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全2册)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篇一:《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大家好,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黄帝内经》原文和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的重要依据。
它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全书共81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的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采用古文体系,有些篇章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仔细推敲才能读懂。
在阅读原文时,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汉字功底和古文阅读能力。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原文的注释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的译文。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汉语对于《黄帝内经》的翻译也在不断进步。
现代的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文字翻译,还要考虑文化背景和学术价值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现代的译本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阅读需求,也更能真实地传递原作的思想内涵。
总体来看,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本,都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以真正领略其深厚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内涵。
要点分析:本文侧重介绍《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分别从原文和译文的特点和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比较。
用词正式、知识性强,比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阅读。
篇二:《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分析大家好,今天我想谈一下《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的一些具体问题。
作为一本古代文献,我们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黄帝内经》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该书写成于几千年前,其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汉字功底。
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所呈现的思想和观点。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到《黄帝内经》中的术语和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其理论和术语体系与现代医学有很大不同。
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我们需要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术语,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所涉及的内容。
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三家注》九针十二原(1)
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三家注》九针十二原(1)九针十二原第一①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㈠,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㈡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㈢②,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③,易用难忘④,为之经纪⑤。
异其章㈣⑥,别其表里⑦,为之终始⑧。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⑨。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⑩。
㈠不给:《太素》作“不终”。
详杨注作“不终天年”解,作“不终”乃与“属有疾病”意合。
㈡使:《太素》作“令”。
㈢后世:《太素》作“后代”。
㈣异其章:《太素》作“异其篇章”。
①【马莳】内有九针之名,又有十二原穴,故名篇。
自篇内“小针之要”以下,岐伯尽解于第三篇《小针解》之内,故愚释此篇,即以《小针解》之义入之,不敢妄用臆说也。
《素问》有《针解》篇,亦与此二篇小同,当合三篇而观之,其义无余蕴矣。
旧本以第一篇为法天,第二篇为法地,三篇为法人,四篇法时,五篇法音,六篇法律,七篇法星,八篇法风,九篇法野。
乃后人袭本经七十八篇《九针论》之意而分注之,殊不知彼乃论针,而非论篇目也,甚为无理,故愚削之。
②【杨上善】五方疗病,各不同术,今圣人量其所宜,杂令行之,取十全,故次言之,子者,圣人爱百姓犹赤子也。
中有邪伤,属诸疾病,不终天年,有疗之者,行于毒药,或以砭石伤肤,毒药损中,可九种微针通经调气,以传后代也。
③【杨上善】法令即《针经》法也。
④【杨上善】毒药、砭石,粗术之法,难用易忘,九种针要道,易用难忘也。
⑤【杨上善】可为微针之经纪也。
⑥【杨上善】可为微针篇目章句也。
⑦【杨上善】取其腑输为表,脏输为里。
⑧【杨上善】微针之数,始之于一,终之九也。
⑨【杨上善】为前五法,必须各立形状,立前五形之本,须作仿经法,故请先立《针经》,欲闻叙针之情也。
【张介宾】《灵枢》即名《针经》,义本诸此。
⑩【马莳】按:《本纪》记帝“经土设井,立步制亩,艺五谷,抚万民”,则“子万民,收租税”信矣。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灵枢经集注
<篇名>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书名: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作者:张志聪朝代:清年份:公元1672年<目录><篇名>序属性:先儒有云。
经传而经亡。
非经亡也。
亡于传经者之精而以粗求之深而以浅视之之失其旨归也。
夫灵素之为烈于天下也。
