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神魔小说《西游记》人物形象的道德内涵

合集下载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该书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1、唐僧的人物特征:(1)诚实善良,一心向佛,慈祥。

(2)胆小怕事,迂腐,鉴别能力差。

(3)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儒弱,伪善怕死,缺乏越的理解。

(4)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

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2、孙悟空的人物特征:(1)桀骜不驯,勇敢机智,神通广大,百折不挠,敢作敢当,嫉恶如仇。

(2)他天资聪敏,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学得一身高强的法术,吹一口气,就能够七十二变,并且有法宝金箍棒,缩小如针,放大如铜棒,筋斗云一驾,就能够上天下地。

(3)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顽皮,爱作弄。

他故意叫猪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则变作小虫,暗中监视爱偷懒的八戒。

可见他心思细密和不减顽皮的本性。

(4)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闹海龙王,二闹地狱府,三闹天宫,并且还和佛祖打赌。

由此可见他叛逆、不愿受拘束、不墨守成规的个性。

充沛的生命力、大无畏的精神、笃实的性格和乐观的个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於面对挑战。

他这一种冒险犯难的精神,充份显现了英雄的特质。

(5)但是争强好胜,心高气傲以及性急如火却是他的弱点。

3、猪八戒的人物特征:(1)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2)猪八戒虽然也有法力,但是只能够三十六变,和悟空相比较就显得憨蠢笨重,所以他常常被悟空来取笑。

因此他常在唐僧的耳边挑拨悟空的不是,使得悟空受苦。

(3)八戒的特色就是贪吃懒惰,又重视物质享受,遇到困难他就喊散夥,无法坚持到底.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银的诱惑,几乎抛下其他人而中断修行之路。

没想到那却是菩萨化身来考验他的。

这些出乖露丑的行为,(4)在吴承恩笔下写来不批判,只是幽默的嘲讽。

西游记的文学解读

西游记的文学解读

西游记的文学解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哲理、精湛的描写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而广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西游记》进行文学解读,探究其中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神魔题材与人性探讨《西游记》以神魔题材为背景,通过描述孙悟空等主要角色的奇幻经历,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孙悟空这个形象逆天而行,勇敢无畏,代表着人性中积极、进取的一面。

而唐三藏、猪八戒、沙僧等众多角色则显现出各自的性格特点,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贪婪、懒惰的一面。

通过这些形象的细致描绘,读者可以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体悟,从而理解生活的现实和意义。

二、佛教思想与道家哲学《西游记》融入了大量的佛教思想和道家哲学,贯穿全书。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主角唐三藏的佛教信仰和修行。

他舍弃了尘世的享乐和功利,带领悟空等三个徒弟西天取经,是一次对自我的超越和对佛教教义的体悟。

另一方面,书中还有众多形象生动的神仙和妖魔,展现了道家哲学中众生平等的思想。

这些元素的揉合与碰撞,使得《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冒险神话,还具有深刻的宗教、哲学内涵。

三、文学形式与艺术手法《西游记》的文学形式独特而多样。

它融合了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体,打破了以往小说的单一写作风格。

作者吴承恩运用夸张、讽刺、幽默等手法,使小说充满了趣味性和艺术性。

例如,通过对形象丰富、个性鲜明的妖魔描写,创造出一系列搞笑的情节,使读者在忍俊不禁中体味到深层次的讽刺和反思。

此外,《西游记》还运用了错综复杂的情节编排和跌宕起伏的结构安排,使整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引发读者的胃口和阅读兴趣。

四、传统文化与现实主题《西游记》不仅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呈现了许多与现实主题相关的内容。

其中,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评尤为显著。

作者借助神魔题材,以奇幻的手法,对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例如,书中对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进行了嘲讽和讽刺,使读者对社会的认知更加敏锐和深入。

论西游记中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

论西游记中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

论西游记中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部神话小说,它不仅以幽默风趣的文笔和丰富的寓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更是蕴含着深刻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西游记中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的主要内容。

首先,西游记中的伦理道德准则始终贯穿全书,突出展现了“仁者爱人”和“为人正直”的价值观。

从孙悟空的为人正直、忠诚不二,到唐僧的仁慈和孝顺,再到猪八戒的真诚和博爱,这些主要角色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弘扬的伦理道德品质。

他们不仅是众生的救星,更是人格修养的楷模。

西游记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保持真诚、仁慈和宽容的态度,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友谊。

其次,西游记中的人生哲理主要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展开。

以唐僧为代表的师徒四人带着使命踏上了取经之路,他们不仅是一群修炼有成的人物,更是具备了深厚的人生智慧。

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和诱惑,但却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和对正义的追求,化解了层层阻碍。

这无疑给了我们很多关于人生的启示,告诉我们只有经历各种考验,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收获。

此外,西游记中还强调了个人修炼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性。

在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都有了很大的成长和变化。

他们不仅从最初的粗鲁和顽劣变得聪明和谦卑,还通过自我反思、忍耐和付出,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这给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观念,即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自我反省来改变自己,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超越。

最后,虽然西游记中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但这些价值观念并不局限于中国,也可以为其他国家和文化所接受和理解。

人们普遍认同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和人生追求,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西游记中所传递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丰富个人的人生体验。

综上所述,西游记是一部充满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的经典之作。

通过探讨西游记中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关于正直、仁慈、宽容、自我超越等方面的启示。

西游记的道德与价值观

西游记的道德与价值观

西游记的道德与价值观《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深刻的道德与价值观内涵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西游记》中所体现的道德与价值观。

一、奋斗与成长的道德与价值观《西游记》中的主角孙悟空是一个形象鲜明的角色,他在整个故事中通过一系列的历练和修炼,逐渐成长为一个正直、勇敢、聪明的英雄。

他以大胆的行动和顽强的毅力,在取得青云之后能够扶摇直上。

这体现了《西游记》中的奋斗与成长的道德与价值观,告诉人们只有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二、友情与团结的道德与价值观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友情与团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这四个角色之间的默契与信任,让他们能够相互扶持,共同面对艰难险阻,并最终成功地完成了师父的任务。

