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及反思
04
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授《赤壁赋》时,我采用了讲解、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等多种方法。经过 反思,我认为讲解部分过于主导,小组讨论和个人朗诵环节可以更加深入。
技术运用
在课堂中,我使用了PPT来辅助教学,但发现有些内容过于繁杂,导致学生注意 力分散。未来应更加精炼内容,并考虑其他教学工具。
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 主题、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
跨学科融合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 、艺术等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
识视野,培养其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实践 等活动,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教学
《赤壁赋》课堂实录 及反思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课堂导入 • 课堂实施 • 课堂总结 • 课后反思 • 教学建议与展望
01
课堂导入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在《赤壁赋》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首先介绍了苏轼的 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即苏轼 被贬官至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
情感铺垫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的壮观场景,以及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影像,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 境,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互动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02
课堂实施
课文讲解
01 讲解背景
介绍《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包括苏轼的生平、 文学成就以及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与实际结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赤壁赋》课堂实录
人教版必修二第九课《赤壁赋》优质公开课教案赵锋苏轼曾有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是苏轼人生中最重要的驿站,在这里他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生之祸,历经四个多月,逃过一劫,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游览。
情境:壬戌夜游,作《赤壁赋》苏轼发朋友圈:夜游赤壁,不亦快哉!欧阳修:此文一出,老夫又当避路!王安石:好一个翰林学士!(赞)子由:(嘘)柳宗元:其境过清,不可久留(抱抱)苏小妹:兄长,快回家烧肉!林语堂:真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苏轼@林语堂:呵呵……请自由朗读《赤壁赋》,结合你的阅读感受,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呵呵”的?任务一:研读交流1.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文段。
2.结合对有关文段的分析,表明自己的见解。
3.力争做到有理有据。
生1:苏轼是一个乐天派。
最后一段主客对话之后苏子的超脱,体现出他的乐天派。
倒数第二段,客有困惑,而苏子却开脱他。
从变之中看到不变。
杯盘狼藉,说明苏子放松。
生2:无奈,哪里有什么乐天派。
苏子有理想,有追求,但是却遭受挫折。
他不会大悲大喜,正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源自佛家。
生3:“呵呵”是苏轼对林语堂片面评论的不屑,不可否认苏轼是乐观豁达的。
但是并不是源于其乐天,而是源于其志,对生命、对世间的悟。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并非自相矛盾之言,水淌月缺,此乃变;江流月挂,此乃不变。
而此时对苏轼来说,一场乌台诗案是变也是绝顶,名与月是那么虚妄,在一夜之间看到它的破碎。
去了浮躁,将自己放逐于山水之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可见他并非心无所念、无所欲。
他所求的是永恒,“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大智若愚,不是一个单纯的乐天派,因此林语堂看到的只是表象。
生4:他如果不是乐天派,何来写这么多诗给世人?觥筹交错之间,体悟人生的乐趣。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赤壁赋》教学实录
赏情理交融之赋,悟诗人旷达胸襟──苏轼《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一、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语文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赋,而且是放在“基本阅读”板块当中,足见其重要性。
赋这种文体的发展流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中夹带着历史的风霜和千古文人的体温,从骚赋到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最后到文赋。
然而,在浩瀚文赋海洋里,《赤壁赋》兼具了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双重特点,行云流水,文采斐然,可以称得上是文赋当中的一朵奇葩。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失意,但他始终保持乐观态度,这跟他受儒释道三派学说的影响无不关系,在他所有的创作中最能体现他驳杂思想中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作品就属《赤壁赋》了。
新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语文素养又集中体现在审美价值观和情感体验等方面。
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就应侧重于领悟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落实培养语文素养的大目标。
二、学情分析我所教的班级是普通班,学生们文化知识根基浅、底子薄,即使是他们天天接触的母语也是如此。
能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表达的能力都很薄弱,文言文字词的积累更是少得可怜,所以对他们来说,理解文言文大意都很困难,那么深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三、教学设想立足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我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设为梳理文中关键字词语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是知人论世,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构建学习文本的知识背景。
然后逐段讲解关键字词,并指导诵读,通过熟读,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
在此基础之上,第三课时重在研习探讨作者情感变化,从而把握苏轼人生观中积极乐观的一面,体味他旷达开阔的胸襟。
教学这篇文章,要有两个意识:1、要有整体意识。
学习课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单元第一篇是杜牧的《阿房宫赋》,同样也是赋体,那么学习本文的时候可以回顾上篇课文介绍的赋体知识,这样一来,上下勾连,从而巩固加深学生对赋这种文体的认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赤壁赋》课堂实录文勇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大家把这些字词看一下,有些关键字要重点提示一下。