千百年于兹矣。
然余尝考汉艺文志曰。
黄帝内经一十八卷。
而灵枢居其九。
素问亦居其九。
昔人谓先灵枢而后素问者何也。
盖以素问为世人病所由生也。
病所生而弗慎之。
则无以防其流。
故篇中所载阴阳寒暑之所从。
饮食居处之所摄。
五运生制之所由胜复。
六气时序之所由逆从。
靡弗从其本而谨制之。
以示人维持。
而生人之患微矣。
若灵枢为世人病所由治也。
病既生而弗治之。
则无以通其源。
故本经所论营卫血气之道路。
经脉脏腑之贯通。
天地岁时之所由法。
音律风野之所由分。
靡弗藉其针而开导之。
以明理之本始。
而惠世之泽长矣。
是灵枢素问。
为万世所永赖。
靡有息也。
故本经曰。
人与天地相参。
日月相应。
而三才之道大备。
是以人气流行上应日。
行于二十八宿之度。
又应月之盈亏。
以合海水之消长。
且以十二经脉脏腑。
外合于百川汇集之水。
咸相符也。
故本经八十一篇。
以应九九之数。
合三才之道。
三而三之。
成九九八十一篇。
以起黄钟之数。
其理广大。
其道渊微。
传竹帛而使万世黎民不罹灾眚之患者。
孰不赖此经也哉。
乃自皇甫士安类为甲乙针经。
而玄台马氏又专言针而昧理。
俾后世遂指是经为针传而忽之。
而是经几为赘旒矣。
余悯圣经之失传。
惧后学之沿习。
遂忘愚昧。
素问注疏告竣。
复藉同学诸公。
举灵枢而诠释之。
因知经意深微。
旨趣层折。
一字一理。
确有指归。
以理会针。
因针悟证。
殚心研虑。
鸡鸣风雨。
未敢少休。
庶几藉是可告无罪乎。
俾后之人读素问而严病之所以起。
读灵枢而识病之所以瘳。
则脏腑可以贯通。
经脉可以出入。
三才可以合道。
九针可以同法。
察形气可以知生死寿夭之源。
观容色可以辨邪正美恶之类。
且也因九针而悟洛书之妙理。
分小针而并识河图之微情。
则前民用而范围不过者。
大易之道统乎是矣。
黄帝内经原文及反译
黄帝内经及释义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医学经典,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下面是其中一个例子的原文和白话释义:原文:凡刺之道,毋令过隅,毋失中宜,毋妄为也。
勇而行之,死生以之,不可不慎也。
白话释义:刺络治疗的方法,不能偏离目标,不能失去正常的刺激点,也不能随意乱来。
必须勇敢地实行,因为这关系到生命安全,所以必须谨慎小心。
原文:阳气者,天之所与,常与之,故不去;阴气者,地之所化,常归之,故随形而去。
故人藏精气于阴,以成其形,藏荣华于阳,以生其身。
白话释义:阳气是来自天空的气息,始终伴随着人体,不离不弃;阴气则源自大地,一直在改变着,如同万物生长、衰老、死亡一样。
因此,人体的精华与气息主要储存在体内的阴部,以保持身体健康和形态完整。
而人体的荣华则储存在体表的阳部,以保持生命力和身体的活力。
原文:故藏精于髓,以成其形;藏之于脏,则失去其真;藏荣于外,则身有余而形不足。
故先天之气盛,则耳目聪明,骨髓强健,肌肉坚固,发指有力;后天之气旺,则志意满怀,气血充盈,容貌姿态俊秀。
白话释义:因此,人体的精华主要储存在骨髓中,以维持身体的形态和健康。
如果把精华储存在脏器中,则会失去其本质。
而人体的荣耀则体现在外部,如果荣耀过度,则身体将变得虚浮而形态不足。
因此,如果出生时先天之气足够充沛,那么人的五官会非常灵敏,骨骼和髓质也会非常强健,肌肉也很坚固有力。
而如果后天之气得到充分滋养,则人的意志会更加坚定,气血也会更加充盈,容貌和姿态也会更加俊秀。
原文:夫形具而神显,则为悦人所爱;形消而神隐,则为忧人所弃。
故形与神俱全,然后可以保持生命的长久。
形神不分,必至短命而夭折。
故道家讲究“神明自得”,佛家则强调“禅定养神”、“施无畏布施”等方法来滋养精神。
白话释义:如果身体健康精神饱满,那么这个人会很受欢迎;相反,如果身体衰弱精神涣散,那么这个人很容易被遗忘和遗弃。
因此,只有身体和精神都健全完整,才能保持长寿。
而如果身体和精神缺陷,则会导致短暂的生命和夭折。
《灵枢·九针论》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九针论》原文|译文|要点《灵枢·九针论》是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篇》,其作者不详。
本篇主要说明九针的原理,九针名字的由来,以及如何对应关系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灵枢·九针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
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歧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
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
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
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
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三者,人也。
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物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
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
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厘,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
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
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
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九者,野也。
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留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
黄帝内经准确译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典籍,涵盖了中医的各个方面,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药物、针灸等等。
下面是我根据已经给出的文段,继续续写下去。
原文:帝曰:愿闻脉之上下,何谓逆?何谓顺?岐伯曰: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是故寸口以应人迎,脉法也。
译文:黄帝问:我想听听脉搏的上下搏动,什么是逆脉?什么是顺脉?岐伯回答说:足部的三阳经,从头走向足部,足部的三阴经,从足走向腹部,因此寸口脉应与人迎脉相应,这是脉法的原理。
注释:这段原文是黄帝问岐伯关于脉搏的上下搏动的问题,岐伯解释了三阳经和三阴经的走向,并指出寸口脉应与人迎脉相应。
这是中医诊脉的基础知识之一。
黄帝内经,又称《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鼻祖。
它是由古代中国伟大的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化名人等多学科交叉的杰出代表——黄帝所著。
