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撤离中国:现象感知与理性把握
外企撤离中国,现象感知与理性把握
外企撤离中国,现象感知与理性把握作者:张锐高焰辉来源:《大经贸》2008年第03期韩资企业密集撤退、港台企业开始逃离珠三角……,围绕着外资企业撤离中国市场的报道近期不断升温,从而也引致了人们对外企投资中国未来前景的种种猜想。
其实,部分外企的撤离也只是中国外资版图上的一种局部或者暂时的异动,它所折射出的恰恰是中国引资质量不断提高的现实背景和国外资本在中国可能加速优化的乐观预期。
外企撤离“中国潮”?经济的高速增长、13亿人口的庞大需求、低廉的要素资源……所有这些元素都被专家学者拿来作为分析外企继续看好中国市场的依据。
不过,作为外资企业在中国主要栖息地的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所发生的最新变局可能会让人们产生更多的思考。
2008新年刚过,南方一主流媒体报道,2007年有超过一万家外企从广东不辞而别。
随后广东省政府出面予以辟谣和澄清。
东莞和深圳成为了外企撤离的“重灾区”。
深圳市政府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深圳共有600多家企业迁走,年产值约170亿元,占全市2007年工业总产值的1.6%;另据东莞市工商行政部门的统计数据,2007年迁出东莞并向工商部门办理了注册地变更手续的企业达到500余家。
港台企业构成了迁移大军的最主要阵容。
仅今年1月,就有60多家台资企业从东莞撤离。
而据香港工业总会一份调查显示,珠三角目前约8万家港企中,有37.3%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搬离珠三角,更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
南方地区外资的撤离风波得到了北方的映照。
据悉,截至今年1月底,已经有103家韩资企业“无故撤离”山东。
而韩国《中央日报》的报道称,目前在华投资韩国企业约2万家,其中有20%出现亏损,预计将有4000余家亏损企业将撤出中国。
前所未有的外资撤离潮招徕了国际舆论的放大性关注。
国际知名管理咨询机构博思艾伦咨询公司最新调查指出,由于利润回报差强人意,大约三分之一的外资企业将在几年后撤离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外资大规模撤离也引起了官方的高度注意。
跨国公司在华十大公关危机案例
2005年度跨国公司在华十大公关危机案例200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集体遭遇危机:广本、亨氏、宝洁、卡夫、肯德基、强生、索尼等等,被神化了的跨国公司优秀治理水平大概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跨国公司如何会如此,毕竟是什么因素使然?卓跃咨询认为,变化的不是这些跨国公司,变化的是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和中国消费适应,以及媒体整体的理性并担当起“第三方公信力〞的角色,成为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研究的命题。
依据卓跃咨询的判定,因为危机事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损失至少在50亿人民币。
套用一句话,幸福的企业瞧起来是类似的,不幸的企业却各有各的不幸。
危机事件处理优秀的公司基本上类似的,那确实是基本遵从了“5P〞原那么,而假如缺失其中的一个“P〞或者几“P〞,那么企业就有可能遭遇危机和不幸。
借鉴是一种聪明。
这是我们重新将这些遭遇危机的企业案例呈现出来的目的,也许当事企业或者第三方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迪。
在本文中,卓跃咨询推出“5P研究模型〞,以对这些危机事件做出评估:1、端正态度〔Perception〕:态度决定一切。
2、防范发生〔Prevention〕:优秀的危机治理企业都有良好的危机预案和危机预警机制。
3、时刻预备〔Preparation〕:面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和危机事件爆发后出现的可能情况,有方案有步骤地做出各种预备策略。
4、积极参与〔Participation〕:危机爆发后,企业应该本着一种积极态度处理危机事件,而不是躲避责任或者推委。
5、危中寻机〔Progression〕:危机处理的最高境地是能把“危〞变成“机〞,从中获利或者得以提升。
案例一:索尼“咨询题相机〞危机品牌:索尼危机性质:产品质量危机指数:6案例描述:12月上旬,浙江方面抽检发觉,索尼6个型号30个批次的数码相机存在包括自动白平衡失效、成像均匀度不行、液晶屏亮度不够、自动曝光不正确等咨询题,被定性为“不合格〞。
当浙江省工商局的消息传到索尼中国负责数码相机业务的公关部经理耳中时,对方“感到惊奇〞,并间接质疑浙江方面的评测结果:“这些相机基本上在市场销售了一段时刻的产品了,此前也通过媒体屡次评测。
外资进入与中国式创新双低困境破解
外资进入与中国式创新双低困境破解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与此中国式创新却面临着双低困境,即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相对较低。
本文旨在探讨外资进入对中国式创新双低困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
文章首先对外资进入与中国式创新的现状进行概述,分析双低困境的成因。
接着,从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市场竞争效应和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入探讨外资进入对破解中国式创新双低困境的积极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通过优化外资结构、加强内外资企业合作、完善创新政策体系等措施,促进外资与中国式创新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外资进入与中国式创新的关系,以及破解创新双低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外资进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外资的进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本注入、技术转移和市场竞争等方面。
外资的进入带来了大量的资本,这些资本不仅缓解了国内资本短缺的问题,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外资公司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提升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外资的进入也加剧了市场竞争,推动了国内企业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然而,外资进入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依赖、技术封锁和市场份额竞争等方面。
一方面,一些行业对外资的依赖程度过高,可能导致产业链的不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另一方面,外资公司可能会通过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等手段,限制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
外资的进入也可能导致国内企业市场份额的减少,对国内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
