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记叙文、小说阅读考点梳理
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复习16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含答案)
![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复习16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4bbb0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6.png)
专题十六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知识点讲解考点一、内容梳理及概括1.常见题型(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情节发展、情感变化……)(2)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填空。
(3)文章的情节为什么将……安排成……(4)……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依次概括。
2.答题思路(1)从文章的线索入手一篇文章的材料要按照某种“依据”组织起来,这种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通常称为线索。
围绕文章线索,即可梳理出行文的思路。
寻找文章线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以时间为线索。
这类线索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
如《故乡》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事情发展顺序,连缀成文。
②以事件为线索。
如《社戏》一文,是以看社戏为线索,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以某物为线索。
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某人为线索。
在这类文章中,某人往往是贯穿全文的人物,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
如《孔乙已》中的“我”。
⑤以见闻为线索。
《故乡》就是一例。
小说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描述农村的破败及闰土、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⑥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生活。
⑦以感情为线索。
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
(2)从段意、层意、句意入手①梳理全文的思路,要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②梳理文章局部的思路,比如某一段的思路,从理解句意入手,在段落内划分层意。
(3)从标志词入手①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
②抓住地点转移的词语。
③抓住特殊词语。
表示并列关系的“第一”“第二”“第三”;表示承接关系的“首先”“其次”“最后”;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而且”;表示因果关系的“因此”“所以”“由此看来”等。
高考小说和散文阅读知识梳理
![高考小说和散文阅读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4b4d1fc2cc58bd63086bd12.png)
高考小说和散文阅读知识梳理【小说备考】(一)情节结构安排模式:(1) 摇摆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使小说读起来引人入胜。
《清兵卫的葫芦》(2) 结构上延迟——(《牲畜林》)“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与“三打白骨精”)(3) 欧·亨利式。
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产生戏剧性效果。
(4) 蒙太奇式。
或叫“镜头组合式”。
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
(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的效果,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5) 独白式。
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6) 倒叙式。
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经过的一种结构方法。
这种结构既有倒叙的往事的回叙,又有顺叙的线的延伸。
(7) 留白式。
留白式的结构,注重的是叙述的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8) 抑扬式。
“扬”是主体,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
或者相反。
用这种方法,造成鲜明对比,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更突出主旨。
(9) 误会法,巧合法(10) 双线结构。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马兰花》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11) 设悬念: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12) 埋伏笔,做铺垫: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做好铺垫,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知识清单11 记叙文(小说、散文)中考考点
![知识清单11 记叙文(小说、散文)中考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2a7b3a4afe04a1b171de38.png)
一、记叙文知识点1.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第二人称: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一般多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的交流。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采用综合表达的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主要方式是叙述,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通常起到点睛作用。
二、散文知识点1.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它同小说相比,同样写人记事,但人物不求典型,故事不必完整;它同戏剧相比,同样讲究语言的精练,但不受时空限制,而靠优美的语言取胜;它和诗歌相比,同样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不受节奏韵律的限制,不是诗,却有着诗一般的意境。
因此,散文是一种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的“美文”。
散文形散而神聚。
我们把散文的取材叫做“形”,把作者的感悟叫做“神”。
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
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散文的线索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
2024年某年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考点的归纳总结
![2024年某年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考点的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eeb3fe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6a.png)
2024年某年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考点的归纳总结2024年某年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的考点归纳总结如下:
1. 主题意义理解:阅读理解文中的主题意义,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散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语言运用理解:理解散文中的隐喻、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推测其含义和作用。
4. 人物形象描写:理解作者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并推测其影响和作用。
5. 语气态度分析:分析散文中的语气态度,包括感慨、赞美、嘲讽等,理解作者对所述事物的态度和情感。
6. 上下文推测:通过上下文推测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从而加深对文中内容的理解。
7. 修辞手法鉴赏:鉴赏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理解其美感和修辞功效。
8. 文章体裁辨析:通过阅读散文,了解散文的种类和特点,如记叙文、议论文、描写文等。
9. 语篇连接分析:分析散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联关系,理解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流畅性。
10. 背景知识运用:根据散文中提到的相关背景知识,推测故事的背景、时代和环境,加深对文中内容的理解。
总之,以上是2024年某年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的主要考点归纳总结。
学生在复习时应注重理解文中的主题意义、分析文章结构、掌握修辞手法和推测人物形象等,提高对散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散文和小说的考点知识
![散文和小说的考点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ed312647fd5360cba1adb8d.png)
散文阅读(一)、散文阅读的考查内容: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3.根据要求提取信息;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5.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6.结合实际谈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二)、考点类型:1.整体感知,理情节,明主题2.品词语,体会作用3.抓修辞,赏析语言4.段落作用5.紧扣本文,拓展研究。
(三)、散文阅读知识一、散文的概念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狭义的散文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二、散文的分类散文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1、叙事散文以记人写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借景抒情、寄景于情4、哲理散文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
