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生态学(DOC)
种群生态学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 或称种群的生长速率和生长型
目的和内容:认识种群数量上的动态,用数学 模型加以描述,进而分析其数量变动规律,预测 未来数量动态趋势.
按时间函数的连续或不连续,可分两类.
一、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世代离散性生长模型)
适应: 一年一个世代,一个世代只生殖一次
R0=Nt+1/Nt Nt: 种群在t时刻的数量; Nt+1: 种群在t+1时刻的数量; R0: 每个世代的净生殖率(繁殖速率)
二、种群的指数增长(世代连续性生长模型)
适应: 世代重叠,生活史短,无特定繁殖期 在无限环境中的几何增长;繁殖速率恒定 可用微分方程表示: dN/dt=(b-d)N dN/dt: 种群的瞬时数量变化 b、d: 每个体的瞬时出生率、死亡率 b-d=r: 瞬时增长率(内禀增长率:种群固有的内 在增长能力)
集群分布
二、 种群的基本特征
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
生理出生率(最大出生率):在理想条件下所 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
生态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在一定时期内,种 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出生数量.内外因素共同作 用影响的结果. 影响出生率的因素: a.性成熟速度; b.每次产 仔数; c.每年生殖次数; d.生殖年龄的长短.
均匀分布:个体间的距离比随机分布更为一致. 可看作是随机分布的特例.
集群分布:个体呈疏松不均匀的分布. 又称聚集分 布. 是最常见的类型.
集群分布一般可分为核心分布型和负二项分布型 核心分布型(奈曼分布): 分布不均匀,个体形成很
多小集团或核心,核心之间的关系是随机的. 其概率公式可表示为:
二、 种群的基本特征
四、特定时间生命表
又称静态生命表.生命表中常见的形式. 适用:于世代重叠的生物,在人口调查中也常用 优点: ①容易使我们看出种群的生存、生殖对策;
第3.3章 种群生态学(种内种间关系)
•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Y=W•d=Ki
W—植物个体平均干重; d—密度; Y—单位面积产量; Ki—常数。
原因:高密度条件下,竞争加强,生长率下降,个体变小8
2. -3/2自疏法则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在高密度样方中,植物出 现死亡使得密度得以稀疏的现象。 •自疏过程中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W与种群密度d 之间的关系为:
近结成小群漂泊觅食,但也不完全放弃自己的领域,
每天总要花一定时间在领域内活动并不断驱赶侵入领
域的其他个体,此时的能量亏损在不久后当领域条件
变好时会得到加倍的补偿,这种着眼于未来的行为就
是长期权衡利弊的一个事例,从客观上讲,动物的领
域行为常常不光是为了眼前利益,同时也会照顾到长
远的利益。
精选可编辑ppt
W = C •d -3/2
两边取对数: lgW = lgC -3/2lgd
精选可编辑ppt
9
K=-3/2
精选可编辑ppt
10
二、领域性
• 领域(territory):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 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 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 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 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 攻驱赶入侵者等称领域行为。
• 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 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 直接的相互影响。
精选可编辑ppt
18
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
负相互作用
正相互作用
“+”得利;“-精”受选可损编辑;pp“t O”无明显影响
19
一、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种群生态学
世界人口分布
Population Structures by Age and Sex, 2005
Less Developed Regions
Millions More Developed Regions
Age
Male
Female
80+ 75-79 70-74 65-69 60-64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7-19 10-16
种群的密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 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4.2.1.2 种群的数量统计
• 划分研究种群的边界 • 样方法(Quadrat method) • 对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可应用标记重
捕法(Capture-recapture method)
Quadrat method
草原
Capture-recapture method
5-9
0-4
Male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300
100
Female
100
300
Source: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2 Revision (medium scenario), 2003.
