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夫妇与《莎士比亚全集》
傲慢与偏见译评
《傲慢与偏见》两种汉译本的比较分析摘要:本文从语意和风格两个方面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汉语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实例分析了两种译本的利弊。
关键词:语意准确风格再现《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
小说情节错综复杂,人物惟妙惟肖,是一部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唱片佳作。
这部世界名著目前已经至少有12个译本出版。
其中王科一的译本(以下简称王译),于1955年2月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首次出版;1990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孙致礼的译本(以下简称孙译),该译本在王译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此后又出现了张玲、张扬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刘锋译本(花城出版社)、廖选亭译本(时代文艺出版社)、王晋华译本(中国致公出版社)等多种译本,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王译和孙译,通过比较阅读,本文将从语意和风格两个方面对这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语意准确东方与西方传统的翻译理论历来强调“信”,即将“忠实”视为翻译的基本标准。
译文是否忠实,首先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是否准确。
所以翻译之前首先要吃透原文,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用母语表达出来。
郭沫若曾说:“不信就是乱译、错译,不达就是死译、英译”。
林语堂也在其1933年发表的《论翻译》一书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
所以,译文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语意的准确。
例1:···he withdrew his own and coldly said. She is tolerable; but not handsome enough to tempt me; and I am in no humor at resent to give consequence to young ladies who are slighted by other men.王译:他才收回自己的目光,冷冷地说:“她还可以,但还没有漂亮到打动我的心,眼前我可没有兴趣去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
论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文体形式
傅 遣 了原 文的 意蕴 ,但 在表 连原 文的 筛奏 、肇 调之 美方 面遂有局 限之虑 。
网键匍 :梁寅秋 ; 莎士比亚全集 》 《 ;文髓形式 1 莎士 比亚作品漠 文髓简介 .
莎士 比亚作 品博 大鹿雅 ,涉及政 治 、雁 史 、覃事 、民俗 、博 物等 筢 圉 ,不 同晴代 、不 同地域 的人们 可 以徒 中感悟 共通 的人性 。莎 士 比亚使 用 了一 棰特 殊的英 捂表连 形式— — “ 燕韵 莆”。 “ 韵莳 ”不押脚韵 , 但又 明颗异 于散 文的 箭奏 ,一 般是每 行五音 步 ,每步 雨音 箭 ,一轻一 重 ,在 情调上 既能慷 慨激 昂 ,又能 低 吟浅 唱 。莎 士 比亚作 品主要 由 “ 燕韵 莳 ”起 威刺作用 。高 贵 的人物 、受 遇 良好教育 的上 眉人士 、殷肃 的主 题 、抒情 状景 、驻 重 的埸合 等 ,一般 都使用 “ 韵 ” ;除此 之外 ,莎 士 比亚遗使 用 了小部 分 “ 文”和 散 “ 文” 散 文 ”主要用 于受 教育不 多 的人物 以及 剧 中的信札 、演税 胖等情 况 , “ 韵 。“ 韵文 ”主要用 于醣 角即 具骚择 畴念 的小快 板 以及一些 民嗣小调 等 。 莎士 比亚作 晶漠 经雁 了片段 、整剧 、全 集 的翻挥屋 程 ,翻撵文髓 主要 涉及 散文髓 舆莳髓 ,翻 特黠 由早 期 的中固化 改 到後 柬的蹄化 舆异 化 文 并存 ,反 映 了本 土文 化在 摄取异域 文化 畴的邃 挥性 。中国蓣 者所 裁 的莎士 比亚作 品 主要 是 以散 文形 式 出现 的。半侗 多世 纪 以柬 ,以莳髓 翻榉 莎士 比亚作 品 的努 力一 直没 有 嗣断 遇 ,比如 :揉 大雨 、卞之琳 、方平 等人都 做遇 稹槿 喾弑 。 目前 ,漠榉 的莎士 比亚全集 和部 分剧
历史趣闻最会说情话的翻译家朱生豪的翻译生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最会说情话的翻译家朱生豪的翻译生涯
导语:朱生豪是译莎的才子,是只有古代的苏东坡才能够相比的人物。
朱生豪的一生基本都是奉献给了《莎士比亚全集》,一个从没有去过国外的人仅仅是
朱生豪是译莎的才子,是只有古代的苏东坡才能够相比的人物。
朱生豪的一生基本都是奉献给了《莎士比亚全集》,一个从没有去过国外的人仅仅是通过两本英汉字典完成了著作的翻译,这个举动是震惊国内外的朋友。
下面,我们看看朱生豪简介。
朱生豪是在杭州之江大学就读的中文系和英文系,因为十分热爱文学在毕业之后在上海的世界书局担任了编辑,其中创作了很多的诗歌作品。
朱生豪出生在一个落寞的小商人的家庭中,家境不算富裕甚至是可以用清贫来形容,但是朱生豪的读书成绩确是比较优秀,上大学都是通过奖学金的支撑度过。
在大学期间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诗歌的欣赏是受到很多同学和老师的赞扬,二十岁的朱生豪已经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聪明伶俐,才华横溢的才子。
朱生豪简介中介绍在朱生豪大四的时间里结识了宋清如,成为了他的女朋友并且是今后的妻子。
随着朱生豪毕业,两人之间的感情都是通过书信进行维系。
在担任上海世界书局的编辑时,朱生豪就开始陆陆续续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在1937年的时候由于战争在逃难的时候失去了之前翻译的原稿,这种情况对于朱生豪而言是比较悲痛的,自己的心血全没有了。
