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案《吴门治验录》学术价值浅析(一)
《吴门治验录》之杂病治验:周兰若先生治疗臌胀经验
《吴门治验录》之杂病治验:周兰若先生治疗臌胀经验臌胀之病因繁复,治法亦多,先师周兰若,尝按病机立宣肺导水、温中行水、益火消阴、行瘀消臌、理气逐水、磨化癥积诸法,随证施治,每多获效,惜早年治验很多亡轶,笔者仅就所存遣案归纳举例,借以交流,希予指正。
一、宣肺导水法的运用:肺者相傅之官,其合皮毛,而司开阖,主气,化精化水,出治节,通调水道。
夫肺虚而外邪(六淫)乘袭,致使上焦壅塞,表里失和,湿浊不克由大肠或膀胱排泄,水聚而成臌胀,治宜宣肺导水法,选葶苈丸、麻杏苡甘汤等方加减。
例一:章XX,男性,32岁,农民。
寒郁肺卫,开阖不利,形寒咳呛,肢节酸楚,表里不和,水道失调,腹膨面浮,二便不畅,切寸关浮紧,尺脉沉实,舌淡苔白,宜宣开金气,泄利水湿。
处方:浮萍草六钱,瓜蒌皮、象贝、杏仁、苡仁、滑石、虫竹各四钱,桑皮、葶苈各三钱,净麻黄、蝉蜕各八分。
(五剂)复诊:投服前方,腹臌递减,咳减肿退,原方除葶苈继服五剂,诸恙悉痊。
【按】:经云:“三阴结谓之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足少阴肾),又云:“肺移寒于肾为涌水”,均谓臌胀之形成与肺有密切关系,本案腹膨而兼形塞、咳呛诸症,其病源在上,《金匮》指出:“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故用浮萍草、麻黄宣肺解表,瓜蒌皮、桑皮、杏仁畅膈宽胸,葶苈、象贝、蝉蜕清金肃肺,滑石、虫竹、苡仁渗湿利水,主澄上源,兼畅下流,积水消,则臌胀愈。
二、温中行水法的运用:脾胃位居中央,为血海水液之会,乃后天生化之源,若脾胃受邪,经气被阻,水精失布,土成卑监,亦可形成臌胀,故《内经》有“腹满䐜胀……过在足太阴、阳明”之说。
先师“温中行水法”即基于此,常选胃苓汤、防己黄芪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加减。
例二:苏XX,男性,30岁,农民。
脾运不力,谷化乏权,肢重身困,形羸唇白,腹膨嗳噫,便溏溲短,脉脉细缓,苔薄白,舌胖嫩,宜温中健脾渗湿化浊。
处方:米炒党参、炙芪皮、汉防己、陈蒲壳、带皮苓各四钱,泔茅术、枳壳、陈皮、法半夏各二钱,厚朴、桂枝木各钱半。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寒入血室”证学术特色探析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寒入血室”证学术特色探析【摘要】吴楚是明代著名医家,其《吴氏医验录》中提出了“寒入血室”证的学术观点。
本文通过介绍吴楚的医学观点,分析了“寒入血室”证的特点,并探讨了该证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结合临床案例,讨论了“寒入血室”证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吴楚提出的“寒入血室”证为中医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该证的临床疗效和机制,丰富和发展相关理论。
这对于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吴楚、《吴氏医验录》、寒入血室证、医学观点、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临床应用、中医理论、临床实践、研究方向、贡献、启示、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吴楚(约公元1030年-1096年),字子杰,号新安医家,是宋代著名的医学家和医药学家。
他精通经方,尤其擅长针灸和脉学,被誉为“新安医圣”。
吴楚所著《吴氏医验录》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系统总结了自己多年来临床经验和医学研究成果。
在《吴氏医验录》中,吴楚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医学观点和诊疗经验,其中以“寒入血室”证为其学术特色之一。
这一证借鉴了《内经》的理论基础,突出了寒邪侵袭人体后所产生的病证特点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吴楚提出的“寒入血室”证,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为我们认识和掌握中医经典文献的精华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也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将对吴楚的医学观点、“寒入血室”证的特点、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和临床应用进行详细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吴楚的学术特色和对中医理论的贡献。
1.2 研究意义吴楚《吴氏医验录》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医学著作,其中提出的“寒入血室”证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关注。
对于这一证候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寒入血室”证有助于深化对中医病机学说的理解。
吴楚通过对疾病发病机制的探讨,提出了“寒入血室”证,并对其诊治提出了具体的方案。
顾金寿生平著述考
著 作 。故《四库 及 续 修 四库 医 书 总 目》 其 为 “ 称 校 官” 。包 括重 订《 医经秘 旨》、 点 《 评 肯堂 医论》 重订 、
近代名 老 中医徐 荣 斋认 为 此 书实 用 价 值 极 高 , 床 临
医师可 以资为参 考 , 年学 者 可 以作 为 范 本 。该 著 青
先 生 为江 苏 如 皋 人 士 , 晚 年 秉 铎 南 下 , 居 其 侨
于吴 门 ( 苏州 ) 今 。先 生 早 年业 儒 , 专攻 举 业 。重 订 《 医经秘 旨》 要 日其 为 如 皋县 举 人 。先 生 读 书 少 提
医事也 津 津 乐 道 。遇 家 人 有 小 疾 , 不 指 到 春 回 , 无
