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

摘要: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是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是作物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主要理论,作物栽培的理论需要作物生产实践来检验;作物栽培的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如何指导作物生产实践。这里简单介绍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四大理论的建立、内容以及有哪些应用等,仅共参考。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源库理论;叶龄模式理论;群体质量理论;化学调控理论。

引言

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优化决策、生长调控、栽培管理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而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也是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的基础,因此了解和掌握作物栽培理论体系是研究人员必须要做的功课。本文简单的从四大理论的建立、内容以及有哪些应用等来阐述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以便今后的学习。

一、作物产量源库理论

(一)源库理论的建立

1928年,Mas on 和Ma sk el l 通过碳水化合物在棉株内分配方式的研究, 提出了作物产量源库理论来描述作物的产量形成。在现代作物栽培生理研究中,特别是在超高产栽培理论的探讨中,常用源-流-库理论来阐明作物产量形成的规律。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衡,共同维持作物的生长。

(二)源库理论的内容

源是指作物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它包括作物的功能叶、绿色的茎杆、叶鞘、穗轴、果皮以及子叶、种皮、胚乳等其他非叶器官(绿色部分)。

库是指作物消耗或贮藏同化产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例如作物的根、茎、幼叶、花、果实以及发育的种子等。代谢库: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产物被用来生

长作物组织细胞的构建和呼吸消耗,如生长中的根尖和幼叶等。贮藏库: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产物被用来贮藏的组织和器官,如作物的种子、果实、块根、块茎等。

流是指作物源器官形成的同化产物向库器官的转移过程。流的通道是叶、鞘、茎中的维管系统,其中穗颈维管束可看作源通往库的总通道,同化产物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韧皮部薄壁细胞是运输同化产物的主要组织。

作物的源库流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制约,三者之间的关系受作物品种、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作物获得高,就要创建源库流特征协调,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平衡好群体的源库流关系。

(三)源库理论的应用

在育种方面,应培育具有理想株型的品种,形成高光效的群体;即源强、库大、流畅的光合性能;在栽培方面,应应尽量以形成合理冠层、提高群体冠层的光合效率为目的。据研究认为:在低产水平时,源不足是限制作物产量的主导因素,增产的主要途径是增源与扩库同步进行,因此增产技术放在增源与扩库两个方面,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和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来提高群体的产量。在中产阶段,增源的重点是提高光合速率和适当延长光合时间两个方面,扩库的重点是由增穗转向增加穗粒数和粒重;高产更高产阶段时,提高最适叶面积指数,改善株型是增加产量的主要途径。

二、作物群体质量理论

(一)群体质量理论的建立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到2000年出版专著《作物群体质量》,在自主创立中国特色作物栽培新理论体系的20年中,作物群体质量理论的共同性、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对高产栽培的普遍指导性,逐步被国内同行们接受认同,认为是作物栽培学的重大实质性创新;最早被鉴定的水稻群体质量调控技术被评价为是稻作史上的新突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二)群体质量理论的内容

作物群体质量包括群体以及有关的个体与各部器官的形态生理质量指标。作物群体质量指标值是指对作物产量高低起决定作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