朱生豪并没有放弃翻译,选择重新来过,将遗失的部分重新翻译。
1942年的时候宋清如和朱生豪两人结婚,朱生豪失了业跟随宋清如回到了自己岳母家生活,在结婚之后宋清如负责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朱生豪一心一意的投入在翻译的工作中,但是身体每况日下。
最终
生活常识分享。
多元系统视角下《暴风雨》汉译模式的对比研究
2023年12月 第40卷 第6期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ec. 2023Vol. 40 No. 6多元系统视角下《暴风雨》汉译模式的对比研究葛 颂1 马 滢2(1.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859; 2. 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2206)【摘要】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翻译观认为翻译文学是文学动态多元系统不可分割的部分,翻译文学与特定文学存在此起彼伏的关系。
玄幻主义戏剧《暴风雨》是英国文艺复兴巨匠莎士比亚晚期表达人文主义精神的巅峰之作,民国时期以来多位中国翻译家对其进行了汉译实践。
本文研究朱生豪与方平《暴风雨》汉译本,对比两译本在多元系统视角下的翻译模式与策略选择的异同,并结合历史、文化与社会状况探求原因。
研究发现,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中心位置时,朱生豪采取顺应《暴风雨》原剧本“文化意象”与“语言表达形式”的翻译模式,“以散文译莎”,创造性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相比之下,新中国成立后翻译文学退居边缘位置,方平运用更加符合中国本土文学的策略处理《暴风雨》中的“文化意象”与“表达方式”,“以诗译莎”,也保留了原作文体特色。
动态的多元系统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译者对翻译模式的倾向与选择,同时,译者并不完全受多元系统制约,而是在具体社会背景中创造性地进行翻译实践。
多元系统框架中对不同版本译著的阐释,有助于深刻挖掘经典译文的多维度时代内涵。
【关键词】多元系统;《暴风雨》汉译本;翻译模式【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23)06-0050-09收稿日期:2023-01-26 修返日期:2023-04-29作者简介:葛 颂(1985-),男,汉族,甘肃天水人,博士在读。
研究方向:典籍英译、翻译理论与实践。
马 滢(1999-),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
爱的两重门——论《李尔王》中的亲情与爱情(西方剧作经典)
爱的两重门——论《李尔王》中的亲情与爱情摘要:亲情,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李尔王》中一个贯穿始终的情感。
本文重点讲述主要人物李尔王和三个女儿之间的纠葛,另外还略写了缠绕在葛罗斯特父子三人之间爱与恨,这些一种命中注定的悲凉感;爱情在《李尔王》中表现较少,但其在凸显人物性格,揭露其悲剧的深刻现实性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则主要侧重李尔王大女儿高纳里尔的爱情悲剧,也会穿插有爱德蒙、里根、考狄利娅等的爱情。
关键词:李尔王爱悲剧天意剧作《李尔王》中所表现的亲情和爱情夹杂着各种伦理与欲望,因而整部作品从一开始的李尔王给三个女儿分割国土、荒唐地向女儿们要求狂热的情感自白就笼罩着一层浓浓的悲剧,通过这一荒谬的举动,我们可以看出李尔王不容置疑与侵犯,同时对女儿也是自私的爱,这样父爱换来的即使有一份真心却也被现实所遮蔽,被李尔灵魂中的恶魔掩盖,这三姐妹之间的情谊也被父亲、利益、时间所消磨殆尽;葛罗斯特对爱德伽的偏爱是有受到传统伦理在心中根深蒂固的影响,而我以为,他对爱德蒙的完全相信,不仅体现出他对所谓“逆子”爱德蒙的宠爱,更能看出长子爱德伽在他心中难以替代的地位,面对突变——私生子爱德蒙假传哥哥叛变、爱德蒙真正走上一条叛变的道路,他始终难以接受,直到死去,或许直到爱德伽杀死了弟弟;另外,在《李尔王》中,戈里纳尔和里根对爱德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爱情?爱德蒙心中是否存有亲情或者爱情?他说出那一句“爱德蒙还是有人爱的”的时候是怎样一种感情?我一直在探求这个问题……一、李尔王和他的三个女儿不难看出,考狄利娅是李尔王最疼爱的女儿,这个主人公却只是在第一幕第一场,第四幕的第一场、第四场,第五幕的第二场、第三场中出现过,其中还有一幕是没有说一句话的。
考迪莉娅的戏份很少,但是每一次出现都饱含着一种真挚透明同时又深沉不言明的爱。
这是一种奉献型不求回报的与父亲对自己迥然相异的爱,可又是固执的。
“凡是我心里想到的事情,我总是不愿在没有把它实行以前就,放在嘴里宜扬 ; 要是您因此而恼我,我必须请求您让世人知道,我所以失去您的欢心的原因,并不是什么丑恶的污点、淫邪的行动,或是不名誉的举止 ; 只是因为我缺少像人家那样的一双媚眼求思的眼睛,一条我所认为可耻的善于逢迎的舌朱,虽然没有了这些使我不能在受您的宠爱 . 可是惟其如此 . 却使我格外尊重我自己的人格。
朱生豪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翻译
件”指导农村 的改革与发展 , , 这再 一次体现 人大人先生们 巨眼的大 学 ,朱生 豪刻苦勤 为 中 闰是 缺 乏 文化 水 一 了中央对“ j农” 问题的重视。 农村改革大大 奋, 嗜书女命 , ¨ 阅渎 J大量的文学名作 , , 二年 准的 国家 ,嘲笑 巾周
激 发 了农 民的 生产 积 极 性 , 动 生 产率 大 幅 级 时 曾参 加 “ 江 诗社 ”表 现 f超 强 的文 学 连莎翁的全译本都没 劳 之 , { ;
众 的 。.因 此 , , 『 4 I 继邓 小  ̄, , 泽 民 n志 总结 没 , 誉 为 中 国前 不 见 尝 试 者 、 不 见超 越 代 脉搏 ,塑造 r 多 'ZG- - 汀 d 皱
【精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4周五瑶客观题一含解析
五选二客观题(一)【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
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
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
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