门治验 录》 学术 价 值较 高 的著 作 民 国 以来 并未 刊 等
行, 近代 学者 相关 研 究 较 少 。本 文 以文 献 学研 究方 法 , 其 生平著 述 考述 如下 , 将 以便 各位 同仁 查 阅 。
录 , 中医人 物辞 典 》2《 国 医籍 通 考 》 等 从 之 , 《 E 中 ] 但 《 庐 医话 》 《中医 病 案 学 》5均 作 “ 澜 ” 或 冷 _ 小 ,
因“ ” “ 同音 而异 书 。《 小 与 晓” 四库及续 修 四库 医 书 总 目》 。云其 “ 。 字晓 渊 ” 疑 因 “ ” “ ” 似 而致 , 渊 与 澜 形
名场 , 铎 南 下 。 而 同 年 潘 奕 隽 在 序 中亦 记 载 : 秉 先 生 年 四十 , 以名经秉 铎 。按 1 9 7 9年 向前 推 4 0年 , 当
吴门医家叶天士从脾胃论治血证学术思想探析
吴门医家叶天士从脾胃论治血证学术思想探析彭君伟;周帆;方静;陈江【摘要】The doctor YE Tianshi from Wumen medical school has a rich experience in treating blood disorder syndrome.He thinks the spleen and stomach are the origin of qi and blood,and spleen can controls the blood and keeps it circulating normally within the vessels. Based on this,he comes up with special methods like tonifying spleen and uplifting yang qi,nourishing yin of stomach to cure blood disorder syndrome,has a good effect. Now, tease and summarize the thought and methods in treating blood disorder syndrome in existing ancient books and case records of YE Tianshi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lood disorder syndrome.%吴门医派名医叶天士在治疗血证方面经验丰富,见解独特.其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和脾气统摄血脉的角度出发,脾胃分论,提出了从脾胃治疗血证的升阳健脾和滋养胃阴等方法,效验颇多.现梳理并总结叶天士现存古籍医案中从脾胃论治血证的思路和实践经验,以期更好地指导当前血证的诊断和治疗.【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8(027)003【总页数】3页(P539-540,544)【关键词】叶天士;脾胃;血证;医案研究【作者】彭君伟;周帆;方静;陈江【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20006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苏州21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7血证是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虽为临床常见病,但其成因复杂,要属十全,实属不易[1]。
《吴门治验录》之经方治验:陶君仁应用黄芪建中汤的验案
《吴门治验录》之经方治验:陶君仁应用黄芪建中汤的验案老中医陶君仁所使用的黄芪建中汤的组成是由黄芪、饴糖、桂枝、生姜、大枣和甘草等七味药物组成。
内以饴糖、饴糖(饴糖断缺,常以麦芽代之)为主,甘温以补虚运中,复入甘草、红枣,更增和胃健脾,益气养阴之效,桂枝之辛温佐绵黄芪走表通里,芍药之酸寒配甘草,入里敛营,主治虚劳证之偏于阳虚或阴阳两虚者。
“劳者温之”,“虚者补之”之意,合甘酸辛味于一炉。
甘温相得建中补虚,甘酸相须和里敛阴,甘酸辛合,更可生阳。
扶其不足,调其偏胜,益阴配阳,相得平衡,俾脾运健而中气振,饮食增而津液旺。
其制法慎密,配伍精当,咸属仲景虚劳之要方。
一、阳虚发热证见形寒发热,神疲力乏,面㿠无华,渴喜饮热,动辄气短,舌淡苔白,脉细且数。
盖营卫、气血之源在于脾,欲和营卫,固腠理,扶正气,振中阳,惟甘温建中一方。
伴中气得从健运,从阴引阳,阳引阴,阴阳调和,阴火自平。
治方:“劳者温之,甘药调之”之意,宗甘温除大热之法。
病例一:章xx,男,13岁。
西医诊断:血吸虫病发热。
病情摘要:畏寒怯冷,日哺发热38℃-39℃之间,黎明热退净,胃纳尚可而精神不振,入睡或有盗汗,精神萎顿,舌淡无华,苔白腻,舌觉甘淡乏味,脉微细促数,不耐重按,肌肤干枯,形体消瘦,肝脾肿大,腑行时溏,粪检血吸虫孵化阳性,服氯霉素十天寒热未退。
投黄芪建中加枳术丸、党参四剂,从扶中运脾,益气消痞,盗汗略收,精神略振,惟形寒发热未平,继守原方服至七剂,寒热得退,复服十五剂,体温未见升高,胃纳锐增,精神振旺。
体会: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之源。
受纳腐熟和运化水谷。
素居卑湿,寒湿浸渍,脾胃困惫,旋运乏力,营卫元由化生,不克偕和,致寒热经还或类疟状。
阳虚则阴无以长,演成气阴俱耗之局,故脉数而促,形瘦盗汗,病久人血,由积成症。
二、虚黄《金匮〃黄疸病脉证篇》:“男子黄,小便自利,可与虚劳小建中汤”。
属于虚劳范围的萎黄证,须与湿热发黄之黄疸相鉴别,小建中汤方冠以“虚劳”两字,寓有深意。
《吴门名医录》之名医陆观虎学术思想简介
《吴门名医录》之名医陆观虎学术思想简介陆观虎,江苏吴县人,(1889~1963),系清代名医陆九芝后裔,家学渊源,早年从师苏州名医李彤伯先生门下,造诣颇深,时曾叔祖陆晋笙公业于京,颇负盛名,遂为其叔所赏,授自著《(鱼孚)溪医论》十余种。
先生乘承祖训,颖而好学,锲而不舍,遂得其所长,且能融铸古今,贯穿各家,而自成一家。
先生对温病、妇科研究颇深,并有独到之处。
自1930年初悬壶于津门,因医理深邃,疗效显著,求诊者门庭若市,络绎不绝,先生每起沉珂,名噪当时,在国内称为上手,为全国名医之一。
陆先生,素以辨证精细,立法严谨,处方轻灵,方药简练而著称。
用药只廖廖几味,看似平淡无奇,但效果非凡,深得国内外病家信仰,此皆得力于天士、士雄之学也。
