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 课时作业16
红对勾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解析: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由于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组成成分,存在于红细胞内,因而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葡萄糖和氨基酸是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之一;二氧化碳和氧需借助组织液和血浆的运输才能实现在组织液、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换。
因此,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A2.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解析:组织细胞是代谢的场所,在代谢中不断消耗O2以氧化分解有机物并产生CO2。
组织细胞(细胞内液)中的O2来自组织液,组织液中的O2又来自血浆,血浆中的O2则来自肺泡(外界空气)。
气体交换的基本方式是扩散,其方向是由高浓度→低浓度,因此O2浓度高低顺序为:外界空气>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即组织细胞中的O2浓度最低。
答案:A3.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中活性最高,在血浆中活性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
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细胞的代谢过程和内环境的稳态是互为因果的解析: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每一个理化性质对健康人而言都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所以A选项不符合要求。
而稳态的维持对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来讲是必要条件,如温度和pH的变化将影响细胞内酶的催化活性,机体内的稳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C、D选项错误。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习题(三维设计)必修③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课时作业
必修③第三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如图为自然条件下某生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下列四个坐标曲线中,能正确表示该种群增长率(λ)随时间(t)变化趋势的是()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增长率先逐渐增大;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超过K/2时,种群增长率开始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
答案:D2.假设某种细菌的起始数量为M,理想状态下,每20分钟繁殖一代,T小时后该种群数量为()A.M×20TB.M×23TC.2×M TD.2×M20解析:T小时后细菌繁殖了3T代。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根据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表示t时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20分钟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可知T小时后细菌的数量为M×23T。
答案:B3.(2010·南京调研)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
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00 m2左右。
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答案:D4.水华是富营养化水体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从种群特征分析,水华属于()A.不规则波动B.不均匀分开C.短期内疯长D.季节性消长解析: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污染等人为活动,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导致浮游植物大爆发,形成水华。
高中生物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变化的、无规律的D.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系统调节控制的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
2.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内环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生命诞生的历史,内环境稳态是生物进化的结果B.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代谢的正常结果,也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前提条件C.内环境是由高等动物机体内所有液态物质组成的,其稳态是动态的、相对的D.内环境稳态也是生物圈稳态的一部分解析:内环境的某些成分与海洋中的成分相似,可以说明生命起源于海洋,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不是由高等动物机体内所有液态物质组成的。
生物圈的稳态包含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的稳态与H2PO-4/HPO2-4等构成的缓冲体系有关;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4.关于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得病解析:血液成分稳定,只是机体稳态的一个方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课时作业16(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必修2遗传与进化学案16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单项选择题1.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问题和验证假说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 ) A.自交、杂交和测交 B.测交、自交和杂交C.杂交、自交和测交 D.杂交、测交和自交解析: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利用豌豆进行实验时发现的,实验时先让豌豆杂交获得F1,再让F1自交得F2,发现问题,最后用测交实验证明其假说。
答案:C2.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等位基因的说法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D.“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解析:孟德尔在杂交实验中仅提出了“遗传因子”的说法。
答案:A3.将基因型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在后代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按所占的比例做得如图所示曲线图,据图分析,错误的说法是( )A.a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B.b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C.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比b曲线所对应的比例要小D.c曲线可代表后代中杂合体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解析: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1/2n,纯合子的概率为1-1/2n,其中显性纯合子等于隐性纯合子等于1/2×(1-1/2n),即a表示纯合子的比例曲线,b表示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的比例,c表示杂合子的比例,故ABD均正确,C错误。
答案:C4.人类单眼皮与双眼皮的遗传规律如表所示(A、a表示相关基因)。
一对单眼皮的夫妇生了一个双眼皮的孩子甲(不考虑基因突变),则( )AA Aa aa 男性双眼皮单眼皮单眼皮女性双眼皮双眼皮单眼皮A.甲是男性,基因型为AaB.甲是女性,基因型为AaC.甲是男性,基因型为aaD.甲是女性,基因型为aa解析:解答本题的突破口:(1)男性单眼皮有两种基因型,分别为Aa、aa。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1:3 4 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第4节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和应用A组基础对点练题组一蛋白质工程1.下列关于蛋白质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蛋白质工程能定向改造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人类需要B.蛋白质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蛋白质分子直接进行操作,定向改变分子的结构C.蛋白质工程能产生自然界中不曾存在的新型蛋白质分子D.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起点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出相应的基因,并借助基因工程实现〖答案〗 B〖解析〗基因的结构决定蛋白质的结构,对蛋白质的结构进行设计改造是通过改造或合成基因来完成的,而不是直接对蛋白质分子进行操作。
2.科学家将β干扰素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导入大肠杆菌表达,使干扰素分子上的半胱氨酸变成丝氨酸,结果大大提高了β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并且提高了储存稳定性。
该生物技术为()A.蛋白质工程B.基因工程C.基因突变D.细胞工程〖答案〗 A〖解析〗题干中的操作涉及的基因不再是原来的基因,其合成的β干扰素也不是天然β干扰素,而是经过改造的,是具有人类所需优点的蛋白质,因而整个过程利用的生物技术为蛋白质工程。
3.从某海洋动物中获得一基因,其表达产物为一种抗菌性和溶血性均较强的多肽P1。