三、散文的特点内容上:作者把自己的生活感悟或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叙事、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本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激发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四、散文阅读的基本要点1.把握散文结构2.理清散文脉络(梳理线索和思路)3.感悟散文意境4.概括散文主题5.品味散文语言6.体会作者情感(抒情)7.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8.散文的表现手法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咏物类:托物言志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9.注意联想与想象10.领悟以小见大。
小说阅读(一)、小说阅读的考查内容:1.把握故事情节2.理解典型环境3.分析人物形象4.挖掘小说主题5.品味经典语言6.领会写作技巧7.畅谈阅读感受(二)、考点类型1.分析人物形象2.梳理情节,理解概括3.赏析句子4.体会环境描写的句子5.分析小说题目的作用6.个性化解读,感悟启示。
中考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知识点整理大全
![中考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知识点整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304be5abcd126fff6050b06.png)
一、记叙文知识点整理一: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叙事线索:(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⑥地点变换2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紧密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4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二:描写及其作用A描写的几种形式(1)描写角度: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3)描写方式: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5)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B、几种描写的作用①肖像(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记叙文(散文、小说)知识、考点一览表
![记叙文(散文、小说)知识、考点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24540378caaedd3383c4d3e8.png)
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种类: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等。
突出事物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语言富有变化和幽默感;可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突出人物形象,展现景物特征。
侧面描写
又叫间接描写,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与正面描写结合,可使被描写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显明突出。
抒情
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深化作品中心思想,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直接抒情
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抒发自己的感情。
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引起丰富联想。
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增强语言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情感,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高度概括,易于记忆;读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美感。
记叙文(散文、小说)知识、考点一览表
考点名称
知识名称
定义概念
特征或作用
一
一条线素贯始终
故事情节有特征
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和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俗话说:“彩线串珍珠”,“彩线”就是线索,“珍珠”就是材料和故事。它可分为物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事线,或明线和暗线。
【高考语文】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98c3bf24b35eefdc9d33331.png)
【高考语文】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常考题型: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
或者“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文段中事例的概括: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可用这样的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考点二:品味题目常考题型:①为什么以此为题?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
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
答题技巧:(1)先看题目本义: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2)再思考深层含义:中心(主旨):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3)最后分析其效果: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内容上、主题上、线索、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中心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考点三:记叙线索及作用常考题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答题技巧: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等。
线索判断技巧:A看题目,B看议论抒情句,C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中考现代文阅读整理大全——文体知识梳理(超详细)
![中考现代文阅读整理大全——文体知识梳理(超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9e19ac7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1.png)
中考现代文阅读整理大全——文体知识梳理(超详细)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一、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1.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描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具体形式有小说、散文、寓言童话、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记叙文的主要特点: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蕴含在材料之中,通过人、事、景、物表现出来。
(*所以阅读理解就是在对各文体知识充分掌握的条件下,阅读文本并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对应的作者感情和中心思想;切忌主观臆想,胡乱猜答。
)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题型链接:主要作用是概括故事情节和文章主要内容。
3. 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顺叙、插叙、倒叙。
顺叙(时间顺序、地点转换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例《紫藤萝瀑布》《藤野先生》插叙(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另一件事情)作用:交代了......的内容(解释了......的原因)对主要人物和情节起衬托、补充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紧凑且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例《背影》中插入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
倒叙(开头部分将故事的结局或高潮交代)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可读性。
4. 记叙文常见线索(贯穿全文,串起文章内容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人物或情感;其作用是为了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并把握文章主旨)题型链接:题目的作用(标题作为文章线索);填空链接和填写表格题。
①时间推移线,如《最后一课》②地点转换线,如《藤野先生》“我”的活动地点③人物线《我的叔叔于勒》④事件发展变化(明线)⑤情感发展变化(暗线)如《雪一化就有了路》⑥实物线索《羚羊木雕》5. 记叙文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建议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受不同人称的作用)①第一人称作用: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情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点考点汇总
![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点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7929bc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0.png)
