变 . 这 种 变 化 相 信是 武 汉 城 市 圈 特 别 是 小 城 镇 居 民感 受 得 的 , 2o o 7年 以 来 武 汉城 市 圈 中 9市 市 区 面积 平 均 扩 张 了 6 % , 同 1 而 期 间所 有 小 城 镇 镇 区面 积 展 了 2 % . 是 这 些 小 城 镇 并 没 有 做 3 但 到 小 而 精 . 大 多 数 依 然 是老 模 样 , 仅 如 此 。 这 扩 张 的 2 % 绝 不 在 3
中 的问 题 中 会 提 到 。其 中一 个 重 要 原 因 是 因 为 缺 少 市 区 相 应 支
持 。举 个 例 子 来 说 明一 下 , 最 近 l 就 5年 武 汉 城 市 圈 内的 东 西 湖

武汉市城市规划分析

武汉市城市规划分析

主城区功能布局:
中央活动区是武汉的城市主中心,集聚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大型的 公共服务设施。
(1)滨江活动区是一环路以内的滨江地段,规划划分为永清、江汉关、汉正街、 月湖、首义、月亮湾、积玉桥、归元寺等8个区片,重点发展商业贸易、文化 娱乐、旅游休闲功能,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塑造滨江城市景观,形成具有武 汉特色的文化活动区。
主城区建设强度控制:
规划对主城区的开发建设强度实施分区控制。中央活动区内的王家墩、 武广、江汉路、积玉桥、月亮湾、洪山等区片及四新、杨春湖、鲁巷 等3个城市副中心为高强度控制区,宜集中建设高层建筑群和标志性 超高层建筑,建筑密度30%一50%,综合容积率2.5—4.0,绿地率25 %以上。 中央活动区内的其它区片、综合组团中心以及交通枢纽附近区域为中 高强度控制区,以多层、高层为主,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建设:建筑密 度25%一30%,综合容积率1.5—2.5,绿地率30%以上。 综合组团以居住为主的地区为一般强度区,以多层、小高层为主, 邻近城市干道和局部地区可布置部分高层建筑;建筑密度25%一30%, 综合容积率0.8—1.5,绿地率35%以上。 以教育科研、体育娱乐、度假疗养、高新工业,港口仓储等为主要功 能的地区为中低强度区,以多层为主,局部地区可根据需要布置少量 高层建筑;建筑密度10%一25%,综合容积率0.3—0.8,绿地率40% 以上。 城市生态廊道控制为低密度区,建筑高度控制在10米以下,建筑密度 控制在10%以下,综合容积率控制在0.3以下,绿地率50%以上。
主城区交通建设的重点是:
(1) 优化主城区骨干道路系统。 (2)完善三镇内部道路系统。 (3)注重解决过江交通问题。
居住用地布局:
到2020年,都市发展区居住用地总面积达到252 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达到28.7平方米,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提高到35平方米,达到小康社 会居住标准。

武汉市四新片区研究报告

武汉市四新片区研究报告
四新片区简介 房地产市场情况 商业环境分析
结论
四新片区简介-区位
四新片区是由长江、墨水湖、龙阳湖、三角湖、南太子湖等“四湖一江”的围合地区,隶属于武 汉三镇中的汉阳区,南侧与经济开发区接壤,北侧紧邻汉阳老城区,东侧紧靠长江,是武汉主城区 最后一块成规模的未开发土地。 整个片区的陆域总面积 37.5平方公里,总居住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9万人,非农业人
招商 地产 和昌 新区建设 卧龙 御水 华庭 东信 集团 湖北 交通 绿地 国际博 览中心
恒大
金联 控股
中医院分院 荆州正德意
金地
广电 城中村
河南 和昌
蓝空
备注:统计日期为2007年至2012年8月
从该片区已出让的地块来看,主 要分布在江城大道两侧,以居住用 地为主,目前为止仅成交了2宗商业 地块。
(假设入住率为80%)。但区域内的项目多数是在11年5月份以后成交的,而且多数项目体
量较大,到这些项目全部竣工交付至少要4-5年的时间。
房地产市场概况-房地产市场
板块住宅市场成交情况
9000
100000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11457 21336 21334 12750 10957 18391 12372 23246 14428 16836 8565
离6号线2公里。
四新片区简介-规划实施情况
新区公园
已建及在建的项目
武汉市中医院汉阳分院
国际博览中心
目前新区规划中落实的项目有公园、医院及国 博中心,整个区域仍以空地为主,公共基础设施 相对有限,公共交通可达性较差,从周边公共服
务设施的配套上来看,跟其他城区相比显得比较

武汉规划研究院

武汉规划研究院

武汉规划研究院
武汉规划研究院是武汉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1955年,承担着武汉市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科研和咨询工作。

