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案设计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a7fe1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3.png)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赤壁赋》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文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体验文学的美感和趣味。
3. 帮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感人至深的散文或诗歌。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赤壁赋》为中心,围绕历史背景、作者简介、诗句鉴赏、主题思考、写作等方面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呈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2. 诵读《赤壁赋》教师可以分段分句进行诵读,同时注重语音语调、情感感染、形象塑造等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
3. 作者简介和作品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思想、作品创作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的内在含义,激发他们对苏轼的赞赏和敬意。
4. 诗句鉴赏教师可以以《赤壁赋》中的诗句为突破口,教授学生文学鉴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清高、豁达和才情。
5. 人物塑造的分析教师可以通过《赤壁赋》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和思想倾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作家心境。
6. 主题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赤壁赋》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7. 作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诗句或文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者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教学,包括诵读、讲解、讨论、分析、思考和写作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同时提高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对《赤壁赋》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认识这一文学名篇,深入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经过对《赤壁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意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教学,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024赤壁赋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4赤壁赋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f4db7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b.png)
2024赤壁赋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赤壁赋》的文学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苏轼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人生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苏轼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
3.文章中的难点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教学难点:1.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2.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句式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简要介绍《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人生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文阅读与讲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分析苏轼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
a.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b.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
c.哲理深刻,寓意丰富。
3.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和翻译。
a.“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折戟”、“沉沙”、“磨洗”等词语的解释。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翻译和含义。
4.分析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引导学生品味其意境和哲理。
三、课堂讨论1.针对文章中的战争与和平、人生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a.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b.和平的珍贵和重要性。
c.人生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发言。
四、课后作业2.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3.深入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人生哲学。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资源:1.《赤壁赋》原文及注释。
2.苏轼生平事迹介绍。
3.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本节课通过深入阅读《赤壁赋》,让学生了解了苏轼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人生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d8b5f2e009581b6bd9ebbd.png)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文章要写得:“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又在《自评文》里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由此可见苏轼对散文创作的追求以及审美情趣,也可见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自信、自如。
后人把他的散文成就和韩愈并提,称为“韩潮苏海”,清代吴德旋评它有“自然超妙”之美,而唐庚称颂“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的《赤壁赋》既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之作,又是代表苏轼散文最高成就的一篇经典美文。
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情、景、理三者在文中得到和谐统一,一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本设计是这篇课文的第3课时。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高中学习,精读了15篇的文言,完全具备了理解一般的文言的自学能力,在有注解和字典的帮助下能够自行疏通文意。
由于本文是在学习了《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之后学习的,学生对赋体文已有一定的了解,对骈散结合的文字也有很感性的认识。
对苏轼生平、思想、诗文也都有所接触了解。
像著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初中就已学过,高中又学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
这就为学习《赤壁赋》作好了知识的储备。
另一方面,高二年级的学生思想正逐渐走向成熟,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理想的探求及在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问题上也有更多属于个人的思考。
这是思想的储备。
所以《赤壁赋》的鉴赏教学可以说是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候。
虽然如此,对没有多少人生经历的学生而言,感受文辞之妙、情景之美尚可以努力做到,但要理解千年之前的苏轼此文在人生哲理上的感悟并能产生一些思想情感的共鸣却还是并非易事。
