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经典的构建_以梁译_莎士比亚全集_为例

合集下载

梁实秋的译学思想简论——以梁译《莎士比亚全集》为例

梁实秋的译学思想简论——以梁译《莎士比亚全集》为例

梁实秋的译学思想简论——以梁译《莎士比亚全集》为例严晓江(泰遘欠学绔瘩诤学斑≥接要:黎实秋的译莎活动渗透着他的翻译思想。

他以袄妻受责酶态度译莎。

蘩褫译莎羲鼹准备工终。

盅张懿零鸯研究相结合.注重译文内容的信实可靠;他采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力求恰切适度,体现了翻译的“中庸”宅道:他强调荧善相谐的审美理念。

注重文学与遁德的关系,弼酵也努力遗褰美藓影或。

关键词:粱实秋;译擎思想;《莎士比亚全集>粱实歉先生在文学翻译方蘑建树不蔑。

健凝译7十凡部裰方文学名瓣以及不少诗歌、散文、评论、短篇小说等,其巾最受瞩目的翻译贡献是汉译《莎士比亚全集》,该译文具有“学院派”风格.是典型的“学者型”黼译。

叶永烈曾这样评价粱实歌译本:“这邦基薯黪独立译赛,舞绝终灸繁一流懿文学翻译家一锤定音,同时也显示了他的超人的毅宠。

埋头苦平的精神。

他姆海峡此岸的傅雷旗鼓相当。

称为两岸译界两臌子。

”Pt每t oT)粱实秋的译莎活动渗透着他的翻译思想,这主要是攒恁黯巍译态度、魏译策硌渡及戮译窜美等麓蘧豹看法,淡及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一、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译者终为愿文接受畿兼译文生产者。

必须农“诚”的基碳士兼颞两种文化传统、辩种价值混、蕊释事美称准,获覆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这魑翻译的基零态度。

梁寅秋说:“从搴翻译的人若不自己先彻底明白他所翻译的东烈就冒昧的翻译起来.郅燕不受责酶符为。

迢虱弓l缀撂葵的媲努。

斑该不襻矮的去查考.查出来应加注释。

使读者也能锈国。

”12106ro灏此.他十分璧视译莎前的准备工作,盘张翻译与研究相结合。

粱实秋曾先聪撰写了多篇论文对莎士比亚进行丁系列研究,铡鬃《莎±魄驻与经》、《莎±滋亚警隧芪锘误》、《莎翁夫入》、<莎士比亚的墓志》、《略谈莎士比豫作品里的鬼》、《莎士比驻的演出》等镣。

可以说,这些研究魑梁实秋成功翻译莎作的璧要翦提。

霹时,粱实歉对莎士珏二溅时代的英谬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鬣逶骁穗痘的历史施瑷、柱会文{l:、飙海习俗等方渐的知识。

从《莎士比亚全集》阐述梁实秋“信、顺”翻译观

从《莎士比亚全集》阐述梁实秋“信、顺”翻译观

2021年第08期71文学研究从《莎士比亚全集》阐述梁实秋“信、顺”翻译观周浩洁引言:众所周知,中国有悠久的翻译历史,从开始有翻译活动开始,人们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理论。

中古至今,我国有很多翻译家,我将在本论文中通过《莎士比亚全集》具体阐述梁实秋的翻译观。

“信”即“诚信”,是相对于原作者而言的,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顺”即“通顺”是相对于译文而言的,旨在使读者能较为通顺地看懂译文,体现了对他人的关怀。

翻译作品要与当时的研究相结合。

梁实秋在他的《莎士比亚的版本》一文中,他也对各个时期的版本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对比,摒弃了其他版本中不恰当的,没有深刻表露莎士比亚的词语,他也保留了莎士比亚原作的标点符号并且,把真实的莎士比亚还原给读者。

面对外国地名人名的翻译,他采用现代的英国读音进行音译的方法。

梁实秋先生选择作品的标准是判断作品是否属于经典作品,能够很容易地凸显作者的所思所想。

梁实秋先生在翻译选材上最高的成就是耗时30多年一个人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

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完全符合了梁实秋的选材标准。

梁实秋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就说,假若翻译者对于自己所翻译的外国作品不采取理性的研究态度,其选择的方式就不是有纪律的和有目的的,反过来而是任性纵情凡投其所好者翻译,结果是一不留神就把国外第三四流的作品翻译至中国,还常常视为至宝加以模仿学习贻害无穷。

