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知识点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

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共同风俗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俗、惯例,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

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

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中原:发源于中原地域、以黄河和长江为摇篮的古老民族,是中国文明时代的重要开创者。

公元前21世纪,XXX的儿子XXX突破由各部落首领选举共主的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史称夏朝。

由部落联盟向民族过渡的过程也已基本完成。

在夏朝的基础上,商人、XXX相继建立了本族统洽的王朝:夏、商、XXX、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糊口模式,已具有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

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溶合,已由多元的原始族群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中原民族共同体。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是指自治机关既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府,又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机关。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宣传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宣传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团结教育知识宣传1、什么叫民族?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予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2、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我区、我市民族基本情况怎样?我国共有56个民族。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为10449万多,占全国总人口的8.41%,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所以习惯上把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宁夏常住人口为6301350人。

其中汉族人口为4,069,412人,占64.5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231,938人,占35.42%,其中回族人口为2,190,979人,占34.77%。

中卫常住人口113.35万,境内分布汉、回、满、蒙古等21个民族,回族人口占34.6%,属典型的民族聚居地区。

3、民族平等的含义是什么?民族平等的权利有哪些?民族平等的含义是:(1)各民族一律平等;(2)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3)努力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民族平等的权利有:(1)政治权利:①平等权;②参政权;③民族区域自治权;(2)经济、社会、文化权利:①管理经济建设自主权;②享受国家帮助发展经济权;③保持、改革和发展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自由权;④宗教信仰自由权;⑤受教育权;⑥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权。

4、民族团结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5、国家对民族平等团结有哪些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1)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图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共有〔56 〕个民族。

2、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10 〕个。

3、5.12XX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北川老城主要居住的是〔羌〕族。

4、泼水节是〔傣族〕的民族节日。

5、〔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6、维吾尔族的乡村,每年〔3〕月〔22〕日过(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

7、〔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

8、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9、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是〔水〕族。

10、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

11、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1979年识别的是〔基诺〕族。

12、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

13、我国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是XX自治区XX市的〔大昭寺〕。

14、元代,我国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把〔黎〕族棉纺工艺带到中原,促进了我国纺织业的开展。

15、我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XX〕省。

16、我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主,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是〔赫哲族〕。

17、总书记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8、我国省级建制的五个自治区分别是〔XX自治区〕、〔XX维吾尔自治区〕、〔XX自治区〕、〔XX壮族自治区〕、〔XX回族自治区〕。

19、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20、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织杂居)。

2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2、〔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等节日举行。

23、我国最大的自治区是〔XX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

24、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族。

25、创造XX白药的典焕章,是〔白〕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知识点归纳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知识点归纳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知识点归纳在考研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民族理论的相关知识,然后再探讨民族政策的内容和实施。

一、民族理论1. 民族概念:民族是指在地理、历史和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的人群。

民族的形成有地理分布、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2. 民族特征: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包括血缘关系、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

这些特征是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3. 民族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包括包容、融合、共生以及矛盾和冲突。

维护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政策1. 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民族政策的核心原则,即各个民族在法律、政治、经济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民族平等既是符合人权和社会正义的要求,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础。

2. 民族自治:民族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

它既是多民族国家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自治依法行政,保障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权益和自主权。

3. 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是民族政策的核心任务。

加强民族交流与融合,促进民族和谐稳定,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

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关系1. 民族理论的基础:民族理论是指导民族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它对于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可以为民族政策的科学化提供理论支撑。

2. 民族政策的目标:民族政策旨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文化传承,加强民族团结与认同。

只有在民族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

3. 相互促进与落实: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民族政策是民族理论的具体化和落实,而民族理论则为民族政策提供指导和基础。

通过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归纳,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民族问题的本质和重要性,同时也能认识到民族政策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内容: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一)概念: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

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差异消失,实现民族大融合●民族消亡前,始终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确立时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逐步地最终消亡。

