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现状评价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质量评价ppt课件
目的
确保地方环境质量得到有 效管理和控制,满足当地 居民的环境需求。
意义
为地方政府制定具体可行 的环境政策和措施提供依 据,促进地方环境保护事 业的发展。
国际环境质量标准
定义
由国际组织或国家之间共 同制定,用于评估全球或 区域范围内环境质量的准 则。
目的
促进全球或区域范围内的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03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空气质量评价
空气污染指数
通过监测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 计算得出空气污染指数,以评估
空气质量状况。
污染物来源分析
分析空气中的污染物来源,如工 业排放、交通尾气等,为制定治
理措施提供依据。
健康影响评估
评估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
预警与应急响应
根据空气质量状况,发布预警信 息,采取应急措施,降低空气污
推广绿色出行
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 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机动 车尾气排放。
植树造林
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吸收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物质,改善空气 质量。
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为制定和实施改 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水质改善措施
污水治理
建立污水处理厂,对生 活和工业废水进行科学 处理,减少污水直接排
定义
由国家制定,用于评估全国范围内环境质量的统一标准。
目的
确保全国范围内的环境质量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意义
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提供依据,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01
02
第四章-水环境质量评价PPT课件
15
16
表中把单一项目或污染物的含量分为Ⅰ、Ⅱ、Ⅲ、Ⅳ、 Ⅴ级。评分时,一般分别给予10、8、6、4、2分。 10分最理想,2分最差。(表中Ⅰ级除DO、BOD、 COD、Cu外,其它均为饮用水标准; DO、BOD、 COD是根据大量监测资料确定的; Cu为水产用水标 准; Ⅱ级除ABS外,等于或小于水产用水标准; Ⅲ级 为地面水标准; Ⅳ级为农田灌溉用水标准;大于农田 灌溉用水标准的数值为Ⅴ级。)
A=BODi/BOD0+CODi/COD0+NH3Ni/NH3-N0-DOi/DO0
式中:A-综合污染评价指数 BODi、BOD0-BOD的实测值和评价标准 CODi、COD0-COD的实测值和评价标准 NH3-Ni、NH3-N0的实测值和评价标准 DOi、DO0的实测值和评价标准
8
上面的式子也可改写成:
39
2.预测方法的选择 预测建设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应尽量利用成熟、
(2)计算式
WQI=∑分级值/ ∑权重值
规定WQI值用整数表示,这样就将水质指数分成从0-
10的11个等级,数值越大,则水质越好。(10:天然
纯净水;0:腐败的原污水)
11
12
2、布朗水质指数
1970年,R.M.Brown等发表了评价水质污染的水质指数 (WQI)。他们对35种水质参数征求142位水质管理专家的 意见,选取了11种重要水质参数。即溶解氧、BOD5、混浊 度、总固体、硝酸盐、磷酸盐、pH、温度、大肠杆菌、杀 虫剂、有毒元素等。然后由专家进行不记名投票,确定每个 参数的相对重要权系数。
分级标准
P
k i1
Ci C si
P <0.2 =0.2 ~0.5 =0.5 ~1.0 =1.0~5.0
16
表中把单一项目或污染物的含量分为Ⅰ、Ⅱ、Ⅲ、Ⅳ、 Ⅴ级。评分时,一般分别给予10、8、6、4、2分。 10分最理想,2分最差。(表中Ⅰ级除DO、BOD、 COD、Cu外,其它均为饮用水标准; DO、BOD、 COD是根据大量监测资料确定的; Cu为水产用水标 准; Ⅱ级除ABS外,等于或小于水产用水标准; Ⅲ级 为地面水标准; Ⅳ级为农田灌溉用水标准;大于农田 灌溉用水标准的数值为Ⅴ级。)
A=BODi/BOD0+CODi/COD0+NH3Ni/NH3-N0-DOi/DO0
式中:A-综合污染评价指数 BODi、BOD0-BOD的实测值和评价标准 CODi、COD0-COD的实测值和评价标准 NH3-Ni、NH3-N0的实测值和评价标准 DOi、DO0的实测值和评价标准
8
上面的式子也可改写成:
39
2.预测方法的选择 预测建设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应尽量利用成熟、
(2)计算式
WQI=∑分级值/ ∑权重值
规定WQI值用整数表示,这样就将水质指数分成从0-
10的11个等级,数值越大,则水质越好。(10:天然
纯净水;0:腐败的原污水)
11
12
2、布朗水质指数
1970年,R.M.Brown等发表了评价水质污染的水质指数 (WQI)。他们对35种水质参数征求142位水质管理专家的 意见,选取了11种重要水质参数。即溶解氧、BOD5、混浊 度、总固体、硝酸盐、磷酸盐、pH、温度、大肠杆菌、杀 虫剂、有毒元素等。然后由专家进行不记名投票,确定每个 参数的相对重要权系数。
分级标准
P
k i1
Ci C si
P <0.2 =0.2 ~0.5 =0.5 ~1.0 =1.0~5.0
环境卫生学之环境质量评价(
A、评价因子的选 择
根据土壤污染物类型 根据评价目的和要求
B、评价标准的选择 C、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生物法 毒理法 指数法
2021/12/19
根据土壤作物中污染物积累数
35
4、总环境质量 指数评价
大气 水体 土壤 生物 噪声 社会环境
2021/12/19
36
5、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程序
污染源调查 监测评价
11
二、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
比较各地区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 确定环境综合整治对象 提供城市环境规划与治理的依据 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021/12/19
12
三、环境质量评价的种类
环境质量 评价的类型
单因素评价 综合评价
回顾性评价 现状评价 影响评价
局地评价 区域或流域
化、发展趋势的意见及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2021/12/19
19
(一)污染源评价
❖ 对污染源进行调查和评价是为了弄清区域环境质 量的形成和变化原因,找出造成区域环境污染的 主要根源,污染源评价包括调查和实地监测污染 源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性质、浓度和绝对数量。
❖ 在摸清各污染源排放各种污染物的数量后,通过 数学计算作出评价并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 物。
18:09:35
2021/12/19
23
2021/12/19
环境卫生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的综合评价、规划和治理
24
第二节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Environmental quality present situation assessment
一、污染源的调查评价
污染源和污染物的评价是城市区域环境 质量评价第一步工作,其目的是筛选出主要污 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以此作为该区域环境治理 的重点对象。还可评价治理措施的效果。
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影响概念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 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40
