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刘禹锡石头城、李贺李凭箜篌引、李商隐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范文(精选3篇)李商隐诗《锦瑟》教案1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鉴赏基础,但对诗中典故所蕴含的深意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锦瑟》的多主旨为鉴赏诗歌丰富了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诗歌鉴赏的灵活性有很大帮助。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明确典故,感悟意境。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提升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1、理解情感与意象的关系。
2、领会迷离恍惚、深邃缠绵、美丽哀伤的意境。
3、明确典故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正确运用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六、教学过程(二)请同学们读这首诗,结合注释再读一遍,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三)同学们不懂,大概是对全诗整体把握上有困难,但是对诗中有些字句还是能懂的。
是不是?懂一点的举手。
懂多少就说多少。
估计学生对首联和尾联懂一点,很可能是似懂非懂,不一定彻底懂。
对颔联和颈联估计是真不懂。
这样,我们先把似懂非懂的搞懂,再学习最难懂的中间两联。
好不好?(四)请同学们说一说首联的意思。
(六)中间两联读不懂的原因是典故太多。
因此,读懂这两联的前提条件是清楚典故的原意,以及在本诗中的用意。
(七)再看颈联(腹联)总起来看,中间两联四句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感受:梦幻——凄厉——寂寥——飘渺。
这些特点暗合了诗人内在的情感,于是诗人选择了相关典象,营造了动人的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这就是《锦瑟》一诗的中间两联含义,我们这样把他破译了。
加上首联和尾联,整体意思就很清楚了:听瑟引发感受——梦幻——凄厉——寂寥——飘渺——更加惘然伤感(八)作业:李商隐诗《锦瑟》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领会这首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重点难点: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理解,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李商隐及其作品《锦瑟》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生平、创作年代、文学流派等。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锦瑟》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锦瑟》,使学生对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有更深的了解,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2.1 《锦瑟》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年代。
2.2 诗歌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常识。
3.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四、教学准备4.1 准备李商隐的生平介绍资料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
4.2 准备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查阅。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李商隐的生平图片和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锦瑟》,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5.3 课堂讲解讲解《锦瑟》的创作背景,包括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年代。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锦瑟》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5.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李商隐及其作品的理解。
5.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6.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
6.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体诗六首(石头城、锦瑟、书愤)第三课时教学教案
近体诗六首(石头城、锦瑟、书愤)第三课时教学教案[教学要点]1、学习《石头城》,品味寓情于景的手法。
2、学习《锦瑟》,鉴赏其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3、学习《书愤》,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自读《石头城》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解题刘禹锡(772~842),中唐时代优秀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
元和十年(815),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
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路经金陵时,漫游这六朝古都。
诗人目睹金陵的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叹万千,因此吊古伤今,写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3、学生摸索:“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如何样的情形呢?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往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
群山仍旧围绕着这座故都,惋惜已是座“空城”。
潮水拍打着城郭,看起来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4、学生摸索: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缘故,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在那个地点,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
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
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
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步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差不多是一座空城了。
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
5、学生讨论: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结合历史,说说此诗的主题。
明确: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显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旧如故;地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李凭箜篌引/李贺》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凭箜篌引》;能够分析并欣赏李贺的诗歌风格;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李贺诗歌的独特之处;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贺的诗歌魅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3.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认读;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3.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贺及其诗歌地位;引导学生关注《李凭箜篌引》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个人才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李凭箜篌引》;3. 创作一首以“箜篌”为主题的诗歌,展示个人才华。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背诵《李凭箜篌引》的情况,以及对诗歌风格分析和创作练习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诗歌字词、意象、意境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箜篌音乐,让学生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音乐之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李凭箜篌引/李贺》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李贺》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作者李贺的生平等知识。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和解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贺的诗歌才华和对音乐的热爱。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诗歌的关系,启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李凭箜篌引》全文。
