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知识点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2e28453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1.png)
第一章社会保障理论概述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社会保障通过分散个人的风险,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许多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内容;在中国还有针对特殊人群的社会优抚制度;概念要素依法建立,立法先行突出以人为本具有经济福利性属于社会化行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促进发展功能、互助功能、其他功能社会保障的特点公平性:起点、过程、结果社会化福利性法制规范性特征多样性特征刚性发展特征风险分散机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通过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责任分担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其他原则社会保障体系概述含义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社会保障体系有无漏洞通常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完备与否的基本依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完整性协调性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根据业务内容: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根据是否与受保障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或收入关联根据政府介入程度及法律规范的强制性层次性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其他福利军人保障补充保障慈善事业、社区服务、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家庭保障第二章社会保障主要理论思想德国新历史学派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问题国家至上法律至上社会保障思想:倡导国家保险,缓和劳资矛盾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冯·施穆勒G. Schmoller主要观点:强调精神和伦理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经济组织形式变化可以避免其经济发展重点弊端;提倡社会改良,主张实施社会立法,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历史价值被政府接受,是德国率先实施的依据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主要观点:充分就业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是引起失业的根本原因;要想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就必须依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强调精神和伦理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历史价值:被美国政府接受;需求管理成为很多国家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有效需求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政策主张有效需求管理政策刺激消费,引导需求政策社保思想:有限再分配和有限保障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其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从生产的角度考虑的,最终是为了维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是维持社会再生产的连续性,实施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措施,只是为了刺激需求和保护生产,以实现充分就业,其政策并非出于对民众福利的真正关心;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充分强调个人责任,国家承担有限责任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社会保障仅是“有限”保障;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旧福利经济学、卡尔多新福利经济学主要观点:旧福利经济学:福利是一个人获得的效用或感受到的满足通过国家干预,通过收入再分配的形式来实现福利最大化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最优理论——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历史价值:将社会福利与国民收入联系在一起,是福利国家产生的理论依据旧福利经济学基本观点经济福利边际效用价值论①国民收入大小;②国民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思想:政府干预,实施社保,收入均等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最优”与“补偿原理”“社会福利函数”论“相对福利论”论社保思想:补偿变革损失,实现合理分配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第三章社会保障理论分析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含义: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有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之分社会保障绝对水平是指每个独立个体所获得的社会保障给付量;微观:社会保障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重;中观: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宏观: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特点;粘性或者刚性特点、动态性特点、适度性特点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社会救助;低于基本生活标准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超度”客观原因:人口老龄化、失业率增高、医疗费用膨胀;主管原因:政策原因、认识误区社会保障支出的“适度”平等与公平公平的相对性不同的主义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时期或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的个人对公平的理解也有分歧社会保障中的平等参保资格上是否平等、在保险缴费、支付、水平上是否平等、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门槛是否人人相同、在社会保障模式层次上,促进收入平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保障中的效率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内部而言的效率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有效供给外部而言的效率外部效率衡量指标: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在职职工总收入中社会福利收入占工薪收入的比重,福利分配与工薪就业的关联度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一般公平原则:1生存保障原则;2正向分配原则;3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情相适应原则;4普遍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各子项目公平原则:1社会救助原则——选择性原则、人道主义原则、受助权利原则、最低生活原则2社会保险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统筹互济原则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