40
LOGO
环境影响的分类
1、按影响的来源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 累积影响。
直接影响: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对人类社会 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
间接影响:由直接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结果则 为间接影响。
累积影响: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
LOGO
六、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一)污染源评价
目的是确定评价区域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 染物,主要通过三个特征指数来评价:等标 污染指数、等标污染负荷和污染负荷比。 1、等标污染指数:是指所排放的某种污染物 超过该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的倍数,又叫污 染物的超标倍数。
LOGO
N ij
cij c0 j
Nij—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指数 Cij—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C0j—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LOGO
3、污染负荷比:是指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 的等标污染负荷在总的等标污染负荷中所占的比 重,是确定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对环境污染 贡献顺序的特征量。
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 污染物的污染负荷 比为:
K ij Qij Q j
Kij值最大者即为主要污染物。
LOGO
一个地区第j个污染源的污染负荷比为:
目的: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
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
良影响,促进经济O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中国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试行)》规定,企业在进行新建、 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 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 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2年10月28 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 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40
40
LOGO
环境影响的分类
1、按影响的来源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 累积影响。
直接影响: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对人类社会 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
间接影响:由直接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结果则 为间接影响。
累积影响: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
LOGO
六、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一)污染源评价
目的是确定评价区域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 染物,主要通过三个特征指数来评价:等标 污染指数、等标污染负荷和污染负荷比。 1、等标污染指数:是指所排放的某种污染物 超过该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的倍数,又叫污 染物的超标倍数。
LOGO
N ij
cij c0 j
Nij—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指数 Cij—第j个污染源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C0j—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LOGO
3、污染负荷比:是指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 的等标污染负荷在总的等标污染负荷中所占的比 重,是确定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对环境污染 贡献顺序的特征量。
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 污染物的污染负荷 比为:
K ij Qij Q j
Kij值最大者即为主要污染物。
LOGO
一个地区第j个污染源的污染负荷比为:
目的: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
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
良影响,促进经济O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中国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试行)》规定,企业在进行新建、 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 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 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2年10月28 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 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两个方面。
精选课件ppt
13
◈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对象:区域社会经济-
区域环境结构系统
➢ 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 ➢ 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和规模
◈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内容
➢ 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 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 ➢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估 ➢ 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
前性
与开发项目同步
评价指标 反映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注意环境质量指标(水、气、噪
的各项环境、经济、生活质量
声)
等指标(核心:可持续发展)
评价任务 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管理
微观管理
精选课件ppt
4
❖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 开发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 流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 城市新区建设 ◈ 旧区改建
精选课件ppt
5
