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二
黄帝内经两篇P精品PPT课件
有形,不離陰陽。
古代中国设置冀、豫、雍、
天地合氣,別爲九 野,分爲四時,月
扬、兖、徐、梁、青、荆 九个州。
• 月:月份。
有小大,日有短長, • 日:白昼。
萬物並至,不可勝 • 万物并至,不可胜(shēng)
量,虛實呿吟,敢 問其方。”
量:万物全都存在于世界 上,它们的阴阳消长变化 是不能全部予以一一度量
• 制砭石小大:制,磨制。王冰 注:“古者以砭石为针,故不 举九针,但言砭石尔。当制其 小大者,随病所宜而用之。”
• 诊:指诊断方法。马莳注: “盖人之脏腑,在虚有实,其 血气有多有少,吾当平日预知 诊法,凡虚补实泻,出血出气, 恶血恶气之义,无不知之,庶 不至于冥行也。”
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 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 冬应肾而养藏,故以四时之法 成。”
• 众庶:人民大众。百姓。
• 留淫:停留蔓延浸透。此谓停
於骨髓,心私慮之。
留在人体向体内蔓延浸透的病 邪。
余欲鍼除其疾病, • 著:附着。此有“侵入”义。
爲之奈何?”
岐伯對曰:“夫鹽 之味鹹者,其氣令 器津泄;絃絕者, 其音嘶敗;木敷者, 其葉發。病深者, 其聲噦。
• 毒药:泛指各种治病的药物。 • 短针无取:谓针刺不能治疗。
短针:原指小针,此泛各种针 具。 • 绝皮伤肉:谓皮肤肌肉坏伤。 绝:损伤。 • 血气争黑:谓人体恶血与肺气 交争,使肤色晦暗,枯稿无光 泽。王冰注:“病内溃于肺中, 故毒药无治;外不在于经络, 故短针无取。是以绝皮伤肉, 乃可攻之。以恶血与肺气交争, 故当血见而色黑也。”
可勝竭。故鍼有懸 • 不可胜竭:不能全部数尽的意
布天下者五,黔首
思。
共餘食,莫知之也。
• •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二章 五脏之象
第二章 五脏之象
概说
藏 象
最宝贵的器物
广义 泛指内脏
藏
zà ng
喻指人体 的内脏 深藏于内
狭义
五脏
藏象
cá
精
ng
贮藏
神
形象 解剖形态之象
生理之象 象 表象
病理之象
狭义的脏
以 象 测 藏
应象 内 脏 与 自 然 界 相 通 应的事物和现象
张景岳:“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 藏象。”
血是奉养精神与形体最为重要的物质
《灵枢·营卫生会》:“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 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 生身,莫贵于此。”
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灵枢·本脏》谓:“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2.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傅:辅佐、辅助。
治节:治理调节。
(4)“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肝是产生、耐受、解除疲劳的根本,为藏魂之所。 •肝藏血,血养筋,筋连属关节而主司运动。肝血 充盈,筋膜濡润,运动灵活,能够耐受疲劳;肝 血不足,筋失濡养,可产生疲劳,所以说肝为罢 极之本。 •肝为藏魂之处,魂是在神的支配下的无意识的精 神活动或动作,以肝血为物质基础,肝血充盈, 则魂有所舍,夜寐安和。
膀胱位居下焦,是三焦水液所归之地,故称之为 州都之官。
气化 此指以肾气(阳)为主的各脏腑之气对膀 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 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两方面。
总之,十一藏的功能离不开胆,即十一藏的功能 正常与否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
但并非指胆是十一藏的主宰而凌驾于心君之上, 只是强调了胆的功能而已。
《内经》中类此而强调某一脏腑功能的提法并不 罕见,如“肺者,藏之长”,“胃者,五藏之本”等。
曲黎敏黄帝内经第二部「18集全」
曲黎敏黄帝内经第二部「18集全」曲黎敏黄帝内经第二部「18集全」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呢?要从哪里开始学习皇帝内经呢?点击观看视频:曲黎敏——《黄帝内经》视频讲座第一期: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的题目是《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第一我们要先说一下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实际上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它几乎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古代文化当中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圣人为什么重医药,这个圣字又怎么讲呢?这是一个口,这是一个耳,然后底下是一个人,这个口和耳放在一起,也就是繁体字里边的听的意思,那么所谓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
也就是能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
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所以这个是圣人重医药的第一条,第二条是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那么古代的天字是这样写的;人的头顶上面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做天、颠、顶,天下即人身,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就是说人体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边是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它自己本身有一个和谐的机制,那么这也是中国古代认为就是说为什么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一个原因。
这句是什么意思呢?就说的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
人的本性是没有变的,所以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
那么比如说国学里边《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实际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
打一个比方说,假如我们的肝火太盛的话,(肝)木生(心)火,那么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如果肾精不足的话,我们思维就不够,就是思维力就不够,假如说打一个比方,如果是你端着这个酒杯的手都在抖的话,那么你这个控制手的能力都没有,控制水杯的能力都没有,你怎么能控制全局!你的身体本身出问题了,你做事的行为,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所以这也是后来有一句话,拿破仑的一句话叫做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第九集五行大法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第九集五行大法【提要】中国的五行观念,渊远流长。
