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完整资料).doc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主要包括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科学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一、教育观1.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学生观1. 学生是发展的人: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
2. 学生是独特的人:个体差异、个性特点等。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人格、主体性等。
三、教师观1.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成长。
2.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教学问题、教育教学方法等。
3.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生者: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
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需求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五、教学实施1. 课堂教学管理:组织教学、调控教学过程、处理突发事件等。
2. 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等。
六、职业道德1.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 教师职业道德要求: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教育教学规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严谨治学、提高自身素质。
七、教育法律法规1.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宪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2.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内容等。
八、科学素养1.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等。
2. 科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据分析法等。
九、文化素养1. 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中外文化等。
2. 文学艺术: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
以上是对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的详细归纳,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必背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综合素质》内容概述一、考试结构《综合素质》考试分为五个章节,各章节的考试权重和题型分布如下:1. 职业理念(15%,4+1题)- 包括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三个小节。
- 其中学生观部分历年都出题。
2. 教育法律法规(10%,8题)- 全部为单选题。
3. 教师职业道德(15%,4+1题)- 包含两节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
- 职业行为部分只出单选题,职业道德部分为单选加解答题。
4. 文化素养(12%,9题)- 全部为单选题。
5. 教师基本能力(48%,4+1+1题)- 包含三种题型:- 单选:每年固定29题,每题2分。
- 材料分析:3道题,分布在第一、三、五章。
- 作文。
二、内容结构建议1. 开篇概述- 简要介绍《综合素质》考试的总体结构和重要性。
2. 章节细分- 职业理念- 可独立成段,强调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重要性及其历年出题情况。
- 教育法律法规- 简短说明,因全部为单选,可简述其考点范围和准备策略。
- 教师职业道德- 细分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两部分,职业行为简短提及,职业道德详细说明单选与解答题准备要点。
- 文化素养- 简要介绍,强调广泛涉猎和日常积累的重要性。
- 教师基本能力- 详细介绍三种题型(单选、材料分析、作文)的备考策略,特别是材料分析和作文的应试技巧。
3. 总结与备考建议- 总结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给出整体的备考建议和时间分配策略。
三、逻辑顺序按照章节顺序(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教师基本能力)进行组织和呈现,既保持了内容的连贯性,也便于考生按照章节逐一复习。
---模块一一、素质教育观1. 素质教育的概述- 概念: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确保适龄儿童(6周岁)受教育机会公平。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成绩,还关注学生道德、兴趣等多方面的发展,但不要求平均发展。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梳理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梳理前言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是一项对中学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进行测评的考试。
《综合素质》是其中一科目,考核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
本文将对该科目所涉及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考生整合思路,更好备考。
一、组成要素1.教育思想和理论;2.教育规律和规划;3.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知特点;4.教师的素养和专业发展;5.教育方法和技能。
中学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需严格按照上述五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行动。
二、重要内容1. 教育思想与教育规律•教育思想:知行合一、育人为本;•教育规律:差异、发展、灵活性、科学性、整体性。
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构成了中学教师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中学教师应具有对这些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运用,以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知特点•心理: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生理:生长发育、身体机能等方面;•认知:信息处理、学习方式等方面。
这些特点对于中学教师的工作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知特点,更要在教学中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运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教师的素养和专业发展•素养:道德、敬业、创新、协作等方面;•专业发展:教学基本功、教育技能以及自我成长等方面。
中学教师应该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不断强化教学的基本功,对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和改进,同时不断推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
4. 教育方法和技能•教育方法:概念、基本原则、常用方法等方面;•教育技能: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等方面。
中学教师应掌握教育方法和技能的核心要素,不断深入实践,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关注中学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涉及的各个方面知识,希望本文的整理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考试主题和要点,从而更高效地备考。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教育观:“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1.2.3.4.5.的教育;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今今( 1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 ( 2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的;( 2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1.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特点;2.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3.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也有鲜明的发展特点;1.2. (核心):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
3.供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育公正:指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都是均等的,教育均等包括入学机会均等和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2.学生差异包括: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地域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师观:狭义上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教师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朋友的角色4.研究者的角色5.管理者的角色6.示范者的角色1.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28790
