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转型和香港港的发展
香港经济在新时期的转型与发展
香港经济在新时期的转型与发展从香港历史上的经济角度来看,它一直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贸易枢纽和金融中心而著名。
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内地崛起的挑战,香港的经济也面临着转型和发展的新挑战。
第一,挑战与机遇并存香港经济经过几十年的急速增长,现在已经处于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与中国内地的关系愈加紧密,全球化和数字化进程加速,国际贸易持续强劲增长,新兴科技引领全球经济转型。
与此同时,香港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压力:日益严峻的全球贸易环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复杂的政治形势、缺乏新的增长点、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产业的冲击等等。
在这种背景下,香港必须实现经济转型和创新,以适应全球经济和竞争的新格局。
第二,从贸易中心到技术中心香港早期以贸易中心为主,随着中国内地的崛起,香港逐渐转变成为离岸金融中心和国际服务中心。
但随着全球科技冷战的加剧、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潜力逐渐被认知,香港被认为需要更注重作为技术和创新中心。
香港政府近年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并将“三科技”(智能城市、人工智能和健康科技)列为长远发展的优先领域,希望通过转型和升级,实现经济的转型和繁荣。
第三,从工业化到服务业香港经济最初是以工业为主,随着中国内地快速发展成为工业大国,香港制造业的地位逐渐下降。
如今,香港的经济已经彻底转向服务业,其贡献已经从过去的20%变成了目前约70%。
在服务业中,金融、旅游、教育、医疗、法律服务、物流、国际会展、文化创意等领域都是香港的优势产业。
但随着技术创新的加速和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加剧,香港必须进一步发展并丰富服务业的内容和业态。
第四,从依赖大陆市场到拓展多元市场香港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内地,但随着全球经济整体形势的不稳定和贸易争端的加剧,香港必须寻求更广泛的市场,并依靠多样化的客户群体。
香港已经积极寻求与全球市场对接,希望减少对内地市场的依赖,同时加强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和地区的经贸合作。
香港 发展现状如何
香港发展现状如何
香港的发展现状相当复杂,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首先,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成熟的金融体系和高度自由的经济环境。
这使得香港成为吸引外资和国际企业进驻的重要地区。
香港也是一个自由贸易的枢纽,具有开放的市场和完善的法律制度。
然而,香港的政治局势近年来变得紧张。
2019年起,香港爆
发了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活动,抗议者要求政府回应民众的诉求,包括普选权和言论自由等。
这些示威活动引发了严重的社会撕裂和暴力冲突,对香港的社会和经济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另外,香港的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国际竞争力下降、土地和房屋供应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此外,香港还受到了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
这些因素都对香港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然而,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机遇。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支持香港的发展,特别是推动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以及加强与内地的合作。
这些举措有望为香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促进香港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多元化。
总的来说,香港的发展现状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复杂局面。
政治局势的紧张和经济压力都对香港的未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香港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特别是与内地的合作以及参
与大湾区建设。
香港需要继续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以克服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香港经济发展历程
香港经济发展历程香港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当时香港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
由于其地理优势和自由贸易政策,香港吸引了商人和投资者的注意,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
在20世纪初,香港的经济主要依赖于航运和贸易。
然而,二战后,许多国家纷纷实行保护主义政策,对香港的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香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降低关税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吸引外国投资。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香港逐渐转型为一个工业和制造业基地。
低劳动力成本和高效的生产制度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者和制造业公司。
香港的制造业迅速发展,成为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980年代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使得香港成为与中国内地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
香港在金融、贸易和物流等领域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到了1990年代,香港经济进一步多元化发展。
香港的金融业成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证券交易所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
此外,旅游业、房地产业和专业服务业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香港回归中国后,香港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香港作为中国内地与国际社会的桥梁,为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香港的金融体系和法治环境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储备,都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
然而,近年来香港经济面临了一些挑战。
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对香港的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部分投资者和企业开始对香港的前景表示担忧。
此外,香港经济也面临着来自其他亚洲城市竞争的压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总之,香港经济经历了从贸易港口到工业基地再到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
香港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开放的经济政策和高素质的人才,持续吸引着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致力于保持其作为一个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
香港经济发展趋势