该研究院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规划和交通规划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武汉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武汉市城市规划的主力军,武汉规划研究院积极参与武汉市各项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

通过对城市现状的了解和未来发展的预测,研究院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为武汉市的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指导。

这些规划方案既注重城市发展的整体性,也兼顾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

同时,武汉规划研究院也积极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和咨询工作。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研究院提出了土地利用的合理化建议,为武汉市决策层提供了参考依据。

这些建议不仅考虑了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要求,也充分考虑了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最大化效益。

此外,武汉规划研究院也在环境规划和交通规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环境规划方面,研究院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研究环境改善的对策和措施,为武汉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支持。

在交通规划方面,研究院参与了武汉市的轨道交通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提出了交通网络的优化建议,改善了城市交通流通性和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总之,武汉规划研究院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武汉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研究院有效提高了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交通便利性,使武汉成为一个宜居宜游的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域圈
出行时间 都市区范围
1h 全市行政辖区
都市区面积(km2)
8494
都市区(市域)
都市区人口(万人)
804
都市区人口密度(人/km2)
940
出行时间
1.5h
都市内圈城市
武汉、黄石、孝感、咸宁、黄冈、 仙桃、潜江、鄂州、天门
直接影响区
都市内圈面积(km2) 都市内圈人口(万人)
58004 3075
533
9.8
鄂州
1594
104
650
111
10747
698
10.1
孝感4
6203
352
9.3
黄岗
17447
724
415
364
5032
210
7.0
咸宁
9750
277
285
156
5637
161
8.5
仙桃
2520
160
635
110
6883
437
9.2
潜江
1930
102
525
85
8434
二、武汉市城市人口优化布局研究
1.人口发展规模 2002 年——全市住地总人口 805 万人,城镇住地总人口 523 万 人,城市化水平 65%。 2020 年——全市住地总人口 1000-1200 万人,城镇住地人口 800-1000 万人,城市化水平 80-85%。 2.城镇人口分布 中心城区:容纳 450-500 万人。 新区和组群(中心城区以外的都市发展区):容纳人口 300-350 万 人。 非都市发展区:容纳 60-80 万人。
附图 1:武汉市与周边地区交通时序关系图
1
武汉都市圈基本情况
城市 武汉
人口密度 面积(km2) 人口(万人) (人/km2)
GDP(亿元)
人均 GDP GDP密度 经济 (元/人) (万元/km2) 增长率(%)
8549
768
898
1493
19439
1762
11.8
黄石
4583
254
553
245
9690
附图 4:空间发展结构示意模式一
3.模式二 中心城区——组群——中心镇——一般镇 组群间隔,均衡扩展。 ①模式构成 中心城区——组群——中心镇——一般镇 中心城区 武汉市核心区,总面积约 500km2,规划住地人口约 450-500 万。
10
组群 全市设置汉阳、江夏、盘龙、阳逻四个大组群(人口规模 70 万 人左右)。流芳——豹澥、蔡甸城关、东西湖、邾城四个中小组群(人 口规模 20-30 万人)。 中心镇 中心镇分布于职能与模式一基本相同,建议人口规模为 5-6 万。 一般镇 保留现状建制镇,建议人口规模 1-2 万人。
8
全市用地的 52%,规划住地人口 150-200 万人。
三、城市空间布局多模式比较 1.多模式的主要共同点 ①总人口 1000-1200 万人,城市人口 800-1000 万人。 ②全市域分为都市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发展区二个层次。 ③宏观结构以“扇面区+放射轴”为基础。 ④结合武汉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和轴向结构布局城市空间。 2.模式一 中心城区——新区——组群——中心镇 双轴拥江,重点扩展。 ①模式构成 中心城区——新区——组群——中心镇 中心城区 武汉市核心区,总面积约 500km2,规划住地人口约 450-500 万。 新区 全市规划汉阳新区和江夏新区二个新区,其中江夏新区人口规 模 100-150 万,同时是远景武汉市城市空间主要发展区域。江阳新区 人口规模 100 万人左右。 组群 全市规划阳逻——北湖、盘龙二个大组团(人口规模 50 万左右), 东西湖、蔡甸城关、流芳——豹澥三个中小组群(人口规模 20-30 万 人)。 中心镇 全市规划 11 个中心镇,建议人口规模 8-10 万人。 中心镇是农业及生态发展区内服务于当地居民生活居住、农业
