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现状评价导则、

合集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5.3
评价等级判定
8.5 预测模型
采用calpuff预测其他规定:
➢ 风速<0.5m/s持续时间超过72h
➢ 20年统计全年静风频率超过35%
➢ 位于水体岸边3km内,采用估算
• 补充监测点:取监测期的最大值
2021/7/7
条款解读——7、污染源调查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5.3
评价等级判定
现状调查重点关注哪些污染源
7.1 调查内容
➢ 包括项目污染源调查和区域污染源调查
• 建设项目环评污染源调查:源强核算技术指南、排污
许可,结合工程分析从严确定
➢ 明确:区域替代、削减、以新带老、总量来
2021/7/7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主要修订内容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竣工环保验收和申领许可证的关系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和预测方法修订
• 推荐适合PM2.5、O3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模型、评价方法等相关技术方法。
• 推荐模型新增网格模型(CMAQ等,用于区域尺度PM2.5、O3预测模型)和特殊污
染源适用模型(Austal2000、EDMS)
• 不规则厂界:先外延,再取矩形区域得到评价
范围
条款解读——5、评价等级及范围确定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5.5 评价基准年筛选(新增)
• 环境质量现状数据
• 气象资料
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5.3
评价等级判定
5.6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 调查评价范围内主要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同一年数据
• 在带有地理信息的底图标注
• 综合考虑可获得性、数据质量、代表性等因素,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Technix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制定本标准。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1.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1.2 1.2适有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应参照使用。

22引用标准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TJ 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HJ/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33符号本标准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与单位见表1。

4 4总则4.1 4.1 评价工作的分级4.1.1 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

4.1.2 经过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计算其等标排放量P i (下标i 为第i 个污染物),P i 的定义为:9010⋅=iii c Q P (1) 式中:P i--------等标排放量,m 3/h ;Q i------单位时间排放量,t/h ;c o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 3。

C oi 一般选用GB 3095中二级标准的一次采样浓度允许值,对该标准中未包的包含的项目,可以照TJ 36—37中的相应值选用,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

Q i 应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4.1.3 项目周围地表特征可分为平原和复杂地形两类。

复杂地形系指:山区、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区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 简单地形,见图 1。 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
7)简单地 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 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 2。
8)复杂地 形
式中: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
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oi的选用: ①一般选用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
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 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5 ) 大 气 污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 染物分类 径小于15μ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 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在考试大纲中 包括八个模块,分别为: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气 象观测资料调查、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气环 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及附录。
首先就要明确在大气导则中给出的一些基础性概念:
基本术语 定义
表1 评价工作等级
(3)注意事项
①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 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环评导则记忆口诀