由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凝聚而成。
(河南淇县纣王宫)历史走到商纣王时期,《史记》记载,商纣王才思敏捷,勇猛过人。
据记载,商纣王继位的初期,还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
可是后来却日见穷奢极欲,荒淫无度。
据《史记》记述,臭名昭著的酒池肉林就出自纣王。
他令男女裸体,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
又向百姓征厚税,建鹿台于朝歌,广收狗马奇物于宫室。
为压服百姓的怨恨,制定“炮格”等重刑,草菅人命。
对比干、微子、箕子等忠臣的劝告拒不接受,甚至挖出比干的心脏来欣赏一番。
至此,商王朝已走到毁灭的边缘。
周武王大约是顺应了历史的要求,起兵进攻商王朝,经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
商纣王逃至鹿台,引火自焚而死。
(河南淇县朝歌遗址)朝歌,即今天河南淇县,冷静地记下了这一段历史。
周武王攻克商朝,建立周王朝的第二年,约公元前1064年,正是武王刚刚完成“封邦建国”的第一步程序,而天下未定的时期。
武王忧心忡忡夜不能寐,所以,决定亲自访问前商朝遗臣,智者箕子,向他咨询治国大法。
武王说,苍天在冥冥之中,一定默默地内含着安定民心,使其安居乐业的方法。
但我不知不晓,不知其规律所在,不知其伦理秩序是怎样的。
箕子回答,我听说当年大禹治水,按自然规律办事,顺水性因势利导,平息了洪水灾害。
故天帝赐给他洪范九畴,以安定天下。
(河南淇县三仁祠)洪是大的意思,范是法的意思,畴是类的意思。
洪范九畴,就是九类治国大法。
这位天帝,相传是黄帝。
我想,这套治国大法大约是经多代部落首领承继下来,后来又经舜帝传给了大禹。
(河南禹县古钧台)有意思的是,天帝传下的治国大法,第一类竟然是五行。
这个五行,完整地记载在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史书(——《尚书》)中:“(字幕)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意思是,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水的性质是润下,火性火焰炎上,木可曲可直,金属可以改变,有土,于是才有种植和收割。
《黄帝内经》第二
《黄帝内经》第二【原文】3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sì)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注释】1.水为阴,火为阳:水润下而寒,故为阴;火炎上而热故为阳。
张介宾注:“水火者,即阴阳之征兆,阴阳者,即水火之性情。
”2.阳为气,阴为味:张介宾注:“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此以药食气味言也。
”3.味归形,形归气:归,滋养、生成的意思。
味归形,即药食之味能滋养人的形体。
气,这里指人体的真元之气。
形归气,谓气以生此形。
张志聪注:“阴为味,阴成形。
地食人以五味.以养此形,故味归形。
阳化气,诸阳之气,通会于皮肤肌胺之间,以生此形,故形归气。
”4.气归精,精归化:气,这里指药食之气。
气归精,犹言药食之气生成精。
化,气化、化生。
精归化,马漪注:“所谓精归化者,以化生此精也。
化为精之母,故精归于化耳。
”5.精食气,形食味:食,音义同饲,以食与人也。
此二句,是上文“气归精”、“味归形”的补充说明。
马漪注:“其曰精食气者,明上文气归精也。
其日形食味者,明上文味归形也。
”6.化生精,气生形:此二句,为上文“精归化”、“形归气”的补充说明。
精归化,故化生精;形归气,故气生形。
7.味伤形,气伤精:此二句,是味归形,形食味及气归精的太过自伤。
马漪注:“夫味归形而形食味,则凡物之味,固所以养形也,然味或太过,适所以伤此形耳。
如《生气通天论》第十节‘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一节之义,及下文肝经在味为酸,而酸又伤筋是也。
气归精而精食气,则凡物之气,固所以养精也,然气或太过,适所以伤此精耳。
”8.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气,这里指人体真元之气。
张介宾注:“精化为气,谓元气由精而化也……然上文既云气归精,是气生精也,而此又曰精化气,是精生气也。
黄帝内经(节选)(2)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 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 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就会有正确的行为, 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和灾难的发生。
4、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人 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 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 作用。
5、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 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 圾的通道)。
13、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不是从书本里 学来的,而是人自身本来具有的,从真诚心、 清净心、从定中生出来(发现)的。
14、百病生于心。欲求长寿,应先除病; 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 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15、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 境界是养心。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 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 气不如观心。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腧;治腑者,治其合; 浮肿者,治其经。
中医给您的治病养生建议
1、睡觉是养生保健第一要素。睡觉最佳时 间是晚21:00—早5:00。这个时间相当 于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 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 本。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 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6、足够的气血靠:适量的食物+优质的睡 眠+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7、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 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 行。
