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 设计和实施总结性评价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十二章:教育评价)

教育学(第十二章:教育评价)

一、测验法
• (一)类型 • 1.客观题评价法 • 常见的客观题有选择题、填空题、匹配题、
是非题,简单计算题、概念或术语的解释 题等。 • 2.主观题评价法 • 包括论述题、证明题、作文题等。
• (二)测验的编制
• 1、有效测验的基本标准
•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程度。 有重测、分半等几种检测方法。
• 1.口头测验法:口试或答辩
• 高声朗读;教师提问;抽题回答;专题发 言;随意发言;师生会谈;情景故事;角 色扮演等。
• 2.论辩或辩论 • 3.写作测验 • 4.过程反馈题 • 5.实验技能考试
三、评定量表评价法
• 是用来量化观察所得印象的一种测量工具, 具有描述精练、内容丰富、施测简便的特 点。
• 第二,确定了评价的对象是“教育活动及其结 果”,包括整个教育领域中的现象。
• 第三,强调“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科学判 定的过程。
• 三代评价: • 古代的传统考试 • 近现代的科学测验 • 当代的科学评价
• 人们把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并列为当代教 育科学的三大领域。
• 按评价考察的范围,可分为分析评价和综合评价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内容
• 一、教师评价 • (一)教师评价的意义
• 教师评价即教师考评,是对教师工作现实 的或潜在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
• 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 有利于实现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化; • 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与成长。
• (二)教师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 为了提高逸事记录的使用价值,还应注意: (1)要记录行为发生的情境,以便使行为的分析更有意义; (2)对观察到的事件应做好记述,并注意特殊行为; (3)一般在收集一定量的记录后才能推断学生的典型行为,

系统化教学设计

系统化教学设计

《系统化教学设计》——读书笔记《系统化教学设计》(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第六版)是教学设计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我所读的版本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皮连生等人翻译的中文版本。

本书以系统观为线索,贯穿于教学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将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学习情境及管理者等用基于系统观的设计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教学系统。

下面首先对本书的内容进行回顾,然后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作一些分析和反思。

一、主要内容回顾(一)关于迪克-凯瑞模型1.系统的含义:从技术层面上,系统是若干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集合,所有的这些部分协同工作,服务于一个共同的有限目标。

为了输入和输出,系统的构成部分相互依赖,整个系统采用反馈机制以确定它既定的目标是否达成。

如果没有完成目标,系统被调整,直到完成既定的目标。

2.系统方法模型的构成成分(1)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完成教学者设计的教学后,希望学习者能够做什么。

(2)进行教学分析确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在做什么,以及确定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应该怎么样,说明各种技能之间的关系。

(3)分析学习者及情境确定学习者当前已具备的技能、所持偏好与态度。

(4)书写行为表现目标对教学结束后学生能够做什么,写出具体性的描述。

(5)开发评估工具开发评估工具,以便测量具体的教学目标中所描述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6)开发教学策略确定运用什么教学策略来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

(7)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用开发的教学策略产生教学,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编制学习手册、选取教学材料和编制评估工具。

(8)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教学初稿完成之后,开展一系列的评价活动,以收集数据,确定如何改进教学。

形成性评价一般有三种类型: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和现场试验评价。

(9)修改教学整理和分析形成性评价所收集的数据,确定学习者在完成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依据这些困难找出教学方面的不足。

《复制与变换》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与变换》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与变换》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复制与变换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掌握复制与变换的操作技巧。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复制与变换进行创意设计。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复制与变换的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复制与变换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复制与变换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资源的准备PowerPoint软件网络资源:关于复制与变换的教程、案例等2.2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优秀的复制与变换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复制与变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复制与变换的操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与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复制与变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复制与变换的操作实践。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优秀的复制与变换作品,进行讲解。

计算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形成性评价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4.2 总结性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出评价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反思学生对复制与变换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5.2 教学方法反思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3 教学资源反思反思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复制与变换的操作方法。

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案例。

6.2 学生准备了解基本的计算机操作。

安装并熟悉使用PowerPoint软件。

《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教学设计教案

《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教学设计教案

《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祖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和理解。