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题,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绪论1、中国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2、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3、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4、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保甲制度、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5、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1、民族的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2、民族的六要素(一般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3、民族基本历史类型:民族自然(或族体)属性、民族社会属性、民族生物属性(1)民族类型的分类,是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根本依据(2)从民族自然属性分: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民族社会属性分: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4、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

5、民族与宗教的联系:(1)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宗教(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6、民族识别: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1)必要性:①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相关学习材料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相关学习材料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第三章民族与国家第一节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一、世界各国的民族结构单一制单一民族结构:即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在95%以上的单一制主权国家。

例:德国、葡萄牙、意大利、丹麦、冰岛、爱尔兰、匈牙利、希腊、日本、朝鲜、孟加拉、马耳代夫、也门等。

单一制多民族结构。

即众多的民族生活在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内。

例如:中国、越南、巴基斯坦、菲律宾、缅甸、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肯尼亚、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泰国、法国、罗马尼亚、瑞士、西班牙等等。

联邦制多民族国家。

即分立的单民族国家联合,在国家结构上实行联邦制的多民族国家。

例如:英国、美国、俄国、瑞士、印度等。

二、民族与国家的相互关系民族与国家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国家对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民族则是国家存在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复杂,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一)民族与国家联系性第一,民族与国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都属历史范畴。

第二,民族和国家都是人们共同体。

民族与国家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二〉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性民族与国家既有联系性、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同时在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区别性。

第一,民族与国家形成的要素不完全相同。

第二,国家比民族更具政治性。

第三,国家的稳定性比民族更容易受社会治乱的影响。

第四,民族的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对国家来说有共性一面,也有特殊性一面。

第二节多民族国家与民族问题一、多民族国家及其特点当代世界近190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多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占不到其中的1/10。

绝对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多民族国家一般都地域辽阔、人多势众,在国际上往往有较大影响。

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的多元性、互补性特点突出。

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第一,国家的整合性与民族个性发展的矛盾。

第二,多民族国家保持国家与各民族问权益、利益合理分配,是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主要内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
1、民族差别存在;
2、历史上遗留下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以及在经济利益的各种矛盾。
二、民族问题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实质。 内容 性质 实质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 隔阂、歧视、仇恨和冲突 对抗性 阶级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 摩擦、不满、纠纷和矛盾 非对抗性 不平衡与共同繁荣问题
2、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中处于从属地位;
3、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基础上,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三、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正确认识二者的主从关系;
2、正确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
四、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总问题的一部分
1、民族问题是前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社会总问题一部分。
4、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认清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2、认清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掌握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民族发展的类型和趋向
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可以划分为:
(1)前资本主义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
(2)资本主义民族;
(3)社会主义民族。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形成各民族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大多数民族发展的缓慢性;

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知识

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知识

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知识一、什么是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二、民族和氏族、部落、种族、国家有何不同?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不同于氏族、部落。

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则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共同体。

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又不同于种族。

种族也称人种,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形成的。

种族属于生物学范畴,而民族则属于历史范畴。

种族的标志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的遗传特征,一般是以皮肤的颜色、头发的形状和颜色以及面容、眼色、体格等生理特征为标志;而民族则是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为特征的。

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也不同于国家。

民族和国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个民族可以建成一个国家,也可以分建几个国家,许多民族也可以共处于一个国家。

三、我国民族分布是怎样的?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汉族主要居住在内地和东南沿海各省市,并遍布全国各地。

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边疆各省、自治区,我国2.2万公里陆地边境线,1.9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

我国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有数十个民族跨境而居。

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分布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全国95%以上的县、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我国这种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为显著特点的民族分布状况,乃是我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一部分少数民族和一部分汉族,由于生产生活需要互相来往,或者受诸如战争、自然灾害、地方割据、朝代更迭以及屯田、移民戍边等影响而出现的民族迁徙和大量人口流动所造成的。