这体现了《西游记》中友情与团结的道德与价值观,强调了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实现更大的目标。

三、面对困境与诱惑的道德与价值观在《西游记》的故事中,孙悟空和他的师兄弟们经历了各种困难和诱惑。

他们在漫长的修行途中面临着各种妖魔鬼怪的攻击诱惑,但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信念和道德底线,坚持走正义的道路,维护人间的和平与安宁。

这展现了《西游记》中面对困境和诱惑时的道德与价值观,要求人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自律的品质,不受外界的干扰而走上正确的道路。

四、善恶与报应的道德与价值观在《西游记》中,善恶与报应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无论是妖魔鬼怪还是人类,他们的行为都会得到相应的报应。

邪恶的妖魔终将受到惩罚,而善良的人们会得到保护与赞誉。

这体现了《西游记》中善恶与报应的道德与价值观,要求人们要明辨是非,积极行善,才能得到美好的回报。

五、仁爱与博爱的道德与价值观《西游记》中塑造了一系列仁爱与博爱的形象。

无论是唐僧一直秉持的慈悲心,还是孙悟空的救世情怀,抑或是观音菩萨的普度众生,他们所展现的仁爱与博爱精神,体现了《西游记》中的高尚的道德与价值观。

汉本-《西游记》小说中神魔的人性

汉本-《西游记》小说中神魔的人性

汉本-《西游记》小说中神魔的人性内容摘要《西游记》是一部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作者赋予神魔超人的法术和本领。

作为神性的代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有佛心、佛性,保护唐僧西行取经。

同时也具有人性的特点。

魔性代表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牛魔王、黄袍怪等违非做歹,作恶多端,但他们也具有人性的诸多特征。

《西游记》小说从多方面对神魔的神性,魔性和人性有机地相结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神魔人性欲望目录一、神的人性特征 (1)(一)神猴孙悟空身上人性的诸多特点 (1)(二)《西游记》中神的人性化特征最突出的当属猪八戒 (2)(三)沙僧的奴性特征 (3)二、魔的人性特征 (3)(一)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孝道与兄弟情义的人性 (3)(二)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玉面公主的婚姻爱情人性 (4)(三)黄袍怪与三公主前世今生的情缘人性 (4)参考文献 (5)《西游记》小说中神魔的人性《西游记》是我国老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深的时代烙印。

小说以奇异的想象,离奇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享誉神州大地和世界文坛,人物形象更是出神入化,这是《西游记》长盛不衰的一大原因。

作品通过写孙悟空的出世及大闹天宫,魏徽斩龙,唐僧出世及取经缘由和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着重写唐僧遭难,三徒弟舍身相救的动人情节。

《西游记》他融合着道德与佛教理念。

道教追求“无为”而佛教崇尚“寡欲”。

故《西游记》是一篇“无为”、“寡欲”,远离人间情感纠缠的神话小说。

但是我通过对这部小说的研读,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

我认为《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不仅具有神魔本性,还具有十分浓烈的人性。

一、神的人性特征(一)神猴孙悟空身上人性的诸多特点我们都知道孙悟空的本领十分地大,但他却自恃本领高超,喜好捉弄别人,要说他爱捉弄的第一对象猪八戒应该是首当其冲的,在小说第三十八回,你看他把金箍棒拿出来,把头一拉,叫“长”,足有七八丈长。

教“八戒”,你把着一头儿放你的下进去。

谈神魔小说《西游记》人物形象的道德内涵_文学评论论文

谈神魔小说《西游记》人物形象的道德内涵_文学评论论文

谈神魔小说《西游记》人物形象的道德内涵_文学评论论文文学评论论文在“神魔小说”中,虽然“神仙”与“妖魔”的本领是很相似的,但是在道德上他们却是完全对立的。

“神仙”具有世俗社会道德标准中的各种美德,是“正义”的象征、世俗道德的完美体现者;而“妖魔”代表了世俗道德中种种“邪恶”的因素,并最终因此受到惩罚。

小说的“神胜魔败”结局也因此有了一种道德寓意。

神魔的道德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神仙是封建正义的维护者,妖魔则是封建正统秩序的破坏者,是“邪恶”的象征“神魔小说”中,神仙常被描写成忠君抚国、维护封建秩序的“英雄”。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最深的,尤其他的无拘无束、藐视权威的反叛性格,让我们记忆犹新。

从文学形象看,小说前七回作为“反叛者”的孙悟空显然个性更鲜明,形象更为生动。

但小说作者心目中的孙悟空,并非是“反叛者”形象,而是一个弃“恶”从“善”,皈依正道,并在实际行动中竭力维护封建正统的一个形象。

因此,《西游记》第七回以后,孙悟空的性格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他对天上的等级森严的神佛世界开始接受和服从。

虽然西去的路上充满挫折,他自己也屡受师父不公正待遇,他却义无反顾地去完成神佛们交给他的任务。

其实,“取经”的发起人和组织者虽为天上神佛,但其目的却是要为尘世封建王朝整肃道德,建立统治秩序。

其现实意义,就如如来讲述“取经”理由时所言,乃是要助孔氏之“仁义礼智之教”,改变“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局面。

也正因如此,“取经”既符合神佛“救济众生”意愿,又能“普谕世人为善”,从而具有保人间帝王“江永固”之意。

于是,“人道”与“神道”取得了一致,而孙悟空等人也自然成为忠君扶国的英雄了。

也正因为有了这层涵义,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天”路上的孙悟空一反其藐视权威的性格,大行佐国扶命之举,竭力维护现存统治秩序。

他击杀的妖魔中,许多就是乱政欺君的“反叛者”。

他在乌鸡国,为国王铲除妖魔,为国王恢复权力,重建封建统治秩序,并以此为功。

谈神魔小说《西游记》人物形象的道德内涵_文学评论论文

谈神魔小说《西游记》人物形象的道德内涵_文学评论论文

谈神魔小说《西游记》人物形象的道德内涵_文学评论论文谈神魔小说《西游记》人物形象的道德内涵_文学评论论文文学评论论文在“神魔小说”中,虽然“神仙”与“妖魔”的本领是很相似的,但是在道德上他们却是完全对立的。