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
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诗侣莎魂》
文章《诗侣莎魂》精选文章《诗侣莎魂》“才子佳人,柴米夫妻”是对朱生豪与宋清如夫妇的真实写照。
再次翻开尘封往事,总有深深地感动溢于言表。
诗寂寞淡泊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总是感到寂寞的。
“假如你是一阵风过路的西风/我是西风中飘零的败叶/你悄悄的来又悄悄的去了/寂寞的路上只留下落叶寂寞的叹息!”宋清如的诗似一条清幽的小溪静静的流淌,流进人的心灵深处。
正因为诗,朱生豪与宋清如走到了一起。
“之江大学诗社”是他们相遇的桥梁。
从嘉兴东米棚下走出来的朱生豪和常熟西乡栏杆一座高门大宅中的宋清如开始了频繁的诗词酬和。
“招落月/呼停云/秋山朗似女儿身/不须耳鬓厮常伴/一笑低头竟已倾。
”自称是“古怪的孤僻的孩子”的朱生豪为宋清如写下了不少深情的诗:“倘有悲秋寒蝶/飞到天涯/为向那人说/别泪倘随归思绝/他乡好梦休相忆。
”朱生豪是具有深沉孤寂的得寂寞情怀的人。
他曾说:“一年之中,整天不说一句话的日子有一百天,说话不到十句的有二百天,其余的日子说得最多也不到三十句。
”对于心爱的妻子,他用诗表达心灵的瞬间:“浙江东流无进沧/人间暂聚易参商/阑珊春去羁魂怨/挥去征车送夕阳/梦已散/于空扬/尚言离别是寻常/谁言咏罢何梁后/刻骨相思始自伤。
”一次,宋清如有时回了趟娘家,朱生豪竟每天站在门口青梅树下等候,拾一片落叶,写一首诗:“同在雨中等待,同在雨中失眠。
”“有不下于冰心女士之才能”的宋清如是有着质朴、淡泊的情怀的人:“西风一日辞落叶/海角天涯了无痕。
”她的诗里有淡淡的忧愁。
1997年6月27日秀洲书局发行的一枚宋清如逝世时书票上有她的两句诗:“她苦念天上的仙乐/黎明时飞回了天空。
”诗是人灵魂深处最深刻的反应。
朱生豪与宋清如留下的诗的旋律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散。
侣心灵慰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或许也是朱生豪与宋清如的誓言;“何当共剪西山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或许也曾是他们的期望。
然而这对才子佳人十年相恋却只做了两年多的福气,带着未译完莎翁5个半史剧的遗憾,朱生豪抱恨辞世。
朱生豪
莎士比亚全集
朱生豪翻译态度严肃认 真,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 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 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 其宗旨。译笔流畅, 其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 他所译的《 丽。他所译的《莎士比亚戏 剧全集》是迄今我国莎士比 剧全集》 亚作品的最完整的、 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 好的译本。中国出版的第一 好的译本。中国出版的第一 部外国作家全集——1978年 部外国作家全集 年 版的《莎士比亚全集》 中 版的《莎士比亚全集》 (中 文本) 文本 ,戏剧部分采用了朱 生豪的全部译文。 生豪的全部译文。
现在我们提及朱生豪的《莎剧集》译本,笼统地称之为“散文” 现在我们提及朱生豪的《莎剧集》译本,笼统地称之为“散文” 译本,而实际上其中有大量非常经典的诗歌翻译。 译本,而实际上其中有大量非常经典的诗歌翻译。
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 Tell me where is fancy bred, 它怎样发生?它怎样成长? How begot, how nourished? 还是在脑海? 还是在心房? Or in the heart , or in the head? 回答我,回答我 。 Reply, reply,
爱情的火在眼睛里点亮, It is engender’d in the eyes,
凝视是爱情生活的滋养, With gazing fed; and Fancy
它的摇篮便是它的坟堂。 In the cradle where it lies: ;
让我们把爱的丧钟鸣响。 Let us all ring Fancy’s knell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 自觉颇有会心。” 自觉颇有会心。 “不管几日可以出书,总之已替中国近百年来翻译界 不管几日可以出书, 完成了一件最艰巨的工程。 完成了一件最艰巨的工程。” “中国读者耳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亦尝 中国读者耳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 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 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 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 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拘泥字 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焉无存,甚且艰深晦涩, 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焉无存,甚且艰深晦涩, 有若天书,令人不能卒读,此则译者之过, 有若天书,令人不能卒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 任其咎者也。 任其咎者也。”
朱生豪与梁实秋翻译对比
朱生豪的归化风格与梁实秋的异化风格
请先看《李尔王》中的一段台词:
原文 FOOL: Mark it, uncle— Have more than thou showest, Speak less than thou knowest, Lend less than thou owest, Ride more than thou goest, Learn more than thou throwest, Set less than thou throwest, Leave thy drink and thy whore, And keep in-a-adoor And thou shalt have more, Than two tens to a score,.....