因此,外资进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在享受外资带来的资本、技术和市场机遇的也需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产业依赖、技术封锁和市场份额竞争等风险。
为了破解外资进入与中国式创新双低困境,需要制定合理的外资政策,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江苏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撤资现象的探析
江苏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撤资现象的探析随着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热门地区,大量的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不断增加,撤资问题也逐渐地凸显出来。
本文以江苏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为例,分析其撤资现象的原因和对策。
标签:外商投资撤资江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一直令世界瞩目的快速增长。
推动这一高增长的动力,由最初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混合引擎,逐步过渡到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三大引擎,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份额持续上升,已逾半壁江山。
2007年,国际上受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及次贷危机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持续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内有加工贸易禁制令、出口退税下调、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以及新《劳动合同法》出台。
国际大环境与国家宏观政策集中调整产生的叠加应给整个投资环境和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越来越广的影响,投资经营环境的变化让不少外商投资企业感觉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致使外商投资企业直接或变相撤资现象严重。
一、主要表现1.减少注册资本以南通为例,2007年南通共有119家外商投资企业申请减少注册资本,合计37983.22万美元,占历年来减资总额的89.5%。
其中,制造业99家,减资额29044.1万美元,占减资总额的76.5%;房地产业7家,减资额5593.34万美元,占减资总额的15%。
2008年1季度,又有5家外商投资企业申请减少注册资本,合计696.89万美元。
2.转让企业股权截止目前,南通已有51家外商投资企业向本地内资企业,港澳地区企业或自然人转让股权,合计121698.1万美元。
3.注销企业和突发性关停企业例如,2008年上半年南通共有13家外商投资企业申请注销,比去年同期增加53.8%,申请注销注册资本3618.1万美元。
此外,2007年南通市有383家外商投资企业未参加年检,现有被吊销营业执照,较2006年增加38.8%,合计注册资本76603万美元;2008年上半年苏州新区、昆山、太仓、吴中等地相继发生了数起企业管理层消失、“人去楼空”的事件。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原因分析(一)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原因分析(一)摘要:国际资本外撤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经济现象。
梳理和介绍有关国际资本外撤研究成果,论述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原因,包括:经营不善,未达到预期投资回报目标;母公司全球范围内的归核化战略以及跨国公司母国和东道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撤资自19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吸引外资的数量增多,规模的扩大,速度的加快以及入世过渡期的结束使外资进入的领域不断拓宽——从制造业向金融、保险、物流、公共事业等服务业深入,撤资现象在我国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总体来看,截至2004年底,在累计批准设立的50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中,目前已中/终止或已停止运营企业逾22万家,约占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44%,其中涉及电力、石油、家电、汽车、啤酒等多个产业。
一、跨国公司撤资理论综述关于跨国公司撤资的理论,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博迪温的撤资条件说。
该理论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反应用,他认为跨国公司从国外撤资有三个条件:第一,企业不再拥有更强的优势。
第二,企业还拥有竞争优势,但该企业认为与其通过对外投资运用这些优势,不如将其出售或租赁给国外企业。
第三,在企业看来,凭借其内部化的竞争性优势在国外进行生产已不再有利可图。
以上三个条件只要具备上述其中一个,撤资行为就会发生。
二是哈密尔顿和乔的撤资决定因素说。
该理论认为导致公司做出撤资决定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欠佳等;公司组织出现资本短缺或高度多元化等特征;公司财务状况不良,如子公司投资回报低。
他们认为,在所有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被撤资单位所获得的投资回报低,其次是其成长前景差。
三是波特的撤资障碍说。
波特认为,企业的退出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壁垒:企业资产的专用性;退出的固定成本;战略性退出壁垒;信息壁垒;管理和情感壁垒;政府和社会壁垒。
尽管存在上述重重退出壁垒,波特认为,在采取其他防御性竞争战略仍然无法奏效时,企业还是应当考虑撤资。
外资企业在中国经营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外资企业在中国经营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进入本国。
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外资企业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前沿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本,更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分析外资企业在中国经营的现状与趋势。
1. 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中的地位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统计,2019年全年,全国实际吸收外资为9415.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8%。
货物贸易方面,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8.1万亿元人民币,进口13.4万亿元人民币。
外资企业是中国货物贸易中的重要参与者。
