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虚词汇总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缺乏道者,亦已众矣;?五人?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
而江浙之梅皆病。〔同上〕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同上〕
第三册: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
臣欲奉诏奔驰,那么X病日笃;〔同上〕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同上〕
勒兵,下令军中〔同上〕
8、病:
义项:①病,生病;②筋疲力尽;③毛病,弊病;④担忧,忧虑。
例句:
第一册: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勾践?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触龙?
第二册: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
第二册:徐而察之,那么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
第三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
第四册:〔无〕
第五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
第六册: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
10、朝:
义项:①音同"招",早晨;②音同"招",一日,一天;③朝见;④承受群臣的朝见;⑤朝廷;⑥拜见;⑦官府的大堂;⑧朝代;⑨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以愚辞歌愚溪,那么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愚溪?
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柳毅?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高三语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高三语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高三语文虚词知识点总结一、虚词的定义和作用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结构和表达语气、逻辑关系等的词语。

虚词在语法上起到连接、修饰、衔接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汉语句子至关重要。

二、虚词的种类及用法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代词、动词短语等与其他词或短语之间的关系,常用的介词有“在、从、向、到、为、关于”等。

2. 连词连词主要用于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从句与主句等之间的关系,分为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两类。

(1)并列连词并列连词用于连接同等地位的词、短语、从句等,常见的有“和、与、而、或、不仅”等。

(2)从属连词从属连词用于连接主从复合句中的从属分句,表明从属分句与主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常见的从属连词有“因为、所以、如果、虽然”等。

3. 助词助词主要用于表示词性、时态、语气、语法关系等,在句子中起承上启下、补充说明的作用。

例如:“的、地、得、着、过”等。

4. 语气词语气词主要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情绪、感叹、劝告、希望等,常见的有“啊、呢、吧、嘛、哦”等。

5. 感叹词感叹词用于表示强烈的情感、感叹和反问等,常见的有“哎呀、哇、咳、嗬”等。

三、虚词的常见错误用法1. 介词错误用法(1)名词前后缺少适当的介词,例如:“我昨天收到一本书”应改为“我昨天收到了一本书”。

(2)介词多余或用错,例如:“我不喜欢跟他为敌”应改为“我不喜欢与他为敌”。

2. 连词错误用法(1)并列连词的使用错误,例如:“他喜欢喝茶和或咖啡”应改为“他喜欢喝茶和咖啡”。

(2)从属连词使用错误,例如:“因为下雨所以我没去”应改为“因为下雨,所以我没去”。

3. 助词错误用法(1)“的、地、得”的使用错误,例如:“他得写好作业,才能出去玩”应改为“他要写好作业,才能出去玩”。

(2)对“着、过”的误用,例如:“她在写着作业”应改为“她在写作业”。

四、如何正确运用虚词1. 仔细学习虚词的基本用法和固定搭配,理解它们的作用和语法功能。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背内容:三 18个文言虚词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背内容:三 18个文言虚词

必背三18个文言虚词(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一)以(1)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a.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虽董之以.严刑。

(《谏太宗十思疏》)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2)连词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并序》)④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⑤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3)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4)同“已”,已经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6)动词①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③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

(《信陵君窃符救赵》)(二)之(1)代词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助词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1.以:[介词]把;用;拿①輮以为轮(《劝学》)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介词]依据,凭借;按照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认为,以为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副词]通“已”,已经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2.之[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代词]表近指,可翻译成“这”“此”“这些”等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动词]到……去①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①悟已往之不谏(《归去来兮辞》)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助词]调节音节,用在形容词、副词或一些动词之后,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双音节①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全文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⑥抵挡。

(“锐不可当”)19.道:①道路。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高考语文考试常考文言虚词整理总结

高考语文考试常考文言虚词整理总结

高考语文考试常考文言虚词整理总结高考语文考试常考文言虚词整理之:(1)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4)代词,他。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代词,这些。

之二虫又何知(6)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而:(1)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连词,表并列。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4)连词,表承接。

而控于地而已矣则:(1)连词,就。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连词,或者。

时则不至(3)连词,那么。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然:(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1)介词,把。

以五百岁为春(2)介词,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介词,凭。

奚以知其然也且:(1)连词,而且。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副词,还。

彼且恶乎待哉(3)副词,将要。

且适南冥也于:(1)介词,对于。

彼其于世/彼其于世(2)介词,在。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其:(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代词,它的。

其名为鹏(3)代词,它。

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高考语文听课技巧整理1、听课要领如下:课前要预习,听课要入脑。