从这两句诗我们感受到了朱生豪澎湃的爱国 热情,要花“百年功”来“端正”“瓯缺” 了的“河山!”。
朱生豪在上海孤岛时期为《中美日报》 写的一批时政短论,即“小言”。这些文章 都很短小,但思维敏锐,形式多样,笔锋犀 利,揭露并抨击了法西斯及其走狗帮凶的滔 天罪行和虚弱本质,鼓励全国和全世界人民 团结战斗来夺取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
梁实秋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散文家,作为一位莎学家 ,梁实秋有条件来搜集大量图书资料,以便于逐字逐句精 研莎氏原文。他译莎的宗旨在于“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 ” 因此,他需要“存真”,力将文化的再现达到最大值。
梁实秋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直译,力求忠实于原文,而且他 全部译出原文,绝不删减任何原文。因此,梁实秋的译文能 引导具有英文基础的读者去钻研莎士比亚原著,帮助他们 去准确了解莎剧原文,这对莎学研究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梁实秋在晚年回顾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经历时说: “使我能断断续续30余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有 三个人:胡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妻子。”
外国名著的最佳中译本
外国文学名著最佳中译本推荐(收藏了很久了~)来源:张军glory的日志1、强烈推荐草婴译的托尔斯泰。
据读过原文的人认为,读草婴的感觉就像是在读原著。
草婴的中文干净、简练、不拖沓、有韵味。
草婴译的《战争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
另外《战争与和平》上海译文八十年代出的高植译本也很好。
另外还有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了。
2、推荐汝龙的契诃夫,专业到了极点的。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一家出版社想出版契诃夫的作品,因与翻译契诃夫作品的专家汝龙谈不拢,便绕过汝龙,邀请了一些俄文专家,试译契诃夫的《套中人》。
大家全都译这篇小说,为了看谁译得好。
结果没有一人能够把契诃夫的味道译出来,最终还得去找汝龙。
好像唱《失空斩》,只有马连良才是孔明的味儿。
汝龙几乎译了契诃夫的全部作品。
早在1952年他就出版了25卷本的契诃夫作品选集。
契诃夫那种感觉——那种悲悯的、轻灵的、忧伤的、精微的感觉只存在于汝龙的字里行间。
还有一种俏皮、聪明、绝妙的短句子,也非汝龙不可。
感觉的事物只能感觉到,尤其是对于契诃夫这种凭感觉写作的作家,只有能够神会到作家特有的感觉的译者,才能去译,否则一伸手就全乱套。
汝龙还译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库普林的《石榴石手镯》,也都译得十分出色,但在人们的印象中他还是契诃夫的专家。
(转)下面再补充两位,这三位被称为“短篇小说三大家”赵少侯先生翻译的莫泊桑不错,笔者还看过刘鸣九先生翻译的莫泊桑,可能第一次看的就是他的版本,至今难忘!王永年先生翻译的欧亨利,还不错,另外牛振华先生也翻译过,没读过。
3、戴骢的布宁和巴别尔,还有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此外安徽文艺《蒲宁文集》也译的非常不错.4、蓝英年译的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转)5、金人译的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现在译林社新出版了力冈译的6、金溟若的三岛的《爱的饥渴》。
此为作家出版社早年内部发行版,强于现今的大陆译本。
真的很好。
现在市面上的都是唐月梅的,此版本一般,不过只有这个了.7、李健吾先生译的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莎士比亚全集》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莎士比亚全集》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莎士比亚全集》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莎士比亚全集》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英]莎士比亚类型:戏剧背景搜索本书作品创作于1590年1613年间。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朱生豪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朱生豪译1. 介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剧作家和诗人,被誉为“文学巨匠”、“人类文明的瑰宝”。
他的十四行诗第18首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诗歌之一。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赞美和对美丽的颂扬,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永恒爱情的追求。
这首诗的美丽语言和深刻内涵,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深受读者喜爱。
2. 朱生豪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的译文朱生豪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对西方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经典作品,还对我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解读。
他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的译文以其精准的语言表达和对原诗内涵的深刻把握而著称。
朱生豪的译文不仅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和美感,还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汉语表达技巧,使诗歌在翻译后依然保持了其独特的魅力。
3.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朱生豪译全文朱生豪先生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的译文如下:商务印书馆版《朱生豪文集》载此诗译文如下:1、昂首,夏日中最甜美的青春!婉丽的姑娘是比暴风雨严格多了,可是更是温柔 [5] 、青秀的可以知道,更乐要被狂傲的人呢怒目瞪, [6]因为银貌在分以以不去逝的芳香。