黄帝内经的内容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预防保健等方面,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的准确译文及译文如下:1. 《黄帝内经素问》:这是一部关于中医基本理论的著作,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断学说、治疗学说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古代汉语的词义和语法结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2. 《灵枢经》:这是一部关于中医临床实践的著作,主要包括针灸学、推拿学、方剂学、养生学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原文中的针灸穴位名称、手法描述、药物名称等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保持原文的叙述风格和逻辑结构。
3. 黄帝内经的翻译要求:由于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其语言特点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忠实原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避免随意增删或篡改原文内容。
(2)注重专业性:黄帝内经涉及许多中医专业术语和概念,翻译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医专业知识,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灵枢经~原文白话
(续前日)《黄帝内经》灵枢54天年 原文和白话文翻译⑴【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翻译】黄帝问岐伯说:人的生命形成之初,是什么筑起它的基础?是什么建立起它的外卫?失去什么就死?得到什么就生?⑵【原文】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翻译】岐伯说:以母为基础,以父为护卫,失神则死,得神则生。
⑶【原文】黄帝曰:何者为神?【翻译】黄帝说:什么是神?⑷【原文】歧伯曰:血气以和,营卫以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翻译】岐伯说:血气已经和调,荣卫已经通畅,五脏都已形成,神气居藏于心中,魂魄俱备,便成为人。
⑸【原文】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
【翻译】黄帝说:人的寿命的长短各不相同,有的短命,有的高寿,有的突然死亡,有的久病在身,我想听听其中道理。
⑹【原文】歧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榖,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翻译】岐伯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滑润,皮肤细密,营卫之气的运行保持正常而无错乱,呼吸平和舒缓,不粗不急,气行遵循一定度数,六腑消化谷物,津液布散诸窍,脏腑、气血、肌肉、皮肤各循其常规,所以寿命得以长久。
⑺【原文】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翻译】黄帝问:人寿以百年为期,本应活至百岁才死,怎样才能活到一百岁呢?⑻【原文】歧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翻译】岐伯说:鼻孔深而且长,面部四旁骨骼高大方正,能通调营卫之气及三焦、三里的脉气,鼻骨高起而鼻肉丰满,这样,便可活至百岁,寿终天年。
⑼【原文】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翻译】黄帝说:人的体气由盛而衰,以至死亡,这整个过程,可以讲给我听吗?⑽【原文】歧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荥货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内经(含注释翻译)
黄帝内经(含注释翻译)《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
《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
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
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
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
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
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
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
东汉末张仲景撰《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
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
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
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
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
针灸医籍选读-灵枢 翻译
《黄帝内经---灵枢经》文选九针十二原第一原文一:黄帝问岐伯说:我怜爱万民,亲养百姓,并向他们征收租税。
我哀怜他们生活尚难自给,还不时为疾病所苦。
我想不采用服药物和砭石的治法,而是用微针,以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增强经脉气血的逆顺出入来治疗疾病。
要想使这种疗法在后世能代代相传,必须明确提出针刺大法,要想它永不失传,便于运用而又不会被忘掉,就必须建立条理清晰的体系,分出不同的章,区别表里。
以明确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人身的规律。
要把各种针具的形状及相应的用途加以说明,我认为应首先制定针经。
我想听您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岐伯答道:让我按次序,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说说其中的道理。
原文二:小针治病,容易掌握,但要达到精妙的地步却很困难。
低劣的医生死守形迹,高明的医生则能根据病情的变化来加以针治。
神奇啊!气血循行于经脉,出入有一定的门户,病邪也可从这些门户侵入体内。
没有认清疾病,怎么能了解产生疾病的原因呢?针刺的奥妙,在于针刺的快慢。
医生仅仅死守四肢关节附近的固定穴位,而针治高手却能观察经气的动静和气机变化,经气的循行,不离孔空,孔空里蕴涵的玄机,是极微妙的。
当邪气充盛时,不可迎而补之,当邪气衰减时,不可追而泻之。
懂得气机变化的机要而施治的,不会有毫发的差失,不懂得气机变化道理的,就如扣弦上的箭,不能及时准确地射出一样。
所以必须掌握经气的往来顺逆之机,才能把握住针刺的正确时间。