香港经济发展趋势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一直以来都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然而,近年来香港的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香港经济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
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是香港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贸易摩擦的增加,香港的出口形势面临许多挑战。
此外,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香港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引擎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趋势方面,香港正在加大对创新科技的投资。
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和机构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
香港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和创新型企业在香港落户。
这些科技创新的投资和发展将为香港经济的未来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香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关注。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和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的融合,香港的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国际化。
作为一个连接中国内地与全球市场的桥梁,香港将在国际金融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香港。
另一方面,香港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香港拥有独特的文化和美食,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和旅游消费的增加,香港的旅游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此外,香港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提升香港的文化旅游吸引力。
然而,香港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的下行压力增加,香港可能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
其次,香港社会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和高房价等。
这些问题可能对香港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风险,香港政府正在着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一方面,政府将继续支持创新科技和创业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的转化和应用。
香港以前与现在的变化
香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几
百年前。
近几十年来,香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小型港口城市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香港以前的经济主要依赖于贸
易和服务业,而现在的经济更加多元化,包括金融、信息技术、旅游业等。
香港的经济发展也使其成为一个全球金融中心,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前来投资。
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香港以前的城市建设落后,基
础设施落后,而现在的城市建设更加现代化,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香港的城市建设也使其成为一个全球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香港以前的社会发展落后,社
会福利水平低,而现在的社会发展更加先进,社会福利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香港的社会发展也使其成为一个全球社会福利先进的城市,吸引了众多外国人前来定居。
总之,香港以前与现在的变化是巨大的,从经济、城市
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香港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
香港发展现状
香港发展现状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商业枢纽,在不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首先,香港在金融领域具有强大的实力,拥有全球最自由和活跃的金融市场之一。
香港证券市场是全球融资的重要来源,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和投资者。
此外,香港也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另外,香港的物流和贸易环境也得到了持续的改善和发展。
作为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口之一,香港连续多年保持全球货运量最大的地位。
同时,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贸易自由度和开放程度高,吸引了众多国际公司在此设立办事处和总部。
教育和科技领域也是香港的发展重点。
香港拥有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同时,香港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通过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本地企业以及吸引国际科技公司来港发展。
然而,香港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要的挑战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香港现有的经济主要以金融、物流和贸易为主,而其他领域如创新科技等的发展还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香港还面临人口老龄化和房屋短缺等社会问题,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总体来说,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发展现状相对良好。
然而,为了持续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香港需要继续推动经
济结构转型和提升创新科技能力,同时也需要解决人口老龄化和社会问题等挑战。
论香港的近代转型
论香港的近代转型香港是一个独特的城市,其近代转型的历程不仅备受关注,而且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渔村变成了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现代化大都市。
香港的近代转型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香港在政治上经历了重大的转型。
在19世纪末,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并一直保持着英国的统治,直到1997年回归中国。
在这段时间里,香港的政治制度逐渐发展,从最初的英国殖民地政府到后来的行政长官制度。
这种政治转型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其次,香港的经济转型也是其近代转型的重要方面。
香港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其地理位置和自由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商业活动。
在过去几十年中,香港的经济从制造业转向了金融、服务和创新产业。
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变使香港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企业和人才。
最后,社会变革也是香港近代转型的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香港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现象明显,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同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劳动力需求也不断变化,导致香港面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住房短缺、劳工权益等。