李贺的生平介绍资料。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2.3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和解读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李贺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李凭箜篌引》的思考。
3.2 朗读与理解:分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3.3 文本分析与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运用解读技巧,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3.4 欣赏与创作: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进行小创作,如写一段赏析文字或绘制诗歌的意境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朗读中的表现。
4.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4.3 学生创造力:评估学生在创作环节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
评价学生对诗歌意境的表达和描绘。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料:《李凭箜篌引》全文。
李贺的生平介绍资料。
5.2 多媒体资源:相关的音频资料,如箜篌音乐的播放。
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对诗歌的解读和赏析。
5.3 其他资源:古典文学鉴赏指导书籍。
高中语文《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2篇)
高中语文《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2篇)篇一:《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之篇一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把刚才听到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师:同学们回忆学过的诗文中,有哪些作品是将音乐描写得淋漓尽致的?大家能一起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佳句么?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弹奏的音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同样被后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李凭箜篌引》。
二、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2、解题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著名的宫廷女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身价之高,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3、反复朗读(1)播放配乐朗读视频(2)学生自由朗读(3)配乐齐读三、具体赏析品读:诗是怎样表现音乐的?(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并板书相关内容。
)(一)正面描写(比喻)以形喻声昆山玉碎:像美玉碎裂清脆凤凰叫:像凤凰和鸣舒缓以形喻声芙蓉泣露:如带露的芙蓉清丽香兰笑:如绽放的香兰欢快(二)侧面烘托(想象、夸张)小结:诗人借助比喻,使音乐不仅可以耳闻,还可目睹。
诗人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同时通过夸张,极力渲染出音乐的魅力。
整首诗想象丰富而奇特,形象生动而鲜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正体现了李贺的独特诗风。
四、考点点击请你谈谈“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的用字之妙。
(提示学生答题步骤:找动词或形容词;分析其含义;点出它在句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完善答案。
五、作业读课后相关链接中韩愈的诗《听颖师弹琴》,完成鉴赏: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
篇二:《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之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总结诗人的写作风格特色,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过程与方法:巩固落实诗歌中涉及的文学常识、字词读音意义等基础知识,能够用现代汉语表达诗歌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使之热爱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3篇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2、听《东风破》片断,谈谈听周杰伦歌曲的感受。
3、感受:①、清瘦的旋音任倦鸟欢鸣,任海水起伏快意的心浪,任飞云驻足。
②、《东风破》一首歌像淙淙的清泉冲洗着人的心灵,叫人想起东风吹过的阵阵清凉。
独特的曲调让我们深情怀古,带领我们从篱笆外的古道走过,重现荒烟弥漫的岁月,以及情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4、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
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
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
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三、写作背景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四、吟咏诗韵1、播放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齐读。
《锦瑟》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锦瑟》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锦瑟》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锦瑟》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文学鉴赏能力:理解《锦瑟》的诗歌艺术特点,并分析人生的不同阶段。
2. 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掌握《锦瑟》中的生僻词汇,巩固日常口语表达和书写能力。
3. 团队协作与陶冶情操能力:通过分组朗读、交流和讨论,增强团队意识和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 题材分析:结合作者生平和隐含寓意,分析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
2. 诵读技巧:突出表现原文中的语言魅力,提高诵读的形式美和音乐感。
三、教学过程1. 自学与交流:学生独立阅读课本,对《锦瑟》中生字生词进行解释和理解,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经历,交流感受并讨论作者的思想意图。
2. 教师讲解与诵读:教师对《锦瑟》的诗歌特点及其蕴含的隐喻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随着讲解,教师可以适当诵读部分内容。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朗读比赛,从字句到情感循序渐进地呈现诗歌的语言魅力和思想内涵,把含蓄、深远、细腻的情感用热情、生动、传神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可以作为评分的裁判,评选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
4. 分析与写作:学生对《锦瑟》的艺术表现和人生阶段进行分析和阐述,提取诗歌意象和意境,写一篇作文或打一段随笔。