再由于对古代文学审美趣味的隔膜,也会使学生对鉴赏缺乏兴趣,也很有可能把鉴赏变成教师的一厢情愿。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cf2f904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10.png)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⒈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⒉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教学时数:2第一教时明确目标:⒈感知课文,积累字词句;⒉理清的心情变化历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解题1.介绍苏轼――“浑涵光线,雄视百代”2.介绍文体及写作背景⑴赋――体物写志⑵介绍写作背景三、整体感知⒈诵读课文,初步感知⑴听录音,留意诵读的停顿、延长,体会其中的节奏。
⑵自由朗读,找出每段中押韵的韵脚(12个)。
⒉齐读课文。
⒊对比注解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⒋质疑解难,师生共同小结文言学问。
⒉思索:⑴“赋”的特点是“体物写志”,贯穿全文的“物”是什么?⑵理清的情感变化历程。
明确:①贯穿全文的“物”是“清风”、“明月”,“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就是紧扣“风”“月”绽开描写和谈论的。
②情感变化线索:乐-→悲-→喜四、思索练习二其次教时明确目标:1.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谈论,揣摩体会旷达乐观的情怀。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课文鉴赏(一)析“乐”【第一段和其次段的第一层】⒈齐读,思索:和客人夜游赤壁,他们的心情很“乐”,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渲染他们此时那种欢乐心情的?明确:景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饮酒…扣舷而歌…”感觉:“浩浩乎…飘飘乎…”⒉第1段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展现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吟文、迎风赏月的舒服飘逸、超然物外的意境。
⒊第2段写放声高歌,歌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明确:说明在遭贬谪之后,仍旧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二)析“悲”【其次段的其次层和第三段】1)析第2段⒈共赏清风明月,泛舟万顷秋江,此乃人生一大乐事,此时的氛围却发生逆转――由“乐”转“悲”,“悲”从什么地方体现出来?这个变化突然吗?明确:从“客”悲凉的箫声体现。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68fc9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65.png)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赤壁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探讨。
教学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
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同一个创作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板书课题)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源头,到了荀况才有定名。
它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泛读课文,解决句读。
2、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结构。
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6篇)
![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2236b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f.png)
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6篇)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的: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三、教学设计1.解题:文体、背景、后人评价2.听第一种录音,疏通词句3、分析内容:明线,泛舟宴乐;暗线,心境变化4、听第二种诵读及其中的赏析,总结四、教学过程一.文体简介赋,始于两汉魏晋,“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
”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创作背景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
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
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佛道和山水之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苏轼,是上帝赐给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奇迹,他是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作家,散文家,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才奇才。
《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
![《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d5a99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15.png)
《赤壁赋》教案《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赋》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把握词类活用;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感悟语言运用上骈散结合的妙处,能够全文背诵;4、学会懂得与自然、与他人、与文字等多种交流方式,释放胸怀,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正音壬rén戌xū 属zhǔ客冯píng虚御风愀qiǎo然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旌旗jīng舳zhú舻lú 横槊shu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尊蜉fú蝣2.对照注释,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通“缭”)3.知识了解学生参看《成才之路》“资料园地”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一、(1)月下泛舟乐二、(2~3)吊古伤今悲三、(4~5)阐述哲理乐四、精读1——2段,背诵、积累、感悟、体会。
三、研习文本1、第一段①自由诵读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讨论明确: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218e0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2.png)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分析文中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技能目标:通过诗歌解读训练,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爱好文学,理解历史文物的传承与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品质。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析《赤壁赋》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历史时代、社会现象、文学形式,深度解读《赤壁赋》的意蕴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读解+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询问学生:对于《赤壁赋》有何了解?了解书名、作者、体裁、历史背景等基础知识。
2. 小组互动:学生分组交流,思考诗歌解读的目的和方法,并分享个人的文学鉴赏体验和感悟。
【Step 2】解读文本1. 讲授文本的诗歌史背景和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赤壁赋》的基本情节和特点。
2. 讲解文本的主题、意象、意境、意义,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诗歌的含义与内涵。
3. 细读文本,逐行分析,强化对古汉语音韵的理解和体味。
【Step 3】鉴赏诗歌1. 用对比、题意分析、意象引申等方法,阐述诗歌的含义和表现方式,展开探究互动交流。
2. 练习口头表达,训练学生独立撰写诗歌解读、创作评论和鉴赏理解的能力。
3. 借助多媒体和图片,展示赤壁风景和诗歌名句,凸显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Step 4】课堂练习1. 运用《赤壁赋》的诗句,在课堂上进行词汇搭配训练和语法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在文中寻找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表现气氛,并提出提问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Step 5】课堂总结1. 对《赤壁赋》的阅读点滴和体会,各小组进行总结分享,交流学习心得和感受体会。
《赤壁赋》优秀教案(精选