先生虽诊务繁忙,然平易近人,在救民疾苦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陆老医德高尚,不仰权贵,不鄙低贫,诊费低廉,有求必应,常为贫苦者施诊施药,深受群众爱戴,号称“壹毛先生”,每开一方必经细审,用中指点药核对,药味份量,炮制禁忌,逐一斟酌,然而医界流传,化符念咒实属诽谤,这正是陆先生精细之处,为医务界树立了一生分毫无差错的一面旗帜。
陆老不但是临床实践家,而且积极从事祖国医学的教育事业,培养后学,举办传染病防治学习班,创办中医进修学校、中医医院、中医学院等,贡献殊多,曾获得很高的荣誉,先后任中医医院院长,中医学院院长,中医学会会长,并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人民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曾多次为灾区捐款,购买飞机大炮为抗美援朝献金。
在晚年,自愿将一生所珍藏的图书,捐献归公,为后世中医造福。
真可谓“爱国医民两大纲,承先启后重医林”。
祛邪宜早达邪务尽一般治外感时邪,阳症以祛邪为主,阴证以扶正为主,此为常法,先师对外感热病的论治主张祛邪宜早,达邪务尽。
对于这一论点,既不要脱离理论,具体情况要灵活运用,既要了解《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一方面,又要了解“虚处受邪,其病则实”的一方面,所以《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吴门治验录》中风临证思维探析
《吴门治验录》中风临证思维探析刘志军;金华;苏莉莉;曹强;王晋阳;吕国芳【摘要】本文基于《吴门治验录》治疗中风的经验,分析总结了其临证辨治的特点:重视中虚致病,细审病机之因,详究施治法活,注重后期调护;治疗以补虚养营为基,养血活络熄风,治肝肾祛风湿,重视内外之风,用药动静相宜,察病证审法度.【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年(卷),期】2015(033)002【总页数】4页(P15-18)【关键词】清代名医;思维探析;吴门治验录;顾晓澜;中风【作者】刘志军;金华;苏莉莉;曹强;王晋阳;吕国芳【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兰州,730020;甘肃中医学院兰州,730020;甘肃中医学院兰州,730020;甘肃中医学院兰州,730020;甘肃中医学院兰州,730020;甘肃中医学院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顾晓澜,清代江苏名医,学验宏富,医理精湛。
《吴门治验录》是顾氏一生行医经验精华之集成,书中验案百余例。
顾氏融会贯通岐黄经典,专内科而旁通诸科,察病脉证合参,审证求因,治法求圆机活法,随证灵变,验案灵巧别致,分析深入浅出[1],其学术价值高,可以指导临床。
笔者有幸读清道光乙酉年青霞斋吴学圃刻本澄怀堂藏版本医案,获益殊多,本文就顾氏论治中风经验进行探析。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噼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以发病突然、起病急骤“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急速”为特征,亦称为“卒中”。
中风之证,病因甚多,或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其发病机理复杂,与虚、风、痰、火密切相关,《灵枢·刺节真邪论》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李东垣遵此,在《东垣十书》中提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
乃本气自病也。
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病。
”顾氏察病审证,独重中虚致病。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寒入血室”证学术特色探析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寒入血室”证学术特色探析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是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其中有一篇名为“寒入血室”的章节,涉及到了一些医学上的特色和学术探讨。
本文将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析,并分析其学术特色。
我们要了解“寒入血室”这一概念在医学上的意义。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寒”是一种外邪,可以侵入人体内,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
而“血室”则是指人体内脾脏和肠胃。
“寒入血室”就是指外寒邪侵入人体脾胃系统,对健康产生影响的情况。
在《吴氏医验录》中,吴楚对“寒入血室”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他认为,当寒邪侵入人体脾胃系统后,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
寒邪还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人体阳气不足,出现面色苍白、手脚发凉等症状。
针对这些病理变化,吴楚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膳食调理等,力求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和恢复血液循环,达到疗效。
在学术特色方面,“寒入血室”这一章节充分展现了吴氏医学的独特特色。
吴楚运用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对“寒入血室”这一病理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不仅准确把握了病理变化的本质,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