性比
-
Mortality
-
Emigration
4.2.2.1 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
年龄锥体 时期结构 性比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
100 年龄
95(岁)
90
男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P75)一、填空1、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种群动态研究是研究。
2、自然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3、生态学是研究以、、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主要研究、的组织层次,在自然等级系统中、被认为是属于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
4、种群个体空间分布呈、、三种类型。
5、从生命表可获得、和三方面的信息。
5、种群的统计指标,大体可分为、和三类。
6、种群进化过程包括的变化和的变化。
7、Deevey曾将存活曲线分为Ⅰ型Ⅱ型Ⅲ型。
9、生命表可以分为和。
10、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来表示,可将种群分为、和三个基本类型。
11、种群的密度制约性增长呈“”型,用来表示,逻辑斯谛曲线被划分为、、、、五个时期。
13、种群的统计特征有、、、、、、、等。
14、是人类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理论指导。
15、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以及种群与其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它生物种群,例如与,与等相互作用。
16、种群的数量特征分为、和三级种群参数。
17、一种生物进入和占领新栖地,首先经过和以后可出现或波动,也可能较长期地表现为平坦的,许多种类还会出现骤然的数量猛增,称为,随后又是,有时种群数量会出现长期的下降称为,甚至。
18、在“J”种群增长模型中,某种群的r值居于该种群为上升种群。
19、博登海默(Bodenheimer 1958)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____、____和____三个基本类型25按Andowantha定义,rm是具有年龄结构的种群,在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维护在水平,在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和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增长率。
30、种群动态的基本研究方法有、、。
27、年龄为3岁的马鹿,生命期望值为5年,它们平均能活到岁。
28、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生态学理论依据是。
21、扩散有、、,鱼类称,鸟类称。
12、自然选择有、、三种类型;按其与密度变化的关系分为和两类,前者常被称为,后者称为;根据生物的进化环境和生态对策又把生物分为和两大类。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 整理调查结果(数量(x)和实测频次(f)所组 成的频次分布统计表,以求出样本方差(S2)和平 均数(x))
• 按照各分布型的概率通式,计算各项理论概率及其 相应的理论次数
• 进行卡方检验,测定其实测频次与理论频次之间的 差异是否显著
(二)研究意义
1、种群的重要属性之一 • 由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境条件所决定的 • 环境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2、可以揭示种群的空间结构以及种群下结构的状况 • 有无个体群(colony)? •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单个的个体还是个体群? 3、抽样技术的理论基础 • 抽样数、最适样方的大小、序贯抽样方程 • 数据代换
• 但其缺陷是判断分布格局比较粗放,只分大 类,不及经典频次法具体
1、扩散系数(C)
C= xi m / n 1 S 2 / m
2
• C=1时,为随机分布 • C>1时,为聚集分布 • C<1时,为均匀分布
m±tSm=1±2 2n / n 1
2
如果C值随虫口密度变化,则不用此法判定,而要 用K值法等其他方法
Iδ = n xi xi 1 / N N 1 n fx 2 N / N N 1
n i 1
• Iδ=1,随机分布
• Iδ>1, 聚集分布
• Iδ<1, 均匀分布 • 抽样单位最好是植株或叶片
4、平均拥挤度(m*)
• Lloyd(1967) • 平均每个个体与多少个其他个体处在在同一个样方 中 • 平均拥挤度是强调个体的平均,而平均数则是强调 样方的平均 • 平均拥挤度不受零样方的影响,而平均数却受零样 方的影响 • m*=m+(S2/m-1)(1-S2/nm) • m*/m=1,均匀分布 • m*/m>1,聚集分布 • m*/m<1,均匀分布
种群生态学2010(三)
混交制
无论雌雄都可以与一个或更多的异性交 配,而不形成相对固定的婚配关系。
2.栖息地和食物对婚配制度的影响
决定动பைடு நூலகம்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 的分布,而资源主要是指食物和营巢地在空 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食物、巢址和配偶均匀分布的条件下一般形成 一夫一妻制 斑块性的资源分布多形成多配制
7.1.3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生殖成效 最大化
7.1.2.3 性选择
两条途径 性内选择 通过打斗 性间选择 硕大的尾羽、头羽
让步赛理论(handicap theory)
拥有质量好的大尾(或其他奢侈的特征),表 明拥有者具有好的基因,而弱的个体不可能 忍受这种能量消耗,也加大了奢侈特征者被 捕食的敏感性。
Fisher氏私奔模型
(四)结果与评价 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1 .K1>K2/ β K2<K1/ α 1/K1< β/K2 1/K2 > α/K1 2. 1/K1> β/K2 1/K2 < α/K1 3. 1/K1> β/K2 1/K2 > α/K1 4. 1/K1< β/K2 1/K2 < α/K1
7.2.1.4 生态位理论
dN1 /dt = r1N1(1-N1/K1- αN2/K1) dN2 /dt = r2N2(1-N2/K2- βN1/K2)
(二)模型的行为
竞争的结局: 物种甲被挤掉,物种乙取胜而生存下来 物种乙被挤掉,物种甲取胜而生存下来 物种甲和物种乙取的共存的局面
竞争的四种结局
• 1/K1和1/K2,可以看作为物种甲和物种乙种内竞争的指标 • β/K2可以看作是物种甲对物种乙的种间竞争强度指标; • α/K1可以看作是物种乙对物种甲的种间竞争强度指标;
东北师范大学《生态学》课件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上)