去年以来,全球疫情暴发经济衰退,但是外资企业仍在中国市场中发展壮大。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与中国政府加快了市场开放和吸纳外资的措施密不可分。
例如,中国国务院商务部联合多部门发布2020年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大大减少了不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这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2. 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贡献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贡献不可忽略。
首先,它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其次,在中国就业方面,外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中国就业压力。
第三,外资企业占据了中国市场的重要份额。
它们促进了中国市场的发展,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外资企业对于中国经济不仅带来了发展机遇、资本和技术,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例如,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普及过程中与中国本土企业接触,往往是中外文化的交融,外资企业也开拓了中国的国际视野。
3.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作为适度的全球化开放政策下的收益人,中国外资企业的发展前景备受关注。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和管理环境对外资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友好,为外资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市场机会和政策支持。
中国外资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发展的动力。
外资加速抄底中国房地产,释放什么信号?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外资加速抄底中国房地产,释放什么信号?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一、外资抄底中国楼市关于“外资抄底中国楼市”,今年上半年就在流传了,而最近又再一次引发了广泛关注。
自今年6月以来,外资企业就在国内房地产加速布局,如贝莱德、摩根士丹利、大和房屋、凯德、博枫、摩根大通等。
据悉,美国最大房产投资集团黑石筹集了近5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3600亿元)用来投资全球地产。
不仅是外资,包括我国的港资也在房地产项目收并购方面频频出手,更有境外资本大举收购出险房企境外债。
众多知名境外资本,都在此刻纷纷选择加速增持中国资产。
今年6月,正是万科郁亮表示“我国房地产已筑底”的时候,或许资本的目光都是一致的,至少在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方面是一致的。
而随着10月房价数据出炉,我国楼市继续在底部徘徊,近期又有更多外资涌入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包括9月博枫资产管理收购富力地产上海项目,10月摩根大通对旭辉集团的股票收购,凯德收购北京博瑞大厦写字楼项目。
或许后续还会有更多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
二、房价要上涨关于“外资流入楼市”确有其事,抄底也是事实,毕竟现在我国房地产陷入了低谷。
但外资涌入房地产就等于房地产要上涨吗?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楼市确实存在很多外资的影子。
但我们要清楚明白地看到,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无非就是做了这两件事,一是收购商业性质的CBD写字楼、商铺公寓、物流园区等物业产品,二是购买上市房产公司的股票债券。
再说简单点就是商业CBD和金融产品,为何没有住宅或土地呢?因为土地有进入限制,住宅不能短期变现,这下就很明白了,外资本质是逐利的,进入中国楼市不是为了帮助修复楼市的。
回想以下去年的“恒大事件”,背后多少都有着高盛集团的影子,就包括去年11月所谓的“高盛集团抄底中国楼市”,其实和如今的情况如出一辙,高盛真正买入的是中国房企的债券。
再看所谓“黑石集团筹集500亿美元抄底中国楼市”,实际上从去年就已经分两次从富力地产收购了广州国际机场富力综合物流园的全部权益。
外企撤离中国:现象感知与理性把握
一
份 调 查 显 示 , 三 角 目前 约 8 家 港 其 新 增 成 本 大 约 都 在 5 % 左 右 不 仅 如 续 留 在 中 国 的 优 质 外 业 要 加 大 保 护 和 珠 万 0
phenom enon per cept on and at onalanal i r i ysi s
外企撤 离 中 国 ●
现 象 感知 与理 性 把 握
■ 高
韩资企业密集撤退 、港 台企业开始 素都被专家学者拿来作为分析外 逃离珠三 角……围绕着外资企业撤离 中 看好中国市场的依据 。不过 ,作:
对 于成 本变 化从 而推动 外企 从 中 的判断 。 首先 ,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梯度
市 20 0 7年 工业 总 产 值 的 16 ; 另 据 利润时 ,选择撤离就成为了外资最原始 国撤 离 的结 果 ,我 们 有 必 要 作 出 客 观 .%
东 莞 市 工 商 行 政 部 门 的统 计 数 据 , 的 商 业 冲 动 。
已经 有 1 3 韩 资 企 业 “ 故 撤 离 ” 山 的优 惠税率 ( 0家 无 平均为 1 %) ,而转为与 的 重 新 分 工 和 产 业 结 构 的合 理 化 。 再 3
东。而韩 国 中央投 资 韩 国企 业 约 2 家 , 中有 由此压缩 了外 企 的利润空 间 。与 此 同 对于 外企 那种 规避成 本或者 环保 标准 万 其 2 % 出现 亏 损 , 预计 将有 4 0 0 0 0余 家 亏 时 , 口退 税 由原 来 的 l%下 调 到 了 目 出 7 损企业将撤 出 中国。 前 的 l %,而 且 今 年 5 将 会 再 次 下 调 求 ,而对 于那 些将研 发环 节 留在 中国 3 月
外企撤离中国、现象感知与理性把握
外企撤离 “ 中国潮 ”?
来 ,深圳 共有 6 0 0 多家企业 迁走 ,年产值 约 增 加 。
经 济的 高速增 长 、 3 人 I的庞 大需 10 元, l亿 Z I 7亿 占全 市20 年工业 总产值 的16 ; 0企 主 要 以劳
求 、低廉 的要 素资 源 … …所有 这些 元 素都 另据 东莞市 工商 行政部 门的统 计数据 ,07 动 密集 型传 统制 造业 为 主, 集 中分布 在五 20
珠三 角 目前 约 8 万家港 企 中,有 3 .; 73; ; 正计 划将全 部或 部分生产 能力搬 离珠三 角, 更有
超过 6 %的企 业计 划迁 出广东 。 3
南方 地 区外 资的撤 离风 波得 到 了北 方 的映照 。 据悉, 至今 年 1 底,已经有 13 截 月 0
家韩资 企业 “ 无故撤 离”山东 。而韩 国 中
离 珠三 角 … …, 围绕着 外资 企 业撤 离 中 国
市 场的 报道 近 期不 断升 温, 从 而也 引致 了
国市 场 的依 据 。不 过, 作 为外 资企 业在 中 报 差强 人意, 约三分 之一 的外资企业 将在 大
国 主要栖 息 地 的珠 三角 和环 渤海 湾 地 区所 几年后 撤离 中国市 场。
人们对 外企投 资 中国未来 前景的 种种猜 想 。
发生 的最 新 变局 可能 会 让人 们产 生 更多 的