这些社会问题成为香港社会发展的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总之,香港的近代转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这个城市在近代转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而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都市,为全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范例。
然而,香港的转型也面临着各种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持续的发展和改革,香港才能实现更加繁荣和稳定的未来。
香港经济转型和香港的发展 经济学理论论文
香港经济转型和香港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论文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转变。
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
我国从九五计划开始即提出了经济转型问题。
以下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经济学理论相关论文:香港经济转型和香港的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阅读!香港经济转型和香港的发展全文如下:香港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是继纽约和伦敦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是香港经济与香港港互动的结果。
香港港支持香港经济的发展,而香港经济的发展,又可以生成更多的货流,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从1992 年至2004 年,香港港雄踞全球集装箱港口榜首十余年。
内地改革开放后香港制造业大量内迁,香港自身货流生成能力随之大幅度下降,香港港成为一个靠中转货流支撑的港口。
2018 年,香港港中转货物吞吐量占货物吞吐总量的58.7%,集装箱中转吞吐量更占集装箱吞吐总量的70.9%。
这表明,港口的类型主要取决于所在城市的经济形态,并随着城市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1 香港港成为中转港的发展历程。
香港港成为中转港,是香港经济转型的结果。
20 世纪70 年代,新加坡、韩国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抓住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机会,利用自己价廉、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大力吸引外来的投资和技术,以发展加工贸易带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从而迈入了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1980 年,香港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2.8%,就业人数超过100 万,约占香港就业人数的40%,制造业成为了香港的支柱产业。
加工贸易中原材料、零部件的大进和制成品的大出,都需要港口,尤其是集装箱港口的支持。
当时的香港港已经是全球的集装箱大港(全球排名1970 年第31 位、1975 年第4 位、1980 年第3 位),而制造业又可以生成大量集装箱货流,保证了港口的持续繁荣。
香港特别行政区述职报告内容
香港特别行政区述职报告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向各位领导提交年度述职报告,就香港特别行政区在过去一年中的工作和成就向各位做详细汇报。
一、政治稳定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香港的政治稳定。
我们积极推动“一国两制”方针的落实,依法保障香港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通过与中央政府的密切合作,我们成功缓解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争议,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经济发展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商业枢纽,经济发展一直稳步推进。
在过去一年内,我们积极推动创新科技、金融、物流等行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指标持续向好,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和企业来港投资,为香港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三、社会福利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福利事业,致力于改善民生。
我们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我们有效改善了弱势群体的
生活状况,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四、文化交流
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特别行政区政府一直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合作。
我们举办了一系列艺术和文化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文化从业者。
通过文化交流,我们促进了香港与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提升了香港的软实力和国际形象。
总结:
在过去一年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通过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全力支持香港的发展,为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而持续努力。
谢谢各位领导的关注与支持!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香港经济转型和香港港的发展
香港经济转型和香港港的发展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具有高度自治权。
自1997年回归中国以来,香港在经济转型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重点讨论香港经济转型和港口的发展,并分析其影响和前景。
香港经济转型是指从传统的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
在过去几十年里,香港经济经历了多次转型,从制造业经济转型为贸易和金融服务中心,并逐渐发展为全球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这个转型的成功主要归功于香港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市场经济的作用。
首先,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享有低关税和简化的进出口手续,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和投资者在香港设立办事处或子公司。
香港的贸易自由度和便利的商业环境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吸引了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进入香港市场。
与此同时,香港政府积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各种经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
其次,香港以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量国际金融机构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
香港作为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拥有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法律制度,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吸引了全球投资者和资金流入香港。
香港还拥有庞大的股票市场和资本市场,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和机会。