各子项目公平原则:3社会福利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4社会优抚原则——励军荣军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不同主义的不同公平原则:1关于国家介入社会保障的程度;2关于社会保障收支问题;3关于“劫富济贫”和福利收入均等化问题4关于社会保险的资格条件问题第四章社会保障基金与管理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社会保障基金征税方式与征费方式费改税的积极作用提高征收率和降低成本、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级次、有助于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基金安全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费改税的障碍面临着制度障碍和相应成本制度缺失成本与制度摩擦成本、配套管理制度亟待完善与我国现行的“统账结合”的制度构架相冲突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现收现付型、完全积累型、部分积累型现收现付式:不同人群的代际收入再分配,内涵:利用目前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为现在的保险受益人支付保险金,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以支定收,略有节余;优点:以支定收,只需考虑短期资金平衡,不必承担长期风险;缺点:当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或者经济发生动荡时,会增加现有人口和劳动力的负担完全积累式:个人生命周期内的收入平滑;内涵:未来用于支付保障待遇的基金为投保人在整个缴费期间的缴费额及其储备基金的投资收益,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积累来满足个人未来的保障需求;特点:费率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可以由有关管理当局通过投资活动予以保值、增值;优点:能够预防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使基金的筹集与经济条件相联系,权利与义务关系紧密;缺点:通货膨胀导致基金贬值风险的客观存在又使资金的保值与增值压力倍增;每个劳动者分别设立账户且历经多年导致管理难度比较大;部分积累式: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的结合;内涵:将现收现付式和完全积累式实行有机结合,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现收现付,另一完全积累;特点: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平衡有机结合作为指导的基金管理方式;实践: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的就是部分积累模式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原则收支平衡,确保制度正常运行:现实生活中,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一般都采取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方式;合理负担,维持适度待遇水平:在企业、个人和政府之间进行合理的社会保障费用;综合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一定期间内社会保障项目支付的需要确定合理的支付准备金规模,剩余部分用于投资运营,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安全性原则:最基本原则,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收益原则:社保基金通过投资运营获得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率流动性原则:衡量标准是资产变为现金的能力属地化管理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类型:决策机构主要是由政府机关充当执行机构主要由政府职能部门或社会组织担任监督机构由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担任社会保障管理方式集权制管理:在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把各个社会保障项目全部统一在一个管理体系中,集中对社会保障各项基金的筹集、待遇给付以及运营监管等实施统一的管理;分权制管理: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由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各自建立起一套执行机构、资金运营机构和监督机构,并且各机构间相互独立,资金不能相互融通;统分结合的管理:将相关性较强的社会保障项目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而将特殊性较强的项目单列出来,由专门的部门进行分散管理第五章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结构模式,而不是指单一群体或个人年龄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衡量标准: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养老养老金替代率即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的比率;通常作为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重要评价标准;替代目标和公式缴费工资替代率缴费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指数化缴费工资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社平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地方社会平均工资个人退休前工资替代率个人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退休前工资金替代率根据社会保险的原则,养老金标准的上限应该考虑退休人员已经形成的生活水平,下限应当高于贫困线,即养老保险金必须高于社会救济的标准;国际劳工大会的文件规定:缴费和就业30年并有一个符合养老条件的配偶,正常的养老保险工资替代率不得低于40%--50%;国外的养老金替代率一般在40%--70%之间,如美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为40%,法国为50%,日本最高为68%;养老保险金的缴费模式待遇确定型,缴费确定型待遇确定型DB计划,defined benefit指按预先确定的为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替代率与支付养老金标准,支付雇员退休时的待遇;“以支定收”例如:养老金水平=该职工退休前若干年的平均工资系数工作年限优点:收益额明确,退休后有收益有保障;缺点:有通货膨胀及待遇刚性增长等风险;缴费确定型DC计划,defined contribution是经过预测,确定一个缴费标准,按照这个缴费标准投保费率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并存入劳动者的个人账户;“以收定支”养老金水平取决于缴费年限的长短、资金积累的规模及其投资收益的多少优点:简便灵活、雇员选择权;缺点:保值增值难度大养老保险三支柱方案、五支柱方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含义: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目前定位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补充;基本模式;建立了以受托人为中心的信托模式;企业年金由企业发起设立年金计划,并成立年金理事会,确定受托模式后,由受托人代表委托人选择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通过四个资格管理人之间的相互监督,最大程度的保证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第六章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医疗服务价格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都较小,收入弹性较大供方信息垄断医疗服务需求易受心理作用影响医疗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特点医疗服务具有异质性特点医疗服务市场的失灵医疗保险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风险选择risk