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学知识点

作物栽培学知识点

作物栽培学知识点作物栽培学知识点作物栽培学知识点总论部分绪论农业——最原始、最古老、最根本的产业农业——综合性的生产大农业——农、林、牧、渔、副(加工业) 狭义农业——“五业”中的农业,是指以作物为种植对象的农业生产。

广义的作物:是指从野生植物中选择出来,经人工引种驯化后的所有栽培植物,其产品能满足各种生产目的和用途。

狭义的作物:是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植物,如:棉、麻、粮、油、烟、糖等,一般称之为农作物或大田作物,俗称“庄稼” 。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并采取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作物生产概况全球可耕地面积为14 亿hm2,2011 年人口为70亿,人均耕地约0.2hm2中国耕地面积1.21 亿公顷(2008)人口13.41 亿(2010) 人均耕地约0.0903 公顷粮食总产54647.7 万吨,其中谷物49637.1 万吨稻谷19576.1万吨小麦11518.1万吨玉米17724.5万吨中国粮食需求预计2050 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 亿,粮食需求由现在的5 亿t 增加到7亿t,总耕地面积基本维持在1.2亿hm2 或少量减少。

粮食单产需由4200kg/hm2 增加到26000kg/hm2 目前的技术,中国可能满足不了这个需求,需要在科学与技术方面投入巨大的努力在农业税收政策、土地使用权、农民教育政策方面需要有所变动未来40 年内中国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20%的现有农业劳动力;(3.1 亿-- 0.6 亿)80%的人均现有耕地;(0.1 hm3 -- 0.08 hm3)100%的目前农业用水量;(1997 年的总用水量5566 亿m3,其中农业用水3920 亿m3,占70.4%。

2050 年的全国总供水量6850 亿m3,农业用水3932 亿m3)50%的目前使用的杀虫剂、除草剂,以及与现在等量的非可再生资源。

作物栽培学第二章作物生长的发育特性1-2

作物栽培学第二章作物生长的发育特性1-2


作物生长、分化与发育的关系可分为四个类型:
协调型 徒长型
早衰型 僵苗型
2. 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
“S”形生长过程:作物的个别器官、整个植株的生长以
及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均经历前期较缓慢、中期 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一 条“S”形的曲线。
“S”形生长进程理论的应用
性生殖形成的胚珠(ovule)发育成的繁殖器官。 共识的植物学种子:由被子植物经过有性生殖形成的 胚珠或子房(ovary)发育成的种子或果实(fruit)。
作物学意义: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包括三类繁殖器官。 ——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 ——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
——无性繁殖器官
1.2 有性繁殖种子及其萌发
2.3.2 直根系作物 直根系建成:双子叶作物的胚根伸长延续形成主根。
——主根上发生侧根和次生侧根构成强大的直根系;
豆科作物的直根系上着生根瘤,因而具备生物固氮功能。
2.3.3 块根作物
块根建成:
——最初的种子根或初生根膨大形成肥 大的肉质根,块根上着生细根。
肉质根的形状有圆筒形、圆锥形、扁
分蘖期:全田有50%植株出现第一分蘖的时间称为分蘖期
(tillering stage)。
有效分蘖(effective tiller)
——早期发生的低位(低次)分蘖能正常抽穗结实(单 穗结实5粒以上)称为有效分蘖。 ——有效分蘖具有独立的次生根系。
3.1.3 禾谷类作物茎、蘖的生长 禾谷类作物的茎或蘖的顶端同时分化形成茎节和叶原 基,以后茎节居间分生组织伴随叶鞘的伸长而伸长。 ——节间伸长一般由下部节开始,依次向上。
分化(differentiation) ——从一种同质的细胞类型转变成