与此 同 时,外 资大 规模 撤离也 引起 了 官方 的高度注 意。 中国商务部 牵头 、 由 多个
其 实, 部分 外企 的撤 离 也只 是 中 国外资 版 思 考 。 图上 的一 种局 部 或者 暂 时的 异动 , 它所 折 20 新年 刚过 , 方一 主流媒体 报道 , 08 南
外企撤离中国:现象感知与理性把握
劳动 密 1月外 资 新设 企 业 2 1 9 8家 ,同 比 税 收 成本 。今 年 开 始 实 作 出客 观地 判 断。 首先 ,
能力搬 离珠 三角 , 有超 过 6 % 之外 , 当数量 的外企选择 了东南 更 3 相 经 济 的 高速 增 长 、 3亿 人 口 1 的企 业计 划迁 出广 东 。 的庞 大 需 求 、低 廉 的 要 素 资 源
… …
亚等亚洲国家作为 自己新的栖息地。
南方 地 区外 资 的撤 离风 波得
港 台企 业构 成 了迁 移大 军 的 要 以劳动密集 型传 统制造 业为主,
恰是 中国引资 质量不 断提 高 的现 最 主 要 阵容 。仅 今 年 1月 ,就 有 集 中分布在 五金 、 玩具 、 服装 、 制 实背 景和 国外 资本在 中国可能加 6 0多家 台资企 业从 东 莞 撤 离 。 鞋 、 而 塑胶 等行业 。 而在搬 迁 的外企
,
截 所 有这 些元 素 都被 专 家 学 到 了 北 方 的 映 照 。 据 悉 , 止 到
成 本 推 动 的 必 然
资本 的本 性是 逐利 。就 如 同
者拿 来作 为分析 外企 继续 看好 中 今年 1 月底 , 已经有 13家韩 资企 0 国市场 的依 据 。 不过 , 为 外 资 业 “ 故撤 离”山东。 而韩 国《中 作 无 企 业在 中国主 要栖 息地 的珠 三角 央 日报 》 的报 道称 , 目前在 华投 资 当初 外 商资本 蜂拥 而入 来到 中国 0 和环 渤 海湾地 区所发 生的最新 变 韩 国企 业约 2万 家 ,其 中有 2 % 主 要是利 用我 国的成本优 势 而获 局可 能会让人们产 生更 多的思考 。 出现 亏损 , 预计 将 有 4 0 0 0余 家亏 利 那样 ,当如 今 中国市 场 成本 发
2022撤出中国的日企有哪些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很多日本企业纷纷撤出中国市场。
但是并不是所有日本企业都退出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2022年有哪些日企撤出中国市场。
一、日资环球塑料(上海)有限公司2022年3月16日,日资环球塑料(上海)有限公司发布了2021年财报。
报告显示,2021年该公司的销售收入为13.2亿日元,同比下降17.3%。
而在2月13日,日资环球塑料(上海)有限公司宣布已于3月10日停止经营活动,从上海工厂撤出,在中国的业务也将被转移到其他地方。
二、日本电气株式会社2022年2月13日,日本电气株式会社(EIGHT.O)宣布将在3月底之前停止在中国业务,该公司称此举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疫情影响而做出的举措。
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塑料回收及再生材料制造商之一,在上海和苏州拥有两家工厂,在中国国内从事废金属回收、加工和销售业务。
但是疫情的影响使得全球供应链受阻,公司难以获得原材料供应而陷入困境。
二、日本大坂市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日本大坂市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Shinjin Metal Industries Co。
,Ltd。
)成立于1898年12月,总部位于日本大坂府大坂市中央区,是一家从事金属加工、制造的外资企业,产品主要为金属加工、钢铁制品,也包括电子设备的制造。
2018年7月,大坂市政府决定将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的部分业务从大坂搬到上海,同年8月正式开始运营。
目前公司在上海和苏州拥有两家工厂。
三、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有限公司2021年7月8日,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有限公司宣布正式退出中国市场,该公司于2020年4月12日在中国设立了一家独资子公司——本田(成都)汽车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零部件。
但由于疫情反复和供应链问题导致的订单减少等原因,今年1月公司正式停止生产制造。
四、日本日立制作所日立制作所(Shimonoi Cosmetics Co。
,Ltd。
)是日本一家跨国性综合性电子技术企业,隶属于日立集团旗下。
美国对华科技企业限制:措施、影响与应对建议
美国对华科技企业限制:措施、影响与应对建议作者:王雪佳雷雨清周全来源:《产业经济评论》2020年第03期摘要:2017年中美经贸摩擦以来,美国陆续采取了301调查措施、投资安全审查措施、出口管制措施、经济制裁和特定领域制裁措施对我国科技企业发展进行限制,该措施短期内对部分科技行业关键原材料供应造成危机,长期使我国科技产业国际合作、人才交流受到不同程度阻滞。
这些措施多以行政调查方式为主,以国内现有法律的现代化改革规则为依据。
为防范这些措施的影响继续蔓延,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做好多方面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科技自2017年8月发起301调查以来,美国单方面对我国挑起经贸摩擦。
表面看,美国采取的多是贸易投资限制措施,但实际上是以遏制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为根本目的。
这些措施短期对个别高科技企业造成供应链紧张,长期可能使我国高科技产业在国际陷入孤立。
这些措施可能产生的风险和未来趋势值得我国政府和企业高度警惕,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应对建议。
一、美国对我国科技企业限制措施分析(一)发起301调查1. 基本情况301条款源自《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规定美国调查机关有权对损害美国的贸易行为进行调查并采取措施。
2017年8月18日,美国宣布正式对中国发起301调查并于2018年3月22日公布了调查报告,指控我国存在四方面行为:(1)政府采取了不透明和歧视性的行政审批程序、投资要求、外资股权限制等政策迫使美国企业向中国企业转移技术和知识产权;(2)《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等法规对让与人的赔偿责任以及改进技术的归属进行规定,强加了对许可和技术合同的非市场条件;(3)中国政府支持中国企业在美国进行投资并购,获取美国先进技术;(4)中国政府主导侵入网络系统窃取美国企业商业秘密或商业信息,为中国企业提供竞争优势。
1301调查报告认为以上行为对美国贸易造成严重损害,决定采取关税惩罚措施。
外汇退出中国市场的公告
外汇退出中国市场的公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尊敬的各位员工和合作伙伴,我们很遗憾地宣布,由于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公司经营状况的考量,我们不得不决定退出中国市场。
这是一项艰难的决定,但我们认为这是对公司长远利益和稳健发展的最佳选择。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市场一直是我们的重点关注领域,我们致力于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我们发现在中国市场的经营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退出中国市场是必要的,以确保公司的财务稳健和业务的持续发展。
我们将逐步关闭在中国的办事处和店铺,终止与中国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并停止向中国市场销售产品和服务。
