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生态学1
种群生态学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 或称种群的生长速率和生长型
目的和内容:认识种群数量上的动态,用数学 模型加以描述,进而分析其数量变动规律,预测 未来数量动态趋势.
按时间函数的连续或不连续,可分两类.
一、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世代离散性生长模型)
适应: 一年一个世代,一个世代只生殖一次
R0=Nt+1/Nt Nt: 种群在t时刻的数量; Nt+1: 种群在t+1时刻的数量; R0: 每个世代的净生殖率(繁殖速率)
二、种群的指数增长(世代连续性生长模型)
适应: 世代重叠,生活史短,无特定繁殖期 在无限环境中的几何增长;繁殖速率恒定 可用微分方程表示: dN/dt=(b-d)N dN/dt: 种群的瞬时数量变化 b、d: 每个体的瞬时出生率、死亡率 b-d=r: 瞬时增长率(内禀增长率:种群固有的内 在增长能力)
集群分布
二、 种群的基本特征
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
生理出生率(最大出生率):在理想条件下所 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
生态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在一定时期内,种 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出生数量.内外因素共同作 用影响的结果. 影响出生率的因素: a.性成熟速度; b.每次产 仔数; c.每年生殖次数; d.生殖年龄的长短.
均匀分布:个体间的距离比随机分布更为一致. 可看作是随机分布的特例.
集群分布:个体呈疏松不均匀的分布. 又称聚集分 布. 是最常见的类型.
集群分布一般可分为核心分布型和负二项分布型 核心分布型(奈曼分布): 分布不均匀,个体形成很
多小集团或核心,核心之间的关系是随机的. 其概率公式可表示为:
二、 种群的基本特征
四、特定时间生命表
又称静态生命表.生命表中常见的形式. 适用:于世代重叠的生物,在人口调查中也常用 优点: ①容易使我们看出种群的生存、生殖对策;
种群生态学
世界人口分布
Population Structures by Age and Sex, 2005
Less Developed Regions
Millions More Developed Regions
Age
Male
Female
80+ 75-79 70-74 65-69 60-64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7-19 10-16
种群的密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 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4.2.1.2 种群的数量统计
• 划分研究种群的边界 • 样方法(Quadrat method) • 对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可应用标记重
捕法(Capture-recapture method)
Quadrat method
草原
Capture-recapture method
5-9
0-4
Male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300
100
Female
100
300
Source: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2 Revision (medium scenario), 2003.
性比
-
Mortality
-
Emigration
4.2.2.1 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
年龄锥体 时期结构 性比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
100 年龄
95(岁)
90
男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第二章 草地种群生态学-1
r-对策生物K-对策生物主要特征的比较
特 征
环境条件 死亡率
r-对策生物
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 高,为非密度制约的
K-对策生物
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环境 低,为密度制约的
生殖率
种群密度 迁移能力 种间竞争能力 寿命 个体 对子代投资 能量分配
高
不稳定,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 突发性波动 强,适于占领新的生境 较弱 短,常少于1年 小 小,常缺乏抚育和保护机制 较多地分配能量给生殖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模型
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以及种群世代的重叠 状况,种群增长一般有3种典型类型:
几何级数增长 指数型增长
逻辑斯谛增长。
一、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
指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 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1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 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 长方式(又称离散增长模型)。 Nt+1=λ×Nt (Nt 表示t世代种群大小;λ 表示世代净增值率) 当λ>1时,表示种群增长;λ=1时,种群稳定;λ<1 时,种群下降,当λ=0时,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 下一代灭亡。
种群分布类型的定量判断
通过检验方差/平均数比值的方法来判断:取样调查 时,取n个样本,每个样本中个体数为x,其平均数 为m,则其分散度(方差S)可由下式取得:
若0≤S2/m<1,呈均匀分布;S2/m=1,
呈随机分布;S2/m>1,呈集群分布。
(二)数量特征
1、种群大小和密度
种群大小: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的个体总数。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的个体总数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 节
一、种群的数量动态
(一)种群增长:
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有“J”型、“S”型和中间型增长。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 整理调查结果(数量(x)和实测频次(f)所组 成的频次分布统计表,以求出样本方差(S2)和平 均数(x))
• 按照各分布型的概率通式,计算各项理论概率及其 相应的理论次数
• 进行卡方检验,测定其实测频次与理论频次之间的 差异是否显著
(二)研究意义
1、种群的重要属性之一 • 由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境条件所决定的 • 环境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2、可以揭示种群的空间结构以及种群下结构的状况 • 有无个体群(colony)? •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单个的个体还是个体群? 3、抽样技术的理论基础 • 抽样数、最适样方的大小、序贯抽样方程 • 数据代换
• 但其缺陷是判断分布格局比较粗放,只分大 类,不及经典频次法具体
1、扩散系数(C)
C= xi m / n 1 S 2 / m
2