环评导则记忆口诀

环评导则记忆口诀以下是十个环评导则记忆口诀:《大气导则要记牢》一要关注污染源,二看气象和地形。

三查扩散和传输,四评环境的影响。

五指保护的目标,六定监测的要点。

大气导则很重要,记住这些错不了。

《水导则这样记》一条河流要查清,二类水体多关心。

三种方法来分析,四个阶段细考量。

五级标准不能忘,六项参数要测准。

水导则里有乾坤,学会运用好处深。

《噪声导则轻松学》一声源强要确定,二传播途径搞明白。

三受声点多留意,四评价范围划清楚。

五标准分级记心间,六控制措施要想好。

噪声导则不难记,朗朗上口很容易。

《生态导则巧记忆》一片区域生态重,二大方面要评估。

三种类型细区分,四个层次逐分析。

五级影响定程度,六类保护有措施。

生态导则用处大,守护自然就靠它。

《土壤导则歌诀》一块土地有讲究,二种污染要分辨。

三种状态详了解,四个步骤不能乱。

五方责任要落实,六类风险严管控。

土壤导则记清楚,大地健康有保障。

《固废导则小窍门》一堆固废分类清,二种处置要恰当。

三项原则须遵守,四个环节严把关。

五处去向要追踪,六条规定保安全。

固废导则很关键,环境整洁靠大家。

《风险导则这样念》一个风险源要防,二种可能性细想。

三种后果得考虑,四个阶段控风险。

五级防范措施全,六类应急预案备。

风险导则常牢记,安全无忧心欢喜。

《规划环评歌》一次规划影响大,二项内容要涵盖。

三种方法来论证,四个层面做分析。

五重目标要达成,六类措施保成效。

规划环评很必要,科学发展路更宽。

《项目环评诀》一个项目细考察,二种情况分别看。

三种影响认真评,四个方面都顾到。

五方意见多参考,六项原则不能丢。

项目环评严把关,环境美好人人夸。

《环评总则谣》环评总则是基础,一二三四步骤明。

五六七八要点清,九十十一要记准。

总则学好不犯难,环评工作顺利行。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目录
• 引言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概述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案例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引言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定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 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进 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 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0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 发展
政策法规的完善与更新
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相 关的政策法规,明确评价标准、程序和 要求,为导则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VS
法规的动态更新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 断发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将进行 动态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提高公众参与度
优化资源配置
评价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提高 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评价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0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概 述
导则的制定目的和依据
制定目的
为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控制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促进经 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评价流程
本案例采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常规流程,包括现状调查、预测、评估和提出减缓措施等 步骤。
评价结果
通过本案例的评价,发现火电厂项目在正常工况下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较 小,但仍需采取适当的减缓措施,如安装烟气处理设施、加强管理等。
案例二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概述
本案例针对一个拟建的高速公路项目,对其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估,为项目的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HJ/T2.2-2008)
适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参照使用。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程序图
1 评价工作分级
选择1-3种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以估算模式计算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Ci 和污染 物的地面浓度达到标准浓度的10%时所对应的最远 距离D10%; 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地面最大浓度占标率Pi。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一 大气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
1.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
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使大气 质量恶化。
2.气型污染源的概念: 大气污染源,指造成大气污染的空气污染物
的发生源。
点源,
通过某种装置集中 排放的固定点状源, 如烟囱、集气筒等。
项目污染源
一级、二级
三级
污染源调查方法
项目性质
新建 现有项目
调查方法
类比调查、物料衡算、设计资料 已有的有效数据、实测
分期实施项目
前期工程近5年的验收监测资料、实测
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评价等级 一级
调查清单
污染源排污概况、点源、面源、体源、线源、 其他参数 参照一级、适当从简 污染源排污概况
6、监测频率要求
本标准中规定的值指任何1h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 1h采样计平均值。 排气筒中废气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1h采样计平均值; 或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样,采集四个样品计平均值。
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4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调查的基本原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二、大气环境影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1.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 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 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正常排放下主要污染物的选择标准,应结合污染物毒性、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质量 第二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4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 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
• 一、概述
• • • • • • •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田2.2-2008 )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 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区域和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可参照使用。该导则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导则一大气环境》( HJ厅2.2-93 )的第一次修订。主要修订内容有=评价工作分级和评 价范围确定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与要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及要求,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该导则于2008 年12 月31 日发布, 2009 年4 月1 日实施。自实施之日起,《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CHI厅2.2-93 )废止。
• • • •
3. 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45 (1 )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

• • • •
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
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3 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对于周期 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0~ 1 ,一般可 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大气环评导则 编制指南

大气环评导则 编制指南

大气环评导则编制指南1. 前言
1.1 编制目的
1.2 适用范围
1.3 主要内容
2. 基本要求
2.1 依据法律法规
2.2 评价原则
2.3 评价内容
3. 项目概况
3.1 项目基本情况
3.2 工程分析
3.3 污染源强
4. 环境现状评价
4.1 自然环境概况
4.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4.3 其他相关环境要素现状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 预测范围
5.2 预测模式
5.3 预测结果
5.4 环境影响评价
6. 污染防治措施
6.1 废气治理措施
6.2 其他污染防治措施 6.3 总量控制
7. 环境风险评价
7.1 风险识别
7.2 风险分析
7.3 风险防范措施
8.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8.1 环境管理
8.2 环境监测
9.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9.1 环保投资估算
9.2 环境效益分析
10. 公众参与
11. 结论与建议
11.1 结论
11.2 建议
以上是一个大气环评导则编制指南的典型目录结构,具体内容需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和分析。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超过50 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 km内
的格点气象资料。
4.3 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 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 超过50 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 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6)近圆形面源:中心点坐标,近圆形半径(m),近圆形顶点数或
边数。
2.4 体源调查内容
1)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2)体源高度(m); 3)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4)体源的边长(m);
5)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
5.3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 1)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 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 2)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 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质量浓度; 3)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 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质量浓度; 4)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 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 小时质量浓度; 5)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的 项目,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次(北京时间
08点)的距地面1 500 m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表3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内容
表4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内容
5.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概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根据大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规定,以及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政策、战略及规范性文件要求,对全球环境和大气质量受到可能影响的综合性评价,以确定影响大气质量的活动投入产出情况、其所引起的影响和减排效率的一种正式的管理程序,采用适当的预测技术、统计分析技术及计算方法,研究界定大气环境活动引起的影响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可控性,为决策部门提供客观依据,保障大气环境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适用于各类大气污染源的可能影响大气质量的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不适用于景观、电性能和噪声等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小规模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

三、评价要素(一)要考虑的空气污染要素:悬浮物、氮氧化物、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二)要考虑的气候变化效应: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变暖影响、陆地沉降和土壤侵蚀等;(三)要考虑的生态变化效应:植物分布变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平衡影响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等。

