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伤寒论》学习体会

合集下载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精选7篇)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精选7篇)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精选7篇)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篇11. 关于其流派。

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

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

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 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

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

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

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

《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

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

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

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

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

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____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系统总结了张仲景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成为了后世医学家学习和应用的重要指南。

学习《伤寒论》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以下是我对于____年学习《伤寒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针对一种特定的传染性寒热疾病而写的,但其中所包含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却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中。

通过研读《伤寒论》,我了解到中医学并非是一味地追求症状的控制和治愈,而是注重整体观察和分析,以找出病因及其规律,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学习《伤寒论》深化了我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医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学习《伤寒论》让我意识到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联系与融合。

尽管中医学在起源和理论基础上与现代医学有所差异,但《伤寒论》中所描述的病理变化、病因、辨证施治等方面,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例如,《伤寒论》中强调了“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个体化治疗”思想相契合;《伤寒论》中提到的“治疗要从治未病开始”,与现代医学中的“预防为主”的观念相一致。

我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将《伤寒论》作为了解中医理论的重要途径,更将其中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实践结合起来,探索着中西医融合的新路径。

第三,学习《伤寒论》让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伤寒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的杰作,贯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学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不仅了解了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还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

例如,《伤寒论》中所强调的“喜怒伤情”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心理健康观念不谋而合,体现了古人对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注。

这让我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反思现代社会中经常忽略的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问题。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我将分享我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首先,《伤寒论》是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对伤寒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并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

其中,《伤寒论》笼统地将病分类为六经,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每个经的病变表现及治疗方法都有所区别。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和系统性。

其次,《伤寒论》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讲究全面观察病人的症状,并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

这种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处理,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再次,《伤寒论》还强调了中医的预防观念。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养阴清热”、“清热散邪”等预防疾病的方法。

这些方法强调了强身健体的重要性,阐述了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对我个人的身体养护有很大的启发。

最后,《伤寒论》中的一些具体治疗方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伤寒论》中提到的葛根汤、桂枝汤等经典方剂,都有着明确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

这些方剂对中医治疗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我提供了一些临床应用的思路。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切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不仅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伤寒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医著作,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入了解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习了中医的经典治疗方剂,认识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方法的重要性。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板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板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板引言:《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它以病理为主线,系统总结了那个时期流行的发热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体会和心得,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性《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对于我们学习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们能够了解古代医学家对于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对于我们理解传统中医学理论和研究现代医学都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二、《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主要分为六篇,分别是:太阳篇、少阳篇、阳明篇、太阴篇、少阴篇、厥阴篇。

每篇都详细介绍了相应的发热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太阳篇以寒邪为主,少阳篇以郁热邪为主,阳明篇以湿热邪为主,太阴篇以湿邪为主,少阴篇以内伤邪为主,厥阴篇以时邪为主。

通过深入学习各篇的内容,我们能够系统地了解发热性疾病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

三、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1. 深入理解中医病理学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地理解了中医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伤寒论》中提到的六经脉络,表里关系,寒邪、热邪、湿邪等病理变化,让我对中医病理学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这对于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判断疾病的病机和选择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师法古人,不断创新学习《伤寒论》不仅仅是对古人的学习和向往,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人的智慧,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医学。

《伤寒论》中的治疗方法虽然有些过时,但其中的一些思想和理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对其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人类的健康需求。

3. 注重辨证论治《伤寒论》注重辨证论治,这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标题:《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导言:《伤寒论》是古代医学巨著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医学的宝典。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治疗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对中医学的理念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中,我逐渐悟得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分享。

一、重视病因的诊断与研究《伤寒论》中的病因诊断非常重要,它对疾病的准确诊断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病从外来感邪引起,感邪有外邪和内邪之分。

外邪即外界邪气通过呼吸、饮食等方式侵入到身体,而内邪则是人体内部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等原因而发生的疾病。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发现《伤寒论》中对病因的总结非常精准。

例如,如果患者在发病前有受凉被风吹、饮食不洁等情况,那么可以判断出患者是被外感邪气所伤,需要进行外邪的解毒与驱除。

另外,《伤寒论》中也描述到了长期饮食油腻、导致脾胃功能减退的情况,这是一种内邪,治疗时可以通过调和脾胃来根治。

因此,病因诊断非常重要,它能对疾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帮助。

二、辨证施治,因病而异《伤寒论》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明确指出了不同病状对应的不同治疗方式。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因人而异,因病而变。