“举酒属客”的“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乘的意思。
“七月既望”的“望”,农历每月十五。
“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往、到的意思。
“冯虚御风”的“虚”,古意是凌空的意思。
“美人”,特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这里有几处“之”字的用法要注意,“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助词,主谓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中的“之”,结构助词,可翻译成“的”。
“耳得之而为声”中的“之”,代词,“它”的意思。
“月出于东山之上”中的“之”,助词,可不译。
虚词“于”的用法在本文有两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于”,介词,“在”的意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介词,表被动。
文中“歌”字有两处不同用法:“扣舷而歌之”的“歌”是动词,唱的意思;“倚歌而和之”的“歌”是名词,表示歌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和词的活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属于状语后置句式,本为“于斗牛之间徘徊。
”“凌万顷之茫然。
”是定语后置,“凌茫然之万顷。
”“渺渺兮予怀。
”是倒装句,“予怀渺渺兮。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西”、“东”,名词作状语。
“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友”,意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泣”,使动用法。
“桂棹兮兰桨”中“桂”“兰”,名词作状语。
“羽化而登仙”中“羽”,名词作状语。
“乌鹊南飞”中“南”,名词作状语。
“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白”,名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顺流而东”中“东”,名词作动词。
“下江陵”中“下”,名词用作动词。
“肴核既尽”中“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这篇文章是押韵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韵脚,看到PPT上面本文押运换韵的字。
本文来自语文茶轩屏显1:间、天、然、仙、桨、光、方、慕、诉、缕、妇、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酌、藉、白。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8篇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篇1】一、导入新课师: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
后来在这里,他还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前赤壁赋》。
(点评:学生学习过的古代山水记游散文很多,但学生没有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所以先通过这一段简短的导语简单的归纳了学生以前学过的著名的山水游记,让学生在大脑中能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知识。
)实录:学生认真的听,仔细的思考。
尤其是背诵时,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好像是被赤壁的景象所感染。
二、作者背景师:学习一篇文章必须要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及背景的了解更有助于深刻的领会文章。
本文的作者是苏轼,苏轼的文章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苏轼的相关知识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吧!(点评: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有助于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胡玉茹: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宋代大文豪。
丁凯航:和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叶先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在文学上称为唐宋八大家。
张勇:和辛弃疾合称苏辛。
罗阳: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
(点评:对于作者的情况,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老师不必再去做详细的讲解。
讲回顾知识交给学生自己,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使我们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作者,有那位同学能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为我们讲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余存存: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师:上一节课,我们大致疏通了《赤壁赋》的文意,解决了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掌握了这些,只是为进一步学习《赤壁赋》打下了基础,因为这篇文章是苏轼的代表作,是一篇千古“文赋”,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究的东西很多。
有人从中分析苏轼的人格品质,有人由此追溯苏轼当年所经历的政治斗争,有人伴文就如和苏轼一起探讨广阔的宇宙和无垠的时空以及渺小的人类。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感受一下苏轼在这篇文赋里所融注的情感。
说到情感,我们大家都知道,一般情况下,表达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生:间接抒情。
师:间接抒情又分为议论抒情和……生:描写抒情、叙述抒情。
师: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等的叙述、描写和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所设置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为抒情服务的。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体会苏轼是怎样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融注在人、事、景物中的。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地自读课文,将你认为能体现苏轼的情感的文段找出来,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读文章,师巡视指导。
师:我刚才看了大家所写的感想,有很多同学写得很精彩,真的是苏轼的知己。
下面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大家的想法。
谁先来说?生:请大家看这一段:“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一段是描写客人听到苏轼的歌声时所和的音乐,这个音乐非常的悲凉,像是一个人在埋怨,在思慕,在哭泣,在诉说,作者还夸张地说音乐使幽壑里的蛟龙都无法安生,使孤舟上的寡妇更感身世的悲凉,哭了起来。
我觉得苏轼是想通过这段对箫声的描写来反映他自己的处境非常的悲凉。
师:你的分析非常好,不但很好地把握了这段话的情感,还注意到了“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个特殊句式。
但是有一个问题我要问你,吹洞箫的是“客”,你为什么说箫声反映了苏轼的心情呢?生:因为我看过有关的资料,说这里的“客”其实就是当时政治失意而又悲观的苏轼自己,是作者潜意识里的自己。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翻译全文,疏通文意。
反复采取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学生感受赋的音乐美。