我们要向所有在中国的员工和合作伙伴表示真诚的感谢和歉意。
感谢你们在过去的合作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支持,我们非常感激你们的理解和配合。
我们将会尽力处理好所有未完成的业务和项目,并妥善安置所有受影响的员工。
虽然我们将退出中国市场,但我们仍会继续关注中国的发展和市场动向。
我们希望未来有机会再次进入中国市场,与你们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合作。
如果你们有任何疑问或需帮助,请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户服务团队或相关部门。
祝大家一切顺利!谨致问候,公司管理团队敬上第二篇示例:尊敬的客户们,我们很遗憾地通知您,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得不决定退出中国市场。
在此之前,我们想向所有客户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和歉意。
我们深知这将给您带来不便和困扰,但我们将尽最大努力确保您的权益和利益受到保护。
外汇市场一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风险的领域,随着中国政府对外汇交易监管力度的加大,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阻碍。
鉴于市场环境的不利因素,我们不得不做出这一艰难的决定。
我们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逐步停止在中国的业务,尽最大努力确保您的资金安全和交易顺利进行。
我们会与相关部门合作,以尽快解决您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疑虑。
外企撤离中国:现象感知与理性把握
商会等共同成立的 “ 故撤离应对特别 而 且 2 0 年 以来 的 升 幅 也 已超 过 了 08 工作组 ”也在2 月份进入青岛和广州
2 %。在 人 民币 快 速 升 值 的行 情 下 得不提前以产品涨价来进 并且 还会 加 大失业 流量 ,因此 ,对 于
起 了官方的高度注意。由中国商务部 其 利润 所得 。
牵 头 、多个 国家部 委参 与的调 研小 组 多次进 驻广 东进 行调 研 与协调 。韩 国 外 交 通商部 、劳动 部 、法务部 、大韩
— —
人 民 币 升 值 成 本 。人 民
币 自 汇 改 以 来 的 累 计 升 幅 已 经 达 1 . 1 。 2 0 年 全 年 升 幅 69 . 3% 3 07 .% .
三分之一 的外资企业将在几年后撤离 5 将会 再 次下 N N 5 月 %。 由于 约5 % 0 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 ,外资大规模撤离也引
的外资 企业 的产 品返 销母公 司 或者 出
口海外 ,出口退税的减少直接削减 了 者 环保 标准 的适 应性 转移 ,宏 观政 策
几 乎无 法强 求 ,而对 于那 些将 研 发环 节 留在 中国但将 生产 环节 转移 到 其他 国家 的扩 张 转移 ,政策 不仅 不 应给 予 限制 ,相反 应 当进 行适 当的鼓励 。 最后 ,我 们需 要强 调 ,由于劳动 密集 型产 业转 移 可能 引致产 业 的空心 化 ,
外 企 投 资 中 国未 来 前 景 的种 种 猜 想 。其 实 ,部 分 夕 企 的 只是 中国 外 资版 图上 的 一种 局 部或 者 暂 时 的异 动 。他 所 的- 是 中 国 引资 质 量 不 断提 高 的 现 实背 景 和 国夕 资 本 哈恰
可 能加 速优 化 的乐观 预期 。
中国外商投资下降背后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中国外商投资下降背后的原因及应对策略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贸易的日益频繁,中国一直致力于吸引外商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然而,近年来中国外商投资持续下降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外商投资下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中国外商投资下降的原因1.全球经济低迷: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多个发达经济体面临衰退的压力,这使得外商对投资的信心减弱。
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外商更加谨慎地对待跨国投资。
2.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近年来进行了深入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调整包括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和降低过剩产能等措施。
这些政策调整可能使得部分行业的利润率下降,降低了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3.不透明的法律环境:虽然中国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法律环境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法规的不稳定性和不透明性可能导致外商投资者面临较大的风险。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是外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4.政策限制和市场准入壁垒:尽管中国对外商投资的政策逐渐放宽,但仍存在一些行业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和准入壁垒。
这使得外商难以进入某些领域,从而降低了其投资的意愿。
二、应对中国外商投资下降的策略1.改善法律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提供更加透明和稳定的法规环境,可以增强外商对中国投资的信心。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法规执行机制,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外商投资。
2.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大对外商投资的开放力度。
降低行业壁垒和准入门槛,提高市场准入的透明度,为外商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
3.加强政策沟通:与外商投资者建立密切的沟通机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
通过与外商投资者的合作,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政策,提高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4.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建立简便高效的行政审批和服务机制,为外商投资者提供便利。
5.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低迷的挑战。
外企撤离中国:现象感知与理性把握
广 部 分 外 企 的 撤 离 只 是 中 国外 资 1
版 图上 的一 种 局部 或者 暂 时 的异 动 。
断提高的现实背景和国外资本在 中国可能加速优 化的乐观
预期 。
仅如此 , 由于外企集 中地 区本身就存在 着劳动力“ 短缺 ” 的 事实 , 人力资本 的升值预期就更加强 烈。
— —
税收 成本 。今年开始实施的“ 两税合一” 新政废
