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合集下载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在中国的散文写作中,属于居于象征主义和新派的抒情散文,其特点是强调一种抽象的清新柔美的感受,能够将人们深刻体验到一种淡淡的和谐愉悦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有:
一、意象清新细腻:在朱自清的文字中,意象清新细腻,比喻、拟人、抒情等手法灵活多变,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朱自清的情感。

二、结构精美:朱自清的文字中句式整齐,层次清晰,结构精美,因此形象生动,使人细细品味,令人流连忘返。

三、抒情优美: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注重抒情,以及隐含着的淡淡的禅意,抒情优美,充满诗意和淡雅的韵味。

四、细腻淡雅:朱自清的文字细腻淡雅,具有活泼而优美的口吻,充满清新的禅意,能够让人们融入到一种简洁而精致的自然风景之中。

论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论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论朱自清的散文特点论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而在众多作家的散文作品当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容忽视。

他的散文语言优美清丽、感情细腻真挚并且淳朴。

对于中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语言积累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小编和大家说说论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

论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朱自清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这些作品细腻华美、婉转清新,从内容到形式都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也成为后代语文教学课本历久不衰的范本.纵观朱自清的散文风格,主要表现在:隽永的意境,清秀的语言,精巧的结构,真挚的情感等方面.一、构思缜密,布局精巧(如,全篇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用的方法来描绘景物,抒发感情.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像行云流水一般,达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可贵境界.结构文章的同时,作者又进行了精心的剪裁和巧妙的安排,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平铺直叙,而是略写与详写相结合,既有大笔涂抹,粗线条的勾勒,如第二自然段;又有,精细入微的描摹,如作品的第四、五、六自然段荷塘月色的部分.作者按照观察的角度,,由上而下的,选择了一系列最能表达他心绪的自然景物进行绘声绘色地描写.先写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次写月色,再写荷塘四周的环境、景物,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恬淡幽静的荷塘月夜景色,从而烘托出作者寂寞惆怅、孤独苦闷的心境. )二、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子,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不会特地从正面去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经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地从侧面或背后去看父亲,而且也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用简笔就点破了“背影”题旨.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从北京、徐州、南京等地一路写来,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示了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以后,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用繁笔细腻的刻画,写得委曲婉转.写父亲“迂”的行为: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咛“我”、嘱托茶房等,表现了父亲纯朴忠厚,对儿子关切的心情.当然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亲不惜劳苦的深情.作者在这段的最后,妙的是以反衬手法强烈地烘托了儿子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从而使抒情十分真实深厚.作者叙说自己许多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太聪明了”,将父亲的一系列所谓“迂”的行为和自己的“聪明”对比起来,通过质朴的生活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富于其中,融情于事,委婉地赞美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后,又一次地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文章阅读网)三、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自己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锤炼.“我们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出于一种方言,这是语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种方言术语加以扩大,成为自创的语言.”②先生虽曾在中对朱自清的语言颇多微词,但是他也认为朱自清的文字朴实清畅.“他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③比如在《春》中写草的句子“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都极具特色.除了这种鲜明的口语特色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在其他方面也极具艺术魅力. )。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其散文作品风格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散文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文学史、社会生活、自然景观、人物传记等,不但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而且对于人们的思想和品格修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探究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学精神以及人文情怀,为大家深入了解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和立场提供新的视角。

一、小说美学的体现朱自清小说作品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强烈的小说美学风格。

朱自清的小说作品以情景描写和人物塑造为主要手法,以真实和幽默的笔调为特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历史价值。

通过细微的描写和人物的交际,朱自清的小说作品呈现了生动丰富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和历史遭遇的关注与思考。

朱自清小说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细腻而又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扣人心弦的情节,都展现了小说的独特魅力,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二、独特的人文情怀朱自清散文作品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深刻的人文情怀。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表达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现代事物的深入思考。

朱自清散文作品中的语言、题材、人物等方面都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背影》就集中地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深情追忆。