目前在P1的基础上研发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药物,首先要做的是()A.合成编码目的肽的DNA片段B.构建含目的肽DNA片段的表达载体C.依据P1氨基酸序列设计多条模拟肽D.筛选出具有优良活性的模拟肽作为目的肽〖答案〗 C〖解析〗由题可知,多肽P1为抗菌性和溶血性均较强的多肽,要设计出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即在P1的基础上设计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蛋白质,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可以实现。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故要想在P1的基础上研发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药物,首先要做的是依据P1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出多条模拟肽,然后进行改造,从而确定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选项中, 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 相对于外界环境, 称为内环境, 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故A相当于B, 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 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 故B正确.【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 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 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 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3.通常情况下, 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 K+浓度较低, O2浓度较高, 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 K+浓度较高, O2浓度较低, 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故C项正确, A、B、D项错误.【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 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 ②为组织液, ③为淋巴, ④为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C项正确.【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A错误. 正常情况下, 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但不是恒定不变, B错误. 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 组织液和淋巴中也有少量的抗体, C正确.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 血浆蛋白减少, 渗透压降低, ①处的液体会增加, D错误.【答案】 C7.下列关于内环境的组成说法不正确的是()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D.泪液、肠液、尿液等属于细胞外液【解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A正确;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B正确;淋巴来源于组织液, 返回血浆, C正确;泪液、肠液、尿液等均位于外环境中, 不属于细胞外液, D错误.【答案】 D8.与肌肉注射相比, 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A.①②③①B.②③①①C.③①②③D.②①③②【解析】肌肉注射时, 将药物注射到组织液中, 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运输到组织细胞生活的组织液中, 故D正确.【答案】 D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体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B.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通过淋巴循环回血浆C.体内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血浆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A 项错误;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能被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回血浆, B项错误;体内的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所以体内的组织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项正确;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项错误.【答案】 C10.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 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解析】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⑤为CO2与H2O、无机盐、尿素等废物. ⑥可表述为: 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答案】 C1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 错误的是()A.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高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解析】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A项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B项正确;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 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参与血液循环, C项正确;血浆在形成组织液时, 有些小分子蛋白质渗出, 这些蛋白质只能进入毛细淋巴管, 通过淋巴循环运回血浆, 保证血浆蛋白质含量不减少, 毛细淋巴管循环受阻时, 大量的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 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 使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会导致组织水肿, D项正确.【答案】 A12.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体液包括A液、B液和C液B.图中CO2浓度最高的是3中的液体C.从B液中可提取得到红细胞D.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相同【解析】ABC分别为血浆、淋巴、组织液, 为细胞外液主要成分, 为内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A错. 组织细胞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 故3细胞内液中CO2浓度最高, B正确. B为淋巴, 内含淋巴细胞, 红细胞存在于A血浆, C错. 1为毛细血管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 2为毛细淋巴壁细胞, 所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D错.【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内环境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2)写出图中各标号代表的过程: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__, ⑤为________.(4)用简明短语表述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________的参与.【解析】(1)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其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 (2)食物中的成分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进入内环境, 所以①表示消化吸收过程;内环境中的CO2在肺泡处的毛细血管中通过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进入肺泡, 进而被排出体外, 所以②表示气体交换过程;内环境中的水、部分无机盐、含氮废物等通过泌尿系统和汗腺排出体外, 所以③表示泌尿与汗液分泌过程.(3)内环境中的④养料和氧气可以直接进入组织细胞, 而组织细胞中的⑤CO2等废物则可以直接排到内环境. (4)据图分析可知,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 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 还必须有循环系统的参与.【答案】(1)血浆组织液淋巴理化性质(2)消化吸收气体交换泌尿与汗液分泌(3)养料和氧气CO2等废物(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5)循环系统14.(12分)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A________;C________.(2)写出下列液体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3)a、b、c、d中,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________, 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 其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解析】分析题图可知, A是消化系统, B是呼吸系统, C是泌尿系统, a是血浆, b是组织液, c是细胞内液, d是淋巴, 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氧气由血红蛋白来运输, 在组织细胞内利用, 氧气浓度最低的是细胞内液, 二氧化碳产生于细胞内, 故细胞内含量最高.【答案】(1)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2)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3)c c(4)温度酸碱度(pH)蛋白质和无机盐15.(16分)根据下图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1)水由消化道进入A, 即过程b是以________方式进行的, 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____________的吸收.(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写字母). 其中A中的水以________形式进入消化道.(3)A中的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 还应有________. 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进行的.(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________, 后者________.