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国高考阅读及作文模拟试题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从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AI 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
然而,随着AI 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一方面,AI 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工作岗位被取代,从而引发失业问题。
另一方面,AI 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这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的决策结果。
此外,AI 技术的发展也可能会引发隐私和安全问题,例如个人数据的泄露和滥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AI 技术的监管和规范。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AI 技术的发展符合伦理和社会价值观。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公众对AI 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AI 带来的挑战。
材料二:AI 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
例如,AI 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提高医疗效率;AI 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供应链,降低成本;AI 可以帮助教育机构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要充分发挥AI 技术的潜力,我们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AI 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目前,AI 系统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和风险,例如被黑客攻击和恶意软件感染。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AI 系统的可解释性。
目前,AI 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这使得人们难以理解和信任AI 系统的决策结果。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AI 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的研究。
AI 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对社会和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这些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AI 技术的应用虽然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B.AI 技术的发展会导致大量工作岗位被取代,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虚拟现实(VR)技术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体验。
VR 技术通过创建逼真的虚拟环境,让用户沉浸其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娱乐领域来看,VR 游戏为玩家带来了全新的游戏体验。
玩家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尽情探索、冒险,感受前所未有的刺激和乐趣。
此外,VR 电影也在逐渐兴起,观众可以坐在家中,通过VR 设备欣赏到仿佛置身于电影院的视听效果。
在教育领域,VR 技术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学生可以通过VR 技术参观历史遗迹、探索自然景观,更加直观地学习知识。
同时,VR 技术还可以用于职业培训,让学员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提高技能水平。
然而,VR 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VR 设备的价格较高,限制了其普及程度。
另一方面,目前的VR 技术在画面质量、交互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材料二:人工智能(AI)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对各个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医疗领域,AI 技术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
通过对大量医疗数据的分析,AI 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疾病特征,为医生提供诊断建议。
此外,AI 技术还可以用于医疗影像分析、药物研发等方面。
在交通领域,AI 技术可以实现智能交通管理。
通过对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测和分析,AI 系统可以优化交通信号控制,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同时,AI 技术还可以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大的便利和安全。
但是,AI 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担忧。
例如,AI 技术可能会导致部分工作岗位的消失,引发就业问题。
此外,AI 技术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一旦AI 系统被黑客攻击,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VR 技术和AI 技术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新课标I卷)(含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语文姓名:准考证号: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3.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高悬于艺术馆大厅之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驻足时不断发出的唏嘘声中,一幅跨越千年历史、饱经沧桑的巨作正以沉静的姿态接受着众人的审视,俨然流露出无形的肃穆与庄严。
