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的茶文化起源历史

合集下载

普洱江城:被低估的茶文化历史

普洱江城:被低估的茶文化历史

普洱江城:被低估的茶文化历史2015-3-21 09:37来源:互联网摘要:江城县茶文化历史非常丰富,但挖掘不够,其历史和经济价值被低估。

应该积极挖掘“水上国际茶叶之路”的历史价值和积极价值。

云南普洱江城茶史经历了发展、兴盛、衰落、恢复、复兴五个时期。

勐烈街一直有茶叶上市,但产量少,主要供本地需要,没有形成规模交易。

清朝光绪年间,有本地商人收购毛茶,加工成方砖茶,驮运80多公里至李仙江的坝溜渡口,然后水运至越南莱洲(勐莱)销售。

李仙江进入越南后称为黑水河,为红河的最大支流,在海防汇入太平洋。

1884年之后越南完全沦为法国殖民地,航运、铁路、公路交通开始发展,从江城出口经营茶叶利润丰厚,勐烈街逐渐有商人开办茶庄、茶号经营茶叶,开设驿站、马店、马帮等,清朝末期为江城茶史上的发展期。

江城的茶叶产量、出口量逐年上升,坝溜渡口成了转运茶叶等物资的商业码头,出现了一片繁忙景象。

如今坝溜渡口因建设电站被淹没,但相距30余公里的土卡河渡口还依稀保留一些当年的影子。

据土卡河村现年80岁的老人汪成清回忆,他家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坝溜村迁移到此,他曾随父亲用木船(猪曹船)运茶叶沿李仙江而下到勐莱(今越南莱洲)。

一般是雨水收后,9月份开始航运,到第二年5月都可以通航,每条船可装运茶叶1200斤,运费120块花钱(旧时货币),往返约一个月,李仙江有上百条小船穿梭其间。

当时江城茶叶面积近万亩,茶叶出口最高时达到5千~6千担,如今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发现的古董“号级”普洱茶,很多是江城老字号生产的。

民国初期到1942年是江城茶史上的兴盛时期。

20世纪30年代随着英、法在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殖民地国家大力发展茶叶生产,西方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中国茶叶在生产技术、交通运输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抗日胜利后,江城茶叶出口有所恢复,但大不如前。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980年,实行包干到户,政府为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制定系列扶持政策,特别1987年以后,随着江城牛洛河茶厂、明子山茶厂、勐康茶厂的相继建成,以及各乡(镇)大大小小的个体私营茶场的创建,各乡(镇)农户自发的种植,江城茶叶生产发展达到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到2012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13.6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4亿元,成为普洱市的主要茶区之一。

普洱茶毕业论文

普洱茶毕业论文

普洱茶毕业论文普洱茶毕业论文一、引言普洱茶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茶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象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普洱茶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上备受瞩目,成为茶叶收藏和投资的热门品种。

本论文将对普洱茶的历史、特点、鉴赏方法以及市场现状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普洱茶的魅力和价值。

二、普洱茶的历史普洱茶起源于中国云南地区,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普洱茶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普洱茶被用作贡品和药材。

随着时间的推移,普洱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饮品的一部分。

在明清时期,普洱茶开始流行于民间,并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品牌。

三、普洱茶的特点1. 产地多样性:普洱茶的产地主要集中在云南地区,包括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等地。

每个产地的土壤、气候和海拔高度都不同,因此产生的普洱茶味道和品质也各不相同。

2. 发酵与储存:普洱茶独特的特点之一是经过发酵和储存后,茶叶会产生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这种发酵和储存过程可以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使得普洱茶的品质和价值得以提升。

3. 茶汤色泽:正宗的普洱茶具有红褐色的茶汤,且汤色清亮透明。

在品饮时,茶汤的色泽可以反映出普洱茶的品质和年份。

四、普洱茶的鉴赏方法1. 外观鉴赏:通过观察普洱茶的外观,可以了解其制作工艺和年份。

好的普洱茶外观整齐,色泽鲜亮,叶片完整。

2. 香气鉴赏:闻茶香可以判断普洱茶的品质和发酵程度。

好的普洱茶香气浓郁,有独特的陈香。

3. 口感鉴赏:品尝普洱茶时,可以通过口感来判断其品质。

好的普洱茶入口醇厚,回甘持久,且具有独特的陈味。

五、普洱茶市场现状近年来,普洱茶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国内外茶叶爱好者和投资者对普洱茶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普洱茶价格不断攀升。

同时,普洱茶也成为茶叶收藏和投资的热门品种,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

然而,普洱茶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市场上存在大量假冒伪劣的普洱茶,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

另一方面,由于普洱茶价格的上涨,一些茶农开始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普洱茶的品质和传统制作工艺。

普洱茶 茶文化 茶马古道概览

普洱茶 茶文化 茶马古道概览

茶马古道概览自唐以后,在云南与西藏、印度及东南亚各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以马帮驮运云南普洱茶的通道,堪与著名的“丝绸之路”相媲美这就是至今还有巨大的人文意义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源头思茅普洱,历史上长期为府、道、专署治地,是思普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