再次,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进的港口设施,成为亚洲最繁忙和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
香港港口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长,香港作为中国内地的门户和枢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香港的经济转型和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崛起和竞争力的提高,香港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以保持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其次,香港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技能水平,以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发展的需要。
再次,香港需要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如房地产市场的高房价和不平等问题,以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稳定。
展望未来,香港经济转型和港口的发展将继续取得进展。
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香港将进一步发挥其作为中国和全球经济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香港 发展现状如何
香港发展现状如何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东临广东,南临南海。
自1842年开埠以来,香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
香港逐渐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国际化的城市。
香港的发展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首先,香港一直在为保持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努力。
香港的金融体系完善、法律健全,吸引了众多的银行、经纪公司和保险机构。
同时,香港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股票交易所之一,这为香港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和投资。
其次,香港在服务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旅游业是香港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此外,香港还以其高品质的教育、医疗和科技服务而闻名于世。
这些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为香港经济增加了不少就业机会,也提高了香港人的生活质量。
另外,香港一直致力于推动创新科技的发展。
香港的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在诸多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
由于政府的支持和投资,香港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环保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这些科技创新不仅对香港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香港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前景。
然而,香港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和制度变革,香港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
其次,香港的土地有限,人口密度高,这给城市规划和发展带来了困难。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内地城市的崛起,香港面临着与内地中国市场的整合和合作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香港正在加强与内地中国的合作,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
香港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国际化的环境,为香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优势。
此外,香港在人才培养、创新科技和金融服务等方面也在不断加大投入和力度,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总的来说,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其发展现状是积极向好的。
香港在金融、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虽然面临一定的挑战,但香港通过加强与内地中国的合作和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有望继续保持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创新科技城市的领先地位。
香港 发展现状
香港发展现状香港是一个特别行政区,历经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亚洲乃至全球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在近几年里,香港的发展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但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和繁荣的局面。
首先,香港的经济实力一直十分强劲。
作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和第五大国际贸易港口,香港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和自由开放的市场。
这使得香港成为许多国际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金流动。
此外,香港的旅游业也相对发达,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购物。
其次,香港的教育水准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香港拥有一流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香港的教育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然而,香港的发展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一直面临着严重的供需失衡问题。
由于香港土地资源有限,住房供应不足,导致房价居高不下,使许多香港市民难以负担高昂的房屋价格。
此外,香港的经济过于依赖金融和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相对不足,缺乏多元化。
此外,香港的社会问题也相对严重。
近年来,香港的社会分裂和政治争议日益加剧,导致社会不稳定,影响了香港的发展和形象。
此外,香港的收入差距也较大,在富裕与贫困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导致社会不公平。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香港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香港政府致力于推动经济转型,加大对创新科技和其他有潜力的产业的支持和投资,以实现经济的多元化。
其次,香港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调控,通过增加住房供应和加大土地供应来缓解供需失衡问题。
此外,香港政府也努力推动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各界的对话和合作,缓解社会紧张和分裂。
总体而言,香港的发展现状在保持相对稳定和繁荣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但香港政府和社会各界在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努力推动香港的经济多元化和社会和谐发展。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将会继续保持其重要的地位和繁荣。
香港经济发展史
香港经济发展史香港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奇特的例子。