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点考点汇总2)设置悬念、渲染气氛、埋下伏笔、为后文做铺垫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发展成为必然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呼应前文或题目、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使文章结构前后严谨等作用。
在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等作用。
在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表现或烘托人物的形象、性格、心情,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等作用。
句子的作用也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包括中心句或点睛句、情感句、引用句或文学性强的语句等。
这些句子可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直抒胸臆、营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等作用。
总之,句子或语段在文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联系结构、表情达意等方面,为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提供支撑和补充。
关系。
2)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性格等方面的特征。
3)反映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社会风貌等。
4)营造一种社会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九、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技巧,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这些手法可以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1、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十、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通过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记叙文、小说、散文的共同特点考点汇总
![记叙文、小说、散文的共同特点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0df05e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a.png)
记叙文、小说、散文的共同特点考点汇总
- 描述性语言:记叙文、小说和散文都使用描述性语言来描绘
场景、人物和事件。
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作者能够让读者身临
其境,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和情感。
- 叙事结构:这三种文体都有明确的叙事结构,包括开头、引子、和结尾。
通过恰当地构建叙事结构,作者能够将读者的注意力
引向关键情节,并创造出紧凑、连贯的故事线索。
- 人物塑造:记叙文、小说和散文都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展示
他们的特点、情感和经历。
作者可以运用对话、动作和思想等方式,使人物更加生动立体,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 主题探索:这三种文体都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探
索各种主题。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传达他们对于生活、人性、情感等主题的理解和探索。
- 符号象征:记叙文、小说和散文常常使用符号和象征手法来加深故事的意义和表达。
作者通过隐喻、比喻等手法,使故事更富有象征性和哲理性,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和解读。
- 情感表达:这三种文体中,作者往往会用心灵的感知去表达内心情感。
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写和对事件背景的渲染,作者能够把情感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 文学技巧:记叙文、小说和散文都运用了各种文学技巧,如比喻、拟人、对仗等,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这些技巧能够提升作品的品质,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上是记叙文、小说和散文共同具有的特点考点的汇总。
这些特点帮助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其中的故事与感受。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2897b635901020207409c89.png)
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文章体裁=文体1、按表达方式划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2、按文学作品划分: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12、排比、对比、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3(巧设)悬念、联想、想象、象征、铺垫、渲染、烘托、、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叙议结合、伏笔照应、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虚实相生(结合)、由实入虚、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运用典故等。
一.基本知识:1.记叙文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一般要综合运用五种表达方式(描写、叙述(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缺少的。
(1)正确辨别五种表达方式:A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B记叙: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C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E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用来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散文记叙文、小说阅读考点梳理
![散文记叙文、小说阅读考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c8e38c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9.png)
散文记叙文、小说阅读考点梳理-散文(记叙文、小说)阅读考点梳理一、内容及中心的概括【答题方法】1、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中心句、总结句;2、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相关信息。
(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考点一】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答题技巧】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
【考点二】概括层意(段意)【答题技巧】1、摘句法: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记叙了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抒发了什么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面三刀个以上的主要内容,把要表达的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总的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考点三】概括文章主旨【答题技巧】1、掌握概括方法: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
2、注重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二、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与作用【常见考点】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句子或语段的意义和作用【考点剖析】1、含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或句子或段落的本义和特殊含义、言外之义、深层含义。
2、作用:(1)内容上:①开篇点题②设伏笔、作铺垫;③深化中心;④点明主旨;⑤表达感情;⑥表现人物的特点等作用。
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十大考点汇总及规范答题格式
![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十大考点汇总及规范答题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66f6fd9f852458fb770b56f6.png)
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十大考点汇总及规范答题格式十大考点1、叙述特点(人称、视角、顺序、腔调、描写手法)2、语言特点(修辞、句式、用词、语言风格)3、描写特点(描写角度、描写手法)4、情节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5、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6、首段、尾段的作用7、标题的作用(悬念、写作对象、线索、突出主题、突出人物形象)8、物象的作用(对结构、内容、主题、人物形象的作用)9、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
)10、赏析画线句(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对象特点、人物感情)“叙述特点”答题要点:1、叙述人称2、叙述视角3、叙述腔调4、叙述顺序5、叙述手法(描写角度和描写手法)注重细节描写叙述人称:我、你、他(她)第一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所以叙述真实、自然、亲切。
第二人称的好处——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对话或抒情,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如果用于物,会有拟人化效果,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的好处——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使叙述能够客观地展现生活,而且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其不足之处是叙述缺乏亲切感,易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叙述视角——有限视角和无限视角有限视角是当事人自身在叙述,叙述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去叙述,因为是第一人称叙述,所以叙述者所知有限,有利于为作品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
