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性骚扰案件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防范校园性侵安全教育剖析

防范校园性侵安全教育剖析

防范校园性侵安全教育剖析近年来,校园性侵事件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校园安全和教育的深刻反思。

防范校园性侵安全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校园性侵事件的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部分性侵者自身的道德和法律意识缺失是关键因素。

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无视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侵犯学生的权益。

其次,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存在不足。

一些学校对于防范性侵的教育重视不够,没有将相关知识纳入常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再者,家庭教育的缺失也不容忽视。

部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性教育,使得孩子在面对危险时不懂得如何应对。

校园性侵事件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对于受害者个人而言,身体上的伤害可能是一时的,但心理上的创伤却可能伴随一生。

他们可能会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学习、生活和社交。

同时,这些事件也会对整个校园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破坏学校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安全性产生质疑,甚至可能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发展。

为了有效防范校园性侵,加强安全教育至关重要。

学校应当承担起主要责任。

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校园的巡查和监控,确保校园环境的安全。

同时,将防范性侵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比如,可以邀请公安、司法等部门的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用真实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性侵的危害和防范的重要性。

教师在防范校园性侵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教师要以关爱和尊重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愿意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困惑和问题。

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安全教育中来。

从小就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让孩子明白身体的隐私部位,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关于校园性侵害的调研报告

关于校园性侵害的调研报告

关于校园性侵害的调研报告尊敬的老师:我经过调查研究,以下是我关于校园性侵害的调研报告。

校园性侵害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性骚扰、强奸或其他性侵犯行为。

这种行为是对受害者身心健康的极大伤害,不仅会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通过调研,我想深入了解校园性侵害的发生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

首先,我调查了校园性侵害的发生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校园性侵害的主要原因包括性别不平等、性教育缺失、酒精滥用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等。

许多受害者因为性别不平等而成为性侵犯的对象,他们常常受到男性权力的压迫和不公正对待。

此外,许多学校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和性行为道德观念,增加了校园性侵犯的风险。

同时,酒精滥用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力和行为控制能力,增加了性侵犯的发生概率。

最后,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也对校园性侵害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一些人对性侵犯行为持有错误的观点,认为受害者应该负有责任。

其次,我研究了校园性侵害对受害者的影响。

校园性侵害不仅对受害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还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受害者常常感到羞愧、恐惧、自责和绝望,这种负面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品质。

许多受害者可能因为校园性侵犯而产生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甚至自杀的念头。

此外,校园性侵害还会影响受害者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让他们变得孤立和不信任他人。

这种负面影响通常需要专业心理辅导和支持来帮助受害者恢复。

最后,我调查了预防校园性侵害的可能措施。

提高性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是预防校园性侵害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性教育,帮助他们正确了解性知识和性行为道德观念,提高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和遭受性侵害的辨识能力。

此外,学校应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制定相关规定和政策,确保性侵犯事件得到及时报告和处理。

同时,加强师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营造一个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校园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报告性侵犯行为,提供相关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校园性侵害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伤害。

关于校园性侵害的调研报告

关于校园性侵害的调研报告

关于校园性侵害的调研报告校园性侵害是指在教育机构内发生的针对学生的性侵犯或性骚扰行为。

近年来,校园性侵害事件的频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通过调研报告的方式,分析校园性侵害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并探讨其原因和对策。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校园性侵害事件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

校园性侵害的受害者多为女性学生,但也有男性学生遭受性侵犯或性骚扰。

受害者常常经历到了身心双重伤害,严重影响其学业和心理健康,甚至导致辍学或自杀事件发生。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害者没有勇气或是顾虑到后果而选择不报案,令他们陷入更深的困境。

那么,校园性侵害为何如此普遍呢?首先,学校管理不善是导致校园性侵害问题频发的一个原因。

校园管理人员对于性侵问题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不足,缺乏对性侵害的重视和处理机制。

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处罚措施,导致性侵犯者常常逍遥法外。

其次,文化观念和社会观念的问题也是导致性侵犯问题存在的原因。

性侵的罪犯通常被视为“受害者是自找的”,这种观念对于受害者来说是一种二次伤害。

同时,校园性侵犯问题也与性别歧视、权力不平等以及性教育缺失等问题紧密相关。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来解决校园性侵害问题呢?首先,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加强对师生的性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师生都清楚辨别和拒绝不当的性行为。

其次,还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以保护和维护受害者的权益。

严格打击校园性侵犯行为,加大犯罪的惩罚力度,确保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

此外,建立健全的举报机制和支持体系,鼓励受害者勇敢地站出来,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被尊重。

最后,媒体、家庭和社会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媒体应广泛报道校园性侵害事件,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关切,增加对性侵害问题的了解和认识。

家庭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孩子和青少年的性教育,传授正确的性观念和行为规范,使他们懂得如何预防和应对性侵犯。

总而言之,校园性侵害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合作,才能够为受害者提供安全和正义的环境,构建一个没有性侵害的校园。

性骚扰调查现状原因与解决方案

性骚扰调查现状原因与解决方案

性骚扰调查现状原因与解决方案近年来,性骚扰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性骚扰不仅对被害者造成了身心上的伤害,也削弱了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旨在探讨性骚扰调查的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案,以期为建立一个安全和平等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一、性骚扰现状分析性骚扰是指以言语、身体接触或言行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不必要的性关注,并加以侵犯的行为。

