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世界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从哲学上看,世上的万事万物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科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事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S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性质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7.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前提和条件,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③HR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的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世界观问题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的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路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三)实践是自然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从实际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一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时间是15至19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有事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时在新的自然基础。
仍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一下和制约证件,不断改变自然界。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一是世人闹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实际的主观印象二,一是对物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一是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是活动区有目的性和句话训,第二也是活动需要创造性,第三一是具有知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一十句我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名师推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特点二
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结构的 某一层次,从而具有机械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特点三
它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 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特定 历史条件下的关于物质结构的 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 范畴混为一谈,从而具有形而 上学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特点四
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的物质统一性,没有把握人 类社会的物质性及其特点,在 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 成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一节 物质世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概括和总结。
归纳: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有形物视为 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 的“原子”概念直接作为世界的本原。
共同的错误
哲学物质范畴 =物质的具体形态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能被人的意识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恩格斯1886年《路 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 典哲学的终结》
(1)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 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 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2)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 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 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2014单选——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 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 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 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 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C )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二元论: 物质、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 一元论: 宗教神学——神 唯物主义——物质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 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 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恩格斯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观点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 它的物质性。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 一元论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唯物论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辩证法
贝克莱
George Berkeley 1695~1753 存在即是被感知
天——客观精神
绝对精神
(3)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 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第三章)
世界观的 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是什么”
世界的存在状态问 题:世界“怎么样”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原因和结果 现象和本质 内容和形式 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 对立统一:源泉、动力 质量互变:状态 否定之否定:趋势、道路
基本环节
联系
总特征
发展
基本规律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 1.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没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8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 别。
9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10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不 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1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哲学与世界观
2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
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 系。
3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 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 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1、时间的涵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征:一维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 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 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 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5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黑格尔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 作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 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 质世界和客观规律。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心外无物”(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本原:唯物主义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何谓本原? 意识本原:唯心主义 能:可知论
能否统一?
否:不可知论
3、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 基本派别。在哲学史上这两大派别的争论和斗争,同 时还伴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是什么?
世 界
怎么样?
思 维 和 存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第一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坚持联系发 展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坚持孤立的 静止的观点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 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 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 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 证法。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哲
学
整个世界
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 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 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其局限性
一是形而上学性,即把世界上的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和静止不变的; 二是机械性,即以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 三是不彻底性,即在对自然领域的认识上坚持唯物主义,但在对社会 历 史领域的认识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1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着,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论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认识论 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 上升性 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意识)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 (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 A 思维 存在: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 存在
思维: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2)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
A 有 B 无 思维能认识存在 思维不能认识存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李白)
(
贺知章)
2、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的承担者,或者是宏观物体,或者是微观粒子,或者 是自然事物, 或者是社会,或者是人,或者是大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述第一章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坚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什么是运动?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与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了。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章逻辑结构]茌章共三节,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应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本章重要知识点]1.世界的物质性。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本节逻辑结构]本节是全书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实践的观点。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它的产生和解决都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直接相关。
它提出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从属于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划清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二元论的界限;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劳动实践是任何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第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第四,人类社会既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应该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本节重要知识点]1.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定义。
3.意识。
4.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
5.实践的定义、要素、特点、基本形式。
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单项选择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第一节