![《赤壁赋》优秀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8f5ef9e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8.png)
《赤壁赋》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
主要内容包括:全文阅读,分析赋的文学特点及其在文中的具体运用;详细解读作者苏轼的思想感情及创作背景;探讨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赤壁赋》的文学特点,如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用典丰富等。
2. 深入领会作者苏轼在面对历史沧桑和人生哲理时的感慨和思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赤壁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重点:分析《赤壁赋》的文学特点,解读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课文注释及背景资料。
3. 课堂练习册。
4.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赤壁赋》的辞藻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解读课文,分析赋的文学特点,如对仗工整、用典丰富等,并讲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 课堂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词语、句式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赤壁赋》2. 作者:苏轼3. 文学特点: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用典丰富4. 赤壁之战:历史意义、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分析《赤壁赋》的文学特点及其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2. 答案要点: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用典丰富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推荐学生观看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赤壁赋》文学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2. 作者苏轼的情感态度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探讨。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c762c0b0242a8956aece448.png)
课题:赤壁赋课型:新讲课讲课时间: 2019 年月日模块必修二第三单元第 9 课课时 3 课时教知识与技术1、熟读成诵,学习骈散联合的语言特点学过程与方法2、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朗诵、研究的方法赏析文章目3、感知作品言外的感情理趣,认识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标感情态度价值观教课要点熟读成诵,并默写课文教课难点理解苏轼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教课方法自主研究,圈点标注。
教课准备课件个性改正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苏轼归纳了自己的一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闻汝一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时机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到人生第一次挫折时。
简单的介绍乌台诗案、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附 1: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 4 个月。
御史中丞李定 , 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拘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含变法过程中的问题。
这案件先由督查御史揭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所谓“乌台” ,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因此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附二:元丰四年二月,蒙友人马正卿互助,求得黄州城东门外“故阵营”50 亩,以此解决了苏轼一家人吃饱肚子的问题。
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需要决断,此时的苏轼理解,惟有靠自己的双手,躬耕于阡陌之上,养活自己和家人。
同时,在躬耕地东坡之侧建堂五间。
房屋落成之日,大雪纷飞,苏轼自书“东坡雪堂” ,悬挂为匾额,并在堂内四壁满绘雪景。
《东坡八首》中有序为证: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余郡中请故阵营数十亩,使得躬耕此中。
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明年之入以忘其劳焉。
附三:临江仙·夜归临皋(宋朝: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回来忧如三更。
《赤壁赋》优秀教案(精选
![《赤壁赋》优秀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023f060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d.png)
6.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阐述理由。
7.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强调赋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
1.标题:《赤壁赋》
2.内容:
a.作者:苏轼
b.文学特点:赋
c.经典诗句分析
d.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a.朗读并背诵《赤壁赋》。
b.分析《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
《赤壁赋》优秀教案(精选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赋的文学特点,品味经典诗句,学习作者的创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赤壁赋》,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赋的文学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应具体化为可操作和可评估的指标。例如:
-能够准确识别并解释《赤壁赋》中的至少三种修辞手法;
-能够通过分析文本,总结苏轼对赤壁之战的历史观点和情感态度;
-能够创作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学评论,表达对《赤壁赋》的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教学难点通常是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或掌握的部分,如《赤壁赋》中复杂的修辞手法和深层的情感表达。而重点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如赋的文体特征和苏轼的写作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对比分析、逐步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强化重点。
三、课堂提问
1.提问时应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9赤壁赋-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9赤壁赋-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bc906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f.png)
赤壁赋-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赤壁赋》中的文学意义、历史背景、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2.掌握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及其在《赤壁赋》中的运用;3.使用适当的词汇和语言,对《赤壁赋》进行分析和解读。
能力目标1.通过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言规律和阅读方法;3.提高分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赤壁赋》中的真实历史事件和虚构情节;2.掌握文学批评方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3.能够识别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分析《赤壁赋》中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和时代特色;2.理解文言文中抽象理念的表达方式;3.运用文学知识进行《赤壁赋》的评析和赏析。
3. 教学过程预习(10分钟)先让学生阅读《赤壁赋》,了解故事背景。
导入(10分钟)1.用简短的语言引入《赤壁赋》;2.告诉学生《赤壁赋》写的是哪场战役;3.介绍写作背景,笔者的境遇和心情;4.引领学生感知《赤壁赋》的艺术审美和批评精神。
传授(20分钟)1.分析《赤壁赋》的地理环境和政治背景,解释笔者抒发的民族保卫情感;2.解读《赤壁赋》中诗意的构造与形象的创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3.分析《赤壁赋》中的文学批评,培养学生在文学领域的综合素质。
