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合集下载

考研《中医基础·经典原文》

考研《中医基础·经典原文》
《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阴阳偏盛偏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阴虚不能制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2007-3《难经·经释》说:“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是指哪种疾病传变形式:【相侮】
2006-3按五行规律传变,“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是指:【子病犯母】
2005-3《难经·经释》说:“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是指:【母病及子】
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就是情志病治疗中的所谓“以情胜情”之法。
2009-2/2006-2“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是指:【阴阳互根互用】
2004-2体现阴阳互根关系的是:【①阴在内,阳之守也;②阳在外,阴之使也;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④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997-99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为主的是:【气与血】1997-100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
2004-9/1996-7“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的病机是:【血随气逆】
2001-8产生“薄厥”的病因,多是:【大怒】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五轮”·新方八阵·补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黄帝内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黄帝内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黄帝内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黄帝内经·素问·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是中国古代医书中的一篇名篇。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正确地引导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相互协调的必要性。

该篇文章以一天四时、四时五脏为旨,着重论述了人活在大自然之中,受到自然气和环境的影响,为了保持人体内部脏腑和平衡,同时使人在身体和思想上都处于一种良好状态,必须遵循四季的变化来生活,并且在每一天的24个小时内,体现不同时间与饮食起居相应的调整。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节奏明显加快的今天,人们往往将工作时间安排在一天的任何时间。

对于这种不规则的工作时间,我们需要健康生活的指导和引导,在生活中寻找一种更符合自然规律的方法和步骤,以维护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这篇文章的读后感,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体健康与大自然规律之间的密切关系。

此外,这篇文章还着重强调了人们应该保持生活有规律、有节奏感。

通过一定的生活规律来调整身体,达到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不断的改善生活习惯,避免不正常的生物钟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自由和适应自然的规律。

总而言之,“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这篇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就是:人类可以与大自然相和谐,顺应大自然的变化,以提高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

它吸取了中医经验和智慧,让人们对自然界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体会,是现代医学从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内经》的疾病预防思想与措施

《内经》的疾病预防思想与措施

《内经》的疾病预防思想与措施宝安区中医院护理感控科辛俊平邓淑玲【摘要】《内经》提出了“治未病”的疾病预防思想,运用整体观、脏腑经络学说和天人相应理论,结合病因病机学说,建立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指导原则,重视以养生为主要措施,具体以保养精气、顺应四时变化、调摄情志、饮食起居适宜又积极防御外邪入侵为主要手段的预防疾病体系,符合现代预防医学的要求,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华民族的医学保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内经疾病预防思想措施“未来医学是预防医学”。

各国各民族的传统医学都分为预防和治疗两部分。

中国古典文明源远流长,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量古代文献都有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记载。

《春秋襄公十七年传》(公元前556年)记载“国人趋瘼狗”。

瘼狗指疯狗。

当时能够众人一同驱逐疯狗,证明已认识到了疯狗与狂犬病的关系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公元前7~8世纪,我国《易经》中就写道:“君子以思患而豫(同预)防之”;在《淮南子》中有“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的记载。

大约在公元十一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

《内经》受到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哲学思想的影响,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重视脏腑经络和天人相应理论,创立了“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结合病因病机学说,建立了独特且有深远意义的疾病预防思想与调摄保养的疾病预防措施。

【1】1 《内经》的疾病预防指导思想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内经》的疾病预防指导思想总的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不等疾病已经发生了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发病之前加以预防,象治理国家一样,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才去治理,而是在乱事发生之前防止它的发生,如果疾病已经发生了才去治疗,战乱已经形成了才去平定,那就如同口渴了才去掘井,战乱已经发生了才去铸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这种“治未病”的未病先防的预防学思想,意义就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病邪的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从而实现医学的终极目的。

《黄帝内经》名词(整理)

《黄帝内经》名词(整理)

1 法于阴阳 素问 上古天真论 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2 和于术数 素问 上古天真论 施行适合自身的修身养性之法3 不妄作劳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为劳作合宜,不违背常规与法度4 形与神俱 素问 上古天真论 形,形体。

神,指精神。

俱,偕也,有共存、协调之意5 不知持满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6 不时御神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为不善于把握和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

7 发陈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推陈出新8 蕃秀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繁茂秀美9 容平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万物形态平定,不再繁盛生长。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所以称为容平。

10 闭藏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生机潜伏,阳气内藏 11 苛疾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重病12 内格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人体内在的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变化格拒13 煎厥素问 生气通天论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以至煎熬阴精而昏厥之危重病证。

14 薄厥 素问 生气通天论 由大怒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而导致的昏厥证。

15 变化之父母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事物变化的根源16 神明之府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神明,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 府,藏聚之所。

17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生阴亦生 18 胀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胸膈胀满19 清阳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之清阳,是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清阳发腠理之清阳,是指卫气;清阳实四肢之清阳,是指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