❖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 同一性原则:要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纳入环境规划
中。
◈ 整体性原则:涉及协调和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中产生
的所有环境问题。
◈ 综合性原则:评价工作要考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必须采用综合的方法。
◈ 战略性原则:要从战略层次上评价区域规划的合理
比较内容
区域环评
建设项目环评
评价对象 区域内所有拟开发行为和项目 单一建设项目或几个项目的联合
评价范围 地域广、空间大、区域性
地域小、空间小、局地性
评价方法
多样性
专一性
评价水平
较高的学术性
较强的实用性
评价精度
宏观分析,宜粗不宜细
精度要求高,强调计算结果的准 确性和代表性
精选课件ppt
13
◈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对象:区域社会经济-
区域环境结构系统
➢ 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 ➢ 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和规模
◈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内容
➢ 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 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 ➢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估 ➢ 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
前性
与开发项目同步
评价指标 反映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注意环境质量指标(水、气、噪
的各项环境、经济、生活质量
声)
等指标(核心:可持续发展)
评价任务 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管理
微观管理
精选课件ppt
4
❖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 开发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 流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 城市新区建设 ◈ 旧区改建
精选课件ppt
5
❖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 同一性原则:要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纳入环境规划
中。
◈ 整体性原则:涉及协调和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中产生
的所有环境问题。
◈ 综合性原则:评价工作要考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必须采用综合的方法。
◈ 战略性原则:要从战略层次上评价区域规划的合理
比较内容
区域环评
建设项目环评
评价对象 区域内所有拟开发行为和项目 单一建设项目或几个项目的联合
评价范围 地域广、空间大、区域性
地域小、空间小、局地性
评价方法
多样性
专一性
评价水平
较高的学术性
较强的实用性
评价精度
宏观分析,宜粗不宜细
精度要求高,强调计算结果的准 确性和代表性
环境影响评价精品PPT课件
第二节 中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一、环境标准体系
指各个具体的环境标准按其内在联系 组成的科学的整体系统。
二、中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分为三级五类。 三级:即国家、国家环保部、地方
标准体系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环境样品标准 国家环保部标准 (技术规范和导则等)
地方环境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增补新项目)
污染物排放标准 (增补新项 目或严于国家标准)
1、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体健康、社会物质
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或有害
因素允许水平所作的限量规定。
常用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室内空气环境质量标准 (GB/T18883-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环境影响评价
授课教师 胡勤海
联系方式:
参考书
1、李海波、赵锦慧主编 ,《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教程》,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
2、陆雍森等,《环境评价》(第二版),上海:同济大 学出版社,1999;
3、国家环保局开发监督司,《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和 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P. Mondak and A.Biswas,《Conduct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99;
第6章 环境质量评价
我国目前使用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也是按照该原理建立的每天向社会 上报告的。
(1)污染参数的选取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 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项目定为: PM10、SO2、NO2、 CO、O3。
(2)空气质量指数分级及其浓度限值(见表) 表中各参数的浓度限值为:必测参数的日均值是 日报告周期内各小时浓度的平均值;CO、O3的小时 均值是指日报报告周期内小时浓度最大值。 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从0到500,其中50、100、 200分别对应于我国空气质量标准中日均值的一、 二、三级标准的污染物浓度限值,500点则对应于 人体健康产生明显危害的污染水平。
浓度的乘积共六项参数。 各污染物的分指数与其实测浓度呈分段线性关系,并以美国的大
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事件基准值(分为警戒、警报和紧急三级 水平)、以及显著危害水平规定的浓度值作为分段线性函数的几 个折点。 各污染物实测浓度相当于大气质量标准时,其分指数PSI定义为 100,与PSI值相应的污染物浓度见表。 当获得污染物的浓度后,可查出各污染物的分段指数Ii值。 选择其中的最高值作为该日的PSI。PSI=max[I1,I2,……I6]
若单个因子的评分为ai ,则全部因子的踪迹分值为:M= ∑ai,i=1,2,……n 根据M值确定环境质量标准。积分值越高,环境质量越好。
优缺点:思想清晰、方法简单易行,但不能确切反应各个 因子的相对重要性。
W值法
规定凡符合Ⅰ、Ⅱ、Ⅲ、Ⅳ、Ⅴ级环境质量标 准的环境因子被评为10、8、6、4、2分,不能满 足最低一级环境质量的因子评为0分。
选取符合地区特征的环境参数 (八)环境污染趋势预测研究:运用模式,结合经济
发展及污染治理水平 (九)提出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建议
环境质量评价课件PPT课件
课程简介
• 课程任务: • 应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
论、有关的法规、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 价的程序和方法,了解大气、水、土壤、 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为以后 从事环境保护、管理和规划和科学研究等 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程内容