(6)对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评价
1)野外种群适合逻辑斯谛增长的并不多见,某些种群只在短 期内表现出该规律,它们通常是生活史比较单纯的种类。
2)自然种群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稳定于K值不变的情况缺 乏充分的证据。
3)J型、S型种群增长只能代表两种典型情况,实际增长的 变型可能很多。
4)没有时滞的假定对于多数自然种群而言很难符合。 5)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包括指数增长模型)提供了种群增
(2)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
(5)
···············
(3)逻辑斯谛方程的生物学意义
1)如果N 0,(1-N/K) 1,几乎全
部K空间未被利用,潜在的最大增长能
充分实现;
(4) J 型、S 型种群增长曲 线
种 群 数 dN/dt=rN 量
N
环境阻力 dN/dt=rN (1-N/K)
时间 t
3)每年生殖次数。
植物的性成熟速度、结实率、每次产种量、每年 生殖次数等差异也很大。
例:二度梅,箭竹
关于“二度梅”:
我国梅界权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 大学教授陈俊愉评价说:“杨春海研究开发的 ‘二度梅’性状稳定,可以肯定是个一年开两季 花的梅花新种,近期将登录为国际名品,这是对 梅界的重大贡献。”
种群年龄结构有3种基本类型: 1)增长型 2)稳定型 3)衰退型
关于高等植物个体年龄的判定方法
• 如何确定植物个体的年龄是植物种群年龄结构研究的 关键或“瓶颈”。
• 查年轮或轮生枝的“轮数”(某些针叶树); • 钻取木芯记数年轮; • 建立年龄与胸径、树高的回归模型; • 杨允菲提出了鉴别根茎禾草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的准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生态学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第一节种群概述一、种群的定义种群(population):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种群是物种进化的一个演化单位。
概念中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随研究工作者的方便而定。
二、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1、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即占据一定空间。
分布区受非生物因素(气候、水文、地质)和生物因素(种间竞争、捕食、寄生)的影响。
2、数量特征种群具有一定数量组成,且是变动的。
种群大小通常与该物种营养级及其生态学、生物学特性相关。
如捕食者种群个体数量总比猎物种群个体数量为少。
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一个基因库,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
三、种群生态学理论的主要来源来源于人口统计学和应用昆虫学。
英国人Graunt是近代人口统计学的创始人,1662年他进行了人类种群数量研究。
Malthus(1798)发表《人口论》指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
英国昆虫学家Ross(1908)用表示病原体、传染病按蚊与人类数量的相互关系的数学式描述了疟病流行。
提出公式即是Lotka-Volterra模型的原型。
1889年,Koebele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获得成功。
从此应用昆虫学开始研究天敌与害虫的相互关系,这方面的研究促进了种群生态学发展。
四、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种群的空间格局;种群的数量动态及其调节;种群的空间动态(扩散、迁移)及其调节; 种群间相互作用。
五、种群生态学的研究目的了解种群密度的水平;了解种群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了解种群的空间分布;了解种群间相互作用及协同进化的问题。
六、种群的研究方法野外观察分析、解释、假说实验研究(验证)数学模型研究种群动态:指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1、有多少(数量和密度)2、哪里多?哪里少?(分布)3、怎样变动?(数量的变动、扩散迁移)4、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种群动态的研究意义1、预报流行病的发生及发生强度;2、确定渔捞量;3、确定毛皮收获量;4、合理的放牧制度(时间及强度);5、确定林场的采伐量;6、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第四节种群调节•一、气候学派•二、生物学派•三、食物因素•四、自动调节学说一、气候学派•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他们的观点认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如以色列学者F.S.Bidenheimer认为昆虫的早期死亡率有85%~90%是由于天气条件不良而引起的。
他们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三、食物因素•强调食物因素的学者也可归入生物学派。
例如,英国鸟类学家ck认为,就大多数脊椎动物而言,食物短缺是最重要的限制因子,自然种群中支持这个观点的例子还有松鼠和交嘴鸟的数量与球果产量的关系,猛禽与一些啮齿类动物数目的关系等。
四、自动调节学说•(一)行为调节•(二)内分泌调节•(三)遗传调节(一)行为调节•种内个体间通过行为相容与否调节其种群动态结构的一种方式。
•领域性: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保卫领域方式:鸣叫、气体标志、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
•社群等级:动物种群种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通过社群行为,可以限制生境中的动物数量。
(二)内分泌调节•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了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使促生殖激素分泌减少(使生长和生殖发生障碍)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可能下降)。
(三)遗传调节•种群数量可通过自然选择压力和遗传组成的改变加以调节的过程。