20 浊阴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浊阴出下窍之浊阴,是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浊阴走五脏之浊阴,是指精血津液;浊阴归六腑之浊阴,是指饮食水谷及其变化的糟粕和水液。

21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药物饮食气厚,作用纯阳,使人的元气衰减,药物饮食气薄,作用温和,使人的元气壮盛22 厥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四肢厥冷,为阳虚阴盛之象23 七损八益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养生知识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四篇温馨提示:本站发布的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四篇仅供参考,若按摩、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专业医师。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黄帝曰:有时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

顺者为工,逆者为麤。

黄帝曰:善,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

愿闻其数。

岐伯曰: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

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

黄帝曰:愿闻五变。

岐伯曰: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征,其味苦;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味甘;肺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征,其日庚辛,其味辛;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

是为五变。

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

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五输。

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黄帝曰:何谓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

愿闻其故。

岐伯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

是谓五变也。

免责声明:发布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且不可直接作为疾病治疗依据!更新时间:2010-3-2感谢您的分享: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四篇与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四篇相关中医养生春季踏青修身养生名模护肤美容妙方夏季喝绿豆汤要注意春末夏初养生有讲究中医养生-木形人健美健身中医养生常见病症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白领保健推荐图文女明星整容有妙招小腿抽筋怎么办?女人不能在床上做的事针灸穴位治哮喘相关阅读肌肉僵硬的预防与治疗房事养生之术一到三式推拿法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中医养生法之燥红体质风湿性关节炎(痹证)推拿治疗便秘的原则及方法针对不同体质的夏季食疗养生肥胖病老年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人的感情象小孩一样,与中年人相比,有以下特点:年龄差异受的不适感和自主神经系统激活状态。

十二经脉起止歌子午流注

十二经脉起止歌子午流注

十二经脉起止歌xx注.txt每个女孩都曾是无泪的天使,当遇到自己喜欢的男孩时,便会流泪一一,于是坠落凡间变为女孩,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负女孩,因为女孩为你放弃整个天堂。

朋友,别哭,今夜我如昙花绽放在最美的瞬间凋谢,你的泪水也无法挽回我的枯萎~~~十二经脉起止歌子午流注2009-06-11 13:17经始太阴,而厥阴最后。

穴先中府,而终则期门。

原夫肺脉,胸中始生,出腋下而行于少商,络食指而接乎阳明。

大肠起自商阳,终迎香于鼻外。

胃历承泣而降,寻厉兑于足经。

脾自足之隐白,趋大包于腋下。

心由极泉而出,注小指之少冲。

小肠兮起端于少泽,维肩后上络乎听宫。

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阴于足外。

肾以涌泉发脉,通俞府于前胸。

心包起乳后之天池。

络中冲于手中指。

三焦始名指之外侧,从关冲而丝竹空。

胆从瞳子穴,连窍阴于足之四指。

肝因大敦而上,至期门而复于太阴肺经。

xx注学说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

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

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

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1.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2.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8.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9.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11.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12.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

黄帝内经:灵枢第19章 四时气

黄帝内经:灵枢第19章 四时气

灵枢四时气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翻译】黄帝问岐伯说:四季的气候,各不相同,百病的生成,各有不同的原因,针灸治疗的方法根据什么来决定呢?【原文】歧伯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

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荣,必深以留之。

【翻译】岐伯回答说:四季之气对人的影响,反映在身体上为各有一定的发病部位,针灸治疗的方法,要根据四季之气和经穴的特点来决定。

因此,春季针灸治病,可取用络脉、分肉之间的穴位,病重的深刺,病轻的浅刺;夏季可取用阳经、孙络上的穴位,或取分肉之间的经脉,用穿过皮肤的浅刺法;秋季可取用各经的腧穴,如果病邪在六腑,可取用手足阳明经的合穴;冬季可取用各经的井穴和荥穴,一定要深刺并且留针。

【原文】温虐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肤胀,为五十痏。

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翻译】患温疟病不出汗的,治疗可取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

患风水病皮肤浮肿的,治疗可取用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腧穴,若皮下有淤血,都应针刺放血。

【原文】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翻译】患飨泄病,治疗可取用三阴交穴,用补法,上刺阴陵泉,都长时间留针,等到患者感觉针下发热才可以止针。

【原文】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

皆卒刺之。

【翻译】手足外侧转筋,取手足外廉的阳经刺治,手足内侧转筋,取手足内廉的阴经刺治,都用焠针。

【原文】徒□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必坚。

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尽乃止。

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翻译】患水肿病,针治先取脐下三寸关元穴,用铍针针刺它,针刺后用竹管插入针孔放水,反复进行,使水排尽。