“神仙”具有世俗社会道德标准中的各种美德,是“正义”的象征、世俗道德的完美体现者;而“妖魔”代表了世俗道德中种种“邪恶”的因素,并最终因此受到惩罚。

小说的“神胜魔败”结局也因此有了一种道德寓意。

神魔的道德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神仙是封建正义的维护者,妖魔则是封建正统秩序的破坏者,是“邪恶”的象征“神魔小说”中,神仙常被描写成忠君抚国、维护封建秩序的“英雄”。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最深的,尤其他的无拘无束、藐视权威的反叛性格,让我们记忆犹新。

从文学形象看,小说前七回作为“反叛者”的孙悟空显然个性更鲜明,形象更为生动。

但小说作者心目中的孙悟空,并非是“反叛者”形象,而是一个弃“恶”从“善”,皈依正道,并在实际行动中竭力维护封建正统的一个形象。

因此,《西游记》第七回以后,孙悟空的性格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他对天上的等级森严的神佛世界开始接受和服从。

虽然西去的路上充满挫折,他自己也屡受师父不公正待遇,他却义无反顾地去完成神佛们交给他的任务。

其实,“取经”的发起人和组织者虽为天上神佛,但其目的却是要为尘世封建王朝整肃道德,建立统治秩序。

其现实意义,就如如来讲述“取经”理由时所言,乃是要助孔氏之“仁义礼智之教”,改变“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局面。

也正因如此,“取经”既符合神佛“救济众生”意愿,又能“普谕世人为善”,从而具有保人间帝王“江永固”之意。

于是,“人道”与“神道”取得了一致,而孙悟空等人也自然成为忠君扶国的英雄了。

也正因为有了这层涵义,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天”路上的孙悟空一反其藐视权威的性格,大行佐国扶命之举,竭力维护现存统治秩序。

他击杀的妖魔中,许多就是乱政欺君的“反叛者”。

《西游记》中的道德教育内涵

《西游记》中的道德教育内涵

西游记中的道德教育内涵《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作为一部文化经典,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包含了深刻的道德教育内涵。

1. 克己奉公: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之一,展现了克己奉公、忠诚正直的品质。

他背负着救唐僧取经的重任,在面对各种困境时,始终保持着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不畏艰难险阻,坚持帮助和保护师父和其他同伴,并通过自身努力和智慧克服了各种障碍。

2. 忍辱负重:唐僧的人格魅力作为主角之一的唐僧是一个受人尊敬、崇高品质兼备的人物形象。

他在取经过程中遭遇了许多困难和危险,但他始终以宽容和忍耐的态度去面对。

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的错误和过失,并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使命。

唐僧的人格魅力激励着读者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宽容、善良、有责任心的人。

3. 慈悲善行:观音菩萨的慈爱形象《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是一个慈爱、富有智慧的神明形象,她关怀众生,能够看透众生苦海中的痛苦和迷惑。

她通过给予帮助和教诲,引导众生走向正道。

观音菩萨形象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慈悲与善行的重要性,倡导用真心帮助他人并传播爱与关怀。

4. 尊重他人:三藏法师与妖魔精怪在取经路上,三藏法师与妖魔精怪相遇多次。

尽管妖魔精怪常常以各种手段试图阻挠他们取经之路,但三藏法师一直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

他不怀恶意,也不见外,试图化解冲突和误会,体现了平等与包容的观念。

这种态度提醒读者要尊重他人的差异,以和善的方式面对冲突。

5. 惩恶扬善:法师与妖魔精怪之间的斗争尽管三藏法师对待妖魔精怪持有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但当遇到恶意行为时,他也会果断采取行动。

这反映了在道德教育中扬善惩恶的价值观。

通过描绘法师与妖魔精怪之间斗争的过程,读者可以认识到邪恶行为必须受到制约和批判,同时也强调了正义和公正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西游记》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教育内涵。

主要角色展示了克己奉公、忍辱负重、慈悲善行、尊重他人和惩恶扬善等美德品质。

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与寓意

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与寓意

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与寓意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通过描绘各种形象丰富多样的人物,不仅展现了作者的娴熟写作技巧,也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本文将通过分析西游记中几个重要人物的形象与寓意,探讨其代表的内涵。

1. 孙悟空:机智勇敢,自由不羁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他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寓意独特。

孙悟空是个聪明机智的猴子,在西游的旅途中展现出了他的勇猛无敌和智慧才智。

他自由不羁的个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由的思想相契合,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勇敢追求自由的精神寄托。

2. 唐三藏:慈悲为怀,智慧与坚持唐三藏作为西游记的主角,是一个智慧与慈悲并存的形象。

他代表着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崇尚智慧与坚持的价值观。

虽然唐三藏面对困难和考验时常常犹豫、畏缩,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宽容和慈悲之心,对众生怀有同情和帮助之意。

这种形象与寓意鼓励读者在生活中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追求智慧与善良的品质。

3. 猪八戒:贪婪与愚笨,不断反思猪八戒是一个充满矛盾性格的人物,他既可以代表贪婪愚笨的一面,又能够引发读者对自己缺点的反思。

猪八戒常常犯错误和犯傻,但他同时也充满善良和对内心的自我反思。

通过猪八戒的形象与寓意,读者可以看到自己在生活中常常会面对自身固有的缺点和弱点,因此,猪八戒也可以算是西游记中给予读者最多警示和启示的角色之一。

4. 沙僧:忠诚与坚韧,无私奉献沙僧是西游记中的三藏师徒中的第三位成员,他的形象寓意着忠诚与坚韧。

沙僧对唐三藏忠心耿耿,他的出现给了读者一种不屈不挠、忠诚无私的形象。

沙僧是一个并不引人瞩目的角色,但他无私奉献、默默支持着主角唐三藏。

通过沙僧的形象与寓意,读者可以从中汲取勇敢面对困境、默默付出的力量与勇气。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不仅丰富多样,更蕴含着丰富的寓意。

