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第8课《论教养》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精选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精选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精选教案范文3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精选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精选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同学们,一张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个,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方法,可能是沿对角线剪,可能是只剪一个小角,也可能是弯曲着一个角剪……)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罗迦8226;费8226;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论教养》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论教养》精品教案

8.论教养教学过程教学反思8论教养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论教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论教养

8 论教养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第8课《论教养》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第8课《论教养》教案
(3)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教养原则;
(4)针对不同场景,灵活运用文明礼仪,提高交往能力。
举例:
-在讲解教养内涵时,通过对比分析教养与礼貌、礼仪的区别,帮助学生准确理解;
-在分析作者观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模拟实践,学会在不同情境下运用教养原则;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教养的定义和重要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教养与礼貌、礼仪的区别。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教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教养在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观点分析、讨论交流、实践应用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们认识到教养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教养习惯。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第8课《论教养》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理解教养的内涵,认识到教养对个人品质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作者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3.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文明礼仪,提升自身教养;
4.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共同探讨教养问题;
5.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对教养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运用。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着重强调了教养的定义和重要性,并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教养与礼貌、礼仪的区别。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难点内容时仍存在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采取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论教养 利哈乔夫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论教养  利哈乔夫

8*论教养利哈乔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归纳本文中心论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教养的真正内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理清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如何才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的视频。

〔画面:公共场合大喊大叫;随地乱扔垃圾;从公共花圃中剪折花朵,把共享单车占为己有……〕在播放的过程中,我看到有的同学皱起了眉头。

视频中出现的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可能也遇到过,相信你们都对这些现象很反感,都会认为视频中的这些人是没有教养的人。

那什么样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呢?怎样做才是有教养呢?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政治家、学者、作家和文艺理论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924年,进入彼得格勒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进入彼得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曾参加过惨烈的彼得格勒保卫战。

1946年到1953年,任彼得格勒大学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涵.养(hán)恪.守(kè)汲.取(jí)(gān’gà)积淀.(diàn)箴.言(zhēn)尴尬..彬.彬有礼(bīn)大发雷霆.(tíng)矫.揉造作(jiǎo)絮.絮叨叨(xù)(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8课《论教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8课《论教养》教学设计

《论教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中心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我提问,通过文本的解读,自我解答,提高问题探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教养的真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难点】理解教养的本质,并从中懂得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辅助】多媒体平台 1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新课导入“孩子,我可以允许你不优秀,但不可以你无教养。

”很多有智慧的家长对孩子这样说。

“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

教养是表现在个人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谈教养》的文章,领会作者对教养的看法和认识,以及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二.作者简介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疏通字词。

贸(mào)然:轻率的样子。

指遇事不经深思熟虑,随便就决定做法。

涵(hán)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kè)守:谨慎而恭顺地遵守。

自持:自我克制和把持。

汲(jí)取:吸取。

遵循:遵从;依照。

8 论教养(名师教案)【九上部编语文】

8 论教养(名师教案)【九上部编语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8 论教养【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教养”的真正含义,受到思想教育。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运用大量生动事例加以论证的方法,培养自主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温故知新1.导入析题(1)导入。

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

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道德。

”美国文学家爱默生说:“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哪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2)析题。

齐读课题《论教养》,思考: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预设:从“论”字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议论文。

(在此处可引导学生回顾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论教养”也可以看作这篇文章的论题。

师: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论题是论点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开始本课的学习。

2.作者简介课件出示: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政治家、文艺理论家。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快速破题,回顾勾连前文所学,运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在新的语境中自主解读,学会思辨。

二、自主阅读,勾画批注1.聚焦旁批师: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几处旁批?其中哪几处旁批与文章体裁有关?哪几处旁批与文章内容有关?你还有哪些疑问?预设:编者在《论教养》中标注了七处旁批,其中两处直接点明本文的文体,五处与文本内容的理解有关。

2.自主读悟(1)辨析字音,积累字词。

学生自主阅读,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57“字词清单”)。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3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3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3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