针刺时,一定要急刺,刺得缓慢,病人就会觉得烦闷不安,刺得快,病人就会很平静。

四时养生之一日分为四时篇

四时养生之一日分为四时篇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一日分为四时篇(2009-01-12 12:50:50)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上面这段文字是描述一天之内人的阴阳盛衰变化的,早晨是春天,中午十二点到下午六点是夏天,傍晚是秋天,夜里是冬天。

我们就暂且把六点、十二点、下午六点,晚上十二点定位分界。

六点中人的正气开始生长,所以这个时候抵抗病邪,病气变弱;到中午十二点,阳气达到隆盛阶段,这个时候完全可以战胜病邪;到了下午六点阳气逐渐变弱,这个时候邪气逐渐回复,所以症状又会渐渐加重;夜里十二点,人气蛰伏于五脏,所以这个时候是邪气最盛的时候。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三伏”贴,它治病的机理就是在一年内人体正气最旺盛的时候用药,所以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我们平时生病吃药也最好能在中午12点有一顿药,这样会促进我们的疾病的痊愈。

上面这个是一天的四分法,经络学说里有一种分法是人身的气血在一个时辰会流过一条经脉。

其歌诀为“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焦子丑胆肝通”。

从凌晨三点开始,每两个小时流注一条经络,那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按十二时辰进行养生,那对我们的身体也将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我们按照顺序为大家介绍1、寅时(凌晨3:00-5:00),这个时候该养气这个时候是肺经值班的时候,而这个时候也是我们睡的最熟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候有内热的人就会咳嗽醒了,醒了就很难睡着。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时候,阳气萌动了,所以有内热的人,在这个时候初动之阳气引动内热,所以就会发生咳嗽。

《灵枢·九针十二原》释义

《灵枢·九针十二原》释义

《灵枢·九针⼗⼆原》释义《灵枢·九针⼗⼆原》原⽂:黄帝⽈: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岐伯⽈:五脏五腧,五五⼆⼗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六腧。

经脉⼗⼆,络脉⼗五,凡⼆⼗七⽓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为经,所⼊为合,⼆⼗七⽓所⾏,皆在五腧也。

节之交,三百六⼗五会,知其要者,⼀⾔⽽终,不知其要,流散⽆穷,所⾔节者,神⽓之所游⾏出⼊也,⾮⽪⾁筋⾻也。

观其⾊,察其⽬,知其散复。

⼀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御之,⽓⾄⽽去之。

凡将⽤针,必先诊脉,视⽓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五脏之⽓,已绝于内,⽽⽤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

重竭必死,其死也静。

治之者辄反其⽓,取腋与膺。

五脏之⽓,已绝于外,⽽⽤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

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

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不去,则精泄;害中⽽去,则致⽓。

精泄则病益甚⽽恇,致⽓则⽣为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原,⼗⼆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

五脏有疾,当取之⼗⼆原。

⼗⼆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五节⽓味也。

五脏有疾也,应出⼗⼆原。

⽽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睹其应,⽽知五脏之害矣。

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

阳中之太阳,⼼也,其原出于⼤陵,⼤陵⼆。

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

阴中之⾄阴,脾也,其原出于太⽩,太⽩⼆。

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

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

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

凡此⼗⼆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

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

或⾔久疾之不可取者,⾮其说也。

夫善⽤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疾虽久,犹可毕也。

⾔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探汤;刺寒清者,如⼈不欲⾏。

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正往⽆殆,⽓下乃⽌,不下复始也。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篇第十九》学术思想探源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篇第十九》学术思想探源
时气 ” 这 一重 要 因 素 , 并 且 在 诊 断 病 证 和 治 疗 处 理 时
还要 把 它作 为依 据 。此节 论述 因四时 之气 不 同而刺 各
有不 同 , 首 次提 出 了针刺 时 间疗法 , 也 奠定 了针 刺 时 间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5—2 0 修 回 日期 : 2 0 1 3— 0 7— 2 0
道, 得 氟穴 焉 定 。故 春 取 经 、 血 脉 分 肉之 同 , 甚 者 深刺 之, 同者浅 刺 之 ; 夏取盛缝搽络 , 取分 同, 绝皮膺 ; 秋 取 经腧 , 邪在 府 , 取 之合 ; 冬取 井荣 , 必 深 以 留之 。 ”
通过 本篇 论述 , 中 医经 典 理 论 在 向我 们 传 达 一 种 理念 : 人体 的气血 运 行 和各 种 功 能 活 动 是 处 于 动 态 变 化 中的 , 而其 变化 又 受 到 生存 环 境 、 季 节气 候 、 社 会 角 色等 躯体 和精 神 因素 的影 响 。所 以 当我 们 运用 针灸 疗 法, 通过 针刺 来调 整 生命 过程 中脏 腑经 络 、 气 血 阴 阳的 紊乱 , 追 求 阴平 阳秘 的 动 态平 衡 恢 复 时 , 不 可 忽视 “ 四






