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燕行录_戏曲史料的学术价值初探_程芸

合集下载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制的图书
01 简介
目录
02 标示错误
03 版本著录错误
04 遗漏之处
05 两种著录
06 书目完善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制的图书。
简介
凡是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并流传较少的古籍,年代下限大致断至清代乾隆以及在此之后 辛亥革命前有特殊价值的刻本、抄本、稿本、校本,都作为善本在收录之列。编排方法基本按四部分类法排列, 并增设丛书部,故分为经、史、子、集、丛书五部。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经部,丛书部和史部分别于 1990年和1992年出版。著录项目有书名(含卷数)、著者和著作方式、版本等。每部书均有编号,书末附藏书单 位代号及检索表,并另编书名、作者、版本、批校题跋者索引。
版本著录错误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清别集书名编号12237的《遗安堂诗文集四卷》,清王连瑛撰,清康熙五十五 年王氏治古堂刻本。《征求意见稿》著录同(见集部清别集,书名编号1325)。查善本目录卡片,著录的是“清 康熙五十五年永城王氏治古堂刻本”。仔细阅读此书中的序文后,上述著录中的“王氏治古堂”应为“吕氏冶古 堂”之误。吕履恒在康熙丙申年即五十五年的序文中,有“先生(注:指王连瑛)既卒,嗣君安甫属(注:“属” 通“嘱”)予序而梓之,区为四卷,卷若干首”句。考“冶古堂”,系吕履恒的室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 部清别集类著录有吕履恒撰的《冶古堂文集五卷》(书名编号12876,清乾隆十五年吕宣曾刻本),系吕履恒去 世后,由“淳安方楘如及其门人石屏张汉选定”。
作为图书馆古籍编目整理队伍中的一员,对于《中国古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心存敬仰的,借助于工作和 研究的机遇,又借助于《稿本中国古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书的便利,在此 将一些发现或心得公之于世,其中有的观点和看法纯属“一家之言”,并未经有关专家或团体认定,故而肯定有 不足和错误在里面,实望得到有识之士的指点和批评。

纪录片的历史话语和审美特征——以纪录片《京剧》为例

纪录片的历史话语和审美特征——以纪录片《京剧》为例
关键词 : 《 京剧》 纪录 片 历 史话 语 审 美 重 构
纪 录 片 是 一种 对 于 现 象 真 实 还 原 的影 视 表 现 手 法 , 它 既 要 求 我 们 对 于 现 实 进 行 深 刻 的 映 画 也 要 求 图 像 展 示 符 合 影 视 艺 术 审 美 规 范 。 可 以 说 没 有 一 种 艺 术 表 现 手 法 可 以和 纪 录 片 这 样 大 胆 地 呈 现 世 间原 貌相
身相结合 去欣 赏 , 这样 的历史 话语 下对《 京剧 》
纪 录片的审美才具有客观真实性。 ( 一) 自然 美 是 纪 录 片 中 的 特 色 自然 的 展 示 依 赖 于 纪 录 片 中对 于 生 活 化 、 原 生态 京剧 状 况 的展 示 ,它 来 自于 我 们 的 生 活 又 高于 我 们 的 生 活 。 可 以说 是 我 们 在 平 常 的 生
《 京 剧》 美 的展 示 已不仅 仅局 限于一种 现象 , 而是 一个集 合。
纪录 片的拍摄离不开镜 头的应用 , 从镜头之 间的取景到 在 美 学 的 角 度 里 我 们 找 到 了一 种 心 理 机 制 的 活 跃 方 式 在 逐 画面构 图 , 《 京剧 》 在 影视视 觉效果 上都称 得上完 美 , 令我们 步 的 观 察 实 践 当 中 慢 慢 有 了意 识 的觉 醒 , 从 而 形成 了一 种 审
化元素都深深包 含着 中华 各族 人 民的原生态 文化 , 可 以说京
的文化结晶。
自然环境与人 本身的存在关 系进行详细 的考量与展 现 , 是 实
剧 之 所 以称 得 上 “ 国粹 ” 是 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 里 融 汇 了太 多 中 华 各 民族 现价值和 意义追 寻 的一种影视 表现形 式。意境 的 渗透使 得

_燕行录_戏曲史料的学术价值初探_程芸

_燕行录_戏曲史料的学术价值初探_程芸
一、“燕行录”戏曲史料的基本情况
“燕行录”内 容 非 常 广 泛,举 凡 中 国 的 政 治、军 事、经济、社 会、文 化、风 俗、礼 制 等 等 均 有 记 载,正 日益引起东亚学界尤其是史学界的重视。事实上, “燕行录”中留下了大量与各类演艺活动( 如戏曲、 乐舞、曲艺、杂技、魔术、典礼、祭仪等) 相关的文字, 据笔者粗略统计,字数至少在 50 万以上,若浮泛计 入各种背景性材料,则不可胜数。所涉古代中国和 朝鲜的表演艺术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其中与中国传 统戏剧 ( 古 代 戏 曲) 较 为 密 切 的 记 载,尤 其 值 得 重视。
பைடு நூலகம்
“燕行录”是明清时期朝鲜使臣及其子弟、随从 ( 偶有民间人士) 往来中国留下的各种文字记录,题 名各异,今人统称“燕行录”或“燕行文献”。① 笔者 曾先后撰有《〈燕 行 录 全 集 〉演 剧 史 料 辑 录》、《〈燕 行录续集〉演剧史料辑录》、《燕行录戏曲史料补遗》 等,② 这篇小文则 是 对“燕 行 文 献 ”戏 曲 史 料 的 学 术 价值作初步的探讨。
基金项目:2011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韩国汉籍中的中国戏曲史料辑录与研究》( 项目批准号:11YJA751007) 。 作者简介:程芸,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戏曲史、明清文学、域外汉籍与汉学。
·65·
《戏曲艺术》
2013 年 5 月
商业经济) 相对发达的历史背景。 另一方面,这些特点也折射出明清时期中朝政
就艺术形态而言,“燕行录”戏曲史料大抵可分 为七类:一是成熟形态的“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表 演,二是容纳表演艺术的宫廷礼乐、典仪,三是介乎 竞技与扮演之间的“角抵”、“灯戏”等,四是与民间 信仰、习俗相关联的游艺,五是属于魔术表演的“幻 术”,六是 杂 技 表 演,七 是 乐 舞、伎 乐 资 料。 就 文 本 形式而言,大 多 是 日 记、笔 记、杂 录 等 散 文 体 式,偶 有五七言 诗 这 样 的 韵 文 体 式,因 此,有 些 描 述 非 常

清朝时期“燕行”路线及驿站形象研究——以丹东地区为中心

清朝时期“燕行”路线及驿站形象研究——以丹东地区为中心

近几年随着《燕行录》的整理出版,学界对此关注程度日益加大,学者们对《燕行录》的研究视角也呈多元化、细分化的趋势发展。

有关《燕行录》的研究主要有史料价值研究、历史研究、文化交流研究、民俗研究、文学研究、对清观、中国形象研究、燕行路线及地理研究等。

其中关于“燕行”路线的研究主要有明朝时期水路和陆路的路线变化、辽东地区贡道路河状况、登州水路、鞍山驿路、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对中朝贡道及朝贡使节的管理等,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如《明代辽东贡道路况研究》《明代辽东路河考》《17世纪的水路燕行录与登州》《登州与明代朝鲜使臣》《明代鞍山驿路》《明末中朝海路交通线的重开与中朝关系》《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对中朝贡道及朝贡使节的管理》等。