新区及组群——武汉市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非都市发展区——原则上不允许新增第二产业项目,中心镇可
适当发展为本地服务并结合农业产业化的无污染工业。
②轴向分布
主要 轴向
汉阳-常福
纸坊-乌龙泉
主要 职能
汽车、机 械、物流等
光电、信息、 生物、制药、
高教等
流芳— 豹澥
光电、 新材
料、生 物等
阳逻-北 湖
2
4.空间结构 ①圈层结构:包括二圈(市域圈、非市域圈)、四层(都市发展区、 都市区、直接影响区、间接影响区)空间结构。
都市圈域结构及现状人口分布
都市发展区范围
主城 7 个区,远城区内圈乡镇
都市发展区面积(km2)
4100
都市发展区
都市发展区人口(万人)
621
都市发展区人口密度(人/km2)
1515
附图 2:都市区空间范围界定图
二、农业及生态发展区概念 农业发展区是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用地和农村 居民点用地。同时还有少量集中发展的中心镇和一般镇。生态发展 区是根据现状生态环境特点,并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而设置的水域、 林地、山地、风景区等用地。农业及生态发展区总用地 4394km2,占
442
7.1
天门
2528
176
697
99
5645
399
7.2
合计
58004
3075
530
2980
9703
517
10.2
岳阳
4800
314
654
312
9936
650
九江
5813
210
361
181
8619
311
信阳
7410
320
432
203
6344
274
荆州
14067
640
455
370
5781
263
荆门
间集中发展的区域,是新增城市功能和城市人口的接纳地域。 总面积 4100km2,现状总人口 621 万人。 4.农业及生态发展区(非都市发展区) 概念:保证农业产业发展和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是市域
范围内除都市发展区外的其它区域。 总面积 4394km2,现状总人口 184 万人。
二、基本理念 1.城市区域化发展观 2.相对集中的发展观 3.阶段性和超前性相结合的发展观
3.新增城镇人口分布 新增人口相对集中在新区,组群和中心城区部分地区,积极引 导人口的有序分布以形成相对理性的城市空间结构,避免人口无序 蔓延,造成城镇空间结构的无序变化。
4
三、武汉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1.产业发展重点
第一产业——重点发展融经济、生态、旅游一体化的现代都市
农业。强化各类生态保护区建设。
武汉市城镇空间布局研究
——主要结论
第一部分 研究专题主要结论
一、武汉都市圈发展研究 1.概念 武汉都市圈指以武汉为核心,包括周边与武汉市有密切社会经 济联系的城镇和地区构成的圈层地域,是主、客观的双向推动的区 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 2.地位 武汉都市圈是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中远期随着中 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武汉市作为中国次区域中心城市纳入世界城市 体系。 3.范围 武汉都市圈总用地 112130km2,总人口 5116 万人,包括 1 个特 大城市、5 个大城市、6 个中等城市、10 个小城市。
都市内圈人口密度(人/km2)
530
非市域圈
出行时间 都市外圈城市
2h 岳阳、九江、信阳 荆州、荆门、随州
间接影响区
都市外圈面积(km2) 都市外圈人口(万人)
54126 2041
都市外圈人口密度(人/km2)
377
出行时间
2.5h
3
②轴间结构:包括沿长江、沪蓉高速路形成的一级城市聚合轴 和沿京广线和京珠高速路形成的二级城市聚合轴,以及武汉——随 州、武汉——荆门等三级城市聚合轴。
9
生产的城镇,是农业发展区的次区域中心。该模式建议逐步取消一 般镇。
附图 3:职能结构示意模式一
②模式结构 双轴拥江,重点扩展。 与模式构成相对应的模式结构为二轴一带发展结构,其中东轴、 西轴为城市发展轴,一带为长江生态发展带。 西轴:以汉口为中心,向南北延伸,向北由汉口——盘龙—— 前川构成,向南由汉口——汉阳——汉阳新区(四新、开发区、常福、 军山等)构成,其中向南为主扩展方向。 东轴——以武昌为中心,向北由武昌——青山——北湖——阳 逻构成,向南由武昌——江夏新区(纸坊、乌龙泉等)构成,其中向南 为主扩展方向。 新区空间的选择、新区的发展条件、规模、职能、发展时机, 与中心城区的结构关系有待进一步论证。
三、城镇空间布局现状发展的主要特征 1.城市区域化进程开始启步 2.城乡一体化进程非均衡发展 3.多元利益格局对城市空间布局作用明显 4.城市空间扩展方向主次较分明 5.远城区外圈发展相对缓慢 6.交通设施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展互动作用不明显 7.城市投资空间导向性不明确
6
第三部分 主报告关于城镇空间布局方案的主要结论
12400
299
241
187
6254
151
随州
4636
258
557
165
6395
256
总合计
112130
5116
456
4398
8596
392
注:由于岳阳、九江、信阳、所辖市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近中期研究的 角度可重点考虑市区及邻近湖北省,且经济较发达县市,其中岳阳包括市区、岳阳 县、临湘市,九江包括市区、瑞昌市,湖口县,信阳包括市区、罗山县、新县、花 山县。
2020 年武汉市域人口布局
地区
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万人) 城市化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