作物栽培学总论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大纲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一、农业的发生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1.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1.作物栽培的特点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四、我国作物的来源 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四、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作物引种的概念和理论 2.作物引种应吸取的教训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分类第四节: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1.我国古代农学思想:“天、地、人”合一2.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 的表现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优势种植业布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二、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2.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价1.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2.我国的种植业结构 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3.我国大田作物的生长状况4.我国优势种植业产品区域布局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第六节:农业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二、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三、粮食安全法1.农业的发展历程1.可持续农业的含义2.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5.生物技术与作物改良第一章、绪论四、可持续农业五、作物栽培科技进步 1.高产研究与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2.作物品质改良及安全食品生产3.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新型栽培制度建立4.农业信息化及精确定量栽培第一章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 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三、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关系以及不同1.作物生长的四个时期2.S型曲线1.作物生育期概念2.作物生育期的概念一、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1.根的功能2.根系的类型3.影响根生长的条件4.种子的寿命和种子休眠4.根的生长过程2.茎的机能1.茎尖分生组织的作用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4.作物茎的生长过程5.影响茎、枝生长的因素1.作物叶的分类3.作物茎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2.作物叶的生长过程3.影响叶生长的一些因素第二章3.作物的物候期概念1.作物种子分类2.作物种子萌发过程3.种子发芽的条件五、花的发育六、种子和果实发育 2.作物的种子和果实3.种子和果实的发育4.影响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因素1.果实的结构2.开花、授粉和受精的定义3.影响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的外界条件1.花器官的分化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第四节:作物生长的一些相互关系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二、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三、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1.作物感温性及春花作用2.作物感光性及光周期现象3.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1.形态和结构的变化2.生理生化的变化2.光敏色素的变化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1.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的相互交换2.地上部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3.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不同1.禾谷类作物营养器官间的同伸关系2.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四、作物的器官平衡第二章1.引种上的应用2.栽培上的应用1.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发展3.在育种上的应用第五节:作物的个体与群体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二、作物群体的结构三、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1.群体与个体的关系2.群体的水平结构3.群体的垂直结构4.“大田切片法”5.生长分析1.作物种群的大小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一、作物产量 二、作物构成因素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一、源、库、流理论1.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2.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1>.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2>.收获种子的作物 二、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 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一、作物品质二、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一、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1.源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第五节:作物品质的调控一、作物品质的遗传调控1.太阳辐射与光和生产潜力2.温度资源和光温生产潜力3.水资源与光温水生产潜力4.土壤资源与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第三章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2.库3.流1.提高品种的光和效率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 1.概念2.评价指标3.主要类型1.糖类的形成与积累2.蛋白质的形成与积累3.脂类的形成与积累4.维生素的形成与积累5.一些特殊物质的形成与积累 二、作物品质的环境调控 1.常规育种与作物品质改良2.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质3.品质优异的作物品质资源的利用 3.品质随化肥的变化4.灌溉对作物品质的影响5.生长调节剂对改善品质的作用 7.收获期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2.品质随种植密度的变化6.病虫害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品质随播种期的变化第一节: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作物与光的关系一、作物的自然环境二、作物的人工环境三、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一、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及作物的适应性3.光谱成分对作物的作用1.环境因素的分类2.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二、作物对光的吸收转化与产量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第四章1.光照强度的作用2.日照长度的作用第三节:作物与温度的关系一、温度对作物的生态作用二、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温度对作物分布的影响2.目前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2.土壤因素3.地形因素4.生物因素5.人为因素1.气候因素2.主导因素3.环境因素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性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5.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2.改善光合性能是作物增产的根本途径1.作物对光能的利用1.光能利用率的理论值2.光合性能的基本规律及其调节1.光合性能的概念以及与其产量关系2.作物的“播性”与春化处理3.作物的基本温度4.地温与作物根系生长5.温度与干物质的积累1.温度的节奏性变化与作物生产6.积温与作物的生产2.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1.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2.冻害、冷害与霜害3.作物对低温的生态适应性与抗寒性的锻炼4.抗寒的农业措施1.作物的抗寒能力2.作物对高温的适应性1.高温对作物的伤害作用第四节:作物与水的关系第五节:作物与空气的关系及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旱涝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水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空气成分及其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CO2浓度与作物产量二、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第四章1.田间CO2浓度的变化和作物CO2平衡2.作物的抗涝性2.作物抗旱性的特点3.有限水分亏缺下作物的补偿效应4.抗旱锻炼1.旱害2.涝害及作物的抗涝性1.干旱对作物的危害性及作物的抗性1.涝害对作物的影响2.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对气候灾害的影响4.对土壤肥力和肥效的影响5.大气中CO2浓度增加1.对作物布局和副种指数的影响6.对病虫害的影响3.作物水分利用率1.作物对水的反应2.作物的水分平衡2.关于污水灌溉问题1.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2.水体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临界浓度2.关于共生固氮1.CO2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二氧化碳、氟化物和氮氧化物3.臭氧4.酸雨1.温室效应第六节:作物与土壤的关系第四章一、土壤对作物的生态作用3.土壤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态关系二、土壤污染与作物2.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的 生态关系1.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生态环境的关系2.土壤水分3.土壤空气4.土壤温度1.土壤地址和结构2.作物与土壤养分3.作物与土壤有机质1.作物与土壤酸碱度1.土壤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第二节:整地与土壤培肥技术第三节:播种与育苗技术1.最少养分律2.报酬递减律一、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二、施肥技术第五章1.轮作倒茬2.增施有机肥一、作物及其品种布局二、作物种植方式3.深耕改土和客土改良第一节:作物栽培制度一、土壤培肥技术:措施二、整地技术 4.因土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1.撒播2.条播3.穴播一、播种技术:播种方式二、育苗与移栽技术 4.精量播种第四节:营养调节技术3.养分互作律1.施肥原则2.施肥量的确定性和推荐施肥技术1.营养结合的原则2.营养平衡的原则3.安全生态的原则4.经济高效的原则3.肥料的种类1.有机肥料2.无机肥料3.微生物肥料4.施肥时期1.基肥2.种肥3.追肥5.施肥方式1.全层施肥2.表层施肥3.集中施肥4.根外追肥第五节:水分调节技术一、水分吸收规律二、灌溉方式与技术第五章第九节:收获技术一、收获时期的确定二、收获方法三、产后处理和储藏2.摘取法 3.倔取法1.刈割法第六节: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二、病虫鼠防治技术 三、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四、人工控旺技术一、杂草防除技术第七节:覆盖栽培技术一、覆盖的作用二、覆盖物的种类及方法三、覆盖栽培管理技术1.提高土壤温度2.保墒1.秸秆覆盖2.地膜覆盖3.沙石覆盖。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作物生产是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日光能转化为有机物质中的化学潜能的过程。