朱自清散文作品除了对传统文化和人情世故的关注之外,还对自然、历史、现代生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人文情怀不仅仅体现于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价值观的关注。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另一个朱自清散文作品的艺术特点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思辨精神。

朱自清的作品中融合了传统美学、新文化、现代文学等多种思想体系,既有对抗传统封建思想的反思,也有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思考。

作品中通常有对于人生、人情、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探究和思考,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态势的思考和预测。

朱自清的作品表现了他对于世界的独特发现和理解,采用一种深度思考的方法对现实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他的散文生动而有深度,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被誉为“散文圣手”。

研究朱
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探究其语言风格,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有三个明显的方面:一是抒情,二是精炼,三是细细琢磨。

首先,朱自清散文具有浓郁抒情的特点。

朱自清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字,他笔下的每一句话都散发出深情的气息,充满抒情性。

特别是他在处理某些情节和感悟的时候,常常以浓郁的抒情手法,表达出人间的真情实感。

其次,朱自清散文具有精炼的语言特点。

他的散文形式并不长,篇幅也不长,但语言尽可能地精炼,每一句都能表达出他想要传达的意思。

例如他的代表作《兰》一文,文字精炼细腻,意蕴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再者,朱自清散文具有细细琢磨的特点。

朱自清的文字具有内在的张力,他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琢磨的,以语言处理出各种细微的变化。

他的语言就像一副美丽的油画,他隐晦的语言,使人的情感得到了更深的唤醒和提炼。

朱自清的文学造诣深远,他的语言特色也将会影响我们许多人。

他的文字虽然外表简单,意思却深刻锐利。

他的文字往往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唤起了我们更加深入的关注,他的文字让我们的读书体验获得了高境界的提升。

总之,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是独特的,浓郁的抒情、精炼细腻、细细琢磨,都是朱自清伟大文学创作背后的原因,也是我们永远不能忽视的语言艺术美学。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与创作风格研究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与创作风格研究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与创作风格研究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以清新淡泊、纯朴自然、情感丰富、富有哲理性等特点成为散文的代表之一。

作为一位文学大师,朱自清散文的创作风格和特点非常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一、特点之清新淡泊朱自清散文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清新淡泊。

他的散文写作内容大多围绕他所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而且常常描写那些看似平凡而且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

在朱自清看来,这些普普通通的事物和场景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为真实的感情和生活状态。

朱自清散文中常常出现的乡村风景、季节交替的变化、蔗糖田、小河边、白墙青瓦的故宅等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家园式的温馨和尊重。

他用深情款款的笔触去描写这些感人至深的画面,表现出一种清新淡泊、质朴真挚的生活态度。

二、特点之纯朴自然朱自清散文的另一个特点便是纯朴自然。

他常常把自己身临其境的生活经历通过写作形式,展示给读者,让人不禁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朱自清的散文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他常常记录下身边的人物、事物、情感,这些素材极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他的散文中,出现了许多平凡而优美的细节,像是蚕缕秋凉推门望月、窗间珠帘半卷凉生和滴答凉敲的雨声等,都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三、特点之情感丰富朱自清散文还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的风格。

他用朴实的语言,流淌着浓厚的人情味和文化底蕴,从而表达出那些经历过的真情实感。

朱自清的散文饱含着对人性、生命、爱、道德、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感悟,他笔下的每个角色都是经过深刻思考和人生历练后塑造的。

因此,他的散文不仅是一种门类,更是一种精神体魄的浸润和熏陶。

四、特点之富有哲理性朱自清散文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富有哲理性。

他的作品对于人生、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也以一种朴实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常常是由一些小事物渐渐引向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如《背影》、《春》和《读山海经》等,有些篇章不仅仅只是通过其所述之事的多样而具有深度的思辨,还恰当地融合了音乐、历史、文学等方面的感悟,形成一种独特的叙述和抒发方式。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精要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精要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艺术,重点表现在开创了新时期口语化散文的先河,为后期白话文及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细腻委婉的景致观察和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锤炼,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构思,融情于景,创造了一种情趣之美、景趣之美、希望之美,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使其后的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缜密精巧的构思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但构思却很见匠心。