Rainfall, Cactus Finches, and Cactus ReproductionThe abundant rains of 1983(a) greatly increased plant growth on the Galapagos Islands comparedto(b) periods of lower rainfall.Rainfall and the medium ground finch, Geospiza fortis, population of Daphne Major Island.Availability of caterpillars of young medium ground finches on Daphne Major .Relationship between annual rainfall and the number of egg clutches produced by large cactusfinches.Small and Fast Versus Large and Slow- the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 Population Growth by Small Marine Invertebrates and Growth of a Whale Population第四章种群生活史•第一节生活史概述•个体大小(Size),生长率(growth rate)、繁殖(reproduction)和寿命(longevity)和扩散(dispersal)。
种群生态学(三)
(自M.C.Molles,Jr,1999)
行为:种群的增长曲线为“J”型,又称“J”型增长。
2018年10月27日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础生态学》
第五讲 种群生态学
增长率不变的连续增长模型
模型假设
种群增长是无界的,即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生长。 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
世代重叠,种群增长是连续的 。 种群无迁入和迁出。 种群具有年龄结构。
Nt = N0λ
t
时间t处的种群 个体数
世代净繁殖率 (周限增长率)
2018年10月27日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础生态学》
第五讲 种群生态学
模型的生物学意义
根据此模型可计算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增长情况。如某一年 生植物初始种群有10个个体,每个个体产生20粒可育种子,当 年亲体死亡。按此生殖率,第三年该种群将有多少个体(成年 植株)? 已知:No=10. N1=200.求:N2=?
种群遗传学( population genetics ): 研究种群的遗传过程。
种群生态学( population ecology ): 研究种群内各成员之间、它们与其他种群成员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 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2018年10月27日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础生态学》
世代不相重叠,种群增长是离散的。 种群无迁入和迁出。 种群无年龄结构。
2018年10月27日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础生态学》
第五讲 种群生态学
数学模型
N1 = N0 λ1; N2= N0λ N3 = N0 λ3
2
初始时的种 群个体数量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
C. 研究人口的有用工具。
年 龄 结 构 应 用
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措施(政策):
a. 晚育,假如20岁生育,100年生育5代; 25岁生育,100年生育4代,少生一代,对于 我国来说就意味着少生2亿多人。
种 群 数 量
生物量(biomass):个体数目个体的平均体重
(2)密度的类型: 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 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用其他统计数量指标间接 的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值。
密 度 的 类 型
根据种群密度的适宜程度,分为: 最适密度(optimal density):种 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一、种群密度 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size & density): (种群数量) (1)定义: 种群大小指该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的多少。(绝对量)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或 生物量。(相对量)
单位空间可以指面积:Km2=100公顷(hectare)=100 万m2,亩等。也可以指体积:m3, l, ml等。
生 命 表 说 明
(5)各年龄死亡率qx :从X到X+1时的种群死亡率。 qx = dx/nx
(6)各年龄平均存活数Lx :各年龄期的中点,平 均存活数目。Lx=(nx+n x+1)/2 = nx- dx/2 = n x+1+ dx/2。(nx=nx+1+dx) (7)各年龄及其以上存活的年总数Tx:已活到X年 龄的生物总计还有多少年的存活时间。(所有现有 个 体 存 活 时 间 的 积 累 ) Tx = Lx+L x+1+ Lx+2+……+Lm=∑Tx (X从X到m, m为最长寿命) (8)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值)ex:X龄的生物平均 还能活的时间。ex= Tx/nx
种群生态学(上课用)
• 大多数野生动物种群的存活曲线类型在II型和III型之间变化,而大多数植 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则接近III型。
种群的增长
种群的增长包括正增长、负增长和零增长
•
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2.存活曲线: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再以各 年龄的存活率(lx)的对数为纵坐标所画出的曲线 • 存活曲线的类型:一般可将存活曲线分为如下3种基本类型
•
• •
I型:曲线凸型,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 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如大型哺乳动物和人的存活曲线。
(2)种群增长率r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而按比例下降。简单的说,每增加一 个个体,就产生了1/K的抑制作用;或者说,每一个个体利用了1/K的“空 间”,N个个体利用N/K的“空间”,而可供种群继续增长利用的“剩余空间” 只有(1-N/K)。
dN KN N rN ( ) rN (1 ) dt K K
初级性比【配子】、次级性比【出生】、三级性比【性成熟】