这些论文成果主要集中在明朝的路线考察,关于清朝时期路线研究较少,并且针对“丹东”地区进行细化研究的成果更是稀少。

丹东正处于主要“燕行”路线中,依托丹东的地理优势,进行丹东地区的燕行路线及驿站的研究,意义非常重大。

前人关于整体“燕行”路线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硕,因此本文主要梳理丹东境内的“燕行”路线,并根据朝鲜使节所记录的清朝时期处于丹东地区的“驿站”进行研究,从而挖掘丹东清朝时期驿站情况,以深入了解清朝时期丹东各地历史现状。

一、清朝时期“燕行”路线清朝时期,朝鲜基于“事大”政策,每年向清朝派使节,这些使节称为“燕行使”或“朝鲜使节”。

“燕行使”自汉阳到北京行驶的这段路线,称为“燕行”路线。

这条“燕行”路线是朝鲜朝时期,朝鲜与中国清朝政府间进行政治外交活动、文化交流之路。

这条“燕行”路线可以分为两段,朝鲜境内“燕行”路线和中国境内“燕行”路线。

根据《湛轩燕记》记载,朝鲜境内“燕行”路程从汉阳到义州约一千五十里,中国境内“燕行”路程从鸭绿江到北京约(辽东学院韩朝学院,辽宁丹东118000)金明实[摘要]清朝时期,朝鲜使节到中国朝贡,在《燕行录》中详细记录了他们所行走的路线,在这条“燕行”线路上共有三十三个驿站。

贵州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2824

贵州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2824

贵州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281:下列有关我国戏剧的表述,错误的是()。

单项选择题A、京剧“四大名旦”指的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B、越剧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地,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C、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剧种,发源于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皖江流域D、祥符调是评剧的一个分支,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2: __________泰国发生军事政变,美国打算中止对泰国政府将近2400万美元的救济,但是用于人道主义目的的款项不在其列。

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A、由于B、由于C、鉴于D、看到3:将10名运动员平均分成两组进行对抗赛,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单项选择题A. 120B. 126C. 240D. 2524:①以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形势的危机状况②并不预示着一个园家立刻就会改换门庭③国家有别于企业的最显著特点是“国家主权神圣不行侵害”④“国家破产”更像是一个形容词⑤而不是一个动词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序,语序正确的是()。

单项选择题A、④①⑤③②B、④⑤①②③C、③④①⑤②D、③①②④⑤5:面对大众、服务大众,仍旧是当今文艺大众化应当坚持的方向.但它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是消遣大众.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审美精神的低俗化消遣去大众:往更乐观的方面说。

还应当提倡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大众。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单项选择题A、迎合鼓舞B、取悦引领C、愚弄引导D、搪塞教育6: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方法》第4条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根据各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

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多项选择题A、是该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B、可以依法依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法规C、有权依据国务院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D、其自治权即立法和文化管理自治权7:博弈思维是指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由于我们的目标取决于自己和他人的策略选择,要使用理性分析力。

明代私家藏书目录的戏曲文献价值研究

明代私家藏书目录的戏曲文献价值研究

明代私家藏书目录的戏曲文献价值研究曹凤群随着通俗文学在明代的繁荣,戏曲文献日益被纳入私家藏书楼中。

私家藏书目客观记录了戏曲文献的名目、很多藏书目录还著录了卷数、作了注释。

这些私家书目对戏曲文献的收录有效保存了戏曲研究史料,而私家藏书目录对戏曲文献的著录又推动了目录学著录体例和内容的创变,促进了戏曲文献在目录学中从附属位置走向独立。

中国的目录学自刘向《别录》开始,自来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献价值。

传统目录学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为主流,通俗文学向来不上“目录”的大雅之堂,这在官藏目录和私家藏书目录都是普遍的。

但在明代的私家藏书目录中,我们看到不少曲文献载录于中。

戏曲文献的著录不仅在文献资源保存上有价值,对传统目录学的形式和内容上也作出了不小的变革。

梳理明代私家戏曲藏书及其目录,能有效揭示明代私家藏书目录的戏曲文献价值。

如高儒所言:“书无目,犹兵无统驭,政无教令,聚散无稽矣。

”一、明代私家戏曲文献收藏概况明代的藏书目录总数,“据范凤书先生统计,在明代有明确文献著录或记载的私家藏书目录、藏书题跋者共计167种,其中确有刻印或抄本流传存世48种,约占全部书目的三分之一。

”另外一位研究者给出了更具体的数据。

据王国强《明代私人藏书目录考》,明代见于著录的私家藏书目录114部,传到今天的21部。

在数目上来看,并不是很多。

在这些书目中凸显出戏曲文献价值是有历史原因的。

一,明代官方书目戏曲类著录颇为缺失,除《文渊阁书目》月字号诗词收录了《乐府新声》、《风月锦囊》等几种屈指可数的戏曲文献外,马愉《秘阁书目》、钱溥《内阁书目》、《内府经厂书目》、《行人司书目》等官府藏书目均未见收录戏曲剧作及相关文献资料;《明史·艺文志》也几乎没有相关文献载录。

二,当时根深蒂固的对通俗文学的鄙夷态度,藏书家的收藏被限制在传统的经史子集中,对部分著录了戏曲文献的藏书目录,批评的不在少数,颇多尖锐之词。

查嗣瑮《查浦辑闻》卷下:“《续文献通考·艺文》载及《琵琶记》、《水浒传》,谬甚”。

高考历史学科命题人介绍汇总

高考历史学科命题人介绍汇总

历史高考命题人介绍◆杨宁一北师大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考试中心特邀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世界现代史、日本史。

代表作有《明治时期日本人的自我认识》、《日本法西斯夺取政权之路》、《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简论》等。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分册主编、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主编。

命题学术秘书和首席专家。

◆曹大为北师大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考试中心特邀研究员。

曹大为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化史研究,代表作有《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关于新编〈中国通史〉的几点理论思考》、《“第三新文明”的建构与中华民族的振兴》、《长城:碰撞与融合的界碑》、《中国历史上贞洁观念的变迁》等。

曾参与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担任七年级上、下册的主编;参加人教版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与社会》的编写,担任八年级上册的主编。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文化发展历程(必修Ⅲ)》分册主编。

◆何德章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学术专长是中国古代民族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经济史。

近三年的高考古代史题均出自其手。

◆李少兵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

学术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宗教文化、风俗节日文化、乡村社会变迁。

著有《民国时期的西式风俗文化》、《民国时期的佛学与社会思潮》等。

参加过上海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第一册的编写工作。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分册主编。