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唐三藏的智慧与坚持,猪八戒的反思与警示,沙僧的忠诚与奉献,都代表了人性的各种面貌和人生价值观的不同层次。

西游记中的人性善恶与道德观

西游记中的人性善恶与道德观

西游记中的人性善恶与道德观西游记是中国文学传世之作,被誉为四大名著之首。

小说中许多角色与情节都涉及到人性善恶与道德观的问题。

通过对主要角色的行为与言论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善恶与道德观的深入思考,并且给予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西游记中,人性的善恶表现在人物的行为上。

观音菩萨和如来佛祖是正面角色,他们以慈悲为怀,不计较个人得失,忍耐宽容,对待众生和谐友善。

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地施舍佛宝,如释迦牟尼佛在书中多次向唐僧赐与宝物,以帮助取经人一行克服困难;观音菩萨也多次以无私的行动拯救唐僧和患难之人。

这些正面人物的行为彰显了人性善良、道德高尚的一面。

然而,西游记中也有一些人物体现了人性的阴暗面和道德观的缺失。

比如,妖精们常常欺骗、掠夺凡人;牛魔王和他的妻子妲己因觊觎唐僧的肉身而多次出现干扰取经的行为;悟空的师弟三藏法师贪图一些名利而背弃师兄的情谊。

这些角色的行为与言论暗示了人性的自私与恶意,以及对道德观的乱认。

然而,西游记同时也描绘了人性中既有善良又有邪恶的复杂性。

可以看到某些魔道人物或者妖精,出于虐待众生的恶行之外,也有内心的痛苦和控制不住的欲望。

例如牛魔王与妲己的痛苦背后,是他们对成为人的渴望和对爱情的追求。

他们的形象折射出人性中的纠结与深沉,使读者对他们的善恶判断更加复杂。

这种复杂性为西游记增添了更多讨论善恶与道德观的空间。

西游记中的人性善恶与道德观问题不仅体现在角色的行为和心理中,还彰显在主题与情节之中。

整个小说的背景是唐朝时期,一向以仁义道德为重的社会价值观念深深影响着作品中的人物。

唐王的德政和百姓的忠诚都是通过对人性善良的赞美来表达的。

而取经的故事本身也是一次关于修行与正道的探讨,通过四位主要角色的历劫与磨砺,最终实现人性的回归与升华。

虽然小说中善与恶纠缠、道德观错位的情况随处可见,但是作者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人性,坚信善本性最终会战胜恶,只要给予机会与温暖。

通过三位徒弟的修行与师父的慈悲教导,他们的人性从最初的自私、暴躁逐渐转化为懂事、仁爱。

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塑造

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塑造

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塑造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

这部小说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主线,其中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富多样。

以下将分析西游记中几个重要人物的塑造。

1. 唐僧唐僧是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他是一个忠诚、正直、仁慈的人物形象。

唐僧作为取经人,他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目标,要去西天取回真经,普度众生。

他的形象塑造中强调了他的慈悲心和虔诚信仰,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的脆弱和无力。

他遇到困难时,常常需要他的三个徒弟的帮助,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无助和依赖。

2. 孙悟空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形象塑造非常丰满与完整。

孙悟空是一个天生的英雄,他聪明机智,勇敢无畏。

他具有强大的力量和神奇的本领,非常善于驱使金箍棒和使用七十二变,帮助唐僧取经。

与此同时,孙悟空的形象中也展现了他的阴暗面,他有时会任性、狂妄自大,甚至有时会顺从自己的欲望。

这种双重性格使孙悟空的形象更加丰富和立体。

3. 猪八戒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搞笑角色,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随性、食量大、懒散的人物形象。

猪八戒非常爱吃,也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忍不住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

然而,猪八戒在师徒四人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的幽默和机智与孙悟空的聪明相辅相成,增添了西游记的趣味和喜剧色彩。

4. 沙僧沙僧是西游记中的次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勤奋、踏实、负责任的人物形象。

沙僧不像孙悟空和猪八戒那样出尽风头,但他一直默默地为唐僧取经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是一个缺乏主见的人,但在关键时刻他总能站出来为师父、师兄们解决问题。

沙僧的形象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就是默默奉献和牺牲精神。

通过以上对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这几个西游记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各具特色,并在其中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西游记以其独特的人物塑造,带给人们深远的思考,引导我们关注并探索人性的复杂性。

这些形象塑造的成功也成为西游记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游记中的道德观念知识点总结

西游记中的道德观念知识点总结

西游记中的道德观念知识点总结《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充满冒险与奇幻色彩的文学作品。

与其中的英雄事迹和神仙故事相伴,我们也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情节描写以及故事主题等方面,总结《西游记》中的道德观念知识点。

一、人物形象体现的道德观念1. 孙悟空的正义与勇敢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他的形象体现了勇敢、忠诚和正义。

他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他对师父唐僧一往情深,保护他踏遍艰险之路;同时,孙悟空秉持着正义之心,战胜了邪恶的妖精,保护了人们的安全。

2. 唐僧的道德修养作为主角之一,唐僧形象展示了崇高的道德修养。

他具有慈悲心肠,对待妖精也是心怀宽容之心;他对待师兄弟们亦十分体谅,宽容他们的过错。

唐僧还坚守佛教的戒律,常怀感恩之心。

3. 猪八戒的诚实与浮躁猪八戒形象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浮躁与诚实并存。

他常常冲动而马虎,容易犯错误,但同时也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并积极努力改正。

4. 沙和尚的忍耐与守信沙和尚是唐僧的第三位徒弟,他的形象体现了忍耐与守信。

他面对艰苦的旅程从不抱怨,默默坚持;同时,他也是在冒险中,始终忠诚守护着唐僧。

二、情节描写呈现的道德观念1. 地府审判在《西游记》中,地府审判的描写常常涉及到道德伦理的判断。

如第十六回中,孙悟空在地府为了救唐僧,与阎罗王有一番辩论。

这一情节突出了善恶有报的观念,通过正义与邪恶作对比,传达了人们应当遵守道德规范的思想。

2. 三打白骨精《西游记》中著名的故事情节之一就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这个故事强调了敢于揭露欺骗、追求真相和正义的重要性。