文章语言优美,论述深刻,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和教育意义。

本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章主旨,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中等难度的文章。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式和词语,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教养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案例收集;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是教养?为什么说教养对一个人很重要?”2.呈现(15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如:“教养”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文章是如何论述教养的重要性的?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例如:讨论身边是否有缺乏教养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写作或回答问题。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2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2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2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

本文主要通过作者对教养的见解,引导读者思考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

文章语言简洁明了,观点鲜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们在学习本文时,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但部分学生可能在文中某些难懂词语和句式上存在理解障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如何分析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培养良好的教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分析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给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案例、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词,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教养?为什么说教养很重要?”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否具备良好的教养,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论教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论教养

8 论教养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8课论教养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8课论教养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8课论教养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8课《论教养》教案: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教养的定义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b.掌握有关教养的礼仪规范和日常行为准则。
c.学会尊重他人,提高自身教养水平。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教养的体现,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教养的定义和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教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教养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教学难点
a.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教养知识,提高自身教养水平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实践活动,以加深理解和应用。
-举例:通过设定不同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模拟展示有教养的行为,如在学校、家庭、公共交通等场合。
b.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
-细节2:分析教养对人际关系和谐的作用。
b.常见的教养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细节1:列举不同场合下的基本礼仪要求。
-细节2:介绍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如排队、礼让等。
2.教学难点
a.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教养知识,提高自身教养水平
-细节1: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细节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教养行为。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论教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论教养

8 论教养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论教养》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论教养》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论教养》⼀⽂通过列举众多“有教养”及“⽆教养”的现象,深⼊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启发我们思考教养的真谛,⾃觉做⼀个有教养的⼈。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课《论教养》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

过程与⽅法 1.在快速⾼效的默读中,把握⽂章的结构,理解⽂章的思路,了解议论⽂中常⽤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法。

2.体会本⽂语⾔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活中的重⼤意义,⿎励学⽣争做⼀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的⼈。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紧扣中⼼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事实论证的⽅法。

2.理解观点和⽀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知识”这⼀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具】 教学PPT,朗读⾳频 【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趣味导⼊ 同学们,⼀张⽩纸有四个⾓,假如你把它剪掉⼀个,它还有⼏个⾓?(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法,可能是沿对⾓线剪,可能是只剪⼀个⼩⾓,也可能是弯曲着⼀个⾓剪……)可见,⽣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

”每⼀种事物从不同的⾓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我们⼀起来学习⼀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谈创造性思维》。

⼆、知识卡⽚ 1.作者档案 罗迦·费·因格,1948年⽣,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当头棒喝》等著作。

“真正快乐的⼈们是⼉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部分⼈”是他的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论教养》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论教养》优质教案

8*论教养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经常听见有人在骂:“你真是没教养!”那么,教养是什么呢?教养来自哪里?体现在哪里?教养,离我们有多远呢?教养和礼貌、教养和风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今天,我们就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去一探究竟。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进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在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生难字词(1)字音彬.彬有礼(bīn)贸.然(mào)涵.养(hán)恪.守(kè)矫.揉造作(jiǎo) 箴.言(zhēn) 絮絮叨叨....(xù xù dāo dāo)(2)词义【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恪守】严格遵守。

【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把弯的弄直。

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课文中作者认为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明确: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2.课文中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明确: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8《论教养》 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8《论教养》 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8论教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了解文中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中,要借助于学生世界观刚形成的良好契机,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并用文章的观点指导学生的言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举例论证时举例加分析的具体论证思路。

课时安排2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养体现在和家人亲朋的交谈及其言行当中,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二、合作探究(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一个人有教养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2.第二部分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对比来写,有利于突显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

尤其是在列举了大量事例和现象后,让读者在对比中了解了“有教养”是怎样的表现。

3.第13自然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接下来又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批驳的错误观点: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作者先提出了一个正确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然后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

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

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4.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引出关于风度的话题。