2、夏日因此只是感觉短短两季夏天和金百,但这涼水可见星由此播种为时期不会润走,邪恶,过分的时期除了你的自豪也但愿现在,我用这首歌品位呼吁,作不朽的世界歌颂。
4. 对于译文的解读和评价朱生豪先生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的译文,以其对原诗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译文技巧而广受好评。
在译文中,他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流畅的语言,使诗歌在翻译后依然保持了其原有的韵味和美感。
朱生豪先生注重译文的音韵美感,力求将原诗的情感和意境完整地表达出来。
他不仅注重译文的文字表达,还注重译文的内在逻辑和情感传达,使译文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共鸣。
朱生豪相关资料
朱生豪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别名文森、文生、森豪、朱朱、朱生出生地浙江嘉兴职业翻译家,诗人毕业院校杭州之江大学(现浙江大学)主要成就翻译莎士比亚作品1912年2月2日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
1929年浙江嘉兴秀州中学毕业,并被秀中校长推荐保送杭州之江大学深造并享受奖学金待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之江大学成立抗日救国会,担任文书股工作,积极投入抗日救国活动。
1935年春,开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准备工作。
1936年8月8日译成莎剧《暴风雨》第一稿。
此后陆续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9部喜剧。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逃出寓所,随身只带有牛津版莎氏全集和部分译稿。
寓所被焚,已交付的全部译稿被焚。
1939年冬应邀入《中美日报》社任编辑1942年5月1日与宋清如在上海结婚1943年1月,携夫人回嘉兴定居,朱生豪宁愿贫穷至死,不愿为敌伪效劳,仅靠微薄稿费维持极困难的生活。
他闭门不出,把全部精力扑在译写工作上。
工具书仅有两本字典,译出了莎士比亚的几部重要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莱特》等。
同年秋,健康日衰,但仍握笔不辍。
又次第译出莎氏全部悲剧、杂剧,以及英国史剧4部,连同喜剧在内,共31部。
1944年初带病译出《约翰王》《理查二世》《理查四世》等4部莎士比亚历史剧,4月写完《译者自序》,编《莎翁年谱》。
其时他一直忍受着长期的病痛,体力日衰,在勉强支撑着译出《亨利五世》第一,二幕后,延至六月,确诊为肺结核,卧床不起。
不得不放下已经开始译写的《亨利五世》译稿。
他悲痛地说,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命也要把它译完。
1944年12月26日抛下年轻的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儿子,含恨离开人间,年仅32岁。
1947年秋,译稿由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计27部剧本。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译31部剧本。
朱生豪、辜正坤译文对照
莎士比亚全集新旧版译文对照举例《哈姆莱特》第四幕第六场(奥菲丽娅之死)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英文原文GERTRUDE There is a willow grows aslant a brook,150 That shows his hoar leaves in the glassy stream:There with fantastic garlands did she comeOf crow-flowers, nettles, daisies and long purplesThat liberal shepherds give a grosser name,But our cold maids do dead men’s fingers call them:155 There on the pendent boughs her coronet weedsClamb’ring to hang, an envious sliver broke,When down the weedy trophies and herselfFell in the weeping brook. Her clothes spread wide,And mermaid-like awhile they bore her up,160 Which time she chanted snatches of old tunes,As one incapable of her own distress,Or like a creature native and induedUnto that element: but long it could not beTill that her garments, heavy with their drink,165 Pulled the poor wretch from her melodious layTo muddy death.朱生豪译:后: 在小溪之旁,斜生着一株杨柳,它的毵毵的枝叶倒映在明镜一样的水流之中;她编了几个奇异的花环来到那里,用的是毛茛、荨麻、雏菊和长颈兰——正派的姑娘管这种花叫死人指头,粗鲁的羊倌给它起了一个不雅的名字。
论朱生豪的诗词创作与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之关系
论朱生豪的诗词创作与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之关系李伟民【摘要】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散文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不是诗词,但在诗意的表达上,胜似诗剧的特点.朱生豪的译文押韵的地方较多,句式整齐,上下句之间形成了对称、对比的形式,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整齐美的特点,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他的译文在准确的基础上符合汉语读者对诗歌和戏曲的审美欣赏习惯.他翻译莎剧的成功是与他具有较高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和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分不开的.【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9(008)001【总页数】6页(P91-96)【关键词】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诗词创作;译文【作者】李伟民【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莎士比亚研究所,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3一、引言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学者中,朱生豪占有着最为突出的位置。