白骨精的欺骗行径是邪恶的代表,而孙悟空的行动则是道德正义的体现。

3. 牛魔王的善良改过在《西游记》中,牛魔王原本是天宫一员,但因为患病而被逐出天庭。

通过和孙悟空的交流和帮助,牛魔王逐渐改变自己,体现出了善良、悔过和赦罪的道德价值观。

三、故事主题彰显的道德观念1. 信仰与正义《西游记》以唐僧取经的主线,强调了对信仰的追求和正义的坚持。

《西游记》中的道德观念探讨

《西游记》中的道德观念探讨

《西游记》中的道德观念探讨《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吴承恩通过四位主要角色的冒险旅程,探讨了各种不同的道德观念。

本文将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这四位角色的行为和言行中,探讨《西游记》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

首先,我们来谈谈孙悟空这位猴王。

孙悟空自幼便顽皮调皮,但在得到如来的金箍棒后,他开始了一段修行之旅。

虽然他曾有过不良行为,比如三打白骨精和闹天宫,但他对师父唐僧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也是显而易见的。

孙悟空在旅途中多次为唐僧和师兄弟们挺身而出,担当重任,展现了他的正直和忠诚,这些行为体现了他的高尚道德观念。

其次,我们来看看猪八戒这位猪八戒。

猪八戒是一个贪吃好色的角色,但他也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在旅途中,他虽然经常为食物而心烦意乱,但在关键时刻,他也是义无返顾地保护师父和师兄弟们的安全。

虽然他有点懒散和好逸恶劳,但他对善恶有着明确的分辨,这种坚持正义的态度也是一种道德观念的表现。

接着,我们来说说沙僧这位“懒和尚”。

沙僧在《西游记》中虽然给人的印象是比较懒散和冷漠,但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道德观念。

沙僧是个比较沉默寡言的人,但在关键时刻,他总是能挺身而出,保护师父和师兄弟们。

尽管他看起来冷漠,但他内心深处也是充满了正义和善良的心。

最后,我们来说唐僧这位正直圣僧。

唐僧作为四位中最圣洁纯正的一个,他的品德和慈悲是无可置疑的。

在旅途中,唐僧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对每一个遇到的人都心怀感激和宽容。

他的道德观念影响了整个西行取经的过程,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四位主要角色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展现了各自不同的道德观念,但都体现了善良、忠诚和正义的精神。

他们在旅途中相互扶持,战胜困难,最终取得了取经之路的胜利。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吴承恩传达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向往,也给人们带来了对于友情、忠诚和正义的思考。

因此,《西游记》中的道德观念探讨,不仅仅是角色之间的关系,更是对人性的探讨和对善恶的辨析。

西游记中的道德观念

西游记中的道德观念

西游记中的道德观念《西游记中的道德观念》《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其内蕴丰富的道德观念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包括善恶对立、忏悔与救赎、友情与忠诚等几个方面。

1. 善恶对立《西游记》中,善恶对立是其中一个主要的道德主题。

主要通过主要角色孙悟空和妖魔鬼怪之间的斗争来展现。

孙悟空代表着善,他以正义之心对抗邪恶的妖魔鬼怪。

这一对立关系不仅是一场战斗,更是善恶道德观念的体现。

2. 忏悔与救赎另一个突出的道德主题是忏悔与救赎。

在小说中,猪八戒、沙悟净等角色曾经是妖怪,但后来受到了如来佛祖的教化,他们忏悔自己的过错,并得到了救赎。

这展现了佛教思想中的慈悲和忏悔观念,表达了人们可以通过忏悔和改过来获得救赎的信仰。

3. 友情与忠诚《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和唐僧之间的友情与忠诚也是一个重要的道德主题。

这四位主要角色不仅是同行者,更是互相扶持、信任和忠诚的朋友。

他们共同面对各种困难,克服了重重险阻,这体现了忠诚和友情的重要性。

4. 劝善和惩恶《西游记》中,唐僧一行人常常劝化妖魔鬼怪,教导他们走上正义之路,这展现了劝善的观念。

同时,也有对恶人的惩罚,如妖精白骨精等最终被制服,体现了对邪恶的抵抗和制裁。

5. 顺应天命作为佛教小说,《西游记》中也强调了顺应天命的道德观念。

唐僧一行人奉命取经,顺应如来佛祖的旨意,表现了虔诚和顺从的品质。

总结《西游记》中的道德观念丰富多彩,通过角色之间的争斗、友情、忠诚、忏悔与救赎、劝善和惩恶等元素,传递了对善恶、忠诚、友情、慈悲和虔诚的深刻思考。

这些道德观念贯穿整个故事,使《西游记。

西游记对道德观念的探讨与启迪

西游记对道德观念的探讨与启迪

西游记对道德观念的探讨与启迪《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奇幻的仙魔世界,该小说也对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启迪。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西游记》对道德观念的影响和启迪。

首先,可以说《西游记》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道德准则对个体行为的限制。

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之一,他的形象鲜明而多面。

他既有着俏皮调皮的一面,也有着机智勇敢的另一面。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孙悟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总是符合道德规范,因此他努力寻求修行,以改善自己的道德观念。

这一过程提醒人们要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并积极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来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其次,《西游记》也通过对其他角色的描写,展示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比如,唐僧曾经被妖怪迷惑,表现出对诱惑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而猪八戒则因为贪吃而常常偏离正道。

女儿村一幕中,师徒们面临选择追求个人感情还是遵从佛教的绝对规矩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道德观念的挑战。

这些描写提醒人们不同角色的道德观念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面临困境时勇敢地选择正确的道德准则。

第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西游记还对社会道德观念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小说中的人间世界充满了腐败、欺诈和虚伪的现象。

比如,被妖精欺骗的农民、被官员逼迫的百姓等等,这些描写暴露了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面。

通过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道德现象,小说向读者传递了维护正义、追求道德的价值观念。