实质上是人类栽培并利用绿色植物转化太阳辐射能为农产品中的潜能,以取得自身所需能源的过程。

作物栽培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进品质为目的的一系列农事活动.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一)作物产品是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三)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四)农业的基础产业作物生产的特点(一)严格的季节性作物生产是依赖于大自然的、生产周期较长的社会产业。

遵循“不违农时”的原则(二)明显的地域性①自然条件不同,包括维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②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的差异,也构成了作物生产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适于栽培不同的作物,即使在同一地点的不同地块所种植的作物也不应当强求一律。

(三)生产的连续性(四)技术的适宜性(五)系统的复杂性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是水稻和玉米,其次是小麦和油料作物。

单产和总产最高的作物依次是水稻、玉米、小麦。

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生产率目标主要是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①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②改善和提高作物生产中的管理水平(栽培技术) 2.可持续性目标3.食物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 2.改革种植制度 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1)作物信息技术(2)优质高产高效技术(3)可持续生产技术作物栽培的实践活动过程,包括环境、作物、措施三大方面野生植物的这些性状有利于繁衍后代和适应苛刻的生存条件。

栽培作物的这些性状有利于人类而被选择的结果。

作物的传播 :(一)自然传播方式(二)人为传播方式一般将春种秋收的整个生产过程称生产周期。

在实际生产上,人们常常把从出苗到植株成熟收获看作是作物的生命周期。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作物栽培学 2

作物栽培学 2

一、绪论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是指由野生植物经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狭义是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

2、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3、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或不同年度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4、间作:在同一块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5、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套作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

6.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7. 同伸关系: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规律的生长和发育水稻名词解释:1、生育期:作物从种子萌动到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时间2、生育时期:各个生育时期视为作物全田出现形态显著变化的植株达到规定百分率的时期(各个生育时期看成形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并以该时期始期到下一生育时期的天数计。

3、经济系数:也称收获指数,指作物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反映了作物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5、蒸腾系数:指制造每克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克数。

(无单位)6、有效分蘖:发生较早的分蘖,能生长发育至抽穗、结实。

7、无效分蘖:发生较迟的分蘖,可能生长逐渐停滞直至死亡。

8、同伸关系:指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和发育,称为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11、发芽势:表示种子的发芽的整齐度,以规定的时间内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数来衡量.12.发芽率:是指发芽试验的终期,在规定的日期内全部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的百分率13、返青期:秧苗移栽后到秧苗恢复生长的过程。

16、幼苗期:从稻种萌动开始到3叶期称幼苗期。

南农栽培各论重点讲义资料

南农栽培各论重点讲义资料

一、作物: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作物: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作物二、作物学:研究粮、棉、油等各类大田作物生产管理、遗传改良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体系。

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及其可持续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四、作物遗传育种学(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研究作物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及种子生产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第二章五、农作物的分类方法农作物(field crops)——大田作物、庄稼其分类一般有下列方法:1、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p18传统分类法)(一)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菽)类作物、薯类作物(二)经济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纤维类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类作物、其他作物(三)绿肥与饲料作物:绿肥与饲料作物(四)药用作物:药用作物六、作物的分布世界作物分布1、小麦(wheat),是世界栽培面积最大的谷物,总面积约2亿公顷。