练习(30分钟)1.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对《赤壁赋》的诗意、文学批评和学术价值方面进行深入探讨;2.挑选代表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和分享;3.老师在旁引导,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知识进行评析,加深对《赤壁赋》的理解。
总结(10分钟)1.收集整理学生的讨论,梳理思路;2.对《赤壁赋》中的文学意义、历史背景、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进行简短总结。
3.对学生讨论的结论进行评价和启示,激发学习兴趣。
4. 总结与反思本课程着重对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赤壁赋》进行了详细探讨,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文化、艺术背景,提升了学生在文学领域的批判性分析、综合性应用能力。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0078de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1.png)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2022年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导语:《赤壁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下面店铺给大家提供了《赤壁赋》教学设计,大家可以参考阅读。
最新《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篇1【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
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
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三、教学原则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说教法】1、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赤壁赋教案8篇
![赤壁赋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19a730f242336c1eb95e70.png)
赤壁赋教案8篇赤壁赋教案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透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2、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3、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应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4、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资料。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第4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过程:布置预习:1、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资料。
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3、找出文中直接证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背景。
同学们,我们这天一齐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作者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这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
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
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
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
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明白,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
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
装诗的信封透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
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明白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
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
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忙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5a932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1.png)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够分析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能够理解文章刻画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4. 能够感受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的底蕴。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程教学重点将放在《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语言特点上,理解宋代史实和小说创作的区别,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背景以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起因和过程。
三、课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学生们通过PPT或电子屏幕上展示的图片与赤壁赋相关的图片,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进入课程主题。
2. 放映段视频材料(15分钟):通过电影或文艺作品对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文化传承等方面让学生表现出来。
3. 阅读赤壁赋(60分钟):由授课老师于语文教育网络等在线平台上或课本周边的相关网页或文献进行视频播放,引导学生逐段阅读和分析赤壁赋文本,并指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思想内涵。
重点分析慷慨激昂的语言和工笔实写的文体,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画面,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到赤壁之役的英勇壮举,金戈铁马的场景,情景再现激情四溢。
4. 学习活动(40分钟):学生借鉴作文,表述对文学作品的思维感悟,学生可自由发挥,写一个五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5. 课堂反思(5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本节课程的收获和成果,完成讨论,通过作文结合阅读赤壁赋感悟,对本节课程整体评估。
四、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角色打开,将多媒体视频和书本课文进行有效结合,形成学习情境。
教师只是起到疏导和引导作用,在阅读与分析时,可以组织学生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五、教学资源:1. 呈现赤壁赋相关图片的PPT或电子屏幕。
2. 放映某部电影或文艺作品(如《赤壁之战》、《蜀山战纪》中的“赤诚”等)。
9赤壁赋-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9赤壁赋-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f2eb5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7.png)
赤壁赋-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知识点概述
《赤壁赋》是我国唐朝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北宋嘉祐年间(公元1086-1093年),属于古文运动的代表作之一。
此文主要通过对于赤壁之战的描述来阐发作者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悟和生命意蕴。
教学目标
1.了解《赤壁赋》的作者、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2.掌握《赤壁赋》文本的结构和主题;
3.学会分析《赤壁赋》的语言技巧、修辞手法和意境表达;
4.提高学生表达文化情感和审美价值的能力。
教学内容
范围
2.3.7《赤壁赋》
时间分配
2个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教师通过讲解,介绍《赤壁赋》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本主题,启发学生对于这篇古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体验阅读