最后,西游记对道德观念的启迪在于提供了人们面对道德困境时的参考。

通过角色的成长历程和种种经历的描写,小说传达了追求真善美的重要性。

它教导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扬正义精神,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实和解决社会问题。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修行道德观念的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以自我约束和自我培养为基础,最终实现道德的升华。

综上所述,《西游记》通过孙悟空等角色的形象,对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通过描写不同角色的道德观念,凸显了选择与挑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展示了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同时,它还对人们展示了追求真善美的道德理念和个体修行的重要性。

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

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

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的神话小说。

其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深深地影响了现代社会的道德观。

以下将从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四个角色入手,探讨他们的形象如何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相呼应。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机智聪明,善于解决问题,逐渐通过一系列的历险和修行,成为了真正的英雄。

在现代社会的道德观中,我们也非常重视智慧与勇敢。

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人们对于智慧和勇气的向往,他的行为也教导了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与孙悟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僧。

作为一个佛教徒,唐僧具有慈悲、仁爱和包容的品质。

他以身作则,总是以慈悲心对待他人,非常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

这与现代社会道德观强调的人文关怀和共情能力是一致的。

唐僧的形象提醒了我们要尊重他人,关怀他人,要有一颗仁爱和慈悲的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猪八戒是一个相对幽默的角色,但是他也具有一些深层次的意义。

猪八戒有时候缺乏自制力,有着贪婪和懒惰的特点。

然而,他也非常善良,对待朋友和同伴非常忠诚。

现代社会的道德观一方面强调个人行为的自控,另一方面也强调情感的真诚与忠诚。

猪八戒的形象提醒了我们要自律,不贪图享乐,同时也要对待朋友和亲人真诚和忠诚。

最后是沙僧,他是一个非常勤奋和辛勤努力的角色。

尽管沙僧在小说中的形象相对较为平淡,但他默默付出,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现代社会的道德观中,我们也强调勤劳和努力。

沙僧的形象提醒了我们要脚踏实地,用辛勤的努力去追求我们的目标,而不是仰仗运气或侥幸。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有着重要的呼应。

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这四个形象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代表了不同的品质和价值观。

这些品质和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相契合,提醒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追求智慧、勇气、仁爱、忠诚和勤奋。

西游记对人性与道德的思考

西游记对人性与道德的思考

西游记对人性与道德的思考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纯真无邪的孙悟空师徒四人,跋山涉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经西天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一系列关于人性与道德的思考。

在西游记中,对人性与道德的思考体现在各个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中。

首先是主角孙悟空。

他既有时而狂躁,傲慢自大的一面,又有慈悲心肠,善良正直的另一面。

孙悟空的形象深刻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他在修炼中不断超越自我、成长进化,最终变得圆融智慧。

这个过程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小说中,都对于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缺点与优点、如何修炼自身品格给予了深刻的启示。

另一个体现人性与道德思考的角色是唐僧。

他是西游记的主要人物之一,是始终追求正义、心存善良的形象。

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唐僧始终保持着一颗仁慈的心,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他的形象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与道德观念,如忍让、宽容、有恒心等。

此外,西游记也对于人性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比如,西游记中的大反派妖怪如牛魔王、红孩儿等,展示了人性的病态与邪恶。

他们贪婪、残暴,完全背离了道德准则。

这些恶人与主角孙悟空等相对照,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阴暗面,从而引发对于人性与道德问题的思考。

除了角色塑造,西游记在情节的展开中也对人性与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例如,唐僧一行人在取经过程中,不断面临各种诱惑和考验。

这些诱惑和考验既是外部势力对他们的困扰,也是内心对于道德观念的挑战。

他们不仅要面对种种困难,还要抵御各种贪念与欲望的引诱。

这些情节引发了读者对于个人欲望与道德限制之间关系的深思。

总而言之,西游记作为一部古代文学名著,以其丰富的角色塑造和巧妙的情节设计,深刻地思考了人性与道德的问题。

通过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西游记在思考人性与道德的同时,也给予了读者更多的启示和思考空间。

无论是孙悟空的个人修行,唐僧的慈悲心,还是妖怪们的堕落,都引发了人们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探索,对于人性与道德的思考也更加深入和透彻。

西游记仁义道德的力量

西游记仁义道德的力量

西游记仁义道德的力量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作为一部叙述唐朝僧人玄奘取经西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仁义道德成为整个故事最核心的主题,展示了人性光辉的一面,同时也探讨了人与妖魔之间的善恶斗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西游记中仁义道德的力量。

一、孙悟空的仁义道德之业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他的聪明伶俐、勇敢正直以及孝敬师长的品质,为人物塑造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他抱定了取经的决心,身怀七十二变的本领,不仅在护送师父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屡次变幻形态,击败了妖魔鬼怪,还对凡人修行观念的理解十分深刻。

孙悟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正义的追求。

他在斗战天神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自己的仁义道德,不做恶事,不欺压弱小。

他用自己的力量保护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帮助他们战胜了恶势力。

正是因为孙悟空身上仁义道德的力量,才使得他成为西游记中最光辉的英雄形象之一。

二、三藏法师身上仁义道德的体现孙悟空既是西游记中的英雄形象,那么三藏法师则是西游记中的理想形象。

三藏法师是唐朝的一位高僧,他出发取经,也是为了弘扬仁义道德、救度众生。

他相信只有通过佛教的智慧和法理,人们才能抵达真正的解脱。

在取经的过程中,三藏法师面对千难万阻,从未动摇过自己道德的原则。

即使遇到困难和危险,他始终坚守仁义的精神,绝不背离师父的教诲。

他对待队友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时,总是保持宽容和同理心,体现了他温和的仁爱之道。

三、妖魔的转化与修行除了孙悟空和三藏法师,西游记中还有一些妖魔鬼怪的形象也在故事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这些妖魔在与唐僧一行人相遇后,接受了佛教的教育和感化,最终改邪归正,成为了修行者。