◆胡德坤武汉大学副校长、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方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日战争、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有“美利坚合众国史”、“美国宪政史”、“电影中的历史”、“影像中的正义”、“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社区治理研究”。

著有《中国人的美国观》、《史学评论》、《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等,主编《学术规范导论》、《学术权力与民主》、《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等。

程云先生的艺术成就

程云先生的艺术成就
1994 年该剧以《楚韵》剧名参加文化部举办文 艺汇演一举夺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及“文华 奖”两个全国最高级别的艺术奖项。
在声乐作品创作方面,20 世纪 50 年代初 根据苗族音乐素材改编的合唱曲《炉边合唱毛 主席》是一首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声乐作品,当 年即荣获全国作曲比赛二等奖。多年来,该曲 已被全国多个合唱团演唱,其韵律之美对现在 的听众仍然具有感染力。80 年代初期根据甘 肃民歌花儿的曲调风格创作而成的民族艺术 歌曲《一湾湾流水》,则是程云先生的又一经典 之作。花儿曲调有大令、小令之分。大令旋律 悠长、结构清晰,小令节奏规整,乐段结构内变 化较多。而程云先生的这首作品就非常完美的 将大令的曲调风格融入其中。这首作品的首唱 是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先生,受程云 先生亲自点拨,在演唱风格的把握和韵味上,至 今仍无人超越。很多歌唱精英也都时常通过演 唱此曲来证明自己的演唱实力,艺术院校也纷 纷把《一湾湾流水》列入高年级声乐教材。
程云先生的成就主要包括艺术创作、理论 研究以及对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等 多个方面。
收稿日期:2016-04-26 作者简介:纪 露,女,江汉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 430056)。
148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6 年第 4 期
一、程云先生的艺术创作
程云先生的艺术创作包括戏剧、声乐、器 乐等约 83 部(首)作品,其作品具有领域广、种 类多、数量大、时间久、价值高等特点。创作概 况如下(见表 1)。①
关键词:程云;艺术创作;理论研究;音乐家 中图分类号:J603、J6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6.04.018
导言
程云先生离世已有五个年头。岁月流逝, 但程老那永远不变的爽朗笑声、率真自信的言 谈举止、坚毅执着的文人气质,却从未从我的脑 海里消失过。在与师母陈木兰女士促膝长谈, 同程老生前战友、同事、部下追忆往事,以及品 读遗留著作、研学影音资料、浏览日志记录、查 阅报刊文献,尤其是在接受了武汉研究院“关于 全面整理、研究出版中国著名音乐家、剧作家、 评论家《程云作品拾遗》”的科研任务之后,对恩 师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卓越的社会影响力有了更 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在《程云作品拾遗》即将出 版之际,我希望通过此文,让更多的人对这位曾 对中国文艺事业呕心沥血的艺术家有一个比较 全面的了解,并以此方式寄托我这位程老晚年 的学生对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⓪

“燕行录”对古代沈阳文学之意义探析

“燕行录”对古代沈阳文学之意义探析

“燕行录”对古代沈阳文学之意义探析赵 旭*摘 要:“燕行录”广义上泛指从高丽到朝鲜这七百多年间朝鲜人在中国的见闻所形成的文献,狭义上则专指朝鲜时代使臣们来往北京过程中的见闻所形成的文献。

对于沈阳文坛而言,“燕行录”具有重要意义。

朝鲜人来中国,一般情况下都会经过沈阳,甚至以沈阳为目的地。

在沈阳期间,朝鲜人积极创作,或与当地文人唱和,或细致记录见闻,其作品成为古代沈阳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朝鲜人也主动地考察沈阳的文化环境,其相关记述,从域外角度审视沈阳文坛的发展状况,客观地反映了当时沈阳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精神风貌,丰富了古代沈阳文学史料,这无疑是值得重视的。

关键词:朝鲜;燕行录;域外;沈阳;文坛从广义上看,“燕行录”泛指从高丽到朝鲜这七百多年间朝鲜人在中国见闻所形成的文献;从狭义上看,则是专指“朝鲜时代使臣们来往燕京(北京)时根据所听所见而记录下来的纪行录”①。

“燕行录”对古代沈阳文坛有着重要意义。

朝鲜人来中国,一般情况下都会经过沈阳,有时甚至以沈阳为目的地。

在沈阳期间,一些汉语写作水平较高的朝鲜人,或出于个人爱好,在和当地文人交往的时候,写下了不少唱和诗文;或为了向本国政府汇报沿途见闻,细致地观察沈阳的社会政治、文化状况,将所见所闻纳入笔端,其作品多为日记体实录,看似琐碎,却是形式自由,内容丰富,从而构成了沈阳古代文坛的重要部分。

同时,外国人的身份使其具有相对独立性,顾忌较少,能够客观地反映当时的情况,如金毓黻对朝鲜人柳得恭《燕台再游录》所评价的那样:此为异国人纪中朝事迹之书,不参利害之见,颇能得真,故可贵也。

②①②* 作者简介:赵旭,沈阳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古近代文献中的辽宁形象研究”(编号:L18BZWOO6)阶段性成果。

林中基:《领导朝鲜朝的知识人的背景纪行见闻录》,转引自张杰《韩国史料三种与盛京满族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悟入戏曲艺术精神的有益尝试——读程芸《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有感

悟入戏曲艺术精神的有益尝试——读程芸《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有感

作者: 刘祯 刘涛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戏曲艺术
页码: 127-128页
主题词: 宋元戏曲 艺术精神 汤显祖 晚明 嬗变 艺术本质 现代学术 戏曲创作
摘要:自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后,戏曲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跻身现代学术之林,近百年来,相关研究更有如榛狂方启、苑囿新开。

另一方面,有关戏曲艺术本质的追问,也早己成为了一个“敞开性”的理论话题,吸引着几代学者的关注。

程芸的《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旨在探讨晚明戏曲创作、曲学观念、舞台风尚之间的互动关系,此种选题、立意,似乎与戏曲艺术本质的理论问题无所关涉,为何称其提供了悟入戏曲艺术精神的有益尝试?我们之所以有这种评价,是有感于作者写作思路的独特性和“问题重构”时的某些不同一般之处。

宋元戏文辑佚

宋元戏文辑佚

宋元戏文辑佚伴随着中国历史的漫长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也飞速前进。

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戏曲,而宋元戏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门被历史遗留下来的极其重要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还继承了先人的传统文化,为流传后世的文学事业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撑。

宋元戏曲的史料由许多著作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宋元戏文辑佚。

它是一部囊括了宋代、元代戏曲的百科全书,其中包括宋元两朝的诸多重要戏曲,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部百科全书。

宋元戏文辑佚共收录了三部分,即陕西节编中的《宋元戏文辑佚》、宋元戏文编辑者谢氏收集和整理的《宋元戏文编辑》以及陕西节编奉召编纂的《宋元戏文编辑》。

宋元戏文辑佚对当代的文学研究人士具有深远的意义。

宋元戏文辑佚收录的宋元戏曲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内涵,不但记录了宋元时代的历史背景,更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宋元文学发展的状况,更好地研究宋元时代的文学与文化,从而更好地深入探讨宋元文学发展史。