北美洲、亚欧大陆2、水稻(rice),喜温好光喜水。

为世界第二大谷物,总栽培面积约1.5亿公顷,集中于东亚、南亚地区。

3、玉米(corn, maize),喜温好光耐旱为世界第三大谷物,主要优质饲料作物,总栽培面积约 1.3亿公顷,集中于亚洲、北美洲。

4、豆类:喜温,较耐旱。

亚洲、北美洲。

美国、巴西、中国——大豆5、薯类作物分布:以亚洲、非洲和欧洲其中甘薯主要分布在中国、尼日利亚、美国、巴西;马铃薯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印度、美国。

6、油菜其中亚洲(中国、印度)、北美洲(加拿大)、欧洲(法国)7、花生,亚洲、非洲8、向日葵俄罗斯、阿根廷。

9、棉花主要分布在三个植棉中心东亚——中亚——南亚中心:中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北美洲——南美洲中心:美国、墨西哥、巴西,其中美国年产100万吨以上。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2版)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2版)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2版)•目录:•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法•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一、农业的发生•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四、我国作物的来源•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四、作物的分类•第四节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一、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合一”•二、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优势种植业布局•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二、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第六节农业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二、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三、粮食安全•四、可持续农业•五、作物栽培科技进步•复习思考题••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三、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一、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五、花的发育•六、种子和果实发育•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二、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三、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第四节作物生长的一些相互关系•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四、作物的器官平衡•第五节作物的个体与群体•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二、作物群体的结构•三、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复习思考题••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一、作物产量•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一、源、库、流理论•二、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一、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一、作物品质的概念•二、作物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第五节作物品质的调控•……•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五章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主要参考文献。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1958第一部作物栽培学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2.作物广义:指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作用狭义: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可利用植物3.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细胞在体积,重量,数量上的增加。

4.发育: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形成的过程,即作物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质的变化5.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

6.春化:一些二年生作物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的诱导,才能转为生殖生长。

这段低温诱导也称春化7.作物的感光性: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的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8.种子寿命: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9.种子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10.作物群体:栽培条件下,同一田块上的生物个体群11.单一群体: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简称群体12.复合群体: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集合群体12.生物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所形成的地上部13.经济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14.作物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15光周期:昼夜交替的时期16.积温:某一生育期或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17.活动积温: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18.有效积温:日均温度与生物学零度的差值的累加值19.经济/收获系数: 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20.复种: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的种植方式. 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21.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方式22,抗涝性:作物对水分过多的适应能力,主要是地下水位过高和耕层水分过多导致的23.光饱和点:光合速率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而趋于稳定24.光补偿点: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实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平衡25.温光反应特性: 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从营养生长变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和幼穗分化,进而开花结实,作物对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反应的特性,称为温光反应特性26. 积温;整个生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分为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27.活动温度:发育时期中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温度叫活动温度28.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29.单作:同一田地只种一种作物30.混作:是把两种或以上的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种31.间作: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以上作物32.套作: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33.立体种植:从平面上,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34.植物生长抑制剂:生长调节剂具有抑制植物生长,打破顶端优势,增加下部分枝的功效作物栽培学三大内容:生长与发育规律环境变化规律栽培管理规律作物的分类温度条件分类:喜温/耐寒按光周期反应分类见作物的感光性按CO2同化途径特点:分三碳作物四碳作物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分类:粮食作物:又分谷类豆类薯芋类作物经济作物:又分纤维油料糖料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这种)饲料和绿肥作物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1.生长是发育的基础,没有生长就没有发育2.不同环境条件影响不同,对生长有利不一定对发育有利S形生长过程作物器官,个体,群体的生长通常是以大小,数量,重量来度量的。

作物栽培学课程

作物栽培学课程

作物栽培学课程作物栽培学课程是农业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主要涉及种子选育、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作物栽培学的基础知识、作物种子选育、作物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作物栽培学的基础知识作物栽培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土壤、气候、光照和水分等方面的知识。

在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土壤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土壤的质量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气候方面,不同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的要求也不同。

光照是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水分是作物生长的必需因素,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二、作物种子选育作物的种子选育是作物栽培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种子的选育包括品种选育和育种技术。

品种选育是指通过杂交、选种等手段,培育出具有良好品质和高产性能的新品种。

育种技术是指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种子进行处理,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作物种子的选育是作物栽培的基础,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作物种植技术作物种植技术是作物栽培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包括育苗、播种、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知识。