8、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 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 耗)”。
9、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 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 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 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 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 须得到控制。
黄帝内经·天年(2)原文
黄帝内经·天年(2)原文天年(2) 黄帝说:人的寿命长短各不相同,有中途夭亡的,有年老长寿的,有猝然死亡的,有的患病很久,希望听听它的道理。
岐伯说:如果五脏强健,血脉调顺,肌肉之间通利无滞,皮肤固密,营卫的运行不失其常度,呼吸均匀徐缓,全身之气有规律的运行,六腑也能正常地消化饮食,使精微、津液能敷布周身,以营养人体,各脏腑功能正常,所以能够使生命维持长久而多寿。
黄帝说:有些人可活到百岁而死,怎么会达到这样的长寿呢?岐伯说:长寿的人,他的鼻孔和人中深邃而长,面部的骨骼高厚而方正,营卫的循行通调无阻,面部的三庭耸起而不平陷,肌肉丰满,骨骼高起,这种壮健的形体,是能活到百岁而终其天年的象征。
黄帝说:人的血气盛衰,以及从生到死这一过程的情况,可以讲给我听吗?岐伯说: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开始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畅通,其气在下,所以喜动而好走。
人到二十岁,血气开始充盛,肌肉也正在发达,所以行动更为敏捷,走路也快。
人到三十岁,五脏已经发育强健,全身的肌肉坚固,血气充盛,所以步履稳重,爱好从容不迫地行走。
人到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都很健全已到了不能再继续盛长的程度,从此腠理开始疏松,颜面的荣华逐渐衰落,鬓发开始白,经气由平定盛满已到了不能再向上发展的阶段,精力已不十分充沛,所以好坐。
人到五十岁,肝气开始衰退,肝叶薄弱,胆汁也减少,所以两眼开始昏花。
人到六十岁,心气开始衰弱,会经常忧愁悲伤,血气已衰,运行不利,形体惰懈,所以好卧。
人到七十岁,脾气虚弱,皮肤干枯。
人到八十岁时肺气衰弱,不能藏魄,言语也时常发生错误。
人到九十岁,肾气也要枯竭了,其他四脏经脉的血气也都空虚了。
到了百岁,五脏的经脉都已空虚,五脏所藏的神气都消失了,只有形骸存在而死亡。
黄帝说:有人不能活到应该活到的岁数而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岐伯说:不能长寿的人,是他的五脏不坚固,鼻孔和人中沟不深邃,鼻孔向外开张着,呼吸急促疾速,或者面部之骨骼瘦小,脉管薄弱,脉中血少而不充盈,肌肉不坚实,肌腠松弛,再屡被风寒侵袭,血气更虚,血脉不通利,外邪就易于侵入,与真气相攻,真气败乱,促使他中年而死。
曲黎敏黄帝内经第二部第01讲中医的定义是什么
曲黎敏黄帝内经第二部第01讲中医的定义是什么曲黎敏黄帝内经第二部讲稿如下:今天我们要讲的韪目是《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第二部。
先前在第一部里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很多中医的方方面面的内涵,比如说一天的养生,四季的养生。
这次我们主要是针对,比如说中医的定义,以及在治疗,还有望闻问切方面的一些问题。
我们先要讲一下关于中医的定义。
在汉代,关于中医有两个定义,一个是在《汉书.艺文志》当中提到的,就是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还有一个是在《后汉书.郭玉传》里提到的,医者,意也。
这都是关于中医两个非常著名的定义。
首先第一个定义就是,皆生生之具,这个跟现代医学很多的定义不一样的。
所谓生生之具说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使生命长生的工具。
就是中国的医学到底是指什么?指的是使生命能够长生的这么一个工具。
那么长生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在传统文化当中,经常提到一个词叫“长生久视”。
就是说,不管你活到多才能,你的眼不花,耳不聋,这是一个生命质量的问题。
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比如说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活得要很久,可是他的生命质量会出很大的问题,就是他没有一个很好的生命状态。
中国的传统医学实际上强调的是要让生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传统文化认为,中医是使生命延长的工具。
那么,怎样才能让生命获得健康的状态呢?这就是中医学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我们经常会讲到的养生的问题。
那么,具体的应该怎么养呢?中国古代的养字写得非常有意思,它是说一个人赶着四只羊在放牧。
那么,养这个内涵就有爱护和放牧的意思。
首先你要爱护你自己这条生命,然后你还要牧养它。
所谓的牧养,就是让它自由自在地去生长。
那么,怎么才能保持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在传统文化中,它在关于养生里面,它提出有四个方面,第一,要养性情。
性情好了,你的生活首先就要愉快,就活在一个很快乐的状态。
第二,养睡眠。
第三,养居处,第四,养房事。
如果你性情出了很大的问题的话,在你的生命状态当中,就会出很大的问题。
一般造成现代病的三大原因是什么呢?一、情志不遂。
黄帝内经分为哪两个部分
黄帝内经分为哪两个部分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黄帝内经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素问》是黄帝内经的第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它由82篇组成,介绍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诊断方法。
《素问》中的内容包含了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等。
它对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方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素问》中,一些重要的章节包括《五脏别论》、《六节藏象论》、《至真要大论》等,这些章节都探讨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对于中医养生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灵枢》是黄帝内经的第二部分,它由81篇组成。
《灵枢》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针灸理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纵横交错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功能。