• C=1时,为随机分布 • C>1时,为聚集分布 • C<1时,为均匀分布
m±tSm=1±2 2n / n 1
2
如果C值随虫口密度变化,则不用此法判定,而要 用K值法等其他方法
Iδ = n xi xi 1 / N N 1 n fx 2 N / N N 1
n i 1
• Iδ=1,随机分布
• Iδ>1, 聚集分布
• Iδ<1, 均匀分布 • 抽样单位最好是植株或叶片
4、平均拥挤度(m*)
• Lloyd(1967) • 平均每个个体与多少个其他个体处在在同一个样方 中 • 平均拥挤度是强调个体的平均,而平均数则是强调 样方的平均 • 平均拥挤度不受零样方的影响,而平均数却受零样 方的影响 • m*=m+(S2/m-1)(1-S2/nm) • m*/m=1,均匀分布 • m*/m>1,聚集分布 • m*/m<1,均匀分布
东北师范大学《生态学》课件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上)
(6)对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评价
1)野外种群适合逻辑斯谛增长的并不多见,某些种群只在短 期内表现出该规律,它们通常是生活史比较单纯的种类。
2)自然种群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稳定于K值不变的情况缺 乏充分的证据。
3)J型、S型种群增长只能代表两种典型情况,实际增长的 变型可能很多。
4)没有时滞的假定对于多数自然种群而言很难符合。 5)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包括指数增长模型)提供了种群增
(2)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
(5)
···············
(3)逻辑斯谛方程的生物学意义
1)如果N 0,(1-N/K) 1,几乎全
部K空间未被利用,潜在的最大增长能
充分实现;
(4) J 型、S 型种群增长曲 线
种 群 数 dN/dt=rN 量
N
环境阻力 dN/dt=rN (1-N/K)
时间 t
3)每年生殖次数。
植物的性成熟速度、结实率、每次产种量、每年 生殖次数等差异也很大。
例:二度梅,箭竹
关于“二度梅”:
我国梅界权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 大学教授陈俊愉评价说:“杨春海研究开发的 ‘二度梅’性状稳定,可以肯定是个一年开两季 花的梅花新种,近期将登录为国际名品,这是对 梅界的重大贡献。”
种群年龄结构有3种基本类型: 1)增长型 2)稳定型 3)衰退型
关于高等植物个体年龄的判定方法
• 如何确定植物个体的年龄是植物种群年龄结构研究的 关键或“瓶颈”。
• 查年轮或轮生枝的“轮数”(某些针叶树); • 钻取木芯记数年轮; • 建立年龄与胸径、树高的回归模型; • 杨允菲提出了鉴别根茎禾草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的准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
(2)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 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3)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 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 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 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生命表的作用和格式
• 生命表的作用:
(1)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2)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3)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 生命表的格式:
– n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 l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lx=nx/n0 – dx=从x到x+1的死亡数 (dx = nx – nx+1) ;
80 28 14 4.5 4.5 4.5 4.5 0 2 -
1.000 0.437 0.239 0.141 0.109 0.077 0.046 0.014 0.014 0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 -
102 48 27 17.75 13.25 8.75 4.25 2.0 1.0 0.0
224 122 74 47 29.25 16 7.25 3 1 0
1.58 1.97 2.18 2.35 1.89 1.45 1.12 1.50 0.50 -
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对 1959 年固着的种群进行逐年观察,到 1968 年全部死 亡。 资料根据 Conell(1970)( 引自 Krebs,1978)
命表。依据取得 nx 和 dx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
态生命表 和 静态生命表 。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1)
种群的数量和结构
❖种群密度的改变
种群的增长 1.出生率:指单位时间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 体总数的比值。出生率的高低与生物在食物链的位 置有关。 2.生育率:单位时间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雌性 个体总数的比值。
生理寿命:生物在最适条件下的最长
种群的减小 的潜在生活期限
生态寿命: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平均 实际生活期限
种群内部的社会关系
拥挤效应:
由于群体中个体数的增加,密度过高时,食物和 空间等资源缺乏,排泄物的毒害以及心理和生理反 应,则会对群体带来不利的影响,导致死亡率上升, 抑制种群的增长率,则被称为“拥挤效应”。
拥 挤 效 应 图
种群内部的社会关系
❖种内竞争
定义:生物为了利用有限的共同资源,相互之间 所产生的不利或有害的影响。
种群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概论
种群的基本概念 种群: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由分布在同一区域的许多
同种生物个体自然组成的生物系统。 种群生态学研究内容: 种群生物系统的规律 种群内部各成员之间,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种 群与周围环境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规律 种群动态研究(核心内容):
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及其 变动范围
竞争的主要方式:
资源利用性竞争 (间接竞争)
相互干涉性竞争(直接竞争)
资源:栖息地、食物、配偶、光、T、水等
竞争可分为: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共同特点
不对称性:各方受竞争影响所 产生的不等同后果
作用:调节种群大小,利用其他资源
种群内部的社会关系
❖种内竞争
种内竞争比较激烈,资源分布不均,种内竞争还 可分为:
种群的数量和结构
1.死亡率:指单位时间种群的死亡个体数与种群个 体总数的比值
种群生态学的基础知识
种群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种群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种群生态学是研究一个共生种群在限制资源时的数量变化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从个体到种群,再到生态系统水平,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极为广泛。