在作物种植过程中,育苗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育苗的质量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播种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步骤,不同作物的播种时间和方式也不同。

施肥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灌溉是作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防治病虫害是保证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措施。

四、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作物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非常重要。

病虫害的防治主要包括预防、治疗和控制三个方面。

预防是指通过加强作物管理,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治疗是指在病虫害发生后,通过药剂、药物等手段对其进行治疗,以减少病害对作物的影响。

控制是指采取控制措施,将病虫害的发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减少对作物的影响。

作物栽培学课程是农业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涉及到作物的种子选育、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作物栽培学资料

作物栽培学资料

作物栽培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条件:要达到一定规模、从外地引入、当地没有、引种的作物要完成其生活史)3、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4、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5、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作物栽培学重点(DOC)

作物栽培学重点(DOC)

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人工栽培的植物狭义:大田作物(人工栽培的大田植物)2、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简言之,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即“作物-环境-措施”。

3、作物的感温性:作物因温度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4、作物的感光性:水稻作物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5、基本营养生长性:在温度和光照最适宜的条件下,水稻必须经过的最短营养生长期。

6、生物产量(MY):由个体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利用光能、水、CO2和矿物质养料而组成个体的全部体重或提体积的总称7、经济产量(EY): 是群体的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即群体主产品的产量,由生物产量减去非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8、收获指数:又称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9、破胸:胚根突破谷壳,生产上称为“破胸”或“露白”10、现青:幼芽最先出现的是芽鞘,为筒状、无叶绿素,然后从中抽出一个不完全叶,它含有叶绿素,所以它出现后秧苗开始现绿色,称之为“现青”,现青是水稻“出苗”的标准。

11、离乳期:水稻三叶期的胚乳中养分已耗尽,称“离乳期12、分蘖:是由稻株分蘖节上各叶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形成的分枝。

或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

13、水稻抽穗:穗顶露出剑叶鞘即为抽穗。

14、抽穗期:有50%稻穗时为抽穗期。

15、齐穗期:有80%稻穗时为齐穗期。

16、结实率:指禾谷类作物饱满谷粒占颖花总数的百分率17、糊化温度:淀粉粒受热吸水后发生不可逆膨胀时的温度。

18、垩白:胚乳充实不良引起光折射下产生的白色不透明区,有腹白、背白和心白3种19、垩白面积:垩白占整粒米投影面积的百分比(用垩白观测仪测定)20、垩白米率:整精米中垩白米粒所占百分比21、垩白度: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等于垩白米率×垩白面积的乘积222、抛秧:指用塑料软盘或常规育秧等培育带土秧苗,以人工或机械将秧苗向空中定向抛撒,利用秧苗乘自身重力落入田间定植的23、生理需水:指直接用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以及保护体内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分。

作物栽培学各论各论1小麦栽培28...

作物栽培学各论各论1小麦栽培28...

作物栽培学各论第一章小麦栽培第一节概述一、小麦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小麦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一,小麦可以利用冬春季节生长发育,既可与水稻、旱粮等作物轮作,又可和油菜、豌豆、绿肥、蔬菜等冬作物间作,还可和棉花、花生、玉米等春作物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的年总产量。

第二,小麦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有着大量的形态和生态变异,丰富多样的栽培类型和广泛的适应性,对温、光、水、土的要求范围较宽。

第三,小麦在其生育期间所受的自然灾害比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少,利于高产稳产。

第四,各项田间管理、收获、加工等作业易实行机械操作,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世界小麦生产概况三、中国小麦生产概况四、小麦的起源与分类植物学科属:小麦属于禾本科(Gramineae),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小麦属(Triticum L.)。

起源地: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

西亚和西南亚一带至今还广泛分布着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与普通小麦亲缘关系较近的粗山羊草。

六倍体(AABBDD)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的进化过程:由野生一粒小麦进化为栽培一粒小麦,其染色体基数为7,体细胞(二倍体)为14,为A组染色体的供源;野生一粒小麦与拟斯卑尔脱山羊草(B组染色体供源)经天然杂交,染色体加倍,产生野生四倍体二粒小麦,其n=14,2n=28;四倍体二粒小麦与山羊草属的粗山羊草(D组染色体供源)进行天然杂交,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形成原始的六倍体,即斯卑尔脱小麦,其n=21,2n=42,再经基因突变或天然杂交形成多种六倍体小麦类型,即为普通小麦系。