(5)过程e和d依次表示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作用.(6)E和A相比, 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解析】(1)b过程主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水分的吸收主要是以渗透方式进行的, 因为具备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细胞相当于半透膜, 膜两侧有浓度差, 渗透作用主要是针对溶剂分子, 故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脂肪成分的吸收. (2)内环境主要是A血浆、B组织液和D淋巴组成的. 血浆中的水以消化液的形式进入消化道的. (3)血浆中的代谢废物排出除了图中标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外还有皮肤. 血浆和组织液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的. (4)过程e是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 它们是相互的. 而f是组织液到淋巴的渗透作用是单向的. (5)过程e表示的是扩散, 而d主要是重吸收. (6)E是终尿液与血浆相比主要是尿液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答案】(1)渗透脂肪成分(2)A、B、D消化液(3)皮肤毛细血管壁(4)相互渗透单向流动(5)扩散重吸收(6)大分子蛋白质课时作业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C.包括pH和血糖的调节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解析】内环境稳态通过自身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 A正确. 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各种化合物含量的调节以及体温、pH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故BC正确, D错.【答案】 D2.下列有关缓冲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缓冲溶液能够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基本不变B.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C.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D.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pH下进行【解析】缓冲溶液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抵制外界的酸和碱对溶液pH的影响, 维持pH 基本不变, A错误.【答案】 A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 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物质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如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A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项正确;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项错误;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正常机体自动调节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 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D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 而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A项正确、C项错误;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细胞代谢就会出现紊乱, 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威胁, B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 D项正确.【答案】 C5.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B.内环境的绝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C.只有通过细致的生理协调过程, 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D.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氨基酸、糖原等各种物质【解析】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而不是内环境, A项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状态, B项错误;糖原分布于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中, 内环境中不存在糖原, D项错误.【答案】 C6.下图描述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相关内容,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只需要过程⑤的参与C.内环境的稳态不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D.②⑦⑧依次可代表分泌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的过程【解析】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故A错误;寒冷时机体维持体温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故B错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C错误;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到组织液中;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浆中;免疫系统中的抗体, 主要存在于血浆和淋巴中, 故D正确.【答案】 D7.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A.HCO-3与HPO2-4等离子共同作用, 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 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 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解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的维持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故A 正确;人体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有利于机体维持稳态, 故B正确;细胞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故C错误;大量出汗后, 流失大量的水分, 因此通过排尿途径排出的水少, 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实例, 故D正确.【答案】 C8.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 A、B、C表示细胞外液, 下面诸多因素中, 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①血管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①血管管壁破损, 导致血浆蛋白流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①正确;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导致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引起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②正确;③淋巴管阻塞,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无法进入毛细淋巴管, 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组织液增多, 故③正确;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减少,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④正确;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血浆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增多, 会组织水肿, 故⑤正确;故可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①②③④⑤.【答案】 D9.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 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使各组织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项正确, A、B、D三项均错误.【答案】 C10.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解析】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A正确;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正确;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部, 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C错误;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 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D正确.【答案】 C1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解析】寒冷时出现寒颤是机体对寒冷刺激的正常反应, 可提高产热量, A不符合题意;从平原到高原, 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而患病, B符合题意;接受抗原刺激后, 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是机体正常免疫反应, C不符合题意;饮水不足时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能促进水分的重吸收, 降低渗透压, D不符合题意.【答案】 B12.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 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有关, 故A错误;血浆中由于存在缓冲溶液, 才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如H2CO3/NaHCO3, 故B正确;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借助于钠钾泵维持, 故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故D正确.