selection、撇脂cream-skimming、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与医疗服务市场相连:第三方补偿机制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国家卫生服务模式:特点:普享的福利制度:本国全体公民资金流向:公民纳税——二次分配——医疗服务提供方——为居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医疗服务,不存在“第三方付费”:政府举办医疗机构,较强的计划性,市场机制基本不起调节作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概念: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用以支付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特点:国家立法强制居民参保和筹集医疗保险基金,强调权利与义务先对应,第三方支付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专款专用,与就业和收入相关联,保障范围扩大,被保险人自付一定费用商业医疗保险模式概念:以商业医疗保险作为本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主体制度,辅之以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障的一种医疗保障模式;是把医疗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按市场法则自由经营的医疗保险模式特点:自愿的契约关系,特殊商品,市场调节,政府责任是制订与监管医疗保险的法律法规,第三方支付,强调精算公平储蓄医疗保障模式概念:将医疗费用损失风险自留的一种形式,通过个人账户的积累,以解决家庭成员患病所需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障制度特点:法律强制性储蓄的方式,要求每个有收入的国民在年轻时就要为其终生医疗需求储蓄资金;不能分散风险;强调基金积累,突出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和责任;个人储蓄账户只能用于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医疗消费;患者根据自己经济支付能力自主选择医疗服务项目,享受的医疗服务水平越高,个人自付的费用就越高复杂性:多种制度,主导制度分类依据·:兼顾资金筹集方式、对医疗机构的支付方式、医疗费用的分担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医疗保险费用分担方式起付线方式起付线方式又被称为扣除法,是指被保险人只有在支付一定数额的医疗服务费用后,保险机构才负责支付部分或全部的医疗费用;共同付费方式共同付费方式又称按比例分担,即被保险人和保险机构按一定比例共同支付医疗费用,这一比例又称共同负担率或共同付给率;最高保险限额方式该方法是先规定一个医疗费用封顶线,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只偿付低于封顶线以下的医疗费用,超出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由被保险人或由被保险人与其单位共同负担;混合式混合支付法是将上述多种支付方式综合起来应用的偿付方式;医保支付方式医疗服务付费方式按服务项目支付Fee for Service第三方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协议,按医生和医院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数量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医疗费用的形式;按住院床日费用支付Per Diem日均住院费用付费,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医院实际提供的住院天数,按每一住院日的费用偿付标准向医院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单病种支付Per Case医院对单纯性疾病按照疾病分类确定支付额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根据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标准,将住院患者的疾病分为若干组,每组分为几级,对某组某级疾病的诊疗全过程一次性向医疗机构偿付费用;按人头付费Capitation根据医疗结构服务人数,按照每人定额定期由第三方向医疗服务方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为被保险人购买医疗服务的制度;总额预付制度Global Budget协商确定一定时期内提供一揽子医疗服务项目所需的资金总额医保两定点、三目录两定点: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处方外配药品购买;三目录药品、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目录;起付线社会统筹基金开始分担的医疗费用的金额起点, 为当地员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共付制社会统筹基金分担医疗费用时,要求个人分担一定比例;封顶线社会统筹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员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第七章失业保险制度失业失业的概念: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状态失业三要素:年龄、工作能力、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状态失业的基本类型摩擦性失业:由于劳动力信息不完全、市场组织不完善所导致的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停地转换工作而引起的难以避免的摩擦所造成的失业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和流动选择机制引起历时较短,自愿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兴衰转移而导致的劳动力供求的内部结构失衡而出现的失业现象职位空缺和失业者并存原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持续时间较长周期性失业:有效需求不足事业,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引起的劳动力供大于求所造成的失业难以预料,后果严重,难以治理季节性失业: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由于季节性变动而导致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所形成的失业现象,可以预料,容易解决失业陷阱在失业保险制度作用下,当失业者失业期间享受的失业保险金收入和其他补助与找到工作的净收入相比具有很高的替代率时,失业者宁愿选择失业而不愿再就业;/缩小了失业者和就业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支付期限较长,客观上促使长期失业者形成;/等额发放不利于失业者再就业如何应对失业陷阱降低失业保险金的替代率、短失业保险金发放时间、随给付期限累退发放失业保险金、对失业者提前就业给予奖励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失业保险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失业保险向失业预防和就业援助相结合转变失业保险条例经济体制转型与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创建的客观必然性以三个法规为线索的失业保险制度发展脉络初创: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86年发展: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3年完善:失业保险条例1999年从三大法规的变化看失业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资助企业创造就业机会,抑制企业解雇员工,稳定就业均等金额给付不论失业前收入水平多高,都规定给付同一绝对金额的津贴均等比例给付按失业前一段时间平均收入水平的同一比率给付津贴递减给付失业津贴占原工资的比例与失业前的工资水平成反比根据失业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给付金额或降低给付比率均等金额线付与均等比例给付相结合失业津贴分为两部分:固定部分、与原工资相联系的部分给付期限最高限额为连续领取8~39周,通常为26周给付期限与失业者的年龄条件、缴费时间以及失业率有关失业保险给付期限计算方法连续计算,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最长期限连续计算累计计算,在一定时间内