2 0 1 3年第 4 1 卷第 5期
Vo 1 . 41, No . 5, 2 01 3
8・
Ac t a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P h a r ma c o l o g y
黄 帝 内经《 灵枢 ・四时气篇 第十九》 学术 思想探 源
任珍 , 刘未艾 , 刘 密 , 张国山 , 杨舟 , 石佳 , 常小荣

中医的整体观

中医的整体观

中医的整体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中医将气、形、神相统一,讲求天人相应,尊重个人差异,以辨证论治原则,使人体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继承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生命观、健康观、防治观,完美地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整体观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认知论,早在《易经》中已有所论及,它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中医的整体观念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二是人体与自然界“天人合一”的相互协调。

2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通过经脉中的气液阴阳息息相通,周而不息。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同样相互影响。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也是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

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

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做出正确的诊断,进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疗之法,中医治疗头痛医脚,脚痛医头,而西医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摘要】《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用。

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这一观点在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活动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内经;四时气候;养生保健“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1],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

“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

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

《黄帝内经》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翻译《黄帝内经》中讲到“四气调神大论”: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的生化特点;调,调理、调摄;神,指精神情志活动。

主要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以调摄精神情志,保持机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春季三月,万物复苏,自然界欣欣向荣。

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环境,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松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以便使精神承受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活泼,充满生机。

对待事物,也要顺应此时的生长之性,不应该抑制其生发。

这正是顺应“春生”的养生法则。

如果违背了这种规律,则会伤及肝脏,以致夏天容易发生寒性病变,出现阳气不足的病症。

夏季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相互交汇,自然界一片繁荣秀丽。

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并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

这样能够使阳气充分宣泄。

这正是顺应夏季的养生法则。

如果违背了这种法则,就会损伤心脏,以致秋天易发疟疾,减少了供养秋天的精气,致使冬季也较易生病。

秋季三月,秋高气爽,暑湿消失,自然界丰收平定。

此时,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起居上,人们应早睡早起,大体以与鸡活动的时间一致为宜。

精神情绪要保持安定平静,以缓解秋凉对人体的伤害;内敛神气而不外泄,可保持平定,有助于肺的清肃。

这就是秋季的养生法则。

如果违背,则会对肺脏有损伤,以致冬天容易发生完谷不化所致的泄泻,从而减少了供给冬天贮藏的精气。

冬季三月,水冷成冰,地寒而裂,自然界草木凋零,万物伏藏。

这时人们要减少活动,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

要早睡晚起,到太阳升起的时候再起床,才能避免寒气侵袭。

精神情绪要保持平静,同时还应当躲避寒气,注意保暖,不要轻易使皮肤开泄而出汗,以免阳气散失。

这就是冬季的养生方法。

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伤害肾脏,以致春天会发生痿病和厥病,而且供给春天的生发之精气就减少了。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适应四时养生法《黄帝内经》以为人应该“与天地如一,得以之情,以知死生”。

人体生命是天地阴阳之气相感觉的产物,是自然界物质有规律变化的结果。

所以,人类养生保健一定适应天地阴阳,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一年之中,天气体现春温、夏热、秋凉、冬藏的规律性变化,在这一天气的影响下,自然界万物都体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

所以,人类一定适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 ,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季属阳,自然界万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故人体也一定调治人身之阳,以适应自然界生长之势,假如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夏)之长;秋冬季节属于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一定调治人身之阴,以适应自然界万物珍藏之势,假如逆之则有碍于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

从人体自己阴阳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充养体内阳气,培扶其根本,使之充足而有力卫于外;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调治阴精,使阴精充盛而濡养五脏以内。

要按照“春捂秋冻”的原则。

即春季到暂时,早春阴寒还没有尽,不行骤减衣服,以防感觉风寒之气伤人身之阳,谓之“春捂”;秋季到暂时,晚秋季气虽凉未寒,不宜过快增添衣服,使身体渐渐适应严寒天气,增添抗寒能力,谓之“秋冻”。

【春季养生】春季共有三个月,从立春至立夏,包含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约在阴历一月至三月间。

此时应入夜即睡,早些起身,到庭院中漫步,使精神快乐,保养生发之气。

假如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害肝,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