1.刻画描写,出奇制胜朱自清的《背影》出乎常理,不去描写人物的眼睛或面部表情,而刻意从“父亲”的背影上下手,抓住人物的一瞬间形象去刻画描写,出奇制胜,写出了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

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

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散文最可以自由创作,文无定法,固守别人的成功经验没有出息。

在绘画艺术中,早有人画过背影,如俄国画家保•别林斯基的《在校门旁》画了藏族妇女的背影,以为写背影是个创新,而没有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写出新意,也会成为老一套,不新鲜了。

《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又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来增强结构的完整性,从“离家”开始,至“归家”而终,其间,从小路、荷塘、荷叶、荷花到树林、远山,各层情景步步深化,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结构布局严谨精美。

关于伦敦和欧洲诸地的游记,行文力避“我”的出现,而“我”的情思,“我”对西方世界的东方式观照,并未消泯净尽。

2.设置文眼,凸显焦点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个成熟的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诸方面,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上都烙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那就是构思的精巧,结构的缜密,情感的真挚,语言的朴素清晰。

一、现实主义创作与真实情感的完美结合。

(1)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的早期散文创作活动,全部是在现实主义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并且结合他个人的写作修养,审美观点,联系当时文艺界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不少关于散文创作的见解,同时,在创作实践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2)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他对散文创作的基本主张是: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

他在好多篇作品里都主张“‘以文载道’,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这个基础上,他竭力提倡‘写实文学’”。

(3)现实主义艺术特征。

他在创作态度上的不自我掩饰,使他的散文作品独具一种艺术真实与风趣相统一的特色。

他在提倡写实,深入观察、革新的同时,又一再强调真挚和亲切:“虽只一言一动之微,却包蕴着个人的性格,最要紧的,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

”“在它们里,我见着活活泼泼的真实的人。

”所以在他各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一个“活脱脱1的朱自清”。

(4)在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借写景抒发真实情感的篇章。

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用真挚的情感做骨,以细致准确的观察、精工传神的描写、五彩缤纷的想象为肉,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在写景抒情散文上,朱自清最擅长浓墨重彩、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

这类散文文笔优美、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是真实的情感。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都写得缜密深厚、情真意切,但具体分析起来,其思想内容又可概括为如下几类: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最擅长浓书彩墨、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

这类散文文笔优美、绮丽纤浓、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尤其可贵的是,这些散文无不深蕴着作者生命中的人生体味和感情色彩,表达出作者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复杂的思想内涵。

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都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与好友俞平伯一起泛舟郊游六朝金粉胜地的秦淮河,备极朦胧奇诡的美,作者在涂抹丰富浓郁的色彩来描绘秦淮河的灯影、水色、月光和歌声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进去,让人深味作者心中隐藏的“幻灭的情思”。

作者产生这样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当时,“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高潮已过去,他在文化思想界处于暂时沉寂的苦闷氛围中,不免有些“寂寞”和“惆怅”,但他依旧踏踏实实地进行着探索和思考;又如《荷塘月色》,文章一开头就将“我”的一时心情告诉读者,接着用简笔勾勒荷塘四周的轮廓,再以浓墨描绘荷叶、荷花和月色、蝉鸣、蛙叫,其中直写荷塘独处的妙处,曲写荷塘的清幽静谧,从而一起一伏地道出“我”由于夜游荷塘而牵引起一缕乡愁,折射出动乱的现实在知识分子精神上引起的时代忧思;即使象《绿》、《春》这种似乎纯粹写景状物的散文,也流露出作者执着现实,向往光明与美好未来的乐观情绪。

此外,还有诸如《扬州的夏日》、《白马湖》、《南京》、《重庆一瞥》、《潭柘寺戒坛寺》、《松堂游记》等写景记游篇什,也都表现了作者对山水和乡土的热爱之情。

总之,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朱自清的此类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积极探求,使之成为作者生命中的一部分东西。

