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学又称工效学1人机工程学2人类工效学人体工学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因工程學(又稱工效學[1]、人機工程學[2]、人類工效學、人體工學、人因學),是一門重要的工程技術學科。它是管理科學中工業工程專業的一個分支,是研究人和機器、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結合,使設計的機器和環境系統適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點,達到在生產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適目的的一門科學。其中側重於研究人對環境的精神認知稱為cognitive ergonomics或human factors,而側重於研究環境施加給人的物理影響稱為physical ergonomics或occupational biomechanics。作為一門綜合性邊緣學科,它的研究和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因此人們試圖從各種角度命名和定義它。

命名

下面是一個有代表性(但不是全部)的命名表:

命名表

國際人類工效學學會(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簡稱IEA)將人類工效學(Ergonomics)定義為:

人機工程學是研究人在某種工作環境中的解剖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各種因素;研究任何機器及環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中怎樣統一考慮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適等問題的學科。

——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 還有其他一些從不同角度出發的、關注重點不同的定義。從這些不同的定義可以發現一些共同的元素:

研究內容:人-機器-環境系統的相互關係。

研究方法:對人的能力和行為(生理的、心理的)進行深入研究,把成果用於設計和改善機器和環境。

研究目的:使機器和環境適應人的需要,這些需要包括:提高工作和生產效率;保障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適。

這些共同的元素表明,儘管命名和定義並不統一,但它們都指涉同一學科。

工效學主要可以分為兩個研究方向:工作環境工效以及產品工效。前者目標主要為設計和設定工作者的工作環境,以減低工作者的工作壓力並提高工作效率。後者為產品設計提出友善的操作界面以及舒適的外形設計,以此提高用戶的舒適度和加入美學的設計因素。通常在工作環境工效中會把工作者視作獨立個體而進行設計。與之相對應的,在產品工效設計中,使用者會以人體模型的形式出現,此時設計者需要對人體生理和心理因素變化有所考慮。(例如,手臂長度的均值和方差數據)

早期(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

這個時期機械設計對人機關係得考慮是通過選擇和培訓使人適應於機器,滿足工作的需要。研究偏重心理學角度。

20世紀早期Frank Gilbreth和Lillian Gilbreth夫婦二人開始進行動作研究方面的工作,例如他們對外科手術過程的研究成果,直到今天人們還在使用。他們被認為是人因工程學領域的先驅之一。

轉變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60年代)

開始重視人的因素,意識到使機械和程序適應人的要求的重要性。二戰期間,主要研究和應用領域是軍事領域。研究者逐漸認識到除心理學外的生理學、人體測量學、生物力學等學科知識對於研究和運用人因工程學的重要性。戰後,研究與應用擴展到工業與工程設計,如飛機、汽車和機械設計。

1949年,Chapanis等人出版了第一部人因工程學著作《應用實驗心理學:工程設計中的人因》。

發展壯大期(1960年代之後)

主要表現為:研究方向的變化,從重視「人因」發展到把「人—機器—環境」系統看作統一的整體來研究;研究和應用擴大到醫學和計算機等領域;涉及的專業和學科有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和工業衛生學等,並於計算機技術相結合。1961年,國際人類工效學學會(IEA)成立,該組織為推動世界人類工效學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