外邪致病春季是民风主令,固然风邪一年四时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

风邪可独自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余邪气兼夹为病。

所以风病之病种许多,且病变复杂。

如遇热合,而为风热;与寒合为风寒;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即为显例。

《黄帝内经》养生观中的道法自然

《黄帝内经》养生观中的道法自然

ʌ中医多学科研究ɔ‘黄帝内经“养生观中的道法自然❋秦健全,鞠宝兆ә(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㊀110032)㊀㊀摘要:阐述道法自然与‘黄帝内经“养生的关系,简要论述 道 的自然属性及道法自然的内涵,‘黄帝内经“养生中的道法自然包括 人与天地相参 的养生观点, 因时而养 的养生理念, 形神兼养,标本兼顾 的养生手段㊂道法自然养生观通过 因时制宜 与天地相参 法天则地,顺应自然 等理论来指导日常生活起居饮食㊁协调机体使之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㊂先秦诸子思想理论相互吸收渗透,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也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天人一体的整体观㊁阴阳五行㊁精气理论等被中医吸收并发挥利用,故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探讨其与‘黄帝内经“养生的关系,以进一步阐发养生的相关理论㊂㊀㊀关键词:养生;道家;‘黄帝内经“㊀㊀中图分类号:R21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3-0436-03❋基金项目: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2010GJ08-10)-‘医学辩害“古籍整理研究作者简介:秦健全(1995-),男,山西太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研究㊂ә通讯作者:鞠宝兆(1965-),男,辽宁建昌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Tel :************,E-mail :jubaozhao@ ㊂㊀㊀‘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饮食㊁养生㊁疾病防治等多方面都蕴含着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本指道路,后逐渐引申为形而上的哲学概念㊂‘老子㊃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可名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㊂[1]8 道包含 负阴而抱阳 规则 无为 等含义,是最根本的法则㊂道法自然的内涵有二,一是顺应自然,法天择地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5,中医学的整体观是道法自然的一个体现,应该根据外在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顺应自然,效仿天地,保养己身;二是无为寡欲,中庸守神㊂人应该专心致志,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心和欲望,进而使身体处于健康状态㊂1 道法自然的养生思想1.1㊀ 人与天地相参 的养生观点人与天地相参 是道法自然的前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疾病发生的机理,指导摄生保健㊂中医重视气候㊁地理㊁人文及时空对人体的影响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有云: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㊂[2]544 万物禀赋天地之气而生,五色五味濡养身体脏腑,促进气血津液的生成,使身体强壮,延年益寿㊂‘内经“中多处提及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素问㊃五常政大论篇“ 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 [2]443;‘素问㊃六元正纪大论篇“ 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 [2]494㊂摄生保健要注意地理环境的特点,避免外邪的侵袭㊂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㊂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1]44㊂段阿里[3]认为,物质的状态会随时间变化,故摄生必须考虑天地的周期变化规律㊂‘素问㊃诊要经终论篇“有云: 正月㊁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十一月㊁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㊂[2]91-92 五脏与十二月相配合是‘内经“中时间因素与人体联系的表现之一,此外还将人体与日月星辰等相联系,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的时间医学㊂陈怀民等[4]学者认为,人应该向天地学习,达到一种完善的境界,这样才是 天人合一 的内在含义㊂尊重自然规律,效法天地,方能延年益寿,如果不尊重自然规律,就会使身体受到损害,如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2]71 卧湿当风,则真气日弱 [5]36㊂ 阴阳有愆伏,则四序乱,而不能生成万物 [5]32,饮食㊁环境及作息紊乱等导致阴阳失调都会造成身体的损害㊂1.2㊀ 因时而养 的养生理念人身为小宇宙,天地为大宇宙,二者同步运行,天地阴阳的变化会影响气血的盛衰及疾病的发展变化,顺时养生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体现,是道法自然的根本㊂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2]159-160,天地之气,合而为人,人禀赋天地精气而生,如果顺应四时之气而养生,天地就会像父母一样涵养人们的身体㊂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㊂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㊂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㊂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2]9-11㊂生长化收藏,四季各有所主之气,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保养身体,如果违反四季变化的规律,就会影响到机体对下一季节的适应能力,进而产生相应的疾病㊂在‘养性延命录㊃教诫篇“中有 侮天时者凶,顺天时者吉 [5]11,顺着四时的规律而生活,就不会生病,违反规律就像砍掉树木的根部,生机会受到影响,劝诫人们养生要 