此外,宋元戏文辑佚还具有一定的价值。

宋元戏曲是当时历史活动和思想变化最深刻的记录,它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宋元戏文辑佚的编辑者也在编辑的过程中,依据不同的历史情况和文学观点,对戏曲文献进行了科学的编辑、整理和排列,使得其学术价值更加凸显。

总的来说,宋元戏文辑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重要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宋元时代的历史事件,更是将宋元时代的文学精神传承到了流传后世。

宋元戏文辑佚编辑者通过编排、整理以及科学排列,给当代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研究发掘的宝藏,从而使得宋元戏文辑佚具有无限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使它成为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宋元戏文辑佚收录的宋元戏曲,不仅历史文献价值无可限量,而且本身的文学价值也无可尽言。

宋元戏文辑佚收录的宋元戏曲,令无数读者在其精彩的文学结构中发现无限的文学情趣,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学内涵,具有浓厚的诗意。

它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汇集于一身,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与行为,探讨了人性的真实写照,使得宋元戏文辑佚的文学价值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誉。

韩国文集所见元明清戏曲资料辑考

韩国文集所见元明清戏曲资料辑考

韩国文集所见元明清戏曲资料辑考
程芸
【期刊名称】《戏曲与俗文学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韩国古代文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域外汉籍研究的重要对象,其中有关
中国戏曲的史料文献,亦自不乏。

今主要据《韩国文集丛刊》《韩国历代文集丛书》等集,1録所见中国戏曲关联性史料,分类排列,注明出处,并加按语,考其背景,以便学
者利用。

【总页数】45页(P29-73)
【作者】程芸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析《琵琶记》明清聚讼所见戏曲观念 [J], 姜丽华
2.《浚谷文集》中所见明代作家的评论资料 [J], 杜志强
3.资料完备史论结合--评《韩国所见中国古代小说史料》 [J], 程国赋
4.雁北明清碑刻所见戏曲资料 [J], 王鹏龙
5.秦简所见盐业资料辑考 [J], 苏俊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燕行录》与清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域外形象的生成和认同

《燕行录》与清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域外形象的生成和认同

《燕行录》与清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域外形象的生成和认同姚晓娟
【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3
【摘要】清朝的建立为多民族统一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凝聚历程中的重要时期,民族融合是有清一代最显著的政治成就,在多元共治,和合共生的基础上,各民族展示了非凡的文化兼容性与创造力,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突出特征,与我们有着同源文化背景的朝鲜在连续不断的燕行之旅中,目睹了这个由多民族聚合而成的共同体的成长与壮大。

《燕行录》的价值不仅体现为时间上作为清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历史书写者,而且体现为空间上以“他者”身份对话民族共同体的域外见证人,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域外形象的重要维度,《燕行录》生动再现了清代多民族从自我存在到自觉共生的历史进程。

【总页数】9页(P34-42)
【作者】姚晓娟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清代朝鲜燕行使的“西洋印象”——以《燕行录全集》为中心
2.朝鲜时代《燕行录》与清代满族女子的域外镜像
3.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域
外经验与本土借鉴--基于现代奥林匹克全球化传播及世界性认同的理论阐释4.朝鲜燕行使眼中的清代音乐——以《燕行录》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代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