运用歌曲、故事和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明白祖国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程主题:祖国祖国我们爱你2.2 课程内容:祖国的地理特点: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

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节日、历史人物、文化遗产等。

祖国的成就:科技、教育、体育等方面的成就。

第三章:教学资源3.1 教学材料:教材《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相关故事、歌曲、图片等教学资源。

3.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歌曲、故事或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教学内容展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祖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4.3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和理解。

4.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祖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5.2 评价内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参与度、实践活动表现等。

5.3 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第一课时:了解祖国地理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主要山脉、河流、湖泊和海洋。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祖国的地理特点。

6.2 第二课时:探索祖国历史文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

教案的实施与评估

教案的实施与评估

教案的实施与评估一、引言教案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案,它的实施和评估对于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教案的实施与评估进行探讨,并提供一种适用的实施和评估方法。

二、教案的实施1. 教学环境准备在实施教案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环境进行准备。

包括调整教室布置,准备教学工具和材料等,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 教学过程展开根据教案的设计,教师应按照一定的步骤和顺序进行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精神,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 评价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

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估,如小组讨论、课堂测试和作业批改等,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促进学生进步。

三、教案的评估1.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评估教学目标是教案设计的核心,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教案评估的重要任务之一。

评估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课堂测试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

2. 教学方法的评估教学方法是教师实施教案的手段和方式,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参与度和学习乐趣、学生表现以及教学过程的反思等方式进行。

3. 教学资源的评估评估教学资源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反应和使用情况,以及对教学资源的综合评估等方式进行。

4. 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学效果是评估教案的最终目标,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提升等方式进行评估。

四、实施与评估的关系与重要性教案的实施和评估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实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评估是为了了解教学效果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实施和评估相结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使教学更加科学化和个性化。

五、结论教案的实施与评估对于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特点,知道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课以爬山虎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索爬山虎的特点及其爬墙的原理。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中的爬山虎可能比较陌生。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乐于参与探究活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种植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3.3 合作探究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讨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3.4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探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3.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爬山虎的特点及其爬墙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

4.2 同伴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教案。

5.2 图片爬山虎的图片。

5.3 实验材料观察和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5.4 课件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物质准备准备爬山虎的植物样本或者图片,实验材料(如放大镜、望远镜等观察工具),教学课件。

6.2 环境准备确保教学环境有适宜的照明和通风,方便学生观察和实验。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直观展示法通过展示爬山虎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7.2 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自主发现爬山虎爬墙的原理。

7.3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二年级语文《妈妈的爱》教案设计

二年级语文《妈妈的爱》教案设计

二年级语文《妈妈的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妈妈的爱》。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妈妈的爱是无条件的,学会感恩和回报。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培养表达和表演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妈妈的爱是无私的,学会珍惜和感激。

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妈妈的爱》是一首描绘妈妈无条件爱的诗歌,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感人的语言,展现了妈妈对孩子的深深爱意。

课文内容主要包括妈妈对孩子的关怀、呵护、教导和期望,以及孩子对妈妈的感激和回报。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妈妈的爱”、“无条件的爱”等。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表演,表达出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3.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3 观察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3 解析课文: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妈妈的爱是无私的,学会感恩和回报。

4.4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作业设计5.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朗读课文,感受妈妈的爱,并家长签名确认。

《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水调歌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学生能够解读并运用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诗词结构和修辞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学生通过创作和表演,发展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和理解诗词中的情感和哲理。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学生能够通过诗词学习,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及其时代背景。

教师讲解诗词创作的背景和流传的故事。

2.2 诗词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并感受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段落划分。

教师指导学生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音乐等引起学生对《水调歌头》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词的意义和价值。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学生合作讨论,探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4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或表演,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或表演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和表现。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水调歌头》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水调歌头》的教材或诗词选集进行教学。

5.2 辅助材料:教师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诗词解析和分析文章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5.3 教学工具: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音频和视频等,辅助教学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关于麻雀的小学语文教学教案

