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主题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花女》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 共同母题:爱、始乱终弃母题 《茶》主题:通过茶花女的背景歌颂玛格丽 特和阿芒纯洁的爱情,展现玛对生命的渴望 以及对社会等级制度批判; 《杜》主题:谴责李甲的虚伪和阴险,揭露 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肮脏的现实。
母题研究可分为两个具体方面纯粹母题与人 物母题研究。 (1)纯粹母题 如生死、爱情等。
人物母题研究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雅典娜是“智慧” 的代表、女 娲是“仁慈”母题的代表、夸父是“锲而不舍” 母题的代表。 文学中的类型形象:有些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性 格鲜明突出,往往是某类人的代言,极具代表性 。如代表“吝啬”的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泼 留希金;代表“忠诚”的岳飞、戚继光、薛仁贵; 代表“智慧”的诸葛亮、刘伯温等。
母题(motive)与主题(theme)
母题:
较有具象性,一些反复出现的词语、意象(image) 都可以构成之;
呈现出客观性、中性:没有强烈的情感倾向,没有 明确的价值判断,也未曾提升到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的高度; 数目有限;
母题的着眼点偏重在同。
主题 主题则往往是思想性较强的抽象概念; 主题就这样融注并揭示了作家的主观性 倾向性; 主题数目极多; 主题的着眼点偏重在异。
三、主题学研究对象和范围
1、母题研究 母题中包含了两种含义: 一是指叙事句的最小基本单位,它至少要 包括“行动者和谓语”两个部分,不能再 分解。 二是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最 小的意义单位,如生死、战争等。
主题学中的母题,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 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 于周围世界的概念,如嫉妒、骄傲(心 态);爱、恨(情感);生、死、叛逆、 谋杀(行为)、时间、空间、黑夜、山脉 (基本概念)等。 西方文学中常见的母题有仇恨、嫉妒、乱 伦、决斗、探险等,我国文学常见的母题 有:忠君、孝敬、仁爱、义气等。
国风· 郑风·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 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 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 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 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 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 可畏也。
复仇
徒劳
推石的西绪弗斯 月宫伐桂的吴刚
难逃一切徒劳的命运
(2)人物母题研究
母题象征人物(原型人物):一些远古神话或民 间传说中的人物,被后世历代不同民族、不同地 域的作家不断采用,因而获得了“原型”的性质, 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典型色彩。人物母题研究 旨在探寻某一象征人物的流变和其在演变中体现 的作家传承与创新,以及折射出的社会大环境。
2、主题研究
主题学范围里的主题研究,研究同一主题在 不同民族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 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与处理。 如爱情与责任冲突的主题。日本紫式部《源 氏物语》中,源氏是失朝纲还是占情场的冲 突。中国《诗经》中,女性是追求婚姻自由 还是忤逆父母之命的抉择。罗马诗人维吉尔 《埃涅阿斯纪》中,主人公为了完成建国使 命不得不牺牲掉对狄多爱情的不舍。
第五章 主题学
一、定义 主题学研究的是相同主题在不同时代以 及不同的作家手中的处理,即不同时代、 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 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 比较文学主题学异于传统文学研究的 “主题研究”。
一般的主题研究探讨的是个别主题的呈现, 探究的是某一作品或某一人物典型所表现的 思想,即常见常用的主题思想分析,或者中 心思想概括,重在研究对象的内涵。而比较 文学主题学研究的是同一主题、母题、题材、 情境、意象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语言和 学科中的流变,以及作家们对此的不同处理, 并努力通过异同研究揭示出个人、民族背后 的心理特征和审美追求。
主题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反传统性质
主题学较多地发现当下作品的非原创性,即 来源。 主题学更强调“一”与“多”的有机联系, 注重当下文学现象的生成过程。 主题学研究往往带有较大的实证性。其不是 以严密的逻辑演绎为擅长,而以具体材料为 根据来立论,因此往往离不开描述。
二、主题学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源自文库
主题学在发展中也遭到国内外学者的质疑。意大 利著名学者克罗齐认为所谓主题学研究是旧批评 最喜爱的题材。法国学派的巴尔登斯贝格虽然肯 定了主题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但却认为主题学 缺乏科学性。韦勒克不设主题学专章,文学性色 彩淡薄无疑是主题学最令人诟病之处。
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 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此外,钟 敬文的《中国印欧民间故事之相似》、赵景 深的《中西童话之比较》等采用比较的方法 对中外民间故事进行研究,使我国主题学研 究在2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的基础中发展起来。 我国近一二十年以来,主题学研究成果颇丰, 刘守华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比较故 事学》,如《“孔雀公主”故事的流传与演变》 和《“蛇郎”故事在亚洲》等。
主题学溯自19世纪德国民俗学的开拓。 德国民俗学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演变为研 究中心,在对这些出自于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 作品进行整理、分析、归类和总结的过程中, 学者们不可避免地运用了比较思维,且涉及了 诸如友谊、时间、宿命等方面的课题。
梵· 第根赞同主题学,并积极探讨定义,“把题 材、主题、典型的研究类别称为‘主题学’”。 20世纪60年代,主题学在德、法、美等国家大 放异彩,德国学者弗伦泽尔编撰了主题学词典, 随后于1966出版了理论专著《题材和题材史》。 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 题学和文学批评》。同年,美国著名学者韦斯 坦因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 辟出“主题学”一章。
贞德
在法国历史上是位军事才能突出的民族英雄; 在莎士比亚《亨利六世》中她是位被作者讽 刺的魅惑妖妇;马克· 吐温的看法则与法国 历史上的观点一致;法国人法郎士《贞德传》 里更强调宗教因素对贞德革命运动的影响, 他认为贞德是个非凡的悲剧人物。分析同一 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的性格起伏,具有一定的 深远意义,这构成了我们分析民族的文化差 别、审美差异和道德观的基础性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