无限视角是旁观者在叙述,也叫全知式视角或上帝视角,因为是第三人称叙述,所以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叙述者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所知,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叙述腔调——即叙述风格,指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
叙述腔调能够烘托叙述者的形象,奠定作品的感情基凋。
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插叙——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文体知识梳理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文体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9886a09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a6.png)
文体知识梳理因素类型看法及作用示例记叙文时间、地址、人物、事件的因由、经过、结果(有助于解析文章的构造,理清事六因素件发生、发展的脉络,既而正确掌握文章的要旨)往常描述人物的容颜、行动、心理、语言和人写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鲁迅《藤野先生》物的形象,反应作品的主题。
按写作内容分叙事写景以表达事件为主,侧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经过事件表述来表现作品的主题。
以描绘光景为主,经过描述光景,寄望感情,表现主题。
沈石溪《斑羚飞渡》《春》《济南的冬天》状物以写物为主,经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望作者的理想。
王鼎钧《那树》依据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先后次序来写,分为准时间次序叙事、按地址变换叙事、按事情内在逻辑联系叙事。
叙事自始自终,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正叙鲁迅《藤野先生》记叙文倒叙把故事的热潮或结局提到前方,再按故事发生、发展次序来表达。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故事情节波涛起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次序叙事时临时中止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朱自清《背影》,插叙关的另一件事。
对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起衬托、增补的作用,能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构造紧凑开篇点题以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又跌荡多姿。
单行的追想。
补叙叙事结束时,增补交代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
起增补交代的作用,使行文严实;令人物形象更丰满;使中心更突出。
《智取生辰纲》最后一段对这一故事作了一个总结。
用“我”来记述。
表达和蔼自然,能自由地表第一人称达思想感情和浸透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鲁迅《孔乙己》真切生动之感。
记叙文人称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表达。
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怀性和和蔼感,便于感情沟通。
魏巍《我的老师》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第三人称过告诉读者。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应形式魏巍《我的老师》比较灵巧自由。
中心人物以人物为线索,连缀故事环节。
鲁迅《孔乙己》记叙文线索中心事物以事物为引子,串连事件内容。
完整版)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
![完整版)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5fa0db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2.png)
完整版)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部分适合小说诗歌)一、熟悉文体第一类:记叙性散文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单介绍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地叙述人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第二类:状物性散文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
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描写物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也叫哲理散文。
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二、储足知识1.表达方式①叙述的技巧: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②描写的技巧: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主题。
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也适用诗歌赏析):注意景物描写的层次,远景近景、高景低景相结合;动景和静景的结合或衬托;绘声绘色;运用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景等。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高考小说散文阅读知识梳理
![高考小说散文阅读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98f8fb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f.png)
高考小说散文阅读知识梳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与“四要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而在实际的考查过程中,“人物”和“情节”是最常见的考点,“环境”考查相对少点(其作用多为烘托人物、凸显主题),我们还要再加一个鉴赏要点——“主题”。
也就是说,鉴赏小说,牢牢抓住“四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这是高考小说鉴赏的最核心概念,看上去四个名词而已,实则“百变不离其宗”。
做所有的小说题,都要自觉地关联到这“四要素”。
比如解释词语意思,解读句子含义,分析语段作用,鉴赏艺术手法,分析语言风格,探究小说特色,都可能与“四要素”关联。
如果我们去认真做全国卷历年小说题,答案设置角度往往和这四个角度相关,哪怕答案字面上没有点明。
而我们在答题时,也应该优先考虑从这几个角度作答。
比如,2014年全国乙卷的《古渡头》(叶紫)第4小题: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难度系数:0.2110,人均仅1.6分左右,很难的一道题)参考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不难看到,答案③④小点有关人物和主题。
①小点,实际上有关情节和人物,②小点也关乎人物和主题。
再比如,2015·全国卷乙卷《马兰花》: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难度系数0.433)第二问参考答案: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
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散文小说)阅读记叙文基础知识梳理复习与习题
![(散文小说)阅读记叙文基础知识梳理复习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77c8fcfaeaad1f346933fd4.png)
记叙文一、记叙文的定义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的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六要素要交代清楚,但有时候也可省去一些,因为这些要素不用交代清楚,读者也能明白文章的内容。
记叙文的六要素的考查常以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种类型的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内,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时,要删去次要信息。
三、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
从类型上看,记叙文的线索可分为“人线”“物线”“事线”“情线”等多种形式。
例如:人物线索——《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事物线索——《记一辆纺车》;事情线索——《一件珍贵的衬衫》,等等。
四、记叙文的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以下几类:1.顺叙: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
2.倒叙: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
作用:开篇设疑;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作用:对原有材料进行补充,突出中心;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立体。
五、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角度展开叙述。
好处(作用):便于直抒胸臆,使读者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用“他、他们”的旁观者身份口吻叙述。
好处(作用):叙述不受限制,比较自由开阔。
散文(记叙文、小说)阅读考点梳理
![散文(记叙文、小说)阅读考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a6d8579ed1f34693daef3e6e.png)
散文(记叙文、小说)阅读考点梳理一、内容及中心的概括【答题方法】1、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中心句、总结句;2、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相关信息。
(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考点一】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答题技巧】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