劣医愚昧无知,只有名医才能体察它的奥妙。
正气去者叫做逆,正气来复叫做顺,明白逆顺之理,就可以大胆直刺而不必犹豫不决了。
正气已虚,反用泻法,怎么会不更虚呢?邪气正盛,反用补法,怎么会不更实呢?迎其邪而泻,随其去而补,用心体察其中的奥妙,针刺之道也就到此而止了。
原文三:凡在针刺时,正气虚弱则应用补法,邪气盛实则用泻法,气血淤结的给予破除,邪气胜的则用攻下法。
《大要》说:进针慢而出针快并急按针孔的为补法,进针快而出针慢不按针孔的为泻法。
这里所说的补和泻,应为似有感觉又好像没有感觉;考察气的先至与后至,以决定留针或去针。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也是中医的根基之一,其原文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完整版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一、素问1.《五运行大论》“天之所以为天者,其高以显,地之所以为地者,其厚以载,四时之运行,日月之明见,五运六气,不可不通。
”“有五脏与其应五时,有五味与其应五脏,有五色与其应五脏,有五音与其应五脏,有五位与其应五方。
”2. 《四气调神大论》“病有三因,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者,阴阳、寒暑、四时之应也;地者,高下、大小、远近、坚弱之应也。
”3.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天地者,阴阳之体也。
”“动静之数,日月之明,风雨之节,不可不察也。
”4. 《至真要大论》“至真者,道也。
道者,自然之纲纪也。
”“治未病,防已病,此之谓真。
”5. 《调经论》“盖人有五脏六腑,皆藏精神,五脏之气通于上,五腑之气通于下。
”“是故,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6. 《平人气象论》“人有五官五户,皆通于志。
志者,精神之主也。
”“夏为火,火者盛也,故夏气渐炎,水涸土裂,气交于中,故始于心。
”7. 《玉机真脏论》“天食精气,地食精华,精气上升,精华下降。
”“故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此四者不可不察也。
”8. 《八正神明论》“阴阳不和,邪正相摩,则上下相困,脉为病象。
”“太阳为天,少阳为日,阳明为宅,厥阴为门,少阴为炉,太阴为宫。
”二、灵枢1.《本神论》“盖人有五脏、五腑、六腑、七窍、八风、九竅、十二经脉,此为本体。
”“五官五声,声则心使之,神则脾养之,磨则肝助之,味则脾化之,色则肺主之。
”2.《逆顺肥瘦大论》“阴阳不和,邪气乘之,则疾至而不可治。
”“以真气治身者,食饮为本,运动为用。
”3.《经络》“五输:太阳为热,阳明为燥,少阴为寒,太阴为湿,少阳为风。
《黄帝内经》灵枢篇原文和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灵枢篇第一·九针十二原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
异其(篇)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
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
未赭(别本作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
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
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
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
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灵枢·本藏·《黄帝内经》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灵枢·本藏·《黄帝内经》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灵枢·本藏《黄帝内经》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注释〕奉:养也。
周:周全、维护之意。
营:营运。
阴阳:指三阴三阳经脉。
温:温养。
分肉:肌肉有分理,故又称分肉。
肥:肥沃,引申为滋润。
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
司:掌管。
开合:指腠理汗孔的开合功能。
志意:指人体的自控调节功能,属于神气。
御:统管、驾驭。
魂魄:精神意识的一部分,中医认为“肝藏魂”,“肺藏魄”。
营:营运。
复:往复。
阴阳:指内外。
解利:通利。
专直:专心致志。
化谷:消化谷物。
常平:即正常人。
(王庆其)〔鉴赏〕本篇节选自《灵枢》。
经文阐述了血气精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此四者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它们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经脉是血气运行之道,通过经脉将血气敷布到全身,从而达到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卫气行于阳,具有温煦肌肉、充善皮肤、滋润腠理、主司开合的作用,所以卫气可以抵御外邪的侵入。
志意在此概括了神气的作用。
神气不仅可调节、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动,还能调节机体对外界寒热变化的适应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蕴含了《内经》作者对健康的深刻理解。
原文中“人之常平”,即指健康无病之人。
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本篇提出了一个“和”字,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
其中“血和”、“卫气和”,可概括为血气运行和畅;“志意和”,可以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意指人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
《黄帝内经》全文翻译之:下卷灵枢篇本脏第二十九
《黄帝内经》全文翻译之:下卷灵枢篇本脏第二十九下卷灵枢篇本脏第二十九【本章要点】一、论述人体经脉、血液、卫气、志意的生理功能,以及在正常情况下的一般表现。
这些都是来源于先天,不因人的愚、智、贤、不肖而有所不同。
二、论述了容易发病与尽终天年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五脏的大小、高下、坚脆、端正与偏倾的不同。
而五脏的这些内在情况,又是可从外在五色、腠理和骨骼等变化而了解的。
三、概论五脏之八种变化的生理表现和多发病症。
四、具体说明五脏、六腑与外在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①,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②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