接着说明风度的缘起,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应遵循的准则。

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8《论教养》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8《论教养》教案

8、论教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论证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握议论文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树立“有教养”的意识,做一个优雅有风度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举例论证时举例加分析的具体论证思路。

教学准备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

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道德。

”美国文学家爱默生说:“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哪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二、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恪.守(kè) 箴.言(zhēn) 自吹自擂.(léi)允.诺(yǔn) 妨碍.(ài) 矫.揉造作(jiǎo)愚蠢.(chǔ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积淀.(diàn) 谚.语(yàn) 大发雷霆.(tíng)(2)解释下面的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把弯的弄直。

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精品教案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精品教案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苏联著名作家和文化活动家萨哈罗夫。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养的重要性,通过对比有教养和没有教养的人的行为表现,强调了教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文章语言优美,论点明确,适合中学生阅读和讨论。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论证类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本文的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观点,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读。

此外,学生对于教养的内涵和外延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纠正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难点:深刻理解教养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如何将教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教养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以便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解读。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板书。

3.教学设计: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是教养?为什么说教养对一个人很重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出本文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背景,然后让学生阅读文章,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论教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论教养》教学设计

《论教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论教养》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第8课,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全文通过对“教养”和“优雅风度”的谈论,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语言浅显易懂,内涵深刻,启发我们思考教养的真谛,自觉地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文章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值得中学生一读,也值得师生共同探究。

学情分析《论教养》一文的语言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在自读时,对内容的理解并不难,但是要想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概括作者的中心论点,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学设想: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书上已经给了部分旁批,设置了几个较基础的问题,课后也给了较详细的阅读提示。

但本篇文章篇幅长,学生缺少自主学习议论文的能力。

所以我主要采用课前预习,学生自我提问,课上自主探究合作、质疑答疑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本文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利用现有教材内容,启发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目标1.能找出本文中心论点,理清论点和论题的关系。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作用。

3.理解教养的内涵与意义,思考教养的真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4.调动生活经验,结合作者观点,进行材料仿写,了解正反对比论证。

重点与难点1.重点:能找出本文中心论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2.难点:理解教养的本质,并从中懂得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教养有关的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天长市创建文明城市宣传片》,导入本课的学习。

师问:这样的大街小巷熟悉吗?那身为天长人你自豪吗?为什么自豪?生回答。

师总结:那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有教养的行为?我们在生活中怎样养成良好的教养呢?让我们跟随苏联学者、作家利哈乔夫走近他的文章《论教养》,一起探讨教养的本质。

二、教授新课(一)出示预习单1.查资料解决文中重点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1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1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1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苏联著名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

文章语言优美,论述深刻,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有启发性,又具有挑战性。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开始产生兴趣,并愿意进行深入思考。