四、主要技术内容(一)调查环境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活动参考点的气候情况、活动周边陆地、空气或水域的环境质量情况以及涉及的生态资源是事项,进一步定义活动的环境影响范围;(二)采用预测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大气环境影响的活动:包括对烟气的组成和数量分配和计算烟气有毒物质浓度、毒性物质的相关环境质量指标评价和推算可能对大气环境质量不利影响程度等;(三)采用统计分析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空气质量有影响的活动:收集、整理现存的大气污染物质的空气质量数据,采用各种统计技术,对活动的影响效果进行识别和评价;(四)采用计算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大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乌托邦模型、气象模型等技术,用来反推当前排放及未来排放对大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影响,对应采取适当的减排和控制措施;(五)模拟分析法:根据系统结构,建立空气污染活动的模拟分析系统,通过模拟分析建立完备的空气污染的影响模型;(六)环境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将上述独立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建立空气污染活动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模型,对活动决策给出有理性的建议与决定。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大气环境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评价技术是指根据当前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制定出衡量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识别关键污染物潜在传播载体,估算大气环境影响,并预测未来变化情况的技术手段。

大气环境评价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对改善当前环境质量及其稳定详细规范,限制或控制自然资源的污染物排放源和社会活动,减少生态系统的损害,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本原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先以空气质量状况及其对社会、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为基础,进行生物测试、噪声测试和材料测试,以了解空气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大气污染物测试和传输路线研究,并以该结果为基础进行控制排放,防治污染及限制排放的可行性评价,从而进行合理编制及调整减排策略,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主要流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主要流程主要分为环境质量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范围及程度评价、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及可行性评价几个步骤。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采用大气质量监测和空气质量评价技术对现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研究;大气环境影响范围及程度评价旨在确定污染物的潜在传播路径,进行先行性的空气污染影响评价,从而
确定影响范围及程度;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及可行性评价是针对污染物传播路径研究出来的污染物排放源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技术研究并对控制排放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以上,就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内容列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在当今环境质量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帮助我们防治空气污染,减少大气环境的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消除生态系统的损害,保证健康的空气状况。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规范第一部分:引言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环境空气质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和改善生态环境,各国纷纷建立了环境空气质量评价规范。

本文将探讨环境空气质量评价规范的制定和应用。

第二部分:评价指标2.1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首要指标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

这些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评价标准应设定合适的排放限值,并制定相应的监测计划,确保排放源的准确监测和报告。

2.2 空气质量监测指标环境空气质量评价还需要借助空气质量监测指标进行定量评估。

这些指标包括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臭氧、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浓度。

评估指标的设定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大量实证数据,确保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部分:评价方法3.1 监测网络布局建立合理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布局是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基础。

应根据地理条件、人口密度和工业活动等因素,合理确定监测点位,并确保各监测点位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区域内的空气质量状况。

3.2 数据收集和分析环境空气质量评价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监测数据。

数据的收集应进行规范化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可以借助统计学和模型方法,对数据进行整合和解读,得出科学的评价结论。

第四部分:评价结果应用4.1 环境影响评估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结果可用于环境影响评估。

当开展新项目或进行区域规划时,应根据评价结果对环境影响进行科学预测和定量评估,以制定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

4.2 政策制定和管理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结果还可用于政策制定和管理。

通过对不同区域和行业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确定不同区域和行业的环境管理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

第五部分:质量保障措施5.1 监测设备和人员培训为了确保空气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监测技术和操作能力。

定期的设备维护和校准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要保障措施。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TSP、PM10、B[a]P、Pb
SO2、NOx、NO2、CO、O3 Pb
日平均
1h平均 季平均 月平均
每日至少有12h的采样时间
每小时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 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 每一个生长季至少有70%的月平均值 每日至少有12h的采样时间 每小时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
①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 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②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③进行现场监测。
(二)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
①分析其长期浓度、短期浓度的达标情况 ②若超标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超标原因
③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1)温度 月平均温度变化情况、温廓线、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 范围和强度。 (2)风速 月平均风速变化情况、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风廓线。 (3)风向、风频 静风风向用C表示。静风频率单独统计。 四季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 (4)主导风向 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书上例题有误)
(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对于各级评价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
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像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
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
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一级评价
评价范围 气象资料年限 地面气象资料 高空气象资料 补充气象资料 观测前提 补充气象观测 一般要求 小于50km 大于50km