吴楚在医学著作中注重实证,他不仅陈述了理论知识,还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验证了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著作的可信度。
吴楚还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医疗特色,为后人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寒入血室”这一概念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由于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出现脾胃功能失调、阳气不足等症状,这与“寒入血室”的病理过程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通过对《吴氏医验录》中“寒入血室”一章的学术探析,可以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促进中医药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
《吴氏医验录》中关于“寒入血室”的章节具有重要的学术特色,吴楚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展现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学造诣,提出了独到的治疗观点和方法。
《吴门治验录》之温证论治:马泽人治疗温病经验
《吴门治验录》之温证论治:马泽人治疗温病经验先父马泽人(1894~1969),字肇庆,江苏武进孟河人,出身于世医之家,为逊清御医马培之曾孙。
幼承庭训,家学渊源,从事临床五十余年,医术精湛,学验俱丰,晚年曾任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之职,为江苏著名老中医。
先父治疗温热时证、内伤杂病均有独到之处,每能出奇制胜,屡起沉疴。
兹将治疗温热病的经验,简介于下:先父认为,治疗温热病的要点有二:一是保津液;因为温热之邪极易化燥伤津,故在治疗中始终贯彻前人“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训。
二是必须时时顾及里证,所谓里证者,即为阳明腑气闭结也。
因温热病每易邪热蕴结胃府,导致变证蜂起,因此必须通下以解其邪。
然下法之应用,常与伤寒不同,宜采取缓下、频下之法。
温病初起,当有表证未解。
发热少汗之际,先父常用葱豉、银翘、桑菊等方出入,得微汗而表邪可解,不宜过多发汗。
若发汗过多,每易导致伤津化燥。
如发热较重者,可加黄芩、山栀清热,盖在卫在气者,关键在于宣透、祛邪安正,亦寓保津之意。
若邪势鸱张,壮热少汗,其热不从外解,迅即内传于营,涉及心胞,出现口干唇裂,齿焦面垢,舌绛苔燥,进而神昏谵语,甚至动风痉厥。
此时已呈表邪未解,里热炽甚,津液耗伤的局面,亟当保其津液。
选用“三鲜汤”(鲜生地、鲜石斛、鲜沙参),“黑膏汤”(豆豉打鲜生地、桑叶打鲜沙参),既能救其津液,又可宣透表邪。
若见逆传心胞,神昏不清者,则以鲜菖蒲、鲜荷叶化服牛黄清心丸宣窍,往往一剂而津回汗出,热减神清。
考“三鲜”之用,在于育阴生津,而无腻滞之弊。
由于津液耗伤,汗源不充,不能作汗达邪,故用“黑膏汤”生津与解表配合使用,从而达到滋其液以充汗源,发其汗以解表邪之功。
如果温热之邪由卫入气,出现高热汗出,口渴神烦,面赤脉洪等症,此时津液尚未过分耗伤,当用“白虎”之类泄热存阴,使其热退津复。
若徒用养阴生津之药,一则津液未必遽生,二则邪热反胶锢难解,邪恋不去,又会进一步耗伤津液。
温病初起,若施以表散而热不减者,往往由于腑气闭结所致。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寒入血室”证学术特色探析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寒入血室”证学术特色探析
《寒入血室》是吴楚所著的《吴氏医验录》中的一个重要学术特色,它是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意义。
本文将从医学上的寒邪入侵、病证的论述、诊治要点和临床实践中的特色等方面,对该学术特色进行深入探析,以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一、寒邪入侵的医学论述
在中医理论中,寒邪是一种常见的外邪之一,它具有寒凝冷滞、易伤阳气等特点,所以对人体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内经》中有“寒者,下滑无体”的说法,说明了寒邪可以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多种病变。
吴楚在《吴氏医验录》中指出,寒邪入血室,可导致阴寒凝聚、血脉凝滞,从而引发多种病证,这与中医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
二、病证的论述
在《吴氏医验录》中,吴楚详细论述了寒邪入血室后所引起的多种病证,如寒留血府、阳气不足、血滞经脉等。
以“阴寒凝聚,阻滞经络”为核心病机,细致分析了该类病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为此类病证的诊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诊治要点
在《吴氏医验录》中,吴楚提出了寒入血室的诊治要点,主要包括辨证病机、辨别病因、调养阴阳等。
他认为,对于这类病证的诊治,必须从辨别病因、病机入手,通过调养阴阳、疏导经脉等方法来治疗。
这些诊治要点,对于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四、临床实践中的特色
在临床实践中,吴楚提出了很多寒入血室的特色治疗方法,如取穴法、药物配伍等。
他强调了“不在法度,看人而用药”的治疗思想,提倡个性化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这些临床实践中的特色,充分展现了吴楚在临床实践中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
吴门医家治疗心衰的学术思想、用药规律的传承部分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面考量。
借鉴仲景学说