累计,超出不再享受第八章其他保险工伤保险实施原则无责任补偿原则也称无过失补偿原则;劳动者意外遭遇工伤事故,不论事故责任人是谁,不论雇主、雇员哪方过失,甚至没有过失,劳动者均应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待遇给付与责任追究分开本人犯罪或故意行为除外;个人不缴费原则工伤保险的保费由企业承担,个人不缴费待遇标准从优原则工伤保险待遇比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优厚只要符合工伤标准,待遇给付即可获得,不考察年龄、缴费期等其他因素补偿、预防、康复相结合原则从经济补偿转向事故预防、医疗康复及职业康复相结合,这是现代工伤保险的标志也是发展趋势职业病工伤是职业性伤害的简称,内容包括工作意外事故和职业病所致的伤残及死亡;工伤包含伤、残、亡三种情况,均为因工伤事故或职业病引起的后果;“伤”指致使身体器官或生理功能受损;“残”指经治疗修养无法复原,以致器官丧失或功能障碍,引起永久性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亡”指死亡;职业病的范围是由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即工伤保险范畴内的职业病是国家认定的法定职业病我国工伤认定在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前,首先必须对受伤者进行伤残鉴定,以确定其伤残等级,然后按照伤残等级支付保险待遇工伤保险条例对保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规范工伤保险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制度指导思想:从原来纯粹的生活保障,逐步转向工伤保险、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大环节的一体化保障,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统一的、普遍适用的、社会化的工伤保险制度制度的主要内容: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工伤范围及职业病认定因工伤残等级鉴定工伤保险待遇给付第九章社会救助制度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贫困与贫困度量贫困的界定贫困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既属于社会学范畴,又属于经济学范畴,甚至还涉及心理学领域贫困的度量恩格尔系数市场菜篮子法生活形态调查法我国现行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保障对象界定;条例规定,低保对象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保障标准确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保障资金来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第四阶段:深化阶段1999年至今恩格尔系数社会救助制度的含义由政府主导或在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再分配的形式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行为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遭受生活困境的社会弱势群体,即依靠自身能力难以摆脱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社会救助是一种补救性质的制度,其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避免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社会救助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国家责任。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综合复习资料.doc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综合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e7620cb5336c1eb91b375d0c.png)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综合复习资料一、判断题(正确者在其后面的括号里打上 7,错者打上'X,,每题1分,共10分。
)1、社会福利是义务单向性的非缴费保障项目。
()2、工伤职工不享受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待遇。
()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4、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5、社会保障管理必须坚持政、事分开。
()6、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必须由股东大会讨论通过。
()7、只有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失业后才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8、住房公积金最终归职工个人所有。
()9、实施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
()10、医疗社会保险是与其它保险项目关联性最强的保险项目。
()11、失业者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部门或机构介绍工作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
()12、劳动能力鉴定只能由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本人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13、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策性融资渠道。
()14、医疗社会保险项目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一样也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15、我国的失业保险金由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按年发放。
()16、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
()17、周期性失业是在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中,由社会需求下降、经济萧条引起的劳动力供给过剩而产生的失业。
()18、医疗保险基金由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经办。
()19、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原则是“自愿受助,无偿援助”。
()20、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所做出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21、住房公积金的根本功能是住房保障。
()22、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
()23、我国的老年服务来自于群众,起始于基层。
()二、单项选择题1、预提分摊筹资方式是以()原则为依据的。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3541522d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b.png)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救助型(非洲)、保险型(德国、西欧、美国、日本)、福利型(英国、北欧包含瑞典及丹麦)、国家保障型(原苏联)、自助型(新加波、马来西亚)五种模式。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内容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
1)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要求。
、2)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或暂时推动劳动能力从而中断收入后任能享有基本生活。