4、种群的年龄结构 (1)年龄结构的概念 • 种群的年龄结构又称年龄分布:是指种群中各个体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 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年龄结构的类型
根据生态年龄,即生物的繁殖状态,通常将生物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繁 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种群的年龄结构常用年龄锥体(或称年龄金字 塔)来表示。年龄锥体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 增长型锥体、稳定型锥体、下降型锥体。 • 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利于指导生产或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例如,合 理地制定捕鱼、狩猎的时间和收获量。对于人口年龄结构的研究,则是国民 经济计划的依据。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2020/3/6
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
种内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 和利他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 生和互利共生
➢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N1取胜,N2被排挤掉
K1/α12 K2
K2/α21
·
K1 N1
2020/3/6
N1灭亡, N2取胜
K1 < K2 /α21,K2> K1/α12 N2
N1超过环境容纳量而 停止增长,N2继续增长
N2取胜,N1被排挤掉
K2 K1/α12
K1
· K2/α21 N1
2020/3/6
不稳定共存
2020/3/6
性选择理论
Darwin的理论 ➢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一词首先被达尔文在1871年所
使用,主要是指通过选择使某一性个体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 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 两种方式发生的:①性内选择;②性间选择。 Fisher的理论 ➢ 建立在主动选择基础上的性选择可以导致性二型特征的进化。 Trivers的理论 ➢ 在雄性不承担任何抚育后代责任的物种中,如果雌性个体具 有足够的辨别力,使它所选择的配偶所具有基因质量优于自 身,那么,进行有性生殖仍然是有利的。
两物种种群的平衡线
N2 K1/α12
dN1/dt<0
N2
dN2/dt<0
K2
dN1/dt=0
dN2/dt=0
第四章种群生态学
二、种群增长规律
1、指数增长与J形曲线
方程式 dN/dt=rN 积分式 Nt=N0ert 种群r的为总种个群体内数禀,瞬N时t为增经长过率时,间tt为后时种间群,的N总0为个起体始数时。
2、Logistic增长与S形曲 线。方程 dN/dt=rN(1-N/K) 或 Nt=K/(1+ea-rt)
叫做冬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六、迁移
迁移是生物躲避原栖息地恶劣环境条件的 一种方式。
迁移的种类可分为两种: 1、迁徙:是方向性运动,如家燕从欧洲 到非洲的秋季飞行。 2、扩散:是离开出生地或繁殖地的非方 向性运动,可以躲避种内竞争及近亲繁殖,扩 大种群范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二、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是构成生物群落的 基础。其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 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生态上的互相影响,即相互动态(codynamics) ➢ 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即协同进化(coevolution)。
1.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是指两物种或更多 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1.1种间竞争的典型实例与高斯假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 系称为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同种个体间发生的竞争 叫做种内竞争(intaspecific competition)。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1、密度效应
第三篇种群生态学
(3)死亡率
•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死亡个体数 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 最低死亡率也称为生理死亡率,是种群在 最适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种群 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生理寿命。
• 实际死亡率也称为生态死亡率,是指种群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即 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寿命。
dN / dt = rN(1-N / K) 其中 N:种群密度
t:时间 r:瞬时增长率 K:环境容纳量。
3.模型说明
• 模型是在指数式增长模型上,增加一个描 述种群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修正项 (1-N/K)。
• 其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即种群可 利用但尚未利用的空间。可理解为种群中 的每一个个体均利用1/K的空间,若种群中 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 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则只有(1- N/K)。
• 钟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年个体与中老年个体数 量大致相等。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 种群数量稳定,为稳定型种群。
• 壶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的比例较小,而 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下降型种群。--导致什么 问题?