奥奔教育内部资料请勿外传《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阅读理解能力4、写作能力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3、素质教育的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2)坚持能力为重(3)坚持全面发展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第二节、学生观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4、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完整word版)教资综合素质必背
第一道资料解析题是用职业理念(或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的相关知识来解析资料,第二道资料解析题是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解析资料,第三道资料解析观察阅读理解能力。
一、第一道资料解析题考点总结职业理念(或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1教育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记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和创立性发展)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改的议论观①议论目的是促使发展。
②议论内容综合化。
③议论方式多样化。
④议论主体的多元化。
⑤更侧重议论过程。
2学生观(幼教中称为少儿观。
记忆:王官人差钱或钱坏玩意)(1)学生是一个完满的生命个体。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学生身上储蓄着巨大的潜能。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
3教师观(1)教师角色观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使者。
②教师应该是教育授课的研究者。
③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④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⑤教师应该是平生学习的践行者。
(2)授课观(记忆:人生教程)①授课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②授课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授课过程重于授课结果。
④授课更关注人而不行是科学。
二、第二道资料解析题考点总结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记忆:三爱两人一平生)(1)爱国守纪。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平生学习。
中学科目二1二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点(1)教育的平生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有技术的现代化。
【记忆口诀:全民多现身】2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德国出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确立人” 。
代表作品《一般教育学》。
(1)教育性授课原则。
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授课”见解;(2)成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3)重申教师的声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28790
奥奔教育内部资料请勿外传《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阅读理解能力4、写作能力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3、素质教育的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2)坚持能力为重(3)坚持全面发展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第二节、学生观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4、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完整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完整版以人为本”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具体包括:(1)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2)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3)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4)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
第三节、教师观1、教师的角色和使命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角色和使命包括:(1)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研究;(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4)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5)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工作,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同时还需要具备以下能力:(1)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3)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4)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5)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教育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关于教育事业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
教育工作者需要熟悉和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确保自己的教育行为合法合规。
2、教师权利和义务教师享有依法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同时也应该履行相应的教育教学职责和义务,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
3、学生权利和保护学生也享有依法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应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保护和关注,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包括:(1)爱岗敬业,尊重学生;(2)遵纪守法,廉洁奉公;(3)勤奋敬业,不断研究;(4)保守秘密,不泄露学生隐私。
2、教师职业行为教师职业行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1)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2)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3)注重教学效果,及时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4)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工作,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略)第二部分教学设计第一章概述(一)教学设计的内涵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原理在语言学科中的运用,是指语言教师运用系统方法,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具体教学对象,对语言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具体环节所做出的行之有效的策划。
其目的是优化语文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语文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老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教学资源。
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与过程统一努力改进课程学习,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综合。
3、重视情态、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原则与依据一、教学设计的原则和依据(一)原则1、整体性原则——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二是形成整体教学思路2、系统性原则3、实效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二)依据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程不再只是由课程计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等组成的文本课程,而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的创生与开发。
2、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独立钻研教材3、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预备状态或先决条件了解学生对目标知识是否有所涉猎、娴熟于心或是一无所知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4、教师实际教师是课堂教学工作的主导,其既是教学设计者,又是教学实施者。
完整版!《综合素质》的知识点全在这儿!