明、清以来,普洱茶以普洱府治所生产加工集散的茶,称普洱茶,名扬天下,香飘四海,长盛不衰。

在1729年,思茅、普洱茶叶很兴盛,清朝廷在思茅厅设总茶店。

历史上的普洱茶产于普洱辖区(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思茅厅之古六大茶山,即江内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

这六大古茶山至今犹存,有的还在生产普洱茶。

此外,江外勐海、澜沧,也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

日今,江外的南糯山和景迈尚存千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万亩古茶园。

这些地方,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经传统加工工艺生产、加工成散茶,蒸压成紧茶用笋叶和竹箩包装,经茶马古道运往内地、西藏和东南亚诸国。

一时,普洱茶名震京师,驰名海外,成为藏胞日常生活之必需。

清顺治18年,西藏派使臣到胜州(永胜)请求,在胜州与云南举行茶叶贸易,获准当年,做成生意5万担。

清政府实行配额专卖,征收茶捐。

1744年,普洱茶被朝廷列为贡品,由思茅同知(七品官名)承办贡茶事宜。

明清时期,茶马古道迅速发展起来,古道的源头以普洱、思茅两城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辐射出5条茶马大道,往来不绝的马帮,为普洱茶传播输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它们源源不断把各茶山的茶叶驮运到思茅普洱加工制作后,又沿茶马大道西北运销西藏、尼泊尔、印度,南销东南亚诸国;内销由昆明中转全国各地。

贡茶则由官方驿道快运到北京。

茶马古道是连接地域、民族文化的纽带,是中土与西藏,外地商品流通、经济交流的通道,是民族文化融汇的通道,也是一条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标记伟大民族精神的大道,是一条长长的民族团结和中外友谊的金桥。

五条茶马古道主要路线是:北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称为“官茶大道”。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云南的普洱茶叶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饮料。

普洱茶自古被认为有治理肠胃、解油腻的功能。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一起来看看。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茶,不仅是饮料,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

什么是文化?时下虽已有上百个概念,但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它是人类这个宇宙特殊物种的“私有家当”;是“自然客体”的“人化”。

文化不是被动的存在,它是人的创造物,同时它反过来影响人、造就人。

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反之,有什么样的文化,就造就什么样的民族性格,乃至什么样的民族社会及其社会制度。

然而,时至今日,人类文化五彩缤纷,各具特色。

我们对它们当持什么态度呢?大科学家和当代前沿思想家(美)欧文·接兹洛说,“每一种文化有其发展的权利,尊重它的根和传统,但同时要培养使它的人民同其他文化及自然和谐的共处价值和眼光。

”当我们探讨普洱茶文化的时候,首先要问它的“根”(底蕴)是什么?其次,还要问它的主要价值在哪里? 我们认为普洱茶文化的底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给人类留下“永活的财富”,即“可持续性的发展”价值。

万亩千年古茶园的种植者,澜沧芒景布朗族,传说他们种茶的历史时,是名叫“艾楞”的祖先给人类传留下茶种的。

他不仅是“阿佤”(芒景布朗族的自称)的英雄祖先,也是人类茶叶的发明者。

他特别给茶起个名字叫“腊”,意为绿叶,即要人们懂得吃它的嫩叶。

“茶祖”艾楞临死前还对儿孙们说:“到我死后,留下金银怕你们用完;留下牛马,怕会死亡;我留下宝石和茶叶,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

”关于茶祖艾楞的故事,与芒景布朗族同一个支系的“绍帕绍兴”部落(佤邦)和佤崩支系也广为流传。

这句话是意译,据我们了解在“茶叶”二字面前有“永活”两个字,即后半句原话为“给你们留下宝石和永活的茶叶,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

”为什么布朗族和布饶人把茶作为“永活财富”传给后代呢?具有种茶传统历史的曼堆布饶人,鲍氏达拉说:“我们家族世世代代种茶吃茶,过去还专门给下允傣族土司上贡茶叶,茶树年年发芽,岁岁摘吃;茶叶不仅做药做饮料,还可以卖钱、换盐巴(解放前曼堆人用茶换盐吃),所以,我们说茶是永活的财富。

普洱茶文化心得体会

普洱茶文化心得体会

普洱茶文化心得体会普洱茶是一种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茶叶,它源自我国云南省,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我近期对普洱茶进行了一番了解和品味,从中体会到了普洱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普洱茶的历史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普洱茶被称为“茶中之王”,在古代是贡品,它不仅是饮品,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那时普洱茶已被广泛种植和饮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普洱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工艺和品味特点,成为茶叶中的佼佼者。

其次,普洱茶文化让我了解到茶叶背后的艺术之美。

普洱茶的制作过程非常精细,需要经过摘叶、杀青、揉捻、发酵等多个环节。

其中,发酵是普洱茶的关键步骤,它让普洱茶获得了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有些普洱茶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陈化,使其更加醇厚和丰富。

品味普洱茶时,我们可以欣赏到茶叶的色泽、香气和口感,感受到茶叶随时间的沉淀和韵味的变化。

这种审美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领略到了茶叶的独特之美。

再次,普洱茶文化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普洱茶有一种破易如颠的特点,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的味道和品质会发生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茶叶会变得更加醇厚,有些茶叶会变得更加柔和。

这种变化教会了我接受和欣赏生活中的变化,无论是好是坏都要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

同时,在品味普洱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静心倾听它的味道和气味,感受它的变化和独特之处。