以下是对种群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总结。
1. 种群状态和数量种群的状态和数量是种群生态学中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种群的状态可以用其数量、密度、分布等来表示。
数量的变化可以用增长率、死亡率、迁移率等指标来衡量。
理解和分析种群状态和数量的变化是种群生态学的基础。
2. 种群增长种群增长是种群生态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种群增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变化、食物和栖息地的变化等。
种群增长可以用增长率、生殖成功率等来衡量。
了解种群增长规律对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 种间关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种与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和共生等。
种间关系可影响到种群的生命力、数量和分布等。
种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稳定性。
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是种群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
不同的种群具有不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一些遗传多样性可能对适应和生存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和保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可以帮助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5. 种群的迁移种群的迁移指的是不同种群之间的物质和基因的交换。
迁移可以影响到种群的数量和多样性。
了解和监测不同种群之间的迁移对于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6. 种群的保护保护种群对于生态系统的管理至关重要。
种群保护可以通过限制开发、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加强保护法律等方式来实现。
种群保护需要了解种群的数量分布、种类和遗传多样性。
保护种群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总结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分支。
它的研究对象是共生的种群,从数量到分布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了解和研究种群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可以为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帮助,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第2章 种群生态学(1-2)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一、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3)遗传特征 具一定的遗传特征,种内个体之间通过生殖活动交换遗传
因 子 , 种 群 所 有 个 体 的 基 因 构 成 种 群 的 基 因 库 ( gene
pool)。
【举例】分布于我国近海的大黄鱼就存在三个地理种群:分布在黄海南 部和东海北部沿岸浅海的鱼群(包括吕泗、岱衢、猫头洋等产卵场的生 殖鱼群)属岱衢族;分布在东海南部和南海西北部沿岸浅海的鱼群(包 括官井洋、南澳、汕尾等产卵场的生殖鱼群)属闽-粤东族;分布在南 海东北部珠江口以西到琼州海峡以东沿岸浅海的鱼群(包括硇洲岛附近 产卵场的生殖鱼群)属硇(nao)洲族。它们各自又因生殖季节不同而 分为“春宗”和“秋宗”两个类群,可称为春季繁生群和秋季繁生群。
9
八、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自然界最重要 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ecosystem) 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 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所形成 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 体。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
又 称 特 定 时 间 生 命 表 ( time-specif-c life table),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 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依调查 结果编制。
23
三、种群的增长
(3)生命表分析 ①死亡率曲线(mortality curve) 以生命表中的年龄( x)为横坐标,以相应于各年龄的 q x 值 (年龄x 到年龄x +1期间的死亡率)为纵坐标构成的曲线。 ②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 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即n x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x) 为横坐标构成的曲线。 标准化:将年龄标准化(即年龄相对于总平均生命期望的百 分比作为横坐标),可对不同生物种群存活曲线进行比较。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
C. 研究人口的有用工具。
年 龄 结 构 应 用
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措施(政策):
a. 晚育,假如20岁生育,100年生育5代; 25岁生育,100年生育4代,少生一代,对于 我国来说就意味着少生2亿多人。
种 群 数 量
生物量(biomass):个体数目个体的平均体重
(2)密度的类型: 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 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用其他统计数量指标间接 的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值。
密 度 的 类 型
根据种群密度的适宜程度,分为: 最适密度(optimal density):种 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一、种群密度 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size & density): (种群数量) (1)定义: 种群大小指该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的多少。(绝对量)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或 生物量。(相对量)
单位空间可以指面积:Km2=100公顷(hectare)=100 万m2,亩等。也可以指体积:m3, l, ml等。
生 命 表 说 明
(5)各年龄死亡率qx :从X到X+1时的种群死亡率。 qx = dx/nx
