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平先生莎士比亚中译三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平先生把莎士比亚的中译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文言阶段。早在1903年,上海就曾以《英国索士比亚:外奇谭》的书名,以章回体的形式出版了10个莎士比亚戏剧故事。流传更广的是1904年林纾和魏易合译的莎剧故事集《英国诗人:吟边燕语》,共收入《肉券》、《铸情》(即《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20个故事。这两个最早的译本都是根据英国兰姆姐弟著的《莎士比亚故事集》,用文言翻译的故事梗概,这是我国翻译与介绍莎士比亚的第一个阶段。

二是白话阶段。五四运动后,白话文成为文艺的主流,我国开始出现用白话直接翻译莎士比亚作品。1921年,田汉翻译了《哈孟雷特》,这是正式翻译莎士比亚的开始。1924年,田汉又翻译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实秋在1936至1939年期间翻译《马克白》、《暴风雨》等8种莎剧。这些人是莎士比亚中译的拓荒者。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青年翻译家朱生豪开始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工作,以每年3个剧本的速度翻译,到他32岁逝世时,共翻译完成了31部莎剧。他的遗译于1947年由世界书局出版,名为《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收录了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27部,分为喜剧、悲剧、杂剧三卷;又过了7年,史剧4种才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莎士比亚戏剧集》。

三是诗体阶段。1944年,具有诗人气质的戏剧家曹禺,为成都一家剧团翻译了《柔蜜欧与幽丽叶》,应该是我国第一个运用诗的语言去传达原作的诗意和激情、并保持原来诗体形式的莎剧译本。方平先生对这一译本赞不绝口。他说:“这一优美的诗体译本,向读者展现的艺术境界是一般散文译本所难以达到的。”此外,诗人孙大雨在1948年又翻译的《黎琊王》诗体译本,是散文译本向诗体译本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破性进展。解放后,莎士比亚的中译又有了新的进步。50年代出版了卞之琳、吴兴华、方平诸家的莎剧新译本,都是诗体译本。其中,卞之琳翻译的《哈姆雷特》堪称莎剧中译的经典。

经过近几代翻译工作者数十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有了5套莎士比亚全集的译本:第一个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以朱生豪译本为主体(经过吴兴华等校订)、由章益等补齐的11卷本;第二个是1967年梁实秋翻译在台湾出版的40册本;第三个是1957年台湾世界书局出版的以朱生豪原译为主体、由已故学者虞尔昌补齐的5卷本。第四个是译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以朱生豪翻译(裘克安、何其莘、辜正坤等校订)、索天章、孙法理、刘炳善、辜正坤补译的8卷本。至于第五个,就是最新的莎士比亚翻译成果、方平先生等用诗体翻译的《新莎士比亚全集》。

贰、恢复莎士比亚的本来面目

莎士比亚戏剧是用诗体写成的,但是在《新莎士比亚全集》之前,并没有用诗体的中文译本。有鉴于此,方平先生立志搞一个诗题材的译本。新译本共分12卷,由方平、汪义群、覃学岚、屠岸、屠笛、张冲等翻译。方平先生介绍说,全集之所以冠以“新”字,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采用诗体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原貌是诗剧,是以素诗体(blankverse)为基本形式的诗剧。素诗体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在汉语中似乎还没有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样式。所以朱生豪先生译莎士比亚便采用了散文体的形式。但是,素诗体尽管不大用韵,但有内在的格律,是无韵的诗。我们过去翻译的都是散文,这样原著的节奏和韵律无法得以体现。方平先生《新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方法是:原文是散文就是散文,原文是诗体就是诗体。这样处理,可以使译文在语气、语言节奏感上更接近莎剧原貌。

二是明确地把作者还原为专业戏剧家。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诗歌兴起,对莎士比亚特别推崇,使莎士比亚的声誉达到最高点。人们把他的诗歌作为文学经典,莎士比亚被塑造成是书斋内的伟大诗人和哲人。过去除了曹禺译《柔蜜欧与幽丽叶》外,我国很少有译者清楚认识到最好不要把莎士比亚戏剧看成纯粹的文学作品。莎士比亚首先是一个专业戏剧家,其

作品是为了演出而创作的,并不是为了案头阅读。生前,他是最受欢迎的戏剧家,在文学上得到的评价并不是那么高。朱生豪、梁实秋都是把莎士比亚作品作为文学读物来翻译的。20世纪下半叶,在国际莎士比亚研究中开始重新认识莎士比亚,开始用戏剧家的眼光看待莎士比亚。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莎士比亚。方平先生的翻译是按照莎士比亚作品当初的情形加以还原,让它回到原来的舞台上。

三是融入最新研究成果。《新莎士比亚全集》加进去许多莎士比亚研究的新成果。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人们在莎士比亚研究方面花了很多心血,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方平先生利用了英美现当代研究成果,对莎士比亚有了更好的理解。

《新莎士比亚全集》出版后,获得海内外专家很高的评价。对此,方平先生看得很淡。他在一篇谈《新莎士比亚全集》翻译思想的文章里说:“比起上半世纪,今天的译文有了普遍提高,字从句顺已是最基本的要求,应该另有更高的追求目标。从全方位信息传递要求于文学翻译,那么它的理想应该是音响发烧友所谓的‘原汁原味’吧。昂贵的音响器材确实可以‘复制’出几乎乱真的音响效果;可是对于文学翻译要做到原汁原味,进入丝丝入扣、纤毫毕露的境界,谈何容易!你越是强调给予艺术形式最大的尊重,越是力求把原文从表层到深层的意思、意识、意蕴都涵盖无遗,你越是无奈地感受到语言的障碍有时难以跨越,文学翻译毕竟有它的局限性。”

方平先生介绍说,《新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应该说不是在一种十分理想的条件下进行。出版社有业务上的要求,不可能给你10到20年的时间仔细地推敲。几位分散在各地的合作者也不可能共聚一堂,进行充分的讨论,取得统一认识。方平先生认为《新莎士比亚全集》有很多遗憾。“有人说,电影是一个遗憾的艺术。其实翻译也总是有遗憾。我的遗憾是,我虽然尽了我的力,但是合作的人不是太理想。在全部38个剧本中,我承担了24个,3个是与人合作的,校订了2个。别人搞的有的水平很高,但是也有少数不够理想。我正在想办法补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