其中普通系是异源多倍体,含有多个二倍体的遗传物质,使其具有生态上的广泛适应性以及经济产量较高的特点。

因此小麦属中虽然种很多,但目前种植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以普通小麦为主,占90%以上,其次为硬粒小麦、密穗小麦等少数种。

五、小麦种植区划(一)中国小麦的分布我国小麦南起海南岛(18°N)、北至漠河(53°29′N),西自新疆、东抵沿海诸岛,无论高原平川均有小麦种植。

(完整版)作物栽培学各论(水稻和棉花)

(完整版)作物栽培学各论(水稻和棉花)

发芽:当胚根与种子等长,胚芽长达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发芽再生稻: 利用头季稻稻桩上的腋芽, 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苗并抽穗结实再次收获的稻.感光性:品种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感温性:品种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温性。

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不受短日、高温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性)。

返青分蘖期:是指移栽到幼穗分化以前的时期。

水稻直播栽培:是指直接将稻种播于本田而省去育秧和移栽环节的种植方式。

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所有的绿色叶片总面积,是一个比值。

源:是生产和输出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库是接受和贮藏同化物质的器官或组织。

抽穗期:全田有50%穗抽出的时期。

库:接受和贮藏同化物质的器官或组织。

强势花与弱势花:早开的颖花受精后获得灌浆物质的能力强,称为强势花;迟开的颖花受精后获得灌浆物质的能力弱,称为弱势花。

叶片:由表皮、薄壁组织、机械组织和大小维管束组成。

分蘖节:鞘叶节、不完全叶节、各伸长节,一般不发生分蘖,只有靠近地面的密集节上的腋芽可形成分蘖.叶蘖同伸规律:水稻主茎叶和分糵存在同伸规律,即n对n-3的同伸关系。

有效分蘖:分蘖在拔节后向两极分化,一部分出生较早的分蘖继续生长,能抽穗结实。

粒叶比:用最大叶面积期的叶面积和该群的总颖花数,总实粒数和总粒重来进行的比较。

不完全叶片:是指从茉鞘中长出的第一片绿叶,只有叶鞘。

完全叶片:是指自第二片绿叶起,叶片,叶鞘清晰可见。

有效总茎蘖数(有效穗数)决定期:把从见蘖(起始分蘖)开始,总茎蘖数增加到与最后穗数相等的时期最高茎蘖数期(高峰苗期) :分蘖增加到拔节后不再发生分蘖的时期拔节基部节间进行居间生长开始伸长时,出现所谓拔节。

现蕾:棉株第一果枝上出现肉眼可见(3mm长)的三角形苞片幼蕾的现象。

衣分:指百公斤子棉中皮棉占子棉的比重。

籽指:100粒棉花种子的重量。

高效叶:上三叶的生长与穗分化同步,并处于受光良好的上层,生理年龄有轻,为籽粒灌浆的主要功能叶抽穗:在稻穗发育完成,即花粉粒充实完成期后2~3d,穗颈节下方的节间迅速伸长,使稻穗从剑叶叶鞘上方抽出,叫做抽穗。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课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课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课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课程是农学领域中的重要课程,涵盖了作物的种植、生长、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的角度,探讨作物栽培和耕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的种植和管理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环境适应性、品种选择、播种和育苗、田间管理、施肥和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1. 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的生长发育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包括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成熟等阶段。

了解作物的生长规律,可以合理安排作物的栽培管理措施。

2. 环境适应性:不同作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包括温度、光照、湿度、土壤等因素。

根据作物的环境适应性,合理选择作物品种,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品种选择:作物的品种选择是作物栽培的基础。

合适的品种选择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逆性。

在品种选择时,要考虑作物的生长周期、抗病虫害能力、耐逆性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4. 播种和育苗:播种和育苗是作物栽培的起始阶段。

通过合理的播种时间、播种深度和育苗管理措施,可以提高作物的出苗率和苗期生长状况。

5.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作物栽培的关键环节。

包括杂草的防除、土壤的保墒和松土、病虫害的防治等。

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势和抗逆性。

6. 施肥和灌溉: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的养分需求,科学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而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保证作物的水分供应,提高作物的抗旱性。

7.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的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耕作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耕作学是研究耕作和土壤管理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土壤的性质和改良、耕作方式和土壤管理技术等内容。

1. 土壤的性质和改良: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了解土壤的性质对作物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作物栽培学各论复习资料