尽管在现代社会,性骚扰问题备受重视,但其现状依然不容忽视。

以下将针对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1. 形式多样:性骚扰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可能是言语上的侮辱,也可能是身体接触上的侵犯,甚至可能涉及长期的心理威胁。

这种多样性给调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社会认知不够: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对性骚扰的认知仍然不够。

有些人认为性骚扰是无关紧要的,有些人认为受害者应该自行解决。

这种社会认知的不足导致了对性骚扰的轻视和忽视。

3. 姑息纵容态度:在一些工作场所和社交圈中,性骚扰问题往往被姑息纵容。

一些权力地位较高的人物利用自己的地位进行性骚扰行为,而其他人为了得到某些利益或维护自己的地位,选择保持沉默。

这样的姑息纵容态度导致性骚扰问题的积聚和蔓延。

二、性骚扰调查的原因分析了解性骚扰调查的原因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性骚扰调查的原因进行分析。

1. 社会结构的不平等:性别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是性骚扰问题的根源之一。

在一些传统思想较为盛行的地区,男性往往拥有更多的权力和特权,而女性则容易成为性骚扰的受害者。

这种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导致了性骚扰行为的存在。

2. 文化观念的束缚:一些传统文化观念将性骚扰问题淡化甚至合理化,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认为受害者应该忍耐或自行解决。

这种文化观念的束缚使得性骚扰问题无法有效应对。

3.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在一些工作场所和社交圈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是性骚扰问题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明确的惩罚措施,使得性骚扰者逍遥法外。

三、性骚扰调查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性骚扰问题,以下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高校性骚扰问题调查报告

高校性骚扰问题调查报告

高校性骚扰问题调查报告背景介绍:高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们接触社会的过渡阶段。

然而,在高校中存在性骚扰等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高校性骚扰问题的调查,旨在了解问题的真实情况,为解决该问题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措施。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为了全面了解高校性骚扰问题,本次调查的目的是收集学生对性骚扰的认知、经历和意见,并分析可能导致性骚扰的原因。

采用了在线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保障受访者的隐私和回答的真实性。

二、样本情况我们共邀请了500名高校学生参与本次调查,最终收到有效问卷392份,回收率为78.4%。

样本中男女比例大致相同,覆盖了不同学院和年级的学生。

三、调查结果1. 学生对性骚扰的认知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性骚扰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于不同类型的性骚扰了解程度不同。

其中,对于言语侮辱和性骚扰行为的辨别性认知相对较高,而对于非言语侮辱和人身侵犯等行为的辨别性认知相对较低。

2. 学生性骚扰经历调查数据显示,有45%的受访学生曾经历过一定程度的性骚扰行为。

其中女生的性骚扰经历比例远高于男生。

具体包括言语侮辱、骚扰性短信和不适当的身体接触等。

3. 性骚扰发生的场所和原因调查结果表明,性骚扰主要发生在校园内的公共场所,如图书馆、教室和宿舍楼等。

这些场所存在的人群密集和缺乏监管等问题,可能导致了性骚扰行为的发生。

4. 受害者的反应和求助情况大部分受骚扰的学生感到困惑、无助和恐惧,但只有少数学生会积极采取行动。

调查显示,在遭受性骚扰后,仅有20%的受访学生会寻求帮助或向相关部门举报。

五、解决性骚扰问题的建议和措施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来解决高校性骚扰问题:1. 加强性骚扰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性骚扰的认知和辨识能力。

2. 设立举报渠道和保护机制,鼓励受害者积极举报,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护措施。

3. 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高公共场所的安全性和监管效果,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校园性侵法律案例分析(3篇)

校园性侵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校园性侵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校园性侵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以一起校园性侵案件为例,分析相关法律规定,以期为类似案件提供借鉴。

二、案件简介2018年,某中学女生小芳(化名)在放学途中,被该校教师李某(化名)以辅导功课为由,将其带到学校附近一出租屋内,对其进行性侵。

事后,小芳向学校反映,学校未予重视。

小芳的母亲发现后,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调查,李某对性侵事实供认不讳。

三、法律分析1. 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遵守职业道德,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

”本案中,李某作为学校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对未成年人小芳实施性侵,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2. 刑法相关规定《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恶劣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案中,李某以辅导功课为由,将小芳带到出租屋内,对其进行性侵,其行为构成强奸罪。

3. 学校法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或者其他工作人员违反本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

”本案中,学校未对小芳的反映给予重视,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案例分析结论本案中,李某作为学校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其行为构成强奸罪。

