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 诗词五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诗词鉴赏技巧的运用:教授学生运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比较阅读、联想想象等,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
-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情感表达的深入体会:学生对陶渊明所表达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情感可能感到难以理解,教师需通过情境创设、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意象与情感的结合,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饮酒》诗相关的自然意象,如“菊”、“山”等,并探讨它们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古代文化背景的融入:学生可能对诗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官职、礼仪等不甚了解,教师应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创新思维的激发: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表达,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通过创意写作、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
举例说明:
-在讲解意象时,可以指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和“南山”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诗人向往自由、超然物外的精神象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Hale Waihona Puke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陶渊明及其《饮酒》诗的基本概念。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以隐逸田园生活著称。《饮酒》诗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隐逸情怀。这些诗作对我们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陶渊明的《饮酒》诗。这首诗通过描绘饮酒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我们将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情感表达的思考,他们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新课讲授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解释诗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课堂上,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词情感上还存在一定难度,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历史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了解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诗词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本节课将围绕以下五首诗词展开教学:
1.李白《望庐山瀑布》
2.杜甫《春望》
3.王之涣《登鹳雀楼》
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王维《山居秋暝》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特点、诗词意境、表现手法等,指导学生品味诗词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同时,通过学习这五首诗词,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诗词创作和小组讨论都表现得积极主动。他们在创作中尝试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虽然有些作品还不够成熟,但这种尝试和探索的精神值得鼓励。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很不错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4《诗词五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4《诗词五首》

24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4.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一些诗人因对现实不满,于是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因此被称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就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二、解题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下,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了《饮酒》诗二十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现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一遍五首诗歌的录音;接着再听一遍《饮酒(其五)》,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读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出示《饮酒(其五)》中词语的解释。

①结庐:建造房舍。

②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饮酒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导入: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及反思-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doc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doc

24诗词五首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 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 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 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五首诗词不同的艺术 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牛的阅读兴趣,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 诵读诗词,引导学牛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词主旨,并积累名句。

2. 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语言赏析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饮酒》1、引入新课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

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 冇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 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共是出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 情怀。

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 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锻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口 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1、 《桃花源记》(散文) 2、 《五柳先生传》 (传记)3、 《归园出居》 (FH 园诗)2、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 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首诗可犬略分为两类:一类 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FH 园诗。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饮酒》《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 导入:屏显:问世间酒为何物?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人嗜酒?(李白、欧阳、陶渊明等)再问: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以此引出陶渊明嗜酒,酒后写了一组诗:《饮酒》屏显: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陶渊明饮酒后吐真情,我们再次走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2、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3、背景介绍: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一. 教材分析《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是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题材来自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污浊尘世的憎恶。

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充满哲理,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和哲理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田园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歌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理解诗人对污浊尘世的憎恶,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诗歌的基本结构。

2.具体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田园生活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掌握诗歌的起承转合。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产生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诗中的哲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词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内涵,提升思维品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词中的佳句,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饮酒·其七》、《饮酒·其十五》、《月下独酌四首·其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陶渊明、李白等诗人的生平事迹,感受古代文人的饮酒情趣。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饮酒诗词的基本概念。饮酒诗词是古代文人在饮酒过程中所创作的诗歌,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友情的独特感悟。这些诗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诗词,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饮酒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饮酒诗词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体会古人的人生观。
-例如:通过对比分析《饮酒·其七》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诗词的背诵与运用:如何将诗词中的佳句运用到日常写作和表达中,是学生面临的另一个难点,需要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和练习机会。
-例如:让学生仿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句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发展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

2024年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2024年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2024年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四单元诗词五首,分别为《静夜思》、《秋浦歌》、《望岳》、《登高》、《夜泊牛渚怀古》。

详细内容包括:1.《静夜思》:诗句解析、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2.《秋浦歌》:诗句解析、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3.《望岳》:诗句解析、意境描绘、情感表达。

4.《登高》:诗句解析、结构分析、哲理启示。

5.《夜泊牛渚怀古》:诗句解析、历史背景、抒情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五首诗词,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词之美。

2. 了解诗词的作者、背景及创作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对诗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诗词的背诵、理解、赏析。

难点:《望岳》和《登高》的哲理启示,以及《夜泊牛渚怀古》的抒情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夜的月亮,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2. 诗词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五首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逐句分析五首诗词,讲解诗句中的关键词、意象等。

4.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5. 赏析环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诗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6.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

7.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五首诗词的、作者、重点诗句。

2. 诗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哲理启示等。

3. 例题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选择一首诗词进行赏析,不少于300字。

答案示例:《静夜思》赏析:本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句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2. 作业题目:分析《望岳》和《登高》的哲理启示。

