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康平教师进修学校:初中历史教研员:宋学杰
在新课程中,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习、感悟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史料,使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图片、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掌握,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一史料的主要类型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其一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之二分法(以下简称二分法),其二为实物、文献、口传之三分法。教学中的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图画型史料、数据型史料三大类。
二.史料运用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史料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能力
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显然,运用史料是使学生学习去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直接去运用各种一手和二手的史料。当然,这并不涉及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的层次,只是使学生借着某些运用史料的特定练习,学到历史学家的一些态度和方法。
从历史研究的程序来说,史料在史学中的地位体现为先有史料而后有论点。史家每叙一事,每提出一个论点,都必须于史有据,信而有证。《课标》的“课程目标”“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和“内容与要求”提出的培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学科能力要求皆指向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与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史料的基础上对
史料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从而掌握了解历史的一般方法。
(2)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也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人和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种推理学问。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就在于为已提供的历史事实提供例证,传输历史事件的真实感,促进学生神入历史,感觉当时的历史环境,触摸到历史人物的脉搏,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
三、史料教学的主要方式
1.展现叙述与证据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提问形式是:“在这段资料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据来说明……”“从这段(些)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史论结合,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例如: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
2.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
3.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作比较。
4.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
5.对同一事件之不同的历史论述加以比较。
6.选出一个主题,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推演,找出自己的结论。
7.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带来的问题,并用他自己的方式处理。
四、史料收集的主要方法
1.从历史著作中收集史料
我们要直接从原始资料中搜集史料有很大困难,因此只有平时有意识读一些专业性比较强、史料引用比较多的著作,从中搜集我所需要的史料。尤其是近年来,从整体史构建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文明史构建的《世界文明史》《中华文明史》、与国际合作相关的《大国崛起》的解说题、从现代化史观构建的著作。
2.从教学杂志中收集史料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教师的手边都会有几种历史教学类的期刊,多数期刊都会刊登优秀案例。通过这些优秀案例,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同仁先进的教学理念、巧妙的教学设计,还可以把案例里面的史料摘录下来,为我所用。我手里每年都订了《中学历史教参》《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这些杂志上能比较贴近中学实际地介绍史学研究前沿的一些成果、有大量素材可以使用,更有不少思路可借鉴。(如去年一诊的晚清三新政题,还有其它的一些期末题、单元题)还有《高中政史地》《高中历史》等杂志均可用。
3.从历史试题中收集史料
现在考试对史料越来越重视,材料题也越来越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各种复习资料也因此挖空心思更新史料。由于考点都是对应课本的知识点,这些史料自然可以服务于课堂教学。并且,这些史料又体现了命题人的思路,对锻炼学生的思维是最合适不过了。
① 4.从网上按主题收集史料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材料,为我所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人民教育网等上有大量的新题可以选用或改编;按关键词输入百度搜索可能设计图片材料题。
五,史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广为应用的时间还不长,一线教师对史料教学的目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教师在使用方法上还不够娴熟,因而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史料运用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出现有效性偏低甚至无效的现象。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1、史料运用只是招牌,学生未能从中获取任何史学方法和历史学科能力;2、史料堆砌,与主要历史知识关联不紧密;3、史料有误,给予学生错误信息,构建了错误的历史情景。细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史料运用不充分
在学习中,“论从史出”大致有以下步骤:研读史料,辨析史料,提取信息,
论从史出。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也应遵循这几步进行,某一步不到位即会导致史料运用不充分。不充分的具体表现为:引导学生研读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史料理解不透,也就谈不上辨析史料的可信度,更谈不上提取有效信息,史论或问题的结论也只能由教师得出,这样的情况致使史料运用成了招牌,走形式而已,学生无法从中获取《课标》中所要求的“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历史学科能力。
2、 史料失真失准
史料从内容上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两大类,从表现形式上分为文字、实物、口碑三大类。因为史学研究是依据史料进行的,因而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史学研究首选的是直接史料,间接史料运用则要多方印证。
现代信息技术为查找历史资料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弊端。网络上所提供的史料多为转手的间接史料,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都需要考证,但一线历史教师受时间和阅读面的限制,对网络上查到的史料不进行考证而直接使用,时常会发生史料有误的现象。此外,别人论文或资料中转引的史料也应考证,多次转引容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