【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 据图回答:(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 a表示________, 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填字母)________;c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2)以上b、c、d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称为________.(3)c液与b液相比, c液中含有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4)日常生活中, 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 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__, 但机体能够通过体液调节和________调节,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解析】(1)分析题图, a为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 即图中的b;c为毛细血管中的液体, 表示血浆;d为毛细淋巴管中液体, 表示淋巴.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该环境称为内环境. (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4)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 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通过水平衡的调节, 可以使机体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水平衡的调节过程中, 既有神经调节, 又有体液调节.【答案】(1)组织细胞[b]组织液血浆淋巴(2)内环境(细胞外液)(3)蛋白质(4)升高神经14.(13分)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A、B、C、D表示四种体液, 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 请据图回答:(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B体液是________, 经过循环它由________汇入C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________、HPO2-4等离子有关.(4)如果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解析】(1)由图可知, A是组织液、B是淋巴, C是血浆, D是细胞内液, ABC共同构成内环境,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是淋巴, 经过循环它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B、C的成分相近, 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 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4)②代表O2, 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答案】(1)D细胞内液A组织液(2)淋巴左右锁骨下静脉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无机盐、蛋白质HCO-3(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5.(15分)血液中含有钙, 它与血液凝固有关, 如果设法除去血液中的钙, 可阻止血液凝固. (柠檬酸钠能去除血液中的钙.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1)探究的问题: 钙对血液的凝固是否有影响(2)作出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器具: 试管架, 试管2支, 标签2张, 新鲜动物血液, 柠檬酸钠溶液, 生理盐水等(4)实验步骤:①两支试管分别贴上甲、乙标签进行编号.②在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乙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取新鲜动物血液10 ml,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 ml并轻轻振荡, 然后将试管静置于试管架上.④15分钟后, 可见甲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 乙试管中的血液________.(5)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根据题意, 提出科学的假设: 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 (4)②设置对照实验, 控制空白对照组的条件,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④观察现象: 甲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 可阻止血液凝固, 乙试管中未加, 故甲试管中血液不凝固, 乙试管中血液凝固. (5)对照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 假设得以证明.【答案】(2)钙对血液的凝固有影响(4)②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④不凝固凝固(5)钙对血液凝固有影响课时作业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 共60分)1.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 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 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 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甲不偏转, 乙只发生一次偏转B.甲只发生一次偏转, 乙不偏转C.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乙不偏转【解析】据图分析: 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 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 该突触结构类型是轴突-胞体型, 且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 所以刺激A时, A所在的神经元甲会兴奋, 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答案】 B2.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神经元B.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D.神经递质的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而不是通过突触后膜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A项错误;以上可以说明神经递质实质上是一种化学信号, 但只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而不能使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故B项正确, C项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项错误.【答案】 B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 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解析】神经纤维受刺激时, 兴奋部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未兴奋部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两者之间存在电位差, 引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项正确.【答案】 C4.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前膜B.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C.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D.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解析】神经递质只能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即神经递质传递是单向的, A、D项错误;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 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B项正确, C项错误.【答案】 B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 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 则能测到膜内外。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6:1 2 1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第2节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第1课时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知识点1培养基的配制1.能作为自养微生物的碳源的是()A.糖类B.石油C.二氧化碳D.花生粉饼〖答案〗 C〖解析〗自养微生物能利用无机碳源。
2.下列关于培养基的说法,正确的是()A.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基质的是固体培养基B.培养基只有两类: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C.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再进行高压蒸汽灭菌D.固体培养基中往往需要加入凝固剂琼脂〖答案〗 D3.(2021·东北三省期末联考)下列有关细菌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A.琼脂固体培养基不含水分B.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抑制真菌而促进细菌生长C.向液体培养基中通入氧气能促进破伤风杆菌的生长D.有的物质既可作碳源也可作氮源,碳源并不都能提供能量〖答案〗 D〖解析〗固体培养基中也含有水分,因为含有凝固剂,所以呈固态,A错误;青霉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所以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可抑制细菌生长而不抑制真菌生长,B错误;破伤风杆菌的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厌氧型,向其培养基中通入氧气会抑制其生长,C错误;有的物质既可作碳源也可作氮源,如蛋白胨,碳源并不都能提供能量,如CO2等,D正确。