作物栽培学各论复习资料

小麦1.小麦的叶片按叶片的发生时期,着生部位及其与其他器官生长的关系,大致可分为哪三组?1.近根叶组包括着生在分蘖节上的所有叶片(以后发生的叶片均着生于伸长的茎节上,称为茎生叶),11叶品种为1/0-7/0叶,13叶品种为1/0-9/0叶。

主要功能:越冬以前为麦苗冬前分蘖和发根提供养分,并为麦苗越冬和返青生长奠定物质基础。

越冬期间为麦苗越冬消耗提供营养。

返青期则为麦苗发生春生分蘖与根系提供养分,并为拔节奠定基础。

2.中层叶组植株伸长节间最下面的三片包茎叶。

11叶品种7/0-9/0叶,13叶品种9/0-11/0叶。

主要功能:拔节前主要供返青后分蘖,发根和分化小穗原基所需营养;拔节后供根系生长,植株基部第一、二节间伸长、长粗、充实和分化小花原基之用。

物质分配关系:11叶品种,7/0-8/0供一节的伸长、长粗和充实,8/0和9/0叶供二节间伸长、长粗和充实。

如7/0、8/0、9/0三叶叶面积过大,势必引起基部两个节间的过长。

植株重心上抬,易倒伏。

应适当控制中层叶的叶面积。

3.上层叶组主茎最上三片包茎叶,即剑叶、倒二、倒三叶。

主要功能:抽穗前小花分化,中上部节间伸长、长粗、充实。

抽穗后子粒灌浆。

在孕穗期剪叶,小麦植株最后三片功能叶对每穗结实粒数影响:倒二叶〉剑叶〉倒三叶。

粒重和产量:剑叶〉倒二叶〉倒三叶。

可见,适当扩大剑叶、倒二叶的叶面积,并延长其功能期对保花增粒、增粒重的效果显著。

当然,上述叶片功能分组并非截然,不同叶位功能作用是递变的。

如主茎出叶11叶片的品种,7/0、9/0叶为两相邻叶组的递变叶。

当上层叶出现以后,原来的叶层叶并未枯死,其功能作用只是输向地下部根系和维持本身呼吸消耗,同时也为抽穗以后籽粒灌浆进行物质贮存(叶鞘与茎杆)。

这些贮存物质占籽粒灌浆物质5-10%左右,尤低N下作用更大。

2.小麦根系的特点是什么?答:初生根:生于胚上,一般3~5条,种子越大的初生根越多;根细,坚韧,上下直径较一致,扎根较集中,一般垂直向下生长;发根较早,出苗到拔节是初生根发挥作用的主要时期。

作物栽培学(1)

作物栽培学(1)

作物栽培学1、作物的分类:(1)粮食作物:禾谷类、豆类、薯类(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苜蓿、三叶草等;(4)药用作物、香料作物、色素作物2、按生物学性状分类:(1)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喜温作物、耐寒作物;(2)作物感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长日作物(麦类、油菜)、短日作物(水稻、玉米、棉花)、中性作物(豌豆)、定日作物(甘蔗);(3)对CO2同化途径分类:C3(水稻、麦类、豌豆)、C4 (玉米、高粱、甘蔗)、CAM(景天酸代谢)(凤梨科、龙舌兰、菠萝麻);3、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1、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数量和重量上不可逆的增加过程。

2、分化:同质的细胞类型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原来不同的异质细胞类型的过程。

3、发育:作物的组织、器官或整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在生命周期中的有序变化。

4、生长、分化和发育的相互关系:(1)发育包含了生长和分化;(2)生长和分化受发育的制约。

(3)根据作物生长、分化、发育的关系又分为:协调型;徒长型;早衰型;僵苗型5、“S”形生长过程及其应用。

(1)“S”形生长曲线可细分为4个时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减速增长期、缓慢下降期。

(2)应用:①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应在作物生长最快速度到来之前使用;②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在控制某一器官发育的同时,应注意该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③作物的生育是不可逆的。

6、作物群体生长“S”形的三个阶段:指数增长期、直线增长期、减缓停滞期7、作物生育期:从播种出苗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时间。

8、生育时期:即将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9、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人为制定的一具体标准。

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

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

作物栽培学四⼤理论作物栽培学四⼤理论摘要:作物栽培学四⼤理论是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

作物栽培学四⼤理论是作物实现⾼产、优质、⾼效的主要理论,作物栽培的理论需要作物⽣产实践来检验;作物栽培的理论的⽬的是为了如何指导作物⽣产实践。

这⾥简单介绍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四⼤理论的建⽴、内容以及有哪些应⽤等,仅共参考。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源库理论;叶龄模式理论;群体质量理论;化学调控理论。