与634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 2021Vol.27.No.3天地相参 ,根据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㊂‘素问㊃六节藏象论篇“曰: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2]64,自然界的时间变化会影响人体气血的旺盛㊁五脏主气的胜负等㊂顺时养生,首先要了解一年的总体气候变化,进而推测人体脏腑气血的偏盛以指导保健养生㊂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6]85(‘灵枢㊃顺气一日分四时“), 平旦人气生 日西而阳气已虚 [2]19(‘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 夜半后而为阴衰 日西而阳衰 [6]51(‘灵枢㊃营卫生会“)㊂‘内经“中按照阴阳盛衰情况将一日分为不同的阶段,同时类比四季变化,将一日分为四时,四季养生的方法也可以配合时辰而使用㊂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自然界的事物感受生机而在春天生长,在夏天达到茂盛,在秋天收获成熟,而藏精于冬,这是万物的根本,故白天应该养护阳气即养生养长,夜晚涵养阴气即养收养藏,人与天地相同步而濡养身体㊂同样,疾病的发展变化也要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㊂‘灵枢㊃顺气一日分四时“曰: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㊁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㊂[6]85 一日当中,疾病的发展会随着日升日落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天体的运行会导致人体气血阴阳发生相应的改变: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2]164㊂‘素问㊃八正神明论篇“中提到满月时人体的气血会相对旺盛,肌肉充实,邪气不易侵袭,保养身体要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采取合适的养生方法㊂1.3㊀ 形神兼养,标本兼顾 的养生手段‘素问㊃上古天真论篇“曰: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㊂[2]2 圣人懂得法天地和阴阳,通过和术数㊁慎起居㊁节饮食等手段来顺应外界的变化,保养身体,使身体保持阴阳平衡的状态㊂‘养性延命录㊃教诫篇“提出: 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㊂[5]12-13 减少欲望是养生的一种重要方法,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1]110,人应该像自然一样包容万物,不去争名夺利,夸耀争宠,卖弄自己,只有 恬淡虚无 ,才能更好地顺应自然,养心安神㊂ 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 [5]4,情志过极会致病,只有让内心回归平和的状态,身心清净而精神内守,才能涵养正气而邪不可干㊂老子和庄子同样重视清静寡欲对人体的影响㊂在‘老子㊃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33及‘庄子㊃人间世“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㊂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1]152等篇幅中都有相关论述,劝诫人们不要让外界繁杂的事物扰乱内心的宁静,这种宁静是一种没有心机和成见的自然状态㊂‘保生要录㊃调肢体门“有言: 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㊂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宜稍缓㊂[5]47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的导引术是 人与天地相参 的一种应用,天地间阴阳㊁自然界寒暑的变化都会影响气血的循行,根据不同的季节可以选择适当的导引养生保健延年益寿㊂形神兼养是道法自然养生的一种手段,标本兼顾,动静结合,克己慎独,节制欲望,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做到饮食有节,五味调和,起居有常,劳逸适当,这样才能使血脉流通,气机调畅,精力充沛,正气旺盛,进而达到预防疾病㊁保健养生的目的㊂2 道法自然的养生技术及其应用2.1㊀ 因时制宜 的导引术‘引书“曰: 人之所以得病者,必于暑湿风寒雨露,腠理启合,食饮不和,起居不能与寒暑相应,故得病也 是以必治八经之引,吹呴呼吸天地之精气,伸腹折腰,力伸手足,軵踵曲指,去起宽亶,偃治句引,以与相求也,故能毋病㊂[7]106 疾病的产生与感受外邪㊁起居不调㊁饮食失常㊁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可以通过导引术治病保健,使机体恢复健康状态㊂在‘庄子㊃刻意“中就曾简单提过导引的方法: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 [1]226,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导引术的重要性: 当旺时养而取之,当衰时养而补之 是生形以来养之而生真气,自生气以来养之而生法身 [5]34㊂导引术配合四时摄养原则锻炼五脏,疏通经络,调理血脉,治疗疾病,补精益髓,安神益智㊂如 灵剑子导引法 ,春季养肝息风,夏季养心安神,秋季养肺生津,冬季养肾藏精[8]㊂按阴阳五行规律将脏腑与四时相对应,通过顺应四时来摄养生命㊂此外还有节气养生法,与‘内经“中五运六气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动作而调节经络气血的循行,进而达到预防疾病保养身体的作用[8]㊂2.2㊀ 与天地相参 的食养食疗道家饮食观始终贯穿着 人与天地相参 的理念,重视 天人合一 ,强调顺应自然的变化,实施 食养 和 食治 ,这种 天人合一 的饮食观与‘内经“三因制宜的原则是一致的[9]㊂因时制宜的季节观认为,四季有寒热温凉,食物也有甘辛咸苦等性味,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吃适应的食物,以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 当春之时,宜减酸益甘 [7]535(‘养老奉亲书㊃春时摄养“); 当冬之时 宜减咸而增苦 [7]538(‘养老奉亲书㊃冬时摄养“),四季当令之气比较旺盛,容易损伤所胜之脏,故应该适当调整饮食,如春少酸多甘扶脾,夏季多食辛味养肺气,秋季多食酸养护肝,冬季少食咸多食苦以养心㊂因人制宜的体质观认为,不同体质的人气血旺盛程度不同,抵抗疾病的能力也有差别,要结合多因素选择合适的食物来调理,同时饮食与体质是相互作用的,合理734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2021Vol.27.No.3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膳食可以提高人体的体质,若饮食不当可能使体质改变而发病[10]㊂不同体质的人气血旺盛程度和运化水谷能力不同,故临床要结合体质指导适宜的饮食,既要因食而养又要防止因食而病;因地制宜的环境观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身体: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 