西游记中的妖魔转化与修行的情节,揭示了仁义道德的力量。

它告诉我们,只要心怀善念,决心改过自新,即使过去曾犯过罪孽,也能实现善良与正直的修行。

妖魔的转变不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向读者传递了希望与正能量。

四、西游记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西游记是一部古代小说,但其中对仁义道德的探讨和揭示,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探索西游记中的人性与道德

探索西游记中的人性与道德

探索西游记中的人性与道德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独特的方式探索了人性和道德的复杂性。

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人类的虚伪、贪婪和善良以及道德的边界成了显著的主题。

本文将深入探索西游记中一些关键的角色和情节,以展示人性与道德的反复较量。

1. 主人公孙悟空的成长与改变孙悟空是这部神话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他的形象综合了人性中的善良和邪恶。

在孙悟空刚开始的时候,他是一个懂得投机取巧、淘气捣蛋的猴子。

然而,当他成为唐三藏的徒弟后,他开始面临各种魔难和考验。

在这些磨炼中,孙悟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责任,他的人性也得到了深刻的启发。

他不再满足于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保护师父和取得真经而奋斗。

通过他的成长和改变,西游记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一个人的人性是否可以在环境的熏陶下得到改变?2. 唐三藏的善良与追求作为一个圣僧,唐三藏代表着道德、善良和悲悯。

他决心踏上西天取经的旅程,是为了拯救众生,解救世间痛苦。

他教导孙悟空等徒弟修行正道,帮助他们远离邪恶、修炼善良。

然而,唐三藏也经常遭遇到各种困难和诱惑,他的信仰和道德价值观经常受到考验。

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定地追求真经,不屈不挠地抵御住诱惑,这展示了他无私的奉献和道德执着的一面。

3. 角色间的互动与冲突西游记中的其他角色也为人性与道德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猪八戒和沙悟净的出场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喜剧色彩,他们既是搞笑的反派角色,又是寓意深刻的道德形象。

他们时常违背唐三藏的教诲,偷懒、贪吃、沉迷享乐,但在关键的时刻,他们也会迅速觉悟,为真正的正义而奋斗。

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内心斗争,又一次让读者思考人性的多面性和道德的边界。

4. 忍辱负重与仁慈的内涵在西游记中,对于什么是人性的道德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作品通过角色塑造和情节安排,展现了多个人性和道德的侧面,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探索。

其中,对忍辱负重和仁慈的探讨尤为突出。

唐三藏作为一位佛教圣僧,忍辱负重的精神贯穿始终,他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能够忍耐和坚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神魔小说《西游记》人物形象的道德内涵作者:张先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7期摘要:神魔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又称神怪小说。

它在明清两代的小说史上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

神魔小说中的神、魔二元对立形象,不仅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和推动力量,而且是作家反映现实,表达其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的主要手法。

在“神魔小说”中,神、魔形象是具有一定的道德内涵的。

主要表现在:神仙是封建正义的维护者,妖魔则是封建正统秩序的破坏者,是“邪恶”的象征。

“神魔小说”中的神、魔对立也是人心性结构中“善”与“恶”的对立;神、魔斗争乃是人心“去欲就善”艰难过程的象征性写照。

而这些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是有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神魔小说;《西游记》;道德内涵作者简介:张先云,男(1987-),青海西宁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明清小说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02在“神魔小说”中,虽然“神仙”与“妖魔”的本领是很相似的,但是在道德上他们却是完全对立的。

“神仙”具有世俗社会道德标准中的各种美德,是“正义”的象征、世俗道德的完美体现者;而“妖魔”代表了世俗道德中种种“邪恶”的因素,并最终因此受到惩罚。

小说的“神胜魔败”结局也因此有了一种道德寓意。

神魔的道德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神仙是封建正义的维护者,妖魔则是封建正统秩序的破坏者,是“邪恶”的象征“神魔小说”中,神仙常被描写成忠君抚国、维护封建秩序的“英雄”。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最深的,尤其他的无拘无束、藐视权威的反叛性格,让我们记忆犹新。

从文学形象看,小说前七回作为“反叛者”的孙悟空显然个性更鲜明,形象更为生动。

但小说作者心目中的孙悟空,并非是“反叛者”形象,而是一个弃“恶”从“善”,皈依正道,并在实际行动中竭力维护封建正统的一个形象。

因此,《西游记》第七回以后,孙悟空的性格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他对天上的等级森严的神佛世界开始接受和服从。

虽然西去的路上充满挫折,他自己也屡受师父不公正待遇,他却义无反顾地去完成神佛们交给他的任务。

其实,“取经”的发起人和组织者虽为天上神佛,但其目的却是要为尘世封建王朝整肃道德,建立统治秩序。

其现实意义,就如如来讲述“取经”理由时所言,乃是要助孔氏之“仁义礼智之教”,改变“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局面。

也正因如此,“取经”既符合神佛“救济众生”意愿,又能“普谕世人为善”,从而具有保人间帝王“江山永固”之意。

于是,“人道”与“神道”取得了一致,而孙悟空等人也自然成为忠君扶国的英雄了。

也正因为有了这层涵义,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天”路上的孙悟空一反其藐视权威的性格,大行佐国扶命之举,竭力维护现存统治秩序。

他击杀的妖魔中,许多就是乱政欺君的“反叛者”。

他在乌鸡国,为国王铲除妖魔,为国王恢复权力,重建封建统治秩序,并以此为功。

即使对那些胡作非为的君王,他也采取“除了邪,治了国,劝正君王”的态度。

例如对灭法国、车迟国昏庸无能的国君,也是好言相劝,尊崇有加,自觉维护君臣之道。

显然,这时候的孙悟空形象与前面以“齐天大圣”自居,藐视权威的“反叛者”形象已相去甚远。

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时的孙悟空已丧失旧日风采和吸引力,个性逐渐消退了。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个改过自新,以忠诚抚国为己任,自觉维护封建秩序的孙悟空,才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也只有这样的“英雄”才符合封建世俗社会的道德标准。