那一流的作品和三四流的作品的区别是什么?(李娟,2010,P67)翻译工作严格遵循求全、存真及负责的精神。

梁实秋先生翻译作品文字使用贴合,语句通顺,不过度地采用繁琐复杂的辞藻。

他的《翻译要怎样才会好》一文中所提到的:“信而不顺,顺而不信都是一样的糟糕硬译不必即信,顺译也不必即误。

”在那个时期,这种翻译思想是非常独立特行的,也符合辩证的翻译观,对中国翻译原则及思想有着重要的贡献。

梁实秋虽然与很多文人结交,但在40年代之后基本没有参加政治。

论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文体形式

论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文体形式

傅 遣 了原 文的 意蕴 ,但 在表 连原 文的 筛奏 、肇 调之 美方 面遂有局 限之虑 。
网键匍 :梁寅秋 ; 莎士比亚全集 》 《 ;文髓形式 1 莎士 比亚作品漠 文髓简介 .
莎士 比亚作 品博 大鹿雅 ,涉及政 治 、雁 史 、覃事 、民俗 、博 物等 筢 圉 ,不 同晴代 、不 同地域 的人们 可 以徒 中感悟 共通 的人性 。莎 士 比亚使 用 了一 棰特 殊的英 捂表连 形式— — “ 燕韵 莆”。 “ 韵莳 ”不押脚韵 , 但又 明颗异 于散 文的 箭奏 ,一 般是每 行五音 步 ,每步 雨音 箭 ,一轻一 重 ,在 情调上 既能慷 慨激 昂 ,又能 低 吟浅 唱 。莎 士 比亚作 品主要 由 “ 燕韵 莳 ”起 威刺作用 。高 贵 的人物 、受 遇 良好教育 的上 眉人士 、殷肃 的主 题 、抒情 状景 、驻 重 的埸合 等 ,一般 都使用 “ 韵 ” ;除此 之外 ,莎 士 比亚遗使 用 了小部 分 “ 文”和 散 “ 文” 散 文 ”主要用 于受 教育不 多 的人物 以及 剧 中的信札 、演税 胖等情 况 , “ 韵 。“ 韵文 ”主要用 于醣 角即 具骚择 畴念 的小快 板 以及一些 民嗣小调 等 。 莎士 比亚作 晶漠 经雁 了片段 、整剧 、全 集 的翻挥屋 程 ,翻撵文髓 主要 涉及 散文髓 舆莳髓 ,翻 特黠 由早 期 的中固化 改 到後 柬的蹄化 舆异 化 文 并存 ,反 映 了本 土文 化在 摄取异域 文化 畴的邃 挥性 。中国蓣 者所 裁 的莎士 比亚作 品 主要 是 以散 文形 式 出现 的。半侗 多世 纪 以柬 ,以莳髓 翻榉 莎士 比亚作 品 的努 力一 直没 有 嗣断 遇 ,比如 :揉 大雨 、卞之琳 、方平 等人都 做遇 稹槿 喾弑 。 目前 ,漠榉 的莎士 比亚全集 和部 分剧

论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异化策略

论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异化策略

论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异化策略作者:徐燕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9期摘要: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梁实秋先生是我国独立完成汉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他采用的翻译策略是以异化为主, 归化为辅。

本文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上分析了梁实秋译莎的异化策略, 说明他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平衡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审美“中庸”理念。

关键词:梁实秋;莎士比亚;异化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081-01一、引言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传人”的梁实秋是中国独立完成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他的中译本是最忠实和详尽的全译本。

梁实秋的翻译策略是以异化为主, 归化为辅,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理念。

翻译中的“中庸”思想指的是适度原则, 使译文整体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梁实秋译莎的异化策略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指形式层面,即语言形式和文体风格,他十分注重引进鲜活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也适时采取归化策略,特别是在语言表达上遵从汉语的行文特征;二是指内容层面,即文化内容及其人文思潮,力求对外国文化中的语言寓意进行充实,尽量呈现莎翁笔下的异域风情。

二、语言层面的异化策略梁实秋在语言形式上以异化翻译为主,他将句子作为翻译单位, 尽量保留莎翁作品的标点符号。

在文体风格层面上,梁也注重现代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某些地方也呈现出英语“形合”特点,如被动语态和“的”字结构。

(一)被动语态的使用在汉语表达中很少使用被动结构, 因为“被”字有施动者对受动者做出某种不令人舒服的行为的隐含意思, 但英文中的被动语态及其广泛。

ROMEO 0 ! I am Fortune’s fool.梁实秋译文:罗啊!我被命运所玩弄了。

这是一个完整的英文表语句式,意为“我是命运的玩物。

”梁巧妙地选用了被动式的汉语句式, 更生动地表达了说话者的心理状态, 认为个人的渺小, 被命运作弄的悲观情结。

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第27卷第3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V ol.27 No.3 2010年9月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tep. 2010 文章编号:1001-4543(2010)03-0249-05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以梁译《奥赛罗》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王慧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上海201209)摘 要:梁实秋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能很熟练地使用中英文进行创作并在翻译中巧妙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

作为第一个独自完整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译者,他的译作已经成为莎学研究专家和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结合梁实秋的译作,重点论述他如何运用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来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以供当今翻译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精神风貌;形神兼顾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 B0 引言梁实秋是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译介到中国的人。

他的翻译作品受到译界专家的广泛好评。

但由于种种原因,梁实秋的译作在中国大陆的众多出版物中经常是被忽略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的翻译活动做深入的研究。

在当今翻译界,翻译方法大致分为两种:直译法和意译法。

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word-for-word translation)指的是在语言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形式。

意译法 (meaning translation)是指原文的有些内容与形式不宜用汉语直接表达,而是经过解析后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更着重于意思的翻译,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

作为一代翻译名家,梁实秋对翻译有他独到的理论。

他认为翻译首先要慎重选材。

他坚持只翻译一流的外国作品,因为一流的作品会反映永恒的人性,蕴含深刻的哲理。

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给后人以启迪,发挥它不朽的价值。

双关语的“厚重翻译法”应用——以梁实秋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为例

双关语的“厚重翻译法”应用——以梁实秋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为例
LIM i ng
(colf oe nL nu g, iga nvri Si c n eh o g, iga 6 6 , hn ) Sho oFri ag aeQnd o i sy f c ne d c nl yQn do 6 0 1C i g U e to e a T o 2 a
Abs r c :Mr a hi u i l—k o e tr a nd ta l tri urc un r .I i r nsae mp ee W o ks ta t .Ling S qi sa wel n wn lte m n a r nsao n o o ty n h sta l td Co l t r
根 据 《 海 》的解 释 , 谓双 关 , 辞 所 是指 “ 学上 辞
词格之一 , 利用语 言文字上 同音或 同义 的关 系 , 使一
挥 国人 的幽 默与风 趣 。 伟大 的法 国大文 豪 雨果 也 曾
说过 :“ 双关 语 是飞舞 着 的灵魂 的产 物 ” 。
句话关涉 到两件 事” 即是指 在一定 的语 言环境 中, 。 利用词 的多义 和 同音 的条件 , 意使 语 句 具 有双 重 有 意义 , 在 此 而 意在 彼 的修 辞 方 式 。双关 可使语 言 言
的方法, 其中对于双关语 的翻译更 是炉火纯青, 为学术界所称道 , 使之 翻译 的 《 莎士比亚全集》 成为莎氏学术研究的杰 [ 关键词 ] 梁实秋 ; 莎士比亚全集; 翻译 ; 厚重翻译法; 双关语 [ 中图分类号] 5 [ H0 9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 编号] 6 1 87 2 1 ) 1 0 8 — 9 17- 3 2(0 0 0 — 0 9 0
个问题 》 中对双关语翻译的论述亦相当精辟, 他说 : “ 双关 语 就是所 谓 ‘ 语双关 ’ 每 个 民族 的语言 中 妙 ,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论译者主观能动性及其制约因素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一直未得到重视,其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更是鲜有论述。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发生重大转向,其翻译理论的发展客观地提升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才逐渐在翻译研究中突显出来。