学校作为监管主体,未履行好监管职责,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事件案例分析与研讨

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事件案例分析与研讨
維護處理過程的保密性 重視雙方學生後續之安置與輔導措施;關心雙方家長後續 之和解(司法)進程(避免公親變事主) 學生若有懷孕應依「學生懷孕事件輔導與處理要點」規定 處理後續事宜
20
案例五 (學生V.S.非學校人士—親屬)
一、案情摘要:
國小女學生疑似遭父親性侵害 國小女學生的奶奶陳述:孫女疑似從幼稚 園起即遭受生父性侵;曾聽孫女半夜喊叫 「爸爸為什麼脫我褲子、我以後會乖乖的」 的聲音;父女都是一起睡覺 女學生父母已離異,與父親及祖母同住, 父親打零工維生
16
案例三
二、學校處理過程:
召開性平會討論及處理本案 請雙方家長到校協助處理本案(已達成口頭和解, 將至調解委員會完成書面和解協議) 請學校社工師到校協助進行2生相關心理輔導 加強學生如廁安全措施(如女學生如廁編組、邊 緣廁所安全措施)
三、檢討:
學校未即時進行校安及家防中心之通報作業
三、檢討:
校園死角未妥善監控與管理 學校未依「學生懷孕事件輔導與處理要點」規定 處理後續
19
提醒與建議
一、重新檢視校園安全規劃:
繪製校園危險地圖(廁所、樓梯間、頂樓、外陽台) 校園環境安全無死角(改善危險空間、充分使用校園空間 與強化巡視機制)
二、導師為重要角色:下課與午餐時間的觀察 三、後續處理:
14
提醒與建議
一、教師教學與人際互動注意事項:
確保教師教學專業性、客觀性與倫理性 提醒教師教學、輔導與管教學生之合適距離 (例如:減少不必要的獨處與肢體接觸)
二、後續處理:
維護處理過程的保密性 提供受害學生持續性之追蹤與輔導
15
案例三 (學生V.S.學生)
一、案情摘要:
國小4年級男學生疑似性騷擾幼稚園女學生 小4男學生誘騙幼稚園女學生到廁所,要女學 生用手觸摸其下體,並以手觸摸女學生下體 當晚女學生家長發覺有異狀,隔天通知學務處 要求處理

高校性骚扰特征 现状 成因与应对机制 以女研究生为重点的实证分析

高校性骚扰特征 现状 成因与应对机制  以女研究生为重点的实证分析

四、应对机制
为了有效应对高校性骚扰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制度建设。高校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具体的防治性骚 扰政策,明确性骚扰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处理程序等,为受害者提供制度保 障和法律支持。
2、加强宣传教育。高校应加强师生员工的宣传教育,通过举办专题讲座、 性骚扰防治知识培训等活动,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 确的性别观念和学术道德。
3、注重比较和归纳
文言文中有很多相似或相关的知识点,学生们需要学会比较和归纳这些内容。 例如,对于一词多义的词汇,学生们需要将其不同的含义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 记忆。
二、语文复习策略
1、系统复习
在复习语文时,学生们需要制定一个系统的计划。根据时间安排,将复习内 容分为不同的阶段,并确保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复习目标和计划。
3、加强监督管理。高校应建立多元监督机制,包括师生监督、学术委员会 监督、校园安全管理等,对性骚扰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和惩治。同时,应加强 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打击性骚扰行为。 4.建立应急处理机 制。
高校应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在接到性骚扰举报后,及时展开调查和处理,为 受害者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应做好事后的跟进工作,确保问题得到彻 底解决。
2、注重实践
复习语文不仅仅是记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学生 们需要多做练习题,特别是历年的中考真题,以便更好地了解考试形式和难度。
3、拓展阅读
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进 行阅读,不仅可以拓展知识面,还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中考
二、现状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在高校中仍然存在严重的性骚扰问题。 据一项调查显示,女研究生遭受性骚扰的比例较高,而主动举报的人却很少。这 一现象的背后,既有受害者对性骚扰行为的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

性骚扰事件总结报告范文(3篇)

性骚扰事件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事件背景近年来,性骚扰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为了全面了解性骚扰事件的发生原因、特点和解决措施,我们开展了此次性骚扰事件总结报告。

二、事件概况1. 发生时间: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2. 发生地点:全国各地3. 受害者:男性、女性,年龄分布广泛4. 事件类型:言语性骚扰、肢体性骚扰、网络性骚扰等三、事件特点1. 发生频率较高:性骚扰事件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尤其在疫情期间,网络性骚扰事件有所增加。

2. 受害者年龄广泛:性骚扰事件受害者年龄跨度较大,从青少年到中年人都有涉及。

3. 事件类型多样化:性骚扰事件类型繁多,包括言语性骚扰、肢体性骚扰、网络性骚扰等。

4. 受害者维权意识增强:近年来,受害者维权意识逐渐增强,敢于揭露性骚扰事件。

四、原因分析1. 社会风气问题:部分人道德沦丧,法律意识淡薄,对性骚扰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

2. 网络环境复杂:互联网的普及为性骚扰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性骚扰事件更加隐蔽。

3. 受害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部分受害者因羞耻、恐惧等原因,不敢揭露性骚扰事件。

4.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在性骚扰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对性骚扰行为的界定和处罚存在一定难度。

五、解决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学校、企业等渠道,普及性骚扰知识,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性骚扰立法,明确性骚扰行为界定和处罚标准,加大对性骚扰行为的打击力度。

3. 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网络、公共场所等领域的监管,严厉打击性骚扰行为。

4. 提高受害者维权意识:鼓励受害者勇敢揭露性骚扰行为,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支持。