虽然他不像大多数莎学家那样有留学欧美的经历,但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程度却是别人难以企及的。
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准确、畅达、优美和传神的中国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译文以散文的形式既有诗的韵味,也以白话口语形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众多的莎士比亚汉译本中享有盛誉,历六十年而不衰。
朱译文为何能受到几代读者的喜爱,这始终是广大莎士比亚爱好者感兴趣的话题。
我们认为,是朱生豪醇厚的中国语言文学基础,他的诗词创作才能,对莎剧原文较为透彻的理解以及灵活的翻译策略,使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读者口味的变化,成为中国莎剧译文中的精品。
二、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奠定了其译莎基础因为朱生豪自己是诗人,又对中国古典诗学有着深厚修养和独立见解,所以他在译莎时,对诗体的选择,有着更大的自由和广阔的天地。
他可以优游从容地选择古今诗体的不同风格、不同句式,作为翻译中的多项选择。
从四言诗到楚辞体,从五言诗到六言七言,甚至长短句,他都运用自如,在译文中可以充分发挥他的诗学才能,并使中国诗体的各种形式,十分自然地熔化浇铸于汉译莎剧之中而不露痕迹[1]。
副文本中的译者声音——以方平主编《莎士比亚全集》为例
2021年第1期第23卷(总第125期)淮南师范学院学报JO URNAL O F H U A IN A N N O RM A L UNIVERSITYN o.1, 2021G e n e ra l N o.125, V o l.23副文本中的译者声音—以方平主编《莎士比亚全集》为例宋凯歌\朱安博2(1.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2206)[摘要]莎士比亚作品汉译的副文本研究寥寥无几,因而学界对相应副文本中的译者声音关注不 足。
通过研究方平主编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封面、版权页、标题、后记、评论文章、媒体报道、出版社等 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发现其中既有译者本人的声音,也有评论者、媒体、出版商等“隐含译者”的声音,真实译者和“隐含译者”共同为译本发声而建构了该部全集翻译和出版的文本内外语境。
2021年适逢方 平先生诞辰100周年,通过研究其主编和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副文本,希望还原当时翻译和出版的具 体过程,引起学界对该部全集的重视。
[关键词]副文本;译者声音;隐含译者;《莎士比亚全集》;方平[中图分类号]I106.3;H059 [文献标识码]A在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之际,上海译文出版 社于2014年出版了方平主编和主译的《莎士比亚 全集》(以下简称“译文版《全集》”)。
该套全集是华 语世界首部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在莎学翻译史 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译文版《全集》一时间成 为莎学界、各大媒体甚至大众读者研讨和热议的重 点话题。
围绕该套全集和方平译莎的研究和评论纷至 沓来,视角囊括翻译原则、译者风格、隐喻翻译、语 料库翻译学等多重维度[14]。
然而,以上视角更多关 注的是译文本身,鲜有学者从翻译副文本视角对该 部全集展开研究。
但已经有少数学者从副文本角度 解读了莎士比亚作品的其它汉译本。
如,李明研究 了《莎士比亚全集》梁实秋译本中双关语的直译加 注(厚重翻译法),指出该方法可以助力读者加深对 文本的理解与欣赏[5]。
莎士比亚悲喜剧集读后感
莎士比亚悲喜剧集读后感今年初,沉寂已久的朱生豪竟因《朗读者》上了热搜,起源于第一期主题“遇见”,一对相守二十六年的夫妻,永如初见那般,深情款款,坚持互写情书、互读情诗,由他们来朗读朱生豪的《醒来觉得甚是爱你》的确合适。
我也是由这期节目,认识了朱生豪,此前一直被沈从文对妻子的痴情所打动,不曾想比起朱生豪的情感,沈从文带着些许孩子气。
读过朱生豪的书信,必然会对他这个人深深着迷,也正是如此,我第一次对莎士比亚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经他翻译的莎剧简直令人无法想象。
傅雷曾说“非诗人决不能译诗,非与原诗人气质相近者,根本不能译那个诗人的作品”,而朱生豪译作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中国莎士比亚作品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其译文质量和风格别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由此可见,朱生豪不仅通晓中英文,还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他坚持以“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翻译宗旨,故语言生动优美,感情真挚而热烈,颇受读者的青睐。
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遭遇危险的时候,即使为了一根稻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创造了一个经典的人物:哈姆莱特。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说是那四百年前最伟大的戏剧,直到看完这部剧,我还在想是人物哈姆莱特身上的特点都存在我们自身,还是我们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是可以有千百看法的。
我暂且更加倾向我们可以在哈姆莱特身上看到自己的说法,当然了,莎翁作品里所蕴含的道理或许坦言的真相是极多,每一次被翻阅都可以读到不同的东西。
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哈姆莱特向自己的叔父新的丹麦国王复仇的故事。
特别喜欢莎士比亚的台词,到了现在,甚至是未来都是适用的。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思想深刻,勇武过人,善良正直。
他虽然接受着新人文主义的教育,脑海中还残留封建宗教思想。
他真是个懦弱矛盾不果断的人啊,他明明有两次机会可以杀掉叔父的,可他并没有下手,比如不能在一个人在虔诚忏悔的时候动手。
分析朱生豪翻译作品_说说朱生豪的翻译