其民嗜酸而食胕 [2]80-81(‘素问㊃异法方宜论“),南方水多土弱而雾露聚,人们喜欢吃酸味及发酵的食物,故肉理致密,湿气聚集容易产生筋挛脉痹的症状㊂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由于所处气候不同㊁进食习惯有所区别,饮食的地域性偏嗜也会导致疾病地域性的差别,所以要根据所处的地方而调整不同的饮食㊂综上所述,饮食要考虑时间㊁自然环境㊁体质等多种因素,顺应自然的变化才能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㊂2.3㊀ 法天则地,顺应自然 的生活起居‘备急千金药方㊃养性序“曰: 故善养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㊂[11]488 养生要起卧有节,顺应自然,根据环境变化相应调整以达到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㊂道法自然的生活起居应该做到顺天时㊂‘素问㊃四气调神大论篇“曰: 春三月,此谓发陈㊂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㊂[2]8-11 春天万物生长,顺应事物的生发,情志要舒畅,不要损害肝气;夏天是生长最茂盛的时候,白昼也相对较长,需要晚睡早起,注意防暑;秋天天气肃杀㊁凄凉,要早睡早起;冬季天寒地冻,是万物收藏的季节,应将生气潜藏于内部,等待春天的来临;避外邪,‘素问㊃移精变气论篇“曰: 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2]82,远离邪气聚集之地是人类适应自然的另一种体现㊂ 凡人居止之室,必须周密,勿令有细隙,致有风气得入 [11]491 (‘备急千金药方㊃居处法“)㊂外感六淫是人体生病的外因,道法自然要做到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顺应自然的变化㊁及时增减衣物等;养精神,‘备急千金药方㊃道林养性“云: 至于居处 但令雅素净洁,无风雨寒暑之患乃佳㊂[11]489 居住的地方不要过于华丽,会让人起攀比之心,故宜简朴,能阻挡外界的风雨等即可,过度的欲望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不利于颐养天年㊂生长化收藏是自然界的固有规律,养生过程中要避外邪和养精神,提高自身修养,进而保持身体的健康㊂3 道法自然养生观的当代价值道 的自然属性在人而言是一种洞察内心的能力,在事而言是事物最初的状态,是事物产生的源头与本质㊂ 道法自然 不仅是对自然的适应,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心存敬畏就不会肆意妄为,随心所欲,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9-10(‘老子㊃二章“)㊂养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顺应自然,不凭主观而采取行动㊂养生要标本兼顾动静结合,内养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外避虚邪贼风,同时采取适当的导引术强身健体㊁凝神静气,使机体骨健筋柔㊁气血充足㊁精神内守,进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㊂要做到饮食有节,三因制宜,借五味养五脏;要起居有节,避寒暑,顺应自然的变化来摄生保健,使身体健康㊁心态平和㊂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㊂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㊁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㊂在健康中国2030与健康中国行动文件中,提及 要实施国民营养计划 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 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积极发挥运动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㊂中医道法自然养生观与这些内容不谋而合,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摄生保健,都应该少私寡欲㊁形神兼养,减少不良的生活习惯,使起居有常㊁饮食有节㊁情志适宜㊂通过效法自然,抱朴守静以达到一种接近虚无的境界,最终使人体达到 自然 的状态和 无为 的境界㊂道法自然虽然是道家的主要思想理论,但是对于中医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中医将其在疾病养生等方面发挥应用,在 人与天地相参 的观念下,通过 三因制宜 使人体达到一种阴阳平衡的状态,并借助其理念,进一步发展饮食疗法㊁顺时导引术㊁时间医学等,为中医防病治病提供更多的空间,为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贡献出中医的力量和智慧㊂参考文献:[1]㊀李聃,庄周.老子㊃庄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8.[2]㊀黄帝内经素问(梅花版古籍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44.[3]㊀段阿里,鞠宝兆.基于‘黄帝内经“中 天人合一 思想探讨四时养生[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11):2305-2308. [4]㊀陈怀民,王彤.浅论天人相应㊁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2):1293-1294.[5]㊀方春阳.中国养生大成[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6.[6]㊀灵枢经(梅花版古籍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85.[7]㊀鄢良.中华养生经籍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106.[8]㊀唐颐.图解彭祖养生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2-157.[9]㊀张兴发.道教养生方法精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4:129-143.[10]㊀张瑞,许玉龙,宋建平,等.1627例高校新生中医体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9):1233-1235.[11]㊀张印生.孙思邈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88-491.收稿日期:2020-04-13834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2021Vol.27.No.3。