(6)各年龄平均存活数Lx :各年龄期的中点,平 均存活数目。Lx=(nx+n x+1)/2 = nx- dx/2 = n x+1+ dx/2。(nx=nx+1+dx) (7)各年龄及其以上存活的年总数Tx:已活到X年 龄的生物总计还有多少年的存活时间。(所有现有 个 体 存 活 时 间 的 积 累 ) Tx = Lx+L x+1+ Lx+2+……+Lm=∑Tx (X从X到m, m为最长寿命) (8)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值)ex:X龄的生物平均 还能活的时间。ex= Tx/nx
《生态学》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图3-1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Kormondy,1976)
(a) 增长型种群 :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稳定型种群: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c) 下降型种群: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13
(a) 增长型种群: 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 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 较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 群。 (b) 稳定型种群: 锥体形状介于(a)、(c)两类之 间,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 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c)下降型种群: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 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 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不断衰退的种群。
第三章
种群及其 基本特征
1
1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2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
3
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4
第四节 种群调节
2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1
生物种的 概念
2
种群的 概念
3
一、生物种的概念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von Linnaeus)在其出版的《植物种志》中,继承 了J.Ray的观点,认为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 的集合”,并指出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 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 育,并创立了种的双命名法。
T=(Σxlxmx)/(Σlxmx)
24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与密度有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25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
第四章种群生态学
二、种群增长规律
1、指数增长与J形曲线
方程式 dN/dt=rN 积分式 Nt=N0ert 种群r的为总种个群体内数禀,瞬N时t为增经长过率时,间tt为后时种间群,的N总0为个起体始数时。
2、Logistic增长与S形曲 线。方程 dN/dt=rN(1-N/K) 或 Nt=K/(1+ea-rt)
叫做冬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六、迁移
迁移是生物躲避原栖息地恶劣环境条件的 一种方式。
迁移的种类可分为两种: 1、迁徙:是方向性运动,如家燕从欧洲 到非洲的秋季飞行。 2、扩散:是离开出生地或繁殖地的非方 向性运动,可以躲避种内竞争及近亲繁殖,扩 大种群范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二、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是构成生物群落的 基础。其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 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生态上的互相影响,即相互动态(codynamics) ➢ 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即协同进化(coevolution)。
1.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是指两物种或更多 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1.1种间竞争的典型实例与高斯假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 系称为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同种个体间发生的竞争 叫做种内竞争(intaspecific competition)。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1、密度效应
第三篇种群生态学
(3)死亡率
•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死亡个体数 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 最低死亡率也称为生理死亡率,是种群在 最适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种群 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生理寿命。
• 实际死亡率也称为生态死亡率,是指种群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即 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寿命。
dN / dt = rN(1-N / K) 其中 N:种群密度
t:时间 r:瞬时增长率 K:环境容纳量。
3.模型说明
• 模型是在指数式增长模型上,增加一个描 述种群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修正项 (1-N/K)。
• 其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即种群可 利用但尚未利用的空间。可理解为种群中 的每一个个体均利用1/K的空间,若种群中 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 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则只有(1- N/K)。
• 钟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年个体与中老年个体数 量大致相等。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 种群数量稳定,为稳定型种群。
• 壶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的比例较小,而 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下降型种群。--导致什么 问题?