【考点二】概括层意(段意)【答题技巧】1、摘句法: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记叙了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抒发了什么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面三刀个以上的主要内容,把要表达的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总的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考点三】概括文章主旨【答题技巧】1、掌握概括方法: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
2、注重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二、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与作用【常见考点】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句子或语段的意义和作用【考点剖析】1、含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或句子或段落的本义和特殊含义、言外之义、深层含义。
2、作用:(1)内容上:①开篇点题②设伏笔、作铺垫;③深化中心;④点明主旨;⑤表达感情;⑥表现人物的特点等作用。
(2)结构上:①总领下文;②承上启下;③总结上文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记叙文、小说)阅读考点梳理一、内容及中心的概括【答题方法】1、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中心句、总结句;2、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相关信息。
(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考点一】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答题技巧】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
【考点二】概括层意(段意)【答题技巧】1、摘句法: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记叙了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抒发了什么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面三刀个以上的主要内容,把要表达的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总的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考点三】概括文章主旨【答题技巧】1、掌握概括方法: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
2、注重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二、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与作用【常见考点】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句子或语段的意义和作用【考点剖析】1、含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或句子或段落的本义和特殊含义、言外之义、深层含义。
2、作用:(1)内容上:①开篇点题②设伏笔、作铺垫;③深化中心;④点明主旨;⑤表达感情;⑥表现人物的特点等作用。
(2)结构上:①总领下文;②承上启下;③总结上文的作用。
【答题格式】内容:概括内容,反映人物情感,为下文……情节做铺垫)结构:①首: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②中: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③尾:照应开头(上文)【补充】句子、段落结构上的作用1、记叙文开头句子、段落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2、记叙文中间句子、段落的作用:(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3、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近来常考此类题目,多多关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注意:不管是句子还是段落,答题时一定要先概括内容,然后再用术语答题。
)三、表达方式及作用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考点一】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答题模式:本段(本句)运用了……表达方式。
记叙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或深化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中的抒情的作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引发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考点二】描写及作用1、肖像、神态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为下文作铺垫。
(注意:外在美有时候还反映内在美)2、语言、行动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环境描写及作用答题模式:自然环境(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的……(心情)情感(4)展示人物……性格(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渲染……环境气氛。
(3)衬托人物心情(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细节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考点三】其他描写作用1、描写角度: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
答题模式:衬托、突出……特点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答题模式: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3、描写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答题模式: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4、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
答题模式:以动写静,生动形象,较好地写出了……的特点。
四、表现手法及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像、象征、对比、拟人、夸张、衬托、渲染、烘托、象征、讽刺、伏笔、铺垫、留白、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前后照应、抑扬结合(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借景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讽刺手法等。
1、象征: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而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作下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
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作用: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7、伏笔和铺垫:伏笔是指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揭示或暗示;铺垫是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作用: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常见题型】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1、了解象征等常见的表现手法;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五、结构层次分析1、记叙顺序:所谓记叙的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
2、文章线索:以……为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人物线索、物品线索、感情线索、事件线索、时间线索。
3、结构层次:划分层次的方法有(1)以写事为主的文章:①按时间先后;②按地点转换;③按发展阶段。
(2)以写人为主的文章:①按成长阶段;②按地点变换;③按性格特征变化;④按感情变化。
(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①按空间变化;②按时间变化【答题技巧】寻找线索的几种技巧:1、注意题目;2、注意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反复出现的事物;3、注意议论抒情的句子。
划分层次的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答题模式】(一)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文章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完整,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叙述……,后叙述……,强调结局,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结构完整,首尾照应;情节曲折,富于变化,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文章穿插叙述了……(概括插叙内容),解释……的原因,补充主要事件,使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丰富;衬托主要人物可以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突出中心;使文章内容更加紧凑。
(二)文章线索:文章以……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三)划分层次: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冻死式)来划分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过渡照应:句子(或段落)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1、对上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最后都要加上“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六、语言的赏析【考点分析】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头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
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6、从语言的特点鉴赏。
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