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企撤离内地的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量外企撤离中国的案例分析
组长:李亚萍
组员:赵雅婷
何叶
耿丽姣
王晓芳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中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阶
段,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随着国家关系的多边化以及全球经济贸易的交融,不少的外国加工企业都看好中国的劳动市场,进而将加工厂设置在中国,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人的员工水平也逐渐提高;这体现了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外企撤离中国,从大规模进入中国,到密集地撤离,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新动向引起了政府各个层面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外企投资中国未来前景的种种猜想。其实,部分外企的撤离也只是中国外资版图上的一种局部或者暂时的异动,它所折射出的恰恰是中国引资质量不断提高的现实背景和国外资本在中国可能加速优化的乐观预期。
一、案例问题分析
(一)外企撤离中国的规模与特征
1.撤出地集中。作为外资企业在中国主要栖息地的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已成为外资撤离最为严重的地带。其中东莞和深圳成为外企撤离的“重灾区”。
2.港台企业构成了迁移大军的最主要成分。仅今年1月,就有60多家台资企业从东莞撤离。而据香港工业总会一份调查显示,珠三角目前约8万家港企中,有37.3%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搬离珠三角,更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
3.撤离的外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为主,集中分布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胶等行业。而在搬迁的外企中,近92%都是合同外资在100-30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中小企业。除了一小部分转移到国内其他地区之外,相当数量的外企选择了东南亚等亚洲国家作为自己新的栖息地。
(二)、外资撤离的直接原因
资本的本性是逐利,就如同当初外商资本蜂拥而入来到中国主要是利用我国的成本优势而获利那样,当如今中国市场的成本发生变动并进而侵蚀到外企的利润
时,选择撤离就成为外资最原始的商业冲动。
1.劳动力成本。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不仅提高了企业职工的工资标准,而且也强制性规定了职工应当享受的福利标准。由于在华外资企业大多是加工企业,其新增成本大约都在50%左右。不仅如此,由于外企集中地区本身就存在着劳动力“短缺”的事实,人力资本的升值预期就更加强烈。
2.税收成本。。
3.人民币升值成本。在人民币快速升值的背景下,许多外企不得不提前以产品涨价来进行对冲,其市场议价能力受到抑制。与此同时,由于出口以美元结算,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也加大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4.通胀成本。2007年以来,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这种结果直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5.扩张成本。一方面,作为原来地方政府吸引外资最核心的武器———土地———受到了宏观层面的硬性约束,工业用地由此受到了扼制。另一方面,环保要求、绿色GDP成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对于那些依靠来料加工的外商企业而言,扩大再生产可能承受的风险大大增强。
(三)、外资撤离的政策背景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2007年中国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748亿美元,同比增长13.6%。而据商务部的最新统计,仅2008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就达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09%。不过,在资本进入量增加的同时,外商新设立企业数量却呈减少态势。2007年,中国新设外资企业37888家,同比下降8.69%。今年1月,外资新设企业2918家,同比下降13.41%。一增一减的客观数据代表着中国引进利用外资风向的转变,也反映着外企进入中国市场状态的调整。资本短缺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以廉价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为筹码吸引外资,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尽管这种“以市场换资本”的方式让外企纷至沓来并驱动了工业化的扩张,但也让中国深尝了耕地锐减、空气污染等透支未来之苦。基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塑造,中国引进外资的政策出现了根本性地调整,即从数量为主转向质量为主。根据中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外企将不再被鼓励进入传统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领域。至于牵涉到重要矿产投资和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限制外企进入似乎也是国际惯例,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二.案例启示
(一)客观对待外企的撤离
首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即向用工成本低、税收优惠和环境标准宽松的地方迁移是必然的规律。对于中国而言,完全没有必要靠牺牲劳动力、土地资源和环境要素来挽留惟利是图的国外资本,而对于那些继续留在中国的优质外
资企业要加大保护和扶持力度。
其次,要区分跨国性转移和跨区性转移。跨国性转移非一国政策所能左右,而对于外企在国内不同区域间的转移可以通过有效的政策加以引导,这种转移趋势有利于区域经济的重新分工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第三,要区分适应性转移和扩张性转移。对于外企那种规避成本或者环保标准的适应性转移,宏观政策几乎无法强求,而对于那些将研发环节留在中国但将生产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的扩张性转移,政策不仅不应给予限制,相反应当进行适当的鼓励。
第四,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可能引致产业的空心化,并且还会加大失业流量,因此对于外资的撤离,宏观政策应当掌握好其演进的节奏与速率。
(二)外企在中国市场的重新布局。
1.产业选择转移到制造业高端环节和创新领域。例如,电器电子、半导体、计算机设备等将受到外资的青睐,同时,外企对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资将大幅增加。
2.活动重心将从特殊经济区域转移到更广泛的经济地带。由于受制于东部沿海要素资源的约束,以及其他地区商业环境的改良,绝大多数外企将在中国完成自身产业的重新分工,将研发中心留在东部地区,而将生产加工环节辐射到比较成本较低的中西部。
(三)、中国未来的投资机遇
从目前来看,流出中国的外企最后主要进入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不过,外企资本的这种切换方式并不足以说明中国市场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一方面,与亚洲各国相比,中国仍具有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中国的政务环境与制度环境在不断改善。由于中国投资审批程序简化和政府职能精简,外企投资中国的政务成本将降低。外企在中国生存的制度供给环境也日渐宽松。
最后,按照产业转移理论,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一般遵循先制造业后服务业,然后是研发中心的递进过程。目前,在服务业领域,中国市场显露出的投资机遇非常明显。例如金融服务业、旅游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业
三、总结
虽然外企撤离中国会导致员工失业,但是,这对中国而言未必不是一个好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众多的劳动力都需要工作,外企撤离中国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些新的中国加工企业崛起,整体而言,与其让国外的加工企业在中国的劳动市场占据一席之位,还不如由中国企业也将之替代,中国各方面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条件目前已经与国家差距不大,中国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自信来扶持新的一批国内的新兴企业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