-----作用:预测未来种群动态
• 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分为同龄级和异 龄级。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 度以及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基本参数, 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其次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对种群数 量具有重要影响。
(1)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即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 个体数目,通常以符号N来表示。
(2) 出生率
• 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 总数的比值。
• 2.数学模型
Nt+1 =λNt 或
生态学课件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2、研究任务 • 研究生活史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及其与特定 生境的关系。 • 比较不同生活史类群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生 态学解释,而不是研究其绝对现象。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 • • • 3、研究内容 3.1 个体大小(size) 3.2 生长与发育 3.3 繁殖 3.4 扩散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其中, • 式中∑为总和,x为样方中某种个体数,f为含x个体样方 的出现频率,N为样本总数。
四、种群调节
• 生态学家提出许多不同的假说来解释种群的动态 机制,概括为: • 1、气候学派 • 2、生物学派 • 3、食物因素 • 4、自动调节学说
气候学派
•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 • 其观点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强调种 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 以色列学者博登海默认为昆虫的早期死亡率有 85~90%是由于天气条件不良而引起的
三、种群空间格局
• • • • 种群的内分布型分三类: ①均匀型(uniform) ②随机型(random) ③成群型(clumped)
三、种群空间格局
• • • • • 种群内分布型检验 检验指标是方差/平均数比率,即S2/m。 若 S2/m=0, 属均匀分布; 若 S2/m=1, 属随机分布; 若 S2/m>1(显著),属成群分布。
• • • • • • • • 4、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增长 季节消长 不规则波动 周期性波动 种群暴发 种群衰落 种群平衡
三、种群空间格局
•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 • 种群空间格局——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 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也称为内 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种群生态学1种群的概念
征
mortality) –实际死亡率(realized mortality)
✓ 迁入和迁出率
种群次级参数:性比(sex ratio) 、年龄分布(age
structure) 、种群增长率(population growth rate)、分布型(pattern of distributipn)
单位是面指积指任、种何单群生位单物体位种积时群或间产单内生位死新生亡个境的体中个的个体能体数力目或。 的数速目率。。
(一)种群的密度 数量统计中,种群大小的最常用指标是密度。 进行统计前,要确定被研究种群的边界。
小种群边界明显,易于确定; 大种群由于连续分布,边界不清
密度通常以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表示, 也有应用每片叶子、每个植株、每个宿主为单位的。
大体分为绝对密度统计和相对密度统计两类。 绝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则只能获得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例
若 S2/m=0,属均匀分布; 若 S2/m=1,属随机分布; 若S2/m>1,属成群分布。 成群分布又可进一步按群本身的分布状况划分为均匀 群、随机群和成群群。
练习:
在调查某片大型雪松林的分布型时,随 机取了10*10米2六个样方,每个样方中 的个体数目分别为24, 26,35, 23, 30,36株,请你判断该片雪松林的种群 分布型?