4.(2020·河北衡水期中)利用微生物的发酵原理为人类提供生物产品时,首先要获得优良的单一菌种。
消灭杂菌,获得单一菌种的方法不包括()A.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核酸B.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生长因子C.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求上的差别,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碳源D.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抗生素〖答案〗 A〖解析〗因为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核酸,只有先将核酸水解为核苷酸,才能被微生物利用,所以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无法获得单一菌种,A符合题意。
知识点2无菌技术5.(2021·大同市联考)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致病力,常引起骨髓炎等,还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实验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B.带菌培养基必须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倒掉C.带菌培养基必须经加热后才能倒掉D.接种后双手必须经肥皂洗净,再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棉球擦拭〖答案〗 C〖解析〗带菌培养基必须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倒掉,简单的加热达不到灭菌效果,C错误。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课时作业《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含答案解析)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1.恒温动物之所以能够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其原因是( )A.机体产热大于散热B.机体产热小于散热C.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D.体内物质代谢速率比变温动物快2.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机体产热加强,散热停止B.机体是以反馈调控方式维持体温稳定的C.低温环境中激素参与体温调节,神经不参与D.高温环境中神经参与体温调节,激素不参与3.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时,相应的反应是( )A.温觉感受器兴奋,皮肤血流量增加B.皮肤血管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C.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D.酶活性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4.下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上图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均靠体液调节维持体温B.从甲到乙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从丙到丁表示机体产热途径C.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甲和丙表示在寒冷环境中,此时人体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少于乙和丁5.当人主要依靠出汗维持体温稳定的时候( )A.外环境温度一定较高B.外环境湿度较大,温度高C.此刻体内产热一定多于散热D.体温一定会升高较多6.下图是健康人由温暖环境突然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模型。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D.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7.水盐平衡调节对于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内环境渗透压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中B.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中C.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释放的D.人体主要通过改变摄水量和排水量来维持渗透压的动态平衡8.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B.抗利尿激素能促进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D.肾脏是机体调节水分平衡的唯一器官9.下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打包下载)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故A相当于B,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故B正确。
【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3.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K+浓度较低,O2浓度较高,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K+浓度较高,O2浓度较低,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项正确。
【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A错误。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含答案
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故A相当于B,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故B正确。
【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3.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K+浓度较低,O2浓度较高,细胞内液中Na +浓度较低,K+浓度较高,O2浓度较低,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项正确。
【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A错误。
2021-2022高二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2.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
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整1.某蔬菜种植区的菜经常遭到菜青虫的严峻危害,假如用人工的方法防治,最好选用()A.农药B.性引诱剂C.保幼激素D.蜕皮激素解析:大多数昆虫的幼虫以植物的根、茎、叶为食,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选用保幼激素会使幼虫期延长,会给农作物带来严峻的危害。
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制成的性引诱剂只能对成虫个体起作用,而对幼虫不起作用。
用农药防治害虫会带来环境污染。
最好的防治方法是将蜕皮激素类似物喷洒在植物的茎、叶上,使害虫提前变态,生殖器官发育不良,繁殖力量下降,从而削减对蔬菜的危害。
答案:D2.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TT355”喷洒棉红蝽幼虫,发觉它能抑制棉红蝽成虫性状的表现,那么,这种化学药品是()A.蜕皮激素类似物B.保幼激素类似物C.脑激素D.性外激素类似物解析:题干中提到的物质能够抑制成虫的消灭,使棉红蝽保持幼虫状态,因此为保幼激素类似物。
性外激素的作用是吸引异性来交配;脑激素和蜕皮激素调整昆虫的发育和蜕皮。
答案:B3.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假如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
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A.甲状腺素B.雌激素C.促甲状腺素D.促性腺激素解析:垂体分泌的促性腺素激素,作用于卵巢,促使卵巢分泌性激素以产生更多的卵细胞。
答案:D4.下列关于动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制成性引诱剂,用于防治害虫B.运用催情激素可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C.对家兔进行阉割有利于育肥D.用蜕皮激素类似物喷洒蚕体,可增加产丝量解析:用保幼激素类似物喷洒蚕体,可增加产丝量。
答案:D5.下列关于昆虫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脑激素直接调整昆虫的蜕皮过程B.幼虫成熟时,保幼激素分泌格外活跃C.可以用性外激素诱捕害虫D.在田间散布性引诱剂,可提前使昆虫交尾解析:脑激素具有调整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分泌的作用。
幼虫成熟时,蜕皮激素分泌格外活跃。
2020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作业1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答案
课时作业1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B.分解者在生物圈的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D.碳循环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解析】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和二氧化碳。
分解者将生物体中的含碳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气体,可以全球范围内流动。
二氧化碳形成含碳有机物,能量储存;含碳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能量释放。
【答案】 A2.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B.分解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C.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D.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进行流动【解析】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A正确;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可见其参与了碳循环,B错误;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为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碳,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D正确。