关于麻雀的小学语文教学教案

关于麻雀的小学语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麻雀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章选用教材中的课文《麻雀》,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麻雀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2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麻雀》,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麻雀的外形、生活习性等基本知识。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麻雀的特征。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麻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麻雀,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麻雀》,了解麻雀的基本特点和生活习性。

3.3 课堂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麻雀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合作意识。

3.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观察和讨论的结果,以麻雀为题材,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第四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4.1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麻雀的认识。

4.2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其他鸟类,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练习,评估教学效果。

5.2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麻雀的生动形象。

6.2 教学媒体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媒体,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麻雀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观察与描述组织学生观察麻雀的图片,让学生用词语描述麻雀的外形特点。

教学设计(教案)(杨媛媛)

教学设计(教案)(杨媛媛)

教学设计(教案)(杨媛媛)第一章:教学设计概述一、教学设计的定义1. 解释教学设计的概念2. 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 目标导向原则2. 学生中心原则3. 实践性原则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2. 分析学习者特征3. 设计教学策略4. 选择教学资源5. 评估教学效果四、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技巧1. 教学设计的方法2. 教学设计的技巧3. 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五、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1. 案例介绍2. 教学设计分析3. 教学设计改进建议第二章:教学目标的设计一、教学目标的概念与分类1. 解释教学目标的概念2. 介绍教学目标的分类二、明确、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1. 如何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2. 如何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3. 如何制定可衡量的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的表述技巧1. 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2. 使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3. 使用具体、可操作的语言四、教学目标的案例分析1. 案例介绍2. 教学目标设计分析3. 教学目标设计改进建议五、教学目标设计实践练习1. 练习题目2. 练习指导3. 练习反馈与评估第六章:教学内容的设计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 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2.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二、基于学习者需求的教学内容设计1. 分析学习者需求2. 设计符合学习者需求的教学内容三、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1. 口头呈现2. 书面呈现3. 多媒体呈现四、教学内容的案例分析1. 案例介绍2. 教学内容设计分析3. 教学内容设计改进建议五、教学内容设计实践练习1. 练习题目2. 练习指导3. 练习反馈与评估第七章: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设计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 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2. 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设计1.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三、差异化教学策略设计1. 识别学生的个体差异2. 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案例分析1. 案例介绍2. 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分析3. 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改进建议五、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实践练习1. 练习题目2. 练习指导3. 练习反馈与评估第八章:教学评价的设计一、教学评价的类型与标准1. 介绍教学评价的类型2. 明确教学评价的标准二、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设计1. 形成性评价的设计要点2. 总结性评价的设计要点三、多元化教学评价的设计1. 利用多种评价方式2.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四、教学评价的案例分析1. 案例介绍2. 教学评价设计分析3. 教学评价设计改进建议五、教学评价设计实践练习1. 练习题目2. 练习指导3. 练习反馈与评估第九章: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一、教学资源的种类与特点1. 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2. 教学资源的特点与优势二、教学资源的筛选与整合1. 筛选适合的教学资源2. 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技巧2.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教学活动设计四、教学资源的案例分析1. 案例介绍2. 教学资源选择与利用分析3. 教学资源选择与利用改进建议五、教学资源选择与利用实践练习1. 练习题目2. 练习指导3. 练习反馈与评估第十章:教学场所与环境的设计一、课堂教学环境的设计1. 物理环境的设计2. 心理环境的设计二、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1. 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2. 管理好课堂秩序三、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1. 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2.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四、课堂教学环境的案例分析1. 案例介绍2. 教学场所与环境设计分析3. 教学场所与环境设计改进建议五、教学场所与环境设计实践练习1. 练习题目2. 练习指导3. 练习反馈与评估第十一章:教学辅导与指导的设计一、学生辅导的原则与方法1. 辅导的基本原则2. 辅导的有效方法二、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的设计1. 个别辅导的策略2. 小组辅导的组织与管理三、辅导中的沟通技巧1. 倾听与理解2. 鼓励与支持3. 反馈与指导四、辅导案例分析1. 案例介绍2. 辅导设计分析3. 辅导设计改进建议五、辅导设计实践练习1. 练习题目2. 练习指导3. 练习反馈与评估第十二章:教学反馈与改进的设计一、教学反馈的重要性1. 理解教学反馈的作用2.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二、学生反馈与自我反馈的设计1. 收集学生反馈的方法2. 利用学生反馈进行教学改进3. 自我反馈的策略1. 教学反思的过程与方法四、教学反馈与改进的案例分析1. 案例介绍2. 教学反馈与改进设计分析3. 教学反馈与改进设计改进建议五、教学反馈与改进设计实践练习1. 练习题目2. 练习指导3. 练习反馈与评估第十三章:教学与管理的设计一、课堂教学管理的设计1. 课堂规则的建立2. 学生行为的引导与管理二、课程进度与时间管理的设计1. 制定合理的课程进度计划2. 有效利用教学时间三、教学材料与资源的管理1. 教学材料的整理与存储2. 教学资源的使用与维护四、教学与管理案例分析1. 案例介绍2. 教学与管理设计分析3. 教学与管理设计改进建议五、教学与管理设计实践练习1. 练习题目2. 练习指导3. 练习反馈与评估第十四章:教学研究与创新的设计一、教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1. 理解教学研究的价值2. 掌握教学研究的方法二、教学创新的思路与策略1. 激发教学创新的途径2. 实现教学创新的具体策略三、教学研究与创新的案例分析1. 案例介绍2. 教学研究与创新设计分析3. 教学研究与创新设计改进建议四、教学研究与创新设计实践练习1. 练习题目2. 练习指导3. 练习反馈与评估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的设计一、教学总结的内容与方法1. 教学总结的重要性2. 进行有效教学总结的方法二、教学反思的实践与提升1. 教学反思的实施步骤2. 教学反思的深化与提升三、教学评价与教学改进的设计1. 教学评价的总结性分析2. 基于评价的教学改进计划四、教学总结与反思案例分析1. 案例介绍2. 教学总结与反思设计分析3. 教学总结与反思设计改进建议五、教学总结与反思设计实践练习1. 练习题目2. 练习指导3. 练习反馈与评估重点和难点解析。