-----作用:预测未来种群动态
• 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分为同龄级和异 龄级。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 度以及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基本参数, 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其次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对种群数 量具有重要影响。
(1)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即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 个体数目,通常以符号N来表示。
(2) 出生率
• 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 总数的比值。
• 2.数学模型
Nt+1 =λNt 或
生态学课件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2、研究任务 • 研究生活史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及其与特定 生境的关系。 • 比较不同生活史类群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生 态学解释,而不是研究其绝对现象。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 • • • 3、研究内容 3.1 个体大小(size) 3.2 生长与发育 3.3 繁殖 3.4 扩散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其中, • 式中∑为总和,x为样方中某种个体数,f为含x个体样方 的出现频率,N为样本总数。
四、种群调节
• 生态学家提出许多不同的假说来解释种群的动态 机制,概括为: • 1、气候学派 • 2、生物学派 • 3、食物因素 • 4、自动调节学说
气候学派
•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 • 其观点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强调种 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 以色列学者博登海默认为昆虫的早期死亡率有 85~90%是由于天气条件不良而引起的
三、种群空间格局
• • • • 种群的内分布型分三类: ①均匀型(uniform) ②随机型(random) ③成群型(clumped)
三、种群空间格局
• • • • • 种群内分布型检验 检验指标是方差/平均数比率,即S2/m。 若 S2/m=0, 属均匀分布; 若 S2/m=1, 属随机分布; 若 S2/m>1(显著),属成群分布。
• • • • • • • • 4、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增长 季节消长 不规则波动 周期性波动 种群暴发 种群衰落 种群平衡
三、种群空间格局
•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 • 种群空间格局——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 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也称为内 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种群生态学
• 种群统计中必需确定个体。 • 动物由受精卵发育成一个个体,种群统计单位是个体; • 植物种群统计的单位不单是由种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也许
是营养生长形成的部分(茎、叶、花)。
韩山师范学院
王桔红
构件理论的核心 :
植物种群
基株 (或基元) 组成基株的 构件层次
受精卵发育来的全部产物。 无论是一棵苗或是由它经 无性生长形成的庞大无性 系都要被视为一个基株, 基株的数量与动物个体数 是对等的概念。
•
• •
度。 观察数同平均数之间的偏差大,方差也就越大, 即各观察数之间的离散程度大; 观察数同平均数之间的偏差小,方差就越小, 说明各观察数之间较接近,即各观测数据之间离 散程度小。
韩山师范学院
王桔红
• • • • •
A组:12,0,5,50,45,1,90 B组:25,32,18,7,30,16,12 C组:21,20,19,20,22,18,29 离散程度? 方差大小?
自然种群的特征 (1) 空间特征 (2) 数量特征 (3)遗传特征 种群是物种的基本存在单位 种群是物种繁殖单位 种群是物种进化单位 种群是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韩山师范学院 王桔红
种群可以由单体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
• 单体生物(单型生物)指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
其发育过程是不可逆的,如大多数动物。 • 构件生物指具有无限生长能力的高等植物和营固着生活的 群体动物。生物体由许多构件单位重复组成。
Nt+1/Nt 表示种群年增长率或周限增长率(λ)
Nt+1 = Nt Nt+1>Nt Nt+1<Nt 韩山师范学院
λ=1 λ>1
λ<1 王桔红 种群?
韩山师范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作业封面(2014至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题目浅谈蝴蝶种群动态研究科目种群生态学姓名丁昊专业植物学入学年月2013年9月浅谈蝴蝶种群动态研究一、昆虫种群与集合种群:1、种群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空间内,同属一个物种的个体的集合。