第十一章唐代古文运动今天开始学习唐代的古文运动, 将依次分析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和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在开始学习主要内容之前,我们将先介绍一下什么叫“古文〞.古文作为一个文体概念是中唐韩愈时才产生的.唐以前虽然有古文这个概念,但它的内涵与韩、柳等人所使用的古文完全不同,它分别指以下三种东西:一,指秦以前遗留下来的文字,这是古文的本义;二,司马迁又把古文用来指称古代的典籍文献,?太史公自序?说:“年十岁,那么诵古文.〞三,汉人常把所发现的“壁中书〞称为古文,以区别于流行的今文.韩柳的古文是同当时流行的骈文相对的概念,其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运用灵活,不像骈文那样要求对偶、辞藻、音韵和典故.由于这种新兴的文体恢复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它为古文.第一节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散文自身开展的规律都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一)古文运动是借助于儒学复兴运动的旗帜而开展起来的,而儒学复兴运动的产生又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阶级变动的结果.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事实上已割据的状态, 强藩名为王臣实为敌国,疆土、甲兵、政令、赋税各自为政,朝廷根本上失去了对各藩镇的限制.唐宪宗虽然取得了对藩镇用兵的暂时性胜利,但骄兵捍将的实力并未真正瓦解,不久河北藩镇变乱又起.晚唐人甚至认为“与其闭门作天子,九族涂炭,不假设开门作节度使用使, 终身珍贵无忧.〞〔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六〕肃宗、代宗、德宗都是暗弱昏耳贵的君主, 任其宦官、奸佞和各地藩帅暗中勾结, 朝官也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纲纪混乱,政出多门.唐王朝统治下的人民更是“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旧唐书?卷一二三〕但是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经济仍在不断地开展,刘晏理财使江南财富直抵关中,杨炎改用两税法使国库收大增,国家的统一和强盛是上下一致的要求.政治上的统一必然要求意识形态的统一,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一些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积极地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树起从尧舜、周公、孔子到汉以后的道统,他们首先要求在思想界天下只此一家,古今相承一脉.因此,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学复兴思潮,是一次有广泛社会根底的思想运动,很快得到了庶族士人的响应.大家明白,对儒学君臣父子社会秩序的动摇,对“夷夏之大防〞种族界限的混淆,就意味着大唐帝国的瓦解与崩溃.韩愈写了?原道?等论文排斥释老,重申儒家之道,力图恢复以孔孟为正统的思想体系.大力宣传孔孟的儒家道统,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远不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因而自然要求掀起一个以文风、文体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的联系,就表达在韩愈文道合一的主张里.为了宣传儒学必须进行文风、文体改革,而文风文体改革又要以儒家之道作为指导思想.(二)古文运动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在经济、政治、军事各个领域内全面掌权的世俗地主阶级,对封建社会前期门阀贵族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趣味的扬弃.中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折,世俗地方取代门阀贵族,日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占统治地位.“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青门〞〔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世俗地方由初唐入盛大唐而崛起,经中唐到晚唐而稳固. 跟六朝以来以玄学为其思想根底的文学艺术不同,以中唐文学家、艺术家和诗人为代表的封建社会后期文学艺术要求以儒家之道为哲学根底.他们在诗歌、散文、书法各个艺术领域内猛烈地抨击前期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趣味,认为诗歌诗歌“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韩愈?荐士诗?〕,“晋宋以还,得者盖寡.------至于梁陈间,卒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白居易?与元九书?〕对“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骈文也心生厌恶,希望创造一种内容充实而又富于表现力的新文体,要求在比拟通俗和具有标准的形式中,表达本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这与他们逐渐讨厌王羲之父子那潇洒妩媚、婀娜多姿的草书,转而欣赏颜真卿“稳健而利民用〞的浑厚刚健的楷书有着相同的心理根源. 与书法要求稳健朴实而便于书写, 诗歌要求“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相一致,散文创作也要求“文以载道〞、“文从字顺〞,以灵活的散行单句表现充实的内容.这是以世俗地方为核心以儒家道统为思想根底的新美学观念.〔三〕古文运动的产生也是我国古代散文自身开展的必然结果.散文由先秦两汉的质朴逐渐走向东汉六朝的华美,由形式自由的单句开展为形式严整的排偶,本来是文学走向自觉的一种的进步,但到后来把形式美强调到了极端,成了表达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束缚.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又不断向骈文提出了挑战.〔四〕韩柳以前不少人从创作和理论上为古文运动的兴起作了充分的准备.如初唐四杰、陈子昂,盛唐的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为新兴文体的出现作了可贵的探索.第二节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古文运动是中唐由韩、柳倡导的关于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由于这个运动的宗旨在于恢复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所以后人称之为古文运动. 这次运动在倡导者们系统明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古文运动的旗号虽然是复古,但它的实质是在继承传统的根底上对散文进行改造和革新.古文运动的理论包括文学和文体两个不同性质的组成局部,但对文学的见解通常是通过对文章的阐述表现出来的, 对文体的理解要比对文学的理解深刻和丰富.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散文家的人格修养、创造新型文体的途径和方法、对文章语言要求.(一)首先确立了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文以明道〞.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是古文理论的根本前提.韩愈反复申述自己关于文与道的观点:“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那么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文道兼备而道为主宰,如果把它理解为对文章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规定的话,那么,韩愈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 韩愈虽然在理论上把道解释为传统的儒家之道,但在具体阐述时却将道规定为封建等级和伦理,尽管他的创作常常冲破这种陈腐的见解,可是作为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不能不影响运动的成就.当然,文以明道的进步意义是明显的,强调充实的文章内容,反对浮艳雕琢的末流,这个口号对于大多数世俗地方文人来说肯定是有号召力的.(二)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这是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强化内容决定形式的主张,认为文章形式是作家人格气质的外化.韩愈认为:“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竣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答尉迟生书?〕柳宗元在?送豆卢秀才南游序?中也讲到修养问题:“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韩愈还强调作家创作时要有气势和力度:“气盛那么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低者皆宜."〔?答李翊书?〕(三)在主张文以载道的同时, 也十分强调文章应表现真实的思想感情,认为文章必须“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不能为文造情无病呻吟,并提出了著名的“大凡物不得其平那么鸣〞的命题,同时他还认为:“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四〕认为创造新型文体的途径在于广泛地学习先秦两汉丰富的文学经验和高度的写作技巧.韩愈的?进学解?一文反映了他广泛的师承:“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鳌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柳宗元也认为应从古代的丰富遗产中汲取创作经验:“博如庄周,哀如屈原,奥如孟轲,壮如李斯,峻如马迁,富如相如,明如贾谊,专如杨雄〞,都应广泛地涉猎的细心地品味.(五)要求作家从词汇和语言两方面进行文学语言的改革.词汇应该“惟陈言之务去〞一一语言必须新奇生动,语法应该“文从字顺各识职〞一一文句必须准确流畅.这两方面是相互补充有机统一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个性,又要符合散文的语言规那么.总之,创造一种融化古人词汇而又有表现力的语言,并在这种语言的根底上,产生一种自由、流畅、散行单句的散文形式,这是文体革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古文运动的主要成就.第三节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韩愈字退之,原藉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由于父亲在外地作官的关系,他可能出生在今天的南京市.至于他常自称昌黎〔今辽宁省义县〕人是指郡望而言,昌黎韩姓为海内望族.他父亲韩仲卿曾官铜鞋〔di 〕县〔今山西省沁县〕县尉,安史之乱时调任武昌县令,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说,促卿是一个贤明能干而又有政声的地方官吏.仲卿有三个儿子: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次子早天,韩会是当时德才兼务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韩愈三岁时父母先后去世,靠韩会兄嫂抚养成人. 