不约而同的是,围观群众大多紧蹙眉头以倾诉自己的不解。
当采访者递出问及评价的话筒时,得到的却是出奇一致的回答:②“这是一幅‘丑书’无疑。
”③这幅被众人斥为“丑书”的作品,叫做《祭侄文稿》,作者是楷书大家颜真卿。
同时,它也曾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④谁也不会想到,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寂静而平常的夜晚,那个曾经对玄宗忠诚不贰、曾在贵妃膝下承欢的“老实人”安禄山竟“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由此爆发。
皇帝出逃,贵妃自缢,各地首将为求自保鲜有应者。
在来势汹汹的叛军面前,颜真卿的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果断起兵讨伐叛军,与其少子颜季明双双罹难,颜氏一门被害三十余口,“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作为从弟,颜真卿悲痛欲绝;作为叔父,他更是悲愤交加。
冒着巨大的风险,不顾个人安危,他一定要携得其侄首骨归葬!援笔作文之际,他情不自禁,一气呵成写就这篇“笔法凌乱、涂改冗杂、似乎毫无章法与美感可言”的《祭侄文稿》,以悼念他那年仅十九岁却为国捐躯的侄儿,颜季明。
⑤据说,因太过悲痛,他创作这篇悼文时几经昏厥。
05-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Ⅱ卷专用)(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黄金卷05(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
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
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形的重要时期。
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
应该说,从先秦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
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
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
为人处世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
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开阔眼界、提升品格修养大有帮助。
有些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这些古诗文不能吃也不能喝,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
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
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
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
现代著名学者顾随先生曾经说,学古诗文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
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
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在吃饱穿暖时,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模拟试卷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些字,我从来没有教过,以后也不要教了。
”在一次语文公开课上,一位语文老师这样说。
他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②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似乎有意在回避那些他所说的“字”。
我很好奇,就问:“为什么回避这些字呢?”他说:“它们是常用字,但是不好教,学生也难学。
”③我追问:“为什么不好教,学生也难学?”他说:“因为它们不是常用字,所以学生不知道它的意思,不知道它的用法,不知道它的结构,不知道它的演变,不知道它的文化内涵,更不知道它的美感。
”④我听后,深感震惊。
我想,如果学生不知道一个字的意思、用法、结构、演变、文化内涵和美感,那么这个字对他们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⑤于是,我决定深入研究这些字。
我发现,这些字确实不好教,学生也难学。
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回避的理由。
相反,我认为,这些字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努力去教授它们。
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现,教授这些字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困难。
关键在于,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字的美感,去理解这些字的文化内涵。
⑦比如,“鬼”字,它由“人”和“儿”组成,表达了人类对神秘事物的恐惧。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鬼”字为什么由“人”和“儿”组成?它与人类对神秘事物的恐惧有什么关系?⑧再比如,“龙”字,它由“工”和“虫”组成,表达了人类对力量的崇拜。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龙”字为什么由“工”和“虫”组成?它与人类对力量的崇拜有什么关系?⑨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这些字的意思、用法、结构、演变、文化内涵和美感,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⑩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努力去教授这些字,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美的力量、文化的魅力。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不好教,学生也难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生不知道这些字的意思、用法、结构、演变、文化内涵和美感。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预测卷第九模拟(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预测卷第九模拟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