在殖民地的背景下,加上中港之密切联系,形成了香港特有的中西交融文化。
因此,香港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受到西方经济的影响,亦同时受到内地的因素的影响。
是故,香港的经济增长模式(Growth Model)也异于世界其他国家。
以下,我们会先回顾历史,看看香港如何在独特的环境下发展成一个亚洲的枢纽城市。
战前的香港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被割让予英国,随后,英国宣布香港为自由港,由此时起,世界各地的货物及资金开始在港聚集。
凭着水深港阔的天然港,英国开始在本地建设货仓、码头等海港设备,令香港踏上了转口贸易的路。
1896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大大缩短了由欧洲到香港之航程。
而到了1911年,来往香港至广州的九广铁路亦正式通车。
此两项建设加速了香港发展成转口港之步伐,令香港在20世纪50年代前在转口贸易方面独领风骚。
战后的发展日本在香港三年零八个月的统治几乎令本港的对外贸易全面停顿,香港面临第一次经济打击。
到香港重光后,本地外贸又重震声威,单是1947年至1951年五年间,香港外贸总额就增长32.4倍,平均增长达35.4%,大大超越了战前的水平。
可是,幸运之神并没有长期眷顾香港。
1951年朝鲜半岛爆发战争,中国发起抗美援朝,联合国因此宣布对华实施禁运。
由于中国一直以来是香港对外贸易的重要伙伴,本港经济因此而受到沉重打击。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促使灵活多变而且适应力强的香港人寻求新的出路─轻工业。
在战后,大量内地人涌到本地,他们带着的资金及技术为香港发展工业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战后的西方工业国开始放弃成本不断上涨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改为向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这正好为拥有大量廉价劳工的香港带来一个机会,发展出口导向的轻工业。
在十多年间,香港的工厂数目增加了八倍,工业制品出口占总出口八成。
这是香港的第一次经济转型,而这次转型比同为亚洲四小龙的地区如台湾及新加坡早了六年至十年,令我们早着先机,在亚洲工业领域上叱吒一时,连带航运业亦因此而受惠。
香港未来发展趋势
香港未来发展趋势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港口,香港的未来发展趋势备受瞩目。
以下是香港未来发展的几个趋势。
首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香港的金融体系成熟,法治环境稳定,全球投资者信任度高。
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香港将成为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和资本涌入。
同时,香港还将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
其次,香港将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的经济合作。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香港将与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紧密合作,形成更加协同发展的局面。
香港在服务业、金融、科技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可以为内地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资源,并与内地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发展。
第三,香港的创新科技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香港拥有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资源,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香港政府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企业和科技公司在香港落地发展。
香港将推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为香港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第四,香港将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城市国家,香港面临着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挑战。
香港政府将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投入,推动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改善空气质量和环境标准。
此外,香港还将鼓励绿色出行、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努力打造一个环境友好型的城市。
最后,香港将加大对社会公平和福利的关注。
香港的社会不平等问题较为突出,贫富差距较大。
香港政府将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解决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同时,香港还将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
总之,香港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继续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加强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推动创新科技的发展,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关注社会公平和福利。
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香港将继续保持其独特的地位和竞争力,为内地和国际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机会。
香港回归日香港经济的崛起与发展
香港回归日香港经济的崛起与发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
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香港的繁荣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港口,其经济的崛起与发展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经济体制变革与开放政策在回归前,香港的经济体系已经相对成熟,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法治环境健全,金融市场发达。
回归后,中国政府坚持“一国两制”原则,继续保持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使香港得以保持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对外开放政策,为香港提供更多的经济机遇。
通过与世界各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香港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吸引大量外资流入。
2. 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回归后继续巩固了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交易和结算中心,享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监管体系。
而中国政府积极支持香港金融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良好的监管环境,还推动了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合作。
作为人民币离岸业务的重要平台,香港拥有庞大的离岸人民币交易规模,吸引了众多国际投资者和金融机构。
同时,香港的证券市场也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在亚洲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
3. 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地位的提升香港作为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回归后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香港拥有现代化的港口和世界一流的物流设施,其地理位置优越,便利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