韩会受到政治牵累贬官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两年后韩会也逝世,韩会在嫂郑夫人的带着下读书求学,他在中年时曾说:“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以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贞元二年十九岁的韩愈去长安应试,连考三次都名落孙三,在长安考进士的五年期间,他为生活所迫写了不少阿谀奉承的文章.贞元八年才以第十三名中进士.后来韩愈广泛结交文坛上的新秀,倡导了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他在哲学上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来排斥给当时社会构成危害的道教和佛教,自己以儒家道统的传人自居.不过他的哲学思想在理论上比拟粗糙贫乏,其思辩力远比不上他运用语言的出色本领,宋代的进学家曾批评他“因文害道〞.他根本上是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尤其是散文家和语言大师活在人们心中的.苏轼对他的散文成就、承续道统、忠君爱国等历史功绩和道德文章推崇备至:“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潮州韩文公庙碑?〕但苏轼对韩愈的哲学思想在理论上的严谨却不以为然:“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何者其为认甚高,其待孔子、孟轲甚尊, 其距杨、墨、佛、老甚严,此其用力,亦不可谓不至也.然其论至于理而不精,支离荡佚, 往往自叛其说而不知.〞〔?韩愈论?〕理学家朱熹甚至说他“只是要作好文章,令人称赏而已〞 , 〔?朱子语类?〕清人田北湖更说“事理不辨,学理不精,发为文章,已弗能达,况根柢浅薄, 有文无质哉〞〔?与某生论韩文书?〕当然田氏又说得太过了.韩愈竭力维护国家的统一, 晚年曾孤身去镇州叛军王迁凑军中,向叛军陈述统一的大义;他僻佛、道的勇气也令人敬佩,元和十四年谏宪宗迎佛骨险些掉了老袋,他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说:“一封朝奏上九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本为圣明除弊害,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文的艺术风格过去有人以“韩潮苏海〞喻韩文和苏文,意谓韩文气势澎湃,苏文汪洋浩瀚.自唐至清都有人把韩文比为江河,唐皇浦混说韩文“如长江秋清,千里一道,冲%激浪,瀚流不滞〞〔?渝业?〕宋苏洵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书?〕.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昌黎之文如水,柳州之文如山.〞这些评论都肯定韩文的气势很盛.如果说意境是中国诗论的核心, 那么,文气那么是中国文章之所以为文章的内在本质.许多历史著作、学术论文、书信、奏章等,都被人们当作文学散文来读,其关键就是这些文章有气势,韩愈大多数散文也是应用文,不少代表作品甚至是没有任何形象的议论文,之所以为人称道也主要在于其“气〞.说到文气,在五四运动以前被文论家们说得有些玄乎神秘.由于文章的气势神韵只有凭感受印象才能把握,古人对文章气势神韵的感受比我们细腻些,读惯了现代散文的青年,已经很难领会文章的气势神韵了.今天我们只把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小品文称作文学作品, 史书、书信、论文和其他应用文都属非文学作品,原因是它们缺乏形象.既然形象成了判别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散文的标准,我们读散文就不需要诵读而只宜默读了.默读比诵读更容易感受形象性,而且现代散文的节奏感也不强,即使诵读也缺乏音乐美.古人以文气作为文学散文的准绳,文章的气势只有在诵读时才能领会,清朝桐城派散文家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假设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尺牍•与陈硕士书?〕为什么要“放声疾读,又缓读〞,才能领会文气呢由于文章的气势不是通过形象而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所以桐城派古文家主张因声求气:“欲学古人之文,其始在因声以求气,得其气,那么意与辞往往因之而并显,而法不外是矣.〞〔张裕钊?答吴至甫书?〕文章的“声〞又是在字词中表达的, 所以要分析“声〞就须进而分析字词.我们先分析虚词的运用.(一)虚词汉语中的虚词与英语中的虚词不同,后者重在表达意义和语法结构,前者虽然也表达意义和语法结构,但重点是表达文章的语气.古诗中的抑扬通过平仄来表现, 古文中声调的抑扬那么通过虚词来表现.近人刘淇在?助词辨略自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虚字实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轻异情,虚字一乖,判于吴越.〞古人写文章不分段不标点.只靠感情的起伏来组织结构,虚字在表达感情抑扬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以?杂说?之四为例来谈韩愈散文的文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柄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篇文章通过一那么历史典故,抒写作者怀才不遇的委曲和沦落不偶的感伤, 对英雄和天才被社会埋没和扼杀提出强烈的控诉. 作者的感情虽然悲切哀怨,文章却气盛词壮,矫健挺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不是转折而是顺承而下,语气很轻.课本上用分号是不妥的.如果把四句放在一句内,语意就正好相互反对.“然后〞不是指时间的前后关系, 而是指逻辑的前后关系,伯乐是千里马产生的充分条件一一有伯乐才能有千里马.清李刚己说:“将通篇主意一笔揭明.〞姚鼐也评说:“一句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字作连词用时可以顺接也可以逆接,此处是逆接,通过转折掀起波澜,语气重.〕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柄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故〞一一由于,承接上说,“虽〞表示让步,退一步说,“只〞肯定唯一的结果,“也〞表示否认句判断句.这几句仔细陈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原因,连用四个虚词使语意很慢、很缓、很轻.李刚己评说:“此段反对起句,言无伯乐那么无千里马,意较浅,笔较轻.〞首句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无伯乐那么无千里马.〕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之------者,使用权句子语气拖宕,使语气纾缓,“或〞,或然,也许,表示其数目不是绝对的多少,语气缓而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句子很绵长,语气也很纾缓,“也〞在此只表示一般说明性的判断,说明原因,句子绵长,语气和缓、轻徐.这几句是抑,也即为感情的扬一一爆发蓄势,可以说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在经过感情的压抑、语调的轻缓之后,重笔提起;“是------也〞把对千里马的同情和赞叹突显出来,“虽〞字“折笔以取遒劲之势〞;连用三个“不〞字奔腾而下,三个句子都短峭,语气转急,“且欲〞又在上句“虽〞的根底上更折入转进一层,加深了“不可得〞的感慨;“安------也〞将这一长句的意思一齐收尽,强烈的反问语气沉着痛快,语气急、重;句末不用疑问词“乎〞而用偏于肯定语气的“也〞表示反问,更加重了论辩的力量.李刚己评此段说:“此段创造无伯乐那么无千里马之故,意较深,笔较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不以“、“不能〞、“不能〞,三个句型相同的否认排比句式,“纯用逆笔喷薄而出〞〔李刚己语〕,也就是从反面忽然爆发,陡然而来,感情又急又陡;“而------ 之〞中的“而〞用作连词,连接两个动作,“之〞此处用作批示代词,代指千里马,用“而〞字连接两个动作,语气快、急,“天下无马〞没有用语气词“也〞,这是个判断句,根据古代汉语的要求,本应在句末加“也〞字,作者之所以只用光秃秃的四个字,活画出了鞭打马者的简单、愚昧、颠预和无知的神情,语调含讥带讽.〕鸣呼!其真无马邪〔“鸣呼〞用轻轻摇曳之笔表达出哀惋、叹息之情,“其------牙是一种感慨、拖宕的语调,既有惋惜之情又有讥讽之意,语气缓而轻. 李刚己说:“前文语气过于峻急, 故用宕漾之笔以疏其气.〞前几句语气过于陡急奔腾,如果一味地又快又急,到后来就会因疲倦而失去力量,所以又用感慨摇曳之笔,将感情的怒涛轻轻压一下,为下一次感情的高潮到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也〞在此表示肯定的判断,对所肯定的事不容置疑,毫无商量的余地,斩钉截铁,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笔力千钧.此句既反驳上句又收尽全篇,语气狠重.“也〞字的这种用法在先秦两汉散文中常见,如?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当然“也〞字的常见用法是解释原因.重复地使用“其〞字,前者表示反诘,后者表示肯定,一问一答,排比整洁,简劲有力.〕第三段进一步申论无伯乐那么无千里马,写愚民对千里马的扼杀和践踏,语气愤激狠重.这篇只有一百五十一字的短文,行文像潮水一样波涛起伏,忽抑忽扬,笔力健举,气壮词盛.它的抑扬之气当然是通过多种因素来实现的,但虚词起子很大的作用, 古文在骈文之后重新又恢复了虚词表达语气的功能.在论证方式上取其逆势,也就是说正面提出问题,从反面进行论证,〔有A那么有B,无A那么无B, 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论证时那么说:没有A那么没有B,没有前提那么没有结果〕所以行文用峭折之笔,以逆笔取势,恰好表现了作者的愤激之情,加之否认性的排比句喷薄而出,增加了文章的波澜气势.接下来再讲一篇他的代表文章?师说?:议论正大文气浩瀚一一析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之学者必有师〞中插一“必〞字, 语气斩绝不可移易,这是统摄全文的中央论点,下文都是从正反两方面围绕它展开的.“古之学者〞不仅指青少年学生,也包括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那么师是什么东西呢“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师〞这一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表示判断,这是古代判断句的典型结构,“所以〞的“所〞字为指示代词,“以〞是介词,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意思是:行为所发生的处所、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如“彼兵者,所以禁暴徐害也〞.这一句指出师的作用和性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一句承“解惑〞说,由于人人有惑,所以离不开“师〞,“者〞为语气词,“其〞为指示代词,原意是“那,那些〞的意思,这里指那些迷惑的问题.“生乎吾前,------ 师之所存也.〞这一句承“传道〞说.“道之所存〞中的“所〞字是代词,通常用在一个及物动词前面表示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或者“所------的对象〞,指代的是行为的对象.由于它与动词结合带有名词性,所以能被定语修饰,如“须臾之所学〞、“群之所为"、“道之所存〞等.这一段是提出论点, 并从正面进行论述. 文章的气势很盛,如长江狂潮一气直下.在语言技巧上使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种句法像快马注坡不可抑止. 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的使用,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文气充分旺盛.