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
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
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
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
例如:《祝福》中(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
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订正、汲取教训、锲而不舍、撒手锏B. 修茸、一筹莫展、越俎代庖、狙击手C. 针砭、明察秋毫、咎由自取、口头禅D. 矍铄、言简意赅、气冲霄汉、洗脚婢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们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时代环境。
B.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环境恶化导致生物灭绝,人类要善待大自然。
C. 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人民的意见,以确保“禁烟令”的顺利实施。
D. 即使生活再艰辛,我也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科学家。
3、下列作品中,属于鲁迅小说集《呐喊》的是:()A. 《孔乙己》B. 《背影》C. 《荷塘月色》D.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未几,夫恬上前,问所欲言。
王曰:“吾欲言南尚可斗太守恶其无状。
”恬曰:“前日恬罪甚重,郎中令劳赐如令,是恬与并得罪。
”夫恬曰:“死未晚也。
”恬闻天下之至苦也莫苦于狱吏而吏道也莫患于无文而止在促捕之众也幸而道不携犹破折锐首而折左股而话之犹无所羞而夫恬为上相与为朝廷之法而以贾竖受货为资而挛拘牵张于辞语者恶独安?窃见郡县之吏徒以阿坐为毕能郡之大者也吏安得不悉虎狼还以道为尚父且父之不德而咎若曹罪乃大矣陷乃公独痴牧羊而道苦索则何?”恬不为理,引首以塞其气。
相与营当引太守舍,驾不能过半涂,良市卒正言于从者曰:“可与杀牛茵茵也。
”而恬得兵甚备,因恬请曰:“窃闻恬为人臣,佞而无骨,畏强怀弱,以货自免。
骄君甚则贵而求逆,暴君甚则利而求逆。
恬不知为死计,而尚与贾竖受货。
”恬得死诚节矣!4、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前日/恬罪甚重B. 贾竖/受货为资/而挛拘牵张于辞语者/恶独安C. 引首以塞/其气D. 可与杀牛茵茵也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夫恬认为自己的罪行很重,所以觉得自己应该被处死。
2024年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1辑
2024年高考全国各地模拟考作文汇编【原题+审题+立意+例文】第11辑01【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在朋友圈随手点个“赞”,给存在问题的商家以“差评”……“点赞”与“差评”在网络平台随处可见。
作为网民,有人已经习惯于“点赞”,认为“点赞”虽是举手之劳,却激励了对方,给了屏幕背后的人更多鼓励;有人毫不吝惜“差评”,认为只有实事求是,指出问题才能促进对方的提升。
“点赞”“差评”源于网络,现已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审题时首先要对“点赞”和“差评”有恰当的理解,应当透过现象抓本质。
“点赞”代表着赞许、支持等;“差评”代表着不满、批评等,是消极负面的回应。
“点赞”与“差评”都有其价值和意义,恰当的点赞与差评都能带来进步。
其次,考生应当在“点赞”与“差评”中做出选择,着重论述其中一个的价值意义,或者批驳另一个的危害;也可以将“点赞”与“差评”结合起来,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材料可以分三层:在朋友圈随手点个“赞”,给存在问题的商家以“差评”……“点赞”与“差评”在网络平台随处可见。
//(通过网络现象,引出主话题:“点赞”与“差评”。
)作为网民,有人已经习惯于“点赞”,认为“点赞”虽是举手之劳,却激励了对方,给了屏幕背后的人更多鼓励;有人毫不吝惜“差评”,认为只有实事求是,指出问题才能促进对方的提升。
//(通过网民的不同态度,引出作文思考:“点赞”与“差评”,孰是孰非?注意命题采用了惯用的方式,“有人……”“有人……”,对同一现象,提出两种相反的观点态度。
)“点赞”“差评”源于网络,现已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提示语,引导考生由此及彼,展开思考。
网络上的“点赞”“差评”,可以拓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话题具有更深远的内涵。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心” 与“匠心”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诗心” 与“匠心” 常常被提及。
“诗心” 强调的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灵感和想象力,而“匠心” 则侧重于创作过程中的技艺、精细和严谨。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基础。
“诗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
没有“诗心”,作品就会缺乏情感的深度和感染力。
创作者以一颗敏感而富有诗意的心去感受生活、体验世界,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融入作品之中。
从古代的诗人墨客到现代的作家艺术家,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不是源于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诗心”。
例如,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和奇幻瑰丽的想象,正是他那颗不羁的“诗心” 的体现。
然而,仅有“诗心” 是不够的,还需要“匠心” 来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匠心” 代表着创作者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需要运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的结构布局来展现自己的“诗心”;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艺术家则要通过细腻的笔触、精准的造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诗心” 与“匠心” 的完美结合。