这种“舍我其谁”的专注和宁静让我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种内心的平和。

最后,普洱茶文化让我体味到了茶文化的独特之处。

普洱茶不同于其他茶叶,它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风味。

普洱茶又以“苦、甜、涩、鲜”四个特点著称,它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和体验。

此外,在中国传统茶道中,普洱茶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品味普洱茶时,我们可以通过闻香、品茗、咂口等方式来领略普洱茶的独特风味,进而体味到茶文化的深远内涵。

总之,普洱茶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体会,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艺术的表达和生活的教导。

茶文化有趣小故事

茶文化有趣小故事

茶文化有趣小故事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除了茶的独特口感和疗效,茶文化中蕴含的许多小故事也为人们提供了乐趣和启示。

本文将为您介绍三个有趣的茶文化小故事。

故事一:诞生于逆境下的普洱茶普洱茶是中国云南地区的特产,以其浓烈的香气和独特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然而,普洱茶的历史起源却与一位名叫陈皮的年轻女子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传,陈皮是明朝末年,云南地区遭受战乱和困难时期的一位姑娘。

她在逆境中,寻找到一种特殊的茶树,她将树叶采摘回家,并经过独特的处理方法,创造了一种新的茶叶。

她在困顿中找到了普洱茶的制作方法,也为云南的茶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此以后,普洱茶逐渐被人们所喜爱,并传承至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逆境中也会诞生奇迹,就像普洱茶一样,即便在艰难的环境中,仍然能够发现和创造美好。

故事二:发源于大山深处的日本茶道日本的茶道文化自十六世纪以来便开始流行,至今仍然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

而茶道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相传,日本茶道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千利休的和尚。

千利休在艰难的年代里,居住在日本山间的一间茅草屋中。

他饱受贫困和寂寞,但仍然保持着对内心的深思熟虑。

一天,千利休发现了一棵独特的茶树,他决定采摘并品尝这种茶叶。

他认为这种茶叶能够使人内心平静,并带给人们思考和领悟的机会。

于是,他将这种茶叶引入自己的生活,并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沏茶和品茶仪式,从而诞生了日本的茶道。

茶道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极简的环境中,也可以创造出一种完整而有意义的文化。

这种文化让人们更加关注和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并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故事三:传递希望的英国下午茶英国下午茶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十九世纪。

这个故事与一位英国女王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十九世纪初,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在下午时分常常感到饥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女王下令将下午时间加入一顿小吃,以缓解饥饿感。

这顿小吃渐渐演变成了英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英国下午茶。

中国名茶的故事与传说

中国名茶的故事与传说

中国名茶的故事与传说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和丰富多样的名茶。

每一种名茶背后都有它独特的故事与传说,通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在本文中,我们将带您一起探索中国名茶的故事与传说。

一、龙井龙井茶起源于浙江杭州,是中国最著名的绿茶之一。

据说,明朝时,杭州西湖边的龙井村有一条巨龙长年藏身于龙井泉旁的溪水中。

每到春天,巨龙会在溪水中翻滚,激起阵阵涟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龙井泉飞龙翻身”。

而这股力量会让龙井山茶的叶子在烹制的过程中萌发出独特的芳香和滋味。

因此,龙井茶成为了著名的名茶,也因为与龙相关的传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和传奇。

二、普洱普洱茶是云南省的特产,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关于普洱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茶经》中的故事。

相传唐代时,一位名叫神农的天神来到云南,他教会了当地人种茶和制作茶叶。

据说神农曾品尝了许多茶叶,却唯独对云南的一种茶叶赞不绝口,并将其点化为“普洱茶”。

因此,普洱茶被认为是神农所赞美过的茶叶,也被赋予了神秘和神奇的传说。

三、铁观音铁观音是中国最著名的乌龙茶之一,起源于福建省。

有一个关于铁观音的传说,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农民如何将一株野茶带回家中种植,结果这株茶竟能长成著名的铁观音茶。

据说在农夫患病时,铁观音茶树曾向他示梦,告诉他如何制茶以治病。

农夫照做后,奇迹般地病愈,从此铁观音茶得以广为流传并享有盛誉。

这个传说赋予了铁观音茶一种神奇的力量,使它成为茶界的珍品。

四、黄山毛峰黄山毛峰是安徽省的代表性名茶之一,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与它有关的传说是关于一个名叫陈抟的茶农。

相传陈抟每天早上都会登上黄山顶端,呼吸清新的空气,观赏云海,然后在松树旁采摘茶叶。

他认为这种茶叶通体带毫,形状独特,因此将其称为“毛峰”。

这个故事传承至今,给黄山毛峰茶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

五、武夷岩茶武夷岩茶是福建省的特产,也是中国著名的红茶之一。

有一则关于武夷岩茶的传说,讲述了一个名叫张翁的农民如何发现了用石头烤制出来的特殊茶叶。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起源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起源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起源一般而言,冲泡普洱茶的水,水温要在90℃以上,茶的香气和滋味才会更明显。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普洱茶文化的历史起源,一起来看看。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起源普洱茶是云南历史名茶,也是中国名茶。