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 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则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 义两种基本形式。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发展 而来,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复归于它。
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解:
解决精神的焦虑、信仰的缺失、形上的迷失、 人生的危机、意义的失落、人与自我的疏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问题 关于人的智慧、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智慧。 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 探寻经验知识的根据, 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 询问评价真善美的标准。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 质理解为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 。
(3)辩证唯物主义
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它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 它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
物质具有反作用。 它对唯物主义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并贯彻到
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有神论与无神论
5、世界的存在状态
在本原问题上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 问题,跟这个紧密相连的是世界“怎么样” 的问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不 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 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 的第二个对子。
如:中国的金木水火土,古印度的地水火风,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洛克
斯宾若莎
培根 四假象说、科学归纳 法、朴素唯物主义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 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
你的购买行为与你的消费历史、在线习惯、支付方式以及社会 交往人群相关。数据能从这些因素中预测出消费者的行为。
你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生命选择和环境有关,因此数据能通过小 区以及家庭规模等信息来预测你的健康状态。
·你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与你的工资水平、表现评定以及升职情况 相关,而数据则能反映这些现实。
·经济行为与人类情感相关,因此正如下文所述,数据也将反映 这种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
多元论
物质
精神 物质 精神 物质 精神 客观知识世界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为唐玄奘法师及弟子窥基(632~682)。经古印度传到中国。其学说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了阿赖耶识,在唯识家看来,无量的世界似乎是一块,实际上各是各的, 这就是唯识的道理,一句话,就是"心外无境",即通常说的"万法唯识"。此宗条理谨严,分析 周密,非常接近科学,但法相词汇很多,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代表作有《俱舍论》(小乘法相 的总结)和《瑜伽师地论》(大乘法相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讲三个问题:1、世界是什么2、世界怎么样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世界是什么(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方法论●含义哲学是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是从总体上把握现实世界中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包含了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
哲学又是方法论。
所谓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根本方法的理论。
●关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如上所述,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另一方面,一定的方法论又体现着一定世界观并反过来影响世界观。
2、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23页)哲学基本问题又可以表述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又可称之为世界本原问题。
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精神派生的,世界本原是精神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二,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派生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主观唯物主义: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第三,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四,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从事一切社会实践的基本问题。
3、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什么是物质·涵意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全集》第2版,第18卷,130页·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旧唯物主义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
揭示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关系。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什么是意识●意识的产生·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的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第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映像)。
●意识的作用第一,自觉性和目的性第二,选择性和创造性。
结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多样性统一)(1)物质、运动、时空物质: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时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空的涵意与特点、特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有限性、无限性)(2)社会的物质性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实践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手段、实践活动实践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实践客体:指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的对象。
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人类客体。
实践手段:是社会主体在探索或改造现实世界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
实践活动:由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客体三个方面综合作用构成,即由实践主体凭借实践工具作用于实践客体而形成的活动。
2、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第一,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第二,实践以其双重品格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特质。
第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命题意味着实践对于人的存在所具有的逻辑先在意义。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世界怎么样(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1、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涵义“联系”或“关系”作为哲学的范畴,包括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特点●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第一,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第二,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第三,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第四,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2、事物的永恒发展(1)发展的涵义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2)发展的特点●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的方向性。
(3)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3、事物的系统性(1)涵义系统:指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部分或要素所组成,并具有特定性质、功能的有机整体。
事物的系统性及其认识是对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与永恒发展观点的具体深化。
(2)系统论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动态有序性原则:●最优化原则:(二)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范畴: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①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涵义●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了对立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它包含三种情况: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吸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第三,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②辩证关系相互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区别: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涵意)。
③实践意义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的作用●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总之,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只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只强调一方面是错误的。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涵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简言之,矛盾的普遍性就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不同的事物有其矛盾特殊性。
第二,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具有矛盾的特殊性。
第三,不同矛盾及同一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矛盾特殊性。
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同一个矛盾中又有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第四,不同矛盾的解决方式各有其特殊性。
一般可分为四种。
其一,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其二,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所取代。
其三,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
其四,矛盾双方相互促进。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牲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对立。
其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最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意义2、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1)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事物的质▲什么是质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直接规定性。
▲质的特点第一,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第二,事物的质往往又是多方面的。
第三,事物的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通过属性表现出来。
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
●事物的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第一,量的规定性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第二、量的规定性是多方面的。
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
●事物的度▲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关节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
(2)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涵义▲量变量变含义:就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量变有两种形式。
一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
▲质变质变含义: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爆发式飞跃,是指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非爆发式飞跃,是指不通过对抗的形式,而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的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第四,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之中有质变,质变之中有量变。
所谓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未变,而非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所谓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适度的原则第三,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四,渐进与变革相结合的原则。
3、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的否定●肯定和否定的含义▲所谓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