5. 总结与评价: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和技巧,评价教学效果和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反思1. 充分展示诗歌的语言魅力和艺术特点,注重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哲理和人生阶段,扩展学生的思想深度和立体维度。
3. 借助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情感互动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收获成长通过本节课对《锦瑟》的学习,可以感受到诗歌的语言魅力和艺术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和比赛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情感互动能力。
通过分析和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和观察,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阅历。
《李凭箜篌引/李贺》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李贺》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作者李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创作练习,学生能够尝试运用《李凭箜篌引》中的艺术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李凭箜篌引》,学生能够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能够培养对艺术和美感的敏感度,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水平。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李凭箜篌引》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李贺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文学地位。
2.2 教学难点:《李凭箜篌引》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李贺诗歌中独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对《李凭箜篌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学术观点。
设计好教学活动和讨论问题,准备好教学用具,如PPT、诗歌文本等。
3.2 学生准备:预习《李凭箜篌引》,了解作者李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播放箜篌音乐或相关音频资料,引起学生对《李凭箜篌引》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箜篌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和特点。
4.2 讲解与分析:对《李凭箜篌引》进行逐句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
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李凭箜篌引》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4.4 创作练习:给学生发放创作纸张或电子文档,要求他们尝试创作一首以“箜篌”为主题的诗歌。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创作,并准备进行分享和评价。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互动等。
李商隐《锦瑟》教案
李商隐《锦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商隐的《锦瑟》。
(2)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锦瑟》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3)分析并领会《锦瑟》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锦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锦瑟》中表达的忧郁、悲伤的情感。
(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3)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用诗歌抒发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锦瑟》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2. 分析《锦瑟》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3. 背诵《锦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锦瑟》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锦瑟》原文、翻译、赏析等内容。
2. 准备相关资料,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锦瑟》的,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锦瑟》,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锦瑟》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锦瑟》的语言、韵律、意象等。
(2)分析《锦瑟》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5. 创意写作(1)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锦瑟》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1)背诵《锦瑟》。
(2)写一篇关于《锦瑟》的读后感。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积极性以及创意写作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李贺《李凭箜篌引》精编教案(精选10篇)
李贺《李凭箜篌引》精编教案李贺《李凭箜篌引》精编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贺《李凭箜篌引》精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贺《李凭箜篌引》精编教案篇1三维目标:1、感受音乐,把音乐和形象结合起来。
2、鉴赏诗歌是如何表现音乐之美的,了解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分析比较本诗和《琵琶行》描摹音乐的区别。
教学设计:一、听音乐,谈感受。
1、播放《春江花月夜》、《运动员进行曲》、《二泉映月》,问:这几首曲子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让你以这几首音乐为背景音乐,你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学生讨论回答。
示例:(1)、播放《运动员进行曲》,教师台词:“下面有请获奖者上台领奖”(2)、播放《二泉映月》,教师台词:“小强,你死的好惨啊!”2、总结明确:音乐和形象密切联系,而且互通,音乐和形象一致,则会和形象相得益彰。
反之,会是什么情况呢?(将刚才的音乐和台词交叉搭配,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3、提问:如何将听觉的音乐转化为视觉的形象?我们以前在《琵琶行》中已经对此有了了解。
4、复习《琵琶行》中的相关语句。
(学生集体背诵“忽闻水上琵琶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段)导入:今天我们要学的《李凭箜篌引》也是这样的一首诗歌。
(板书诗题)二、朗读,分析研讨。
1、释题李凭: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善弹箜篌。
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
引:诗歌体裁2、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3、思考讨论:诗歌是如何描绘声音的?明确:(1)、从描写角度看: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属正面描写,“吴丝蜀桐张高秋”和“李凭中国弹箜篌”两句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和乐器特点,其余均属侧面描写音乐。
(2)、从修辞角度看:通感和夸张通感:“芙蓉泣露”(乐声惨淡)夸张:“空山凝云颓不流”、“动紫皇”、“石破天惊”等。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李商隐诗《锦瑟》教案年级学科:高中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商隐的《锦瑟》。
2. 分析并掌握《锦瑟》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3.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锦瑟》的诗意和诗境。
2. 李商隐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难点:1. 对《锦瑟》中某些意象和隐喻的深入理解。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李商隐的生平背景,解析《锦瑟》的诗意和诗境。