本文引用几个翻译实例,尝试对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制约因素进行探讨。

出正是由于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翻译活动才得以顺利进行。

然而这种发挥并不是任意的,它总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常常是和其制约因素并存的。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合理适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the translator’s role in translation was always neglected and his subjective dynamic role was even rarely discussed. Untilmajor turn happened in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1970s,the status of the translator as the subject was elevated objective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he dynamic role of the translator was gradually broughtto surface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thesis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ran slator’s subjective dynamics and its constraints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with support of examples. It is the translator’s exertion of subjectivedynamics that contributes the smooth accomplishment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however,the translator’s exertion of the subjective dynamics is not unbinding: itwill always be constrained by some factors.The subjective dynamics and itsconstraints often exist side by side. Hence the translator should have clearawareness of this and appropriately exert the subjective dynamics 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关键词】译者主观能动性制约因素一、前言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重点一般都落在翻译的本质、译文的效果评价及质量、以及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上。

梁实秋先生对翻译的贡献

梁实秋先生对翻译的贡献

展学校体育;二是强化体育方面的道德教 还资助东北大学篮球队及足球队远征日本, 体育事业,不但能够改变国人在国际上柔弱
育,重视体育文化的交流,并规范发展竞技 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与此同时,张学良还 的形象,而且还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气
体育;三是主张体育终身发展的思想,并提 出资 3000 银元,以资助中国东北的两名选 质,以实现国家及民族的复兴。可见,张学良
文学史》及《莎士比亚全集》等。梁实秋先生 第一个翻译作品。1923 年 8 月,梁实秋圆满 品。如:他翻译了 P.E.More 的 《资产与法
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的贡献,其翻译 完成了清华的学业,开始了留美生涯。在赴
莎士比亚作品时表现出和谐圆融的审美情 美的路上,他还翻译了 C.Rossetti 的《约翰,
运动会,而且还亲自致开幕词。同年 10 月, 体素质,并为其知识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 张学良还邀请了法国选手来沈阳参加示范 础。因此,体育代表着一个国家及民族的精 运动会,并亲自主办了一次旅奉外国人的网 神。张学良还认为,体育不但是教育的一个 球比赛。1929 年 10 月份,张学良还特别邀 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与民族的危亡有着密 请了日德两国的一流选手来华参加中日德 切的联系,因为只有健身才能强国及抵御外 三国田径对抗赛,中国运动员刘长春第一次 敌的入侵。因此,张学良在学校推行较为严 摘取了东亚田径之王的桂冠。同时,张学良 格的军事训练制度,并认为通过提倡与发展
操,并融合了西方古典的美学思想。另外,梁 我对不起你》,这还都属于试笔性质。第二年
实秋的翻译实践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对话 夏天,梁实秋从科罗拉多大学英文系毕业,
精神,尤其是其对翻译作品中文化内涵的传 顺利进入哈佛大学研究所,并选修了欧文·

莎士比亚阅读、翻译、研究需正本清源(上)——以《温莎的快乐夫人》为中心

莎士比亚阅读、翻译、研究需正本清源(上)——以《温莎的快乐夫人》为中心

写在前面诚挚感谢《当代文坛》给我写这篇“正本清源”的机会。

想法由来已久,却总担心以莎士比亚戏剧新译者的身份来写,逃不掉老王卖瓜之嫌,招致非议。

但又老觉得,人生苦短,对学术上的事情还应勇于面对,故不揣浅薄,立此存照,既一了心愿,也算对读者、对学界尽到责任,何乐不为。

说实话,是这样三篇文字帮我下定决心。

第一篇来自当当网读者对傅译《奥赛罗》的留言(2018年9月18日):“我是一个莎士比亚迷……最近好多年,很多出版社都在用朱生豪先生的译本炒冷饭,各种版本层出不穷,然而我觉得朱生豪的译本是有问题的,我对比过英文原版,朱先生的翻译有很多并没有直译,都做了‘委婉’的处理,这莎士比亚阅读、翻译、研究需正本清源(上)——以《温莎的快乐夫人》为中心◎傅光明摘要:从1921年出版田汉翻译的《哈孟雷特》(《哈姆雷特》)至今,中国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史整整百年。

几代读者、译者和学者对莎剧的阅读、翻译与研究,始终与岁月相生相伴,莎士比亚研究早已成为国内的一门显学。

然而,毋庸讳言,有相当数量的读者,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忘了莎剧是莎士比亚用英文所写,更有一些研究者索性置英文原本于不顾,仅以某一中译本作为研究底本。

诚然,对于一般非英语母语的中文读者,阅读中译本是步入莎剧艺术世界的唯一路径,但作为研究者,若仅以某一中译本为据,则无异于海滩上种花。

事实上,作为读者,应理性地认识到任何一种中译本都远不等同于莎剧即“原味儿莎”;作为研究者,更应科学地认识到莎士比亚研究当以英文文本为据,任何一种中译本都只能是辅助参考文本。