六、总结性骚扰事件的发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共同维护社会风气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法规、提高监管力度和维权意识,我们有信心消除性骚扰现象,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2篇一、事件概述近年来,性骚扰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遭受性骚扰情况调查——思修报告

大学生遭受性骚扰情况调查——思修报告

目录中文摘要 (I)关键词 ........................................................................................................................................ I I引言 (1)正文 (1)一、大学生性骚扰问题的现状 (1)1、很多大学生遭受过性骚扰 ............................................................................................2、性骚扰对被骚扰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3、大学生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面对性骚扰态度比较消极 (2)4、大学生遭受性骚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法律等外部原因................................5、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防范性骚扰的课程或者举办相关宣传讲座 ..................二、大学生性骚扰问题的原因 ..............................................................................................1、传统思想对女性(女大学生)的束缚 ..................................................................2、关于性骚扰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让受害人无处申辩 (3)3、高校缺乏关于防范性骚扰知识的教育 ..................................................................三、大学生性骚扰问题的对策 ..............................................................................................1、消除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4)2、完善制裁性骚扰的法律法规....................................................................................3、高校加大对性骚扰的关注度.................................................................................... 结语 .. (5)附录 (6)【摘要】当代大学生性骚扰问题日渐严重,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与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高校性骚扰问题调查报告

高校性骚扰问题调查报告

高校性骚扰问题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调查和分析当前高校中存在的性骚扰问题。

通过对大量的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数据分析,我们揭示了性骚扰存在的普遍性、影响以及解决这一问题所需的关键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性骚扰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情感困扰,同时也对受害者的学业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根治高校性骚扰问题,我们建议加强教育宣传、建立更为严格的制度和政策,并加强监管与惩处。

一、调查背景随着高校人口的增加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性骚扰问题在高校中变得愈发突出。

本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和分析当前高校性骚扰问题的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提供依据。

二、调查方法1. 调查问卷:我们在多所高校广泛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受访者对性骚扰问题的认知、遭遇和态度等方面的信息。

2. 深入访谈:通过对一些受访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性骚扰问题的具体发生情况、影响以及解决方案等信息。

三、调查结果1. 性骚扰存在普遍性:调查显示,在高校中,有超过60%的学生表示曾经或经常遭遇过性骚扰,其中女性学生占比更高。

2. 多种形式的性骚扰:调查结果表明,性骚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言语骚扰、肢体骚扰以及网络骚扰等,其中以言语骚扰居多。

3. 对受害者的影响:性骚扰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和情感困扰,使得受害者在学习和社交方面感到困难。

部分受访者表示曾经遭受性骚扰后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4. 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对性骚扰问题的防治措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足之处,缺少有效的教育宣传和明确的问责机制。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 增强教育宣传:加强校园内关于性骚扰的教育宣传,提高学生的意识和反响,鼓励受害者勇于站出来并寻求帮助。

2. 建立严格的制度和政策: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高校性骚扰监测和处理机构,确保受害者能够及时得到支持和保护,同时对施暴者进行严肃的惩处。

3. 加强监管与惩处: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高校性骚扰问题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制止性骚扰行为,对侵权者进行严厉惩罚。

未成年人维权学校性骚扰与性教育

未成年人维权学校性骚扰与性教育

未成年人维权学校性骚扰与性教育未成年人维权:学校性骚扰与性教育在当今社会,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尤其是在学校中,性骚扰和性教育成为受害者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学校性骚扰现象的根源和解决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全面有效的性教育,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一、性骚扰问题的根源学校性骚扰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对性教育的忽视导致了许多学生在情感和性别意识方面的缺乏教育。

这使得学生容易产生迷惑和错误的性观念,为性骚扰问题埋下了隐患。

其次,学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也是性骚扰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学校对于性骚扰问题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高,往往将问题轻描淡写,甚至将责任推卸给被害者。

另一方面,学校缺乏有效的处理机制,无法及时、公正地处理学生之间的性骚扰投诉。

这种管理不善往往为性骚扰行为提供保护,让受害者无法获得合理的维权渠道。

二、解决学校性骚扰问题的方法为了解决学校性骚扰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需要加强对性骚扰问题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师生对性骚扰问题的认识,提高他们对受害者的关注与保护。

其次,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性骚扰投诉处理机制。

建立专门的投诉渠道,确保受害者能够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

同时,加强对行为规范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骚扰行为,如何应对骚扰行为,增强他们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另外,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也是解决性骚扰问题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及时告知他们有关性骚扰问题的情况,并与他们一起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共同维护学生的权益。

三、全面有效的性教育除了解决性骚扰问题,性教育也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手段。

全面而有效的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性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性观念和性价值观。

首先,性教育应从小学开始,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通过适应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逐渐了解与性相关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性行为和性健康的观念。