环评-大气新导则

环评-大气新导则
建设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提高环境质量标准
新导则提高了大气环境质 量的标准,促使企业采取 更先进的环保技术和措施。
对环境监测的影响
监测范围扩大
新导则要求扩大大气环境监测范围,以更全面地 了解大气污染状况。
监测指标增加
新导则增加了大气环境监测的指标,以更准确地 反映大气环境质量。
监测技术升级
新导则要求采用更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以提高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2 大气新导则对环评的影响
环评流程的变化
流程简化
新导则对环评流程进行了优化,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提高了评 估效率。
公众参与加强
新导则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要求在环评过程中充分征求公 众意见。
审批权限下放
新导则将部分环评审批权限下放,简化了审批流程。
环评内容的调整
重点污染物控制
新导则对重点污染物进行了明确 规定,要求在环评中加强对这些 污染物的控制分析。
大气新导则的主要内容
规定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01
针对不同行业和污染物,制定更为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限制其排放量。
加强了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
02
要求企业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污染物排放数据,接受公众
监督。
推行清洁能源和低碳交通
03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限制高污染能源的使用;推广低碳交通方
式,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信息化技术应用
新导则提倡在环评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环评工作 的效率和准确性。
03 大气新导则对环境质量的 影响
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01

环评工程师--导则讲义精华3

环评工程师--导则讲义精华3

1、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根据项目污染源初步调查结果,分别计算项目排放主要污染物的最大地面空气质量 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简称”最大浓度占标率
0,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空气质量浓度达到标准值的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定义见公式(1)。
PI=CI/C0I*100%
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占标率,100%
(2)对于经判定需预测二次污染物的项目,预测范围应覆盖PM2.5年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1%的区域 (3)对于评价范围内包含环境空气功能区一类区的,预测范围应覆盖项目对一类区最大环境影响
(4)预测范围一般以项目厂址为中心,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 5、预测模型
(1)预测模型选择原则
一、术语及定义 1、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一类区中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二类区中的居住区、文化区、人口集中的农村区 域。 2、大气污染物分类: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态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按生成机理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3、基本污染物:SO2、NO2、PM10、PM2.5、CO、O3
4、其他污染物:指除基本污染物以外的其他项目污染物
叠加达标规划目标浓度后的保证率日平均质量浓度 和年平均质量浓度的占标率或短期浓度的达标情 况;评价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率
1h最大质量浓度
最大浓度占标率
短期浓度 长期浓度
保证率日平均质量浓度和年平均质量浓度的占标 率,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率
新增污染源-“以新
大气环境 防护距离
带老”污染源(如 有)+项目全厂现有
(1)基本污染物环境质量现状数据:达标判定,优先采用环境质量公告或环境质量报告、监测网中评价基准年连 续1年的检测数据,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数据,没有现状数据的,采用邻近、相近城市点或区域点检测数据,对于 位于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区的采用邻近、相近的区域点或背景点检测数据。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1. 背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国家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监测、评估和预测大气环境的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导则旨在指导和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确保环保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2. 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各类大气污染源的建设、改扩建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领域。

3. 评价原则•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包括气体排放、颗粒物排放、噪声等因素。

•预防原则:采取措施预防大气环境污染,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合理性原则:评价应基于科学、公正的方法和数据,结果应具备可信性和可靠性。

4. 评价内容•项目描述:详细描述项目涉及的环境背景、规模和技术特点。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项目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污染物排放、区域气候变化等方面。

•环境影响评价:评估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和改善措施。

•环保措施建议:提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的环保措施,包括减排技术、污染物治理等建议。

5. 评价程序1.立项阶段:编制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立项申请书,报相关环保部门审批。

2.调查阶段:开展环境背景调查和环境质量监测,搜集相关数据。

3.评价分析:利用气象模型、排放模型等工具,对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4.评价报告:编制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提交相关环保部门审批。

5.监督检查:环保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保措施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合规性。

6. 结论和建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旨在规范和指导各类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保障公众健康。

建议相关单位严格执行评价程序,加强环保设施建设与管理,减少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以上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质量现状评价导则
一、评价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对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进行的评价,包括但不限于对日常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估和发布。

二、评价标准
1.国家或地区颁布的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2.国际或区域性环境组织制定的空气质量准则;
3.国内外权威机构发布的科学数据和模型预测结果。

三、评价方法
1.对比分析法:将监测数据与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判断是否达标;
2.综合污染指数法:计算空气污染物的综合指数,评估污染程度;
3.健康风险评估法:将污染物浓度与健康影响进行关联,评估健康风险。

四、评价流程
1.数据收集:收集相关监测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2.数据处理: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质量;
3.评价与比较:将处理后的数据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得出评价结果;
4.报告编制:根据评价结果编制报告,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五、监测点布设
1.根据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影响范围,合理布设监测点位;
2.考虑人口分布、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因素,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
3.定期对监测点位进行校准和检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六、监测频次与采样时间
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频次,一般至少每天进行一次监测;
2.采样时间应涵盖各个季节和时间段,确保数据的全面性。

七、数据处理与分析
1.对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异常值剔除、数据转换等;
2.利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