分析朱生豪翻译作品_说说朱生豪的翻译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以下简称《莎剧集》)在中国近代英译汉的历史上,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他在二十岁之前就选择了莎士比亚,会写诗放弃了写诗,会写文章放弃了写文章,潜心研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用他的话说:“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想当初,莎士比亚在伦敦戏剧舞台上功成名就,带着钱财和名誉荣归故里,享度晚年,几十个剧本是生是灭根本没往心里去。
在莎士比亚死后七年(一六二三年),他的两位演员朋友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把他的三十六个剧本收集成册,加上颂辞补充完整,付梓出版,称为“第一对折本”。
人们一点没有意识到,赫明斯和康德尔仅仅出于对朋友的敬意而采取的这一行动,是启动了一个多么巨大的文化工程。
这个工程进入中国,认真准备接下来进行另一种文字施工的,直到二十一世纪伊始的今天,也仍只能算朱生豪一个人。
除了他,别说把莎剧全部研诵十几遍,就是一个剧本读够十遍,恐怕也很少有几个人做得到,包括《哈姆雷特》诸多译本的译家们。
说是运气也好,巧合也罢,重大的文学事件往往令人难以捉摸却必然会发生。
朱生豪在他血气方刚时选择了莎士比亚,是莎翁的运气,是中国读者的福气。
朱生豪在世界书局出版的他的大译《莎士比亚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译者自序”里说:“中国读者耳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亦尝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
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焉无存,甚且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卒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
”这番话有两层意思:其一,这是他调动了全部智慧与心血尝试翻译诗体莎剧后的严肃结论。
读过朱译本《莎剧集》的人都知道,朱生豪在每个剧本中都尽量试着用诗体翻译莎剧里的诗;有些译作相当精彩,例如,《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大量诗篇等等。
其二,对莎剧在中国的翻译经过了解一些情况的人应该知道,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英某些好事机构内定了包括徐志摩、梁实秋等人来翻译莎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生豪夫妇与《莎士比亚全集》
(2010-12-13 17:48:19)
仅仅在世32年的朱生豪,留给世人的是一部不朽的译作《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亦称莎翁),被时人叹为“宏伟的工程”、“伟大的业绩”。
凡读过朱生豪译本的人深深为其璎珞敲冰般的文采所惊叹,了解了他翻译莎翁集的整个过程,更为其高尚的人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所折服。
但是,也许大家并不了解《莎士比亚全集》应是朱生豪与宋清如夫妇难产下的共同孩子。
朱生豪夫妇与《莎士比亚全集》
1912年2月2日,原名朱文森的朱生豪,出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贫寒。
兄弟三人,他为长子,不幸10岁丧母,12岁丧父,孤儿三人由早孀的姑母照顾。
入学后他改名朱生豪。
1929年经校方推荐,保送入杭州之江大学,享受奖学金,主修中国文学,以英文为副科。
大学二年级时,他加入了词学大师夏承焘创办的“之江诗社”,他的才华深得老师和同学的称赞。
夏承焘评价他说“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
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
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
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
大学四年级时,在举行之江诗社的新生欢迎会上,朱生豪对衣着平凡、独立不羁的宋清如一见钟情。
她当时的入社诗作是一首《宝塔诗》。
多年后回忆朱生豪在传阅中读到这首新诗时,宋清如说:“他只笑了笑……但留给我的印象是亲切的。
既不是嘲笑,也不是捧场。
”会后,朱生豪写下了爱情诗句《鹧鸪天》。
这事对他来说有点特别。
他自称“古怪的孤独的孩子”,朋友也常笑谑他为“没有情欲”的才子,谁知他心底却对爱情有着这般温柔而热烈的憧憬,为宋清如写了不少动情的诗和信:
“楚楚身裁可可名,当年意多亦纵横,同学伴侣呼才子,落笔文华绚不群。
招落月,呼停云,秋山朗似女儿身。
不须耳鬓常厮伴,一笑低头竟已倾……我的野心,便是想成为你的好朋友;现在我的野心,便是希望这样的友谊能继续到死时。
谢谢你给我一个等待……”
从此,他们开始了频繁的诗词酬和,但给宋清如的信中常常夹杂着忧郁心绪。
宋清如便一直鼓励他。
他喜欢电影,曾对宋清如赋予了许多幻想的成分,甚至当面对她说,所谓爱的对象主要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宋清如是深深信任朱生豪的,所以理解他这句话“并不是否定他感
情的专注,无非是寻求心灵的寄托”而已。
人和人之间的理解是艰难的,达到他们夫妻这种程度更罕见。
而正是这样罕见的信任理解才使得宋清如支持朱生豪最后完成了鸿篇巨制的莎翁集。
1933年7月,朱生豪大学毕业后去上海世界书局工作,任英文编辑。
头几年工作是参与编撰《英汉求解,作文,文法,辨义四用辞典》。
与宋清如分隔两地后,他为思念受尽折磨——“谁知咏罢河梁后,刻骨相思始自伤”,不断写信给宋清如倾诉相思之情:
“我们都是世上多余的人,但至少我们对于彼此都是世上最重要的人……为什么我一想起你来,你总是那么小,小得可以藏在衣袋里我伸手向口袋里一摸,衣袋里果然有一个宋清如……我实在喜欢你那一身的诗劲儿,我爱你像爱一首诗一样。
”
1935年,当时日本人嘲笑中国连莎士比亚的译作都没有,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
于是国内不少名流达人翻译了莎士比亚,而名不见经传的朱生豪意外得到世界书局请他签订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合同后,告诉了宋清如。
宋清如得知他要翻译莎翁集,激动地为他写了一首小诗《迪娜的忆念》以资鼓励:四月是初恋的天,九月是相思的天。
得到了宋清如的鼓励,更为了给中国人争一口气,在山雨欲来的气候下,他关在小屋里字斟句酌,寂寞深如古井。
当他苦思冥想几天,传神地翻译出一个难句后,欣喜若狂地把译稿寄给宋清如。
宋清如便为他的译作认真仔细地提意见,校正。
1936年第一部译作《暴风雨》脱稿,8月8日写成《译者题记》。
1937年他译完《威尼斯商人》写信给宋清如时说:“无论怎么不好,你总不要再骂我了。
因为我已把一改再改的《威尼斯商人》正式完成了。
大喜若狂啊!”