其次,性教育应采用科学客观的态度,避免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和误导。

校园性侵害与性骚扰案例研讨

校园性侵害与性骚扰案例研讨
知悉前條性騷擾之情形時,應採取立即有效之 糾正及補救措施。 第一項性騷擾防治措施、 申訴及懲戒辦法之相關準則,由中央主管機 關定之。
•兩平法第38條:雇主違反第七條至第十條、 第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十三條第一項 後段、第二項、第二十一條第二項或第三十 六條者,處新臺幣一整萬理课元件 以上十萬元以下罰 21
• 二、本案相關人員與單位有哪些?
• 三、成立何單位與人員,處理任務分工?
• 四、處理過程包括學校、家長、媒體方面:
• 1、性侵同學應負何刑責?
• 2、學校應如何通報主管機關?
• 3、學校可否居協調雙方和解?
• 4、調查如果屬實性平會調查期間,學校各應 如何處理性侵害案之加害人與被害人同學?
• 5 、刑事判決未確定前、性平會調查屬實,案
整理课件
12
性騷擾法律定義
• 校園作為教育場所定義
• 性平法第2條第4款: 性騷擾: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未達性侵 害之程度者: (一)以明示或暗示之方式,從事不受歡迎 且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致 影響他人之人格尊嚴、學習、或工作之機會 或表現者。(敵意環境性騷擾)
例如二人之間熟識,性騷擾言語不以意,但
• 4、調查如果屬實性平會調查期間學校如何處 置陳老師?
• 5 、刑事判決未確定前、性平會調查屬實,案
移教評會,可否決議陳老師懲處?
整理课件
26
案例二、師生之間不合意性交
• 某一高中男老師以輔導學生課業為由, 某日要求班上一女同學放學後留下加強 輔導,於辦公室內撫摸女同學身體,並 恐嚇如不順從讓其該科不及格使其無法 畢業,女同學不敢抗拒,終強制性交得 逞,嗣後女同學因身心受創辦理休學, 後經人向校方檢舉。
整理课件

学校性侵事件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学校性侵事件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学校性侵事件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一、引言2018年,中国各大高校陆续曝出了多起性侵事件,导致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和广泛的讨论。

然而,这些悲剧性事件还是频繁地发生。

性侵事件不仅对受害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损害了学校的公信力和形象。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学校性侵事件的原因,并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预防对策。

二、性侵事件的原因分析1. 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男尊女卑,女性地位低下,这种既定的价值观对于男性强取豪夺的行为提供了一种默认和默许。

2. 教育质量:一些高校教育过于功利,忽视人文关怀和性别平等教育,学生在不断追求“成绩升学”和“求职就业”中,往往忽视了人际关系、充分发展自身素质和学习到良好的性别观念等方面的基础养成。

3. 社会环境:性别歧视和性别问题在社会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社会观念滞后,这样的社会氛围对性侵行为形成了一定的包容和默认,从而增加了实施性侵行为的风险。

4. 学校管理:一些高校存在安全管理不到位、对性侵严重的重视不够、处理不当等管理问题。

三、预防性侵事件的对策1. 宣传教育:高校应该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别差异,学习尊重和守护他人,强化女性安全保卫意识,并强调对性侵的法律意义和侵权行为的性质。

2. 协作预防: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引入女权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专家,从多个角度推进校园性别平等教育,加强对于学生的思想引导,防范性侵行为的发生。

3. 加强管理:高校应对于性侵问题要有高度重视,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举报投诉机制,及时处理学生举报事件,加大对于性侵者的惩罚力度和宣判力度。

4. 技术应用:运用智慧科技手段,例如通过APP提供实时的安全网、宣传线上举报平台、建立性侵信息发布规则,这些措施可以使得校园安全的控制更加便捷和科学。

4. 建立舆论监管:加强媒体的舆情监管,关注性侵问题的整个生命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以此增加性侵行为的舆论压力,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并批判犯罪行为。

小学生性骚扰案件分析报告

小学生性骚扰案件分析报告

小学生性骚扰案件分析报告1. 引言性骚扰是一种侵犯他人人身权益的行为,不论是在成人还是儿童之间,都应该得到严肃对待。

然而,最近在小学中出现了一系列性骚扰案件,这令人震惊和担忧。

本报告旨在对小学生性骚扰案件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提供相关的问题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

2. 研究背景近年来,小学生性骚扰案件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这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相关调查,性骚扰案件在小学中的发生主要包括言语骚扰、身体接触和网络骚扰等形式。

3. 分析结果在对多起小学生性骚扰案件进行分析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3.1 环境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性骚扰案件的发生与校园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学校的安全管理和教育不足、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都会导致儿童易受性骚扰侵害。

3.2 受害者心理特征的影响受害者往往因为年龄小、经验不足,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成为性骚扰的目标。

对受害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教育是预防性骚扰的有效手段。

3.3 加害者的心理因素性骚扰加害者往往存在心理问题,如不良家庭环境、心理阴暗等。

对加害者进行心理矫治和教育是降低性骚扰事件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3.4 社会因素的影响性骚扰案件的发生也与社会的价值观念、媒体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加强社会舆论导向、宣传教育等方式,可以提高公众对性骚扰的重视程度,进一步预防其发生。

4. 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4.1 学校层面学校应加强对校园安全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和规章制度,如加强监督和管理、制定防范性骚扰的课程等。

4.2 家庭层面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引起对性骚扰的重视。

同时,家庭中也要注意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4.3 心理干预对受害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帮助其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和自我保护意识。

4.4 社会教育加强性骚扰案件的宣传教育,倡导尊重、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念,提高公众对性骚扰的认识和警觉。