此外,香港通过与内地城市的互补合作,成为内地与海外贸易的桥梁,为内地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国际贸易平台。
香港作为自由港,无关税、低关税,吸引了大量企业选择在香港设立办事机构,进一步促进了香港的经济发展。
4. 创新与科技的崛起近年来,香港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香港政府和企业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吸引了大量国际和本地的科技人才。
香港还积极发展创业和初创企业,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
香港须加快经济发展及转型步伐
秸虑用 不普遍 。因此 , 政府 必须
此 次 金 融 凰 暴 兄 中 圜 踌 身 世 1 。 翮 生 ‘
香港须I = I I  ̄ 清鼗展及蒋型步伐
口 全 园政饬常委 榻豫西
素影警枢大 。 外国倒退 , 香港短 清可 面 的相 封安 穗下 寅则 暗流 洵 。 l , E前 能以更快速度 、 更大幅度 跌造 衰退的 香 港 特 匾 政 府 公 怖 的 本港 第 三季 经 漕
. 4 特 香港逯癔核加强大早教育 , 提高要素 , 率则 是 5 % 。 别是 在 圜隙 金融 危横 香 其 增 加招 聘 研 究 睾 者 和教 师 , 加 束 南 襄 擎 下 , 港 失 柴 率 持 绩 恶 化 , 中 增 亚 地 匾 的留 挈 生 名 额 。人 民 资 麈 和 年轻 大 擘 生 及 中挈 旱 柴 生 最 受 衙 擎 。 新 有债 嚣 券 在 香港 置 真 的 管 道 , 以 通 不可 否韶 , 的特 匾政 府 施 政 赧 告 , 可 但 遇分 销 银 行 向 亚 洲 地 匾 置 寅 。 之 t 是 在 香港 经 漕走 遇 最 壤 畴 刻 , 缝 漕 德 因此 , 圜隙 经 清 ,娃 之 路 崎 岖 , 港 作 自 傻 香 前景仍 未 完全 明朗 的畴候 襞表 。 由港 将伟 受衙擎 , 也不 舍前途 平坦 。 故 《 政 鞭 告 》 既 要 重祝 社 舍 要 求 纾解 施
缝溏尊鞭德 3 5 — 11 2期
季 GD P就绿 得逾 7倜 百分 黠的按 年
香港经清肇谈
辖型 。 香港 不 但 要 加 快 舆 内地 怒 清 的 融合 , 鹰 加 强 舆 束 亚地 匾 和束 南 亚 逯
加大力度解泱就棠周题
目前 , 港 青 少 年 的 失 柴 同 题 仍 香
香港问题调研报告
香港问题调研报告香港问题调研报告香港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面临着独特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本篇报告将对香港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具体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局势、社会问题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
首先,让我们来看香港的经济发展情况。
香港一直以来都以开放的市场、低税率和自由贸易政策而闻名。
然而,近年来香港的经济增长遇到了一些挑战,特别是受到全球贸易形势的影响。
加上内部压力,如高房价、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等问题,香港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困境。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香港政府正在推动经济转型,将重点放在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和旅游业等领域。
其次,让我们关注一下香港的政治局势。
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香港一国两制政策一直是香港政治发展的基石。
然而,近年来香港社会出现了一些分裂和紧张情绪,特别是涉及到选举制度和民主发展的议题。
一些人认为香港的自治权力受到了局限,并呼吁更多民主参与和政治改革。
然而,这些问题也引发了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关系紧张,尤其在涉及到香港的主权问题上。
香港政府正在积极寻求平衡,保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
第三,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香港面临的社会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香港也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特别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使得低收入人群难以承受生活压力。
香港还面临着老龄化的挑战,需要解决养老和医疗等问题。
此外,教育和就业机会也是香港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最后,让我们来展望一下香港的未来。
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和全球形势的变化,香港必须找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道路。
香港政府应当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强本地产业升级和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政治方面,香港应该加强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合作和对话,推动政治改革和民主发展。
同时,香港要加强社会公平和包容,建设更加稳定、繁荣和美好的社会。
综上所述,香港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面临着不少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然而,香港政府正在努力应对这些挑战,并寻找解决之道。
香港经济转型问题探析
香港经济转型问题探析近年来,香港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在转型理论的指导下,以其他地区转型经验为借鉴,合理推进香港经济新一轮转型,重塑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在对经济转型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香港经济转型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经济转型理论香港经济转型CEPA经济转型理论综述(一)经济转型的定义及分类经济转型是指由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也可将其广义的理解为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两个层面的结合。
经济转型往往被理解为制度变迁的同义语,转型毫无疑问是一种制度变迁,但它不是一般的制度变迁,而是社会经济体制所涉及的一系列制度的整体变迁。
总的来看,转型是指整体性的经济制度结构的更替,以及在这种更替中一系列制度变迁的系统工程。
西方学者的转型理论都属于对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体制如何转向市场体制的解释和指导层次上的研究和论述,并没有揭示转型深层次的规律和一般性的理论。
经济转型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被称为“华盛顿共识”的大爆炸(或休克疗法)转型,另一种是常被称为渐进主义或增量主义的转型。
“华盛顿共识”是以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从价格自由化、产权私有化和宏观经济稳定化三方面所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大多数经济学家最初都是从“华盛顿共识”出发来对俄罗斯、东欧、中亚等转型国家的实践加以指导。
渐进主义转型观点在学术界比在国际政治界得到更多的支持,西方经济学界认为其植根于以下几种理论: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所提供的制度观点,其方法论体现了非合作博弈论的发展;经济学的演进方法的理论;哲学上的怀疑论。
(二)经济转型的意义经济转型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和重组。
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来分析,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冲破旧的生产关系,改进要素的配置和财富的生产、分配。
因此,一方面,经济转型可以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极大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一个经济体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必然要求要素的组织方式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持续的活力和竞争力,进而提高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创新力。