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③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
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
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
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
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④;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⑤、逆气。
黄帝内经:灵枢第02章 本输
灵枢本输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
愿闻其解。
【翻译】黄帝向岐伯问道;大凡针刺的方法,必须先通十二经络的起点和终点,络脉别出之处,井、荥、输、经、合腧穴留止的部位,脏腑相合的关系,以及四季气候影响人体经气出入的变化,五脏之气的流行灌注,还有经脉、络脉、孙脉的宽窄程度、浅深情况,上至于头,下至于足的联系。
我想听听有关这些问题的讲解。
【原文】歧伯曰:请言其次也。
【翻译】岐伯说:请让我按次序讲解一下吧。
【原文】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
手太阴经也。
【翻译】肺经的脉气出于少商穴,少商穴位于大指端的内侧,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向鱼际穴,鱼际在手鱼之后,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渊穴,太渊位于鱼后一寸陷者之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通过经渠穴,经渠在寸口之陷中,动而不止,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尺泽穴,尺泽即肘中的动脉,称之为合。
这就是手太阴肺经所属的五腧穴。
【原文】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
手少阴也。
【翻译】心经的脉气出于中冲,中冲位于手中指之端,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入劳宫穴,劳宫在掌中央中指本节的内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大陵穴,大陵在掌后两骨之间陷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通过间使穴,间使在掌后三寸两筋之间陷中,如果此脉有病就会有反应,无病脉气就很平静,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泽穴,曲泽在肘内侧陷中,屈肘即可得穴,称之为合。
《灵枢·官能》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官能》原文|译文|要点官能是一种对行为的或多或少有效的能力,它通过重复活动而形成。
但是它在《黄帝内经·灵枢篇》中的《灵枢·官能》是指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灵枢·官能》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歧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
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
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害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
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
各处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
针所不为,炙之所宜。
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
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
不知所苦,两跷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
是得天之灵,遇岁之虚实,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
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
莫知其形,若神髣□。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
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素问》主
要讲述了医学理论和诊断治疗原则,而《灵枢》则涵盖了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分类等内容。
黄帝内经的原文是使用古代汉字书写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地之气,岁运之行也,阴阳之应,藏精之会也,夫子以为奈何?岐伯对曰,气之和者,志意专直,不欲饮食,
不欲言笑,不欲出入,不欲卧起,当是之时,神气自守,邪不能干犯,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的译文是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其他语言的版本,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地之间存在着气的流动,岁运的循环,阴
阳的相互作用,以及精气的聚合。
先生对此有何看法?岐伯回答道,当气和畅的时候,人的心志专一,不贪食,不妄言笑,不频繁出入,不随意卧起。
在这个时候,神气自然守护身体,邪气无法侵袭,疾
病也就不易发生。
当然,黄帝内经的原文和译文有很多版本和不同的翻译者,每
个版本和翻译者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如果你对黄帝
内经感兴趣,建议你查阅多个版本的原文和译文,以便全面理解其
内容和含义。
《灵枢·终始》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终始》原文|译文|要点《灵枢·终始》出自《黄帝内经》。
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叙述了各经气血将绝时所出现的症状。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灵枢·终始》原文作者:佚名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
敬之者昌,慢之者亡。
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终始者,经脉为纪。
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
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