《灵枢》中详细阐述了经络的分布、流注规律以及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针灸理论是中医学中的独特疗法,它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针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灵枢》中的《九针十二原》、《针解》等章节详细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应用方法。
黄帝内经的《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素问》以全面的视角介绍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为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灵枢》则着重介绍了中医特有的经络学说和针灸理论,为中医的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两部分结合起来,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完整而系统的描述和解释。
总结起来,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分别从全面的理论和经络针灸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疗法。
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对于中医学的教育、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黄帝内经,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从而实现对人体健康的更好保护和治疗。
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第二篇讲的是四气调神大论。
【本章要点】一、具体表达了在一年四季中适应气候变化的摄生法那么。
而适应气候变化,是养生方法中的重要关键。
二、指出了违反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①。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那么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②。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假设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那么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那么伤肺,冬为飧泄③,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假设伏假设匿,假设有私意,假设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那么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④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那么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那么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那么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那么菀槀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那么未央绝灭⑤。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那么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那么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那么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那么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那么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那么灾害生,从之那么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那么生,逆之那么死;从之那么治,逆之那么乱。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第十九集风调雨顺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第十九集风调雨顺【提要】医学气象学,在西方刚刚起步,而早在2500年前,《黄帝内经》便有了精辟的阐述。
(北京古观象台)我们祖先的目光,曾经长久地观察刮风、下雨、严寒、炎热、干燥、潮湿,这些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气象现象。
然后细致入微地研究它们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
终于认识到气象对人体是一种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河南告成周公测景台)我们无法知道我们的祖先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
《黄帝内经》天才地总结了先人的经验,把气象与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各个方面结合起来,从而在两千五百年前,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精辟的医学气象学理论。
这个理论在西方却是近期刚刚开始兴起的一门学科。
山东中医药大学张灿玾教授:“我们研究医学,不能不研究气象学,不能不研究观察生物学。
这就是,(因为)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这从中医来说,这种大整体的理论是绝对正确的。
一个生物也好,一个人也好,绝不能离开这个环境去生存。
因此你的生态变化,必然要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所以我们研究医学必须要研究这个。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生活在这个大自然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
《黄帝内经》指出,气象因素与人体生理活动关系密切,四季气候的变化,影响人体经脉之气的运行。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气在经脉,夏气在经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黄帝内经》以气候变化对江水的影响作比喻,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气候与人体的关系。
它指出:(字幕: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气温暖,江水平静。
(字幕: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寒地冻,江水凝结成冰。
