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世界的物质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讲三个问题:

1、世界是什么

2、世界怎么样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一、世界是什么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方法论

●含义

哲学是世界观。所谓世界观,是从总体上把握现实世界中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包含了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

哲学又是方法论。所谓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根本方法的理论。

●关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如上所述,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一定的方法论又体现着一定世界观并反过来影响世界观。

2、哲学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23页)哲学基本问题又可以表述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又可称之为世界本原问题。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精神派生的,世界本原是精神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二,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派生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主观唯物主义: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第三,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四,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从事一切社会实践的基本问题。

3、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什么是物质

·涵意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全集》第2版,第18卷,130页·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旧唯物主义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揭示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关系。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什么是意识

●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第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映像)。

●意识的作用

第一,自觉性和目的性

第二,选择性和创造性。

结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多样性统一)

(1)物质、运动、时空

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时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空的涵意与特点、特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有限性、无限性)

(2)社会的物质性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实践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

物质性(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手段、实践活动

实践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实践客体:指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的对象。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人类客体。

实践手段:是社会主体在探索或改造现实世界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

实践活动:由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客体三个方面综合作用构成,即由实践主体凭借实践工具作用于实践客体而形成的活动。

2、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第二,实践以其双重品格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特质。

第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命题意味着实践对于人的存在所具有的逻辑先在意义。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世界怎么样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1、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涵义

“联系”或“关系”作为哲学的范畴,包括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特点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第一,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第二,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第三,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第四,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2、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涵义

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

(2)发展的特点

●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的方向性。

(3)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3、事物的系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