5. 结论小学生性骚扰案件的发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多方共同解决。

小学性骚扰教育案例分析(2篇)

小学性骚扰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性骚扰问题的关注,我国教育部门对性骚扰教育越来越重视。

近年来,我国小学性骚扰事件时有发生,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预防性骚扰事件的发生,本文将以一个小学性骚扰教育案例进行分析。

二、案例描述(一)事件经过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小华(化名)在课间休息时,被同班同学小李(化名)性骚扰。

小李趁小华不注意,用手摸了小华的胸部。

事发后,小华感到非常害怕和委屈,但没有告诉任何人。

几天后,小华的家人发现小华的情绪异常,经询问得知了此事。

家长立即向学校反映,学校对此事高度重视,立即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经调查,小李承认自己性骚扰了小华,并表示自己当时行为不轨。

学校对小李进行了严肃处理,给予其相应的纪律处分。

同时,学校对全体师生进行了性骚扰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案例分析(一)性骚扰的危害1. 对受害者的危害:性骚扰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使受害者产生恐惧、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2. 对校园环境的危害:性骚扰破坏了校园和谐,降低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度,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3. 对社会的影响:性骚扰事件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可能导致社会道德沦丧,影响社会风气。

(二)性骚扰教育的必要性1.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性骚扰教育,让学生了解性骚扰的危害,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成为性骚扰的受害者。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性骚扰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道德观念,促进校园和谐。

3. 预防性骚扰事件的发生:通过性骚扰教育,提高师生的防范意识,有助于预防性骚扰事件的发生。

四、性骚扰教育建议(一)加强师资培训1. 对教师进行性骚扰教育,提高教师的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

2. 定期开展性骚扰教育讲座,使教师了解性骚扰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二)开展学生性骚扰教育1. 将性骚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 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性骚扰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预防学生性骚扰

预防学生性骚扰

预防学生性骚扰近年来,学生性骚扰事件频频发生,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为了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预防学生性骚扰的发生,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防范措施。

本文将通过分析学生性骚扰的根源、提出预防性骚扰的方法和倡导性别平等教育等方面,为预防学生性骚扰提供参考。

一、性骚扰的根源分析学生性骚扰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社会文化因素:性别歧视观念深入人心,男女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约束,以及对性的认知和教育缺乏等,都是导致性骚扰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

2. 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别意识培养和性教育缺乏,对孩子的自尊心和性别平等观念的培养不到位,容易导致性骚扰的发生。

3. 学校教育环境:学校管理松散、监管不严,性教育课程缺失,教师对性骚扰的警惕性不高等,都会使得学生性骚扰问题得不到有效的预防和处理。

二、预防性骚扰的方法预防学生性骚扰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应该倡导性别平等和尊重个体差异的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性别平等教育,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2. 强化性教育课程: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性教育内容,通过系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性认知和性行为规范。

3. 家庭共育:学校与家庭共同合作,加强家庭对孩子的性教育,营造性别平等的家庭环境,共同预防学生性骚扰的发生。

4. 强化管理和监管: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制定明确的学生行为规范,对性骚扰行为零容忍。

5. 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学校应定期开展针对性骚扰问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和教师对性骚扰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三、倡导性别平等教育除了采取上述措施预防学生性骚扰,还应该加强性别平等教育的倡导。

性别平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对待性别的意识,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男女平等发展。

学校应结合教育实践,通过开展性别平等教育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性骚扰案件成因以及防范分析刘悦琳(北京师范大学 100875)【摘要】性骚扰大致可以分为公共场合的性骚扰与职业场所的性骚扰两类。

校园性骚扰包括了两种类别,应当给予一定重视。

从常见的几种校园性骚扰入手,分析校园性骚扰实施者实施性骚扰的原因,发现生理、社会因素等都可能参与性骚扰的形成。

同时也从原因出发,探索性的提出了对于性骚扰防范方法,不仅仅是在立法上寻求基于被害者一定补偿,也从性教育开始,防止这类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性骚扰;社会反应理论;原因;性教育引言性骚扰的话题似乎随着近年来女权主义的兴起,从一开始的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到了成为了当下热点问题之一,相应的立法与保护机制也成为了日常关心与讨论的话题。

例如,在2012年6月发生的“微博反骚扰”活动。

6月20日,上海地铁二运的新浪官方微博发出了“乘坐地铁,穿成这样,不被骚扰,才怪……”的微博,并配上了一张女子背影的图片。

此微博经发出后,受到了各方的热议,再如,在今年初,一名上海男子因在地铁猥亵同行的一名女乘客,而被网友拍照上传,遭到网友的“人肉搜索”。

最终事情以男子被公司辞退告终。

以上两起事件都与公共场所的性骚扰所挂钩。

而性骚扰除了于公共场所发生外,在职场上也时有发生。

其中,职业场所所发生的性骚扰事件,在英美两国的立法中,是被关注的重点,建立在性别歧视基础上的立法模式也多是针对职业场所的性骚扰,但对公共场所的性骚扰有所忽视,使受害者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法律保护。

另外,性骚扰也可以发生于家庭之中,这同样是当今立法的盲区之一。

○1且性骚扰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身体接触,除了不必要的接触或抚摸他人的身体,故意擦撞,强行搭肩膀或手臂,故意紧贴他人等。