【答案】 B3.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B.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的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解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故A正确。
在生物群落中碳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故B正确。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要变成含碳有机物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故C错误。
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会打破碳循环,生态系统会被破坏而消失,故D正确。
【答案】 C4.右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B.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C.甲→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D.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解析】根据碳循环示意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二氧化碳库,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食物链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故C错误;①代表光合作用,②⑤⑥代表呼吸作用,故B错误;正常情况下,①的速率大于②的速率,故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故D正确。
高中生物学必修1课时作业(十六)
(3) 另一组该实验装置每隔5 min测量时,将注射器活塞往
____下____(填“上”或“下”)移动,待有色液滴回到实验开始时
4.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作用的产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C )
A.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则酵母菌只进行 有氧呼吸
B.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色,则酵母菌只 进行无氧呼吸
C.无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酵母菌都能产生CO2 D.酵母菌发酵时不产生气体,但其发酵液能使重铬酸钾变灰 绿色
8.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H]与氧结合形成水,2,4-二硝基苯 酚(DNP)对该过程没有影响,但能抑制ATP合成。据此推测DNP
的作用,错误的是(多选)( ABD )
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不会产生ATP,该过程不受DNP影响 B.DNP主要在线粒体基质中发挥作用,因为其形成ATP最多 C.DNP作用于组织细胞时,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将增加 D.DNP抑制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进而抑制细胞有氧呼吸过程
解析:A项,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是有机物氧化分解的 两种类型;B项,完全无氧的环境中,无氧呼吸强度较大, 损失减小不是最低程度;C项,无氧呼吸的酶只存在于细 胞质基质中。
2.向正在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悬液中加入甲、乙、丙、丁四
种抑制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若甲能抑制丙酮酸分解,则会使丙酮酸的消耗增加 B.若乙能抑制葡萄糖分解,则会使丙酮酸减少 C.若丙能抑制ATP的形成,则会使ADP的消耗增加 D.若丁能抑制[H]被氧化成水,则会使O2的消耗增加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章 第1节
第二章第1节一、选择题1.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由神经末梢直接构成的B.在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中存在着电信号和化学信号C.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D.仅靠一个神经细胞不可能完成反射[解析]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而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A项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在不同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存在着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B项正确;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C项正确;一个完整的反射动作最起码应该由两个神经元来共同承担完成,仅靠一个神经细胞不可能完成反射,D项正确。
2.(2019·黑龙江实验中学期中)Ca2+有利于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而Cu2+能抑制Ca2+的作用。
若瞬间增大组织液中Cu2+的含量,将引起的效应是(C)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解析]Cu2+能抑制Ca2+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组织液中Cu2+的含量,会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受到抑制,因此减缓了神经冲动的传递,C 正确。
3.(2019·湖北武汉二中模拟)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C.记忆是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D.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听懂和讲话,但不能写字[解析]本题考查人脑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一个神经中枢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等,A项正确;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但是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的是下丘脑,B项错误;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C项错误;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听懂及会写字,但不会讲话,D项错误。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15
新教材·生物(RJ) 选择性必修3
解析: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均是对基因进行操作,基因工程合成的是 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而蛋白质工程可以合成非天然存在的蛋白质,A 错误; 可以通过对 X 蛋白基因进行修饰或人工合成获得 X1 蛋白基因,B 正确;蛋 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其过程中也需 要酶和载体作为工具,C 错误;细胞内合成 X1 蛋白与 X 蛋白的过程中,遗 传信息的流向是相同的,D 错误。
新教材·生物(RJ) 选择性必修3
11.(2021 江苏扬州市高二期末)蛋白质工程是新崛起的一项生物工程,又 称第二代基因工程。下图示意蛋白质工程流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蛋白质工程就是根据人们需要,直接对蛋白改造 C.①②过程为转录和翻译 D.蛋白质工程是从④开始的
新教材·生物(RJ) 选择性必修3
解析:细胞中蛋白质糖基化是一种翻译后修饰,主要发生在内质网中, A 错误;糖基化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影响,进而影响蛋白质的溶解度、稳 定性、活性等特性,B 正确;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据此可推测蛋白质糖 基化工程可通过基因工程改变糖基化途径中有关酶实现糖基化途径的改变, C 正确;进行合适的糖基化修饰可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进而可以提高治 疗性蛋白质的疗效,D 正确。
新教材·生物(RJ) 选择性必修3
6.(2021 山东青岛二中高二期末)某团队用化学法人工合成了脑啡肽 N 端五肽(能与细胞膜上某种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编码区,使其与人干扰素基因 连接,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出一种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抑制肿瘤细胞生 长的活性显著高于单纯的干扰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课时作业(十六)
解析: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成的小分子有 机酸,A正确;除吲哚乙酸外,苯乙酸、吲哚丁酸也是植物激素, 也具有促进生长的效应,B正确;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 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得到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一样的无子番茄, C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 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
解析: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持续的干热天气会导致脱落酸 降解,A正确。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B正确。大 雨天气为种子的萌发提供水分,C正确。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 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 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D错误。
6.植物体自身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其体内产生的 多种激素共同完成,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起主要调节作用的 激素种类也不同。在种子萌发、果实成熟和叶脱落的过程中,起