它具有4个特征。
(1)数量特征: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的特征。
种群是有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打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残谁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
(2)空间特征:种群均占据一定得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可分为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
(3)遗传特征: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形成地理种群。
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时代传递,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
(4)系统特征: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
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做组成的系统,又称种群生命系统。
2、集合种群集合种群也称为异质种群,Levins(1969)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组种群构成的种群”。
并且为了区分上述二个种群概念,通常用局域种群(local population)来表示传统意义上由一群个体组成的种群,用集合种群(metapoulation)表示一组局域种群构成的种群。
集合种群就是指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功能上又有联系的若干亚种群,通过扩散和定居而组成的种群。
这个概念与空间异质性相互联系比较容易理解。
一个典型的昆虫集合种群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昆虫适宜的生境是以昆虫离散斑块形式存在,这些离散斑块可以被局域繁育的昆虫种群占据。
(2)即使是最大的局域,昆虫种群也有灭绝风险。
否则,昆虫集合种群将会因最大局域种群的永不灭绝而可以一直生存下去,从而形成大陆-岛屿集合种群。
(3)昆虫的生境斑块不可过于隔离而阻碍局域昆虫种群的重新建立。
如果生境斑块过于隔绝,就会形成不断趋于集合种群水平上的灭绝的非平衡态昆虫集合种群。
(4)各个局域的昆虫种群的动态不能完全同步。
如果完全同步。
如果完全同步,那么集合种群不会比灭绝风险最小的局域种群续存更长的时间。
这种异步性足以保证在当前环境下不会使所有的局域种群同时灭绝。
昆虫集合种群研究的核心是将空间看成是由生境斑块(habitat patch)构成的网络,探讨这些斑块网络中的多个种群的空间结构和动态。
近年来,有关集合种群的研究受到重视,主要原因是:①集合种群把种群的数、时空有机的结合,分析种群动态,并具有一定预测价值;②集合种群研究提供比较简单而有效地方法,分析研究较大尺度空间、多斑块中局域种群的消亡、定居等生态过程。
二、昆虫生命表:1、生命表昆虫种群增长的静态描述可以用昆虫生命表表示。
所谓生命表(life table)是按照昆虫种群的年龄阶段,系统地观察并记录种群的一个世代或几个世代之中各年龄阶段的种群初始值、年龄特征死亡率、年龄特征生育力和生命期望值,以一定得格式而编制成的统计表。
生命表从形式上,可以分为特定年龄生命表(或水平生命表)和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两大类。
2、生命表分析通过生命表分析可以了解4个方面。
(1)种群的存活曲线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s)是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而得到)为横坐标,再以各年龄的存活率为纵坐标由此所画出的曲线,表示种群的存活率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它可归纳为A型——凸型(convex curve)的存活曲线,即昆虫的死亡率在前期较低,绝大部分个体可达到其“生理寿命”,后期死亡率增加;B型——对角线型(digonal straight line)的存活曲线,即昆虫在各个年龄阶段死亡率相近;C型——凹型(concave curve)的存活曲线,即昆虫在前期死亡率较大,到后期死亡率较小等三种类型。
(2)种群的内檩增长率种群的内檩增长率(innnate capacity for increase,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sae)是指在食物、空间和同种其他昆虫的数量处于最优,实验中完全排除了其他物种时,在任一特定的温度、湿度、食物的质量等的组合下所获得的最大增长率。
(3)关键(主导)因子分析关键因子(key factor)是指对下代(或经历一般时间后)种群数量变化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4)种群趋势种群趋势指标(population trend index, I)指昆虫新一代的卵量与上一代卵量的比值。
三、蝶类的进化地位与意义蝴蝶是昆虫的一种,被归属为鳞翅目。
它们从白垩纪起随着作为食物的显花植物而演进,并为之授粉。
它们是昆虫演进中最后一种生物。
鳞翅目为昆虫纲中第二大目,分为2亚目,28总科,158科。
全世界鳞翅目昆虫达112000种,其中蝶类约占全部1∕6,约为18000种。
我国有蝴蝶1500余种,隶属12科246属,约占世界蝴蝶总数的10%。