与此同时 , 外资大规模撤离也引起 了官方的高度注意。 由中国商务部牵头 、多个国家部委参 与的调研小组 多次进 驻广东进行调研与协调。 由韩国外交通商部 、 劳动部、 法务
元之间的中小企业。除了一 小部分转移到 国内其他地 区之
外 ,相 当数 量 的 外 企选 择 了 东南 亚 等 亚 洲 国家 作 为 自己 新 的栖 息 地 。
港 台企业 构成 了迁 移大 军 的最主要 阵容 。仅今年 1 月, 有6 就 0多家台资企业从东莞撤离。而据香港工业总会
一
成本推动 的必然
据 东 莞 市 工 商 行 政 部 门的 统 计 数 据 ,0 7年 迁 出东 莞 并 向 20 工 商 部 门办 理 了注 册 地 变 更 手 续 的企 业 达 到 5 0 家 。 0余
造 业为 主, 集中分布在五金、 玩具 、 服装、 制鞋 、 塑胶等行业。
而在搬迁 的外企 中 ,2 左右 都是合 同外资 在 l 0 3 0万 9Z O— 0
部 、 韩 商 会 等 共 同 成 立 的 “ 撤离 应 对 特 别 工 作 组 ” 在 大 故 也
止了外资企业享 受的优惠税率 ( 平均为 l % , 3 )而转为与 内 资企业一样的平均税率 (0 左右 )由此压 缩了外企的利 润 3Z , 空间。与此 同时 ,出口退税 由原来的 l 名 下调 到了 目前 的 7
跨国公司失德案例分析
跨国公司失德案例分析
案例一:
1月12日晚,位于山东烟台的韩资企业世刚纤维公司的10余名韩方管理人员在未办理任何清算手续的情况下,突然集体从当地撤回韩国,留下了3000名当地员工、工厂设备和大笔的债务一走了之。
韩国媒体1月中旬曾大篇幅报道此事。
由于这些不告而别的企业管理者通常采取丢弃工厂设备、半夜悄然离去的方式,韩国媒体将这种在华韩资企业非法撤离现象形象的称作“夜半逃逸”。
实际上,关于驻华韩企“半夜逃逸”并不是新出现的问题,据韩联社报道,大多非法撤离的企业选择“连夜逃跑”的方式,其中青岛、广州等韩资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逃跑”现象比较突出。
韩国进出口银行于2月12日发表的《青岛地区投资企业的非法撤离现状》报告书指出,2000年至2007年,共有8344家韩国企业在青岛投资,其中2.5%的企业(206家)已经非法撤离。
案例二:
2013年7月,美国媒体报道,快餐巨头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含有化学消泡剂“聚二甲基硅氧烷”,以及从石油中提炼的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
美国麦当劳解释称,在麦乐鸡中加入这些添加剂,是用以防止
炸鸡块的食油起泡,同时保持麦乐鸡的质感和方块形状。
但是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橡胶类的食品添加剂如果服用过量,会出现反胃、耳鸣、作呕等副作用,甚至会使人感到窒息和虚脱。
消息一出,在中国引起强烈关注。
不过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随后发表声明,表示麦当劳在中国售卖的麦乐鸡中聚二甲基硅氧烷、特丁基对苯二酚两种物质的含量完全符合现行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对消费者的健康无害。
随后,中国的相关部门也证实,麦当劳所使用的这两种食品添加剂没有超标。
美国企业撤出中国市场的利弊分析
美国企业撤出中国市场的利弊分析短期弊大于利的原因:1.很多美企在管理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国内企业,撤出后少了借鉴学习的机会,可能会放慢国内企业发展速度。
从外部治理结构来看,我们应借鉴美国的模式,完善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增强法律对企业经营的监管力度,增强公司运作的市场透明度,制定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等,在生产力以及生产技术上也可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但美企的撤离减少了可学习的机会。
2.美企在华合作设计多个领域,覆盖面广,撤出后会导致失业率升高,经济下滑,部分行业产业链被破坏,给生产生活带来混乱。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5.9万多个,实际投入652.23亿美元,如今更是更多,不仅如此,在会计、银行、保险、证券、商业等100个服务业部门均有美国企业投资;且美国企业来华投资建厂看中的正是中国较为低廉的劳动力以及辽阔的市场,美企因美国税改的影响被迫或主动撤离中国市场,会导致原本就业于美企的员工面临裁员的风险,造成就业率升高,紧急下滑等负面经济影响。
3.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企业可能受到专利、版权、技术等原因,同样被美国勒令退出中国市场。
三次工业革命都是发生在欧美,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美国,几乎现在所有的高科技产业里都涉及美国技术、专利、版权等,随着美国设立新的贸易壁垒,在法律、政治上等多方面以核心技术停供、专利保护等手段进行施压,提高贸易成本,迫使外资企业退出中国市场。
4.国外企业的减少导致我国的外汇减少,给国际贸易带来困难。
外资企业的存在给我国税收做了很大的贡献,外资企业的退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我国的税收收入。
另一方面,外资企业的退出意味着资本的流出加剧,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减少,进一步使对外投资、与他国贸易的“灵活性”受限,同时,在欧美发达国家引导实体经济回归本土的“再工业化”战略,各国施行的减税计划以及贸易战等各种关税和非关税政策形成的新贸易壁垒的影响下,我国经济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波及,大环境下我国应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
中小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困境与对策探讨
中小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困境与对策探讨【摘要】中小型外资企业在中国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包括市场竞争困境、人才挑战和政策限制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小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积极应对政策调整等。
通过对策探讨,可以促进中小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其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
中小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依旧十分广阔,只要能够有效应对各种挑战。
建议中小型外资企业应充分了解中国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与政府合作共赢,才能实现稳步发展和长期成功。