注意朗读指导。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也是教学重点难点:1. 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 体会景、情、理三者的内在联系(写景与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3.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一、导入新课:“一切景语皆情语”,宋代范希文也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今天面对赤壁的明月清风,他的情感有哪些变化?本文又是如何把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赤壁赋》,走近苏轼。
请大家用三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
(板书《赤壁赋》)(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二、品读第一自然段师:文章欣赏完了,同学们看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作者此时的心情?可以在第二段中去找。
生1:“乐”。
(板书:乐)师:此时苏子为何如此快乐?生1:看到美景。
生2:看到赤壁夜景。
生3:因为赤壁的夜景太美了!师:请大家在第一段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是那些?生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生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师:这些写景的句子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请同学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一下此幅美景,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
生描述: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此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天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如仙境一样。
《赤壁赋》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课时:第一课时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如此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情况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我把它总结为一句话:自己能做的情况,我向来不求别人。
今天把它放到课堂上,前面再加两个角色,请同学们填空,并总结课堂模式。
教师:自己能做的情况,我(教师)向来不求别人(学生)——讲授式教学学生:自己能做的情况,我(学生)向来不求别人(教师)——自主式探索反思:那个引入,回头看看显得不伦不类。
第一,不适合对学生讲,因为太深,因此显得没有必要,而且一上去讲那个,也妨碍了学生的情绪,看起来被一下打懵了;第二,和本课没有必然的联系。
再加之,动身点本想是扇动学生,让学生多参预,实践“以生为本、自主探索”,结果学生没有教材,又变成为了一言堂,导致那个开头显得拖沓冗长、滑稽可笑。
教师:先出个智力游戏:池塘里一根木头上有五只青蛙,现在有四只决定要跳到水里去,请问:木头上还剩几只?学生:五只教师:什么缘故是五只?那个地点有一个——学生:决定。
教师:决定不等于学生:跳教师:决定不等于行动。
下边就要看大伙儿的行动了。
反思:因为前面的无效,再加之那个,看起来显得更啰嗦,给人的感受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确实不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高一咱们差不多学过三册书了,今天我们没有按随堂的顺序进行,而是回头望月,来看一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今天我们看的是必修二。
同学们都带书了吗?学生:没有!反思:学生都没有带书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当时我就懵了,没有书咋讲课?专门是文言文。
因此,那会儿语言也是时断时续,课堂的实际与预设不是不符,而是差距太大,是个不小的挑战。
教师:那行,没有带书的话,听我说。
在必修二这册书里,我们先学习了写景状物的散文,后学习了从先秦到南北朝诗歌,第三单元我们要学到的是山水游记类散文。
这之中,我们要接触三位大师:王羲之、苏轼和王安石,今天我们选择的这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熟知,他确实是苏轼。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赤壁赋》课堂实录文勇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大家把这些字词看一下,有些关键字要重点提示一下。
“举酒属客”的“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乘的意思。
“七月既望”的“望”,农历每月十五。
“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往、到的意思。
“冯虚御风”的“虚”,古意是凌空的意思。
“美人”,特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这里有几处“之”字的用法要注意,“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助词,主谓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中的“之”,结构助词,可翻译成“的”。
“耳得之而为声”中的“之”,代词,“它”的意思。
“月出于东山之上”中的“之”,助词,可不译。
虚词“于”的用法在本文有两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于”,介词,“在”的意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介词,表被动。
文中“歌”字有两处不同用法:“扣舷而歌之”的“歌”是动词,唱的意思;“倚歌而和之”的“歌”是名词,表示歌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和词的活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属于状语后置句式,本为“于斗牛之间徘徊。
”“凌万顷之茫然。
”是定语后置,“凌茫然之万顷。
”“渺渺兮予怀。
”是倒装句,“予怀渺渺兮。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西”、“东”,名词作状语。
“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友”,意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泣”,使动用法。
“桂棹兮兰桨”中“桂”“兰”,名词作状语。
“羽化而登仙”中“羽”,名词作状语。
“乌鹊南飞”中“南”,名词作状语。
“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白”,名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顺流而东”中“东”,名词作动词。
“下江陵”中“下”,名词用作动词。
“肴核既尽”中“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这篇文章是押韵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韵脚,看到PPT上面本文押运换韵的字。
本文来自语文茶轩屏显1:间、天、然、仙、桨、光、方、慕、诉、缕、妇、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酌、藉、白。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赤壁赋教学的课堂实录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然后概括各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概括段意,略。
)师: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生: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
文章的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师:很好。
本文沿用了传统“赋”的主客对话模式,“主”与“客”都是指作者一个人。
那么,作为“客”的苏轼,内心有着怎样的苦闷与悲伤呢?生:功业无成、人生虚妄之悲。