原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思茅、版纳、临沦等地,集散于思茅、普沮一带,闻名于普洱。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到唐代己成为主要商品;明代“士庶所用皆普茶”;少数民族“不可一日无茶;清代入贡朝廷,声名崛起、闻名遐迩,成为华茶名品。

经历代沧桑锤炼,显放陈香,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普洱茶文化是高原大山的文化,多样民族的文化,地域特色的文化,历史积的文化。

作为普洱茶主产区西双版纳的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经过两晋时期的逐步发展,唐、宋时期已成为较为成熟的商品茶基地,明洪武年间该地区更是被划作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域。

由于当时的加工技术非常简单,所制茶叶均为晒青散茶,不易运输,人们便将散茶蒸软后压制成饼状紧茶。

当时云南交通不便、茶叶外运全靠人背马驮,经过长途跋涉,原先压制紧实的晒青团茶、由于历经长时间运输和贮放,在湿热及微生物作用下,茶叶中化学物质发生了一系列氧化、缩聚反应,无意中形成了甘、滑、醇、厚的品质特点及独特的药理功效。

历代饮用,经久不完。

清朝中叶,古“六大茶山“盛名一时,产品远销四川、西藏、南洋各地,普滇茶从此闻名中外。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云南是世界茶树发源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大多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

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

“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普洱茶ppt

普洱茶ppt
将热水再次倒入茶壶中,等待约20秒,让茶叶充 分浸泡。
第三泡及以后
每多泡一次,等待时间可适当延长。一般冲泡次 数不宜超过10次。
06
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与民族文化
民族茶文化
普洱茶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地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 习惯和节日庆典等密切相关。
民族茶俗
云南各民族拥有独特的茶俗文化,如傣族的“烤茶”、藏族的“酥油茶”、茶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有着深厚的底蕴,如古代诗人描写普洱茶的诗歌、民 间创作的普洱茶画等。
茶艺表演
现代茶艺表演将音乐、舞蹈和茶道融为一体,使普洱茶的品饮过程更加具有观赏 性和艺术性。
普洱茶的国际影响力
出口历史
普洱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之一,远销海外, 尤其是欧洲市场。
的茶叶。
特点
普洱生茶具有汤色浅淡、香气 高长、滋味鲜爽等特点,具有
很好的提神效果。
03
普洱茶的营养成分和功效
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 、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有很多益处。
茶多酚对多种癌症具有预防和抑制作用,如肺癌、结肠癌、 乳腺癌等,其作用机制与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 生长等有关。
茶杯
选用白瓷或玻璃杯,有助于观察茶汤的颜色和透明度。
投茶量
根据人数
一人独饮可投茶3-5克,二人对饮可投茶5-8克,三人分享可 投茶7-10克。
根据壶容量
根据茶壶或盖碗的容量,按照比例投入适量茶叶,一般为壶 容量的1/4-1/3。
冲泡时间
第一泡
将热水倒入茶壶中,等待约15秒,让茶叶充分浸 泡。
第二泡
矿物质
普洱茶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 这些元素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茶文化与中国的四大名茶

茶文化与中国的四大名茶

茶文化与中国的四大名茶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使得茶成为了世界上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中国的四大名茶,即龙井茶、碧螺春、铁观音和普洱茶,被誉为茶叶中的翘楚。

本文将介绍茶文化的由来与特点,并深入探讨四大名茶的特色和魅力。

一、茶文化的由来和特点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夏朝时期。

传说中,中国的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将其制作成饮品,茶文化由此开始流传。

茶的饮用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研究茶叶的品质、制作工艺和品饮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茶道文化。

茶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尊重自然和平衡。

茶叶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气候、土壤和光照条件,人们尊重茶树的生长规律,并通过精心的栽培和采摘,将茶叶品质发挥到极致。

茶的品尝和品鉴也注重平衡,将茶的香气、滋味和外观融洽统一,追求感官的和谐。

茶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分享与交流。

在中国茶道中,煮茶与品茗常常成为亲友、知己交流的方式。

人们可一边品饮香茗,一边聊天、讨论,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和心得体会。

这种交流形式通过茶来实现,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表达了人们对彼此的关爱与情谊。

二、龙井茶——中国四大名茶之一龙井茶是中国著名的绿茶,产于浙江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

以其色泽翠绿、香气清新、滋味鲜爽而闻名于世。

龙井茶的制作精细独特,讲究“杀青不杀香”,既保持了茶叶的原汁原味,又展现了浓郁的芳香。

三、碧螺春——中国四大名茶之一碧螺春是中国著名的绿茶,产于江苏苏州市太湖流域。

碧螺春茶叶细嫩呈卷曲状,外观色泽螺旋,如同碧玉般美丽。

碧螺春茶汤清亮明澈,滋味鲜爽甘醇,带有独特的花香气息。

人们常用碧螺春来招待客人,以示山水之间的闲适与自在。

四、铁观音——中国四大名茶之一铁观音是中国著名的乌龙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一带。