(字幕: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天气酷热,江水沸沸扬扬。
(字幕: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如果暴风猝然而起,则(江水)波涛汹涌。
若是表现在人的气血活动上,那么天热则气血畅通;天寒则气血运行缓慢。
付维康先生说,现代医学证实,人体某些生理指标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曲黎敏黄帝内经第二部第04讲五藏与中医意向思维(下)
曲黎敏黄帝内经第二部第04讲五藏与中医意向思维(下)曲黎敏黄帝内经第二部讲稿如下:今天我们要接着上次讲《五脏与中医意象思维》。
上次我们讲了五体、五窍、五华、五色。
下面我们还要讲,在中医里还有五声,就是通过你发不同的声音,会表现出你五脏六腑的很多的问题。
依中医看来,声音怎样表现出身体的问题?五声又有哪些内涵?比如说肝的声音就为“呼”。
呼有几个声音,比如说呼喊,如果肝血空虚就会狂呼乱喊,就是肝血空虚的一个象。
还有叹息、叹气。
比如说当你受了上司的气以后,你回到办公室,这个时候你就会发出一个声音,就是坐在那儿“呼”,这就是肝气被瘀的象。
你发这种声音是一种自救,是自己来缓解肝气的这种压力。
所有的养生理论,都是从身体里发出的,都是对身体发出的这些东西的一种总结,养生理论不过是一种总结。
我们人体是知道自救的。
比如你太压抑,你自然要发“呼”或者“嘘”,然后如果你肝血特别空虚的话,那你就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呼”,就是狂呼乱喊,这个是肝音为“呼”。
心音为笑。
笑分正常的和非正常的两种。
比如说心气特别足,他那个笑就代表他心气的那种运行和畅通,没有窒碍。
但是如果你要老笑,就是那种心神快散掉的时候也会出现一种笑,就是我们看到一些人快死的时候,也会有一个象,就是没事就坐在那儿呵呵呵呵地乐,那是心气将散之象,这也是笑,叫心气洞泄也为笑,这个是表现在心的这个问题上。
脾音为歌。
就是像唱歌一样。
脾胃的这个像实际上应该是广大嘹亮,然后传播四方,这就是脾的那种四方输布之象。
唱歌嘛,传出去,有四方输布之象,无所限制。
但是如果脾胃有病的话,在歌上也会有表现。
这就是我们原先所讲过的,如果是脾胃过度地压抑,或者是实证的话,它也会显出一个象,叫做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就是没事蹦到高地方去,狂呼乱喊,然后唱个不停。
所谓的歌,五音和五声它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一切都要有节制。
为什么会有哆唻咪发嗦?就是这五音它都是相互制约的。
就是你如果哪个声音太过度的话,它就将绝。
黄帝内经·经水(2)原文
黄帝内经·经水(2)原文经水(2) [2]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湖水相应于脾经。
湖以北者,就是指仰卧时,位于腿部脾经循行路径下方的经脉--肝经和肾经。
下肢的内侧为阴中之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就是指脾经及位于其下方的肝肾二经,都分布在属于阴中之阴的下肢的内侧。
[3]漳以南者为阳漳水相应于心包络经。
漳以南者,就是指仰卧时,位于上肢部心包络经循行路径上方的经脉--肺经。
腰以上者为阳,这里就是指上肢;漳以南者为阳,就是指心包络经及位于其上方的肺经,都分布在腰以上位于属阳的上肢部位。
[4]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河水相应于肺经。
河以北至漳者,就是指仰卧时,上肢部之肺经以下,到位于其循行路径下方、与漳水相应的心包络经以上的部位。
上肢的内侧为阳中之阴;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就是指肺经及位于其下方的、与漳水相应的心包络经,都分布在属于阳中之阴的上肢的内侧。
[5]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漯水相应于三焦经。
漯以南至江者,就是指仰卧时,上肢部之三焦经以上,到位于其循行路径上方、与江水相应的大肠经以下的部位。
上肢的外侧为阳中之太阳;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就是指在三焦经及位于其上方的、与江水相应的大肠经,都分布在属于阳中之太阳的上肢的外侧。
【白话解】黄帝说方才你讲的这些道理,听起来让人觉得很爽快,但心里仍是不能清楚地了解,我希望能听你更详尽的说一说。
岐伯回答说这是人体应合于天地万物,而与阴阳相应的一个问题,是不能不深入研究的。
足太阳膀胱经,在外可应合于清水,在内则连属于膀胱腑,而与全身运行水液的道路相通。
足少阳胆经,在外可应合于渭水,在内则连属于胆腑。
足阳明胃经,在外可应合于海水,在内则连属于胃腑。
足太阴脾经,在外可应合于湖水,在内则连属于脾脏。
足少阴肾经,在外可应合于汝水,在内则连属于肾脏。
足厥阴肝经,在外可应合于渑水,在内则连属于肝脏。
手太肠经,在外可应合于淮水,在内则连属于小肠腑;小肠泌别清浊,而将饮食物所化之糟粕中的水液归于膀胱。
《黄帝内经》养生的智慧II-曲黎敏要点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II―――――――――――――曲黎敏教授讲座笔记目录《黄帝内经》养生智慧II (1)1-中医的定义 (3)一、养的内容: (3)二、中医是对生命的细致体会与关切——“医者意也”。
(5)五藏与中医意象思维(上) (9)一、五行定义,五行,不是只五种物体,而是指五种状态和运行的方式. (9)二、五气风、热、湿、燥、寒 (10)三、五行各象 (11)五藏与中医意象思维(下) (11)黄帝的意义(一) (12)黄帝的意义(二) (12)一、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统摄脏腑 (13)二、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14)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蕴含生机 (14)五、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造化形容 (15)六、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疏通气机 (15)七、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生发真阳 (16)八、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受纳分类 (16)九.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容纳变化 (16)十一、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渗透分别 (17)十二、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17)十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气化出焉 (17)经脉.穴位.奇经八脉 (18)经脉阴经6条, (18)穴位井穴荥穴腧穴经穴合穴几个重要的穴位: (18)关元经脉探秘 (18)《内经》说人 (19)<黄帝内经II》3-五藏与意思思维(中)五藏各象 (20)1.、象人事:木母、金公、姹女、婴儿、黄婆 (20)2.象五腑 (21)3、象五体 (22)4、象五窍 (23)5、象五华 (24)6、象五色 (25)《黄帝内经养生智慧II》5-五藏与意思思维(下)-曲黎敏课堂笔记 (25)8.象五音: (26)9、象五神. 27 10,象五志,五种情志。