本文以莎士比亚著名喜剧《温莎的快乐夫人》为例,详细阐释莎剧阅读、翻译和研究需正本清源。

关键词:莎士比亚;阅读;翻译;研究;正本清源;《温莎的快乐夫人》015并不是莎士比亚的本意,我们看到的莎士比亚是动了手脚的。

直到傅光明的新译莎士比亚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这正是我期待的版本……一个翻译者最高的水平不是加入翻译者自己的‘创造’,而是最大程度地与原作‘贴合’。

从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看英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以《爱的徒劳》为例

从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看英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以《爱的徒劳》为例

从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看英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以《爱的徒劳》为例-汉语言文学从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看英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以《爱的徒劳》为例虞佳佳摘要:双关语是汉英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在《爱的徒劳》中,莎士比亚运用了大量双关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中英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文中双关语中译的重重困难。

著名翻译家梁实秋和朱生豪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

本文通过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对两人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种译本的不同点,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双关语翻译的认识关键词:双关语《爱的徒劳》Delabastita 双关语翻译理论一、引言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具有两种功用:一种是欣赏,即文学作品运用语言以愉悦人们并使其获得美的体验;另一种则是影响人们的情感和道德观念。

文学语言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兼具以上两种作用。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双关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其目的在于实现文本的生动有趣。

因此,这类词语极富幽默性并且能够深入地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研究英美文学中的双关语现象涉及三个层次的意义: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作品运用词汇传达作品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交流双方表达各自的理解。

因此,对译者而言,表达双关语的意义,打破思维定势以及展现原文的内蕴极为重要。

但这正是双关语翻译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爱的徒劳》是莎士比亚的一部重要的喜剧作品,讲述了一个美丽而又滑稽的爱情故事。

Navarre国国王和三个大臣发誓三年内一起学习外国艺术并且不近女色。

然而,法国公主及其三个女官为商讨某地的归属问题来到Navarre。

这四个男人很快放弃了他们的初衷,坠入了情网。

四对青年演绎了阵阵捧腹的笑剧。

最后,法国国王的突然离世使得公主一行人仓促离开。

临走前,女人们声称,如果男人们可以等他们一年,则证明男人们遵守了承诺。

在女人们翩然离去的身影中,这出剧落下了帷幕。

后殖民主义译论视角下梁实秋译莎翻译策略[论文]

后殖民主义译论视角下梁实秋译莎翻译策略[论文]

后殖民主义译论视角下梁实秋译莎翻译策略探讨摘要:梁实秋先生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中国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梁实秋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时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选择这种翻译策略的外在因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其理性选择的结果,内在因素是对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的追求使其注重对文学思想的阐释。

笔者将从从后殖民译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这对于正确理解译本生成的历史条件,对中国翻译家的研究或曰翻译主体的研究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译论原因异化/归化翻译策略1.引言梁实秋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和翻译家,他是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译介到中国的人,他的翻译作品受到译界专家的广泛好评。

尤其是近年来,他的创作、翻译和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活动及其丰硕成果,已成为海内外学界、译界研究与评论的热点。

有对其翻译思想的研究,如严晓江的《梁实秋的译学思想简论—为例》(严晓江,2009),也有对其译本的研究,如《梁实秋译本研究》(李明清,2010)。

作为我国以持续39年之力第一个独自完成莎士比亚全集汉译工作的翻译大师,梁实秋先生的翻译思想、翻译成果、翻译风格及在我国学界、译界的影响,已被诸多学者和学术刊物所广泛认同。

遗憾的是,对梁实秋在翻译活动中具体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探讨,则鲜有专门文章论及。

因此探讨梁实秋在《莎士比亚全集》译作中的翻译策略及其选择这种翻译策略的原因,对于翻译研究,尤其是对翻译实践不无裨益。

2. 梁实秋在译莎中的翻译策略梁实秋在译莎时主要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是劳伦斯.韦努帝在《译者的隐形》(1995)(the translation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

按韦努帝(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读书心得——论莎士比亚戏剧当代译本的翻译特色——以傅光明翻译的《哈姆雷特》为例

读书心得——论莎士比亚戏剧当代译本的翻译特色——以傅光明翻译的《哈姆雷特》为例

读书心得——论莎士比亚戏剧当代译本的翻译特色——以傅光明翻译的《哈姆雷特》为例“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坛呈现出莎士比亚众多剧目一剧多译的翻译文学纷繁景观,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则相继出现了曹未风、朱生豪、梁实秋所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而莎剧翻译的增补、重校、再版和重译终未停歇。

在中国翻译史上,《哈姆雷特》是用白话翻译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由田汉根据平内逍遥的日文转译为《哈孟雷特》发表在1921年的《少年中国》上,“标志着中国的莎士比亚翻译与研究工作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此后邵挺、卞之琳等人都重译过《哈姆雷特》,在中国剧坛产生了巨大反响。

在当代,傅光明又把此剧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试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新译样子”,认为“若可把译式确定,再着手图远不迟”。

[2]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傅光明正是企望从中国读者熟识度最高的剧目入手,以此奠定新译莎剧的样式。

因而,梳理傅光明所译剧本《哈姆雷特》的翻译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莎士比亚戏剧当代译本的翻译特色。

一译文“流畅性”是傅光明翻译莎剧的语言的特点之一,它较为集中地表现出现代汉语的表达规范。

纵观莎剧的翻译,朱生豪和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对当代中国读者影响较大的两个版本,然而“就中文表达来看”,傅光明通过两个译本的仔细比对指出,“朱译的许多地方过于拗口甚至别扭,时常连英文的倒装语序都不改,当然主要是因他翻译的那个时代汉语表达远不如现在规范;梁译又时有草率,许多地方译文不够漂亮。