记人叙事散文。

最能传达朱自清散文神韵的,还有这类作者自叙性质的散文,如《背影》、《给亡妇》、《儿女》、《择偶记》等,这类散文,用笔朴实平淡,写得本色自然,甚至有点琐碎,但有着很强的感情冲击力,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做到以事传情,从侧面暴露出旧社会的黑暗,洋溢着作者沉痛的无奈与申诉。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真挚朴素、意境优美的风格在近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先生的散文善用寓情于景、以物载情的方式通过景物、事物的描写展现出深刻、触动内心的情感。

利用最简单的白描手法透过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感情力量。

散文风格虽朴实无华,但先生的散文常用词缜密,描述景物细致入微、恰到好处,为文如作画,精工细琢、浓墨重彩,让人每每阅读都能穿越字里行间进入当景遇见当人接触当事体会当情。

形象生动而有韵味的创作特点使每个字都赋有力量,多一分少一分都不是朱自清先生的风格。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记录了时代的变化、残酷的现实、文化的衰败与进步,让后人能够从他的散文中感受的那一世人的情怀。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写作背景;特点;情怀一、朱自清散文的写作背景对于作家而言,散文作品的思想往往是自身内心的情感据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引发的,所以想深刻的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内容,定要了解贯穿作者当时处在的创作境况。

(一)社会背景世人皆知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的拓荒者之一,大部分的`创作都处于旧中国时期军阀割据,帝国势力日益猖獗的时期,当世祖国在风雨中像一粒渺小的砂砾与帝国主义做斗争,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知识分子朝不保夕。

作为近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

因此,在众多先生的散文也都渗透着时代的声音。

(二)家庭背景朱自清生于官宦家庭,父亲是个读书人,做过一些小官。

官职虽然不大,却对于家中的长子朱自清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光宗耀祖。

从小接受过极严封建教育的朱自清,在青年时期萌发出了新思想。

有一腔青年报复的他毅然决定离家闯荡,父亲的封建家长专制思想与朱自清的个性自由解放思想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

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小宁静”,而追求刹那问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2、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

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

3、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了。

例如:《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状其小知小觉出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

4、朱自清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这些叠字叠词小仅增强了物态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

5、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

《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

朱自清散文特点

朱自清散文特点

朱自清是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他的抒情散文脍炙人口。

散文专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其中很多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生活感受,他敏锐地表现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作者倾注于人物形象中的感情力量,扣人心弦,引起读者对社会对人生深邃的思索,与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发生共鸣,增添了散文的感召力;他的散文构思缜密精巧,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在自然质朴中见到独特的情致;为文如作画,浓墨重彩,工笔细描,画出了各“景”中特有的意境;词语细致精当,形象生动而有韵味。

一、朱自清散文的最大特色是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亲切感。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只有一千五百多字,既没有深奥的哲理,更没有华丽的文词,却那么动人,使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原因在于作者是以最诚挚的态度抒写人生中平凡的一幕!“依我看这就是全部因为写的是真情、至情,是父子情深这样一个文学话题……这样一片真挚感情的人叙写,不论它是否与人性论、人情论、人道主义这样的理论大道理搭界,毕竟总是最能扣响人们的心弦,引来心坎深处的深深共鸣的。

”首先,主要是作者能够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敏锐地提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细端末节”,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透过对背影的描写,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使这一形象栩栩如生地跃出纸面。

描写背影时最先显现于读者眼帘的,是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形态,色调十分浓重。

这一高洁的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给人以憨厚朴实的印象,而且为下面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

紧接着写他的动作,先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继则“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最后推出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特写镜头:“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样子”。

这里写的是背影,实际上揭示的是父亲内在的感情,透过那手脚并用,努力攀登的背影,使人们真切地窥见到他为儿子不惜劳苦的深情!通过凝练的文笔以态传神,揭示主旨,这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典型手法。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1881-1936)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主要以散文著称,散文分为诗歌和散文,他的散文体现出高雅、真挚、典雅的风格。

他用简练的语言,集中表达思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主要有几方面:一是文字简洁、概括性强。