• 第一章: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 • 第四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第六章: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 第七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3、环境影响评价
(3)制定出预防环境污染的多项措施 选用适当的数学模式进行预测后,如果预测结果和实
际要求的环境标准不符,预测结果中大气环境、水环境、 土壤环境中一种或多种污染物超过规定的环境标准,那么 就要采用多种预防措施,这一点我国和国外是有区别的, 下面看一下所采取的几种预防措施:
(四)按照评价时间分类
• 3、环境影响评价 • 定义:根据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或一个项目的建设规
模,对某一区域未来的环境质量进行预测和评价,或对某 一个建设项目对所在区域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称 为环境影响评价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定义:指对规划 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 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 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环境评价的分类
• (一)按照环境要素分类 •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声环境质
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 • 单要素评价 • 多要素评价(联合评价):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要
素同时进行评价 •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如果在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
• 课程任务: • 应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
论、有关的法规、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 价的程序和方法,了解大气、水、土壤、 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为以后 从事环境保护、管理和规划和科学研究等 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程内容
• 第一章: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 • 第四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第六章: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 第七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3、环境影响评价
(3)制定出预防环境污染的多项措施 选用适当的数学模式进行预测后,如果预测结果和实
际要求的环境标准不符,预测结果中大气环境、水环境、 土壤环境中一种或多种污染物超过规定的环境标准,那么 就要采用多种预防措施,这一点我国和国外是有区别的, 下面看一下所采取的几种预防措施:
(四)按照评价时间分类
• 3、环境影响评价 • 定义:根据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或一个项目的建设规
模,对某一区域未来的环境质量进行预测和评价,或对某 一个建设项目对所在区域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称 为环境影响评价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定义:指对规划 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 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 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环境评价的分类
• (一)按照环境要素分类 •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声环境质
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 • 单要素评价 • 多要素评价(联合评价):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要
素同时进行评价 •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如果在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
《环境质量评价》课件
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还有待完善,不同的评 价方法可能得到不同的 结果。
3 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评价过程中,专家的主 观判断和偏见可能影响 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与作用
1 保护环境
2 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评价环境质量,及 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和 稳定。
评价结果为决策提供依 据,推动产业和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和科学性。
3 在环境质量评价过
程中需要注意其局 限性,不断改进评 价方法和体系
充分考虑数据缺乏、方 法不完善和主观因素等 问题,以提高评价结果 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环境质量评价》PPT课 件
欢迎大家来到《环境质量评价》的PPT课件。今天我们将介绍环境质量评价 的定义、目的、应用领域,以及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步骤和局限性。
什么是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收集和分析环境数据,评估环境状况, 以达到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公众健康的目的。
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环境指标
用于评估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
健康指标
评估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人们在环境中受到的健康风险。
社会经济指标
评估环境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1
模型模拟法
2
通过构建模型,模拟环境质量变化,
从而评估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
3 维护公众健康
评估环境对人体健康的 影响,采取相应措施保 障公众健康。
总结
1 环境质量评价是环
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2 完善的指标体系和
方法能够更好地发
展的重要手段挥环境质量评来自的通过评价环境质量,及
3 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评价过程中,专家的主 观判断和偏见可能影响 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与作用
1 保护环境
2 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评价环境质量,及 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和 稳定。
评价结果为决策提供依 据,推动产业和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和科学性。
3 在环境质量评价过