”如翻译“If circumstances lead me,I will find Where truth is hid, though it were hid indeed Tithin the centre.”[3]时朱生豪忽略了英语表达中的倒装结构,直译为“只要有线索可寻,我总会找出事实的真相,即使那真相一直藏在地球的中心。

”[4]傅光明则对倒装句式进行了调整,按照汉语表达规范译为“哪怕事实的真相是藏在地球的中心,只要有线索,我也能把它寻出来。

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则分析

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则分析

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则分析摘要:译坛大家梁实秋先生以严谨、负责的态度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他坚持明辨、博学、慎思、笃行、审问的原则,诚己诚人,努力追求翻译的和谐之境,体现了“中庸”思想中“诚”的精神。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他花了38年时间(1930~1967年)独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中国翻译史和中国莎学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

梁实秋译莎以“诚信”为本,体现了“中庸”思想中“诚”的精神。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P106)这就说明只有做到“诚”,才能充分发挥德性与智慧而与天地并列。

一、明辨原则―――主张译介一流的文学作品,并且反对转译在文化演进中,翻译帮助引进外国的文艺思想、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同时也可以弘扬本国的文化。

文学可以从翻译那里获取丰富的营养,翻译文学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译品的选择。

梁实秋在原著的选择上有三个特点:一是选择对本民族的文学自身建设有所借鉴、能够培养本民族的文学精神的作品。

他曾经说:“无论是机关主持的,或私人进行的翻译,对于原著的选择宜加谨慎,愚以为有学术性者,有永久价值者,为第一优先。

有时代需要者,当然亦不可尽废。

惟尝见一些优秀的翻译人才做一些时髦应世的翻译,实乃时间精力的浪费。

西方所谓畅销书,能经得起时间淘汰者为数不多,即使以世俗震惊的诺贝尔文学奖而言,得奖的作品有很多是实至名归,但亦有浪得虚名不负众望者,全部予以翻译,似不值得。

”[2](P124)梁实秋坚决反对没有理性、没有鉴别地翻译外国作品,反对将西方三、四流的作品翻译过来。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瑰宝,梁实秋的选择标准是和他的“文学的严重性”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的。

二是选择与原作者的个性精神契合的作品。

梁实秋说:“文学家自己知道得最清楚,什么应该做他的题材。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中国的译介(20世纪初期至60年代)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中国的译介(20世纪初期至60年代)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中国的译介(20世纪初期至60年代)顾【摘要】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自译入中国之日起,紧随中国时代变迁而“变脸”,积极参与 中国文化的构建,塑造了属于自己的“中国身份”。

根据译介的身份特征,20世纪初至60年代,“四大悲剧”的中国译介可分为“人本主义休闲佳品”“人文主义现实宣言”和“人民性政治话语”三个阶段。

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对“四大悲剧”三阶段的“中国身份”进行梳理,可以展现20世纪初至60年代“四大悲剧”的中国形象演进史,有助于理解“四大悲剧”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动态关系。

【关键词】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译介On the Four Tragedies of Shakespeare in China: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1900s to 1960s)G u X in【Abstract 】A fte r the fo u r tra g e d ie s o f S h a k e sp ea re w e re tran slated and in trod u ced into C h in e s e,th e y h a v e b een p a rticip a tin g in the co n stru ctio n o f C h in e s e cu ltu re from tim e to tim eand sh a p in g its o w n“C h in e se id e n titie s”p o s itiv e ly. In term s o f the id en tity o f itstran slatio n and in tro d u ctio n, fro m the e a rly20th ce n tu ry to the 1960s, the jo u r n e y o fthe fo u r tra g ed ies in C h in a can b e d iv id e d into th ree p h ases: the ph ase o f''h u m a n is ticliteratu re o f le isu re”,the phase o f “r e a lis tic d e c la ra tio n o f h u m an ism”,and the p h aseo f“p o litic a l d isc o u rs e o f a ffin ity to the p e o p le”. B y e x a m in in g the “C h in e seid e n titie s”o f the th ree-p h ase fo u r T ra g e d ie s in C h in e s e from the p e rsp e ctiv e o ftran slatio n stu d ies, th is paper presen ts the h isto ry o f e v o lu tio n o f the im a g es o f thefo u r tra g e d ie s in C h in a in order to un derstan d the d y n a m ic relatio n sh ip b e tw e en thefo u r tra g e d ie s and the C h in e se culture.【Key Words 】S h a k e sp e a re; the fo u r trag ed ies; tran slatio n and in tro d u ctio n莎士比亚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堪称不朽经典。