在阅读《伤寒论》时,我发现里面有很多针对具体病症的分析和治疗措施。

例如,在分析感受寒邪所致病发的情况时,会对身体的寒热状况以及舌象进行仔细观察。

根据观察得出的结论,选择相应的草药进行治疗。

此外,在遇到有病不同病状的患者时,也会根据其病情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明白了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每一个患者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和病情,医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以适应患者的病情变化,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三、治未病,预防为主《伤寒论》中强调了治未病,预防为主的理念。

这一理念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疾病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一篇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一篇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这是一篇伤寒论的学习体会!一,背诵为先以前阅读了《名老中医之路》,从中看出,名老中医们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

《伤寒论》是中医里面最光辉璀璨的明珠,刘渡舟教授称她为“中医之魂”。

日本人尾台榕堂先生说:“研究张氏方,能自幼而壮而老,造次颠沛,必在于斯,犹如身在当时,亲受训诲,则自然术精技熟,遇病开方,灵机活动,意之所向,无不如法,操纵自在,左右逢源,病虽万殊,又何难应之有!”。

深入学习《伤寒》《金匮》应该是每个中医的基本功。

我学习《伤寒论》是从背诵开始的。

寒假同学们都离开学校的时候,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就在空荡荡的教学楼顶读诵《伤寒论》,来年又花费了大约四个月的时间读诵,现在对《伤寒论》条文的熟悉,全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功底。

现在想起来,我深深感谢这段时光。

背诵《伤寒论》没有便捷的方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一遍一遍按着性子读,反复清晰地朗读,时间长了就会背诵了。

每天只需要读,不需要用力去背诵,要求吐字清楚,声声入耳,不可贪快。

有时候看起来最慢最笨的方法却是最快最好的方法。

按照我的经验,一个学期加一个假期,就可以比较熟练背诵《伤寒论》398条原文。

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

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后来我又背诵了全部经方的准确组成成分,以及后世的三百首方剂的组成。

我每每向人强调背诵原文的极端重要性,就有人说背诵会成为死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灵机活动”之类的话。

我也无可奈何。

我认为早期读书,强调背诵,对初学来说,确是一个最值得重视的好方法。

清·章学诚说:「学问之始,非能记诵。

博涉既深,将超记诵。

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4篇

《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4篇

《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4篇《伤寒论》读后感(通用7篇)4篇每次读到《伤寒论》的序,都很慨叹古人的品质。

医道能够传世,不但仅是因为能够治病,更不是因为能够赚钱,而是因为医道中包罗的修身齐家的智慧和胸襟。

在《伤寒论》序最开端写道:“怪现在居世之士,曾不注意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十分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亡,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厥,莫能醒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基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这真是如今群众的写照,现在的人把钱放在第一位,美其名曰“向钱看”,从不关怀自己的品质,更不会琢磨医术,当自己身躯展现问题的时候,忆草好吗,只能去找同样只关怀钱而不关怀医术的医生,结局显而易见。

目前许多人从不曾学习过中医或西医,就对中西医妄加评价,诚实好笑。

许多人不懂中医,不懂西医,而说道中西医联结却能大谈特谈,真实荒诞。

更有一些自认孝敬的儿女,未曾真实想过怎样对父母的身躯利于,只是遵从广告,的确让人啼笑皆非。

《伤寒论》序的后半段是写给现在的医生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一直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如尺握手不如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似乎,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罢了。

夫欲视死别生,实刁难矣。

”中医和西医说究竟只是两门学识,学识本无对错,对错取决于利用这两门学识的医生。

当医生学艺不精,而又不曾功德的时候,中医、西医都是不合算信赖的,更恐怖的是,不曾功德的人不知晓自己不曾功德。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样本(2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样本(2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样本伤寒学习体会学习中医已有两年多,作为中医传承的一份子,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接触了中医。

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

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

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体会与____。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

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

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六经辨证是要辨别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可见通常所说的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对辨识以上方面内容的简称。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疾病。

出现此脉证者,即可成为太阳病。

太阳病有经证腑证之分。

太阳经证因因病者体质及感受邪气不同,分为邪气中风两大类。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伤寒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列为中医基础教材。

作为一名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我在2024年学习了这部经典著作,并从中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最早的一部辨证施治理论的著作,它提出了“六经辨证”和“寒热表里”的理论框架,立基于望诊、问诊、切诊和闻诊四诊合参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特色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理念。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医学学科,其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有着显著差异,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伤寒论》中详细描述了各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程及治疗方法,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伤寒论》非常注重辨别病情的寒热属性,并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表寒证,张仲景提出了“汗之法”。

