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

合集下载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通用10篇)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通用10篇)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欢迎大家分享。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篇1【三维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预习导学】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对溶液有哪些认识?学生展示: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或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生3:溶液是透明的。

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问题引领】一、自学:阅读课本第26到30页,明确以下内容:1、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2、怎样判断溶质溶剂?3、什么是乳化现象?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分组实验:观察食盐、糖、硫酸铜晶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师巡视,对个别组加以辅导。

)小组展示:填表现象结论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注意对溶液的整体体和局部进行对比。

小组展示: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它们都是混合物师质疑:(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特征?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课题是《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里“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起到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第20页提出: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溶液》这一单元在教材中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以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三个概念为中心,以对它们的简单计算和应用为两翼,并加以延伸而带动其它有关溶液的知识,使概念、实验、应用融为一体。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溶液的形成,乳化现象,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等。

溶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

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三、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

2、能力素养: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预设困难:①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

如:均一、稳定的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透明的液体是无色的吗?有色的液体是不透明的吗?②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③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1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2.通过分析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知道溶解与乳化的不同,认识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及其原因。

难点:乳化原理及乳化现象。

三、教学准备
氢氧化钠、硝酸铵、蒸馏水、温度计、汽油、植物油等。

四、教学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
知识进行回答。

观看演示实验,并填
写实验现象。

并填写
实验表格。

洗涤剂,用胶塞塞住试管,振荡,
五、板书设计
课题1节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一、物质溶于水时的能量变化
Q吸<Q放,溶液温度升高Q吸=Q放,溶液温度不变Q吸>Q放,溶液温度降低
二、乳化现象
概念: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都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到水中,形成不易分层的、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应用:(1)利用乳化现象去除油污。

(2)在化妆品、药物、涂料生产中都会用到乳化现象。

溶液的形成 优秀教案

溶液的形成 优秀教案

篇目: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共2课时)一、说教材(一)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是一类常见的重要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5、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二)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三)教学难点1、判断溶液中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四)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知识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其中“乳化”现象,因其内容很少,要求也较低,因此把它附在溶液的内容后面,让学生通过实验有初步的了解。

这一课题主要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二、说教法1、讲授法对于溶液的形成,本课题的第一个实验很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

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建立上。

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所谓的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是一样的;所谓的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2、实验法通过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的过程及现象的观察,既加深了学生对溶质、溶剂、溶液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区分溶解与乳化。

又让他们经历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了解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的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溶液的初步学习,使学生建立溶液的概念,并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

【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知道溶液的基本特征;2.知道溶液、溶质和溶剂和概念;3.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并能判断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4.了解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化学实验中也多次使用过溶液,而且知道很多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然而对于溶液,学生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于溶液本质特征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剂和溶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的均一性。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引课师:我手里有两杯纯净水,向其中一杯中加入2药匙硫酸铜,另一杯中加2药匙泥土,现在烧杯里的物质还是纯净物吗?(停顿)还能称之为水吗?生:不是。

不能。

师:(举泥土的烧杯)在化学上我们称这类的混合物为悬浊液,(举硫酸铜溶液)这类的混合物为溶液。

那什么是溶液?它是怎么形成的?溶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生:齐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师: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师:请同学们参照这两杯液体,结合学习目标,利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26-27页上半部分和28页下半部分。

并将你的收获和疑惑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在我的收获和疑惑的空白处。

现在开始看书。

生:看书。

师:停。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同学们的收获。

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两名同学各读一遍,全体同学齐读一遍)师:你能说出我们身边哪些物质是溶液吗?生:蔗糖水、食盐水等。

(如果有人说出非溶液的例子,可以让其他同学说下是否认同?)师:泥水为什么不是溶液呢?生:师:大屏幕展示均一性和稳定性。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点评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红墨水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乙醇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食盐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单元教材地位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体会“化学从生活中来,化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酒精,水,玻璃管,橡皮塞学生用具:探究手册;试管,烧杯,药匙,玻璃棒,蔗糖,碘,高锰酸钾,酒精【教学过程】引入: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万州人杰地灵,瀑布彩虹舞山涧,水秀陶醉四海宾。

有幸观赏到万州大瀑布的彩虹美景,老师特制了一款化学彩虹。

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款独特彩虹的奥秘在哪里呢?这还需从一杯糖水的配制开始。

环节一、溶液概念的形成【过渡】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配制糖水。

1、演示实验【投影】活动一:蔗糖溶于水【边操作边讲解,在投影仪上做实验】取半匙蔗糖于烧杯中,加入约50ml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大家观察大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交流】请一组同学说说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其他同学补充。

【生】蔗糖在水中消失了。

(蔗糖溶解了)【结论】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了糖水。

2、从微观角度:蔗糖消失的微观解释【提问】蔗糖消失了,固体到哪里去了?你能从物质微观的角度解释吗吗?【生】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过渡】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我们通过模拟的动画视频来认识这一微观过程。

【播放视频】先说明: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勇于实验、敢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4.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力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课堂上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
2.溶液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溶质的分散、溶剂的溶解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溶液的性质:介绍溶液的性质,如无色透明、无味、具有一定的沸点和凝固点等,帮助学生认识溶液的特点。
4.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讲解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混合物。
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3.小组合作实验: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我还设计了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2、知道溶质、溶剂的区分方法;3、知道溶液命名规则并能根据溶液的名称说出溶质和溶剂。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与实际社会的紧密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2、知道如何区分溶质和溶剂、溶液的命名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的特征,会根据溶液的特征辨别溶液。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导入新知1、提问:海水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2、展示生活中的白酒、饮料、白醋等图片,了解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物质。