“诗心” 与“匠心” 的融合并非易事,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练。
一方面,创作者要保持内心的敏感和诗意,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要刻苦钻研技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情感深度又有艺术高度的作品。
总之,“诗心” 与“匠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心” 强调情感和想象力,“匠心” 侧重于技艺和严谨,二者相互独立。
B. 没有“诗心” 的作品缺乏情感深度和感染力,不会成为优秀的作品。
C.“匠心” 代表着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体现为语言技巧和结构布局。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题及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题及答案梦想在心中,高考是天地,高考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祝高考顺利!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全国高考语文模拟题,仅供大家参考!全国高考语文模拟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
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
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新版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阅读材料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智能家居、自动驾驶到医疗诊断,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道德问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1. 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B. 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工业、农业、医疗、教育等。
C.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
D. 人工智能具有自我意识,可以完全取代人类。
2. 下列关于人工智能引发伦理和道德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失业问题,引发社会不稳定。
B. 人工智能的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可能侵犯个人隐私。
C. 人工智能可能被用于军事领域,引发战争风险。
D.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人类失去道德底线。
3. 下列关于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措施,不正确的一项是()A.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
B. 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培养正确的伦理观念。
C.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以解决伦理和道德问题。
D.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4. 简述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及其可能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5. 针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阅读材料一(文言文)陈涉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然叹曰:“苟富贵,无相忘。
”同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阅读材料二(诗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024届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质量检测模拟试题(二)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质量检测模拟试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早在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主张“以大观小”之法。
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
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
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
“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而不是服从西洋科学及数学上的透视法原理。
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的看法,但仍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
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
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
中国人的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画面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
虚(空间)同实(实物)联成一片波流,如决流之推波;明同暗也联成一片波动,如行云之推月。
这确是中国山水画空间境界的表现法。
西洋人曾说中国画是反透视的,他们不知我们是从既高且远的心灵的眼睛“以大观小”,俯仰宇宙。
早在《易经·系辞》里已经说古代圣哲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
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
诗人对审美的俯仰观照由来已久,例证不胜枚举。
“俯”不但联系上下远近,且有笼罩一切的气度。
古人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
诗人对世界是抚爱的、关切的,虽然他的立场是超脱的、洒落的。
晋唐诗人把这种观照法递给画家,中国画中空间境界的表现遂不得不与西洋大异其趣了。
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