(28)11、象五变 (29)12、象五味 (30)13、象五臭 (31)14、象五液 (31)五《灵兰秘典论》的社会医学模式-心 (32)一、心的功能: (33)二、心病难医 (33)4、心经有问题,心血虚就会造成心痛。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共有五十篇。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原文、译文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黄帝内经素问》是《内经》中的第一部分,共有六十六篇。
其中,《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以述说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健康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全书通过问题与回答的形式,阐述了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疾病形成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其语言思辨深邃,文字精练,被称为是中医理论的宝库。
《黄帝内经灵枢》是《内经》中的第二部分,共有八十一篇。
其中,《灵枢·本神》是本书开篇的篇章,讨论了人体的精神活动与精神疾病的病因病机。
全书以经络、穴位、络脉等为基础,详述了人体的构造和运行机制。
它对经络学说的建立和阐述,为中医学的脉学和针灸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早期医学著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原文使用的是古文汉字,研读过程相对困难。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的一段原文以及相应的译文参考: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考无穷年,制于天地之间。
今释尧舜之道,忘远圣之事,肆意妄行,自令失道,灭其真性,亡其真气,予之疫疠,失之常度,彰我大愚。
愿闻真人之道,何如而可得?”岐伯答曰:“夫道者,不可虚居,虚居则失其所生。
所生者天地,天地者阴阳,阴阳者五行,五行者万物之纲纪。
所以动植穑与水火同宜,庶几无疾病也。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有真人,能够掌握天地,把握阴阳,控制呼吸和精气,独立守护神明,肌肉骨骼完整,因此能够长寿,活到无穷年。
现在人们已经抛弃了尧舜的教诲,忽视了古圣的教导,任意妄为,自己失去了正道,破坏了真正的本性,损失了真正的精气,给自己带来疾病之害,失去了身体的平衡,我们这些人真是太愚昧了。
《黄帝内经》经典名句(二)
《黄帝内经》经典名句(二)1.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2.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4.开鬼门,洁净腑。
(鬼,疑为“魄”,而魄通“粕”。
一为发汗利水法,二为通便利水法。
)5.头者精明之腑,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6.背者胸中之腑,背曲肩随,腑将坏矣。
7.腰者肾之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8.膝者筋之腑,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9.骨者髓之腑,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10.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11.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12.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13.平人之气常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则死。
14.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15.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散而寒之,即以发散之品以祛外邪,寒冷之品以清内热。
收而温之,即以收敛之品以固表阳,温补之品以温里祛寒。
)16.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
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
17.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18.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
19.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20.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21.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指治寒证用温热法,治热证用寒凉法。
)22.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病证单纯,疾病性质与所表现的病象一致,则逆其病象而治;病证复杂,疾病性质与所表现不一致,或有假象,则顺其病象或假象而治。
)23.坚者削之。
(指体内有坚积之病,如癥块之类,用削伐治疗。
)24.客者除之。
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卷
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卷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卷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第六篇:阴阳离合论第七篇:阴阳别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曲黎敏黄帝内经第二部第02讲五藏与中医意向思维(上)
曲黎敏黄帝内经第二部第02讲五藏与中医意向思维(上)曲黎敏黄帝内经第二部讲稿如下:今天要讲的内容是《五脏与中医意象思维》。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讲了,就是中医的五脏,它跟意象思维的关系。
实际上在中国的民国时期,有一位叫恽铁樵的先生曾经说过,他说《黄帝内经》里面的五藏,不是解剖学上的那个五脏的意思,而是气化的五藏。
所以肉月旁的那个“脏”,是血肉的“脏”。
而中医所讲的五藏,我们先前所讲的那些,全都是有内藏和外象的一个关系。
所以恽铁樵他就说,是一个四时的五藏,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春天就主生发,肝就是主生发的,不知道后五行生克的道理是依准着四时的生长化收藏而来的,中医的五行就永远不会理解,就认为它是一种玄学。
所以同样对一种病的看法,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恽铁樵的书里,他曾经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水肿的病人。
水肿的病人,在西医里面的分析,它就认为是静脉的血归流出现了障碍,或者是管壁那个渗透机能太过了,所以就会出现水肿。
那么他认为就是心脏瓣膜的病人最容易罹患水肿病。