香港经济转型和香港港的发展
香港经济转型和香港港的发展香港经济已经在过去几十年的规划和发展之中,逐渐转型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型态。
香港更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经济的重心也逐渐从制造业和传统手工业转移到了金融、贸易、服务业、创意产业等行业。
这种转型的发展模式使得香港将经济的重心以及竞争优势转移到了另一个阶段,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香港经济转型的原因香港的经济转型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上升,而低成本的制造业的生产都被转移到了内陆地区和东南亚。
其次,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影响,香港的出口变得不太具有竞争力。
最后,全球经济的经济成长有限,香港自身需要寻找一种更加有前途的发展道路。
香港服务业的发展在香港经济规划中,服务业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包括金融、贸易、旅游、创意艺术等等。
这些服务业已经超过制造业成为香港的经济支柱,占据了香港的GDP的很大一部分。
而在服务业中,香港的金融业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支脆弱。
香港与全球数十个经济体保持着紧密的贸易往来与投资关系,在金融与贸易上发挥着巨大的核心作用,拥有全球最成熟、最规模、最丰富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也是九龙金融城、尖沙咀地标等代表。
由于服务业的发展所创造的灵活就业机会与区域贸易不仅在香港内部激励经济增长和就业,其不断的发展和扩张还为香港带来了来自全球的经济活动,进而支撑发展香港经济的动能。
香港港的发展香港是一个拥有众多优秀的港口的地方,其中维多利亚港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努力下,香港港口的服务和设备不断得到提升。
以及通过不断地投资和建设,提高港口的能力,吸引更多的货船停靠在香港,为香港创造了相当可观的营收。
香港的港口规模之大以及港口的服务能力都是其他港口难以比拟的,是全球享有美誉的最具先进的港口之一。
香港的地理位置既是中国、亚太地区和世界之间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中国内河航运通往世界主要贸易经济体的必经之径。
未来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香港将会继续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及物流中心,为内地高质量“走出去” 提供服务,推动南北方合作,令香港成为中华融合及创新科技的重要战略枢纽之一。
香港回归的经济发展
香港回归的经济发展香港回归的经济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自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主权以来,香港的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重要经济中心。
本文将探讨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对香港及周边地区的影响。
一、香港回归后的经济表现香港回归后,特别行政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香港保持了高度的市场开放和自由贸易政策,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
其次,香港积极发展金融、航运和物流等服务业,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的总部设立和投资。
此外,香港的旅游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来访。
由于这些积极措施,香港的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
根据数据显示,香港回归后的20多年间,经济年均增速保持在3%以上,GDP规模也一直居亚洲前列。
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使得香港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不仅吸引了大量国际金融机构入驻,也增强了香港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影响力。
二、香港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香港的经济发展不仅对自身有所带动,同时也对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金融机构,为整个亚洲地区提供了金融服务。
香港的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保险市场都为亚洲的资本流动提供了便利。
其次,香港的自由贸易政策使得该地区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据点,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贸易和投资。
香港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往来也十分密切,香港作为中国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推动了两地之间的贸易合作,为内地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
此外,由于香港在亚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旅游业的繁荣也为周边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
来自中国内地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游客纷纷前往香港旅游,带动了周边地区的酒店、餐饮和零售业的发展。
三、香港回归后的挑战和机遇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香港的经济高度依赖金融和房地产业,如果金融市场出现动荡或者房地产泡沫破裂,将对香港经济带来不小的冲击。
其次,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崛起,香港在区域间的竞争力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是继纽约和伦敦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是香港经济与香港港互动的结果。
香港港支持香港经济的发展,而香港经济的发展,又可以生成更多的货流,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从1992 年至2004 年,香港港雄踞全球集装箱港口榜首十余年。
内地改革开放后香港制造业大量内迁,香港自身货流生成能力随之大幅度下降,香港港成为一个靠中转货流支撑的港口。
2012 年,香港港中转货物吞吐量占货物吞吐总量的58.7%,集装箱中转吞吐量更占集装箱吞吐总量的70.9%。
这表明,港口的类型主要取决于所在城市的经济形态,并随着城市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1 香港港成为中转港的发展历程。
香港港成为中转港,是香港经济转型的结果。
20 世纪70 年代,新加坡、韩国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抓住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机会,利用自己价廉、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大力吸引外来的投资和技术,以发展加工贸易带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从而迈入了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1980 年,香港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2.8%,就业人数超过100 万,约占香港就业人数的40%,制造业成为了香港的支柱产业。
加工贸易中原材料、零部件的大进和制成品的大出,都需要港口,尤其是集装箱港口的支持。
当时的香港港已经是全球的集装箱大港(全球排名1970 年第31 位、1975 年第4 位、1980 年第3 位),而制造业又可以生成大量集装箱货流,保证了港口的持续繁荣。
1976 年,香港外贸出口额达415.6 亿港元,其中中转额89.3 亿港元,占21.5%;外贸进口额达432.9 亿港元,其中中转额约71.4 亿港元,占16.5%。
中转贸易总额仅占外贸总额的18.9%。
中转货流的附加值高于本地生成的货流,因此,中转货物吞吐量占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比重小于中转贸易总额占外贸总额的比重。