【关键词】中小型外资企业、中国、发展困境、市场竞争、人才挑战、政策限制、对策探讨、发展前景、发展建议1. 引言1.1 中小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背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外资企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型外资企业作为外资企业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在中国市场上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中小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政府对外资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这一类企业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为中小型外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为中小型外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小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市场竞争激烈,人才招聘困难,政策限制等问题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发展步伐。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对策,成为中小型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1.2 中小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重要性中小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作用。
这些企业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促进技术创新、促进就业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中小型企业通常灵活适应市场变化、创新能力较强,因此它们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中小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中对于拓展企业国际化合作、增强企业竞争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2008 4 国际融资韩资企业密集撤退、港台企业开始逃离珠三角……围绕着外资企业撤离中国市场的报道近期不断升温,从而也引致了人们对外企投资中国未来前景的种种猜想。
其实,部分外企的撤离也只是中国外资版图上的一种局部或者暂时的异动,其所折射出的恰恰是中国引资质量不断提高的现实背景和国外资本在中国可能加速优化的乐观预期。
外企“撤离”中国潮?经济的高速增长、13亿人口的庞大需求、低廉的要素资源……所有这些元素都被专家学者拿来作为分析外企继续看好中国市场的依据。
不过,作为外资企业在中国主要栖息地的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所发生的最新变局可能会让人们产生更多的思考。
2008新年刚过,南方一主流媒体报道,2007年有超过1万家外企从广东不辞而别。
随后广东省政府出面予以辟谣和澄清。
而据广东省外经贸厅的官方报告,2007年广东实际迁走的外商投资企业为244家,计划搬迁的28家,涉及销售额12.14亿元人民币。
东莞和深圳成为了外企撤离的“重灾区”。
深圳市政府统计数据显前所未有的外资撤离潮引来国际舆论的放大性关注,如何看待此次最原始的商业冲动下的撤离,本文提供了若干层面的分析Foreign companies leaving China:phenomenon perception and rational analysis外企撤离中国:现象感知与理性把握■ 高焰辉● 简析外资撤离中国BACKGROUND背景透视International Financing示:2007年以来,深圳共有600多家企业迁走,年产值约170亿元,占全市2007年工业总产值的1.6%;另据东莞市工商行政部门的统计数据,2007年迁出东莞并向工商部门办理了注册地变更手续的企业达到500余家。
港台企业构成了迁移大军的最主要阵容。
仅今年1月,就有60多家台资企业从东莞撤离。
而据香港工业总会一份调查显示,珠三角目前约8万家港企中,有37.3%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搬离珠三角,更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
南方地区外资的撤离风波得到了北方的映照。
据悉,截至到今年1月底,已经有103家韩资企业“无故撤离”山东。
而韩国《中央日报》的报道称,目前在华投资韩国企业约2万家,其中有20%出现亏损,预计将有4000余家亏损企业将撤出中国。
前所未有的外资撤离潮引起了国际舆论的放大性关注。
国际知名管理咨询机构博思艾伦咨询公司最新调查指出,由于利润回报差强人意,大约1/3的外资企业将在几年后撤离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外资大规模撤离也引起了官方的高度注意。
由中国商务部牵头、多个国家部委参与的调研小组多次进驻广东进行调研与协调。
韩国外交通商部、劳动部、法务部、大韩商会等共同成立的“撤离应对特别工作组”也在2月份进入青岛和广州等韩资企业,希望有效阻止撤离企业进一步增加。
综合分析,目前撤离的外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为主,集中分布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胶等行业。
而在搬迁的外企中,92%左右都是合同外资在100~300万元之间的中小企业。
除了一小部分转移到国内其他地区之外,相当数量的外企选择了东南亚等亚洲国家作为自己新的栖息地。
成本推动的必然资本的本性是逐利。
就如同当初外商资本蜂拥而入来到中国主要是利用我国的成本优势而获利那样,当如今中国市场成本发生变动并进而侵蚀到外企的利润时,选择撤离就成为了外资最原始的商业冲动。
——劳动力成本。
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不仅提高了企业职工的工资标准,而且也强制性规定了职工应当享受的福利标准。
由于在华外资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厂,其新增成本大约都在50%左右不仅如此,由于外企集中地区本身就存在着劳动力“短缺”的事实,人力资本的升值预期就更加强烈。
——税收成本。
今年开始实施的“两税合一”新政废止了外资企业享受的优惠税率(平均为13%),而转为与内资企业一样的平均税率(30%左右),由此压缩了外企的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出口退税由原来的17%下调到了目前的13%,而且今年5月将会再次下调到5%。
由于约50%的外资企业的产品返销母公司或者出口海外,出口退税的减少直接削减了其利润所得。
——人民币升值成本。
人民币自汇改以来的累计升幅已经达13.31%。
2007年全年升幅6.9%,而且2008年以来的升幅也已超过了2%。
在人民币快速升值的行情下,许多外企不得不提前以产品涨价来进行对冲,其市场议价能力受到抑制;与此同时,由于出口以美元结算,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也加大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通胀成本。
2007年以来,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据统计,与2003年相比,去年外企各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27.4个百分点,而同期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仅上升0.8个百分点,这种结果直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扩张成本。
一方面,作为原来地方政府吸引外资最核心的武器——土地受到了宏观层面的硬性约束,工业用地由此受到了扼制;另一方面,环保要求、绿色GDP成为了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
对于那些依靠来料加工的外商企业而言,扩大再生产所可能承受的风险大大增强。