这一方法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是《伤寒论》辨证施治理论的核心之一。

《伤寒论》中的每一个病例都包含了详细的诊断与治疗过程,让我感受到中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常常将课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病例相结合,通过分析病情,辨别寒热属性,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伤寒论》的理论。

除了学术上的收获,学习《伤寒论》还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伤寒论》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医学理论,更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通过《伤寒论》,我了解到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古人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和探索。

这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医的价值和传承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复杂而且庞大,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掌握。

通过《伤寒论》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对于中医学理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4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4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据观察,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两大学派。

一派为广泛认可的辨证论治学派,其主张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理论来辨识疾病的“证型”,代表人物包括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这一派系在中医界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派则是人数较少的方证对应学派,该学派强调辨六经、辨方证、辨药证,代表人物有日本的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以及中国的胡希恕、黄煌、____杰等。

伤寒一词,是古代对包括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特指由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导致的急性病症。

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为严重且普遍的一种,因此伤寒论主要探讨此类疾病的症状、脉象、演变规律及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秉持整体观念,以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情的急缓进退为治疗依据。

六经理论,即三阴三阳,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三阴经病多属寒、里、虚,治疗上分别适宜温补清;而三阳经病则多属热、实、表,治疗方法则为汗法、下法,至于少阳经病,因其处于半表半里状态,治疗则需和解。

俞根初先生曾言:“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强调六经理论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阳明病均表现为高热和神志错乱。

阳明与心有密切联系,其病症可能源自心或脾。

心病可引发阳明病,而神志疾病如谵言妄语则与心包受邪有关。

阳明病的脉象洪大,与心脉相似,故阳明经病的主方____汤,实则重在清解心热。

后世医家常在此方基础上加入犀角、羚羊角等以清心热。

(2)阳明病与肠胃。

足阳明经主津液,故阳明病常伴有大量出汗,即津液大亡。

大汗后易导致“胃家实”,即排便困难。

此乃正邪交争,试图通过排便驱邪,但若排便受阻,邪气在肠胃内滋生,引发便秘。

三承气汤即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通便排出邪气。

并非所有阳明病皆伴随便秘,而是肠内燥矢、宿食或肠胃功能障碍所致。

(3)太阳病与肺。

太阳病初起,常表现为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如头痛、背痛,有时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此乃肺部疾病与太阳病并见的体现。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板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板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板《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圣经”,对于中医临床诊疗的理论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一、全面而系统的病因病机观《伤寒论》详细记录了恶寒、发热、汗出等伤寒的病因、病机,从气候、饮食、情志、外伤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病因病机观。

《伤寒论》中提出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理论,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病情判断出主要的病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二、阴阳平衡的治疗原则《伤寒论》中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阐述了病程中阴阳失衡的表现及其对疾病的影响。

针对不同阶段的病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强调恢复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平衡是中医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强调了人体内外的各种对立面之间的平衡关系,这一观念对临床中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在实践中应该注重阴阳调节,避免一方过盛或不足,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伤寒论》强调了辨证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舌苔、尿液等不同的体征,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伤寒论》中提出的辨病症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为我们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而实用的指导。

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辨寒热、辨气血、辨虚实、辨表里等,我们在实践中应该注重细致入微的辨证分型,以便准确把握疾病的本质,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四、治未病的重要性《伤寒论》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方法和原则。

其中讲到了人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调节和养生保健,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这一观点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我们应该积极推广预防疾病的观念,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

《伤寒论》学习体会3篇

《伤寒论》学习体会3篇

《伤寒论》学习体会 (2)《伤寒论》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一)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一、老中医宝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尊称为“老中医宝库”。

通过学习《伤寒论》,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中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治疗原则:《伤寒论》主要讲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导治疗的原则,即“疏表宣肺,清里达腑”。

这一原则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醒临床医生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病机、辨证施治,从整体上调理机体,达到治愈的目的。

三、值得学习的临床经验:《伤寒论》中记载了王叔和、张仲景等许多古代医学家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临床医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学家在对待疾病时注重患者的整体情况,倡导个体化治疗,且注重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避免过度依赖药物,对于今天的临床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四、文化传承:《伤寒论》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可以加深对中医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学习《伤寒论》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一次深入了解和学习,不仅对医学专业人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对于普通人了解和保护中医文化都是有益的。

《伤寒论》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二)学习《伤寒论》让我触摸到了中医经典的魅力,也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1. 经典可贵:《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通过学习这部经典,我深刻感受到这些古代医师的智慧和临床经验。