3)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公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爱尊敬的军人及其眷属以及因维护国家或社会利益,从事公务活动而致使生命或健康受到损害的人员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一、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流派:新老自由主义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派、中间道理学派第三章社会保障基金一、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有:财政拔款、社会保险费(税)、基金运营收入、其他资金(募捐、发行福利彩票、服务收费)。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1)基金的共担性(由法律明确规定由国家、统筹单位、个人三者按一定比例合理负担社会保障费,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
)2)基金的共济性(社会保障制度所提供的物质帮助的对象是最广大的劳动者,包括企业事单位的职工、国家公务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民等)3)基金的公益性: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不以营业为目的,而是为了社会上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福利,为的是社会安定与文明)。
4)基金的强制性:社会保障机构依法强制缴费义务主体参加社会保障,履行法定缴费义务,强化有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对违反者给予制裁,这是社会保障基金实现统筹共济目标的关键一环。
5)基金的保值性(社会保障由保险经办机构通过投资收益使其价值量增多)。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3bcabef6294dd88d0d26b76.png)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一、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措施的总和。
二、社会保障的标准:是满足社会成员不同层次的生活需要。
三、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为了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四、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课上讲过如何考试)。
五、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1. 社会保障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需要;2.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经济可能;3. 社会化大生产过程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导致劳资矛盾尖锐,为增加“社会稳定器”,从现实上要求建立社会保障,以保证社会的稳定。
六、社会保障模式(课上讲过如何考试)。
七、社会保险的含义:它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失业带来收入减少时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
八、我国1994年八届人大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社会保险做了专章规定。
九、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社会性、强制性、互济性、福利性。
十、1952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公约》规定,社会保险费应通过缴纳保险费或税收的方式,或两者都缴纳的方式,以免给低收入者造成困难,并考虑成员国的经济情况和被保险人的类别,而由集体分担。
但由被保险人分担的费用不得超过全部社会保险费的50%。
十一、累进费率制:是指因收入高低不同而规定不同的保险费率,对低收入者征收的保险费率就低,对高收入者征收的保险费率就高,并且随着收入的递增,保险费率也随之递增。
十二、生育保险的特点:1. 生育活动造成的劳动能力暂时丧失是正常的生理活动引发的,一般不用特殊治疗,而重在保养与营养补充;2. 生育保险费用的性质,不仅是为了维护妇女劳动者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而且对于实现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数量的合理性和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3. 生育保险对象仅包括已婚女性劳动者;4. 生育保险在我国只适用于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已婚妇女劳动者,并且还必须符合和服从国家计划生育的规定;5. 生育保险实行“产前与产后都应享受”的原则;6. 其待遇水平一般均高于其他社会保险待遇。
社会保障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政策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f7d48a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0.png)
社会保障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关于社会保障政策的期末复资料,帮助您
准备考试。
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点:
1. 社会保障政策的定义及目的
- 社会保障政策是指国家为保障和改善公民生活而实行的一系
列政策措施。
- 其目的是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发展。
2. 社会保障政策的主要内容和领域
- 医疗保险:为民众提供医疗费用的保障,包括基本医疗保险
和补充医疗保险。
- 养老保险: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福利待遇。
- 失业保险:为失业人员提供一定期限内的生活补贴和就业援助。
- 工伤保险:为因工作受伤或患职业病的劳动者提供医疗救治、工伤赔偿和康复补助。
- 生育保险:为妇女提供孕期和分娩期的医疗保障和一定的经济待遇。
3. 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和管理机构
-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和分配。
- 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实施和管理。
- 劳动部门:负责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实施和管理。
4. 社会保障政策的发展和挑战
- 随着社会变革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保障政策面临着许多挑战。
- 如何提高保障水平、增加覆盖范围以及合理配置资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请在考前充分利用本文档,做好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和准备。
祝您取得优异的成绩!。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排序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排序](https://img.taocdn.com/s3/m/952618113186bceb18e8bbae.png)
社会保障复习资料排序版一、单选题1.( A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原有法案的基础上颁布了《济贫法》(后称旧《济贫法》)。
A、1601年B、1640年C、1688年D、1834年2.( A )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A、德国B、英国C、美国D、法国3.( C )是社会保险所有行为的基本前提。
A、国家分担B、企业分C、合理分担D、分散分担4.( A ),是社会保险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A、权利与义务相统一B、权利与公平相统一C、义务与效益相统一D、公平与效益相统一5.(A )的实施,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生产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程度,并考虑在业者工资水平的增长,相应地调整和提高养老金待遇标准,或者是不定期地向退休者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