可是中医的理解就完全不同,中医的理解是什么呢?凡是水肿的病人,他认为水肿,肾的象是水,所以他说的一般是肾病湿土太过,阳气不足。
就是打一个比方,这个水太多了,如果阳气的气化功能不够的话,这样就容易造成水肿。
为什么气化功能弱呢?是因为寒邪,因为凝聚的力量太强了,而气化的功能太弱了,所以这样就伤了肾气,就会出现水肿。
就是同样对一种病,我们中医和西医有时候,在分析当中或治疗当中,都会出现一个很大的不同,这是由它的医学观念所导致的。
就像我们原先在《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第一讲里所讲到的那样,就说一根手指上都有五藏。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稍微说一下,就是肺主皮毛,所以我们手指上的皮毛的问题,都是跟肺气相关的,如果肺气好,皮毛就滋润。
然后皮毛里面还有肉,肉是由脾这个藏器所主的,假如你这个手指不饱满,肉出现一些问题的话,这就是脾的问题。
肉里面还有血,在上一讲我们已经说过了,如果你这个手指冰凉的话,这就是心血不足的象,所以这个是心主血脉。
黄 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划分的,它不仅反映了季节、气候的变化,更是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重要依据。
而《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养生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养生智慧。
春之节气,生机勃发。
立春时节,阳气渐生,但阴寒未尽,此时养生重在养肝。
肝主疏泄,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抑郁。
饮食上,可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物,如韭菜、洋葱等,以助阳气生发。
雨水增多,湿气渐重,需注意健脾祛湿。
可多吃些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等。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人体内的阳气也开始涌动。
此时应早睡早起,多到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之物。
春分之日,阴阳平衡。
此时要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协调,调和阴阳。
在作息上,要做到规律有序,保证充足的睡眠。
饮食上,力求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清明时节,气候温暖,是踏青扫墓的好时光。
但此时花粉飞扬,过敏体质者要注意防护。
养生方面,应注意养肝润肺,可食用枸杞、百合等。
谷雨时节,降雨增多,空气中湿度加大。
此时要注意防湿邪入侵,居住环境要保持干燥通风。
饮食上,可食用一些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冬瓜等。
夏之节气,炎热渐盛。
立夏到来,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此时心火渐旺,要注意调养心神,保持平和的心态。
饮食上,宜增酸减苦,多吃些酸味食物,如山楂、乌梅等。
小满时节,气温升高,人体消耗增大,要注意补充营养。
同时,要预防暑热之邪,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
此时要注意防暑降温,多喝水,多吃西瓜、绿豆等清热解暑的食物。
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要注意保护阳气。
作息上,宜晚睡早起,中午适当午休。
饮食宜清淡,不可贪凉饮冷。
小暑炎热,暑气蒸腾,容易出现心烦、失眠等症状。
此时要注意养心安神,可食用莲子、大枣等。
大暑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养生重在防暑祛湿,避免中暑。
黄帝内经·素问2
黄帝内经·素问2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饮积聚,肿满泻利
腹痛泄泻 腹痛便秘,消谷善饥 眩晕,胸痹,肥胖,中风 脘腹胀满,纳呆,口苦口腻苔腻
劳逸失度
病 因 劳力过度 致病特点 “劳则气耗” 主要病证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素问· 举痛论》
损伤心脾 心悸失眠,纳呆便溏
邪正盛衰 基本病机 阴阳失调 精\气\血\津液失常 六经病机 邪 气 病变的机理 系统病机 外感(热病)病机 内生五邪病机 经络病机 脏腑病机 形体病机 官窍病机 症状发生机理 病程演变的机理(传变机理) 全身症状发生机理 各系统疾病症状发生机理 卫气营血病机 三焦病机 五 气 过 盛
病 机
瘀血
一、瘀血: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 内运行不畅的务液,属继发性致病因素。
二、瘀血的形成
外邪七 情饮食 劳逸外 伤
久病必瘀
外伤——络伤血液 气虚——气不摄血 血热——迫血妄行
血离脉道
停聚于内
瘀血
损伤机体 气虚——血行无力
气滞——血行受阻 血寒——寒凝血滞 血热——煎熬粘滞 津亏——津亏血涩 痰浊——因痰而瘀
(三)毒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毒性暴戾,其气秽浊:病势凶险,易成危证。 2.起病急骤,病情危重:发病急,传变快,病情危笃。 3.一毒一病,症状相似:毒邪为患,具有致病专一性和症状相似性特征。 4.毒邪深痼,殃及脏腑:其病较深,易生痼疾。 5.易化火热,败血伤阴:火热炽盛,灼伤阴血;甚则肉腐。 6.病情缠绵,易成遗患:病程长,难治愈或形成后遗症。 7.季节性和地域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 疫毒与时令有关,瘴毒仅限于岭南地区。 8.传染性和流行性:疫毒。
饮食失宜
注:①饮食与健康:合理膳食 水谷精微 气血 ②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
1.饮食不节
脏腑
健康
病
因
致病特点 伤胃
主要病证 嘈杂泛酸 气血亏虚,易感外邪
过饥 饥饱失常
化源不足,正气虚弱 “谷不入,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 损伤脾胃 “饮食自备,肠胃乃伤”
嗳腐吞酸,胃疼腹泻
过饱
痰湿内生
包括所有环境污染物。环境因素与环境污染有密切关系。
(二)环境因素的致病特点 1.广泛性:病证范畴广泛。 2.复杂性:病变的复杂性。 3.多样性:污染因子不同,致病各异。 4.隐蔽性和强力性:致病隐袭,损伤强烈。
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三、毒 (一)毒的概念 1.毒的病因学含义:对机体毒害作用凶险的一类致病因子。 外毒——疠毒、水毒、虫毒等 内毒——丹毒、胎毒、疮毒等 毒 2.毒的病证学含义: (毒邪、毒气) 外毒——感受时毒——瘴毒 内毒——疔疮痈疡 (二)毒的形成 外毒——天时不正之气,与时令、环境、气候有关。 先天——遗传 后天——由内而生,毒邪郁积
过劳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耗伤肾中精气
遗精,早泄,阳萎;
月经不调,不育不孕
气滞血瘀,脾胃呆滞 体弱,神疲,肥胖
过逸Leabharlann “逸则气滞”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痰饮
(一)痰饮的概念
(湿
水
饮
痰)
(二)痰饮的形成
外感六淫疫疠 七情内伤 饮食不节劳逸 五脏亏虚
脏腑气化失司 肺脾肾为要
肺不行水 脾失运化 肝失疏泄 肾不主水 心阳不振 三焦气化失司 膀胱气化失常