14.下表所示为五大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请分析回答:
植物激素 种子发芽 顶端优势 果实生长 器官脱落 插条生根
生长素
-
+
+
*
+
赤霉素
+
+
+
*
-
细胞分裂
+ 素
*
+
*
-
脱落酸
*
-
-
+
-
乙烯
-
-
*
+
-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表示未测定。
(1) 表中结果显示,同一植物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 起的生理效应__不__同____。五大类植物激素中,在果实生长的调节 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_生__长__素__、__细__胞__分__裂__素__、__赤__霉__素__(_必__须__答__全__)。 表中结果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__多__种__激__素__相__互__作__用__、__ 共__同__调__节_______的结果。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3 体温调节 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苏教版必修3【经典练习】
课时分层作业(三) 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1.恒温动物之所以能够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其原因是( )【导学号:85732025】A.机体产热大于散热B.机体产热小于散热C.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D.体内物质代谢速率比变温动物快C[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作用下维持稳定,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是相等的。
]2.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机体产热加强,散热停止B.机体是以反馈调控方式维持体温稳定的C.低温环境中激素参与体温调节,神经不参与D.高温环境中神经参与体温调节,激素不参与B[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维持相对平衡的缘故,因此,无论是体温低于或高于正常值,都同时具有产热和散热过程。
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体温调节需要神经和激素共同参与调节。
]3.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时,相应的反应是( )A.温觉感受器兴奋,皮肤血流量增加B.皮肤血管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C.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D.酶活性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人体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为了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冷觉感受器会兴奋,皮肤血流量减少,故A错误;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以增加产热,故B 正确;汗腺分泌减少,故C错误;酶活性不变,故D错误。
]4.下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85732026】A.从上图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均靠体液调节维持体温B.从甲到乙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从丙到丁表示机体产热途径C.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甲和丙表示在寒冷环境中,此时人体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少于乙和丁C[通过神经调节,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都有通过调节汗腺分泌量和血流量来调节散热,A错误;从甲到乙和从丙到丁都表示散热,B错误;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正确;在寒冷环境中,通过体液调节加强产热,D错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体液免疫作业
课时跟踪检测(七)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体液免疫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B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 .免疫细胞包括T 细胞和B 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D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解析:选B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三部分;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人体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下列生理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 .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B .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C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D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解析:选D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抗体和抗原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属于体液免疫。
3.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 .T 细胞、记忆细胞和浆细胞都可以进行有丝分裂B .吞噬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C .若抑制T 细胞的发育,受影响的只是细胞免疫D .B 细胞和效应T 细胞不能识别特定的抗原解析:选BT 细胞和记忆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以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而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失去分裂能力;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病原体,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摄取、处理绝大多数病原体并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因此吞噬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若抑制T 细胞的发育,则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受影响;B 细胞和效应T 细胞均能识别特定的抗原。
4 .(2017・天津高考)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
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A 级推论解析:选C皮肤和黏膜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所以改变T细胞的数目,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
人教生物必修三同步导练练习:课时作业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课时作业20保护我们共同的家1.下列有关河流、湖泊富营养化现象的叙述,合理的是()A.水体的富营养化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B.富营养化现象和碳循环的关系最为密切C水体中藻类大量滋生,水中溶氧量减少D.含N、P等矿物质由少到多时,水体中藻类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解析:因污水排放造成水中N、P等矿物质增加,水中藻类过度增殖的同时,也会大量死亡,所以水体中藻类数量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藻类死亡后被细菌分解,造成水中溶氧量减少;水体的富营养化与N、P等矿物质多少有关,并不是周而复始的规律变化。
答案:C2.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威胁,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酸雨④光化学污染⑤臭氧层空洞⑥潮汐⑦大脖子病A.②④B.⑥⑦C.⑤⑦D.②⑤⑦解析:潮汐是指海水周期性的涨落,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大脖子病是由于人体缺乏碘元素,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而引起的甲状腺肥大增生。
答案:B3.(2019年福州模拟)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原因之一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D.生物全部死亡解析:生活污水和含有N、P的工业废水流入海洋,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在海洋中称为赤潮,在淡水中称为水华。
发生赤潮的海水中某些藻类的过度生长,使水面形成绿色藻层;藻类释放的毒素能毒杀鱼虾和贝类等,并使水体产生恶臭。
封闭的海湾内,由于污染物不能稀释,更容易发生赤潮。
发生赤潮的水体内有大量的浮游藻类以及分解者,不是生物全部死亡。
答案:D4.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自然选择无关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解析:A项,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B项,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一般而言,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加;C项,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高,生态系统就越稳定;D项,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之一,遗传多样性越低,个体间的差异越小,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效率在 10%~20%之间,在夏季,处于平衡状
态的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总能量>植物呼吸作
用所消耗的能量+流到动物体的能量+流到分解者的能量。
RJ·生物·必修3
第17页
系列丛书