但同时,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教养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思考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2.案例分析法:以文章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教养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论教养。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关键词和观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
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四、品味重点句子,理解语言特色
说一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深谙俄罗斯文化之根的利哈乔夫虽历经坎坷,但并不是个故纸堆中的学者。80年代中叶,由于得到戈尔巴乔夫的支持,他发起成立了俄罗斯文化基金会,戈尔巴乔夫夫人赖莎也是成员之一。以基金会为阵地,他后来始终致力于保护和发扬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实际工作。他搜寻流散于国外的俄罗斯文化财富,帮助提高小城镇、农村和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面对苏联解体后的经济、文化危机,他强调俄罗斯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他认为,幻想着靠武力重建原有的版图是毫无意义的。一个民族的权威不是靠它坦克的数量和版图的大小来确立,它依靠的是道德的尊严和人民的文化。走出危机的唯一出路是文化的复兴,是在俄罗斯文化的发展和对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宽容。 作为俄罗斯当代知识分子象征的利哈乔夫,他的眼光并不局限于俄罗斯。近年来,他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谈到生态学,即呼吁保护环境。但是人不仅是生物的存在,更是文化的存在。人离不开文化环境就像离不开空气一样,没有文化就意味着道德上的人类灭绝。文化生态事实上就是我们周围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整个地球就好像一个巨大的博物馆,所有的人类成员都负有保卫它的责任。而最主要的一个威胁就是民族主义,缺乏团结。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二、精读课文13~17自然段,然后探究:
1.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明确: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特别是理解作者的观点与论证;
2.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加深对教养的内涵的理解,更要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做到有教养。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的文化活动。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精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探究:
1.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二、精读课文3~12自然段,然后探究:
1.第3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布置作业:
预习《精神的三间小屋》,能基本理解课文,列出不懂之处,背诵课文,上网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与课文有关的趣味资料
利哈乔夫简介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年11月28日-1999年9月30日)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利哈乔夫1906年生于圣彼得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电机工程师。青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24年进入列宁格勒大学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语言学系学习。1928年毕业后不久,因在一次学生组织的研讨会上质疑了苏联政府简化俄语字母表的改革。即被关入索洛韦茨基岛上的集中营,1932年被释放。四年的集中营生活,特别是参加白海-波罗的海运河的开凿,使利哈乔夫得了严重的胃溃疡,但正是在监狱中,利哈乔夫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他在那里搜集民俗材料,调查囚犯的黑话,这位未来学者的第一部著作就写于狱中,题为《罪犯的纸牌游戏》。从1933年起,利哈乔夫才在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正式开始其充满波折的学术生涯:因为强烈反对无视俄罗斯文化传统,如破坏古代雕塑、花园、古建筑等的行为,他的科学院通讯院士的提名三次被否决,直到1953年才获通过,而迟至1970年才正式成为科学院院士。1975年时,据说又因拒绝批判苏联物理学家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被克格勃打断两根肋骨。
2.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第三步,精读课文,个性理解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习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
总结固趣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了大家许多启示,至关要紧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三、教学设想
从理解观点入手,理清论证思路;结合时代特点,指导学生认识良好的教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利哈乔夫,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本文的结构与观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2.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明确: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利哈乔夫把他一生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俄罗斯古代文学、文化的研究中。他的研究涉及了俄罗斯10至17世纪文学的所有重要方面,留下了1000多部著作,成为俄罗斯古代文学史、文化史当之无愧的权威。像俄罗斯每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化史学家一样,利哈乔夫也对《伊戈尔远征记》这部用古俄语书写的12世纪的诗坛杰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标明了俄罗斯“远征记学”所达到的最新高度。利哈乔夫有关《远征记》的学术著作有39种,专论23篇,一般评介文章32篇,而他的《伊戈尔远征记》译本也有多种。在这些著作中,基于对古罗斯历史文化的全面把握,利哈乔夫深入考察了《伊戈尔远征记》与12世纪古罗斯地方文化的发达、与当时的编年史作品的关系。他认为《远征记》写成于1187年,作者是“罗斯劳动人民的愿望和情绪的表达者。虽然他本身大概既不是一个农民,也不是一个手工业者,而最可能还是一个武士。”利哈乔夫还特别探讨了《远征记》与俄罗斯民间口头诗歌语言传统的关系:这不仅表现在诗歌中大量运用的民间艺术手段,而且在于诗中突出的民间歌手褒扬的艺术形象。《远征记》的作者从某种程度上继承了褒扬民间赞诗的诗作风格,作者有可能是为歌唱而写作这部作品的。利哈乔夫对《伊戈尔远征记》的宏富、精辟的研究成果深入揭示了古罗斯文化的高水平,这就充分证明了在公元988年基督教传入俄国之前,俄国已有了自己的文化,并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伊戈尔远征记》也深刻地体现了俄罗斯文化独特的内在传统。
3.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三、精读课文18自然段,然后探究:
1.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2.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明确:“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
五、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明确:①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三、课堂探究
1.题目是论教养,作者为什么要在13至17自然段谈论优雅风度?
明确:因为优雅风度是有教养的外在表现。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布置作业:
精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他目睹了十月革命,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