“神魔小说”还塑造了一大批作为神仙对立面,代表社会邪恶势力的妖魔。

“神魔小说”中的“魔”,实为“妖魔”合成。

他们在小说中也具有非凡的能力和本领。

他们也可以上天入地,日行千里,呼风唤雨,隐身变形,因而能够与神仙长期抗衡,演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神魔斗法故事。

“妖魔”不仅在能力上与“神仙”相似,而且常常与“神仙”存在一定的关系。

《西游记》遍布“西天”路上的妖魔中,有许多就直接来自天庭神佛门下,或由神佛变化易形面来,以考验“取经人”的意志。

因此,“神魔小说”中的神与佛间存在着一种复杂关系,既对立,又相通,还常常互相转化角色。

这种设计使小说人物关系更为复杂和微妙,使情节增添了曲折性和趣味性。

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神、妖辩证关系认识的一种继承。

“神魔小说”中的妖魔们还常常违反君臣之道,犯上作乱,破坏纲常,在封建伦理观念中,此乃大逆不道。

《西游记》中,由于“取经”直接关系着世俗教化,关系着封建政权的稳定,所以它受到天上神佛和地上明君圣主的一致支持和关怀。

因此,破坏“取经”,就是以下犯上,藐视君威。

正是这样,对“取经”的态度,就成为小说“神”与“魔”的分野、“正”与“邪”的标准。

同时,小说中许多妖魔还自恃神功,欺君犯上,权倾朝野,甚至篡权自立。

比如车迟国的虎力大仙,比丘国的国丈,乌鸡国的青狮等,皆不守君臣之道,侵犯君威,以下犯上。

他们的行为和下场,表现出作者对君臣之道等世俗道德观念的强调和认同。

“神魔小说”所描写的“妖魔”除了违反封建纲常,触犯正统外,另外一个重大的特征就是“害民自利”,滥施暴力,与神仙的仁慈、利民助民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这点也常常成为神、魔斗争的重要的原因。

具体地说,“神魔小说”中的妖魔大多天性残忍,以杀人伤生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西游记》中的众多妖魔大多是为害一方,扰乱当地百姓的恶人,并且他们大都以食人为乐。

如第二十八回中的黄袍怪就在天宫中吞噬宫女;第四十七回中的金鱼精每年要陈家村村民以童男童女为祭品;比丘国妖魔所化的国丈为获取药引,要取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心肝。

这些都是“妖魔”残暴天性及害命行径的描写。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神魔小说”中的“妖魔”大都以违反封建纲常伦理和害民自利为基本特征,从而与“神仙”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这种叛明“神”与“魔”的方法,显然是以世俗封建道德为基本标准的。

因此,小说中的“神”与“魔”,常常是同出一源,能力本领相似,但却处于封建正统道德观念中的两极,从而使神仙们成为“正义”的代表,妖魔们成为“邪恶”的象征。

其实,“正”与“邪”,“善”与“恶”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以一定时代、一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为依据的。

“神魔小说”中的这种标准只有一条,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以统治阶级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正统道德观念。

二、“神魔小说”中的神、魔对立也是人心性结构中“善”与“恶”的对立;神、魔斗争乃是人心“去欲就善”艰难过程的象征性写照“正义”与“邪恶”的对立,还不是神、魔形象的全部内涵。

中国文化在研究和评判“善”与“恶”时,不仅注重其外在行为,更关注其内部的“善”、“恶”之因,即导致其行为差异的根源。

所以,中国传统道德不仅包括对人言行的规范,还包括对人“心性”的特殊要求,即要求人达到内外皆善的道德标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道两家,皆十分重视“心”的作用,强调人的“内”善,认为只有内心至“善”才能最终达到行为之“善”。

孟子把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儒家道德准则“任义礼智”之“四端”。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是十分看重人的道德动机的,常常以人“心性”的善恶来评判人行为的善恶,认为“善行”由“善因”而生。

这种道德观对“神魔小说”作家的创作意识也有影响。

这种影响就是:“神仙”与“妖魔”所代表的“正义”与“邪恶”,不仅指人行为中的“善”与“恶”,而且指人内心中的“善因”与“恶因”。

换句话说,“神”与“魔”也是人类心性结构中对立的善、恶两极的象征和文学形象。

正是由于心性上善、恶对立,才导致了神、魔行为的差异和对立,才使双方成为封建世俗道德的维护者和破坏者。

因此,神与魔的对立和斗争又象征了人性中“善”战胜“恶”,即“去欲就真”的道德倾向和艰难过程。

在小说《西游记》当中,由于孙悟空实为“人心”之象征,因此小说中有关他的故事自然寓含着修心去欲之意。

小说在讲述孙悟空不复管辖、藐视权威的任性妄作行为后,开始描写这个人物性格的变化,寓含着去欲归真之意。

小说将抑制孙悟空行为的“紧箍咒”定名为“定心真言”;将孙悟空受神佛降服,加入取经行列称为“心猿归正”,或直称之为“修心”。

为了强化孙悟空作为去“欲”就“善”象征的意义,作者还一再让他本人来宣传去欲修心,“明心见性”之理。

如小说第八十五回,孙悟空又告诉师父:“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直接指明取经的成败在于内心的修炼,在于是否能去欲还清虚之本。

这些都表明,孙悟空乃是作者用来说明去欲归真,明心见性之理的文学形象,是弃“恶”就“善”的象征。

除了主人公孙悟空外,《西游记》另外几个主要人物也是谪降天仙,也是受欲望之害而失去仙职。

如猪八戒,原为天宫天蓬元帅,因心发淫意,调戏仙女而受罚,投胎猪腹;白龙马因不孝而谪;沙僧在天庭打碎圣盏,唐僧轻慢轻教,不听说法,这些皆是心性不净,欲望藏身的表现。

从这儿看,《西游记》作者在解释人的行为过失时,皆追溯至心性之“欲”。

因此,只有去除欲念,才能获得内善,重归天界。

“西天取经”象征的正是一个修心去欲的过程。

参考文献:1、吴承恩著;黄肃秋注释;李洪甫校订《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第3版2、朱一玄编;《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年 02 月3、席光伟《西游记里的妖精们》,知音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4、石昌渝著《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3年5、《西游记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