铁观音茶叶外形紧结、条索沉重,带有铁锈般的红褐色。

铁观音茶汤金黄明亮,滋味醇厚甘甜,回甘悠长。

铁观音茶具有独特的岩韵气息,喝后令人心旷神怡,常被视作福建茶文化的代表之一。

普洱茶文化.pdf

普洱茶文化.pdf

普洱茶文化一、云南茶是世界茶发源地�1、从地质变迁上说,云南是全世界最早诞生山茶属植物的地方。

�远古时候,云南的西部处在古特提斯岛洋结构上,那时云南是一个广大的区域,陆地和海洋交错,气候温热,雨量充沛。

大约5000万年前,就在恐龙灭绝的时候,种子植物以及茶所属的山茶属植物就在这里诞生了。

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里受到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和扭曲,形成川滇纵谷和云贵高原,分割出许多小地貌和小气候区,这些小的气候区既促进了茶组植物的发展,也阴止了第四纪冰川的侵袭,客观上保存了大叶种茶树这一古老、最独特的资源。

而印度所处的喜马拉雅山南坡在那个时期还被深深埋在海底,不可能生长茶树。

2、从气候变化上说,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从气候变化说,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先后在云南南部发现的大型野生古茶树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云南同时又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和使用茶叶的地区,澜沧县帮葳的过渡型大茶树、凤庆香竹箐的“园埂茶”、勐海南糯山的八百年“茶王“和其它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茶园提供了充足的证据。

目前发现的山茶属植物约有二百种,基本上生长在北回归线两侧太阳直射区。

除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外,云南普洱茶产区还有高海拔和未经长期耕作而改变理化性质的赤红壤变化,那里只生长中叶种茶叶。

远离北回归线的地区,只生长小叶品种。

越向北,茶的属性物质含量越少。

3、从茶树种质资源上说,云南有世界最丰富的种质资源。

�作为茶树原产地的云南,位于北纬21°8'32"—29°15'8",东经97°31'39"—106°11'47",气候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受地形影响,垂直变化显著,滇西一山有四季;滇东高原四季如春;滇南河谷湿热,全年无霜;滇西北高山气候较寒冷。

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气流影响下,干湿季分明,5—10月为雨季,年降水量600—2000毫米。

普洱茶(班章与景迈详细讲解)

普洱茶(班章与景迈详细讲解)

普洱茶(班章与景迈详细讲解)一、班章始于1476年,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世界茶王之乡勐海县布朗山乡老班章村,全村117户,海拔1700米至1900米,年平均气温18.7℃,年均日照2088小时,年均降雨量1341~1540毫米, 雾多是布朗山的特点,平均每年雾日107.5~160.2天。

乔木茶地4700亩,年产青毛茶仅50吨,老班章村所在地,原生态植被多样性文化保存完好,土壤有机质丰富,日照足、云雾浓、湿度大,特别适合古茶树的生长,自古以来,老班章村民沿用传统古法人工养护古茶树,遵循民风手工采摘鲜叶,土法:日光晒青,时至今日,老班章普洱茶是云南省境内少有不使用化肥、农药等无机物,是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茶叶产地。

老班章普洱茶,茶气刚烈,厚重醇香,霸气十足,在普洱茶中历来被尊为“王者”、“茶王”、“班章王”等至高无上的美意。

50-60年代毛主席喝过云南少数民族代表敬献的茶。

班章村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方约六十公里路程,平均海拔约1700米。

有新、老班章茶区之分。

本茶属老班章茶区,皆为百年以上的古树。

在云南大叶种中,论香气、口感、有很多古树茶比老班章优胜,近年老班章能胜于易武、景迈等名茶而成为普洱茶之王,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主要的是其风格特点非常独特。

老班章茶具有二大特点一是向以质重、气强著称。

口感刺激性强而协调、舌面苦味重、回甘快、茶气强而持久,香气下沉,回甘强而集中于舌面中后部。

舌尖,上颚表现不明显。

二是耐泡度高,头春茶可泡三二多度且越泡越清甜。

在云南三大茶区中难找到风格近似的茶品。

老班章的茶,可以说是普洱茶界中最著名、口感霸气、回甘最快的生茶。

老班章古茶,以茶气和回甘的鲜明特点区别于其他茶叶,茶气足、回甘快是班章茶最基本的特点。

这里说的茶气足---并非茶也非常苦涩(像野生茶那种无边无际的苦而不化),这里说的茶气足---说的是耐泡、和内含物质的丰富程度,入口感觉很苦很霸气---但是转眼、说句话的功夫就转化为甘甜了---这就是班章茶的迅速回甘。

中国茶文化的小故事

中国茶文化的小故事

中国茶文化的小故事中国茶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了,自然会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小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小故事,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小故事1普洱茶传说,乾隆年间(1736—1795)普洱地区的濮家茶庄将没有完全晒干的毛茶压饼、装驮进贡。

到了京城发现,原本绿色泛白的茶饼变成了褐色。

护送茶叶进京的茶庄少主人因为贡茶面目全非,甚至想到要了断生命,但却在无意间发现茶的味道变得又香又甜,茶色也红浓明亮。

这些茶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并赐名普洱茶。

据史料记载,早在清初(1659年),清政府便将普洱茶正式列入贡茶案册,清代宫廷也一直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传统。

据《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当时会馆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中外茶商接踵摩肩,是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商贸重镇。