温故才知新,歧义见分晓。

自学新内容,要把重点找。

问题列出来,听课有目标。

听课要专心,努力排干扰。

扼要作笔记,动脑多思考。

课后须复习,回忆第一条。

看书要深思,消化细咀嚼。

重视做作业,切勿照搬抄。

编织知识网,简洁又明了。

2、听课的主要方法:(1)动眼课堂上首先是看和听:看教材、看教具、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演示;听老师所讲的内容、听老师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推理、怎样作结论等。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只起连接、作用、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以下是高中语文常见的18个虚词:
1. 的:用于连接定语和名词,也可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

2. 地:用于连接形容词和动词,表达程度或方式。

3. 得:用于连接动词和补语,表示结果。

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5. 之: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表示所属关系。

6. 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某种情况下的情况。

7. 也: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同样的情况。

8. 都: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所有的情况。

9.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0.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1.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2.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3. 可:用于表示可能性或许可性。

1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5.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6.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7.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8.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这些虚词在高中语文中经常出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重要。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虚词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虚词

介词
表时间:在 于 自 自从 从 当 由 随着 表处所:从 打 朝 向 在 沿着 顺着 表排除:除 除了 表对象、范围: 对于 和 跟 同 与 替 表方式、手段: 按照 依 依照 根据 表目的、原因:为 为了 为着 因 由
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凭、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
虚词
副词
表示程度:很、最、挺、非常、十分、格外、
表示范围:都、只、仅仅、
表示时间、频率:已、已经、立刻、马上、 终于
表示语气:难道、简直、岂、果然、居然、 只好
表示肯定、否定:没、不、没有、莫、不用
找副词
1.你居然敢告诉他。 2.你来晚了,他已经走了。 3.别急,我马上就来。 4.我们都 很着急。
要记牢。
连词
1、连接词或短语:和 跟 同 与 及 以及
2、连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句:不但 不论 因为 由于 宁可 不过 否则 可见 于是
3、连接词、句子:并 并且 而 以及 或者 或 是
助词
1、结构助词:的 地 得 所 似的 A、作为某种结构的标志 B、组成跟所附的词语功能不同的新短语 2、动态助词:着 了 过 3、语气助词:吗 吧 呢 了 的 啊 哇 嘛
帽!” “哦!谢谢!”
拟声词
如:啪 丁当 哗啦 噼里啪啦 叽里咕 噜咣
看过《三国演义》吧。垓下英雄(我 们所熟悉的项羽)之穷途末路,则让 人不禁扼腕叹息啊。文章以高超的艺 术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歌可泣的 悲剧英雄形象,怎能不让人振奋、启 人深思呢?
叹词
1、表感叹:啊 呀 呸 嗬 哎呀 哟 哼 2、表应答呼唤:喂 哦 唔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第三人称 之、其、彼、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人称复数 辈、侪、属、族、众、类、徒 若属皆且为所虏
指示代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近指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
弘兹九德
远指代词 彼、夫、其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旁指代词 他,译为“别的,其他的”
备他盗出入之非常也
虚指代词 或、某
某所,而母立于兹
无指定代 莫,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没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
表仅限
唯、特、徒、独、直、第、但、仅, 译为“只,仅仅”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 灾可以死
表共同
共、同、并、相、相与,译为“共同、 互相”
相与枕藉乎舟中
时间副词
(1)过去、一向: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者曾经发生。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已经、曾经” 既、已、曾、尝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表过示去“”以前、当初、向、初、始、曩、昔 表向示来“”常常、经常、素、雅、恒
表示“突然、急忙、遽、卒(同“猝”)、
立刻”
立、即、猝然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时间副词
(2)正在、变化: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发生变化。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将要、接近”
将、且、行将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示“终于、终归”
终、卒、竟
有志者,事竟成
语气副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肯定、确认
必、诚、信、果、固,译为“一定,实 在,果真”
兼词 诸
用法
例句
相当于“之于”。“之”, 代词;“于”,介词。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高考文言文 实词和虚词汇总