答案示例:《望岳》启示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勇攀高峰;《登高》启示我们要珍惜时光,不断进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五首诗词的背景知识及作者简介:这是本节课的基础内容,教师需着重讲解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举例:《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在离别之际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和离愁别绪。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握诗词的情感。
(2)诗词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教师需详细讲解每首诗词的韵律特点、意境描绘和修辞手法运用。
举例:《赤壁赋》的意境宏大,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因为离别、孤独或其他情感而感慨万千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情感表达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词来表达情感的。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修辞手法是诗词创作的精髓,但学生在识别和应用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手法。
举例:《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酒一杯”运用了夸张手法,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在其他诗词中找出类似用法,加深理解。
(3)诗词的个性化解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和思维特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是教学难点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解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包括以下五首经典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和《赤壁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如对仗、夸张、拟人等手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例,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这些艺术特色。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感较弱。为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在诗词意象、情感分析方面,虽然我尽力引导学生们去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情感表达方式还不够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尝试运用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时,有些小组的讨论并不充分,部分学生显得比较被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举例:《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韵律,感受诗句的气势。
(2)诗词意象、情感分析:通过分析五首诗词中的意象,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把握诗词的主题。
举例:《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引导学生分析“折戟沉沙”等意象,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怀念。
3.强化文化认同感,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背诵、解析,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诗词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朗读与背诵:五首诗词的正确朗读与熟练背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词的节奏、韵律,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24 诗词五首饮酒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有关文学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积累诗词名句。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味诗词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饮酒(一)导入由对联引出陶渊明,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三)读诗韵1.自读课文2.指名朗读3.品味诵读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学生自己体会,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听读录音与名家的朗读相互对照,用心体会情感的表达。

5.再读有学习,有指导,学生再读此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朗读录音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听读、以及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

(四)析诗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五)品诗情请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

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悟诗道1.明确全诗的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人生追求。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诗词五首》。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部分学生对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掌握不够牢固,这可能影响到他们对诗词的深入理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运用和韵律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词的意象和韵律,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诗词。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分析其如何运用意象和韵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主要包括以2.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杜牧《赤壁》
4.杜甫《春望》
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节课将围绕这五首诗词,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背景、作者、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通过阅读、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难点举例:鼓励学生在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基础上,尝试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

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

《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立场。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时,诗人心旷神怡,如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克不及用言语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言语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五首诗词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1.诵读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词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语言赏析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饮酒》1、引入新课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

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1、《桃花源记》(散文)2、《五柳先生传》(传记)3、《归园田居》(田园诗)2、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

3、按节奏诵读诗歌: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理解诗意结庐:构筑房舍。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却。

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

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

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君:诗人自称。

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

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

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 元好问《论诗》绝句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阳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山气:南山的气象。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

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辨:辨识。

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总结: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干。

”(王士祯《古学千金谱》)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5、赏析听读全诗,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1至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至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二、学习《春望》1、正音烽fēng 搔sāo 浑hún 簪zān2、听录音朗读3、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

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然而,国家的春天已不复存在,现实使诗人睹物神伤。

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

4、朗读感知,理解内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望中所见,虽然经历过战乱,国家动荡不安、风雨飘摇,山河依旧,世事全非。

到了春天,长安城的草木是葱郁如昔,由于战争的缘故,人烟变得稀少,令人感到草木愈加地幽深,满目凄然。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花鸟皆有人情。

诗句表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之深,“恨别”之切。

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忧国忧民,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白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

5、修辞对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夸张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这两首诗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作业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三、学习《雁门太守行》1、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人称为“诗鬼”。

2、朗读课文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分析课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黑云:比喻敌军。

2、金鳞:鳞片状的铠甲。

译:敌军像乌云压境,像是要把城楼压垮,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角:号角。

2、燕脂:即“胭脂”。

译: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临:动词,抵达。

2、声不起:指鼓声低沉。

译: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黄金台:燕昭王招纳贤士筑的台。

2、玉龙:宝剑的代称。

译: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合作探究1、本诗通过哪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明确:《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2、归纳全诗主旨。

明确: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第二课时四、学习《赤壁》1、听音频朗读——这是一首咏史诗。

——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2、走近杜牧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

晚唐诗人。

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

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

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

入朝,官至中书舍人。

《全唐诗》编其诗入卷。

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

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六六。

有《樊川文集》。

3、诗题解读《赤壁》诗是杜牧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至四年间出任黄州刺史时游赤壁矶作,赤壁,其地有很多处,杜牧诗中的赤壁,并非赤壁大战的赤壁,而是在湖北黄冈市,屹立长江滨,土石皆带血色,名赤壁山,又名赤壁矶或赤鼻矶。

杜牧所写的《赤壁》诗及宋人苏轼作前后《赤壁赋》,皆借黄州赤壁矶以咏赤壁之战的史事。

诗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以地名为题,怀古咏史,抒发感慨,寄希望统治者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4、翻译折戟(jĭ)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古老的断戟沉落在江底泥沙中,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自己拿起磨出铮铮亮光的断戟,认出它是东吴破曹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废墟;美丽的大、小乔,只有永远被锁在铜雀台里。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5、阅读理解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折戟沉沙铁未销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