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
这样一个功业卓着、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
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生:生命短暂之悲。
长江滚滚,悠悠不尽。
宇宙自然,恒久永存。
而生命却须臾飘忽,与之相比徒有羡慕之情。
心中岂能不悲?生: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
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
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透彻!这样的悲,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二、细部探究,感悟“圜道”思想所达成的超越路径1.“水月之喻”——基于宇宙自然的生命超越之途师: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潜伏于苏轼心灵深处的苦闷与悲伤多么沉重。
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
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
(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尤其“不敢默视”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
王安石罢相后,几个监察御史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生1(脱口而出):为什么会叫“乌台诗案”?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
今天我们要学的前《赤壁赋》正记录了苏轼从失意矛盾中超脱的心路历程。
师:现在同学们一起来看课文标题“赤壁赋”,同学们对“赋”了解多少?生2:刚学的《诗经》“六义”有赋、比、兴。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是铺陈排比。
师:说得非常好。
“赋”原先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
到汉朝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赤壁赋”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汉有大赋,铺陈扬厉;六朝骈赋,铺陈对仗;唐朝律赋,铺陈对仗,平仄用韵。
至此“赋”被层层束缚,已无法写了。
于是宋朝文人对“赋”进行改革,产生了文赋,突破声律对仗,自由挥洒,杂入大量散句,故称文赋。
但文赋仍保留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
客多是虚拟的,用于流露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主则用于表现作者的主导思想,他们共同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矛盾困惑。
[第一环节,师简介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导入新课]师:标题“赤壁赋”其实可以理解为“赋赤壁”,用“赋”的形式写赤壁。
假设我们同学游览了赤壁,让你们来写赤壁,你们觉得可以写哪些内容?生(杂然答道):自然风景、历史人物┅┅师:那么,《赤壁赋》有没有写自然风物和历史人文?如果有,请找出相关段落。
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学实录和课后反思
曹勇军:《赤壁赋》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上课,同学们好!很高兴和我们广西南宁沛鸿民族中学高一(18)班的同学一起学习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我们不陌生,初中就学过他的不少作品。
有一篇文章,不知同学们还有没有印象,我来考考大家(教师背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学生跟着背,声音越来越大。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很好!这篇文章叫《记承天寺夜游》,在哪里写的?生(齐):黄州。
师:这篇文章写于元丰六年。
那一年的秋天和冬天,苏轼游览了黄冈赤壁,分别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这是苏轼作品中最精华的文章。
哪个同学能告诉我,苏轼为什么去了黄州?生(齐):被贬。
师:为什么被贬?生(纷纷):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师:大家能不能说说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生1:不知道。
生2:有官员从他的诗中找出句子说讽刺变法,于是皇帝把他贬官。
师:乌台,就是御史台。
有人诬陷他,说他诗中有反对朝廷新政的文字,于是把他投入大牢。
东坡在狱中生活了130天,这对他的身心、对他的人格造成了巨大的折磨和摧残。
后来方方面面的人出面营救,最终他被放出来,可是被贬黄州,并开始了不断被流放的坎坷的人生际遇。
苏轼去世前两个月左右,在常州,有这么一首诗,题自己的自画像(投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儋(dān)州在哪里呢?海南岛。
惠州在哪里呢?广东。
苏轼不断被贬,先被贬到黄州,后被贬到更远的惠州,最后被贬到更遥远的海南岛儋州。
苏轼满身伤痕,历经坎坷,他要给自己一个快乐地活下去的理由,他不断地思考,到黄州之后,他的思想开始成熟了,仿佛一道天光,划过这荒瘠的大地。
中国文学史上这篇最著名的文章出现了。
昨天和同学们见面的时候,有同学问我《赤壁赋》中的“赋”是什么?“赋”是一种文体,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其写赤壁赋的时代背景,“乌台诗案”。
2.理清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和思想内容,叙事,抒情,说理三者关系。
3.读懂苏轼的人生价值观,人生逆境时旷达乐观的胸襟情怀。
4.有节奏地朗读全文、背诵和默写赤壁赋。
【教学重点】苏轼的人生思想观,赋文的语言魅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我们学过韩愈散文的代表作《师说》,韩愈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请问同学们,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的文章,谁的文章成就最高呢?答案是苏轼。
或者问,你们读过他们的古文吗?你们最喜欢“唐宋八大家”里的哪一位?南宋学者李耆卿的《文章精义》,说过“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以前,我们学过苏轼的一些诗文,《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雨后其一》《望湖楼醉书其一》《水调歌头》《江城子二首》《卜算子》《定风波》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赤壁赋》课堂实录范例
《赤壁赋》课堂实录范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2)积累文言词语、句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
(3)疏通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句子的句意。
能力目标:(1)理清文脉,体会理趣和情趣。
(2)学习作者的抒情、议论、说理方式。
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哲理,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倒装句)。
(2)学习作者的抒情、议论、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哲理,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掌握“赋”的文体特点。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一个人,林语堂对他的评价是“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你们猜他是谁?很难猜吗?那我们再看看当代作家方方对他的评价“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生:苏东坡!师:对,他就是苏东坡,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99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苏东坡的《赤壁赋》。