3、介绍生这类物质在生活和医疗上有重要的用途。

这类物质就是我们常说的溶液。

二、自主学习,发现疑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6-28相关内容,归纳得出本节课将学习的内容:1.溶液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是溶液?2.溶质和溶剂如何区分?3.如何给溶液命名?三、合作探究,质疑解难探究活动一1.实验演示,将泥土、植物油、蔗糖、食盐分别放入水中振荡,学生观察现象:实验各部分是否均一是否稳定(是否沉降或分层)形成物质的类别①将泥土加入水中,振荡②将植物油加入水中,振荡③将蔗糖加入水中,振荡④将氯化钠加入水中,振荡2、讨论:⑴实验①和②的物质类别分别是什么?实验①和②的物质是否均一?是否沉降或分层?⑵实验③和④的物质类别分别是什么?实验③和④的物质是否均一?是否沉降或分层?讨论得出结论,填入上表。

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⑴实验①和②的物质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浊液。

⑵实验③和④的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4、讨论: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糖水和盐水的形成过程?5、引导学生得出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6、学生阅读P31资料卡片: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能力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二、乳浊液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化现象副表2副表3副表4《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情境导入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学习研讨一、溶液【自主学习】【实验9-1】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思考】混合物的特点。

【讨论交流】(用微粒的观点解释)【阅读】阅读课本P27-28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____________叫做溶剂,_______________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______叫做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联系实际→知识升华→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玻璃片、玻璃棒、五试管溶液(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硝酸铵固体。

学生用具:仪器:小烧杯、玻璃棒、小试管、药匙、滴管、酒精灯、火柴、温度计;药品:食盐、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水、乙醇、植物油、洗涤剂、洗衣粉、纯碱、硝酸铵、氢氧化钠。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展示五种液体:红色(品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如:1.想知道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活动与探究1)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试验用品:食盐、蔗糖、水、烧杯、玻璃棒、药匙(学生分组活动)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

拿出开课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小结)1.各部分完全相同。

2.没有析出沉淀。

(板书)一、溶液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例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五种液体中:红色的是品红溶液,蓝色的是硫酸铜的水溶液,黄色的是氯化铁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无色的是氯化钾的水溶液。

(讲解)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

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1.可以用肥皂水洗。

2.用洗衣粉洗。

(活动与探究2)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匙、试管、胶头滴管步骤:(结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

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2.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①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滴用什么洗去?为什么?汽油。

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过渡)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下面进行“活动与探究3”。

(活动与探究3)乙醇溶于水实验用品:乙醇、高锰酸钾水溶液(高锰酸钾起显色作用,便于观察)、试管、胶头滴管步骤:(交流实验结论)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

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②液—液互溶:量多—溶剂,量少—溶质③通常:水是溶剂(板书)3.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

(设问)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汽水。

(引导提问)我们了解了溶液、溶质、溶剂及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你能否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谈谈溶液的用途。

(讨论交流)1.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

2.医疗上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3.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同样提供植物所需养料。

(引导)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那把油放入水中会不会形成溶液呢?下面我们看“活动探究四”。

(活动探究4)实验用品:水、植物油、洗涤剂、2支试管、胶头滴管步骤:(交流)把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分层。

在振荡过程中有一些小油滴分散在水中,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

(引导提问)这样的液体稳定吗?不稳定。

(引导)我们把这样的液体叫乳浊液,那什么是乳浊液?(讨论、总结)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引导)现在进行“活动与探究4”的第二部分,看实验现象有何不同?(交流)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

倒掉液体后试管较干净。

(设问)这是为什么呢?(结合动画模拟讲解)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

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设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1.用洗衣粉洗衣服。

2.用洗发水洗头。

3.洗餐具时加入洗洁精效果较好。

(思考)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讨论、总结)前者是油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后者是乳化现象。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知道了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若溶液中有水,一般水是溶剂。

我们还学习了乳浊液与乳化现象。

(作业)习题2、3家庭小实验——清洗餐具【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也不同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液体和液体形成溶液时:量多的称溶剂,量少的称溶质。

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二、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取一块轻玻璃片,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水,上放一个盛水的小烧杯,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迅速搅拌使之溶解,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现象)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

(设问)请大家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讨论)(演示)将上述固定在一起的玻璃片与烧杯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观察结果)玻璃片与烧杯分开。

(教师)请进一步肯定刚才的猜测。

(小结猜测结果)硝酸铵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玻璃片上的水层遇冷结冰,将玻璃片与烧杯冻在一起。

(设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过渡)下面我们进行活动探究,解决以上问题。

(活动与探究)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探究内容: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溶液温度的改变,探究各固体溶解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记录:(展示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各组的实验方案,实验简图,并描述实验结论)(探究情况)(选一组探究情况)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

对另两种固体做同样的实验。

溶解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NaCl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

结论: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思考)同样都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演示与分析)(可用多媒体演示下述过程)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给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小结板书)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引导)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可供选择的某些用品有:NaCl、NaOH、NH4NO3、浓H2SO4……(你还可选用其他一些仪器和药品。

)实验探究:实验探究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交流展示:同学讨论交流再探究方案及实验情况。

现实录同学们展示交流的活动案例:典型案例1:NaOH溶于水时温度变化装置:NaOH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装置改进:分析:此装置有无不完善之处,如有,如何改进?典型案例2:此装置是否正确,说明理由,改进装置为:如不正确,如何改进。

典型案例3:评价设计方案:(活动探究)(连接仪器,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作业)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中,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三、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溶解时发生了两种变化:1.溶质的分子向水中扩散:放热。

2.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离子):吸热。

小结: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