教学设计与实施ppt课件

教学设计与实施ppt课件

为中心
常由教学设计人员和教师、学科专 家共同确定。
2.以“课堂”设计范围是课堂教学,在规定的教 学大纲和计划下,针对一个班级的 学生,在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
为中心
源条件下进行。可由教师自己来承 担完成。当然,需要时,也可由教 学设计人员辅助进行。
3.以“系统”比较大、比较综合和复杂的教学系 统。例如,个别化学习系统、一个 学校或一门新专业的课程设置。由
新课讲授(注意教师学生的角色) 巩固练习 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26
感谢观看!
27
5

教学设计是什么

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6
教学设计是什么
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 通过系统化分析学习的各项条件来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
(希尔斯) 是提出关于最优化教学方法的处方的学科,这些最优化的
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赖格鲁特) 有效的规划、开发、评价和管理教学过程以使之能确保学
教学设计的一般格式
教学设计说明 一. 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 二. 教学对象分析(学情分析) 三. 教学目标分析 四. 评价内容设计 五. 教学过程规划(各环节的设计意图) 六. 教学评价过程
说课视频
21
教案的一般格式
课题、课型(新授、复习、实验、检查)、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6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一、明确学习结果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目标陈述
二、确定评价标准 三、规划教学过程
17
教学设计的一般格式
教学设计说明 一. 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 二. 教学对象分析(学情分析) 三. 教学目标分析 四. 评价内容设计 五. 教学过程规划 六. 教学评价过程

生活语文《小书包》教案公开课

生活语文《小书包》教案公开课

生活语文《小书包》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与书包相关的词汇,如“书包”、“书本”、“笔袋”、“文具”等。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书包,学会整理书包的基本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学习用品的意识,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小书包》一文,通过描述书包的外观、功能和使用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书包的重要性。

2.2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物书包、书本、笔袋、文具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实物书包,引导学生观察书包的外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讲解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小书包》一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掌握书包的相关词汇。

3.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学会整理书包,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检查学生对书包相关词汇的掌握情况。

4.2 实践操作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整理书包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布置关于书包的绘画作业,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绘制自己喜欢的小书包。