程中需要注意其局 限性,不断改进评 价方法和体系
充分考虑数据缺乏、方 法不完善和主观因素等 问题,以提高评价结果 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环境质量评价》PPT课 件
欢迎大家来到《环境质量评价》的PPT课件。今天我们将介绍环境质量评价 的定义、目的、应用领域,以及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步骤和局限性。
什么是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收集和分析环境数据,评估环境状况, 以达到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公众健康的目的。
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环境指标
用于评估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
健康指标
评估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人们在环境中受到的健康风险。
社会经济指标
评估环境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1
模型模拟法
2
通过构建模型,模拟环境质量变化,
从而评估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
3 维护公众健康
评估环境对人体健康的 影响,采取相应措施保 障公众健康。
总结
1 环境质量评价是环
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2 完善的指标体系和
方法能够更好地发
展的重要手段挥环境质量评来自的通过评价环境质量,及
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公平,综合考虑规划或 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 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公众参与应注意: 公众参与的建设项目范围 重大影响 公众参与的组织者 建设单位
20
二、技术原则
(1)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 (2)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 规划,布局合理 (3)符合清洁生产原则 (4)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 政策 (5)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 (6) 符合国家土地利用政策 (7)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总量控制要求 (8)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要求
23
(c)《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第九条: “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间接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必须 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 …... “建设项目的环 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的措施,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 保护部门审查批准。…….”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对自身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也越来 越重视,开始在活动之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
课程内容组成
环境工程专业必修课,40学时。 • 相关法律法规 • 技术导则与标准 • 技术方法 • 案例分析
3
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李淑芹 《环境影响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5
◆本章教学目录 概述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6
1.1 概述
• 1.1.1 基本概念 一、环境的概念 • 哲 学: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 • 社会学: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 生态学:以生物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 环境科学: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
20
二、技术原则
(1)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 (2)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 规划,布局合理 (3)符合清洁生产原则 (4)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 政策 (5)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 (6) 符合国家土地利用政策 (7)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总量控制要求 (8)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要求
23
(c)《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第九条: “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间接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必须 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 …... “建设项目的环 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的措施,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 保护部门审查批准。…….”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对自身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也越来 越重视,开始在活动之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
课程内容组成
环境工程专业必修课,40学时。 • 相关法律法规 • 技术导则与标准 • 技术方法 • 案例分析
3
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李淑芹 《环境影响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5
◆本章教学目录 概述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6
1.1 概述
• 1.1.1 基本概念 一、环境的概念 • 哲 学: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 • 社会学: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 生态学:以生物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 环境科学: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暖期PM10、SO2、NO2日平均浓度监测结果统计表
(2)综合指数
a.简单迭加法:
PI
n
Ii
i1
n
Ci
C i1
0i
b.迭加均数法:
PI
1 n
n
Ii
i 1
c.几何均值法:(上海空气质量指数)
PI
1 n
Ii max n i1 Ii
.