蝴蝶作为一种资源昆虫,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如具有艺术和观赏价值,可用于科学研究,可作为商品出口创汇,还可药用和食用。
因而对蝴蝶的研究具有极高的潜在价值。
但与此同时,拥有与人类的肆意捕捉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许多珍稀蝶类濒临灭绝。
因此,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合理利用蝴蝶资源已刻不容缓。
冶力关生态旅游区植被类型多样,动物物种丰富,但至今尚无有关蝶类资源的研究报道。
我们对冶力关生态旅游区蝶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蝶类对农林危害情况,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昆虫最早出现在4亿年前(地质的泥盆纪),有翅昆虫在3.5亿年前(石炭纪),鳞翅目昆虫在1.8亿年前(侏罗纪),蝴蝶在2500万年前(第三纪(中世))。
而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第四纪(更新世))。
蝴蝶在空间的分布范围和人类一样广阔,凡是适合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里,蝴蝶都能够生存。
不但在几千米的高空上能发现蝴蝶的踪迹,而且能在1米多深的蚁巢中发现蝴蝶的踪迹。
蝴蝶被喻为会飞的花朵,世界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花朵,更因为有了会飞的蝴蝶,才显得更加美丽。
正因为如此,蝴蝶作为观赏与工艺资源昆虫日益受到重视。
蝴蝶是大自然的天使,它们美丽的形态深受人们喜爱。
它们在采蜜的过程中还能为植物传播花粉,使世界鲜花如锦,甜果累累。
四、蝶类生命表的研究方法:(以网蛱蝶为例)幼期分为卵,滞育前幼虫组,滞育期幼虫组,滞育后幼虫组(5、6龄幼虫)和蛹期。
由于卵块中的卵粒致密粘合在一起,卵块孵化后幼虫立即吐丝织成致密的幼虫网,很难观察具体卵粒的死亡情况;幼虫聚集在致密幼虫网内直到4龄幼虫越冬,同样不易观察到幼虫组内具体幼虫死亡情况。
另外以网蛱蝶为对象研究集合种群动态,调查方法普遍以幼虫组为对象,分析幼虫组的存活情况。
因此建立生命表时不是以卵粒或幼虫组内幼虫的数量为基数,而以卵块或幼虫组的数量为基数(Moore,1989; Kuussaari, 1998)。
从夏季到秋季,进行网蛱蝶幼期各个阶段的死亡率和死亡情况调查。
(1)卵块、越冬前幼虫组和越冬期幼虫组死亡调查:在网蛱蝶的产卵高峰期,2~3人在曾经有幼虫组分布的斑块内,寻找寄主植物上的卵块或直接观察雌性成虫产卵,然后以红色喷漆的木棍标记卵块的位置,跟踪卵块及其孵化形成的幼虫组网,一直到幼虫组越冬,记录死亡情况、原因和所在斑块位置。
在两年内,跟踪金堇蛱蝶256个和477个卵块,观察大网蛱蝶25个和10个卵块。
在研究区域,两种濒危的网蛱蝶数量极少,在2002年前大网蛱蝶最多不超过50个幼虫组,而金堇蛱蝶也不超过100个(王义飞等,2003)。
为了维持样本量,制作生命表时记录和分析了观察到的所有卵块数,而不是采用抽样的方法。
同样,以喷红色漆的木棍标记越冬幼虫组的位置,在第二年的春季,调查金堇蛱蝶(在3月底到4月初)和大网蛱蝶(在4月下旬到5月初)幼虫组的越冬存活情况,并跟踪直至其扩散。
在9月下旬可以观察金堇蛱蝶的幼虫组外是否有寄生蜂茧,确定幼虫组是否被寄生蜂寄生。
(2)越冬后5、6龄幼虫死亡调查:以昆虫网网纱制作成圆柱形昆虫网罩。
网罩一端缝合,而另一端则用线缝合在一个铁丝圈上。
在4月下旬,当有大量金堇蛱蝶的寄主植物华北兰盆花萌发时,将网罩罩在金堇蛱蝶的寄主植物华北兰盆花上,直接在野外饲养已扩散金堇蛱蝶的5龄幼虫。
每个网罩内放有6或7条5龄幼虫,而且每2天更换幼虫的食物。
共饲养60条幼虫。
在5月中旬,直接将网罩罩在大网蛱蝶的寄主植物祁州漏芦上。
若网罩中的寄主植物被吃完,则重新选取新的寄主植物饲养大网蛱蝶的幼虫。
每天观察5、6龄幼虫的死亡情况。
(3)蛹的死亡调查:当在网罩内饲养的幼虫发育成蛹时,则取下网罩。
在自然状态下或将蛹散放在草丛中,观察和记录蛹的死亡情况。
(4)关键因子分析:各个因子的亚死亡力(k)通过下式计算(Varley and Gradwell , 1960):k= log10N- log10Ns其中:N=因子作用前的个体数,Ns=因子作用后存活下来的个体数;一种因子死亡力总和等于各个虫态这种因子亚死亡力的总和。
(以麝凤蝶为例)生物学特性研究采用实验地饲养和林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在早春将寄主植物异叶马兜铃移栽到居住地附近地里,成虫期雌成虫将产卵于叶片背面,随时观察,发现产卵即挂上标签记载产卵日期,以后每天观察,记录孵化日期,计算卵的历期。
幼虫取食、脱皮、被天敌捕食情况在实验地观察;室内养虫盒饲养确定幼虫龄数、历期、游标卡尺测量体长、头壳宽。
在最适生境斑块平石板观察成虫产卵、寄主选择、每株产卵数量等习性。
成虫飞翔、访花、交尾在林缘、访花植物附近观察。
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采用在最适生境斑块平石板样方调查:(1)卵和幼虫期死亡率调查在麝凤蝶幼虫集中分布的斑块(平石板),选择有长尾麝凤蝶卵和幼虫的马兜铃数20~30株,挂上标签,记录虫态、虫口数,初次标记日期,每3~4d观察1次,并记载卵孵化、死亡及幼虫数量变化情况,并分析死亡原因,直至幼虫老熟化蛹。
每30~50头虫口作为1个重复,计算平均死亡率及标准差。
(2)蛹期死亡率调查将野外采集和室内饲养的即将化蛹的老熟幼虫套在有马兜铃和化蛹灌木枝条的纱网中,几天后老熟幼虫化蛹,将蛹保留到翌年直至羽化结束。
记载羽化蛹数、死亡数及原因。
实验种群生命表采用室内饲养方法。
将初孵化的1龄幼虫连同叶片采回室内养虫盒内饲养,每1~2d换1次叶片,直到老熟停止取食,将其移到室外套入灌木上化蛹。
生命表分析:ki= lg(Li)-lg(Li+1)生境调查采用线路调查法:在林内行走,调查沿线两侧各 2.5m内的寄主植物数量及有虫情况,森林郁闭度、海拔等,最后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