高考文言文 实词和虚词汇总

高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汇总============================================================================== 文言实词(120个)============================================================================== 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喜爱,宠爱) (《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齐桓晋文之事》)(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爱莲说》)(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舍不得) (《齐桓晋文之事》)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抚慰,安抚) (《孔雀东南飞》)(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然) (《六国论》)(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赤壁之战》)(5)沛公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鸿门宴》)3.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屈原列传》)(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陈涉世家》)(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屈原列传》)(4)被箠楚受辱(遭受) (《报任安书》)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鸿门宴》)(2)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本(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2)自言本是京城女(本来) (《琵琶行》)(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 (《鱼我所欲也》)6.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 (《廉颇蔺相如列传》)(3)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平庸) (《报任安书》)(4)人贱物亦鄙(轻贱) (《孔雀东南飞》)7.兵(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器,军械) (《六国论》)(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廉颇蔺相如列传》)(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战争,战事) (《扬州慢》)8.病(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有疾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捕蛇者说》)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石钟山记》)(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赤壁之战》)(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陈情表》)(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 (《屈原列传》)10.朝cháo(1)坐南朝北(对,向)(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过秦论》)(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朝廷) (《齐桓晋文之事》)(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蜀相》)(6)欲辟土地,朝秦楚(使……朝拜) (《齐桓晋文之事》)朝zhāo朝服衣冠(早晨) (《邹忌讽齐王纳谏》)11.曾cénɡ(1)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琵琶行》)(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曾zēn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赤壁赋》)12.乘chénɡ(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过秦论》)(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驾,坐) (《石钟山记》)乘shènɡ车六七百乘(一车四马) (《陈涉世家》)13.诚(1)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愚公移山》)(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六国论》)(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赤壁之战》)(4)诚有百姓者(的确,确实) (《齐桓晋文之事》)14.除(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殿阶) (《苏武传》)(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赤壁之战》)(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逝去) (《元日》)(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拜官,任职) (《陈情表》)15.辞(1)未尝稍降辞色(言辞,言语) (《送东阳马生序》)(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辞,文学) (《屈原列传》)(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告别,离开) (《阿房宫赋》)(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鸿门宴》)(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琵琶行》)(6)《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鸿门宴》)(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酬的言辞) (《屈原列传》)(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婉言道歉) (《廉颇蔺相如列传》)(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赤壁之战》)16.从用作动词:(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随) (《狼》)(2)臣从其计(依顺,听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 (《琵琶行》)用作名词:(1)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堂房亲属。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高三语文复习之虚词篇

高三语文复习之虚词篇

1、之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动词,往,去。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助词,的。

3、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代词。

4、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代词它5、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代词,它6、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代词,它7、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助词,的。

8、足以极视听之娱。

助词,的。

9、放浪形骸之外助词,的。

10、向之所欣助词,的。

1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的。

12、暮春之初。

助词,的。

13、晤言一室之内。

助词,的。

1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助词,的。

1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6、仰观宇宙之大。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7、俯察品类之盛。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8、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助词,取独。

19、曾不知老之将至。

助词,取独。

20、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助词,取独。

21、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助词,取独。

22、人之与狗则远矣。

助词,取独。

23、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代词,闻言。

24、天地之精。

助词,的。

25、子夏之晋。

动词,到。

26、审之也听到的情况27、得失之节也的结构助词28、宋之丁氏家无井无义助词2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30、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助词,取独。

3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助词,的。

32、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助词,的。

33、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代词,它34、其孰能讥之乎代词,它35、此余之所得也助词,的。

36、外无期工强近之亲助词,的37、臣之进退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38、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39、顷之,烟炎张天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40、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去规律总结:【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指示代词,这,此。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课件
2.可译为“却”“竟然”。 ①问今是何世,乃</zzd>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3.可译为“只”“仅仅”。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②嬴<zzd>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吕氏春秋》)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zzd>乃</zzd>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三)固定用法
1.无乃,表揣测,可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zzd>无乃</zzd>后乎?(《勾践灭吴》) ②<zzd>无乃</zzd>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zzd>无乃</zzd>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二)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通“尔”,可译为“你”“你的”。妪每谓余曰:“某所,而</zzd>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固定用法
1.既而,可译为“不久”。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2.而已,通常放在句末,可译为“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连词
1.表递进,可译为“况且”“再说”。 ①<zzd>且</zzd>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zzd>且</zzd>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③<zzd>且</zzd>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高考18个虚词复习表格

高考18个虚词复习表格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

(《口技》)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②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复音虚词【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2.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何以】以何,译为“凭什么”、“用什么”或“为什么”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②何以战?(《曹刿论战》)【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③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docx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docx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血白章。

(《捕蛇者说》)溪深血鱼肥。

(《醉翁亭记》)蟹六跪血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

如:君子博学匝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择其善者血从之,其不善者血改之。

(《论语》)若夫日出血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余方心动欲还,血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禽鸟知山林之乐,血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人不知血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青,取之于蓝,血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血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人血无信,不如其可。

(《论语》)死五看茹,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子血思报父母之仇,臣血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动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血思矣……(《劝学》)吾恂恂血起。

(《捕蛇者说》)掩口胡卢血笑。

(《促织》)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血叹曰。

(《秋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血始流。

(《归去来兮辞》)杂然血前陈者。

(《醉翁亭记》)太后盛气血揖之(《触龙说赵太后》)子路率尔血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如: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3.通“耐”,能,能力(作名词)。