第二大段以“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领起,使文思陡转急下.它在文中像一座陡立的奇峰,将上文的狂潮拦住, 使文章掀起一道波澜. 这一声唱叹又使一二段转接无痕.“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连两个长句,文气浑激流转.语气词“也〞字的运用,使全句顿宕咏叹.接着分三层对照来写.第一层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照,以至贵者形今人之不从师;第二层用为自己的子弟请师而自己本人不愿从师比照,以不从师者自己行为的矛盾来指出不从师的荒唐;第三层又用巫医乐师与“士大夫之族〞比照,以至贱者形今之人不从师.文中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对偶句式,在重重比照之中展开论证, 比照手法让是非黑白清楚,使句式整饬庄重,给文章带来了力度, 但对比排偶多了又容易造成句子的呆板滞重,为防止这种情况,作者每一个比照的语言形式都有变化,第一层比照最后以委婉的问句结尾:“其皆出于此乎〞“其------ 乎〞结构的疑问句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第二层比照的结尾是一个判断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把话说得斩钉截铁;第三层比照结尾那么以感慨句作结:“今其智乃不及此, 其可怪也欤!〞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对论敌表示了鄙夷蔑视.从委婉的疑问、肯定、感慨,一次比一次肯定,增强了文章论辨的逻辑力量.又如第三层比照上下句都是散句,间以“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的骈句,既收束上文形成警策,又逼出下文“呜呼〞的嗟叹,随势再以散句泻出贵不及贱“其可怪也欤〞的感慨,文气淋漓酣畅.骈句在这一层起了凝结的作用,形成放一一收一一放的节奏, 它在文中像狭口,上游的奔腾激流至此一束, 然后再破狭口而出, 造成文章的浩然之气.第三大段又以圣人的言行为例,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所从为师者都不及圣人,但孔子仍然师事他们,文章就此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最后一段交待作文之由,但重要的是一方面树立一个“不拘于时〞的典范,与“今之众人〞形成对照,一方面点明“嘉其能行古道〞,又与篇首“古之学者〞相应.更可注意的是两次提到“余〞,公开犯众忌抗颜为师,拔俗超群以开宗立派者自居,自有一种倔强傲兀意态在.文气至末未尝稍衰.文章的中央论题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又围绕这一点推演出第二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以这二点为总纲,先以事理上正面阐述“学必有师〞的道理, 再联系当时的实际情况, 批驳在师道这一点上三种错误态度,采用比照论证的方式, 层层剥笋,深入到问题的实质,最后又通过历史上圣人的实例,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连圣人就从师,古之学者谁还没有师呢论述的过程是正一一反一一正.(二)句型与节奏骈文的句型与节奏都是固定的, 后来的骈文句型凝固为四六句, 全文由四字句和六字句交叉组成,如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笔者所辑录的材料来看,“燕行文献”中市井 商业演剧史料和宫廷演剧史料数量较多,值得特别 关注,故简要述之。
二、明清城市商业性戏曲演出史料述略
明清城市商业戏曲演出从场所来看,大略区分 为两种情形,一是“冲州撞府”的流动戏班在人员聚 散较为迅 速、方 便 的 街 头 巷 尾、城 门 内 外 或 其 它 开 阔地带的 演 出,二 是 常 驻 城 市 的 正 式 戏 班 在 戏 楼、 茶园、酒馆等带有“剧院”特点的固定场所展开的演 出。“燕行录 ”中 的 城 市 演 剧 戏 史 料 涵 盖 了 这 两 个 类型,为探究古代城市戏剧的细节和原貌提供了重 要佐证。
朝鲜文人对于商业戏曲演出的戏价似乎特别 敏感,“燕行文献”中屡有记载,如李在学 ( 1745 - 1806) 的《燕行日记》( “各赍票钱七十八文,有票钱 后始许坐阁中”) 、姜时永(1788 - ?) 的《輶轩续录》 ( “楼上间间障隔,而每设床桌椅子,所以处观戏之 人,而每间贳银四两,饮食之需亦入其中云”) 、金景 善(1788 - ?) 的《燕辕直指》( “南西东三壁别作层 楼,每一间 各 有 定 贳,南 壁 正 中 最 上 楼 贳 为 白 银 十 两云”) 、李鼎受(1783 - 1834) 的《游燕录》( “观者 人人出钱,各有差,上层百四十文,下层七十文或五 十文,无钱者坐之阶下”) ,等等。中国本土史料中 戏价的记载并不常见,且主要是有关私家的堂会演 出、宫廷的 赏 赐 以 及 酬 神 演 剧 的 整 体 花 费,相 关 研 究也较少。④ 戏班和戏楼合作设戏,观众则付钱入场 看戏,这种面向城市各个社会阶层的文化生产与消 费关系,更 要 遵 循 商 业 交 换 的 公 平 与 公 开 原 则,或 可谓有清一代戏曲较诸明代更加商业化、平民化的 一个显证,也为探究明清二代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 切入点。
一、“燕行录”戏曲史料的基本情况
“燕行录”内 容 非 常 广 泛,举 凡 中 国 的 政 治、军 事、经济、社 会、文 化、风 俗、礼 制 等 等 均 有 记 载,正 日益引起东亚学界尤其是史学界的重视。事实上, “燕行录”中留下了大量与各类演艺活动( 如戏曲、 乐舞、曲艺、杂技、魔术、典礼、祭仪等) 相关的文字, 据笔者粗略统计,字数至少在 50 万以上,若浮泛计 入各种背景性材料,则不可胜数。所涉古代中国和 朝鲜的表演艺术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其中与中国传 统戏剧 ( 古 代 戏 曲) 较 为 密 切 的 记 载,尤 其 值 得 重视。
·66·
第 34 卷第 2 期
程 芸:“燕行录”戏曲史料的学术价值初探
创立之费银已八九万两,修改之功不与焉。则其收 息之繁富,亦 可 想 也。 盖 一 人 一 日 之 观,予 之 三 四 两银,则不惟戏玩之娱而已。”又有云:“强而后受铜 钱五十文,取标纸填书空处,曰‘高丽老爷一位’,又 书钱数。”洪大 容 的 这 次 中 国 之 行 被 研 究 者 认 为 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他改变了因明清易代而陷 于低谷的中朝文化交流,对同时代以及稍晚的朝鲜 文人产生重要影响。③ 我们注意到,他关于北京市井 商业戏曲演出的记载也影响到后来的观游者,以至 《场戏》被改头换面出现在其他文人的燕行记叙中。
仅以笔者《〈燕行录全集〉演剧史料辑录》一文 为例,该文辑录了 35000 余字的戏曲史料,出自 35 位作者( 包括无名氏一) 的 40 种燕行文献,相关史 料呈现出 两 个 明 显 特 征: 从 地 域 看,以 今 北 京 地 区 的演剧现 象 为 主,兼 及 今 河 北、辽 宁 二 省 的 部 分 城 镇、乡村,这 显 然 与 朝 鲜 燕 行 使 者 大 体 稳 定 的 陆 路 朝觐路线有关,也体现了京畿地区在明清戏曲史中 举足轻重 的 地 位; 从 时 间 上 来 看,相 关 史 料 的 时 间 跨越了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 到清光绪十五年 (1889) 的 350 余年,尤以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的演剧 史料最为 密 集,比 例 近 于 四 分 之 三,这 也 体 现 了 清 中叶以后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戏曲表 演艺术经由“花雅之争”以及各种声腔剧种的交流、 融合、衍变,而 进 入 了 一 个 更 加 繁 盛 的 新 阶 段。 其 背后,则又依托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 尤其是城镇
前者的如金昌业(1658 - 1721) 《燕行日记》中 的一大段文字,其大略有云:
巷内有 一 簟 屋,即 设 戏 子 处 也。男 女 杂 集 如 堵。……戏屋 之 制,长 仅 三 丈,广 二 丈 许,上 皆 覆 簟,去 地 六 七 尺,铺 板 为 棚,分 其 前 为 轩,后 为 室。 室三面围簟为壁,室轩之间隔以帏。凡戏子共十余 人,而惟登场在者轩,余皆在室中。每扮戏,自室中 出来,其换服 色,又 还 入 室 中,盖 戏 具 皆 藏 室 中 也。 ……闻戏子 皆 从 南 方 来,无 远 不 到,凡 州 府 村 镇 市 坊繁盛处,皆 有 戏 屋。 而 其 无 屋 处,皆 临 时 作 簟 屋 设戏,多至十 余 日,小 或 数 日 而 罢,又 转 而 之 他 所。 至男女奔波,或自数日十里外来观,观者皆施钱财, 费 亦 不 赀。…… 闻 译 辈 言,北 京 戏 子 在 正 阳 门 外, 设棚大街上。自今十三日始为之,服色尤华丽云。
即便是在北京、盛京( 今辽宁沈阳) 这样的京畿 重地,尽管 戏 楼、茶 园 等 固 定 场 所 的 周 期 性 演 出 极 为发达,但沿街逐巷的流动表演依然占有很重要的 地位。如无名 氏《燕 行 录 》中 一 段 清 乾 隆 时 期 盛 京 “倡市”的记载:
倡市:正 月 初 八 过 盛 京。城 中 大 街 竞 设 戏 场, 结彩为棚,架箪起楼,此即所谓倡市也。搬上包袱, 杂彩烂斑者,戏服也。罗钹鼓笛,装在一边者,戏具 也。安排 筵 席,排 列 床 桌 者,戏 子 也。 将 趁 十 五 元 宵设戏也。沿路村坊市镇,往往见设戏,观者如堵, 男女毕集,各设床凳而坐,不相乱。……彼观场者, 有时丛笑,一 閧 如 雷。 吾 们 众 人 一 似 聋 哑,不 见 其 可笑,真自笑话也。其俗,目阔袖加帽而戏者曰“高 丽舞”,彼欲以倡优戏我耶? 东国自有衣冠可法,而 竞为倡市戏具,岂不可骇也耶!
“燕行录”是明清时期朝鲜使臣及其子弟、随从 ( 偶有民间人士) 往来中国留下的各种文字记录,题 名各异,今人统称“燕行录”或“燕行文献”。① 笔者 曾先后撰有《〈燕 行 录 全 集 〉演 剧 史 料 辑 录》、《〈燕 行录续集〉演剧史料辑录》、《燕行录戏曲史料补遗》 等,② 这篇小文则 是 对“燕 行 文 献 ”戏 曲 史 料 的 学 术 价值作初步的探讨。
治关系的 变 化,以 及 由 此 而 来 的 中 朝 文 人 关 系、文 化交流的变化。明清中朝文化关系大抵而言,是在 东亚“宗藩 - 朝贡”体制中展开的,体现“政教优先” 的原则,也具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据记载,明时 直至清初朝廷往往禁止或限制“使臣观游”,因此朝 鲜文人广泛接触中国社会的机会相对较少,与中国 文人的思想文化交流也难以深入,但清康熙中叶以 后,禁令逐 渐 废 弛,朝 鲜 使 臣 与 中 国 朝 野 上 下 的 接 触更加普 遍,他 们 对 中 国 社 会 的 了 解 也 就 更 主 动、 深入,因此,能接触的演剧现象也就更多,由此也就 有可能从一个角度折射出明清戏曲生态的丰富性 与多样性。
细致,有些则极为简略,但细究之,亦有可能隐含着 深意。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戏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 变过程,即便 是 宋 元 以 后 的 所 谓“成 熟 戏 曲 ”,其 形 态也具有 多 样 性、丰 富 性 和 包 容 性,不 但 经 常 在 发 展变化着,也 往 往 容 纳 了 多 种 多 样 的 表 演 形 式,而 在戏曲“形成”或“成熟”之后,所谓“前戏剧形态”、 “泛戏剧形态”也依然广泛存在着,因此从这个角度 看,古代朝鲜文人在事无巨细地书写其“中国之行” 所见、所闻、所感的同时,也就不经意地从时间和空 间两个向度,为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留下 了不可多得的印记。
冲州撞府、沿 村 走 庄,这 是 古 代 表 演 艺 术 一 个 极为常见 的 存 在 状 态,宋 元 以 来 尤 为 普 遍,因 此 历 代文人笔 记 以 及 诗 文、小 说、戏 曲 等 文 学 创 作 中 关 于流动艺人( “路岐人”) 的记述并不鲜见,但或许是 “习焉不察 ”,也 有 可 能 是 因 为 传 统 文 人 的 偏 见,相
基金项目:2011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韩国汉籍中的中国戏曲史料辑录与研究》( 项目批准号:11YJA751007) 。 作者简介:程芸,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戏曲史、明清文学、域外汉籍与汉学。
·65·
《戏曲艺术》
2013 年 5 月
商业经济) 相对发达的历史背景。 另一方面,这些特点也折射出明清时期中朝政