12.图示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 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
RJ·生物·必修3
第15页
系列丛书
11.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元素循 环如下图所示,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
A.夏季:a>b+c+e B.秋季:e+f<g C.春季:g=b+e+f D.冬季:d>c+f
RJ·生物·必修3
第16页
系列丛书
RJ·生物·必修3
第7页
系列丛书
7.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
述,不正确的是( D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 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RJ·生物·必修3
第8页Leabharlann 系列丛书解析:因为生产者都位于第一营养级,它在能量金字塔中位 于同一营养级,A 正确;B 项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一定能固 定二氧化碳,因此 B 项正确;C 项中生产者将光能变成化学能, 进入生物群落,故正确;D 项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自养生物都 是生产者,所以选 D。
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 D 在物质流通中的重要作
用是_保___证__物__质__的__再__利___用__。 (5)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与____能__量__流__动_________结合在
一起进行。
(6)从生态因素的角度看,存在_空__气__、 ___水__、__土__壤__(_或__无__机__环___境_ ) 中的有毒物质,经______食__物__链_________浓缩,因此 _____营__养__级__________越高的生物受害越大。
RJ·生物·必修3
第22页
系列丛书
解析:一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知识掌握不牢,特别是对能 量在流经生态系统时的三个去向不清楚;二是识图分析图的能力 较差,没有看到图中已标出△表示的是有毒物质的含量,常把图 框中的数值也当能量计算,所以造成(2)、(3)小题的错误。D 是 分解者一般都能答对,但两种分解方式有的只答对有氧呼吸,没 有考虑到分解者是细菌、真菌及微生物,它们在分解有机物时, 有的是有氧呼吸有的是无氧呼吸。(6)小题的第二个空有答成“高 度”浓缩,是由于缺乏识图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有毒物质在各 营养级传递过程中是在浓缩,但经过的渠道应该是食物链。
系列丛书
②夏天湖水深处光量减少,而湖表层浮游植物因光增强而增
加,属于无__机 ___环__境__对__生__物__的___作__用__和__生__物__对__无___机__环__境__的__反__作___用__
关系。 ③湖水矿质营养不足,引起浮游植物数量减少,属于
_____无 ___机__环__境__对__生__物___的__作__用____关系。
第11页
系列丛书
9.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
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图中 A 是生产者,B、D、E 是消费者,C 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 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D.E 每增加 1kg 的体重,至少需要 25kg 的 A
RJ·生物·必修3
第9页
系列丛书
8.“气候变暖将是一场灾难”,关于这种说法的不正确叙述
是( D )
A.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计的灾 难
B.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量减少 CO2 的排放量 C.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可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D.海水温度升高时,海水向大气释放的 CO2 将减少,有利 于阻止气温升高
RJ·生物·必修3
第3页
系列丛书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D )
A.带有全球性 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D.在生物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 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第5页
系列丛书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不同的。物质可以 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而能量一是在流经各营养级时被生物的 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二是通过食物链由低 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系列丛书
课时作业1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RJ·生物·必修3
第1页
系列丛书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C )
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B.组成自然界的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 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
由图可知,气体 X 为二氧化碳,类群乙为生产者,类群丙为 消费者,其无氧呼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 境的两种重要组成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图中类群甲为分解 者,如果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
RJ·生物·必修3
第19页
系列丛书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13.(14 分)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流通关系示意 图,看图作答。[图△为有毒物质浓度(百万分之一)]
RJ·生物·必修3
第4页
系列丛书
4.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途径是( B )
A.碳酸盐;呼吸作用 B.CO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 D.CO2;分解作用
解析:大气中的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硝化细菌等的 化能合成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RJ·生物·必修3
RJ·生物·必修3
第20页
系列丛书
(1)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
_能__量__流__动__、___物__质__循__环__的__基__础 ______。 (2) 流 经 该 生 态 系 统 的 总 能 量 是 ___4_6_6______________
kJ/(cm2·a)。 (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 A 到 B,由 B 到 C 传递效率分
④夏天湖水深处含氧量下降,而湖中分解者活动旺盛,属于
_生__物__对__无__机__环___境__的__反__作__用___关系。
RJ·生物·必修3
第25页
系列丛书
(2)下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①若狼被捕杀,数量首先会减少的是____蝗__虫_____________, 原因是_因__鹿__和___蝗__虫__处__于__同__一__个___营__养__级__,__是__食__物___的__竞__争__者_____。
RJ·生物·必修3
第23页
系列丛书
14.(14 分)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的问题。 (1)下图表示在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 机环境的相互关系。请据图中所列关系回答:
①湖泊中浮游植物→小鱼→大鱼的食物链,属于
____生___物__间__的__相__互____关系。
RJ·生物·必修3
第24页
别是 13.5%、20.6%,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__呼__吸__作__用___散 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____热__能_____________,因此能 量流动具有_单__向___流__动__,__逐__级__递__减______特点。
RJ·生物·必修3
第21页
系列丛书
(4)图中无机物箭头意指_H__2O__(_或__水__、__无__机__盐___)和 CO2 等物质 的 流 通 过 程 , 图 中 D 是 ___分__解__者____________ , 通 过 它 们 的 _____有__氧__呼__吸________和__发 ___酵__(或 ___无__氧__呼__吸__)_两种分解方式,将
RJ·生物·必修3
第10页
系列丛书
解析:气候变暖,极地和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无法预测,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尽量减少 CO2 排放量和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增加 CO2 的吸收量,CO2 在水体中溶解度较小,海水温度升高,对海水与大气中 CO2 的交 换影响不大。
RJ·生物·必修3
RJ·生物·必修3
第6页
系列丛书
6.下图表示 a、b、c 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
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A )
A.a>b>c
B.c>b>a
C.c=b>a
D.a>c=b
解析:由图可知 a 地区落叶量大,但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最
少,说明 a 地区的有机物分解速度快,依次类推,b 地区有机物
的分解速度小于 a 大于 c,所以,分解落叶的能力 a>b>c。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 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RJ·生物·必修3
第2页
系列丛书
2.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的转化起重要作用的是
(C )
A.化能自养生物 B.动物和微生物 C.微生物和绿色植物 D.绿色植物和动物
解析: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无 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生物群落中的 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重新回到无机环境,如果没有这二者,生态 系统就不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