(全国甲卷)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通用)(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甲卷)02·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咏史诗是融文学与史学特质于一体的重要诗歌体类,其创作的素材乃立足于史事。
《史记》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
咏史诗人的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选取《史记》中的人和事,通过批判或褒扬,以寄寓抱负或针砭时弊。
在现存的文学史料中,最早的咏史诗的素材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该诗在咏史创作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班固依据此传叙写的“缇萦救父”史实,创作传体《咏史》诗,将二百字的故事,缩写为八十字的五言诗,传承了《史记》“寓论断于序事”的叙事方式和“实录”的著史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的传播形式和流传途径更为广泛,更便于咏史诗人从《史记》中选取适合个人创作的题材。
左思《咏史》八首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咏史变体即论体咏史,通过吟咏冯唐、主父偃、司马相如等人,将叙事、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起来,抒发个人处于门阀森严时代而才华不能得到施展的痛苦和愤懑。
唐代诗人对《史记》的接受为咏史诗增加了新的审美情趣,唐初咏史创作仍沿袭班固的《咏史》体式,叙多于咏,事大于赞。
当盛世不再,咏史诗人试图在历史往事中寻找社会成败治乱的根由,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历史反思性和强烈的现实指向性。
因此,诗人多借对《史记》中人、事的评价,来表达其与前人不同的史识和史观,一时翻案成风。
唐代晚期,还出现了以七绝为主要创作形式的咏史诗人,他们一写就是百十首,如汪遵、罗隐等。
(全国乙卷)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 (全国通用)(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乙卷)黄金卷02(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
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
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
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
中国的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水系间的便捷水运,也为区域内的人员来往提供了条件。
中国自秦汉以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令的上通下达,公务人员的南来北往,军队和重要物资的调度,重要信息的传递,都是维持国家统一、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所以要以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
其中依托水运,特别是依托同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水运部分,都是最廉价和高效的。
以尼罗河谷地为基础的上埃及与以尼罗河三角洲为基础的下埃及并不连接,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一,也完全依靠尼罗河这根纽带。
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
所谓“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作者:郭琳瑛欧红蔡茹平朱银燕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24年第05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古代农业社会,农业生产与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雨旸时若,就会获得丰收,气象异常则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导致饥荒,这本属自然规律。
但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自然现象就被看作天意的表达方式,“天垂象,见吉凶”(《周易·系辞上》)表达的正是此意。
《洪范》谈到国君的恶行会伴随自然界的异常现象,而《月令》则规约国君和国民每个月的行为,以求得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汉代董仲舒在此基础上,最早提出“天人合一”并对之进行理论阐释。
他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提出了天人同类合一的思想,把构成天的基本要素归结为天、地、阴、阳、金、木、土、水、火和人等十端,十端当中,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万物之本。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论证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同类相感。
“天人感应”作为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方式,可视作古代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思想根源。
汉代以后到唐代,中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分裂时期,其间佛教传入,魏晋时期道教获得很大发展,但是儒学进展不大。
到了宋代,随着新儒家兴起,他们在继承孔孟之道的基础上,接受佛教和道教的宇宙论,进一步发扬了与“天人合一”有关的理论。
张载是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学者,“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他提出万物一体,较董仲舒把人从万物中挑选出来、与天地并列相比,就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而言,是很大的进步。
宋代程颢十分称许张载揭示的“万物一体”,认为这正是“仁”的主要特征。