还包括了:言语的接触,即不必要而故意谈论有关性的话题,询问个人的性隐私、性生活,对别人的衣着、外表和身材给予有关性方面的评语,故意讲述色情笑话、故事等;非言语的行为,故意吹口哨或发出接吻的声调,身体或手的动作具有性的暗示,用暧昧的眼光打量他人,展示与性有关的物件等;以性作为贿赂或要胁的行为,以同意性服务作为借口,来换取一些利益,甚至以威胁的手段强迫进行性行为。

○2而对于校园性骚扰的相关研究表明,校园中发生的性骚扰也不可轻视。

据台湾妇女基金会2002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台湾岛内80%到90%的女学生都被性骚扰过。

从中可以看出女学生也是性骚扰的主要对象之一。

○3其中,可以认为,校园性骚扰是当中一种。

全国妇联对南京、北京两地15所高校的女大学生进行调查,也发现57%的女大学生受过不同形式的性骚扰。

○4校园性骚扰同样兼并以上两种模式,且形式多样。

从肢体接触、发信息与打电话、语言挑逗与偷窥偷拍,再到性器官暴露与交换条件式的性骚扰。

与所有性骚扰一样,它具有侵害性、非合意性与隐蔽性。

它既是对受害者身体与心理上的伤害,同时也是对自身权益的伤害。

另外,不同于性交易,性骚扰常常有一方是被迫的,处于被动立场。

○5而且性骚扰发生地点相对隐蔽,特别是校园性骚扰,相对地铁或公车发生的性骚扰,其隐蔽性更强,通常于无人的小小道或无人的教室发生。

且,校园性骚扰的形式同样丰富多样。

从肢体接触、发信息与打电话、语言挑逗与偷窥偷拍,再到性器官暴露与交换条件式的性骚扰。

其中本文从校园性骚扰发生的原因入手,尝试分析性骚扰实施者的动机,再由原因出发,提出自己关于预防性骚扰事件发生的几点看法。

因缺乏相应的数据,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偏差,并且不能给出肯定的结论。

1.原因探索1.1在公共场所发生的性骚扰事件校园性骚扰的发生的相关因素众多,比如天气。

研究表明,在夏季性犯罪的比例远远大于冬季,实施者的衣着、室外环境都与此相关。

○6校园中作为公共场所所发生的性骚扰,笔者以自己熟悉两种——语言挑逗与暴露性器官——粗略的探讨性骚扰发生原因。

1.1.1语言挑逗以语言挑逗的性骚扰在雪绒花学生心理帮助热线常常出现。

每晚5点半到9点半,在前来咨询的电话中,大约一天平均存在2到3个骚扰电话。

多的时候曾经出现一天8个骚扰电话。

这类性骚扰电话通常以咨询为借口,要求接线的学生聆听与性相关的描述或挑逗,比如以与母亲或者其他亲属发生了性关系而郁闷为由,在电话中对性爱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

另外,在网络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同样也成为了一种“远距离”的性骚扰模式。

曾被学生投票选择为最受欢迎的公开课老师瓦尔特·列文,在14年10月,便被一位edX学生举报其通过网络授课对女学生进行性骚扰。

这位教授也因此受到了停课以及取消头衔的惩罚。

对于此类性骚扰,本人认为先天论所提倡的生理的犯罪因素较小。

例如现在的相关研究中,有表现出“犯罪基因”的证据支持先天论,但对犯罪基因现有研究仅仅表明的是持有该基因的人群在一定的幼年童年经历的影响下,更易犯下比常人更为血腥暴力的案件,与性骚扰等案件发生并未有实验支持其相关性。

○7虽然可能存在某些特定人群先天倾向于实施性骚扰的可能性,但环境的因素也作为解释也同样可以得到一定的合理性。

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实施性骚扰的人群,可能是基本的生理需求没有满足。

当性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满足而受挫,某些人既有可能以性骚扰的方式发泄出来,以得到一定满足,维持其自身机体的健康。

同时,在后期的教育中,中国教育体系对性教育的忽视也可以当做因素之一。

研究显示,低龄儿童的性教育有助于他们认识自身,同时也减少了成年后实施性犯罪或性骚扰的几率。

而当今性教育的缺乏,使一些群体无法正确看待与解决自身性需要,采取了极端方式。

此外,中国过度封锁所谓“黄色”影音,也不可否认的在某一程度上产生了影响。

另外,这种性骚扰中,是否包括性别歧视的因素,我们也不能简单的下一个决定。

1.1.2 露阴癖露阴在也是常见的一种性骚扰方式之一。

而露阴癖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经常会在较为隐僻的场合,走进被骚扰者,然后突然袒露生殖器官。

并从被骚扰者的惊慌失措或者尖叫等行为中得到快感。

○8对于露阴性骚扰的成因,笔者认为先天和环境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露阴癖的形患者可能自身有一定生理缺陷,比如性功能障碍等,而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利用此种方法进行发泄。