20世纪60年代,北京故宫的茶库里存放着清宫没有喝完用完的普洱茶贡茶数吨,当时已保存了150多年。

2004年,由著名作家鲁迅的遗孀许广平珍藏的清宫普洱茶,在北京广东大厦拍卖,其中一块(约3克),拍出1.2万元(约合1451美元)。

专家将藏品中的散块普洱茶用开水冲泡,茶块很快融开,茶汤呈褐泛红色,茶香陈厚,经数次冲泡后茶块全部融化。

收藏普洱茶成了一种新的时尚。

但是,贮藏普洱茶一般要求有专门的贮藏室、严格的温度、湿度控制、室内通风、每隔3个月翻动茶叶一次、并用紫外线灯消毒贮藏室等,这些条件,一般茶叶爱好者很难做到。

中国茶文化的小故事2岳飞巧用姜盐茶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著名的军事英雄。

传说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奉朝廷之命带兵南下与杨幺领导的农民作战。

由于岳家军多来自北方中原大地,进入江南很多士兵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腹胀,呕吐,腹泻,乏力,眼看着难以正常作战。

平时喜读医书的岳飞将当地盛产的茶叶,芝麻,生姜,黄豆一起熬煮让属下饮用,果然治好了军中的恶疾。

此茶被称为姜盐茶,之后很快在附近百姓间流传开来,至今湘阴的家庭中仍然可见。

普洱的茶文化起源历史

普洱的茶文化起源历史

普洱的茶文化起源历史普洱茶名称的出现在明朝,明代谢肇制的《滇略》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

说明,明朝期间云南紧压茶是鼎盛的。

然而,普洱茶历史上的开篇文章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其卷三云:“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唐朝时期,南昭国是云南的地方政权,蒙舍蛮是南昭国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们间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蛮的这种饮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们的习俗,虽然陆羽觉得不屑一顾,但是其《茶经》里却作了重要记载。

云南利用茶叶的历史早于唐代,在三国的《七诲》里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当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

而要说到云南茶叶的重要发展,或者说普洱茶的成型,我认为是盛唐汉文化与南诏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至于说更早的关于古滇国用茶的历史还有待考证。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别是巴,三国《广雅》就载有荆巴间采茶作饼的史料。

古滇国、南诏与巴蜀的交往与争战,对云南茶叶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陆羽《茶经》里没有直接记载云南茶区,应该是与当时南诏国是地方自治政权有关,而且南诏初期,云南之地是少数民族部落割据的,后来南诏与唐朝的关系,也是时而和平共处,时而争战不断。

《蛮书》记载“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说明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制茶用的是初级的晒青茶工艺,采摘不讲究,制造也就是最简单的日晒,在樊绰 ( 出史南诏的唐朝使者 ) 看来,这也是与唐朝饼茶的制茶工艺 ( 蒸青制茶 ) 相比而言的。

在云南民间走访,许多少数民族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说晒青茶,他们却十分熟悉,并称之为“老黑茶”,是他们“原生与本土”的重要饮料,以及重要的经济来源。

可以说,一千多年以来,积淀、传承与发扬的晒青茶工艺是普洱茶的基础。

而晒青茶古老的品饮方式,目前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仍有流传,如佤族、拉祜族的烤茶、土锅茶,白族的“三道茶”,纳西族德“龙虎斗茶”等。

普洱茶文化的介绍

普洱茶文化的介绍

普洱茶文化的介绍
普洱茶是中国的一种特色茶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对普洱茶文化的简要介绍:
1.茶叶的起源:普洱茶起源于中国云南地区,追溯至数千年前。

云南是茶树的原生地,而普洱茶就是由云南的大叶种茶树制作而成。

2.历史渊源:普洱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普洱茶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茶叶,并在历史上被作为贡品和交易商品。

3.压制和发酵:普洱茶以其特殊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成熟普洱茶通常经过较长时间的压制和发酵过程,使茶叶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特殊的香气和口感。

4.分类:普洱茶主要分为生普洱和熟普洱两种类型。

生普洱是指经过简单处理而未进行明显发酵的茶叶,具有清新的香气和较强的收敛性。

熟普洱则是经过长期发酵和储存的茶叶,具有独特的陈香和柔和的口感。

5.文化意义:普洱茶被视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被赋予了深远的文化意义,被认为具有养生保健、陶冶情操、传递友谊和品味人生的功能。

在中国茶道和传统医药中,普洱茶被广泛应用和赞誉。

6.社交和品鉴:普洱茶也被视为社交和品鉴的艺术。

在中国,人们常常邀请亲友共同品饮普洱茶,享受茶香和交流。

普洱茶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经过岁月的沉淀,茶叶品质和口感会逐渐改变,因此,普洱茶也被视为一种收藏和投资的对象。

普洱茶以其独特的韵味、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备受推
崇。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的精。

