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3)【动】靠近,接近。.
(4)【副】则,就。.
(5)【副】即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伤仲永》).
非此即彼.
可望而不可即.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
莫.
(1)【副】不。.
(2)【副】没有什么;没有谁。.
(3)【同】“暮”。.
宋莫能守。(《公输》).
【为……所……】被……。.
则.
(1)【连】于是、就(表承接).
(2)【连】可是、却(表转折).
(3)【副】是,就是(表判断).
(4)【连】如果,那么(表假设).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虚词
用法
例句
常见短语.
之.
(1)【动】往,到……去.
(2)【代】他,她,它.
(3)【助】的(有时可不译).
(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省去.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①【副】将要.
②【动】拿.
③【动】扶持.
④【助】动词后,无义.
(2)jiàng .
①【名】将士,将领.
②【动】带兵,领兵.
(3)qiāng.
【动】请.
(2)【副】将,将要;.
(3)【副】暂且,姑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
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2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其一犬坐于前(《狼》)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 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
1今肃迎操,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品其名位, 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
结)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可译作“他(她)(他们) 如: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初中文言文15个虚词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
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
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
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
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三)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
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
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
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
如:啊、唉、呀等。
(六)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
如:哗、唧唧、哐等。
要重点掌握以下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1、代词a、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b、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c、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d、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2、助词a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语文常见虚词一览表(一)常用虚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词或作用例句代词1 、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2 、代第一人称的。
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3 、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助词1 、结构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之2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3 、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不译何陋之有?(《爱莲说》)4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义,译时应省去。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期年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动词到、往、到……去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其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岳阳楼记》)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而置之其座。
(《古代寓言二则》)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2 、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他、它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13个常见虚词:“之、而、以、其、为、于、乃、且、则、者、焉、虽、然”。
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1、问所从来,俱答之。
《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2、操蛇之神闻之。
《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5、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6、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7、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8、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9、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10、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11、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1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1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14、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15、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16、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1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5、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6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完美版)
之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取消句子独立性心之所向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项为之强代词水陆草木之花的鞭数十,驱之别院代词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的物外之趣的能以径寸之木的昂首观之代词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代词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词左臂挂念珠倚之代词观之,兴正浓代词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代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石青糁之代词知之为知之代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诲汝知之乎代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妇拍而呜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撤屏视之代词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的厅事之东北角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无意义复投之执策而临之代词久之无意义春冬之时的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词如鸣珮环,心乐之代词两狼之并驱如故无意义乃记之而去代词又数刀毙之代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取消句子独立性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至之市到......去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录毕,走送之代词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的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弗之怠代词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的当余之从师也,不译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的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而学而时习之然后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并人不知而不愠却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温故而知新顺接启窗而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乃记之而去顺妇拍而呜之顺接潭西南而望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转折隶而从者而顷刻两毙可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但是足肤皲裂而不知却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顺接久而乃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是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顺接执策而临之顺接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可以为师矣屠惧,投以骨以为妙绝认为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用能以径寸之木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用来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可以调素琴(可)以策之不以其道按以至鸟兽、木石以(至)计日以还连不以千里称也拿俯身倾耳以请连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把全石以为底把不敢出一言以复来以其境过清因以中有足乐者因为卷石底以出顺接为项为之强因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当作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仁以为己任以为妙绝认为愿为市鞍马中轩敞者为舱是为宫室、器皿、人物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雕刻为人五/为窗八于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在又留蚊于素帐中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在其一犬坐于前骈死于槽枥之间乃屠乃奔倚其下于是乃悟前狼假寐久而乃和才乃记之而去之1.代词:⑴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初中常用文言文虚词
【初中常用文言文虚词】【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左传》)(二)表示递进关系。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何】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副词。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有很大影响的词语。