也存在可能基因过程使某些人更容易换上此类病症。

露阴癖的形成,与心理的创伤也存在相关,比如早期童年经历的影响,需要应用厌恶疗法等行为疗法进行治疗。

1.2职业场所所发生的校园性骚扰事件工作场合发生的性骚扰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与公众场合发生的性骚扰最大的不同便是,前者常常存在一个“协定”的,但这种协定看似是双方自愿,但是却是一方以职务之便、权力威胁,以对方的某些权力作为威胁,而被迫使双方达成协议。

最近发生的两起教授对研究生实施的性骚扰,就类似于工作场合发生的性骚扰。

14年7月,厦门大学博导吴春明被举报利用发表论文与保研机会为要挟,对女学生实施性骚扰或诱奸。

同年10月,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小箭被拍摄到吃饭时“强吻”两名女学生。

以上两件性骚扰案件中,学生的很多发展都与老师相关,例如评奖推优、毕业论文答辩、立项与进入高校等等,这都造成了导师在这种情况上拥有一定“权力”。

所以,这种与未来息息相关的“权力”便成为了威胁的借口,也成为了被骚扰学生不敢言语的部分原因。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马姝副教授谈高校性骚扰:“吴案从侧面再次证实了外界对学术圈中腐败现象的想像,同时也凸显出与学术腐败不无关系的导师制度内在的缺陷。

对权力缺乏洞察的方案最后只会沦为对受害者的变相谴责。

而这类性骚扰发生的原因,也存在一定是社会舆论造成的,即也有可能与社会反应犯罪学理论的某些观点符合,“犯罪既是一种社会事实,也是一种社会评价”。

○9从上文教授作评价的语句中,便可以看出“学术圈的腐败”是在社会舆论中认可的一定事实,且这种社会现实的存在,也反映出的是一种社会对这种越轨行为的一种约定习俗的“默许”。

而这种事实作为一种“刺激”,促进了处于“被舆论”的那一群体,从而更有可能进行性骚扰。

2. 惩治与预防2.1 法律完善在当下的法律建设中,中国针对性骚扰的相关法律漏洞,或者说在世界范围都存在的一个漏洞就是对性骚扰没有一个准确定义。

感性骚扰的界定常常是被害者自己“主观”上的,特别是言语形式的性骚扰,存留下来的证据少,大量的精神伤害和轻度的身体伤害确实难以留下证据,常常使性骚扰不能够成立。

例如在英国的定法中,对性骚扰的定义中便是“通过性行为滥用权力,在工作场所和其他公共场合所欺凌、威胁、恐吓、压抑他人。

这种性行为包括性暴力、身体接触、暴露性器官等。

性骚扰也是一种性伤害形式,是性暴力的一种延续。

作为滥用权力的一种形式,性骚扰常与其他形式的歧视交错在一起,如年龄、种族、性别等方面的歧视。

这对受害者制造了一种敌对的环境,使她们感到被贬低身份,不受欢迎。

性骚扰造成生理、心理和感情上的伤害。

”○10这些主观的“心理、感情伤害”往往是最严重的,但却是最难以实际存在的形式来证明的。

因此,现在的立法往往达不到一定的惩罚效果,对减少性骚扰发生也没有一定有力作用。

而最近几年出现的化学阉割成为了一些地区针对性侵害的方法之一或预备方法之一。

韩国的化学阉割主要是正对恋童癖患者,使用化学阉割的好处之一便是他的长期有效性。

恋童癖位作为一种难以根治的心理疾病,是有着重复犯罪的可能性的,化学阉割减少了这种可能。

但是笔者认为,性骚扰虽然是性暴力的一种延伸,但是化学阉割的应用未免过重,且化学阉割本身存在一定争议,对人体的伤害性还未探清。

但我认为,香港针对恋童癖的方法值得借鉴。

○11“建立性骚扰”的档案,不仅仅是一种记录,还是对以后用人单位的一种警示。

且这种档案的建立也可以帮助对性骚扰实施者的侦查。

多人反应,可以从某方面某程度上的对此人的行为作出怀疑。

并且着具有一种警示作用。

2.2 性教育课程设立古典学派所提倡的“法律控制论”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控制犯罪的目的。

且比起实施性骚扰后,再进行一系列的干预,在性骚扰行为形成前进行干预更有效。

○12有研究表明,早期的性知识教育对将来的性犯罪减少存在显著相关。

而审视当下国内的性教育状况,可以发现并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真正实施性教育课程的中小学寥寥无几,规范的性教育课本还未完全确定,“性”仍然是一种难以企口的文化。

在脑与学习科学院就职的刘文利老师便致力于低龄儿童性教育,性教育推动的过程中,也是举步维艰。

北京市同意试点的也仅仅是几家农民工子弟学校,另外,课本的绘制等也缺乏改进。

另外,除了最需要得到对自身了解的低龄儿童,作为少有接受性教育的高中、大学生,同样也缺少正式、专业的渠道获得知识。

这种性知识的缺乏,一方面,对可能实施性骚扰的人来说,加大了他实施的可能性。

因为知识的缺乏,是很有可能使其无法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自己的性冲动,或者类似于露阴癖等心理障碍者,无法正视自己的生理缺陷,另一方面,对潜在的受害者来说,缺乏一定对这类突发知识的应激策略,很容易缺失正确处理方法,留下心理阴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