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匝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逍遥游》)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①表揣测、测度语气。大概、恐怕。 ② 表劝勉、期望、命令、祈使语气。可要、还要。 ③表反问语气。难道。④表商量语气
其皆出于此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孰能讥之乎!\吾其还也。
(3)连词: ①表假设。假如、如果。②表选择。或者、还是。
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子,……似的。
言之,貌若甚戚者。
⑤定语后置的标志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可不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⑦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⑧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疑问语气。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8.之
(1)动词。到。
奚以之九万里而难为?
卒之东郭墦间
(2)代词: ① 第三人称代词。②活用为第 一人称代词。我(们)、自己。③指示代词。 这、这种、这些。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5)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 序》)
6、且
(1)副词。 ①将、将要。② 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犹且从师而问焉。
将焉取之?
(2)助词: ① 句末语气助词。②形容词、副 词词尾,相当于“然”。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盘盘焉,囷囷焉
(3)兼词。①相当于“于之”、“于此”、 “于彼”。②相当于“于何”。译为“在 哪里”“从哪里”等。
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
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8个文言 虚07词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纲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而、何、乎、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则、者、之、与 。
1.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君将哀而生之乎?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作助词(结构助词、语气或音节助词)
◆1、助词,相当于“的”字 今日之事如何?
◆2、取消句子独立性 格式——主语+之+谓语,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宾语前置标志 何罪之有? ◆4、定语后置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志》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
织》
②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
东南飞》
2.( 大何王1)来疑何问操代? 词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2)疑问副词
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乎
(1)语气词: ①表疑问语气。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 技盖至此乎? ②表反问语气 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④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比、对、跟、被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形容词、副词词尾。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语气助词: (wéi) 呢。用在疑问句末, 表反问或感叹。
何辞为?
另:动词。(实词)
①做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成为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③担任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
④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⑤认为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
多知乎!”
10.焉
(1)代词。 ①他(它),他(它)们。② 表 疑问。什么、怎么、哪里。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另:名词,处所、地方。
9.为
(1)介词。 ①替、给。② 对、向。③为了、为着。表 目的④因为、由于。表原因(wèi)⑤表时间⑥被(wéi)。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公曷为出若言?
(2)连词:①表假设。如果。 ②表选择。或、 或者。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
为万户侯。)
另:动词。(实词)像,好像。
如:其若是,孰能御之。
8.所
(1)助词。 ①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 格式,表示被动。
4.乃
(1)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2) 副词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就)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却,竟然)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加强判断语气)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只,仅,对事物范围的限制)
(3) 连词 于是、就。
(4)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就”或不译。 ②表承接关系。就、便、那么。③表假设关系。 假使、如果。④表转折关系。可是、却。
A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7.者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④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⑥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12. 以
(1)介词: ① 把、拿、用。②凭借、靠。③
凭……身份。④因、由于。 ⑤按照、依据。⑥在、从。 ⑦和、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资政殿学士行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斧斤以时入山林 汝殁以六月二日 欲以客往赴秦君,与赵俱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其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 们,他(她、它)们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秦王恐其破璧。
②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老臣窃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③ 指示代词。那,那里,其中的。
则或咎其欲出者。
另:用作名词,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原因)
13.因
(1)介词: ①依照、根据。②趁着、趁机。 ③凭借。④通过、经由。 ⑤由于、因为。
批大隙,导大款,因其固然 因击沛公于坐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副词: 于是、就、便。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动词: 沿袭;接着
◆5、语气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顷之
①用在别的词或短语后,指人、事、物等。可译为“的” (人、事、物)。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②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 。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③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某某时候或“……的 话”。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用在“若”、“似”、“如”等词后,像……的样
15.与
注意读音: ⑴yú,无乃尔是过与? ⑵当作“参加”时读yù,“蹇叔之子与师”《殽之
战》; 1⑶、其介它词都读yǔ。 ①和 , 跟 , 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②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2、连词 和,跟,同 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十二郎文》)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动词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结交,亲附
赞成,许可,同意
胡虏易与耳
对付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等待
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匹敌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推举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给予,献给
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读yù
16.则 (1)名词: ①准则、法则。②等级。
②坤作地势,高下九则。
(《汉书》)
③孔子,千古之则. (榜样)
以身作则
(2)动词: 效法。
(2)连词: ①表并列。又,一边……一边…… ②表递进。而 且、并且、况且。③表让步。尚且、还、。
示赵弱且怯也。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7.若
(1)代词。 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 (们)的。② 指示代词。这、这样。
若属皆且为所虏。
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知识联想:兼词“诸” ——是“之于”的意思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11.也
(1)语气助词: ① 表判断语气,一般可不译。 ②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③表感叹语气, 可译为“啊”。 ④表句中停顿,舒缓语气,不 译。
①⑤沛表公之陈参述乘或樊解哙释者语也。气
“于 是”,或不译。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