浅谈莎士比亚翻译之朱、梁各成一家

浅谈莎士比亚翻译之朱、梁各成一家

朱 :我 虽然 不是 医生 ,却 可 以 下 这 样 的诊 断 :深 刻 的仇 恨 会
的分量 。中 国作 为 一 个 兼 容 并 包 的泱 泱大 国 ,向来 重 视 对 西 方 文 造成 太深 的伤 痕 。劝你 们 捐 嫌 怨 言 归 于好 ,我 们 的医 生 说这 一 个 学 的 阅读 、学 习 、吸 收 、利 用 。 因此 ,很 久 以前 ,各 派 文 人 就 掀 月 内是 不应 该 流血 的。好 叔 父 ,让 我 们 赶 快结 束 这 一 场 刚 刚 开始
以文 意 为基础 ,语 言 生 动灵 活 ,符合 中 国文 化 逻 辑 ,让 人 读 来 更 大胆豪放 ,喜用具体 、生动 、 形象 的词汇 , 词语 的感 情色彩更为鲜 明 ,
平 实 易懂 。然 而 ,梁 实 秋 却 恰 恰 相 反 ,更 加 忠 实 谨 慎 ,多 遵 循 原 容易使读者产生联想 ,形 成具 体 、丰 富 的画 面感 ,引 起强 烈 的感情 。 文 的逻辑 、语 言 、形 式 ,甚 至 标 点 ,在 行 文 中 ,步 步 谨 慎 , 以原 用现代词汇来说 ,就是更 “ 接地气 ” ,使广 大普通读者 ,也能体会其 中 文 为 主 ,旨在 传 播 西 方 文 化 ,促 进 中 西 文 化 、思 想 的贯 通 ,虽 然 的乐趣与精妙之处。然而 ,梁实 秋整体更 稳健 、含蓄 ,使 用的词 汇也 更为概括 、 抽象, 感隋 更 中性 ,整体 高 雅 ,催 人深 思 。 读 起来 较 为 晦涩 ,但是 其学 术 价值 显而 易见 。
1 朱 、梁翻 译风 格 的总体 差异 翻译 为 “ 娘娘 ” 、“ 贤弟 ”等 中国读 者熟 悉 的 称谓 。然 而 ,梁 实 秋
读过 两人 的 莎 士 比 亚著 作 译 本 之 后 ,不 难 看 出 ,两 人 在 翻译 则喜 好异 化 策 略 ,将 其 直 接 按 原 文 翻 译 ,符 合 西 方 的表 达 习 惯 ,

_ThickTranslation_研究20年_回顾与展望_李红霞

_ThickTranslation_研究20年_回顾与展望_李红霞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5No.2[基金项目]2012年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提升项目“跨文化语用学翻译研究”(项目编号:SKQNYB11029)的部分研究成果,同时是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语言技术体系研究”(14WYB015)的部分成果。

[收稿日期]2014-10-09[作者简介]李红霞,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张政,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技术。

“Thick Translation ”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李红霞(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西北师范大学,兰州730070)张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要]“Thick Translation ”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翻译界学者的普遍关注。

本文探究了该术语产生的渊源及其对翻译界产生的影响,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外近20年来有关“Thick Translation ”所做的一些前期研究,探讨了该术语在国内的翻译类型、前期研究特点,分析了其在国内外翻译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向,以期为当代中国译学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Thick Translation ;翻译类型;特点;发展与动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15)02-0034-06“Thick Translation ”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和翻译研究方法,一经提出,就被广泛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非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学者克瓦米·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 )在Callaloo 上撰文“Thick Translation ”,首次提出这个新术语。

根据阿皮亚的解释,“Thick Translation ”是“通过注释和伴随的注解,将文本置于一个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的语境中”①(1993:817)。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导语:翻译观与文艺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和而不同”,因此翻译家与家担任的角色也不相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的翻译风格解析,欢迎大家阅读!一、引言正如描写翻译学派所演绎的:既然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现象)是译者选择的结果,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规范,那么该规律即塑造对等关系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翻译家梁实秋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图里(Toury)的翻译规范理论,从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初始规范(initial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3方面对梁实秋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活动进行描述性研究,以期揭开这一矛盾现象背后的“庐山真面目”。

二、Toury翻译规范的概述描写翻译理论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以霍姆斯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为奠基之作,致力于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及功能时,以译语系统为依归,把翻译置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按照翻译活动和翻译在我们世界中表现出的状况描述翻译。

为寻绎不同时期各种文化中牵制译者实际抉择的普遍规律,营构一套涵盖历史、文化“事实”的制约因素体系,使之深契于译学文化范式,图里在《翻译规则的本质与功用》(1978)一文中引入norm(“规范”)概念,他认为:“如果不考虑那些构成语言之间结构差异的规则,而将注意力集中在非义务性的选择上,我们就能寻求外部的社会文化制约因素来解释译者于文中反复展示的种种抉择。

这些制约因素即规范。

” (Hermans,2004:75)该观念占据了图里译学理论的中心,并不断得到后继学者的阐释和发展,成为弥久长新的理论生长点。

为描述规范在不同层次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制约力,图里将其三分为: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范在起作用。

预备规范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在翻译开始前便发挥功效,涉及某一文化在特定时间内一些足以影响翻译选材的政策和允诺的翻译路径。

梁宗岱汉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风格研究

梁宗岱汉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风格研究

梁宗岱汉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风格研究作者:***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2年第01期摘要: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本中,梁宗岱译本是较早的,也是历经多年在风格上对源文本最忠实的译本之一。

在目前译者如林的情况下,有必要从语言特征和非语言特征两方面对梁宗岱译本风格进行检视和考察。

就风格而言,梁宗岱的翻译以直译为主,语言精准简洁,句法严谨工整,汉语意合特征显著,深度翻译效能突出,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的译者风格批评路径,也将使翻译批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更加完善和科学。

关键词:梁宗岱;汉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风格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22)01-0038-091609年,四开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Shake-SpearesSonets:NeuerbeforeImprinted)在伦敦付梓,这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诗人莎士比亚生前出版的唯一一本诗集,共收录十四行诗154首。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无论规模,涉及话题的广度,形式、技巧处理的娴熟程度,语言的把握,思想的深度,都超越了前人和同行诗人”[1]58。

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抒情诗的艺术宝库”[2]。

正因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英国伊丽莎白时代十四行诗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所以又被称为“英国体”或“莎士比亚体”。

梁宗岱是我国较早介绍、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学者。

1937年6月,《文学杂志》第一卷第二期①发表了梁宗岱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二首》(第33首和第65首)[3]。

此后,他翻译出了154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但因种种原因,译文被毁。

1976年,梁宗岱以七十三岁高龄重译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译文于1978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选入《莎士比亚全集》第十一卷出版②。