上课之前,先问问大家,你们对苏东坡的了解有多少呢?我请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他和他的父亲以及弟弟合称三苏。
生:他是豪放派。
师:看来同学们对苏东坡的了解还是挺多的。
苏轼跟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那请问同学们又记不记得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大?生:韩、柳、王、……师:好,请同学们记住了,唐宋八大家是韩柳欧三苏王曾巩。
《赤壁赋》课堂实录七篇
《赤壁赋》课堂实录七篇《赤壁赋》课堂实录1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师:每当我们站在长江边,看着浩瀚的江水时,我们会吟咏出苏轼的名句——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每当年我们看着夜阑人静,一轮圆月当空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苏轼的——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每当我们游览庐山时,也会想起苏子哲理性的名句——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确实是说不尽的苏东坡啊!昨晚我和大家重温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作品。
说起苏轼,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
今天我们让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再次走近一代文人苏轼,更进一步地走近东坡的作品,了解东坡的内心世界。
二.知人论世话苏轼师:在讲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重温初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诗、词、文中的名句。
(教师多媒体投影诗句。
)师:第一句,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生:“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师、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接着是《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生:“门前流水尚能西”师、生:“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最后是我们十分了解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师:同学们都背得很好,从以上几句诗句中,你能谈谈你所认识的苏轼,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如果你要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他,你会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豪迈。
师:在才学方面呢?生:多才多艺。
师:在性格方面呢?生:乐观。
师:在人生、政治上遇到重大挫折时,他又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面对的呢?生:豁达。
师:很好!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地谈了一下印象中的苏轼,确实我们从苏轼的作品中可以感知他的积极乐观、豪放、豁达,除此老师觉得我们还可以用“坚韧”来形容他。
(教师多媒体投影:乐观、豁达、坚韧)三.千古绝唱说赤壁师:下面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一篇千古美文,更全面地认识、理解黄州时期的苏轼。
(教师多媒体投影:“千古绝唱说赤壁”)师: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呢?请结合“赤壁三文”,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赤壁赋》,在上几次课中我们已经基本扫清了文字上的障碍,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今天我们来分析《赤壁赋》的思想内容,以及对今天的意义。
我们分析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主要抓住主客问答,即文章的三四两段。
下面找同学读一下。
(一生读课文第三段,非常投入,读后响起了掌声)师:好,读得很好。
我们在上次课已经对“客”的回答作了初步的分析:曹操的功名伟业,转瞬成空,魏也罢,蜀也罢,吴也罢,伟大的帝国也罢,辉煌的功名也罢,一世英雄也罢,枭雄也罢,而今安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是一场梦幻。
前面“方其破荆州”一连串铺排气势,上扬,后面“而今安在哉”,猛然下落,形成强烈的落差。
从而彻底地否定了儒家所追求的人生意义。
其实,这种否定是一种很悠久的传统。
我们再看几个例子:出示幻灯片一:李白的《越中览古》,谁来给简单分析一下生:前三句写了很壮观的场面,最后一句显得很消沉。
越王勾践当年很风光,现在根本看不到。
只能看到天上飞的鹧鸪。
他的努力没有什么意义。
师:好。
我们再看下一个材料。
(出示二:孔尚任《桃花扇·续四十出·余韵》)时间关系,我简单说一下:这里面存在一种对世俗人生的否定,这金陵玉殿、莺啼婉转、秦淮水榭、春暖怀开,怎么样呢?冰消瓦解。
你建起了高大漂亮的楼房,你大宴宾客,现在怎么样呢?历史的烟云早已把你吞没。
师:我们再看着一段:《红楼梦〈好了歌〉解注》。
因为比较长,而且大家也比较熟悉,就不过多分析了,这里的大致的价值取向大家能不能明白?生:能师:好,我们再看看这个:《西游记》这是第一回里的故事,美猴王在花果山率领群猴过得好不快活,有一天,大宴群猴,吃着,吃着,美猴王突然哭了,为什么呢?原来啊,这美猴王突然发出感慨,说人生短暂,准确地说是猴生短暂,(生笑),这时候,一个老猴跳出来,说世界上只有佛、仙、神圣长生不老。
猴王听说后,就决定去寻访,就乘着一叶扁舟,来到了南赡部洲地界,在市尘中,学人礼,学人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预习要求: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制成课件。
师: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生: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生: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大家笑)“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师: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大多数学生:没有!部分学生:有,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师:对!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
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
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
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伴随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放录音,学生听]师: 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生: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生: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全班笑)师:很好!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我们同学在预习中也读出了这一点,请看下列问题,我们共同探讨:(展示问题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生: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
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生: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但我感觉却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妙,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悲之情更加浓重和凄凉。