5.2 家校合作:第六章:教学策略6.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书包、书本、笔袋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书包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6.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整理书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展示实物:教师展示实物书包,引导学生关注书包的外观特征。

7.2 学习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小书包》一文,让学生了解书包的重要性。

7.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整理书包,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7.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学会整理书包,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7.5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点评,总结整理书包的要点。

初中物理_第十二章 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二章 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授课教师:单位: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2.4升华与凝华【主题】12.4升华与凝华【课程标准】1.1.3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4.2 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内容分析】升华与凝华是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前面的四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

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及社会的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材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提出概念,总结规律,并用它来解决问题。

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

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力求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实验激趣,问题驱动,充分让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实践、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关于物质三态、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等知识,具有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能力。

另外,学生乐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所以,本节课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让学生分组操作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华,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干冰制作“梦幻果汁”,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充分让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实践、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种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升华过程和凝华过程,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资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资料--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资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本质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分析与设计,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

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策划,是对学生达成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

对上述定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理解∶第一个方面是教什么和学什么,回答的是我去哪里的问题,即教学目标的制订(也叫目标设计),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如何教和如何学,回答的是我如何去那里的问题,解决怎样教和学的问题,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它们都属于达成目标的各个要素);第三个方面是教的怎样和学的怎样,回答的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的问题,即教学的评价,解决的是教学效果问题。

(二)教学设计的分类一般来说,从现代学校教学活动领域所涉及的问题来看,教学设计可以分为∶课程(学科)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三个层面。

1 / 6课程教学设计,亦称为学科教学设计,主要是指对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

车学校教学活动中,课程教学设计工作一般需要一个专门的小组来共同研究完成,如学校的学科教研组。

单元教学设计是介于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之间的一种阶段性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一般是指针对一节课或某一个具体问题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活动,所以也称为即时教学设计,也就是教案,一般由任课教师完成。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单元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单元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教学设计
(3)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布置与课堂练习类似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强化对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的掌握。这些习题应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例如:
(1)选择题:选出下列哪种食物富含铁元素?(A.鸡蛋;B.红枣;C.猪肉;D.蘑菇)
3.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健康问题较为关注。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元素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化学学科的魅力。
5.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帮助他们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5)课后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和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6)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展示一些与化学元素相关的图片,如富含铁的食物、补钙广告等,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存在。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化学元素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吗?为什么我们需要补充这些元素呢?”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
(1)简要介绍化学元素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如钙、铁、锌等元素对人体的意义。
(2)说明本节课将围绕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展开学习,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

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项目成果
THANKS
特点
教学设计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和特 点,强调目标导向、系统性和科 学性,注重教学策略和媒体的选 择与应用。
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1 2
3
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 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促进学习者发展
教学设计关注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需求,有助于 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有助于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学设计的原则
学习者中心
教学设计应以学习者的需求和特 点为出发点,注重学习者的主动
性和参与性。
目标导向
教学设计应明确教学目标,并围 绕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系统性
教学设计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各 要素的相互关系,确保教学过程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和意见 。
量表评价法
通过制定评价量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量化评 估。
04
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挑战 与解决方案
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问题1
教师对教学设计理解不足
解决策略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和 运用能力。
问题2
学生参与度低
解决策略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 意愿。
0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3
制作教学资源
根据教学设计,制作相应 的教学材料,如课件、教 案、习题等。
组织教学团队
组建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 经验的教学团队,共同完 成教学任务。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3. 网络资源:推荐学生查阅相关网络资料,拓展学习视野,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儒家文化。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学习平台,发布《论语》十二章的预习资料,包括PPT、视频和精选文献,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仁”的概念,设计问题如“你认为‘仁’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7. 《论语》十二章的思想价值与历史影响
- 儒家思想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文学、哲学、伦理学等
- 《论语》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东西方文化交流、儒家思想的国际传播
典型例题讲解
1. 解释下列句子中“仁”的概念: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克己复礼为仁。”
- “仁者爱人。”
答案: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仁”指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即不将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强加给他人。
- 儒家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全面素质教育、个性化教学
板书设计: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 仁
- 义
- 礼
- 智
- 信
二、《论语》十二章的重点语句及解读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君子不器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 仁爱精神
- 仁:爱人、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义:正义、合宜、忠诚
- 礼:周礼、礼节、礼仪、礼制
- 智:智慧、学识、判断力
- 信:诚信、信任、信仰
3. 《论语》十二章的重点语句及解读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的乐趣与持之以恒的态度