关记载或描述往往较为浮泛,这既使得研究者在如 何理解宋元以来文献中屡见不鲜的“路歧”一词产 生分歧,也 缺 乏 复 原、再 现 古 代 戏 曲 流 动 演 出 场 景 的纪实性材料。金昌业的这段记载,不但详细叙写 了“冲 州 撞 府 ”的 优 伶 演 剧 的 场 次、扮 装、声 乐、情 态,还对临时戏台的结构、形制作了说明,这就更加 弥足珍贵。金昌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 十一 月随担任正使的兄长右议政金昌集出游,次年二月 离京西行返国,作者这里记录的是使团归途驻足永 平府时的一次观剧经历,可弥补明清史料的不足。
“倡市”( 或“倡肆”) 一般指城市内买春卖春较 为集中的烟 花 粉 黛 之 地,如 中 唐 诗 人 李 益《汉 宫 少 年行》有“晚来香街经柳市,行过倡市宿桃根”,“倡 市”与“香街”并举,其意了然。而这里“倡市”,则是 元宵节前后戏曲表演活动临时汇聚之处,反映了古 代节令聚戏的演剧习俗。从文意来看,这段文字还 体现了明清易代之后,朝鲜使者以中华礼乐文化的 正统继承者自居而睥睨满清的“小中华思想”。正 是缘于这种曲折的文化认同心理,清代朝鲜使者在 书写其中国之行的观剧体验时,往往显示出一定的 矛盾,既有“实 录 ”精 神 的 事 无 巨 细 的 客 观 记 述,也 并不隐瞒一个尊奉礼乐的传统文人的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