虚词大多数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用以标明关系或修饰性质,使句子更加严谨、完整、一致、流畅。
虚词在汉语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常用词汇,但也有些较为生僻或容易混淆。
下面我们将会一一介绍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一、连词类1.和:表示并列、且、一致、加入等意思。
例如:百度和谷歌都是网络搜索引擎。
2.与:主要用于文言文,表示并列、串连、转折等意思。
例如:如今臣与君俱老,老以重忆之,欣以相劝之。
3.以:表示手段、条件、方式、动作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目送别,哀不自禁。
4.虽:表示转折,意为“尽管”的意思。
例如:虽然我不想去,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他。
5.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的意思。
例如:我很想帮你,然我真的没有时间。
6.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的意思。
例如:若不是你帮我,我一定做不到。
7.既:表示同时、二者都、已经等意思。
常与“而且”连用,表示双重含义。
例如:我既喜欢运动,而且也喜欢看电影。
8.亦:表示也、同样等意思。
例如:你喜欢看书,我亦是如此。
二、助词类1.的:表示所有、修饰意义和他关系密切。
例如:这是我的书,不是你的。
2.地:表示方式、方法等。
常在副词后面使用。
例如:慢慢地走,不要着急。
3.得:表示结果、程度等意思。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他跑得非常快。
4.了:表示完成、变化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你已经考过了,不用再担心了。
5.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经历。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昨天我去过了你家。
6.吗:表示疑问。
例如:你是不是喜欢他?7.呢:表示提问、询问、强调等意思。
例如:你那天在哪里呢?8.罢:表示责备、劝止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别玩了,都快放学了,都该回家了罢。
三、介词类1.在:表示位置、场所、状态等。
例如:他在教室里学习。
2.中:表示处在两个、幾个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为或活动中等。
例如:他站在人群中心。
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一、之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初中文言文常用实(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实(虚)词整理实词1、故:1、事故;2、原因,缘故;3、副词,故意;4、老的,旧的,原来的;5、通“固”。
本来;6、因此,所以;2、知:1、知道,懂得;2、认识,识别;3、了解,赏识;4、通“智”。
聪明,智慧;3、观:1、看;2、观察,考察;3、观赏;4、认识,看法;4、期:1、约定;2、期限;3、要求,期望;4、及,到;5、亡:1、逃跑,逃亡;2、丢失,失去;3、消亡,灭亡;4、死亡;5、通“无”。
没有;6、即:1、就在(某时,某地),就(某物);2、副词。
立即,马上;3、就是;4、连词。
假如,如果;5、连词。
即使;7、去:1、离去,离开;2、距离;3、过去的;4、除去,去掉;5、前往,到......;8、若:1、像,好像;2、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3、指示代词。
如此,这样。
4、连词。
假如,如果;5、及,比得上;9、已:1、停止;2、完毕,完了;3、已经;4、罢了,算了;5、通“以”。
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6、语气词。
同“矣”;10、闻:1、听见;2、知道,懂得;3、使上级听见,报告上级;4、闻名,著称;5、传说,事迹;11、妙:1、美好,美妙;2、巧妙,奇妙;3、微小,细小;4、通“渺”。
深远,远;12、毕:1、终止,结束;2、完全,全部;3、竭尽;13、敌:1、仇敌,敌人;2、抵抗,抵挡;3、相当,匹敌;4、进攻,攻击;14、当:1、对着,面对;2、担当,充当;3、挡住,抵挡;4、应当,应当;15、绝:1、断绝;2、停止,中断;3、横渡,越过;4、高超,绝妙;5、极,非常;16、穷:1、穷尽,完结;2、生活困难,贫穷;3、走到头;4、走投无路,困窘;17、属:【shǔ】1、类;2、部属;3、隶属,归属;【zhǔ】:1、连接,跟随;2、通“嘱”。
嘱托;3、请,劝清;18、顾:1、回头看;2、看;3、看望,拜访;4、关心,照顾;5、顾虑;19、奇:1、奇特,罕见,不寻常;2、卓越的,有特殊本领的;3、出乎意料,变幻莫测;4、看重,认为奇异;20、往:1、去,前去;2、过去,从前;3、以后,将来;【往往】:1、处处;2、常常,每每;21、出:1、由内向外走,出去;2、出现;3、使......出,遗弃;4、超出,超过;5、在外,对外;22、并:1、合,合并;2、副词。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初中常用虚词汇总
和“也”连用,构成判断句式
《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乃
连词
于是,就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
副词
表出乎意料,竟然
《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以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
工具、方法及其他。可泽为“拿”“用…‘凭借…‘按照”“根据”等
副词
表反问语气,难道
《马说》:“其真无马邪?”
表揣测语气,恐怕,
大概,也许,可能
《马说》:“其真不知马也。”
《岳阳楼记》:“其必日”
也
语气
助词
表示判断语气
《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表示感叹语气
《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出师表》:“引喻失义,以塞忠涑之路也。”
《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于
介词
表时间,在,到
《出师表》:“奉命于危难之间。”
表处所,在,到,从
《曹刿论战》:“战于长勺。”
《记承天寺夜游》:“相与步于中庭。”
《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表对象,对于,对,
向,与,跟,同
《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曹刿论战》:“何以战?”
《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 d 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长寿)。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 a 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 a 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ch e n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ch e ng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1)编次。
初中生必收藏: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初中⽣必收藏:18个常见⽂⾔虚词⽤法归类昨天在头条上发布了我这么多年以来整理的⽂⾔⽂虚词⽤法归类,很多⼈在私信我有没有虚词。
现经过整理,把初中阶段最常见的⽂⾔虚词和⽤法归类发出来,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提升有所帮助。
⼀、⽽1.连词。
(1)表并列:⼀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例①:蟹六跪⽽⼆螯。
例②:北救赵⽽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且”。
例:君⼦博学⽽⽇参省乎⼰。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动欲还,⽽⼤声发于⽔上。
例②:图穷⽽⼔⾸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有意,瞻予马⾸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思矣。
例②:吾恂恂⽽起。
例③徐⽽察之(7)表因果:可译为“因⽽”。
例:诸⼈徒见操书⾔⽔步⼋⼗万⽽各慑恐。
2.代词。
只⽤作第⼆⼈称,⼀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侍母。
例②:⽽翁归,⾃与汝复算尔。
3.⾳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虚词”。
如:“⽽已”,放在句末,表⽰限⽌的语⽓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桌、⼀椅、⼀扇、⼀抚尺⽽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
“已⽽”、“俄⽽”⼀般⽤来表⽰时间不久。
⼆、何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常有语⽓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何者?严⼤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①:豫州今欲何⾄? 例②:⼤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猿哀鸣。
2.副词。
(1)⽤在句⾸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一、之(一)代词(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
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使用本资料,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愿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早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之 (一)代词(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论语 > 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
或直译事物名称①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论语 > 十则》)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基础义务教育资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④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 “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 “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三、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 “我(自己)”或者“你的” “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 “那些”“那里”。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 “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②其一犬坐于前(《狼》)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 “或许” “恐怕” “可要” “怎么” “难道”等,或省去。
如: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0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四、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依靠”等。
如: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④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⑤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⑥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五、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女口:“受制于人”的“于”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①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如: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六、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 •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 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