师:对,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
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生问:老师!“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生:我认为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
生:我想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
师:这位同学的解答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
“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师:下面我们一边听朗诵一边跟读第一段。
注意轻重缓急,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生:全班齐读(展示问题二: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师:我们先来理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
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生: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也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生:《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
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师: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
“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
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
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
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师问: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生: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
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这个“慕”是“爱慕”的意思吗?如果是,那么它的感情基调与哀怨、哭泣等是否矛盾?生:我认为这里的“慕”是“思念”,“如慕”就是“又像在思念”。
师:有道理!语言就需要这样细心揣摩、品味。
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在哪篇课文里学过?生: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写愁情。
生:《红楼梦》中“凸碧堂品笛凄清”也是类似意境。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
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展示问题三:第三段先说英雄伟大,再说自己渺小,那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对突出曹操“一世之雄”有何作用?这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生:“月明星稀”的诗是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的,由身边的赤壁又联想到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
师:写曹操的重点在哪里?生: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所以我认为这一组同学的问题没问到点子上。
师:这意见有道理!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理解课文的过程,能正确地提出问题,也就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开始。
对第三段的理解,刚才的同学比较准确。
那么,它通过客人的一段议论,用对比写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是什么?生:曹操和“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坷坎,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这是令人悲叹的啊。
生: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师: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
生:还有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
师:同学们注意,这儿的“风”已不是徐来的“清风”,而变成了“悲风”,显示了情绪的变化,将情融于景中去抒写。
(展示问题四: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生: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全班哄然大笑)师:绝妙的想象。
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那么这种感情与豪放风格是否矛盾?生:应该是不矛盾,但我却很难说明白这道理。
(学生讨论状)师: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生:喝酒,及时行乐。
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师: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
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但苏轼不用此法。
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
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二、三段,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
要读出苏轼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气势。
生:全班同学自由朗读(展示问题五:第四段议论让人难以理解。
“哀吾生之须臾”与“水与月”有什么关系?“且夫”一句与解答客的问题又有什么本质上联系?)师:文章从第四段开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
你看它从几个方面论述主旨?生:两个层次,“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属本段第二层次。
师:第一层次扣住第三段哪一点来说理?生:从“而又何羡乎”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来阐发的。
师: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师:分析得非常准确。
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阐述“不变”的观点。
生: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
师: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
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师:第二层还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理,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生:“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
师: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
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展示问题六: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生: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生:我不这么认为。
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生: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