(3)常用的评价方法
布点要求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敏感区域、各环境功能
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
3.监测采样频率 监测时期:一级两期(冬、夏);二级不利季节;三级一期 监测时间 :连续7天;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的同种特征
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 监测时段:一级8个小时浓度值:02、05、08、11、14、17、
第三章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1 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3.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3.3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4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5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3-1 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污染物与污染源
污染源:
向环境排放或释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 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污Biblioteka 源现状调查一、二级评价,应调查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 其它在建项目、已批复环评的未建项目、区域替代方案中的 污染源。
评价范围内在建项目和已批未建项目的污染源,可使用已批 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
.
三、污染源评价方法
1.评价工作程序
确定评价的污染源; 选定污染物(评价因子)和标准; 介绍评价方法; 给出明确的评价结论。
.
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点数量 一级:不少于10个;二级不少于6个;三级可利用例行监测或 3年内监测资料,否则设2-4个。 2.布点原则和方法 导则规定采用极坐标布点法。 监测点设置应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
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进行考虑。(建议含例行 监测点) 监测点应能够反映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 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20、23; 二、三级4个小时浓度值:02、08、14、20。 日均值:满足采样时间要求。 特征污染物: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征污染物,可监测一
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 值时间要求。 4.同步气象观测 风速、风向、气温、气压
某电厂二级评价环境空气监测点名称及布设情况
.三、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
极坐标法
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º,建立极坐标系
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三级评价
监测点数
≥10
≥6
2~4
布点方法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布点方位
在约 0º、45º、90º、135º、 180º、225º、270º、315º 等方向布点,并且在下 风向加密,也可根据局 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 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 方位做适当调整
1.指数法 (1)分指数(单项标准指数)
公式:
Ii
Ci C 0i
式中:Ii——某种污染物的分指数; Ci——某种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m3,; C0i——某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质量标准),mg/m3;
应对不同取值时间的监测数据分别进行评价,计算最大浓度值 的占标百分比和超标率
.
采暖期SO2、NO2的1小时平均浓度监测结果
污染源分类(按 产生类别):
工业、 交通、 农业、 生活
.
二、污染源调查的过程和方法
1.普查 2.重点污染源详查
位置:明确在评价范围内的位置,明确与拟建工程及环境监测 点、关心点的位置关系(包括风向、上下游等)
污染物的种类:重点是与拟评价工程排放相关的污染物 排放强度:最大、一般、最低排放量 排放方式: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等
.
三、污染源评价方法
2.评价方法介绍
一般方法
常用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和负荷比
①等标污染负荷
某种污染物:
Pi
Qi Ci
109
气
Pi
Qi Ci
106
水
.
②某工厂的等标污染负荷(Pn)
)
Pn
n i1
Pi
n i1
Qi 109 Ci
(i=1,2,3…,n’
③某个地区(或流域)m 的等标污染负荷Pm
主要污染源的确定
将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进行排列,计算累计百分比,确定 主要污染源。
注:一般将累计负荷比大于80%的,确定为主要污染源或主 要污染物
.
§3-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1.调查原则 ①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
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②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在此期间无
Pm
Pn
n 1
(n=1,2,3…,n’
)
n'
④全区P域(或全流 域)的P等m 标污染负荷P
m 1
.
(m=1,2,3…,n’)
⑤污染负荷比
某污染物(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值占全部污 染物(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值的百分比。
公式:
K Pi 100% P
.
3.污染源评价
主要污染物的确定
将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进行排列,从大到小计算累计百分 比,确定主要污染物。
至少在约 0º、90º、180º、 270º等方向布点,并且 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 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 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 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至少在约 0º、180º等方 向布点,并且在下风向 加密,也可根据局地地 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 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 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 做适当调整
排放同种污染物的大型项目投产,环境空气质量未发 生明显变化); ③进行现场监测
.
§3-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2.评价因子的选择 常规污染物: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
PM10)、氮氧化物(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 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特征污染物:有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TJ36中的居住区标准的,应 为监测因子;没有质量标准,但毒性大,应选取代表性污染物 作为监测因子,并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3.评价标准的选择 质量标准、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国外标准或者采用多介质环境 目标值的方法推荐的标准,也可用本底值、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