系统化教学设计

系统化教学设计

《系统化教学设计》——读书笔记《系统化教学设计》(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第六版)是教学设计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我所读的版本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皮连生等人翻译的中文版本。

本书以系统观为线索,贯穿于教学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将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学习情境及管理者等用基于系统观的设计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教学系统。

下面首先对本书的内容进行回顾,然后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作一些分析和反思。

一、主要内容回顾(一)关于迪克-凯瑞模型1.系统的含义:从技术层面上,系统是若干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集合,所有的这些部分协同工作,服务于一个共同的有限目标。

为了输入和输出,系统的构成部分相互依赖,整个系统采用反馈机制以确定它既定的目标是否达成。

如果没有完成目标,系统被调整,直到完成既定的目标。

2.系统方法模型的构成成分(1)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完成教学者设计的教学后,希望学习者能够做什么。

(2)进行教学分析确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在做什么,以及确定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应该怎么样,说明各种技能之间的关系。

(3)分析学习者及情境确定学习者当前已具备的技能、所持偏好与态度。

(4)书写行为表现目标对教学结束后学生能够做什么,写出具体性的描述。

(5)开发评估工具开发评估工具,以便测量具体的教学目标中所描述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6)开发教学策略确定运用什么教学策略来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

(7)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用开发的教学策略产生教学,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编制学习手册、选取教学材料和编制评估工具。

(8)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教学初稿完成之后,开展一系列的评价活动,以收集数据,确定如何改进教学。

形成性评价一般有三种类型: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和现场试验评价。

(9)修改教学整理和分析形成性评价所收集的数据,确定学习者在完成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依据这些困难找出教学方面的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候选方案2 候选方案3
1.教学需要用那种教材? 2.目标学习者的入门技能? 3.目标学习者的特征? 4.学生在前测的成绩? 5.学生在后测的成绩? 6.学生在实际环境中的成就? 7.学生对材料的态度? 8.使用材料的环境? 9. 当前对材料的满意度? 10.继续使用该材料的计划?
用户1 用户2
用户1 用户2 用户1 用户2
总结性评价阶段划分
第一个阶段聚焦所感兴趣的教学和组织需 求之间的关系,通过利用有关文档完成这 步分析。[专家评价阶段]
第二阶段做教学的实地试验,要为决策者 证实该教学能否产生所期望的结果。 [实地试验阶段]
专家评价阶段
“该材料是否有可能满足组织需要?” 适合度分析:组织的需求和目标是否与教学中陈
教学系统设计
进行教学 分析
修改教学
评价需求 确定目的
编写绩 效目标
分析学习 者和环境
开发评 价方案
开发教 学策略
开发和筛 选教学材