三基讲义黄帝内经

三基讲义黄帝内经

致病临床表现 实热证: 高热、恶热、面赤、脉数 伴有: 口喝喜饮咽干口燥小便短赤
表现阳热之象
消灼煎熬阴津
易伤津耗气 火性炎上
壮火食气( 如气随津耗)
热太甚必耗气太多: 体倦乏力少气
火热蒸腾上炎, 致病后症状 面红目赤, 咽喉肿痛, 口舌糜烂,齿
每见头面五官等人体上部 龈肿痛, 吐血, 衄血等
热邪易 生风 “热极生风” : 燔灼肝经,损 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 伤阴液, 筋脉失濡养而生风 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
脉“气气不寒血化通性津,凝内不液滞寒通凝主:则减滞气痛,痛即退”经“,寒阳从不客中犯制于于客阴太生中于阳,焦关经下”脉虚节。:焦:一寒指痛:痹身内脘机腹尽/生体寒痛冷痹的阳痛病气甚理绞虚痛状弱态,温煦
寒¨则气2、收 邪
寒腠气理机闭收的敛塞性质。和致 痛
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寒袭肌表,腠理闭塞,卫阳被遏:恶寒无汗
《黄帝内经》 (一)
中医医院
病因
¨疾病
¨ 疾病,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六淫、七情、饮食营 养、劳逸等)作用下,出现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 络组织等功能、代谢失常,或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 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明显下降或丧失,稳 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并表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 (包含现代医学临床检测的各种微观改变)的异常生命 程。
导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组织功能异常的致病因素。(引 起内伤病的致病因素) ¨ ⑶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 又称继发性病因: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 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原因。 ¨ ⑷其它病因: 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5.《内经》病因概 论
㈠《内经》病因论述 ⒈《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 藏,以生寒暑濕燥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冬傷於寒, 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秋傷於濕,冬生欬嗽。 ” ⒉《素问· 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 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 居處,陰陽喜怒 ”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十九篇「四时气」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十九篇「四时气」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十九篇「四时气」.doc》本章论述了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指出针刺治疗时,要根据时令气候的不同,选择...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灵枢·四时气》揭密

《灵枢·四时气》揭密

《灵枢·四时气》揭密《灵枢·四时气》揭密第一小节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

注释:春夏秋冬的自然之气有温热寒凉的差异,这表明四时之气有浮沉升降的不同形式。

原文:百病之起,皆有所生。

注释:人气顺应天气,同样有浮沉升降的变化,而百病看起来似乎是由于天气的温热寒凉所造成,其实质则是人气未能顺应天气,其升降浮沉的程度超过了天气的限度。

这两句话点出了本篇的宗旨所在,盖主要介绍由自然气候(即外界致病因素)所引发的疾病及其治疗。

这也正是以《四时气》为本篇标题的原因。

原文:灸刺之道,何者为定?注释:既然人气是有升降浮沉变化的,同时针刺治病又须以得气为有效,于是就有一个恰当的针刺部位或者深度的问题。

那么,怎样的操作才算是最恰当的选择呢?“定”是位置确定、恰如其分的意思。

原文:歧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

注释:此言人气随自然之气变化而变化,故应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来确定人气的所在。

原文: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注释:这个“气穴”不是穴位的意思,而是指气的潜伏场所,也就是人气的所在部位。

既然人气的高低深浅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那么就应该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针刺位置和深度。

从理论上讲,全身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以及自皮肤表面到骨骼表面本来都是可以施加针刺的范围,这便给人一种不固定的感觉,“得气穴为定”就是给出一个确切的固定位置的意思。

那么,如何根据四季的变化选择恰当的“气穴”呢?下面便是具体说明。

原文: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

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

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荣,必深以留之。

注释: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是古人对大自然最直接、最深切的感受。

因此在古人心目中,四季就是大自然的本质。

《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然而由于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所以也可看作是大自然的子女,既然如此,则子女与父母之间必然存在生理上的相似性或一致性,便谓之“肖”,肖即像也,此即古人又称子女不类其父母者谓之“不肖”的原因。

《灵枢·四时气》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四时气》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四时气》原文|译文|要点《灵枢·四时气》出自《黄帝内经》。

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主要讨论了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指出针刺治疗要根据时令气候的不同,选择适当的穴位,掌握进针的深浅和手法等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灵枢·四时气》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歧伯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

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荣,必深以留之。

温虐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肤胀,为五十痏。

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

皆卒刺之。

徒□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必坚。

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尽乃止。

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骨为干。

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疠风者,素刺其肿上。

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

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

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

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煄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取三里以下。

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原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内容】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
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黄帝曰:有时有反者何也?
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黄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

顺者为工,逆者为麤。

黄帝曰:善。

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愿闻其数。

岐伯曰: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

黄帝曰:愿闻五变。

岐伯曰: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

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

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
味甘。

肺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秋,其日庚辛,其味辛。

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

是为五变。

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
(《医部全录》注曰:缺岐伯曰。

)脏主冬,冬刺井。

色主春,春刺荥。

时主夏,夏刺输。

音主长夏,长夏刺经。

味主秋,秋刺合。

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六输?
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黄帝曰:何谓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愿闻其故。

岐伯曰:病在脏者,取之井。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

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

是谓五变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