2. 讨论法:分组讨论《锦瑟》中的意象和隐喻,分享各自的解读和感悟。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锦瑟》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李商隐的生平背景。
2. 朗读《锦瑟》,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锦瑟》的诗意和诗境,着重讲解其中的意象和隐喻。
4.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感悟。
5. 总结讲解,强调《锦瑟》的诗意和诗境。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锦瑟》。
3. 推荐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加深对李商隐诗歌风格的理解。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提交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锦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发展。
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演绎《锦瑟》和其他李商隐的诗作。
2. 开展一次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以《锦瑟》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3.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探讨李商隐的诗歌艺术和唐代文学的特点。
七、教学资源1. 李商隐的诗集:《李商隐全集》或其他收录李商隐诗歌的选集。
2. 相关研究李商隐的学术论文或书籍。
3. 网络资源:李商隐诗歌的译文、解析和评论等。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李凭箜篌引/李贺》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李贺》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展现的美好景象,培养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2)体味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提升人生境界。
(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感悟。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阐述。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深入剖析诗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8. 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背诵、心得体会等。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锦瑟》优秀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2、理解内部结构;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身无彩凤添飞翼-----”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四、常见的几种理解: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2、亡妻的深情悼念;3、作者的自伤。
五、分析第一种理解: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对全诗进行大意解说]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
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
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
《李凭箜篌引》教案1(高一选修)(写写帮整理)
《李凭箜篌引》教案1(高一选修)(写写帮整理)第一篇:《李凭箜篌引》教案1(高一选修)(写写帮整理)教学目标: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阅读全诗详析诗歌内容: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
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
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
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精选)
反思
课堂互动情况
课堂讨论环节较为热烈,学生积极参与,但在教 师提问时,部分学生表现出紧张和不自信。
部分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流时,未能控制好音量 ,影响了课堂秩序。
总结
教学亮点
01
通过多媒体手段,将诗歌的意境生动 地呈现给学生,增强了学生对诗歌的
感性认识。
02
小组讨论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展示诗歌背景、意象图片和相关音 频,增强直观感受。
网络资源
互动式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即兴创 作,促进课堂互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拓宽学习视野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02
01
课外拓展
推荐相关书籍、音乐和视频,让学生在生活 中继续感受诗歌的魅力。
04
03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和情感,但在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方面,仍 有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诗歌意象,如“空山鸟语”、“昆山玉碎”,部分学生难以产生直观的 联想和想象。
反思
教学方法的运用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配乐朗诵,成功营造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学生对诗 歌的感受。
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过于依赖他人,未能积极发表自 己的见解。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由于《李凭箜篌引》运用了大量比喻 、拟人、象征等手法,以及独特的艺 术构思,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诗歌 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李凭箜篌引》中运用了许多音乐术 语和意象,如“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等,学生可能难 以体会到诗歌所描绘的音乐美。
重点
《李凭箜篌引》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描摹音乐的手法。
能力目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味、鉴赏音乐美。
教学过程:㈠导语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㈡解题1、李凭,著名宫廷女器乐家。
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她精湛的技艺同样也受到了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所以李贺才用他色彩瑰丽、富于感染力的诗笔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2、箜篌(学生介绍):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
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3、引,曲调的开头部分。
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这里诗人第一次用这题名实写箜篌演奏。
㈢作者介绍:李贺,字长吉,唐皇室远支。
仅做过几年奉礼郎(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丛九品小官)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逝世了。
他早岁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
他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
由于经历,他的诗中常有感伤、消沉情调。
被人称为“诗鬼”。
又《昌谷集》。
㈤朗读1、教师范背(配乐)(图片)2、学生散读(配乐)3、学生朗读(配乐)4、齐读㈥鉴赏诗歌1、我们先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时间:高秋地点:中国乐器:箜篌(吴丝蜀桐)演奏者:李凭2、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
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讨论)(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教学内容:刘禹锡《石头城》、李贺《李凭箜篌引》、李商隐《锦瑟》二. 教学目标1、理解三首诗的意思,强调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鉴赏。
朗读背诵并默写。