1983年,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梁宗岱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单行本,首印111000册,加上《莎士比亚全集》超过100万册的印数,梁宗岱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语全译本在国内所有莎士比亞十四行诗汉译本中,无疑是登峰造极、传播最广的译本,“南国诗人”梁宗岱的翻译风格也因此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论外国文学与本国文学中间的一环——“翻译文学”独有的价值

论外国文学与本国文学中间的一环——“翻译文学”独有的价值

论外国文学与本国文学中间的一环——“翻译文学”独有的价值作者:孙一文来源:《校园英语》 2018年第51期文/孙一文【摘要】翻译文学是既不同于外国文学也不同于本国文学,介于外国文学与本国文学之间的一种文学存在形式。

翻译文学的蓝本是外国文学,经过翻译家之手译介并传入到目的语国,成为目的语国文学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翻译文学的作用与价值都被人们所忽视。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文学这一独特的文学存在形式在串联外国文学与本国文学的过程中所发挥出的独特作用与特有价值,以期引起人们对翻译文学的广泛认可和足够重视。

【关键词】翻译文学;文学存在形式;特有价值【作者简介】孙一文,重庆工商大学。

一、引言翻译文学这一文学形式与文学翻译活动几乎是同一时间出现的。

有了文学翻译活动,自然就会出现翻译文学。

但是翻译文学被当作一个特有的概念或文学形式被录入条目,最早应该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的《比较文学辞典》。

长期以来,翻译文学都被当做是外国文学,然而人们却忽视了外国文学是出自外国作家本人之手,而翻译文学是出自译语国翻译家之手。

翻译家早已经将本土国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取向以及翻译家本人的审美情趣有意或无意地融入到外国文学之中了。

因此,翻译文学绝不可能与外国文学划等号。

翻译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存在形式,成为了连接外国文学与本国文学的有效桥梁。

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开始意识到翻译文学的重要性,并开始发表文章为翻译文学正名。

但是就翻译文学其独有的价值进行论述的仍然屈指可数。

笔者在此篇论文中想就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的关系,翻译文学充当外国文学与本国文学的纽带以及翻译文学对本国文学的丰富进行相应论述。

二、翻译文学的创作蓝本——外国文学如果要论翻译文学,首先肯定离不开翻译文学的蓝本,也就是外国文学。

翻译文学不是翻译家根据自己的想象凭空创造出来的,这个创作有其原始底本。

比如傅雷翻译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名著《高老头》,朱生豪翻译的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吴钧燮翻译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月第31卷第1期 外语教学F oreign L anguage Educa tionJan.2010Vol.31No.1翻译经典的构建———以梁译《莎士比亚全集》为例王 静,兰 莉(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 要: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经典很大原因是由于翻译的作用,翻译对文学经典的确立起着推动作用。

翻译文本如果顺应代表权力关系的主流意识形态及诗学就能实现其经典的构建。

本文以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为例,从内、外因素两个角度分析了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经典构建。

关键词:翻译文本;经典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诗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10)0120104205Abstract:Many literary works of one country have become world2famous classics,in which translati on p lays a driving r ole.A translated text could win itself the canonical positi on when it positively accords t o the dom inant ideol ogy and poetics rep resen2 ting the power relati on of its ti m e.Thr ough the case study of L iang Shiqiu’s translati on of Shakes peare’s works,this paper an2 alyzes the canonical constructi on of Shakes peare’s works fr om external fact ors as well as internal ones.Key words:translated text;canonical constructi on;dom inant ideol ogy;poetics1.经典及翻译经典提到经典,人们脑海里也许会浮现这些作家的名字:但丁、乔叟、莎士比亚、狄更斯、艾略特,或是《神曲》、《坎特伯雷故事》、《汉姆雷特》等作品。

那么,何为经典?“经”的本义是织物的纵线,后引申为经天纬地的宏大之义。

“经”或“经典”一般用来指称宗教的主要典籍以及具有权威性的学术著作。

经典,从编织的经纬引申至经天纬地的宏大涵义,这赋予了经典极高的地位,从而也创造了经典的权威性。

T・S・艾略特对经典的解释是:“假如我们能找到这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所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1989:284)。

这里的成熟表现为心灵上的成熟,是指作家有能力表现人类的普遍性,能够经得起历史与空间的考验。

而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对于文学和文学批评的重新审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经典的认识,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Har old B loo m认为“经典是具有宗教起源的词汇,如今已成了为生存而互相争斗的文本之间的选择,不管你认为这个选择是由谁做出:主流社会、教育体制、批评传统,或如我所主张的是由那些自认为被某些古代名家所选中的后期作者”(布鲁姆2005:14)。

这一概念表明,对经典的理解方式和评判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伴随着批评语汇的变化而产生新的诠释。

而“能成为经典的往往是社会关系复杂斗争中的幸存者”(布鲁姆2005:27)。

“翻译是经典从地区走向世界,边缘走向中心的必经之途”(张中载2008:99)。

翻译在文学进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不但永远改变了整个欧洲的面貌,而且使《圣经》的译文成为经典。

再如,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 llan Poe),他的唯美主义诗歌、怪诞恐怖的推理小说起初在美国文坛并没有引起多大注意,当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和马拉美把他的作品译成法文后,才使爱伦・坡的作品获得新生,从而也确立了他在美国文坛的重要地位。

从一定意义上说,翻译是文学进化的原动力,因为原文能够通过翻译而获得再生。

文学的经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经典,可以说翻译是创造经典的范例和媒介。

但并不是所有的译作都能成为经典,其中涉及译者水平、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诗学观等诸多因素。

本文试图探讨翻译如何在目的语文本中完成经典的构建。

2.翻译经典的构建在多元系统论中,“经典性并非文本活动任何层次上的内在特征,某些特征在某些时期享有某种地位,并不等于这些特征的‘本质’决定了它们必然享有这种地位……历史学家只能将之视为一个时期的规范的证据”(Zohar 1990:15)。