朱自清的文字具有朴素、概括性强的特点,他往往把一个话题的全貌概括在短短的几句话里,把有限的篇幅,充分利用起来,展示出具有深刻思想的文章。

二是直观性强。

他的文章像是一幅画一样,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语言中散发出一种灵动而又朴实的美感,既有生活中熟悉的细节,又能够展现出深刻的思想观点。

三是抒情性强。

朱自清的文章带有高雅的抒情色彩,他在文字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用温和的文字勾勒出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他的文字里充满了深情厚谊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他的淳朴而温暖的文字。

四是表现力强。

朱自清的文字独特之处在于他把生活细节和文学符号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文章充满着浓郁的诗意。

他把生活中朴实的景象包装成一幅多彩的画卷,把各种情节和寓意,融入笔端,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表现力。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简洁的文字、充满直观性的内容、流露出抒情的情感以及强烈的表现力,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的文字淳朴而有力,弥漫着恬淡细腻的气息,给人带来一种淡然而又深邃的感受。

朱自清的散文,用他那简练的语言,剖析出人生的忧患和欢乐,向读者提出深刻的思考。

他以自己独特而又神奇的文字,引领我们去感受自然、去思考人生,开启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文学的魅力。

朱自清的散文,激发了我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的散文作品以清新、简洁、自然、真情实感著称,被誉为“自清散文”。

以下是对他的写作风格的一些具体解释和拓展:
1. 清新自然: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大多清新自然,以描绘现实生活和自然景观为主,注重语言的直白和真实。

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

2. 简洁明了: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不冗长、不拖沓,易于理解。

他善于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快速地理解和感受到他的心境和情感。

3. 真情实感: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充满真情实感,他的文章内容真实、感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感。

他注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与自然的互动,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 独特的风格: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他以自然、清新、真实的风格著称,同时兼具古典与现代的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魅力。

他善于运用诗词的意境和韵律,使散文作品更具有诗意和美感。

5. 关注社会现实: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关注社会现实,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同时也启迪和鼓舞了后人,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清新自然、简洁明了、真情实感、独特风格,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朱自清散文特点

朱自清散文特点

朱自清散文特点朱自清抒情散文的特点:1、感情真挚淳朴;2、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3、善于集赋、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手挥目送,既曲尽其意又余韵袅袅;4、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朱自清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的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逸和否定。

[4]分类介绍1、关于主要散文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

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

”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到的评价。

《雪朝》(1922年;文学研究会的成员的合集)《毁灭》(1923年;长诗)《踪迹》(1924年;朱自清首本诗与散文集)《背影》(1928年)(被选入上海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语文教科书第五课、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教科书)《春》(1930年)(被选入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教科书第11课、浙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科书、上海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语文教科书、鄂教版七年级下教科书第六课、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科书第十四课、京教版七年级下教科书第一课)《欧游杂记》(1934年)《你我》(1936年)《伦敦杂记》(1943年)《匆匆》(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人教版‟六年级教科书第2课、鄂教版六年级教科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长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语文论述《新诗杂话》《经典常谈》《诗言辨志研究》《标准和尺度》《语文零拾》《论雅俗共赏》《书评与议文》《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出版、开明《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出版、古籍《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出版。

朱自清散文特点

朱自清散文特点

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2、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首先,作者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

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

作通感修辞,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再如《春》。

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

“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缜密精巧的构思。

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

《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四)、独特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

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温州的踪迹。

绿》语言的纤秾,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

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总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朱自清以其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

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

散文创作特点主题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

朱自清散文主要特点_朱自清文章特点

朱自清散文主要特点_朱自清文章特点

朱自清散文主要特点_朱自清文章特点
1. 朱自清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
艺术效果。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

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 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
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3. 作品:
1922年《雪朝》诗集
1923年《毁灭》长诗
1924年《踪迹》集诗和散文
1928年《背影》散文
1930年《春》散文
1934年《欧游杂记》散文
1936年《你我》散文
1943年《匆匆》散文
1944年《伦敦杂记》散文
1945年《国文教学》论文集
1946年《经典常谈》论文集
1947年《诗言志辨》诗论
1947年《新诗杂谈》诗论
1948年《标准与尺度》杂文集 1948年《语文拾零》论文集 1948年《论雅俗共赏》杂文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朱自清散文特色分析