儒家的天人合一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调谐,不过这种调谐更加强调人的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的统一,这一观念落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必然要求以人类的整体生存为目的,而不仅顾及局部的和眼前的利益,从而指向和谐的人地关系。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题。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
然而,传统的纸质书籍依然在人们的阅读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纸质书籍在数字时代的意义及其对现代人阅读习惯的影响。
1. 文中提到的“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对人们阅读习惯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简要分析。
(3分)2. 作者认为纸质书籍在数字时代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说明。
(3分)3. 文章中提到了现代人阅读习惯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列举并解释。
(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4-5题。
春日登楼唐代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3分)5.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这两句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3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B.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不能掉以轻心。
C.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妄自菲薄,不自信。
D. 他为人谦逊,从不居功自傲,总是虚怀若谷。
7. 将下列句子改写成被动句。
(3分)原句: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这项复杂的实验。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出主要信息。
(3分)材料: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自行车出行。
据统计,某市自行车出行比例已从2015年的10%上升到2023年的30%。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共40分)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0分)材料: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植树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有的挖坑,有的浇水,有的扶树苗,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全国高考阅读及作文模拟试题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记忆过程细胞活动被捕获据最新研究,有关科学家捕捉到了自发记忆唤起过程中单个细胞的活动情况,从而不但发现了记忆内容在大脑中的记录位置。
而且还揭示了大脑复制这些内容的机制。
这些记录是从准备做手术的癫痫病患者大脑中提取出来的。
它们表明,人们经历事件的时候,某些神经元会被高度激活,而自发记忆就记录在相同的神经元当中。
研究人员很早以前就推测到情形大致如此,但是获得直接证据还是第一次。
有关专家说,这项新的研究成果几乎使这个问题有了定论:对大脑来说,记忆与行为非常相似。
这项实验结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它之所以超越了此前的大多数有关研究,在于研究人员没有把重点放在物体的识别或特殊词语和符号的记忆上。
在实验中,无论参加实验者的大脑得到什么样的信号。
都只要求他们回忆刚刚看过的一系列短片。
在患老年痴呆症以及其他痴呆症患者的大脑中,这种记忆通常会迅速消退。
而自由记忆对于所谓的事件记忆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是由丰富的图案组合在一起构成的。
这个研究小组由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组成。
研究人员把微型电极植入13名严重癫痫患者的大脑中。
这些电极原本是医务人员用来定位造成癫痫发作的大脑活动的微弱波动装置。
研究人员让这些患者观看了一些长度为5至10秒的短片,一些是电视节目。
另一些是动物或著名建筑图案。
这些患者反复观看短片时,研究人员记录了他们的大约100个神经元的活跃运动。
这些细胞都集中在大脑的海马状突起当中或周围。
在每个参加实验者的大脑中。
研究人员都发现,某些细胞在观看某些短片时高度活跃,而在观看另一些短片时比较安静。
研究人员随后设法分散这些患者的注意力,经过数分钟之后。
要求他们回忆刚刚看到过的内容。
结果发现。
他们在回忆某个事物时,此前观看短片看到这个事物时异常活跃的细胞,此时再度活跃起来。
就这样。
在这些患者本人唤起回忆之前,研究人员就知道了他们即将记起的内容。
1下列各项关于“自发记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录在经历事件时被高度激活的神经元当中。
B即对于过去的事件记忆至关重要的自由记忆。
c重点在物体的识别或对特殊词语和符号的记忆。
D是由本人自主唤起对过去某个事物的回忆。
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研究人员早就推测到自发记忆记录经历事件时被高度激活的神经元当中的大致情形,而这次获得了直接证据。
B老年痴呆症以及其他痴呆症患者,难以按要求回忆刚刚看过的一系列短片,因为他们的记忆通常会迅速消退。
c 实验中让患者观看两类短片,一类是电视节目,另一类是动物或著名建筑图案;短片的一般长度为5至10秒。
D 研究人员实验发现,脑细胞对于短片的反应不一样:观看某些短片时比较安静,而观看另一些短片时高度活跃。
3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这个研究小组从准备做手术的癫痫病患者大脑中提取出自发记忆的有关记录,这一提取纯属偶然;由此可见,科学研究不要错过任何发现的机会。
B自由记忆意味着需要将丰富的图案组合在一起来构成对过去的记忆,所以对于记忆所谓事件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大脑来说,自由记忆与行为十分相似。
c癫痫病患者在回忆某个事物时,此前在短片中看到这个事物时异常活跃的细胞再度活跃;这一实验表明,较之于老年痴呆症患者。
他们记忆力惊人。
D研究人员已通过实验揭示大脑复制过去事件的机制。
所以完全可以依靠这种实验仪器无限制地摄取人们大脑中的信息,并可能引发相关的社会问题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新建预备仓记[明]王阳明仓廪以储国用,而民之不给,亦于是乎取。
故三代之时。
上之人不必其尽输之官府,下之人不必其尽藏于私室。