也就是说,经典并非是恒久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在某个时代被认为是经典的文本,由于有非经典、非主流文学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标准的变化,社会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观的改变,以及维护与制定文学规则的文学赞助人的控制,所谓的经典在其它的时代里可能发生转变,从而遭遇去经典化,其经典的地位被原来的非经典的文本所取代,从而使文学从多元系统的“中心”向“边缘”发生变化。

因为,“经典化的文化与非经典化的文化之间的张力是普遍现象,存在于每一种人类文化中”(Zohar1990:15)。

佐哈尔将“经典性”区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文本层面的静态经典性,即一个文本被接受为制成品并且被加插进文学(文化)希望保存的认可文本群中。

另一种是针对模式层面动态经典性,即一个文学模式得以进入系统的形式库,从而被确立为该系统的一个能产(p r oductive)的原则。

对于系统的进程来说,第二种经典化才是最关键的。

这种经典化是经典库的真正制造者,因为经典文本可视为经典化斗争中的胜利者。

也就是说,静态经典意味着某些文学文本天生就是经典,而动态经典则强调的是促成文本成为经典的某些行动或社会因素。

这两类经典就对应了经典生成的两种观点,前者认为只要作品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就能成为经典;而后者则认为,经典的产生不仅仅是依赖文本本身,它同时包含了很多政治、经济、阶级等社会文化因素。

佐哈尔在《多元系统论》的注释中明确地解释说,“经典化(canonized)清楚地强调,经典地位是某种行动或者活动作用于某种材料的结果,而不是该种材料‘本身’与生俱来的性质”(Z ohar1990:26),即文本的文学地位更多地取决于社会文化的因素,而非文本本身。

因此,我们认为在经典的构建过程中,文本本身的价值并不是其形成经典的决定因素,经典的形成过程更多是顺应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诗学观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一特定时期经典使用者和制造者所制定的规则或是社会潜规则,而这些规则操纵着文本的经典构建,同时也决定了对文本的价值判断。

经典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化的文本(胡安江2008:95)。

根据多元系统论,翻译作品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多元系统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

如果翻译作品能在译入语这一多元系统中从“边缘”走向“中心”,那就意味着翻译作品的译介工作取得了成功,该翻译作品在译入语文本中完成了其经典的构建。

多元系统论的继承和发展者,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西奥・赫曼斯把制约作品的译介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Her mans2004: 128)。

勒费维尔(Lefevere)指出:意识形态关注的是社会应该或者可以是怎样的(2004a:14)。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是赞助人或权力的意志体现(王东风2003:17),因而意识形态是一种体现利益权力的话语。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策略及翻译文本的选择上。

诗学关注是的文学应该或者可以是怎么样的,它由两个方面构成,其一是文学手段、体裁与主题、原型人物、情景和符号的总和;其二是文学作为整体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的概念(Lefevere2004a:26)。

诗学在很大程度上对翻译也具有制约作用,“某些文学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被提升到一种‘经典’的水平,而其它一些作品却遭到拒绝,另外一些则要等到主流诗学发生变化之后,才能达到经典作品的崇高地位”(Lefevere2004a:19)。

意识形态和诗学都共同影响着翻译策略和翻译文本的选择。

赞助人是包括“那些能够促进或阻碍文学的阅读、写作和重写的有影响力的个人或机构”(Lefevere2004b:19)。

赞助人对翻译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因为译者若想使自己的翻译得到出版,必须得到赞助人的允许或是支持,绝大多数的作品在翻译时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赞助人的约束。

综上所述,翻译作品能否在译入语中实现其经典地位的构建大致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翻译文本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2)主流意识形态及诗学观;3)赞助人。

此外,翻译家个人对读者的吸引力以及译文的质量等因素也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谢天振2003:61262)。

下面,我们以莎士比亚作品的译作为例,分析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经典构建过程。

3.梁译《莎士比亚全集》在中国的经典构建首先,就文本本身而言,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坛巨匠莎士比亚,其作品的魅力跨越了国界,超越了时空,字里行间都闪烁出智慧的火花,蕴涵着人生的哲理,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遐想和无尽的享受。

莎士比亚是与时俱进的,他的作品是世界的缩影,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莎士比亚的永恒魅力是对人的关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可以从中产生一种人性的共鸣,从而能够感悟共有的文心与永恒的主题。

莎士比亚作品是当之无愧的经典,而莎士比亚在中国经典地位的确立是通过翻译产生的。

中国的莎作译者可谓名家荟萃,有田汉、曹禺、朱生豪、梁实秋、孙大雨、卞之琳与方平等无数译家,译体从文言文、白话文、散文到诗等多种体裁,随着时代的行进而不断地变奏,其中朱生豪及梁实秋等人的译作都被奉为经典,而梁实秋作为中国第一个至今仍是惟一的一个由个人译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家一直都倍受瞩目(王瑞2008)。

那么他是如何通过其译介活动实现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经典构建呢?3.1外部因素“翻译从来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译者总是受到文本内或文本外诸多因素限制”(Bassnett&Lefevere2001: 123)。

翻译往往和权力关系联系在一起,译者总是受到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主流诗学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处在由政治权力、意识形态、主流诗学等构成的复杂的关系网中。

译者或服从于代表权力的意识形态而被主流诗学所接受,从而实现其翻译文本经典的构建;或者抑制权力话语而处于文学思潮的边缘地位。

梁实秋处于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历史转折期,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学等意识形态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鸦片战争的炮声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不仅结束了满清王朝闭关自守的时代,同时也震开了一批有头脑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眼晴,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不仅自己动手翻译,还组织人员翻译各种西方书籍,翻译之风由此大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