也是由于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各民族人口的自由迁移和流动造成的。

这既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

二、国家的民族政策
(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优先安排建设项目。 2、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4、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二、国家的民族政策
(五)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1、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2、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3、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4、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 5、扶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6、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四)坚持各民族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推进 共同繁荣发展 1、现代化康社会 3、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殊贫困 群体发展等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五)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 强省 1、1996年建设民族文化大省,2007年建设 民族文化强省 2、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事业 3、开发民族文化产业 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 同(民族团结的心态基础)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6、率先提出并实现25个以云南为聚居区的25 个少数民族在省级机关至少有一个厅级领 导干部的目标。 7、迪庆州率先制定藏传佛教寺庙管理条例 8、迪庆州率先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9、率先在中小学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10、率先制定实施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 展专项规划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六)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1、向上和向下双向挂职锻炼 2、先进后出 3、小步快跑 4、破格提拔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七)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 1、确定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和学校 2、开展民族团结月、民族团结周、民族团结 日活动 3、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和示范社区 4、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向基层延伸 5、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二、国家的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电大【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复习资料77

电大【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复习资料77

一、填充题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 (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0、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1、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2、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13、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绪论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斯大林在其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论民族问题的提法》《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等代表作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贯彻了列宁有关国内民族问题的思想。

第一章1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是:珞巴族(不足3000人)2.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大分散、小聚居。

(填空)3.中国各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填空)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内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民族关系进行潜心研究并得到理论界认可的重要成果之一。

第二章1.民族关系:指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反映费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形式。

第三章1.中国最早使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洋务运动思想家王韬。

2.指出构成民族的六个方面特征:(简答)(1)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和地域渊源(地缘)(2)共同生产方式: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以及物资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方式的总和。

(3)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是民族内部相互联系的主要工具。

(4)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5)共同风俗习惯: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风俗、惯例、禁忌等,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具体体现在饮食、起居、服饰、娱乐、礼仪、婚姻、丧葬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

(6)共同心理认同: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对本民族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3.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的整体或一部分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成为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绪论1、中国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2、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3、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4、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保甲制度、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5、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1、民族的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2、民族的六要素(一般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3、民族基本历史类型:民族自然(或族体)属性、民族社会属性、民族生物属性(1)民族类型的分类,是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根本依据(2)从民族自然属性分: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民族社会属性分: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4、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

5、民族与宗教的联系:(1)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宗教(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6、民族识别: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1)必要性:①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民族问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重大的影响。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是研究人类社会形态,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和民族问题现象,研究了民族和民族总的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内容极其丰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自己民族纲领、方针和政策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其基本内容包括: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是爱变化法则支配的,它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始末”;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其内容、性质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绝不是“独立自在的、一成一变的问题”;民族压迫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并依据时代条件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民族运动;认为社会主义是各民族的共同道路,“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切民族的走法都不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应坚持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主化,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础;承认并实行民族自决,认为这是为了彻底地反对民族压迫、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要根据各国的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利益正确运用自决权,民族自决权“并不是什么绝对的东西”,“绝不允许把民族有权自由分离的问题和某一个民族在某个时期实行分离是否适当的问题混为一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普遍原则,坚持建立各民族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要求把“各民族一切工人组织统一起来”,这是解决民族问题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唯一保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中心论点: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创了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新道路,并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无论从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我们都要坚持它。

同时,它对人类有很大作用。

论据:第一,从它们的含义,原因及生活中的实例谈:1民族平等(1)含义: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2)原因: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有人口多少,地域大小,社会发展程度高低的差别,但绝没有优劣,高低,贵贱的区分。

正如斯大林所指出的:“每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是他自己的本质上的特点,都只有该民族而为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

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3)实例: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平等。

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平等。

使用自己语言、文字上平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走进西藏馆,迎面而来的将是一列缓缓行驶在三维技术模拟的青藏铁路上的列车。

透过液晶电视模拟而成的列车车窗,参观者宛如亲身乘坐于列车之中,真实感受沿途的高原风景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情景。