2、清楚诗人的简要生平、思想和诗作的写作背景。
3、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三. 知识归纳总结1、刘禹锡:对于中唐诗人来说,如何摆脱盛唐诗风的笼罩,开创新的诗歌境界,是他们的重要课题。
所以,很多诗人都在各自的角度摸索,在不同的方面创新,由此而出现了一种多元化艺术追求的趋向。
以韩、孟和元、白为代表的两大新诗潮固然最为引人注目,但在此之外,还有不少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独特建树的诗人,其中比较杰出的,是刘禹锡和柳宗元。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今属河南),贞元九年(793)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时,与柳宗元等人参与了由王叔文、王伾领导而很快宣告失败的革新活动,因此被贬为朗州司马,此后长期在外地任职。
至大和二年(828)才回到长安,先后任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
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继而迁太子宾客。
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
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
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实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
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
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深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再如《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
此外还应该提到他受民歌影响所写的一些诗篇。
刘禹锡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
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踏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堤上行》三首之二)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二首之一)2、李贺:李贺,字长吉(公元790年——816年),唐代福昌(今河南宜阳)人,英年早逝,但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20岁那年,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
因他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
后由于他的文学名气很高,担任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
在这段时间内,他的诗歌才华受到广泛的称誉,王孙公子们争相邀请他参加宴会,作诗助兴,但没有帮助他在仕途上升迁。
李贺本来胸怀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这样一个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称病辞去官职,回福昌老家过上隐居的生活。
回到故乡以后,李贺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诗歌创作上。
他经常骑着一头跛脚的驴子,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出外寻找灵感。
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殒落了,年仅27岁。
他的诗被后世广为流传,“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至今传诵不已,成为唐代诗苑中的一株奇葩。
李贺短命夭折只活了二十七岁,但将卓越的才华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上,清人叶衍兰《李长吉集跋》云:“李长吉诗如缕玉雕琼,无一字不经百炼,真呕心而出者也。
”把作诗视为生命之系,但由于李贺一味追求作品的表现力度,就时常把他的偏执和狭隘带进诗篇,而过于浓重的感伤气质总使他塑造的艺术形象呈现出一种病态美。
早在中、晚唐之交,杜牧在《李贺集叙》中认为李贺诗是“骚之苗裔”,而且“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也”。
准确揭示了李诗的特点。
若与同时代的韩愈,孟郊相比,李贺更重视对内心世界的深层挖掘,更重视主观化的幻想,因而更显诗人气质,其诗已成为真正“诗人之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史上也许还没有别的一位诗人能够像李贺那样猛力地去发掘自己的灵魂,从而把深藏在他思想中的幽暗面充分地表露在读者的面前。
“天上玉楼终恍惚,人间遗事已成尘”。
李贺这位奇特的诗歌天才离开世界已有一千多年,这段漫长的岁月消溶了许多历史陈迹,而他苦心营造的诗歌艺术迷宫却依旧矗立在人间,并以其异情幻彩与高度的独创性赢得了后代无数读者的惊叹,这一点足以使李贺留名千古而不朽。
3、李商隐:晚唐诗以李商隐为代表,在盛唐诗、中唐诗之后,开创了唐诗的第三重境界。
从这三重境界前后相续的轨迹中可以看出,第一,随着时代的盛衰变化,诗人的心理由宏放开朗转为沉潜细腻,诗歌情感由清晰转为隐晦,气势由张扬转为收敛;第二,随着诗歌技巧的发展,语言由通脱平易变得越加雕琢邃密,结构由自然舒展变得精致工细;第三,随着文人士大夫生活面缩小和对现实的失望,诗的内容由主要向外部世界摄取转为更多向内心体验搜寻。
但尽管这第三重境界在气概上不免有衰飒式微之感,但从诗歌发展角度看,它毕竟峰回路转,通过向内心世界的深入,别开了一个新的诗歌天地。
在艺术上,它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近体诗语言技巧的精细绵密,情感表达方式的纡徐含蓄,结构布局的敛约回环,意境的深邃朦胧。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
少年得志,却长期沉沦下僚,一生为寄人篱下的文墨小吏。
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的思想具有一些反传统的倾向,尤其在文学上,他反对儒家道统对文学的统治权力。
在《上崔华州书》中,李商隐明白表示不喜欢“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论调,他认为“道”并不是周公、孔子的专利品,也没有古今之分,自己与周、孔都能施行,所以,自己写文章“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即直抒胸臆。
在他心目中,在文学中最重要的是个人活生生的思想情感。
这些观点,在唐代具有少见的透彻和真率。
同杜牧一样,李商隐的人生理想仍是士大夫的传统模式,相信由仕进为宦而治天下是人生首要的责任,而且真心诚意地关心社会,对政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他的许多由个人真实情感而发的政治诗,实际上要比那些从功利观念出发的诗人的作品更有激情。
如大和九年甘露之变发生后,他曾写了《有感二首》、《重有感》来惋惜诛杀宦官的失败;在正直文人刘蕡去世时,也曾写了《哭刘蕡》、《哭刘司户蕡》、《哭刘司户二首》,一再叹息“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
平时,他也常常在诗中借古讽今,抨击君主的荒唐误国(如《南朝》、《齐宫词》、《隋宫》),斥责藩镇割据(如《韩碑》、《随师东》、《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悯叹民不聊生(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
但社会本身的衰败和个人潦倒的遭遇,又使他深感失望与愤慨,因而在诗中发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那样借古人自况怀才不遇的感叹,而“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风雨》),则更有一种孤孑而衰飒的意味了。
入世不得,出世也不得,造成他心中的难堪、忧郁与痛苦。
正如崔珏《哭李商隐》所言:“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在个人生活方面,李商隐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
据说,他早年曾苦恋过一个女道士,并且可能有其他的恋爱经历,但都没有结果;婚后,他与妻子感情极好,然而妻子又在他三十九岁时去世。
因此,在他心灵中,爱情带来的痛苦也是极深的。
政治上的失意潦倒,生活经历中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使李商隐常被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纠结包裹,这种感情基调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
从文学渊源来说,在最能代表李商隐风格的那些诗中,不难看出他吸收了六朝骈文用典精巧、秾丽绵密的特点,杜甫近体诗音律严整的成就,韩愈、李贺等人炼字着色瑰奇新颖的长处;但由于自身情感基调与审美情趣的原因,也出于大诗人对艺术独创性的追求,他把前人的这些特点融汇再造为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擅长用精美华丽的语言,含蓄曲折的表现方式,回环往复的结构,构成朦胧幽深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
在他的无题诗(包括以篇首数字为题而实际仍为无题的诗)中,这种特点尤其显著。
在李商隐的诗中,意象、结构、意境都是非常独特的。
首先,我们看到李商隐非常喜爱而且擅长用典故,也非常善于捕捉富于情感表现力的意象。
如著名的七律《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