吴门医家善于借鉴张仲景的学说, 重视温阳利水、泻肺逐饮等治疗方 法,对心衰的治疗具有独特见解。
融合温病学派
吴门医家在传承经典的同时,பைடு நூலகம்融 合了温病学派的思想,注重调理气 血、清热解毒等方法,为心衰的治 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学术特点
01
02
03
重视脾肾
吴门医家认为,心衰与脾 肾关系密切,治疗时注重 温补脾肾,以恢复机体元 气。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剂量和用法。
04
吴门医家治疗心衰的临床 案例
病案一:慢性心衰
要点一
总结词
吴门医家在面对慢性心衰患者时,强调温阳利水、活 血化瘀与补益气血的联合应用,注重整体调治,针对 不同患者的病因、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慢性心衰患者通常具有心悸、气短、咳嗽、水肿等症 状,吴门医家在诊疗过程中注重温阳利水,使用桂枝 、茯苓等中药以温阳化气、利水消肿。同时,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桃 仁等,改善心脏微循环,缓解心肌缺血。在补益气血 方面,注重调补脾胃,使用党参、黄芪等中药以益气 养血、健脾补肾。
善用草药
吴门医家认为草药具有独特的疗效,常在处方中加入 一些草药,如葶苈子、车前子等,以增强疗效。
03
吴门医家治疗心衰的经典 方剂
方剂组成
• 人参9g • 附子6g • 桂枝9g • 丹参15g • 茯苓15g • 白术15g • 甘草6g
功效主治
• 该方剂具有温阳利水、活血化瘀的功效,主治心衰患者的 心悸、气短、水肿等症状。
《吴门治验录》之温证论治:王天如对温病运用青蒿的经验
《吴门治验录》之温证论治:王天如对温病运用青蒿的经验王天如,1922年生,常熟市梅李中心卫生院副主任中医师。
受业于祖父王士希,士希为曹仁伯五传弟子,享盛名,人称王青蒿。
又受业于常熟名医吴半淞,擅温病。
于1942年开业,传弟子数人。
临证经验丰富,善治外感时病,治内伤以脾胃病见长,曾在国家级、省市级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
王天如老中医幼承家学,其祖父王士希先生为常熟一代名医,擅治外感热病,尝用青蒿,侪辈极推崇,咸以“王青蒿”之别称誉之。
及长,师事邑之名吴半淞,吴氏亦善治温,习用青蒿。
王老中医悬壶四十余年,秉先辈遗教,其治温病经验丰富,对青蒿之运用颇多独到处。
兹略作整理,以供同道参考。
一、对青蒿性味功用的见解王老中医认为,唐宋以前医家大多拘泥于《神农本草经》之说,确认“青蒿治骨蒸劳热为最。
”(北宋〃苏颂《图经本草》)鲜有治温之说。
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始收载“治疟疾寒热”之重要作用。
李氏此说虽转引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然其对青蒿作用的发掘不失为别具慧眼之一代宗师。
随着温病学说的兴起,迨至清代,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们,纷纷冲破“古方多单用之”(《图经本草》)的羁绊,通过随证灵活配伍,使青蒿的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已在温热病临床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其治温之成功效果,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等温病学派的各家著述中。
王老中医认为,青蒿之所以在温热门中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性味青蒿味苦微辛性寒,气禀芳香。
芳香药物而具苦寒之性者,除本药外别无他药。
其特异之性味,是提供多种用途的内在条件,亦即既退内伤骨蒸劳热,又清外感暑湿实热的客观依据。
根据吴仪洛“凡苦寒药,多与胃家不利,惟青蒿芬芳袭脾……不犯冲和之气”(《本草从新》)的论点,尝谓:“青蒿解暑涤热之功优于佩、藿,苦寒清热之力次于芩、连,然其药性平和,副作用少,故可广泛施于温热的治疗。
(二)归经关于青蒿的归经问题,历代医家各抒己见,似乎令人无所适从。
清代医案《吴门治验录》学术价值浅析
清代医案《吴门治验录》学术价值浅析(一)作者:杨继兵,夏晨,董月,刘娟,周姝含【摘要】目的分析清代江苏如皋医家顾晓澜所著《吴门治验录》医案从而总结其学术成就与思想。
方法从顾晓澜修学成长、医技医德、口碑声望在当时的流传,更通过其集数十载医疗临证心得之《吴门治验录》所载医案,探索其临证思路;分析其理、法、方、药之运用经验。
结果顾晓澜医技医德双馨,从顾晓澜其诸多医案中可看出其融会贯通歧黄经典,专内科而旁通诸科;察病脉证互参,审证求因;治法求圆机活法,随证灵变;验案灵巧别致分析深入浅出。
结论顾晓澜所著《吴门治验录》体现了清代中叶苏南社会医疗实践水平的一个缩影。
其治学态度上辨证论治思想严格贯穿始终,学术上尊古而更重创新,善于推陈出新;重视诊断上脉证互参,审证求因;治法上讲求机圆法活,随证灵变;学术价值的深远意义还在于可作为当代中医现代化进程中后人发扬继承古人中医学术精髓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清代医家;顾金寿;学术思想;吴门治验录;医案顾金寿,字晓澜,清代道光年间医家,江苏如皋白蒲人,《吴门治验录》系其重要医案,因清末及民国战乱至该书几尽失传,仅寥寥数本(上海千顷堂书局刊印本)保存在数所知名大学图书馆,好在家乡有志者几度寻访终得以摄影全本,故余得以饱览,深为其医技医德所感动,更叹其重要学术价值因多种原因未得以发掘研究,今仅以个人粗浅认识写出体会一二如下,一方面以此表达对家乡先贤孜孜不倦追求歧黄医术,成就高尚医德医技之敬仰之情;一方面权作抛砖引玉,供有志于为歧黄事业发扬光大,为家乡父老卫生健康造福之同道参考。
1 由儒而医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德术俱丰晓澜先生自幼聪颖,其读书少暇即好,旁览技艺诸集,而与岐黄家玄尤为笃嗜。
初业儒,屡秋试不中,年四十卒以明经秉铎而归,遂乃绝意功名,潜心医学,凡灵素越人以下诸书,无不精心熟玩,得其深意。
每遇宿学名师,不惜虚怀就正,求其脉理之精微。
十余年中,孜孜不倦,每遇一证,必留意精思,寝食俱废,方定卒起沉疴,临证多验,颇负医名。
《吴门治验录》之温病-经绶章治疗温病经验
《吴门治验录》之温病-经绶章治疗温病经验经绶章(1875—1939),近代姑苏名医,秉性聪颖,刚强耿直,早年随名医沈跃南学医,擅长内外科。