后世若常平、义仓。
盖犹有所以为民者,而先王之意亦即衰矣。
及其大敝。
而仓廪之蓄,遂邈然与民无复相关。
其遇凶荒水旱,民饿莩相枕藉。
苟上无赈贷之令,虽良有司亦坐守键闭。
不敢发升合以拯其下:民之视其官廪如仇人之垒,无以事其刃为也。
呜呼,仓廪之设,岂固如是也哉!绍兴之仓所积亦不下数十万,然而民之饥馁,稍不稳即无免焉。
岁癸亥春,融风日作,星火宵陨。
太守佟公日:“是旱征也,不可以无备。
”即命民间积谷谨藏,则复鸠工度地,得旧太积库地于郡治之东,而建以为预备仓。
于是四月不雨;至于八月,农工大坏。
比室罄悬。
民陆走数百里。
转嘉、湖之粟以自疗。
市火间作,贸迁无所居。
公帅僚吏遍祷于山川社稷,乃八月己酉,大雨浃旬,禾槁复颖。
民始有十一之望。
渐用苏息。
公曰:“呜呼!予所建,今兹之旱虽诚无补,于后患其将有裨,”乃益遂厥营,九月丁卯工毕。
凡为廪三面,廿有六楹,约受谷十万几千斛。
前为厅事,以司出纳;而以其无事时,则凡宾客、部使之往来而无所寓者,又皆可以馆之于是。
极南阻民居,限以高垣;东折为门,出之大衢。
并门为屋廿有八楹,自南亘北。
以居商旅之贸迁者,而月取其值。
以实廪粟。
盖积三岁而可以有一年之备矣。
二守钱君谓其僚曰:“公之是举,其惠于民岂有穷乎!夫后之民食公之德而弗知其所自。
是吾侪无以赞公于今日,而又以泯其绩于后也。
”于是相率来属某以记。
某曰:“唯唯。
夫悯灾而恤患,庇民之仁也:未患而预防,先事之知也;巳患而不怠,临事之勇也;创今以图后,敷德之诚也。
”行一事而四善备焉。
是而可以无纪也乎?某虽不文也,愿以执笔而从事。
(略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帅僚吏遍祷于山川社稷帅:同“率”B稍不稔即无免焉稔:庄稼成熟c是吾侪无以赞公于今日侪:辈、类D于是相率来属某以记属:隶属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敢发升合以拯其下具以沛公言报项王B民之视其官廪如仇人之垒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于后患其将有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D后之民食公之德而弗知其所自蟹六跪而二螯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粮仓虽然是用来储存国家公粮的,但老百姓遇到粮食不丰足,从这里取食也是理所应当的。
B太守佟公通过观看天象而预测天将大旱,并采取积粮、建仓的相应预防措施,这表明他有谋虑深远的智慧。
c佟公在预备仓的前面建有厅堂,无事的时候供宾客及上级派来出差的人居住。
房租用来购买粮食,藏人仓库。
D作者认为,佟知府做了修建预备仓这一件事,同时具有仁、智、勇、诚四种美德,这样的事应该加以记述。
7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视其官廪如仇人之垒,无以事其刃为也。
(2)予所建,今兹之旱虽诚无补,于后患其将有裨。
(3)夫悯灾而恤患,庇民之仁也;未患而预防,先事之知也。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赏析。
晚次乐乡县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嗷嗷夜猿鸣。
(1)这首诗在结构安排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多种手法来表达作者情感。
请任选其一加以说明。
9补出下列名篇名旬中的空缺部分。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__,__。
(曹操《短歌行》)(2)古文默写(共三段,任选两段默写)(1)上书谏寡人者,受人中赏:__,__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滕王阁序》)三、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文后问题。
浮沉黄秋耘(1)据说生长在海滨的孩子多半是感情丰富的,我似乎也未能例外。
还是七八岁的时候,我就常会为一只被杀的小鸡而哭泣,对金鱼和小鸟都给予爱情。
门外有一个乞丐哀号,我的心就会忐忑乱跳,一颗颗泪珠沿着鼻子和面颊直流下来,直到大人拿钱或冷饭残羹把他打发走为止。
(2)我的一个爱好文学的叔叔每当看见我哭泣的时候就嘲笑我,说我的眼珠像海水一般蓝,我的眼眶也像海底一般渫。
另一个人却说我好像一个冰雪掩盖着的火山(因为我的脸孔长得又严肃又冷峻)。
我对他们这种把我比拟作自然事物的说法有点害怕,可又有点动情。
因为这些话正投合了一个儿童自尊自大的心思,和正在酝酿当中的孤独的情操。
(3)愈长大,就愈趋向孤僻。
所思索幽是一些大人们也不敢想的“生与死”“心灵”和“梦幻”一类“玄而又玄”的问题;所读的净是一些黄仲则、李义山的悱恻的诗句。
有时甚至对自己许愿,将来要做一个年轻的哀伤诗人,像济慈(Keats)一样,不到二十六岁就死去。
(4)尼采在二十三岁时曾经说过:“我有三种最好的安慰,那就是叔本华的哲学、萧瑟的音乐和孤独的散步。
”我对叔本华哲学虽然从没有认真读过,可是萧瑟的音乐和孤独的散步却是我从小就爱好的。
(5)我不大懂得音乐,可是一两个熟习的和音与乐节就会把我感动得发抖发冷,听着奥特威(Ordway)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就潸然泪下,仿佛整个人间都充满着苦难与悲愁,痛苦的犁耙在撕裂着我的心。
(6)在这个百多万人口的大都市中,我觉得唯一的愿意听取我的倾诉的侣伴只有大海,我是沐浴着她的熏风,吮吸着她的乳汁而长大起来的。
每当西风凄厉的黄昏时分,我常常独自倚在码头的栏杆上注视着那汹涌的波涛,在混沌一片颜色惨淡的波光中,我重新找到我的童年往事――逝者的脸影,褪色的红唇,复活的创痛……陶醉在这种杂乱无章的幻梦里,我像牛饮了一坛醇酒似的,又是痛快。
又是难堪!(7)就这样,我长久地过着一种孤独的精神生活,让自己的心绪溶化在一层痛苦的雾障里,我不想探究为何痛苦,也不想超越出这痛苦。
(8)但,纸里包不住火,只要我的生命旅程还不曾终结,我总得给自己盈溢的热情找寻一条出路。
我不愿意无所事事,而且在这个狂飙的时代里,一个人真不容易睡觉。
我得参与一种活动。
无论宗教也好,革命也好,总要觉得自己在造福人类或革新社会,才得安心,那时我还很年轻,竟天真地相信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伙伴呐喊几声,搏斗一场,就足以改造尘世,在这多灾多难的人间建立起极乐的天国。
到了中年。
如果我们还不曾死去,就尽可以袖手旁观享受这“人间天国”的幸福。
然而,百战归来,我们还是一无所有,除了淡淡的血痕外就没有其他的战绩。
殉难者已经消逝,复仇者还在襁褓之中。
我负着上身创伤,蒙首投荒,悄悄地躲进蜗牛壳里,把野马一般奔驰的感情收回来,放在堆积如山的书卷上面。
从那里静静地咀嚼回忆的苦味,静静地沉淀心湖中的渣滓。
(9)我重新孤独,沉浸在致命的虚无的氛围中。
一千次我争辩,这不过是冬眠,可是我又一千次忏悔而流泪。
在这二年的生活中,我的意志衰退了,我的心灵迷乱了,我依着习惯,回到我往昔的老路上去;要不是“来了一声轰雷阻住了我游魂似的脚步”,我真的要倒下去了。
(10)当我重新睁开眼睛的时候,罗曼?罗兰所创造的英雄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现在我的面前,他像神明似的引援着我,鼓励着我,给我当头棒喝,给我脱胎换骨:他的律令像电一般的刺进我的心:(11)“――你不是孤单的,你不是属于你的。
你是我的许多声音中间的一个,是我的许多手臂之中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