引⾔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优化决策、⽣长调控、栽培管理等途径,实现作物⾼产、优质、⾼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作物栽培学四⼤理论: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也是探讨作物⾼产、优质、⾼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的基础,因此了解和掌握作物栽培理论体系是研究⼈员必须要做的功课。

本⽂简单的从四⼤理论的建⽴、内容以及有哪些应⽤等来阐述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以便今后的学习。

⼀、作物产量源库理论(⼀)源库理论的建⽴1928年,Mas on 和Ma sk el l 通过碳⽔化合物在棉株内分配⽅式的研究, 提出了作物产量源库理论来描述作物的产量形成。

在现代作物栽培⽣理研究中,特别是在超⾼产栽培理论的探讨中,常⽤源-流-库理论来阐明作物产量形成的规律。

它们相互作⽤,相互制衡,共同维持作物的⽣长。

(⼆)源库理论的内容源是指作物⽣产和输出光合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它包括作物的功能叶、绿⾊的茎杆、叶鞘、穗轴、果⽪以及⼦叶、种⽪、胚乳等其他⾮叶器官(绿⾊部分)。

库是指作物消耗或贮藏同化产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例如作物的根、茎、幼叶、花、果实以及发育的种⼦等。

代谢库:指⼤部分输⼊的同化产物被⽤来⽣长作物组织细胞的构建和呼吸消耗,如⽣长中的根尖和幼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
摘要: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是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

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是作物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主要理论,作物栽培的理论需要作物生产实践来检验;作物栽培的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如何指导作物生产实践。

这里简单介绍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四大理论的建立、内容以及有哪些应用等,仅共参考。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源库理论;叶龄模式理论;群体质量理论;化学调控理论。

引言
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优化决策、生长调控、栽培管理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而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也是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的基础,因此了解和掌握作物栽培理论体系是研究人员必须要做的功课。

本文简单的从四大理论的建立、内容以及有哪些应用等来阐述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以便今后的学习。

一、作物产量源库理论
(一)源库理论的建立
1928年,Mas on 和Ma sk el l 通过碳水化合物在棉株内分配方式的研究, 提出了作物产量源库理论来描述作物的产量形成。

在现代作物栽培生理研究中,特别是在超高产栽培理论的探讨中,常用源-流-库理论来阐明作物产量形成的规律。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衡,共同维持作物的生长。

(二)源库理论的内容
源是指作物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它包括作物的功能叶、绿色的茎杆、叶鞘、穗轴、果皮以及子叶、种皮、胚乳等其他非叶器官(绿色部分)。

库是指作物消耗或贮藏同化产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例如作物的根、茎、幼叶、花、果实以及发育的种子等。

代谢库: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产物被用来生
长作物组织细胞的构建和呼吸消耗,如生长中的根尖和幼叶等。

贮藏库: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产物被用来贮藏的组织和器官,如作物的种子、果实、块根、块茎等。

流是指作物源器官形成的同化产物向库器官的转移过程。

流的通道是叶、鞘、茎中的维管系统,其中穗颈维管束可看作源通往库的总通道,同化产物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韧皮部薄壁细胞是运输同化产物的主要组织。

作物的源库流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制约,三者之间的关系受作物品种、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作物获得高,就要创建源库流特征协调,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平衡好群体的源库流关系。

(三)源库理论的应用
在育种方面,应培育具有理想株型的品种,形成高光效的群体;即源强、库大、流畅的光合性能;在栽培方面,应应尽量以形成合理冠层、提高群体冠层的光合效率为目的。

据研究认为:在低产水平时,源不足是限制作物产量的主导因素,增产的主要途径是增源与扩库同步进行,因此增产技术放在增源与扩库两个方面,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和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来提高群体的产量。

在中产阶段,增源的重点是提高光合速率和适当延长光合时间两个方面,扩库的重点是由增穗转向增加穗粒数和粒重;高产更高产阶段时,提高最适叶面积指数,改善株型是增加产量的主要途径。

二、作物群体质量理论
(一)群体质量理论的建立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到2000年出版专著《作物群体质量》,在自主创立中国特色作物栽培新理论体系的20年中,作物群体质量理论的共同性、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对高产栽培的普遍指导性,逐步被国内同行们接受认同,认为是作物栽培学的重大实质性创新;最早被鉴定的水稻群体质量调控技术被评价为是稻作史上的新突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二)群体质量理论的内容
作物群体质量包括群体以及有关的个体与各部器官的形态生理质量指标。

作物群体质量指标值是指对作物产量高低起决定作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