他们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症状进行分类,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 病理分析:《伤寒论》中对病理的分析令我受益匪浅。

经典中将伤寒分为六经,每一经都有各自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病理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伤寒论的读书心得5篇

伤寒论的读书心得5篇

伤寒论的读书心得5篇心得体会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反思过程,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和机会,心得体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于记录自己感触的书面文体,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伤寒论的读书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伤寒论的读书心得篇1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小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

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

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任何?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

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

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医学知识到现在闭口不言。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篇一: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经典后更是深有体会。

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

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

《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

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

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

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

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

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

《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伤寒论》的学习体会1、深刻领会六经辨证之精髓《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专书,是中医临床各种辨证论治方法的源头。

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要在掌握各经提纲辨证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变法,及其合病、并病,注意疾病的动态,注重整体联系,有时还要学会逆向思维,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

不明之处,应注意旁参诸家之说,如关于伤寒六经的病位之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六经正义》说:“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

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立说。

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

”石芾南《医源论张仲景伤寒论》对病位更有明确发挥,曰:“表里以六经分,明邪所入之门,经行之径,病之所由起由传也。

上下以三焦分,以有形之痰、食、水饮、渣滓、瘀血,为邪所搏结,病之所由成也。

”关于疾病的传变,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曾总结《伤寒论》中涉及传经问题较明显的条文如下: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条);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250条);③“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6条);④“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41条);⑤“太阳病……如其不下者,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246条);⑥“……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

”(99条);⑦“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279条) 本人体会,以上仲景所述伤寒之传与不传,主要与正气之强弱、病邪之重轻及是否药误有关。

2、要纵横比较,融会贯通(1)注意前后联系总结比较如少阴三急下证与阳明病三急下证的比较;少阴病篇真武汤证与太阳病篇太阳变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前后比较;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与阳明病篇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前后比较;比较吴茱萸汤用于阳明病“食谷欲呕”(243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309条)、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378条)。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伤寒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本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中医学的热爱,我在____年花费了大量时间研读《伤寒论》,并在此过程中深感到其宝贵性和卓越之处。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伤寒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医学著作。

在学习《伤寒论》之前,我只知道中医有许多草药方剂可以治疗疾病,但对于其中的原理和机制一无所知。

然而,《伤寒论》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表现和临床实践,以寒热六淫为基础,从病源、发病机理、辨证施治等方面全面阐述了疾病的本质和治疗原则。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不仅对中医学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中医诊疗方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其次,《伤寒论》对于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伤寒论》中的治疗原则和方药选择,对于我提升临床水平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意识到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伤寒论》中提出的“邪在邪脏则邪复留不去,邪在正脏则以邪脏为病”等理论为我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思路。

同时,《伤寒论》中的各种经典方剂,如桂枝汤、葛根汤等,既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也有系统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并实践这些方剂的应用,我对中医的治疗策略和方法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最后,《伤寒论》对于提高个人的医学素养和人文修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注疾病的治疗,也注重人体的整体健康。

学习《伤寒论》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中医学的文化传承和思想精髓的探寻。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体会到了中医学注重和谐的思维方式和治疗原则,在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病症的消除,更要注重病人的心理需求和人文关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不仅治疗疾病,更重视人的全面健康”。

综上所述,《伤寒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医学经典。

读伤寒论心得800字(最新)

读伤寒论心得800字(最新)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1学习《伤寒论》,药量也很重要。

还是以桂枝汤为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非常平常。

但只这五味药在伤寒中的变局是最多的,桂枝或加其量,或加其味,或减其味,真是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适其所以。

比如桂枝汤加桂枝量,则为桂枝加桂汤,加芍药量则为小建中汤,去芍加附则为桂枝附子汤,去桂又为芍药甘草汤,其他的有麻黄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总结体会相类方之间的主治和药味药量的区别,再结合多看书,也会有所收获。

学习《伤寒论》,药物的煎煮法也很重要。

就拿麻黄而言,《伤寒论》中用到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

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有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

由上可见,麻黄在不同的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仲景采取了不同煎煮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

茯苓要先煎的很少见,但是在《伤寒论》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后却明确指出:“上四味,以甘烂水,先煮茯苓,减二升”。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老的中药煎煮法似乎已经过时了。

现在通常都是用机器煎煮,虽然省事省时,但是药物都是一股脑地投下去了,先煎、久煎和后下的不同效果就很难体现了。

也有患者在自己家中煎煮,这样虽然能够区分先煎、久煎和后下,但是即便是先煎,如上所述,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恐怕很少有患者能够掌握。