朱自清散文特色分析

朱自清散文特色分析
朱自清是20世纪中国近现代散文运动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散文着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性经验,强调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

他的散文具有以下特点:
1. 对生活的关注及真挚感受
朱自清的散文中处处有对生活的关注和真挚感受,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生活中的点滴经历及情感体验表现出来。

例如,他在《荷塘月色》中描述荷塘中的月亮,不仅描绘了月色的美丽,还从月亮的形状和颜色中感受到了自然万物的柔美和原始纯洁。

2. 善于展开故事情节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常常通过展开故事情节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春》中描述了一个以“春”为主题的故事,从了解到春天的到来,到散步、寻找痕迹,到细细咀嚼春的味道,再到结束时的私人情感和对整个春天的赞美,故事情节全面展示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感性认识。

3. 描述简洁朴素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简洁朴素,以开场和结尾为主,情感丰富,充满生命气息。

例如,《荷塘月色》的开头,以“雨后初晴,人静物自凝”开场,引人深思,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作品结尾,以“这时候又是一阵香气飘来,荷叶田田如在波上漂”,为整个故事画上一个圆满的一笔,令人回味无穷。

4. 表达情感多样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情感多样,既有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也有对人性的感悟和寄托,还有对生命的珍视和回忆。

例如,《背影》中,通过描述父亲走在小溪边,带着九岁的儿子去上学这段故事,裹挟着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成长中的迷惘,表达了对家庭、亲情和生命的珍视。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是一种情感丰富,内容真切的随笔体文学,具有对生命的关注和珍视,对人性的探寻和表达的特点,是中国近现代散文运动中的重要代表。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作《春》、《背影》等,以其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风格,为后人所推崇和模仿。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情感真挚,自然流畅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往往以情感为主线,以真挚、细腻的感情展现人物和事物的形象。

他的语言自然流畅,不刻意追求华丽的修辞,却能在平凡的生活琐事中发现人性的本质,使人感受到真挚、深刻的情感。

例如,他的《背影》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对父子之间的亲情描写,展现了人性的高尚和温暖,令人动容。

在文中,他用简单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父亲送儿子上学的细节,让人感受到父爱的深沉,也让人回忆起自己的父亲。

二、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往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营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他的描写方式,常常将事物的形象和情感融为一体,令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真实。

例如,他的《春》就是一篇以春天为主题的散文,通过对春天的细致描写,抒发了他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他还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三、言简意赅,语言优美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语言简洁而优美,不追求华丽的修辞,而是力求言简意赅,将复杂的思想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他的语言通俗易懂,却能把深刻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荷塘月色》是一篇以荷花为主题的散文,通过对荷花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敬爱之情。

在文中,他用简单的语言,却能将荷花的美妙形象和深刻的思想融为一体,令人感受到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领悟。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以情感真挚、描写细腻、言简意赅、语言优美为特点,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是一种思想的启示和文化的传承。

朱自清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朱自清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朱自清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1)抒情的委婉细腻美:①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根基,是其作品内在联系的纽带;②不粉饰,不渲染,以平易的叙述寄寓深情厚意。

将自己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作品,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多表现父子之情、夫妇之情、儿女之情等,或温厚、或感伤、或幽默的人伦之情,尤为动人。

(2)写景的诗情画意美。

朱自清原是一个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其诗人本色,“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作者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3)结构的精致巧妙美。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构思更见匠心。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景写情,表现了很强的时空顺序,描写秦淮河上的水色、天光、月态、灯影。

《春》从三个层次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导读: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

“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缜密精巧的构思。

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

《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四)、独特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

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温州的踪
迹。

绿》语言的纤秾,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

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总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朱自清以其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

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1.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2.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3.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4.论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5.论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6.朱自清散文《论青年》
7.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8.朱自清《论别人》
上文是关于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