设计并实施 教学的形成
性评价
设计并实施 总结性评价
第十二章 设计和实施总结性评价
本章思考题
在第一章介绍Dick模型的时候,我们提到:总 结性评价不是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型的一个阶段 。为什么?
-- --
-- --
-- --
-- --
¥--- ¥---
候选2 材料 用户满意度 等 是否 是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当前用户分析表格
候选方案1
B. 该材料是否可以 1. 自定步调? 2. 定义小组步调? 3. 在传统教室使用? 4. 在学习中心使用? 5. 在家里或图书馆使用?
……
F. 费用
候选1 材料 用户满意度 是否 是否
--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 --
-- --
-- --
-- --
-- --
-- --
-- --
述的一致? 内容分析:内容是否完整、精确、不过时? 设计分析:材料是否基于某种教学理论,如动机
激励? 可用性分析:该材料对当前用户来说是否方便、
耐用,有较好的性价比和满意度? 当前用户分析:获得正在使用侯选材料组织相关
信息
适合度分析信息总结表
组织特征陈述
候选材料1
组织的教学需求(目的和主要 材料中陈述的目的和目标 目标)
4.学习者是否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外在奖励, 如自由时间,被雇佣,提职,认同;内在奖励如对 成功和成就的感觉,满足好奇心,智力娱乐,等) ?
教学1 是否 —— ——
——
——
教学2 是否 —— ——
——
——
教学3 是否 —— ——
——
——
可用性分析
可用性问卷
1.材料的特征
A.材料中是否含有 1.学习者指导/课程大纲? 2.教师手册? 3.考试题或题库?
实地试验阶段
“这些材料在指定的环境下对于目标学习者是 否有效?”
结果分析:
对学生的影响:教学之后对学生的成就和动机水
平是否满意?
对工作的影响:学习者是否能够将信息、技能
和态度从教学环境迁移到工作环境或者与教学 相关的后续单元中?
对组织的影响:学生的行为改变对组织的使命
和目标产生了正面影响,如降低了辍学率,辞 职率,改进了出勤率,成就;增加了生产率和 成绩.
注意 相关
1.是否有策略用于获取和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力(如情 感或个人的吸引力,问题,思考挑战,人类兴趣, 例子,等)?
2.教学是否与所给目标群体相关,学习者是如何被 告知并确信相关性的(例如有关毕业的需求信息, 证书,雇佣,成就,自我实现,等)?
信心 满足
3.学习者是否在教学的开始就有信心,并至始至终 保持信心所以成功(例如,学生被告知目的,可能 就有了先决条件;教学从熟悉的进展到不熟悉的, 从具体到抽象;词汇,环境和范围适当,对现状既 有挑战又现实可为等)?
实地试验阶段
“这些材料在指定的环境下对于目标学习者是否有效 ?”
管理分析:
教员和管理者的态度是否满意? 所建议的实施过程是否可行? 与时间、人员、设备和资源相关的费用是否合
理?
计划 设计评价
结果分析 说明所需要的资 源、设施和设备 说明目标人群的 入门技能和特征 说明需要试验的 组数和学习者人 数
管理分析 说明教员或管理 人员应具备的技 能 说明需要的教员 数量 计划和开发对教 员/管理人员的培 训(如果需要的 话)
准备 获得量表 安排教学和测试
时间 编写/修改课程
大纲 获得资源,设施和 设备。
选择样本 确认入门技能(数 据) 安排学习者试验时 间
挑选教员 审核其技能 安排教员试验时间
提供对教员的培训
既然不属于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型,为什么在这 里介绍?
作为教学设计师,为什么还要学习总结性评价 技术?
教学内容
什么是总结性评价?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总结性评价? 谁来做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分为几个阶段?各要做哪些工
作?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总结性评价?
“设计评价研究,收集数据,验证教学材料对目标 学习者的有效性的过程” 时机:总结性评价是为了决定是否采用或继续采 用某个教学而收集数据和信息的过程 对象:可以对多种教学产品进行比较,也可以只 研究一种新方法的效果。 主题:调子有所变化:从“谁最好?”到“它最好地 满足了组织的需求?” 人员:外部评估人员
组织的目标群体的入门行为
组织的目标群体的特征 实施环境的特征
所陈述的学习者入门行为 学习者和环境特征描述
实施教学可用的组织资源
购买和实施的费用
候选材料2 等等
等等 等等
等等
实施教学组织可用的设施和设 实施所需要的设施(学习中 等等

心,设备)
内容分析核查表
从属技能陈述
1.0
1.1 1.2 1.3 1.4 2.0 2.1 2.2 2.3 2.4 3.0 3.1 4.0 4.1 4.2 4.3 5.0 等
候选1 MAT PRE POST
XXX
X
X
X
X
X
X
XXX
X
X
X
X
X
XXX
XXX
候选2 MAT PRE POST
XXX
X
X
XXX
X
X
XXX
XXX
X
X
X
X
X
X
XXX
XXX
XXX
XXX
X
X
X
X
X
X
XXX
候选3 MAT PRE POST
XXX XXX XXX
XXX
设计分析核查表
ARCS动机 总结性评价要问的问题 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