五十岁后,专攻温热病,名噪江浙。
经氏于温热病,研究有得,深邃于吴鞠通、叶天士、王孟英之学说。
治法上,效叶氏卫气营血辨证,认为初感温邪,首先犯肺,治则必须“因其轻而扬之”,予轻宣透表为治,如“桑菊饮”、“银翘散”为基本方。
挟湿者合用“三仁汤”,以宣气化湿,至五、六天不解而热扰胸膈,心中懊恼则加用“栀子豉汤”,宣肺以散在表之邪,透上以清在里之热。
温病早期出现高热,病情虽重,只要邪犹在卫,同样可以轻剂宣解取胜。
若由于失表而病邪入里,症见高热,胸闷烦躁不安,颈胸布发白㾦,舌质红,脉洪大或濡数,治以清泄里热兼以透发,冀其邪从气分而解,不致陷入营血。
常用药物如薄荷、蝉衣、牛蒡、桑叶、鲜芦根、连翘、赤芍、玉泉散等。
如气分证未罢,又见入营,内陷心包证时,表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红疹隐隐,舌绛起刺,脉来细数,治当清泄营分之热,兼透气分之邪,确可使病情转危为安。
药用桑叶、赤芍、金银花、连翘、黑山栀、鲜芦根、神犀丹等。
经绶章先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温热病治疗总结了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先师经绶章擅治温病,当时名噪江浙,桃李盈门,今年为先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吾侪将经师治疗温病的学术思想及其验案,作一简要的整理,做为纪念,并供参考。
一、注重辨证经师对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诸贤推崇备至,临证悉宗其说,参以己意,注重辨证论治。
例1:宋X,男,32岁。
湿温重证,今交四日,壮热不退,体温39.6℃,汗少,胸闷,泛恶,烦躁,神识时有清昧,糊语,不寐,大便先结,次而旁流,日行十余次,按腹柔而无痛。
舌干苔黄腻、尖绛刺,脉濡数不调。
邪热湿滞交蒸,外无出路,有逆传心包之势。
治以清里透表,开蒙利窍。
1、淡豆豉10克,桔梗3克,天竺黄10克,朱茯苓10克,川连1.5克,生紫苑10克,枳壳4.5克,建曲10克,佩兰4.5克,朱连翘10克,郁金3克,赤芍10克。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寒入血室”证学术特色探析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寒入血室”证学术特色探析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是一部集医学理论、临床经验和医案于一体的医学著作。
“寒入血室”证是吴氏医学的学术特色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病理机制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对“寒入血室”证进行探析。
一、“寒入血室”证的病理机制1. 寒邪直接侵袭血室“寒入血室”证是指外感寒邪直接侵袭人体血室,影响血液运行的病证。
在《吴氏医验录》中,吴楚指出:“夫寒邪直客乎邪在上焦之外,一旦侵刺于气,实乃下焦之内,注蓄精室!”寒邪通过经脉直接侵入血室,导致阴阳失调,气血凝滞,出现血府受寒、血瘀等病变。
2. 寒邪引发气血运行障碍吴氏医学认为,寒邪入侵血室后,可导致气血凝滞,影响气血运行。
吴楚在《吴氏医验录》中指出:“血府收藏,则气行其间,气行则血行,若寒邪入侵血室,则气行有阻,而宜从下方见证!”气血不畅则出现气滞血瘀,局部组织氧血供应不足,从而引发各种病症。
3. 季节变化导致血府失调吴氏医学注重季节与人体之间的关系,认为季节变化对人体有一定影响。
特别是在寒冷季节,外邪易侵袭人体,尤其易伤及血府。
吴楚在《吴氏医验录》中提到:“凡为人之候病,春多风,夏多热,秋多湿,冬多寒!”寒邪易侵袭血室,导致气血失和、血行不畅,从而出现“寒入血室”证。
1. 辨别“寒入血室”证与其他证候在临床上,辨别病因与证候十分重要。
在《吴氏医验录》中,吴楚对“寒入血室”证的辨别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如观察舌质、舌苔、脉象等。
舌质紫暗、舌苔白滑、脉象沉涩等为“寒入血室”证的特点,与其他证候有所不同。
2. 采用温补祛寒的治疗方法针对“寒入血室”证,吴氏医学主张采用温补祛寒的治疗方法。
在《吴氏医验录》中,吴楚提到:“所以言身有寒,宜温之,虚病原宜养,养其中暖气,温之祛寒,以全其正摄也!”温补祛寒可以恢复血府功能,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的目的。
3. 结合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吴楚提倡结合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寒入血室”证。
《吴门治验录》之温证论治:王天如对温病运用青蒿的经验
《吴门治验录》之温证论治:王天如对温病运用青蒿的经验王天如,1922年生,常熟市梅李中心卫生院副主任中医师。
受业于祖父王士希,士希为曹仁伯五传弟子,享盛名,人称王青蒿。
又受业于常熟名医吴半淞,擅温病。
于1942年开业,传弟子数人。
临证经验丰富,善治外感时病,治内伤以脾胃病见长,曾在国家级、省市级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
王天如老中医幼承家学,其祖父王士希先生为常熟一代名医,擅治外感热病,尝用青蒿,侪辈极推崇,咸以“王青蒿”之别称誉之。
及长,师事邑之名吴半淞,吴氏亦善治温,习用青蒿。
王老中医悬壶四十余年,秉先辈遗教,其治温病经验丰富,对青蒿之运用颇多独到处。
兹略作整理,以供同道参考。
一、对青蒿性味功用的见解王老中医认为,唐宋以前医家大多拘泥于《神农本草经》之说,确认“青蒿治骨蒸劳热为最。
”(北宋〃苏颂《图经本草》)鲜有治温之说。
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始收载“治疟疾寒热”之重要作用。
李氏此说虽转引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然其对青蒿作用的发掘不失为别具慧眼之一代宗师。