瘀血内停部位特点
瘀阻部位 心 瘀血内停 肺 肝脾
主
要
表
现
心悸、胸闷、胸痛,神识不清、发狂 胸痛、咳血色暗或夹瘀块 胁痛、痞块、疼痛拒按
部位特点
子宫
四肢 皮内
小腹疼痛,月经不调,闭经,恶露不净
局部冷痛,青紫 皮下青紫、血肿
结石
一、结石: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 产物或结块。一般以泌尿系统和胆道系统结石为多见。 二、结石的形成
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 本身的生理活动调节范围,引起怒、喜、 思、忧、悲、恐、惊七种异常情 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产生 疾病,病由内生,亦称之为内伤七情。
附(三)药物含义 药物七情:即相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七种应用形式。
二、七情的致病特点 基本病机:直接损伤内脏,使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怪气失调。 ①七情皆从心而发:七情太过,首先影响心神,然后影响其他脏腑而发病; ②直接伤及内脏: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其中又以伤及心肝脾为多见; ③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于上; 喜则气缓,致心气涣散,精神不集中,神志狂乱; 思则气结,致脾气郁结,纳呆,脘腹胀满、便溏; 悲则气消,致伤肺气,气短乏力,萎靡不振; 恐则气下,致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二便失禁,遗精; 惊则气乱,致心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 ④多发为情志病:导致癫狂、惊悸、不寐等病症; ⑤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许多病症,往往因不良情志刺激而使病势加重
三、结石的致病特点
1.多发于六腑等脏器,以肝、胆、肾、膀胱、胃多见 2.病程较长,轻重不一,症状不定。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4.梗阻通道,导致疼痛,甚则发生绞痛。
其他病因
一、胎传 (一)胎传:是指禀赋与疾病由亲代经母体而传及子代的过程。
禀赋与疾病经胎传,使胎儿出生后易生某些疾病,胎传便成为一种致病因素。
脏腑功能失调, 气化不利,
水液代谢障碍, 聚湿, 生水、饮、痰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阻滞 .阻滞脏腑气机——脏腑升降失常 .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 2.易于蒙蔽神明—痰湿蒙蔽清窍、痰迷心窍、痰火扰心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4.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 5.多见滑腻舌苔 “百病多由痰作崇” “怪病多痰” 咳、喘、 悸、眩、 呕、满、 肿、痛
二、病机与病机学说 1.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机理。 2.病机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病机变化规律的学说,包括疾 病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病程演变的机理三个部分。 3.中医病机学说特点: ①注重整体联系的病理整体观; ②注重疾病发展变化的病理辩证观。 4.病机学说具体内容:
疾病发生的机理(发病原理)
饮食无时 进食无规律 损伤脾胃
痰饮,疳积
变生诸病
2.饮食不洁
病因 食物污染 生冷不洁 腐败变质 有毒食物
致病特点 损伤脾胃 寄生虫病 食物中毒
主要病证 脘腹疼痛,吐泻,下利 腹痛,形瘦,嗜食异物 腹痛,吐泻,昏迷,死亡
3.饮食偏嗜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证
五味偏嗜
寒热偏嗜 种类偏嗜 偏嗜饮酒
脏腑功能紊乱
(四)常见痰饮病证 1.痰证 症状—随气升降,变幻多端 体征—因人而异。 如呆滞、色暗、形胖 2.饮证
分类
风痰—因痰而动风者 热痰—痰热互结者 寒痰—阴寒津凝者 燥痰—燥伤肺津者 湿痰—脾虚湿聚者
名称 溢饮 悬饮 支饮 痰饮
饮停部位 肌肤 胸胁 胸膈 胃肠
主 要
表
现
身重无汗,尿少水肿 咳嗽引胁疼痛,胸胁胀满 胸闷,喘不得卧,其形如肿 肠鸣,腹满,口干,食少
痰饮病证特点
痰 饮 的 病 证 特 点
肺—咳喘,痰多 心—心悸,神昏,失眠,癫狂 肝—面青,眩晕,动风 脾—腹胀,身重,肢倦 肾—腰膝痹痛,足冷 痰 胃—脘痞,呕恶 头—眩晕,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梅核气) 胸胁—胸胁胀满疼痛 四肢—麻木,疼痛,甚 经脉、筋骨—瘰疠、痰核、阴疽、流注、半身不遂、瘫痪 肌肤(溢饮)—肢体水肿,身重无汗 饮—四饮 胸胁(悬饮)—咳嗽引胁疼痛,胸胁胀满 胸膈(支饮)—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 肠间(痰饮)—肠鸣,腹满,口干,食少
(二)胎传的致病特点 1.胎弱:又称胎怯、胎瘦。为小儿先天不足,气血虚弱的泛称。 2.胎毒:婴儿在胎妊期间禀受母体的毒火,出生后发生疮疹和遗毒等病变。 胎毒:胎寒、胎热、胎黄、疮疹 遗毒:先天性梅毒。
二、环境因素 (一)环境因素:在病因学上,环境因素是指环境中对人体有害, 甚至引起多种疾病的各种异常环境因子的总称。
津亏痰 浊
血运迟滞 流于脏腑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1. 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病证特点) ①疼痛——多为刺痛,痛处不移,拒按 体表——青紫肿胀 体内——癥积 ②肿块——固定不移 血色紫暗 夹有血块 ④面唇爪甲青紫紫暗 ③出血 ⑤舌质紫暗或瘀血、瘀斑* ⑦皮下紫斑,肌肤甲错,面色黧黑 望诊——青紫瘀斑 脉诊 ⑥脉涩或结、代(迟、弦) 2. 病机特征 ①阻滞气机 ②瘀塞经脉,(影响血脉运行) ③伤及脏腑,(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④“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影响新血生成)
中医医院
七情内伤
一、基本概念 (一)七情生理含义 1.七情:是怒、喜、思、忧、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或变化。 2.五志:将七情归属于五脏,以怒、喜、思、悲(忧)、恐(惊)分别归属
肝、心、脾、肺、肾,故称五志,是五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3.正常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应。 4.七情与脏腑气血关系:
①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内 经》) ②情志活动与五脏有相对应的规律:肝主怒、脾主思、心主喜、肺主悲忧、肾主惊恐; ③七情太过导致脏腑精气阴阳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尤其损伤相对应内脏引起七情致病。
(二)七情病理含义
七情内伤:精神致病因素,指有突然/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