完整版!《综合素质》的知识点全在这儿!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主要考查考生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
试卷共三大题:第一大题为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9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8 分),第二大题为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 小题,每小题 14 分,共 42 分);第三大题为写作题(本大题共 1 小题,50 分)。
以下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汇总。
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二、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 学生是完整的人;2.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 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资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a.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b.面向全体学生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e.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PS :全面发展≠平均的全面发展a. 人的全面发展的丝线b.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①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α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β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γ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②学生是发展的人③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c. 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① 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②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a.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①角色转换:知识的传授者→知识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学活动的教书匠→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实践者学校的教师→社区的开放的教师② 行为转换:师生:尊重、赞赏学生教学:帮助、引导学生自我:课程的反思与其它教育者:合作b.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① 职前培训②入职培训③ 在职培训④ 自我教育c.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① 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②开展微格教学③进行专门训练④反思教学经验d.教室职业的责任与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根本要求:育人为本强大动力:改革创新基本教育政策:促进公平关键:机会公平a. 爱国守法 ---基本要求b.爱岗敬业---本质要求c. 关爱学生 ---师德的灵魂d.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e. 为人师表 --- 内在要求f. 终身学习 ---不竭动力a. 教师思想行为规范b.教师教学行为规范c. 教师人际行为规范d.教师仪表行为规范e.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a. 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习b.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平等沟通、良好的沟通习惯、尊重家长人格、教育学生、尊重学生c. 同事之间的关系:尊重、理解、协作d.教师与管理者的关系:尊重、支持。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 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和学科内容。
2.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学说。
3. 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
4. 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5.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二、课程与教学知识1. 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
2. 教学模式与方法。
3. 教学评价与学生评价。
4. 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
5. 教学与学习环境。
三、教育法律法规知识1.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与道德伦理要求。
2. 教育管理与教育法律法规。
3. 学生权益保护与法律责任。
四、教育统计与研究方法和教育管理知识1. 教育统计与教育研究方法。
2. 教育管理与教育决策。
3. 学校管理与领导。
五、教育心理学知识1. 学习理论与学习模式。
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3.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4. 个体差异与教育。
六、教育经济与规划知识1. 教育经济与教育财务。
2. 教育投资与教育负担。
3. 教育发展规划与政策。
七、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知识1. 学前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2. 特殊教育的定义与原则。
3. 特殊教育方法与技术。
八、初等教育学科知识1. 语文教育与阅读技巧。
2. 数学教育与计算思维。
3. 英语教育与听说读写能力。
4. 科学教育与科学思维。
九、中等教育学科知识1. 高中语文教育与文学鉴赏。
2. 高中数学教育与数学建模。
3. 高中英语教育与交际能力。
4. 高中物理、化学和生物教育。
以上是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的归纳,每个知识点都很重要,考试时需要全面掌握。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完整word版)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常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的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历史部分,文学部分,自然科技常识,艺术鉴赏和文化常识。
根据近三年真题情况分析,不管是考幼教,还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这五个部分内容都会考到。
考试题量在九个,全部是客观题,分数是在十八分.从出题总体趋势来看,这五个部分都是有可能成为出题者所青睐的.因此,我们不能心存侥幸心理,要脚踏实地,全面复习。
一、历史部分(一)重要战争(1)中国古代重要战争1.牧野之战:商朝和周倒戈相向2。
春秋五霸:齐桓公(最早称霸)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吴越之战-卧薪尝胆)3.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4。
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5。
巨鹿之战:项羽(楚军)和秦军;破釜沉舟6。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7.淝水之战:东晋和前秦军(苻坚—氐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8.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唐朝由盛转衰9.黄巢起义:首次提出了平均的思想10.靖康之变:宋徽宗和宋钦宗双双被俘虏,北宋灭亡11。
靖难之役:明成祖朱棣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权(2)中国近现代重要战争1。
中英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和澎湖列岛/1895 年—1945 年,50 年殖民地3.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凡天下田,天下人耕种/《资政新篇》5。
武昌起义:打响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枪6。
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7.北伐战争:国共第一次合作/合作破裂/国民党发动屠杀共产党的“白色恐怖”8.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9."九.一八”事变:柳条湖事件/东北三省沦陷为日本殖民地10。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1)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2)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3)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4)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创造性思维5)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责任感改写: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身心潜能,形成健全个性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也是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实现的途径是融入各教育环节,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启迪学生自主研究,发挥教师的正能量,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第二节、学生观1、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人要全面发展,因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具体含义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创造性思维,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同时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
人与社会的关系应该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求。
人与人的关系应该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兼顾优质优酬和公平。
人与组织的关系应该在自愿和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求。
学生应被视为完整的个体,是研究的个体,需要被尊重,且都有潜能。
这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包括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应该有学生成才是教师之福的意识,与时俱进并开拓创新。
终身研究对教师来说是必要的,因为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终身研究,教师自我实现也需要终身研究,提升教学水平需要坚持终身研究,教师的职业责任也需要终身研究。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必背