随着温病学说的兴起,迨至清代,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们,纷纷冲破“古方多单用之”(《图经本草》)的羁绊,通过随证灵活配伍,使青蒿的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已在温热病临床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其治温之成功效果,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等温病学派的各家著述中。
王老中医认为,青蒿之所以在温热门中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性味青蒿味苦微辛性寒,气禀芳香。
芳香药物而具苦寒之性者,除本药外别无他药。
其特异之性味,是提供多种用途的内在条件,亦即既退内伤骨蒸劳热,又清外感暑湿实热的客观依据。
根据吴仪洛“凡苦寒药,多与胃家不利,惟青蒿芬芳袭脾……不犯冲和之气”(《本草从新》)的论点,尝谓:“青蒿解暑涤热之功优于佩、藿,苦寒清热之力次于芩、连,然其药性平和,副作用少,故可广泛施于温热的治疗。
(二)归经关于青蒿的归经问题,历代医家各抒己见,似乎令人无所适从。
《吴门治验录》-曹颂昭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吴门治验录》-曹颂昭治疗小儿咳嗽经验曹颂昭主任医师年逾古稀,精于儿科诸病,善疗小儿咳嗽。
笔者亲聆教诲,常受启迪,获益良多。
兹择曹老口授治疗小儿咳嗽经验一二,介绍如下。
1.外感六淫,疏风宣化肺为娇脏,居于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华盖。
六淫外感,肺卫首当其冲。
风邪贼表,玄府闭塞,肺气失宣,上逆为咳。
风为百病之长,易兼它邪致病,所以临证有风寒、风热之别。
肺脏属金,譬如钟然,金实不鸣。
曹老常谓:凡外感咳嗽初起,皆是肺气不宣使然,治疗具以疏风散邪、宣通肺气为首务。
风寒咳嗽,以疏风散寒、宣肺化痰为法,常用药为苏叶、防风、杏仁、佛耳草、前胡、桔梗、半夏、陈皮等。
风热咳嗽,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为法,常用药为桑叶、菊花、杏仁、连翘、前胡、牛蒡子、象贝、桔梗、蝉衣、甘草等。
曹老认为外感咳嗽,邪在肺卫皮毛,当轻而扬之,慎勿见咳止咳,不可误用寒凉收涩滋阴之品,以防闭其肺窍。
2.痰热蕴肺,清泻通化襁褓之体,本为纯阳,复感风邪,化热最速,灼津为痰,或嗜食甘肥,积滞伤脾,酿生痰热,内蕴于肺,肺失肃降,发为痰热咳嗽。
曹老认为热由积生,火缘热炽。
痰因火炼,痰热交阻,每多互相影响,只有清热泻肺,通腑化痰,才是治本之法。
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推荡之后,积除腑通,热清痰化,肺气宣畅,其咳自止。
常用药为炙麻黄、杏仁、法半夏、黄芩、全瓜蒌、葶苈子、鱼腥草、南通保赤丸、甘草等。
曹老主张临证时当辨痰与热孰重孰轻,灵活化裁。
痰重于热者,加象贝母、黛蛤散,热重于痰者,加虎杖、生石膏。
对于大便干结者,加礞石滚痰丸、枳实、大黄之类,以通腑下痰。
唯脏腑娇嫩,不耐攻伐,当中病即止。
3.痰湿贮肺,运脾温化脾脏属土,居于中州,为万物之母,以运化为职。
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饮食生冷、积热所伤,导致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而酿生痰湿(浊),上贮于肺,痰阻气逆,肺失宣畅,引起痰湿咳嗽。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曹老认为该证其标在肺,其本在脾,多由脾阳不足,运化失常,水湿漪留,凝聚为痰。
医案精品《吴门治验录》及其作者
医案精品《吴门治验录》及其作者《吴门治验录》为清代医家顾金寿(晓澜)所著,成于道光三年(1823年),有其弟子门人汇集、记录其十余年治病经验,全书分四卷,102例案,每篇后采取问答形式,必于医理先穷其源,而后临床探其本,析其因,选其药。
徐荣谦云较《寓意草》“朗朗有加,精细过之”,先生善用温补“余来吴十余年,所治肝证极多,难以尽载。
大抵温补获效者多,疏泄不过十中一二”。
102案404诊中,提出成方方剂97次,其中温补方剂达67次,占69%。
尤其善用补中益气汤,开篇第一例王占香阳陷阴中,即为补中益气汤加味;亦有用六味地黄汤、金匮肾气汤者。
善用萱草和合欢皮以解郁,多用二者大量煎水,再煎它药。
每病例后多有丸剂或膏剂,以巩固疗效。
以下为《冷庐医话》对顾晓澜的评价。
“如皋顾晓澜学博金寿,少擅才藻,壮岁贡入成均,屡困秋试,年四十,南归秉铎,遂绝意功方定,卒起沉,晚岁弃官,家于吴门,求治病者踵相接,门第子汇录方案,因选择百条付梓,(道光乙酉秋镌),名曰《吴门治验录》。
其治病每用人所不恒用之药而奏捷效。
妇女解郁调经,则以合欢皮煎汤代水。
妇女反胃痰饮,则用东壁土墙、白螺蛳壳,入黑驴溺,连土阴干,研末入药。
盖黑驴溺入肾,阴中至阴,善通水道,取其引火下行,最为神速,但气味过臊,胃虚者格格不入。
白螺蛳能于水土中潜行成道,且可化阳明郁痰,通厥阴郁火,又得东壁土拌而阴干,既无气味,更得殊功。
又治痰迷心窍,忽于数日所读之书,皆不记忆,用茯神五钱,远志肉钱半,制半夏钱半,陈皮一钱,九节菖蒲五分,陈胆星五分,珍珠母三钱,生甘草五分,以惜字炉灰一两煎汤代水,煎服获效:去胆星,加生益智仁一钱,醋灵磁石三钱,十服全愈。
盖养营开窍化痰,特以字纸灰作引,复加益智启聪明,磁石交心肾,医以意会,亦由善思而后得之也。
吴门顾松园靖远,少日有声黉序,后因父患热病,为庸医投参附所杀,于是发愤习医,寒暑靡间者,阅三十年,求治者踵相接,曾供直御医院,以亲老归,着《医镜》十六卷(与目前出版卷数不一致),徐侍郎秉义为之序,称其简而明,约而该,切于时用而必效,非虚语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医案《吴门治验录》学术价值浅析(一)
作者:杨继兵,夏晨,董月,刘娟,周姝含
【摘要】目的分析清代江苏如皋医家顾晓澜所著《吴门治验录》医案从而总结其学术成就与思想。
方法从顾晓澜修学成长、医技医德、口碑声望在当时的流传,更通过其集数十载医疗临证心得之《吴门治验录》所载医案,探索其临证思路;分析其理、法、方、药之运用经验。
结果顾晓澜医技医德双馨,从顾晓澜其诸多医案中可看出其融会贯通歧黄经典,专内科而旁通诸科;察病脉证互参,审证求因;治法求圆机活法,随证灵变;验案灵巧别致分析深入浅出。
结论顾晓澜所著《吴门治验录》体现了清代中叶苏南社会医疗实践水平的一个缩影。