❖ 原始密度(crude density) :单位空间内个体的数量。 ❖ 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生物实际占有空间内的个体
数量。 ❖ 生理出生率(physiological natality):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
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又称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 ❖ 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 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它受生殖季节、一年生殖次 数、一次产仔数量、妊娠期长短和孵化期长短、以及环境 条件、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影响,又称实际出生率 (realized natality)。 ❖ 生理死亡率(physiological mortality ):最适条件下,所有 个体都因衰老而死,这种死亡率称生理死亡率,又称最小 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 。 ❖ 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一定条件下,种群实际 的死亡率,又称实际出生率(realized)。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四节 种群的行为生态学
领域的分类 1. 交配、觅食和繁殖领域; 2. 交配和筑巢的领域; 3. 交配领域; 4. 筑巢领域; 5. 非繁殖领域。
第四节 种群的行为生态学
领域的特征 1. 排他性; 2. 伸缩性; 3. 替代性。
第四节 种群的行为生态学
领域的作用 1. 防止过度拥挤和食物不足,减少种内竞争; 2. 对一些种类具有调节种群数量的作用; 3. 领域行为是一种进化的力量。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与动态变化
性比例是指种群中雄性与雌性个体数的比例。 性比例影响着种群的出生率,因此也是影响 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之一。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与动态变化
四、种群的增长模型 (一)种群的内在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rate of natural increase),为实际 增长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某一种群的增长百分 比。 内在增长率,也称内禀增长率或瞬时增长率 (instantanceous rate),指在无限制的环境条件下, 种群的最大增长率。 周限增长率(finite rate of increase)
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分布和扩散
二、扩散(dispersal)与迁移(Migration) 扩散是指种群当中的个体、群体或其扩散 体进入或离开种群和种群栖息地的空间位置变 动或运动状况。 扩散的三种形式:迁出(emmigration);迁 入(immigration);迁移。 扩散的动力:被动传播、定向运动。 扩散的原因:与密度无关的因素、与密度 有关的因素。
第四节 种群的行为生态学
集群的生态学意义: 1. 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 2. 可以共同防御敌害; 3. 有利于改变小生境; 4.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5. 能够促进繁殖。
第四节 种群的行为生态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鸣声计数:主要适用于鸟类。
单位努力捕获量:主要应用于鱼类。 毛皮收购记录
(三)种群的空间结构
– 三种内分布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成群分布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 生物种群的内分布型主要决定于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和栖 息环境的特点。
– 检验内分布型的指标:S2/m(方差/平 均数 )
1、 出生率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 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 值。
– 出生个体数是一个绝对指标,表示一定时间内种群新 生产的个体数,它不仅取决于物种的生殖能力,还受 种群个体总数的影响。 – 出生率可以区分为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 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 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的出生 率,也称为生理出生率。对于特定种群来说,最大出 生率是一个常数。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种
群 生 态 学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增长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群的遗传进化
生活史对策
2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 种群(population): 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 生物个体的组合。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3)壶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的比例较小,而老 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 数量趋于下降,为下降型种群。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河北省人口的年龄结构 (1982年)
肯尼亚、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人口年龄结构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二、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
①数量特征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 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变动 的。
②空间特征
–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 为种群的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一 般分为三种:随机的、均匀的和成群的。
一、种群密度 二、影响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三、年龄分布 四、性比 五、生命表
六、存活曲线
一、种群密度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 种群密度即单位面积(体积或生境)内种群的个体数 目,通常以符号N来表示。
– 绝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实际个体数。 – 相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相对数量,只 能作为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3) 每年繁殖次数
有些动物具有一定的生殖季节,繁殖次数较少;有些动物则不间 断地生殖,繁殖次数很多。
(4)动物胚胎期、孵化期和繁殖年龄的长短等都会影响种群 出生率。
2、死亡率
–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死亡个体数与种群个体 总数的比值。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 最低死亡率(生理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 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即生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种 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生理寿命是指处于 最适条件下种群中个体的平均寿命。