普洱茶ppt课件

普洱茶ppt课件
品牌建设和品质提升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茶叶的需求,普洱茶企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品质。通 过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加强员工培训等措施,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
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普洱茶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通过参 加国际展览、合作交流等方式,拓展普洱茶的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普洱茶对生活的影响
1 2 3
普洱茶的品饮文化
普洱茶有着独特的品饮文化,包括泡茶、奉茶、 品茗等环节,这些环节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礼仪 和文化。
普洱茶对健康的益处
普洱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氨基酸、矿物质等营 养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消食止渴、健脑益智、 延缓衰老等功效。
普洱茶与文化旅游
随着普洱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普洱茶 产区也逐渐成为文化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茶叶耐泡,可以冲泡 多次,且每次的味道 都有所不同。
具有独特的发酵香气 和口感,有的还有樟 香、兰香等香气。
普洱茶的特点和功效
• 茶叶的营养成分丰富,包括茶多酚、氨基酸、维 生素等,对人体有多种保健功效。
普洱茶的特点和功效
普洱茶的功效主要有 降低血脂和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
抗氧化、抗衰老,保持年轻状态。
02
它具有独特的外形和品质特征, 如条索肥壮、色泽乌润、香气浓 郁等。
普洱茶的产地 和历史
普洱茶产于云南省普洱市,有着悠久 的生产历史,早在唐代就有关于普洱 茶的记载。
普洱茶经历了从晒青毛茶到现代紧压 茶和散茶的演变,其独特的发酵工艺 和品质特征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 爱。
普洱茶的特点和功效
普洱茶具有以下特点
普洱茶的收藏和陈化
总结词
普洱茶具有收藏和陈化的特点,收藏和陈化可以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价值。

浅谈普洱茶与茶马古道文化的关系

浅谈普洱茶与茶马古道文化的关系

浅谈普洱茶与茶马古道文化的关系一、普洱茶与茶马古道的渊源(一)普洱茶商贸发展的历史变迁“普洱”一词由唐代的步日、元代的普日、明代万历的普耳演变而来。

普洱茶成为贸易商品初始于何时呢?普洱茶的贸易始于唐朝,而唐朝的开明制度也给普洱茶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唐朝开元年间,各个地区国家的人涌入中国,学习唐朝的制度,或是以物换物,把中国的东西带回去,而其中就包括普洱茶。

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记》记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普茶即普洱茶,西蕃泛指现在的贵州、四川、西藏、甘肃等少数民族地区。

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并未见到普洱地名及茶名,因为“普洱古属银生府”。

唐朝时,银生府就产茶。

唐代樊绰的《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

”“银生”是唐代南诏国六诏以外的六节度之一。

银生节度使驻银生城,即现在的云南景东,辖区包括今普洱和西双版纳一带。

“蒙舍”乃是南诏国中的六诏之一,在今云南巍山、南涧县一带。

由此可见,早在1200多年前,普洱及西双版纳的茶叶就已行销到巍山等地。

宋代,普洱茶成为“易西蕃之马”之物。

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普洱茶也不例外。

元代,普洱茶已成为人们在集市交易的重要商品。

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诸夷风俗》“金齿白夷”(指傣族)条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相互贸易。

”明朝时期的普洱茶普遍受云南各族人士喜爱,明朝方志学家谢肇淛在《滇略》中将此情况记为:“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在明代中后期,普洱茶大量进入北京,受到京城各界人士的喜爱。

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普洱茶有“人头式”,名“人头茶”。

清雍正四年(1726),雍正皇帝指派云南总督鄂尔泰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1729年设“普洱府”,1735年又在普洱府的思茅镇设立“思茅厅”。

自此,思茅厅辖区的普洱成为云南六大茶山的茶叶收购集散中心,普洱茶开始入贡清廷。

历年来,普洱茶都是由马锅头带领的马帮运送,经过滇、川、藏等地,走向各地,传播普洱茶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洱的茶文化起源历史
普洱茶名称的出现在明朝,明代谢肇制的《滇略》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

说明,明朝期间云南紧压茶是鼎盛的。

然而,普洱茶历史上的开篇文章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其卷三云:“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唐朝时期,南昭国是云南的地方政权,蒙舍蛮是南昭国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们间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蛮的这种饮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们的习俗,虽然陆羽觉得不屑一顾,但是其《茶经》里却作了重要记载。

云南利用茶叶的历史早于唐代,在三国的《七诲》里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当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

而要说到云南茶叶的重要发展,或者说普洱茶的成型,我认为是盛唐汉文化与南诏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至于说更早的关于古滇国用茶的历史还有待考证。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别是巴,三国《广雅》就载有荆巴间采茶作饼的史料。

古滇国、南诏与巴蜀的交往与争战,对云南茶叶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陆羽《茶经》里没有直接记载云南茶区,应该是与当时南诏国是地方自治政权有关,而且南诏初期,云南之地是少数民族部落割据的,后来南诏与唐朝的关系,也是时而和平共处,时而争战不断。

《蛮书》记载“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说明
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制茶用的是初级的晒青茶工艺,采摘不讲究,制造也就是最简单的日晒,在樊绰(出史南诏的唐朝使者)看来,这也是与唐朝饼茶的制茶工艺(蒸青制茶)相比而言的。

在云南民间走访,许多少数民族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说晒青茶,他们却十分熟悉,并称之为“老黑茶”,是他们“原生与本土”的重要
饮料,以及重要的经济来源。

可以说,一千多年以来,积淀、.
传承与发扬的晒青茶工艺是普洱茶的基础。

而晒青茶古老的品饮方式,目前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仍有流传,如佤族、拉祜族的烤茶、土锅茶,白族的“三道茶”,纳西族德“龙虎斗茶”等。

笔者认为,南诏时由于地理与人文环境,少数民族粗陋的晒青茶工艺,交通运输不便等诸多因素影响,蒙舍蛮作为南诏政治中心的王族,他们在获得团饼茶的知识后,结合对外交流的需求,推动了他们采用初制晒青毛茶,“蒸而团之”制造紧压茶的历史。