其治学态度上辨证论治思想严格贯穿始终,学术上尊古而更重创新,善于推陈出新;重视诊断上脉证互参,审证求因;治法上讲求机圆法活,随证灵变;学术价值的深远意义还在于可作为当代中医现代化进程中后人发扬继承古人中医学术精髓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清代医家;顾金寿;学术思想;吴门治验录;医案
顾金寿,字晓澜,清代道光年间医家,江苏如皋白蒲人,《吴门治验录》系其重要医案,因清末及民国战乱至该书几尽失传,仅寥寥数本(上海千顷堂书局刊印本)保存在数所知名大学图书馆,好在家乡有志者几度寻访终得以摄影全本,故余得以饱览,深为其医技医德所感动,更叹其重要学术价值因多种原因未得以发掘研究,今仅以个人粗浅认识写出体会一二如下,一方面以此表达对家乡先贤孜孜不倦追求歧黄医术,成就高尚医德医技之敬仰之情;一方面权作抛砖引玉,供有志于为歧黄事业发扬光大,为家乡父老卫生健康造福之同道参考。
1由儒而医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德术俱丰
晓澜先生自幼聪颖,其读书少暇即好,旁览技艺诸集,而与岐黄家玄尤为笃嗜。
初业儒,屡秋试不中,年四十卒以明经秉铎而归,遂乃绝意功名,潜心医学,凡灵素越人以下诸书,无不精心熟玩,得其深意。
每遇宿学名师,不惜虚怀就正,求其脉理之精微。
十余年中,孜孜不倦,每遇一证,必留意精思,寝食俱废,方定卒起沉疴,临证多验,颇负医名。
晓澜先生偶游吴门,亦以医事为吴人攀留,竟乐此不彼。
十数年来,无论老幼贫富,皆以苍生性命为己任,活人无数,其慨然免费施药者亦无数,其中与弟子金丙月交往的故事更是传为医德美谈,说其为大医精诚而不为过。
凡此种种,竟引诸多有志青年习医于其,先生诊余即与门弟子讨论临证之得失,阐其医理思路。
其诸多诊疗验案亦为门弟子所录整理。
公元1822年门弟子录其方案成集为《吴门治验录》,付梓以飨后来者。
尽管说该书是晓澜先生之数十年行医之个人经验总结,但更由于他的谦逊好学,博采众长,无门户之见,其医案也可以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医疗实践水平的一个缩影。
其所思与所验具忠实记录,治学严谨之态度跃然纸上。
2专内科而旁通诸科,验案灵巧别致,深入浅出
掩卷而论,晓澜先生之《吴门治验录》四卷,102案,以内科杂病为主,妇科次之,耳、鼻、咽喉、目又次之,时病仅春温、湿温三数例;可知先生之造诣所在,内科专治,而旁涉他科,其实临床各科医理相通,他的治例,可圈可点之处不胜枚举,基本上都切合实用,说理深入浅出,易懂可学,此书实用价值刊出后即得到承认,不仅业医精者作为临证实录经验参考,初学者更是趋之若骛作为教材范本。
清人陆定圃的《冷庐医话》推荐了三部名著,其中先生之《吴门治验录》以“灵巧”当选,足见其医案之临床价值。
陆定圃称其书为“灵巧”,其涵义有两种:一指医案的理、法、方、药,俱有灵机和巧思;二指其书卷帙不多,仅四卷102案,比《续名医类案》及《临症指南医案》更精炼。
正如同时代的潘奕隽序语所冀:“虽然方之经验可凭,病之百出无定,书之所及有限,心之所逮无穷。
吾愿晓澜屡刻不一,刻以广惠医林,且望读是编者,心知其意,神而明之,变而通之。
将所谓小用则小效,大用则大效,无所不用则无所不效者,其有功于世,岂有涯哉?”。
3融会贯通歧黄经典,说理探本溯源,言之有据
先生医术之精湛,应得益于其一生勤学好问,医着之钻研弥广,可谓博古通今,融会贯通歧
黄经典,如常引用古医经及各家学说于医案及按语中者,据初步约计:引《内经》观点15出,引医圣张仲景《伤寒》《金匮》观点14出,引李东垣观点12出,朱丹溪观点12出,引张景岳观点11出,刘完素观点8出,薛立斋观点8出,缪仲醇观点6出,喻嘉言观点6出,李士材观点3出。
几乎案案引经据典,足见其融会贯通歧黄经典,言之有据。
如卷一王砚香便血案中,通过分析患者便血病程中的症候特点,与前医之病机分析相差无几,得出病机为“肺胃之气下陷与阴,不能升举”的结论。
引内经观点“阴虚而阳凑之”作为辨治理论指导,仿东垣先生升阳法拟方用药。
以人参一钱;炙黄芪一钱五分;制于术一钱五分;归身炒黑,一钱五分;炙升麻三分;陈白皮七分;白芍炒,一钱五分;炙甘草五分;地榆炭三钱;槐米炭三钱;荷叶灰三钱。
药后血止食进,面浮渐消,精神稍振。
惟食难运化,步履仍艰,早晨溏泄。
寸关脉起,两尺沉缓。
此肺胃之气虽升,脾阴久亏,湿热留恋,照前方去地榆、槐米,加熟地炒松,五钱;牛膝炒,一钱五分;薏米煎汤代水,一两。
饭后开水服枳术丸三钱再以丸药调理而愈。
病机分析相差无几,用药均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似也相差不大,但前医无效,而先生效速,何也?弟子惑而不解,故提问:“阴虚阳陷,法用升提,前医亦有用,补中益气而不效者,何也?”,先生则先引李士才观点妙答解惑:“用古方治今病,譬如拆旧屋架新梁,不施斧凿,焉能合式旨哉?'斯言也。
”进一步解释说:“前此用之过早,且方内人参只用数分,又未照顾阴分。
薛立斋云:‘阴虚者,未可升阳,不得已必加入和阴之品。
’前医遵用古方,故服之无效。
”令弟子叹为观止。
该案引内经观点,引李东垣、李士材、薛立斋等人观点不是泛泛而论,而是以临床实效作为最好的脚注。
用典恰如其分,理论结合临床实效,更能让后学者学到活用经典的妙处,回味无穷,触类旁通。
4察病脉证互参,审证求因,洞悉病机
先生《吴门治验录》以脉证合参,重视病因分析,故能审证切中病机。
通观四卷,诊断明确,客观依据充分,以脉证合参,相得益彰之例,屡见不鲜,值得揣摩学习。
先生认为虚实之辨,从脉证可得之,但对病因和证候的分析,也很重要,关于辨证求因,《吴门治验录》各案看先生是非常注意这一点。
病因不同,脉证及治法当然不同,推测到预后亦不同,说明病因对证候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卷中各案,多数提到病因,用一两句点出情况,说明起因,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案语。
对于望诊(望形态、面色、舌苔),102医案中,几乎有2/3例都有详略不同的记录,特别是舌苔和面色。
察病辨证之所以精切,完全从四诊合参中来。
如卷一袁女骨蒸劳嗽案中,以证印脉、以脉印证,脉证合参,结合形态面容,舌苔变化,辨其虚实变化,层层深入,如剥茧吐丝引人入胜,更为精采。
现录如下:
诊一:其证候表现为:面黄肌瘦,唇燥舌干,咳吐白痰,懒言神倦。
据述,二七经痛之后,天癸四载不来。
骨热盗汗,便燥溲赤。
病情绵延日久,已到诸药不应的地步,诊断其为“骨蒸劳热”。
诊脉,沉涩之中尚有胃气。
故结合诸症,更以是脉为赁,姑先用宣郁养营一法。
方中以瓜蒌仁三钱;薤白白酒洗捣,一钱五分;川郁金磨汁,三分;炒丹皮一钱;丹参三钱;大麦冬一分五钱;茯苓三钱;黑山栀一分五钱;地骨皮露三钱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