就在这一年,世界书局被日军占为军营。
他交付的《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十二夜》等喜剧全部被日军焚毁。
而朱生豪辗转几处避难,直到次年冬天到《中美日报》馆任编辑后,才重新开始补遗。
其时正是二战最艰苦的年头,世界充满着权谋和诡计,他每天边翻译莎翁集,边收集大量的中外新闻信息,夜夜秉烛写下了千篇具有独创性的时政随笔散文“小言”,显示了他敏锐的思维,对世态准确深刻的把握,被世人当作一部生动的二战史和爱国主义佳作。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朱生豪混在排字工人中逃出,丢失再次收集的全部资料与译稿,三本诗集及宋清如的诗集两册一并被毁。
1942年初朱生豪失业了,但同年5月1日,经历了10年漫长的离别和坎坷的生活奔波后,这对精神恋侣终于在上海完成了婚礼。
朱生豪在失业中借了新衣服举行婚礼,他们的生活正如夏承焘题送的“才子佳人、柴米夫妻”那般一贫如洗,却从此携手进行了一项艰巨的翻译工程《莎士比亚戏剧集》。
朱生豪埋头译述至死,宋清如始终是他忠实的助手和伴侣。
为了躲避日军的骚扰,两个人回到朱生豪的老家宁愿吃苦受穷,也不愿到日伪政府效劳。
朱生豪化名朱福全,从不上街,在家只靠一张榉木帐桌,一把旧式靠椅,一盏小油灯,一支破旧不堪的钢笔和两本辞典开始艰巨的翻译工作。
宋清如负责每天的烧饭、买菜、洗衣,偶有空闲,便帮工做衣,补贴家用。
为了省吃俭用,每月上旬,她总先把米买好,其它开支能省
的一律省去。
例如,刷牙用盐代替牙粉,家里没有钟,起床以天明为准。
灯油也省着用。
朱生豪头发长了,便由宋清如亲自修剪。
尽管生活拮据,但宋清如给朱生豪带来的心灵慰藉,成了朱生豪潜心翻译的重要精神支柱。
一次,宋清如有事回了趟娘家,朱生豪竟每天在雨中站在门口青梅树下等候,捡一片落
叶,写一首诗,“同在雨中等待,同在雨中失眠……”宋清如回来,心疼得流泪。
朱生豪对闭户译作的投入到达了“足不涉市,没有必要简直连楼都懒得走下来”的地步。
在如此艰辛的生存环境下,他译出《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莱特》等莎氏悲剧8种,杂剧10种,《暴风雨》等9部喜剧,成绩惊人。
也是这一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而朱生豪的健康开始每况愈下。
1944年初,他带病译出《约翰王》《理查二世》《理查四世》等4部莎士比亚历史剧,4月写完《译者自叙》,编《莎翁年谱》。
在翻译到《亨利四世》时,他突然肋间剧痛,出现痉挛。
经诊治,确诊为严重肺结核及并发症。
至11月底,朱生豪病情加重,日夜躺着,无力说话看书了。
宋清如则日夜守护他和襁褓中的儿子,企盼着他还有存活下来的奇迹。
他则说,“莎翁剧作还有5个半史剧没翻译完毕,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着命也要把它译完。
”
12月24日早上,他告诉宋清如大便失禁了。
宋清如一看,全是鲜血。
当宋清如给他擦洗身体时,他喃喃地说:“我的一生始终是清白的。
”晚上,宋清如听到朱生豪叫了声“清如,我要去了!”宋清如连忙大声呼叫,他才渐渐苏醒。
宋清如泪如雨下,告诉他哪怕相聚一分钟,也是宝贵的。
中午,朱生豪两眼瞪直,用英文背诵着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
宋清如正哄着孩子,忽然听见朱生豪说:“小青青,我去了!”宋清如赶到床边,绝望地守着他,眼睁睁地看着他离开了自己。
朱生豪早年曾对宋清如说:“要是我死了……不要写在甚么碑版上,请写在你的心上,这里安眠着一个古怪的孤独的孩子……要是我先死的话,那么我将失去可宝贵的与你同在的时间之一段。
要是你先死的话,那么我将孤零地在忆念中度着无可奈何的岁月……”
后来他儿子在《诗侣莎魂》中回忆,宋清如在朱生豪去世后几十年便是“孤零地在忆念中度着无可奈何的岁月”经历坎坷,坚忍异常。
朱生豪的31部中译莎翁集,在辞世两年之后,才出了其中的27种,而全部出齐,则是九年之后的事了。
当人们读过朱生豪的《莎士比亚全集》后,便会发现和那些笨拙而机械的翻译相比,朱生豪是在用整个心灵和生命在体验莎翁的戏剧。
译界称朱生豪为“楷模”,文学界称朱生豪为“早该树碑立传的人物”。
喜欢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的读者无数,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宋清如将他从1933至1937年间寄的一部分信件整理成《寄在信封里的灵魂》,后朋友整理出了二战时的《小言》,他们的儿子又为他写下了《诗侣莎魂》。
今天,我翻读这位枯坐如僧、下笔却有千言的才子的译作或给爱人的信,为他的才华、真挚和深情所感动,如他对宋清如说的:“似乎我每次见了你5分钟,便别了你100年似的……但觉得一个人如幸而逢到一个倾心相交的友人,这友人实在比全世界可贵得多……”
已发《炎黄纵横》2010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