均匀分布:S2/m =0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随机分布: S2/m=1
成群分布: S2/m>1
– 样方中平均数与方差的计算:
x
fx f
S2
fx
2
( fx) 2 1
f
f
• x为样方中的个体数,f为出现的频率。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 均匀分布:如果把均匀分布的种群在空间上分成许多 小方格,那么每个方格中个体数是相等的,对此进行 取样和统计分析,标准差为0,因此方差(S2)/平均数 (m)的比值为0. – 随机分布:假如分布是随机的,那么含有0,1,2,3,4…… 个体的样方,其出现的频率符合泊松分布,方差(S2) /平均数(m)等于1.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 ―六普”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 示: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经从过去的高生育率、低死亡 率、高增长率的“高、低、高”模式发展到了目前低生育 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低、低、低”的模式。 – 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平均每位妇女一生生育孩子的数 量)为2.1时,代际之间的人口更替大致均衡。“六普” 数据表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小于1.8的官方控制目标。 – 人口老龄化高于预期。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测算,中国老 龄化的高峰期,将从过去认为的2038-2040年,提前到 2035年甚至更早。 – 中国人口峰值出现的时间为2030年左右。
• 调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①调查期限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会发生个体的出生和 死亡,增加迁入和迁出的可能性;过短会影响标志个 体的均匀分布。 ② 标志方法要合理。标志物既不能影响动物的活动性, 也不能过分鲜艳;标志物不能易丢失。
(3)去除取样法
原理: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的捕捉,种群数量 逐渐减少,同等的捕捉力量所获取的个体数逐渐降低, 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当单位努力的捕捉数等 于零时,捕获累积数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如: y x 65 0 43 65 34 108 18 142 12 160
种群可以由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或构件生物 (modular organism)组成。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 单体生物: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 体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如鸟类、兽 类、两栖类、昆虫等。 – 构件生物: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 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如大多数植物、薮枝螅、 海绵、珊瑚等。
(一)绝对密度调查法
第地段中生活的某种生物的 全部数量。
2. 取样调查法 : 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据此即可估 算种群总数。 (1)样方法 (2)标志重捕法 (3)去除取样法
(1)样方法 :
①将调查地段划分为若干个样 方; ②在调查地段中随机地抽取一 定数量的样方;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③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
④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利用 所有样方的平均数,估计种 群总数。
• 样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 样方的形状可以多样,但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可 通过随机取样法来保证。
– 样方的大小要视研究对象而定。 – 样方的数量需要在抽样前确定。
70 60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50 40 30 20 10 0 0 50
Y=64.42-0.32X
100
150
200
250
直线回归法估计种群数量
• 去除取样法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
①每次捕捉时,每个动物个体被捕机率相等;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②调查期间,没有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或迁出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构件生物珊瑚和单体生物鱼
─ 种群生态学( population ecology ):是研究种群数量动 态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有多少(数量与密度)? 哪里多,哪里少(分布)? 怎样变动(数量变动与扩散迁移)? 为什么这样变动(数量调节)? 采取的生存对策(遗传与进化)?
三、年龄分布
– 种群的年龄分布就是不同年龄组在种群内所占的比例。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 一般说来,如果其他条件相等,种群中具有繁殖能力 的成体比例越大,种群的出生率就越高;而种群中缺 乏繁殖能力的老年个体比例越大,种群的死亡率就越 高。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 年龄锥体(或称年龄金字塔):是用从上到下一系列 不同宽度的横柱做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由幼 体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横柱的宽度表示各个年龄组 的个体数或其所占的百分比。
(2)标志重捕法(林可指数法)
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 回,经一定时间后再进行重捕。假定总数中标志的比例 与重捕取样中比例相同,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的比例, 估计该地段中个体的总数。即 N:M=n:m N = M ×n / m
其中, N-------该样地中种群个体总数, M-------样地中标志个体总数 n--------重捕个体数, m--------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 实际出生率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出 生率,也称为生态出生率 。
•
种群出生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动物的以下特点: (1) 性成熟的速度
性成熟的速度越快,有机体性成熟越早,平均世代长度越短,种 群的出生率就越高。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2) 每次产仔数目
不同种动物每次产仔的数目相差悬殊。
③遗传特征 – 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④系统特征 – 种群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秩序、自我调节能力的系 统。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 二 章 种 群 生 态 学
–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度以及影响种群 密度的4个基本参数,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其次种群的年龄分布、性比对种群 数量具有重要影响。生命表是描述种群数量变化, 特别是种群死亡过程的最常用工具。
– 成群分布:如果分布是成群的,则样方中含有很少个 体数的样本,和含有较多个体数的样本的出现频率较 泊松分布的期望值高,因此方差(S2)/平均数(m) 的比值明显大于1.
二、影响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
–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