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
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
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
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
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
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简介
诠释《黄帝内经》权威著作,学术界公认我国目前整理研究《黄帝内经》成就最大、学术水平最高,且为卫生部推行全国的标准版本。
绝迹十余年后,再度震撼上市。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全2册)》为文医会通一代宗师郭霭春所著,被学界公认为诠释《黄帝内经》权威读本,并被卫生部作为标准版本推行全国。
全书分原文、校勘、注释和语译四项内容。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全2册)》中,著者充分发挥自己在文献考据方面的专长,选取医史、校勘、训诂、音韵等方面的诸多善本,精思博考,探究厘正。
校勘时为确保每一判断都有文献为据,并择其善者,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注释不避难就易,凡疑必注,凡注必确;语译力求精准的同时,更将经文直译为浅显语言,以使读者读通为要旨,并“不夹杂所谓有所阐发”。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最完善的医学典籍,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也是中医理论发展及中医学科分化的母体。
自问世之日起即被尊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更被历代医家视为“圭臬”。
《灵枢》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其内容侧重研讨针灸,而于中医理论,亦多精辟阐述。
此次再版,编排上稍做调整,原文、校、注、语译,皆在同一页内,以利阅读。
编辑推荐
国务院特殊津贴、卫生部钦点专家、中医文献研究宗师权威论著,耗费20余年的擎天巨作绝版十余年后再度震撼上市,唯一一个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医学整理研究成果,20余种善本、60余种历代重要医籍、5450余处校语、6180余条注文,原文、校勘、注释和语译四大王牌内容诠释《黄帝内经》最权威版本,中医、养生,不可不知的“内经”真相,原文、校、注、语译,皆在同一页内,更体贴、更悦读。
媒体评论
目录
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根结第五
寿夭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
作者简介
郭霭春(1912-2001),又名郭瑞生,天津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天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我国著名医史文献学家、中医学家、史学家、诗人,多次荣获国家研究生优秀教师号。
曾任前后担任天津中医学院医学史、医古文、各家学说三教研室主任及医史文献研究室主任、医史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并兼任《天津中医》杂志、《天津中医学院学报》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中华全国中医理论研究会常委、《中医杂志》(英文版)编委等职。
从医70余年,在教学、科研、临床上取得突出成就,是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的一代宗师。
郭先生早年师从朴学大师长洲章鈺(式之)先生,史学大师卢弼(慎之),于训诂、音韵、校勘、版本、目录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
自24岁起,陆续著有《颜习斋学谱》、《补周书艺文志》、《续资治通鉴目录》等文史著作,名震史学界。
后拜宝坻儒医赵鎔轩学医,长期潜心于医史文献研究,成为当代治儒通医之大家。
1963年,被国家卫生部委任,主持“内经整理”之重大课题。
耗费20余年对《黄帝内经》进行整理和研究为整理研究,《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即为其研究的主要成果,该科研在1994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我国唯一一个授予研究整理的科技奖项。
被誉为“黄帝内经”研究整理第一人。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全书校勘善本20余种,引用元代以前重要医籍60种以上,共出校语2450余处,加注文3180余条,是新中国成立后系统研究整理《黄帝内经》的第一部个人专著,并被日本、韩国大肆引进使用。
相关作品:《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伤寒论校注语译》、《难经校注语译》、《金匮要略校注语译》、《素问校注》、《中国医史年表》、《新医林改错》、《内经知要补注语译》《河北医籍考》、《黄帝内经词典》、《现存针灸医籍之部》、《灵枢经校译》、《中国分省医籍考》、《东医宝鉴》、《颜习斋学谱》、《续资治通鉴目录》、《补周书艺文志》等重要著作。
前言
插图
精彩书摘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一〕,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黄帝问于岐伯说:我爱万民、养百官,而征收他们的租税,很怜
悯他们不能终尽天年,还接连不断地生病。
我想叫他们不服药,也不〔一〕不给:覆刻缺卷《太素》卷二十一《九针要道》“给”作“终”。
子:爱的意思。
《礼记·中庸》:“子庶民。
”郑注:“子,犹爱也。
”百姓:指百官言。
《尚书·尧典》孔传:“百姓,百官。
”租税:《急救篇》颜注:“敛谷曰税,田税曰租。
”d属:不断之义。
《仪礼·丧服记》郑注:“属,犹连也。
”e:按:“被”与“服”通。
《孝经》:“无思不被。
”《释文》:“被本作服。
”f药:指辛苦的药,见《仪礼·丧服记》郑注。
本篇首先说明九针的不同形状和不同用途,以及有关针刺的疾徐手法,迎随补泻的作用,其中“气至有效”的论点,更突出候气在临床上的重要,对于提高针刺疗效有一定积极意义。
其次,介绍了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是全身气血、经气会集之处,与五脏六腑相通,五脏六腑有病,必然反应到十二原穴上,因此它是主治脏腑疾病的重要穴位。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它提出了针刺治病,犹拔刺雪污、解结、决闭,言不可治,未得其术的一段议论,那是说任何疾病都是可以治疗、任何疾病都是可以被认识的,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点击此处获得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