对于成本变化从而推动外企从中国撤离的结果,我们有必要作出客观的判断。
首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即向用工成本低、税收优惠和环境标准宽松的地方迁移是必然的规律。
对于中国而言,完全没有必要靠牺牲劳动力、土地资源和环境要素来挽留惟利是图的国外资本,而对于那些继续留在中国的优质外业要加大保护和扶持力度。
其次,要区分跨国性转移和跨区性转移。
跨国性转移非一国政策所能左右,而对于外企在国内不同区域间的转移可以通过有效的政策加以引导,这种转移趋势有利于区域经济的重新分工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再次,要区分适应性转移和扩张性转移。
对于外企那种规避成本或者环保标准的适应性转移,宏观政策几乎无法强求,而对于那些将研发环节留在中国但将生产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的扩张性转移,政策不仅不应给予限制,相反应当进行适当的鼓励。
最后,我们需要强调,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可能引致产业的空心化,并且还会加大失业流量,因此,对于外资的撤离,宏观政策应当掌握好其演进的节奏与速率。
数量到质量的转换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2007年中国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748亿美元,同比增长13.6%。
而据商务部的最新统计,仅2008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就达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09%。
不过,在资本进入量增加的同时,外商新设立企业数量却呈减少态势。
2007年,中国新设外资企业37888家,同比下降8.69%。
今年1月外资新设企业2918家,同比下降13.41%。
一增一减的客观数据代表着中国引进利用外资风向的转变,也反映着外企进入中国市场进入调整状态。
资本短缺的中国很长时期内引进外资都是以廉价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为筹码,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632008 4 国际融资BACKGROUND背景透视为代价。
尽管这种“以市场换资本”的方式让外企纷至沓来并驱动了工业化的扩张,但也让中国深尝了耕地锐减、空气污染等透支未来之苦。
基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塑造,中国引进外资的政策出现了根本性的调整,即从数量为主转向质量为主。
根据中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外企将不再被鼓励进入传统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领域。
至于,牵涉到重要矿产投资和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限制外企进入似乎也是国际惯例,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政策的转向势必引起外企在中国市场的重新调整布局——第一,产业选择转移到制造业高端环节和创新领域。
如电器电子、半导体、计算机设备等将受到外资的青睐,同时,外企对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产业等投资将大幅增加。
第二,活动重心将从特殊经济区域转移到更广泛的经济地带。
即受制于东部沿海要素资源的约束和其他地区商业环境的改良,绝大多数外企将在中国完成自身产业的重新分工——将研发中心留在东部地区,而将生产加工环节辐射到比较成本较低的中西部。
第三,资本进入与扩张以并购方式完成。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80%都是通过并购方式实现的,但目前外国公司在中国每年的并购合同额只有60亿美元左右,大约占中国同期所有外商投资的2.5%。
不过,大量的国有企业重组和民营企业的扩张为外企进入中国市场和扩充资本提供了充沛的空间,因此,未来外企在中国不再以绿地投资(投资建厂)为主。
显然,完成以上3个主要方面的自我改造和转身非一般意义的外资所能。
只有那些资本与技术势力雄厚的跨国企业才能跟上中国政府的节拍。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引进外资企业数量的减少或者说部分外企撤离正好是政策杠杆和外资选择互动的结果。
当然,我们必须强调,按照国际标准估测,中国吸收FDI的存量大约在2100多亿美元,占全球FDI的比重不到1%。
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和人均占有FDI的比重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因此,目前对外企数量需求的减少并不等于中国可以放慢引进外资的脚步。
日益改良的中国机遇从目前来看,流出中国的外企最后主要进入到了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
不过,外企资本的这种切换方式并不足以说明中国市场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一方面,与亚洲各国相比,中国的人力资本仍具有比较优势。
在工程师等技术人员领域,中国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的平均工资要低于印尼、马来西亚、 泰国、菲律宾、印度等国;在经理级的管理人员层面,中国主要城市的平均工资又大大低于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韩国等地。
另一方面,亚洲国家的外资税率平均在30%左右,基本上高于中国或至少跟中国的税率水平一样,而且中国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还保持原来15%的税率。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随着中国投资审批程序的简化和政府职能的精简,外企投资中国的政务环境将得到根本性改良。
可圈可点的地方还在于,外企在中国生存的制度环境也在发生飞跃式的改善。
据最新消息,中国政府已经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公司发行A股,并在发行A股的基础上,可以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公司债券。
从而为外企在中国更大规模的融资和扩大再生产提供了顺畅的渠道。
因此,基于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对中国经济未来成长的良好预期,世界银行在《中国利用外资的前景和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未来5年中国将占到预计流入发展中国家FDI的30%左右。
而按照产业转移理论,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一般遵循先制造业后服务业,然后是研发中心的递进过程。
目前,外企进入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并进入了第二阶段。
而正是在服务业领域,中国市场显露出的投资机遇昭然若揭。
——金融服务业。
一方面,伴随着外资对中国银行股权投资上限25%的可能突破,外资参股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将得到空前扩张;与此同时,除了继续做大城市金融消费市场外,由于我国农村目前有1.2亿农民有贷款需求,而每年资金缺口约为1万亿元人民币,在中国银监会多次降低农村银行准入门槛的前提下,农村市场向外资敞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