《综合素质》目录第一章职业理念15%(4+1)第一节教育观第二节学生观(每年都出题)第三节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0%(8)(只出单项选择)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15%(4+1)有 2 节职业行为(只单项选择)职业道德(单项选择+解答)第四章文化涵养12%(9)(只出单项选择)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48%(4+1+1)三种题型:1 单项选择:每年固定29,2 分(第一到第五章都会出)2 资料解析:3 道第一、三、五(阅读理解)章3作文模块一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归纳(一)素质教育观的看法(不需要背,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看看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面向全体( 1 适龄少儿 6 周岁, 2 受教育机遇公正)(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成绩,还看道德、兴趣、德智体美劳,但不平均发展)(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四)促进学生生动、爽朗、主动地发展(五)着眼于学生的平生可连续发展(保罗朗格朗提出平生教育)两全两发展记忆魔法创新和实践【答题技巧】资料解析题改卷标准:踩点给分、多写不扣分资料解析题高分诀要:三步走战略、总分总模式第一步(总):判断行为正确与错误正确:值得夸耀,表现了··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错误:违反了· ·的要求,应该如何改正。
第二步(分)理论要求+资料解析注:分条摆列、逻辑清楚第三步(总)总结理论和资料解析第二章学生观一、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不需要背,理解的基础上看一下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点)1、学生是拥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2)学生拥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转移,教师不能够将个人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拥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第三项不用记)2、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拥有规律性(出单项选择)①序次性:要次序渐进,不能“拔苗滋生” “陵节而施”②阶段性:依照不同样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注意各阶段的连结和过渡。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28790
奥奔教育内部资料请勿外传《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阅读理解能力4、写作能力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3、素质教育的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2)坚持能力为重(3)坚持全面发展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第二节、学生观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4、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28790
奥奔教育内部资料请勿外传《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阅读理解能力4、写作能力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3、素质教育的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2)坚持能力为重(3)坚持全面发展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第二节、学生观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4、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2、教师权利和义务
3、学生权利和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文化素养
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的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
(2)坚持能力为重
(3)坚持全面发展
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
(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
(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
(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
(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个体
(3)学生需要尊重
(4)学生都有潜能
第三节、教师观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
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生成才是教师之福
(2)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3)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课堂教学和反思能力。
教学改革、教学研究
2、终身学习的意识(看一下)
(1)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①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②教师自我实现必须终身学习
③提升教学水平须坚持终身学习
④提高教育创新精神须终身学习
⑤终身学习是教师的职业责任
⑥教材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2)教师终身学习的可行性
Ⅰ.教师学习的内容:
①学习能力学习
②专业知识学习
③教育理论学习
④信息技术学习
Ⅱ.教师终身学习的途径:一是系统教学;二是自学。
Ⅲ.教师终身学习的方法:
①参加系统的终身学习
②参加校本学习
③参加各类成人教育
④借助媒体学习
Ⅳ.教师终身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②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③传播终身学习观念
3、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1)培育学习能力,做学习型教师
(2)培养反思能力,做反思型教师
(3)培育创新精神,做创新型教师
(4)培养合作能力,做伙伴型教师;
(5)培育科研能力,做研究型教师。
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抓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2)重情感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激励与呵护是教学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
(3)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4)多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5)多样化教学,强化主动学习
(6)重因材施教,强化学困帮扶
如何提高教学成绩:
(1)讲方法:处理好师生关系;
(2)讲落实:监控好教学环节;
(3)讲思路:培养好学习习惯;
(4)讲科学:发展好教研能力。
5、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①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
②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
③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④教育信息的开发应用者
⑤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
(2)教师职业的价值(教师角色相似)
①教师是文化传递者
②教师是文明促进者
③教师是智慧开启者
④教师是道德塑造者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 年3 月18 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 年3 月1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 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
《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 年4 月12 日通过,1986 年7 月1 日实施;2006 年6 月29 日修订,2006年9月1日实施。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1、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3、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公益性: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
统一性: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
强制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
谁违反谁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用法律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
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和提高。
1993 年10 月3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5 号颁布,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1、教师法规定每年9 月10 日为教师节;
2、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3、教师法确定正常晋级增薪制度。
4、法律还规定,教师不准体罚学生,违者究责。
第三条【教师职责】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制定:1991 年9 月4 日七届人大21 次会议通过,1992 年1 月1 日执行。
修订:十届人大25 次会议于2006 年12 月29 日修订通过,并于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
1、学校不得违法开除未成年学生
2、教师不能在校内吸烟
3、突发事件先救未成年人
4、父母不可偷看孩子日记
5、法院可剥夺父母监护权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九届人大10 次会议于1999 年6 月28 日通过,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1、明确禁止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赌博等不良行为;
2、不得脱离监护;离家出走要找回来
3、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4、不良少年的工读制度(特殊学校)
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2002 年3 月26 日经教育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1、目的: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
2、适用范围: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
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