20 世纪80 年代,内地实行改革开放,自发展加工贸易起步。
内地无论是劳动力成本还是土地成本都远低于香港,而且还有吸引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香港的制造业纷纷内迁,汇集珠三角地区,以致香港制造业迅速萎缩。
因此,虽然香港制造业已内迁,但是由于当时国家无力大规模投资港口建设,尤其是集装箱港口建设,内地港口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生成的货流仍需通过香港港进出,从而使香港港由为本地货流服务转型为以中转为主的港口。
2003 年,香港港集装箱中转吞吐量比重达51.5%,超过香港自身生成的集装箱货流;2007 年,中转货物吞吐量比重达54.1%,超过本地生成货流,表明香港港已转型成为中转港。
同时,中转贸易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
近10 年来,中转货物在香港中转的增值(即离岸价格与到岸价格之差,也就是中转服务的毛收入)占gdp 1/4 以上。
货物中转的增值绝大部分可以计入gdp,基本上可以视之为中转贸易对香港gdp 的直接贡献。
2012 年,货物中转增值对gdp 的贡献率为27%。
因此,港口的市场定位主要取决于所在城市的经济类型以及所处环境的变化。
2 香港港并非典型的国际中转港。
长期以来,香港港被认为是典型的国际中转港,但事实并非如此。
建设大型集装箱枢纽港需要相当规模的集装箱货流,而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单凭一个城市生成的货流不足以达到支持枢纽港建设所需的经济规模,必须要有外地货流即中转货流的支持。
2001 年,香港港货物吞吐总量为17 821 万t,其中,海运中转货物吞吐量4 813 万t,河运中转货物吞吐量2 011 万t,海运间的中转货物吞吐量2 802 万t,占吞吐量的15.7%。
因为河运的货物来自珠三角地区,河运之间中转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可认为河运的中转货物全部转向海运,或来自海运。
2012 年,香港港货物吞吐总量为26 928 万t,其中,海运中转货物吞吐量11 707 万t,河运中转货物吞吐量4 102 万t,海运间中转货物吞吐量7 604万t,占吞吐量的28.2%。
这意味着香港港中转货流主要来自陆向腹地,因此,香港港不是典型的国际中转港。
3 香港港中转港地位的巩固。
20 世纪90 年代,关于中转港无前途论的主要依据是,喂给港或支线港(支线港有近洋航线的喂给港)向干线港或枢纽港喂给货流,是由于当地的货流规模未能达到建设干线港的经济规模,一旦该港口所在地区的货流生成量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时就会建设干线港,不再为被喂给港提供喂给服务,从而形成截流的形势,使被喂给港口货流萎缩。
这个理论是针对香港港提出的,因为当时正是香港制造业内迁、香港港处于中转港转型之时。
香港制造业的内迁,使珠三角地区成为内地外贸货流生成量集中的地区。
2001 年,广东省成为我国第一外贸大省(市),外贸生成量为1 800 亿美元,占内地外贸总额的35.3%。
深圳市生成的外贸总额为675 亿美元,占内地外贸总额的13.2%,比第二外贸大省(市)上海市还多10%。
因此,珠三角地区必然要大力发展港口,尤其是集装箱港口。
而此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内地也拥有建设港口的实力,加上实行吸引外资建港的政策,内地港口已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这势必会对香港港的中转货流产生截流影响。
同时,十几年来,珠三角地区的港口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未来深圳港将超越香港港成为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口。
进入21 世纪以来,香港港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率为 2.7%,集装箱的中转吞吐量年均增长率也仅为7.4%,中转吞吐量的增速远低于内地港口年均增速,但以通常的标准来衡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数据。
这表明珠三角地区港口的发展对香港港的繁荣影响有限,香港港中转港地位并未因此而动摇。
香港港中转港地位巩固的原因在于,集装箱货物有着与大宗散货不同的特点。
集装箱货物既是高附加值货物,时间敏感度高,又是小批量的货物,每一批货的发货地和最终收货地各不相同,对航线和航班要求高,往往为了合适的航线和航班不惜舍近求远。
香港港是老牌的国际航运中心,航班密集,可以减少班期等待时间,缩短集装箱在港口的停留时间;航线和挂靠港多,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中转的需求,不但费用低,而且节省时间。
因此,航线多、航班密是集装箱港口重要的竞争力。
香港港是自由港,通关便利、快捷,与内地沿海的港口不同,不受沿海捎带禁令的约束,班轮公司可以把香港港作为基地港,实行干干中转。
此外,香港港又是境外港口,在此中转可以在装船港退税,对出口商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香港港的港口费用高于内地港口,但由于集装箱货物附加值高,对高运价承受能力较强,所以高费用对重箱影响并不大。
也正因为香港港的费用高,空箱不会来此中转,从而压制了空箱率的上升。
此外,香港港比内地港口更接近国际传统航线,就运输距离而言,内地沿海港口运往欧洲和东南亚各国的货物在此中转相较在沿海其他港口中转短,尤其是对上海以南的港口来说颇具吸引力。
香港港不仅是珠三角地区外贸货物进出的通道,也是货物从内地沿海运往欧洲的重要中转港。
以上种种原因保证了香港港中转港地位的长盛不衰。
空运的发展对香港港的中转货源以及中转货流起了一定的分流作用。
在货物运输向(附加值)高、(重量)轻、(厚度)薄、(体积)小的方向发展以及航空运输由高档消费转化为大众消费的双重因素作用下,海运货物呈现向空运转移的趋势,而中转货物更是如此。
2001 年至2012 年,进出香港的货物中,空运运量增加了近1 倍,海运运量增加不到一半。
2001 年,香港进口货物通过空运与通过海运的价值比为0.40∶0.60;出口货物通过空运中转与通过海运中转的比例为0.32∶0.68,通过空运的货物大大低于通过海运的货物。
到2012 年,这两个比例变成了0.63∶0.27 和0.60∶0.40,通过空运进出和中转的货物大大超过了通过海运的货物。
从海运转移为空运的货物虽然是高价值货物,但吨位并不多,对香港港中转港地位影响有限。
4 香港港面临中转量相对减少的局面。
香港港中转港地位的巩固,并不意味着香港港的发展不存在挑战,其面临内地到香港港中转的货流相对减少的局面。
所谓相对是指内地货物在香港港的中转量虽然绝对量在增长,但占内地货流生成量的比重却在下降。
香港港中转货物吞吐量的比例不断攀升表明,香港港的繁荣越来越依赖内地的中转货流;但香港港中转货流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内地港口井喷式增长表明,由于内地基础设施的发展,外贸物资到香港港中转的需求也在减少。
从发展看,中转量绝对减少的可能性始终存在。
因此,香港不能以内地中转外贸货物作为唯一的支柱产业。
离岸贸易的快速增长,正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另一支柱产业。
5 香港的离岸贸易。
离岸贸易的内涵及其形式。
离岸贸易是贸易商在买卖双方所在地以外的第三地从事贸易活动,把货物从卖家所在地直接运到买家所在地,不论这批货物是否经过贸易商所在的城市。
离岸贸易有二种形式。
一种以中间商身份出现,即商家从商家所在地以外(例如香港)的卖家买来商品后,又转手卖给香港以外的买家;也可能是离岸贸易商将在香港以外加工的商品直接卖给香港以外的买家,商家所赚取的是买进卖出的差价。
这种形式称为转手商贸活动。
另一种形式是以中介人的身份出现,即商家根据香港以外的买家或卖家的要求,安排购买或销售商品,包括寻找货源或买家、商讨协议及价格、检查和装运等服务。
商品是由香港以外的卖家直接卖给香港以外的买家,商家的收入是向买卖双方收取的佣金。
这种形式称为与离岸交易有关的商品服务。
离岸贸易与中转贸易的共同点是贸易的要素均与本地无关。
中转贸易的发货地和目的地都不是本地,商品也不是本地生产或需要的;离岸贸易的买卖双方都不是本地的,商品也不是本地生产或需要的。
香港中转贸易的货流主要来自或转往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而离岸贸易也主要与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有关。
二者不同之处是中转贸易的货物经过香港,离岸贸易涉及的货物则不一定经过香港。
香港离岸贸易的发展。
香港制造业的萎缩并不代表生产服务业也随之萎缩,原因是从香港内迁的仅仅是对土地和劳动力要求较多的组装、制造等附加值低的项目,而附加值高的项目,如策划、营销等仍然留在香港,使其成为离岸贸易商的集聚地。
在制造业内迁之初,由于内地港口能力不足,加工的零部件主要通过香港港运至珠三角地区,加工后的成品也主要通过香港港外运,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模式,香港并以此为契机,利用贸易、金融高度自由的优势建立起了离岸贸易平台,使离岸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001 年,香港离岸贸易额达12 558.3 亿港元,约为中转贸易额的95%;2002 年,离岸贸易额上升至14 582.5 亿港元,超过了同期中转贸易额;之后,在2008 年以前,二者上下不定;2009 年和2011 年,离岸贸易额分别是中转贸易额的1.19 倍和1.3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