唐朝时,散茶加姜桂混合烹饮的方式是一种大众习俗,而团饼茶的品饮则被认为是一种进步与时尚,蒙舍蛮会模仿这些时尚,制造饼茶,但由于茶山山高路远,加工运输困难,因而形成了“晒青饼茶”的加工方式,而不是唐朝的蒸青饼茶。

蒙氏的南诏国,在统一洱海地区后,在洱海之滨建太和城,设上下两关,上关为龙头关(即现在的大理古城),下关为龙尾关(也称龙尾城,即现在的下关城)。

蒙氏开创了“晒青饼茶”,古永昌地区、洱海地区也就成为了重要的产茶与制茶基地,也为下关打下了深厚的茶文化底
蕴。

后来,南诏势力扩充到银生节度,云南的四大茶区也就初步成型了。

蒙氏帝王传了十三世,共二百五十年,而后被郑氏、赵氏及杨氏篡位。

接着南诏的通海(现玉溪地区通海县)节度使段思平,在滇东南三十七蛮部的支持下,讨伐杨氏成功,开创了段氏大理国时代,段氏仍然以大理为国都。

据《道光云南志钞》载:大理国传了几代后,宋兴,宋太祖干德三年,王全斌平蜀,欲取滇献之,宋太祖鉴于唐南诏之祸,觉得“南蛮”不易统治,才有了宋挥玉斧的典故(宋太祖以玉斧画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由此,段氏得以久居云南,中国竟以外域视之,不知所谓大理国矣。

因而大理国就成了南诏国的延续,蒙氏的“晒青饼茶”加工方法自然得以传承。

到了元朝,元世祖平云南后,元朝派王族到云南执政,少数民族也被迫迁移,有的到了更边远所谓充满瘴气的边疆,蒙氏加工方法与习俗则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流传。

在明代,明王朝大力援助云南,云南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有了广泛的交流,蒙氏“晒青紧压茶”在云南得到大普及。

明朝谢肇制的《滇略》才有了“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

由于云南地处西南边地,交通不便,消费习俗转换也没有中原地区快,明朱元璋下诏废除团饼茶兴散茶,并未影响云南的紧压茶,因而,云南紧压茶得以保留。

明朝以后,人们对普洱茶养生保健效果的逐步认识,名著《红楼梦》中就有了记述的普洱茶消食保健的功效,甚至,焖一罐普洱茶成为一
种时尚;而科技著作《物理小识》、《本草纲目拾遗》等也有了相关记述。

这样,普洱茶不仅没有随其它团饼茶衰落,反而在清朝得以发展,甚至成为了贡茶。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

“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檀萃《滇海虞衡志》)。

武侯就是诸葛亮·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基诺族,深信武侯值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

唐朝咸丰三年(公元862年)樊绰出使云南。

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

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

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

古代种植茶树的先民濮人,现今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史称“茶兴於唐,盛於宋”。

主产於西双版纳的普洱茶在唐代(公元618—907年)
就已销往四面八方。

阮福(普洱茶记)记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宋代(公元960—1279年)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以普洱茶与宋朝静江军作茶马交易。

运至中原和江南一带的普洱茶,是上乘的“紧团茶”,又称“圆茶”。

宋朝名士王禹系品尝了芬芳浓郁的曹洱茶后,写了一首赞美诗:“香於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诗中所指“圆如皓月”,就是普洱紧团茶。

元代(公元1206—1368年),普洱茶已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

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条说:“交易五日一集,
以毡、)指傣族>(白夷尽金齿白夷<、)俗.
布、茶、盐相互贸易”。

民间在普洱进行茶叶交易的年代甚为久远。

(滇云历年志>载:“六大茶山产茶……各贩於普洱。

……由来久矣”。

普洱茶这一名词是由民间茶叶交易而形成,正式载入史书则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明人谢肇制在《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新纂云南通志指出尽指出普洱尽普洱之名尽之名在华茶中所占的特殊置尽在华茶中所占的特殊置远非安徽尽远非安徽闽浙尽闽浙可比尽可比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尽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尽期因为作为贡茶尽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尽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地尽便极大地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尽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尽此时以尽以六大茶山尽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尽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乾茶8万担尽年产乾茶8万担达尽达历史最高水平尽历史最高水平>
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仅销往西藏的普洱茶就达3万担之多。

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普洱茶的生产仍然兴旺,仅慢撒茶山(易武)就年产5干余担。

在西双版纳广袤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

茶山马道驮钧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隆。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派往云南的总督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普洱府治”.在攸乐山(现为景洪市基诺族乡,六大茶山之首),设置“攸乐同知”,驻军5百,防守茶山.征收茶捐。

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
司”,专管粮食、茶叶交易。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撤销攸乐同知,设置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官茶局,在“六大茶山”分设“官茶子局”,负责管理茶叶税收和收购。

在普洱府道设茶厂.茶局统一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和贸易,一改历代民间贩卖交易为官府管理贸易,普洱便成为茶叶精制、进贡、贸易的中心和集散地。

於是,普洱茶这一美名,便名震天下。

正如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所云:“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

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於各处,可谓大钱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