青藏铁路已真正成为各族人民的:经济线、团结线、生态线、幸福线。

原苏联共有130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人口占50%左右,苏联长期推行大民族主义,过分宣传俄罗斯民族,忽视少数民族的特点和利益,人为地加速推进民族同化过程,致使民族关系十分紧张,严重挫伤了各族人民的感情,为日后的社会动荡、经济和社会发展停滞、衰退埋下了隐患。

2.民族团结(1)含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2)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章1.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2.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⑴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⑵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⑶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⑷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3.民族理论的研究重点:民族发展研究为重点,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中心,以民族现实发展研究为主要内容。

4.民族问题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5.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⑴.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⑵.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⑶.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第二章1.是谁最早把民族定义翻译介绍到中国?梁启超2.民族定义:⑴.斯大林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⑵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3.构成民族的六要素:①共同历史渊源。

②共同生产方式。

③共同语言。

④共同文化。

⑤共同风俗习惯。

⑥共同心理认同。

4.从民族自然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5.民族识别的重要性(意义):⑴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是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⑵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⑶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6.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和就近认同。

7.个人能够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其民族成分在其18周岁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18周岁由本人决定,20周岁是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充题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提醒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开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开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展概括性的研究,提醒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开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开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开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开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开展在民族开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开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根底,也是最根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开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根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开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根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根底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根本矛盾运动开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开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开展的根本趋势,是民族在开展过程中开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开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承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局部的现象。

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开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稳固和开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开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开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开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23 、民族的问题是随着(社会 )而开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4.民族的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 社会 )问题之一。

民族的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开展、对(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5.民族的问题是一种内容广泛的社会问题。

在( 民族的问题理论 )中,有广义的民族的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的问题概念。

26.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 阶级)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27. 只有进展(经济)建立,才能不断解决民族的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开展。

28. 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29. 民族自身的开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 矛盾 )的状况,即民族的问题。

30. 民族间(经济文化开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开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开展、(利益的分配 )、文化开展的需求。

31.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 阶级斗争)问题。

3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 大杂居 ),( 小聚居 ),( 交织杂居)。

3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大分散、小聚居)。

34.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 19000 )公里。

35.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 )制度、( 土司 )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民** )制度等。

36.民族的问题是我国的根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 民族开展 )方面,又表现在( 民族关系)方面。

37.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立**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 **的组织形式)。

38 .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族籍权利 )、( 参政权利 )、开展经济文化权利、( **信仰自由权利 )、(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使用和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39. 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根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 压迫 ),反对民族( 歧视 )。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 地位)和(权利 )。

40.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 )运动的一个原则。

4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区域自治 ),设立( 自治机关),行使( 自治权)。

4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根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 设立和建立 );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行使的问题)。

4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 )、(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44.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 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事务 )的权利。

4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 )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同表述为我46 .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47.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民族干部的努力,才能同各民族群众的革命和建立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8.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49. 1950年,中央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展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迫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定了以"培养( 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和尽量吸收培养( 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 从事民族工作 )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50.迅速大量地培养( 科技)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5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立中,要坚持统筹( 城乡开展 ),统筹区域开展,统筹经济社会开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开展 ),统筹国内开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5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立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 )相结合的方针。

53.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开展经济建立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 国家利益)和( 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 )相结合的原则。

5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 )式扶贫。

5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 集约型)的、( 素质和效益较高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56.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开展和文化开展的(标志 )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开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开展的(前提 )。

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开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57.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 )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 办学形式 )、内容、师资队伍建立、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58.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开展提供人力、(物力 )、(财力 )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开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59. 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 )、科学、(艺术 )、哲学、( )、风俗、节日等。

60. 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开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开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开展常常是政治开展和经济开展的(先导 ),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开展具有重要的( 意义)。

6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表达( 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6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根本成分)和(表现形式 )的长期稳定。

6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开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 形成)规律、(开展变化 )规律和( 开展繁荣)规律。

64.民族语言文字的开展受到民族本身(开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65.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 )和( 文字的统一 )。

66.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成认和坚持)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67 .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气、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68. 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开展而开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根底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 生活条件 )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 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69.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 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70.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 阻碍 )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71.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 气候 )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