今人为了省事,煎煮中药时大都一概等同视之,虽然煎煮省事了,但是中药的效果却大大降低了,以前吃三剂就能好的病,现在也许要吃上七剂,中医的疗效也就无从保证了。

仲景当年写书时尚无纸张,故《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是为何在煎煮法上,仲景花如此之多笔墨?由此可见煎煮法之重要性。

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觉得还要注重伤寒方剂的服用方法。

比如在桂枝汤证中,服药后须服“热稀粥一升余”,为的是“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还要“温覆令一时许”,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

刘渡舟:学习伤寒体会

刘渡舟:学习伤寒体会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节录)趁此机会,我想顺便谈谈如何学习《伤寒论》的问题。

学习《伤寒沦》应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

同时把《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

这是第一步。

在这个基础上,再看白文(指不带注解的原文)。

《伤寒论》原文,是以条文形式写成。

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有398条之多。

《伤寒论》既然用条文表达辨证论治的思想方法,因此,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

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都是有机的联系着。

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用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

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

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

白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

在这一阶段,可能感到枯燥无味,那也无关紧要,只要坚持下来就是胜利,这是第二步。

在熟读白文的基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了。

《伤寒论》的注家不下数百之多,看哪一家为好呢?在认识上也不一样。

我以先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好。

因为成注的优点是在学术上不偏不倚,以经解论,最为详明,说理比较中肯。

成氏写的还有《伤寒明理论》和《方解》两种书,同《注解伤寒论》鼎足而立,缺一不可。

所以,在看成注之前,这两种著作也应认真地看一看,才能对它选写的五十个症候,在定体、分形、析证、辨非等环节上有所认识,以加强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运用。

成氏三书读完后,可以看看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

以上的三位注家,在伤寒学中影响很深。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优秀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优秀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优秀《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在你度过伤寒论之后,你有些什么不同的想法分享?下面是带来的读伤寒论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伤寒论心得篇一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

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

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读伤寒论心得篇二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熟读白文的基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了。《伤寒论》的注家不下数百之多,看哪一家为好呢?在认识上也不一样。我以先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好。因为成注的优点是在学术上不偏不倚,以经解论,最为详明,说理比较中肯。成氏写的还有《伤寒明理论》和《方解》两种书,同《注解伤寒论》鼎足而立,缺一不可。所以,在看成注之前,这两种著作也应认真地看一看,才能对它选写的五十个症候,在定体、分形、析证、辨非等环节上有所认识,以加强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运用。成氏三书读完后,可以看看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刘渡舟
学习《伤寒沦》应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同时把《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一步。
在这个基础上,再看白文(指不带注解的原文)。《伤寒论》原文,是以条文形式写成。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有398条之多。《伤寒论》既然用条文表达辨证论治的思想方法,因此,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都是有机的联系着。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用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白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在这一阶段,可能感到枯燥无味,那也无关紧要,只要坚持下来就是胜利,这是第二步。
以上的三位注家,在伤寒学中影响很深。他们的注解,或以方归类,或以证归类,或以法归类,角度不同,而殊途同归,可以开拓思路,实有破迷解惑的作用。
柯注的优点,从原则上讲,他指出了《伤寒论》不专为伤寒一病而设,而六经辨证实能统摄百病。他的话卓识灼见,而能与仲景的思想相共鸣。他的不足之处,误把经络解为经略,又别开生面将《伤寒论》的太阳膀胱经当作心阳来论,未免牵强附会,有失仲景之旨。
尤注的魄力似逊于柯,在文字方面也不及柯氏的笔墨纵横淋漓尽致。然而,尤氏得马元一先生的真传,构思精辟,言简而赅,对脏腑经络、气血荣卫之理与正邪变化之机,上逮《内》、《难》,下历百家,而极见功夫。他比柯氏更为扎实,惜乎人之不识也。
此外,如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钱璜的《伤寒溯源集》,皆是知名之著,亦可加以涉览。
以上几个专著读后,可以再看一点综合性的作品,其中应以日人丹波元简著的《伤寒论辑义》为理想。这是第三步。
通过上述的三个步骤,而又能坚持到底,对《伤寒论》这部经典著作也就可以说学的差不多了。但是,我讲《伤寒论》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备起课来,还有可学的东西,还可发现自己在认识上的错误,足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难以蠡测的。为此,对于读这本书的人来说,切不可浅尝辄止,亦不可略有所获,便沾沾自喜而停顿不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