请学生阅读《赤壁赋》,建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画出借古喻今,明确文中表达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步:语言技巧识别
请学生在学习完《赤壁赋》之后,再次阅读文本,找出句子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描写、比喻等,然后请学生分析这些语言技巧的作用。
第四步:语言运用
请学生通过仿写的方式,运用《赤壁赋》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文章,发挥对于文化情感和审美价值的表达能力。
第五步:评价
对于学生的表达文化情感和审美价值的能力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于课程进行反思和调整。
总结
本次教学主要通过对于《赤壁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古文学习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表达文化情感和审美价值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和素养基础。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赤壁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1a033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6.png)
《赤壁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赤壁赋》中的经典段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理解苏轼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脱,以及他借赤壁之游抒发个人情感与哲思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并评价苏轼的人生态度,学习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旷达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赤壁赋》中的情感表达,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难点: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哲理思考,理解苏轼如何借赤壁之游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以及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豁达与超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特别是他被贬黄州期间的遭遇,为理解文章中的情感与哲思铺垫。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赤壁风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赤壁的壮丽景色,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约15分钟)1.自由朗读:学生自行阅读《赤壁赋》,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2.字词讲解:教师选取文中几个典型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和句式的含义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3.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结构,初步了解苏轼在赤壁之游中的所见所感。
三、深入解读(约35分钟)1.情感表达o喜悦之情:分析苏轼在文章开头如何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色,以及他与友人泛舟赤壁时的喜悦心情,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等句子。
o哀怨与超脱:探讨苏轼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哀怨之情,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句子,以及他如何通过哲理思考实现超脱,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等段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2、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明确:赏析歌词的内容(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 ,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 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写作背景,乌台诗案)
以“喜”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明确:(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 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二、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附1: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朗读课文
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2、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师点拨:第一段——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忘情尘世的洒脱
第二课时
一、分析探讨
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二、学习第一段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2、解题
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
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三、朗读课文,梳理内容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板书: 赤壁赋
游 景 乐 (以景动人)
“水月” 歌 悲 (以情感人)
问 理 喜 (以理警人)
赏景:学生用散文化的笔调改写第一自然段。
参考: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于是,羽化登仙、飘然世外。
三、学习第二、三段
品情:悲从何来?
参考:1、乐极生悲为人之常情;
2、悲从“歌”中来;
三、体悟哲理
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总结全文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附二:元丰四年二月,蒙友人马正卿相助,求得黄州城东门外“故营地”50亩,以此解决了苏轼一家人吃饱肚子的问题。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需要抉择,此时的苏轼明白,唯有靠自己的双手,躬耕于阡陌之上,养活自己和家人。同时,在躬耕地东坡之侧建堂五间。房子落成之日,大雪纷飞,苏轼自书“东坡雪堂”,悬挂为匾额,并在堂内四壁满绘雪景。
课题:赤壁赋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9年月日
模块
必修二
第三单元
第9课
课时
3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成诵,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2、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探究的方法赏析文章
情感态度价值观
3、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圈点批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苏轼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
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乌台诗案、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东坡八首》中有序为证: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余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
附三:临江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3、悲从“箫声”中来;
明确:赏析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联想音乐传情的篇章,例如《琵琶行》)
4、悲从“怀古”中来;
明确:赏析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月明星稀”的诗是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的,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 苏轼的感叹实乃千古一叹,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南华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尤不能不以之为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集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五段
明理:宇宙变化哲理
明确:(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