A、分享原则B、效率原则C、权利原则D、义务原则6.( A )不仅会惠及所有参加保险的人员,而且自其参加保险之日起便伴随一生,可以说是受益时间最长的社会保障项目。
A、医疗保险B、养老保险C、失业保险D、工伤保险7.(A )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由雇主和个人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政府酌情补贴,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雇员(有时可包括其家属)医疗费用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
A、社会医疗保险B、国家医疗保险C、储蓄医疗保险D、企业医疗保险8.( A ),国务院召开“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明确了改革的任务、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
A、1998年12月B、1992年12月C、2002年12月D、2008年12月9.( A )的项目最多、最全面。
A、工伤保险B、养老保险C、失业保险D、护理保险10.( A )是指事先防范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隐患,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劳动者健康的、安全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环境中的健康与安全。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重点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81ab0cf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79.png)
社会保障理论重点2015第一章P01 社会保障概念: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向其成员提供的用以抵御因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而丧失收入或收入锐减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灾难的保护,医疗保险的提供,以及有子女家庭补贴的提供。
P03 《贝弗里奇报告》的4条基本原则:(1)普遍性原则(2)满足最低需求原则(3)充分就业原则(4)费用共担原则P03 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重要意义:1.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证2.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顺利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P04 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一、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二、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三、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四、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五、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P07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部分组成的P13 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全民保障(2)各种保障待遇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强调了社会保障的平等性与普遍性(3)政府统一管理,全国最高领导机构是卫生和社会保障部(4)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一般性税收P13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财政不堪重负(2)高福利容易养懒罚勤(3)高赋税影响了企业的竞争活力(4)社会保障的服务管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P15 试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发展?第二章P24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流派:一、民主社会主义学派二、自由主义社会学派三、中间道路学派:他们既不同意完全的自由放任,也不支持民主社会主义学派的主张;他们是反集体主义者,但不是反对国家干预者。
因而,后人把他们称为中间道路学派。
P26 民主社会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在经济上,主张采取混合经济与国家干预并行的模式,主张国有化和计划经济推进福利国家政策,提倡劳资合作,强调通过高额累进税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以使无法从市场中满足需要的个人和家庭得到支持。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https://img.taocdn.com/s3/m/e4ab669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1.png)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第一章社会保障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当自然风险、经济风险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没有一个完善的、有效的社会机制来化解时,这些风险就有可能上升为社会风险。
(对)2、个人储蓄保障可以全面化解化解整个社会范围内的风险。
(错)3、当今世界各国制定和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一定的区别。
(对)4、社会保障的福利性是指对少数遭遇风险成员的收入损失给予补偿。
(错)5、社会保障的互助性是指就社会成员个人而言,社会保障的支出要小于社会保障的收人,即所得大于所费。
(错)6、实现按劳分配是社会保障追求的目标。
(错)7、现代社会保障不仅具有经济收入保障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服务保障的功能。
(对)8、社会保障基金是指根据自愿原则建立的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的专项资金。
(错)9、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是社会成员生存和生活无保障是最重要的原因。
(对)10、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保险项目基本上是针对保证劳动力再生产设置的。
(对)二、单项选择题1、政府的社会保障措施主要是通过()手段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成员提供生存保障。
A、自愿B、立法C、慈善D、互助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
A、家庭或个人B、企业或集体C、团体或机构D、国家或政府。
3、社会保障是国家和政府对公民()的手段。
A、职业生涯发展B、人生理想实现C、生存风险防范D、心理健康保护4、社会保障的给付带有特别强的()。
A、不可逆性B、不可比性C、不可变性D、不可数性5、社会保障的保障性是指社会成员在遇到生存风险时,社会保障能够保障社会成员()的需要。
A、小康生活B、基本生存C、富裕生活D、心理满足6、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能。
A、发展功能B、学习功能C、休闲功能D、稳定功能7、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
A、国家、企业和个人B、家庭、企业和社会组织C、个人、企业和慈善机构D、国家、企业和家庭8、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是()。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https://img.taocdn.com/s3/m/3b7f5bdbc1c708a1284a4420.png)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复习提纲1.什么的社会保障?答: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是国家应履行的确保社会成员生活权利的一种法律责任。
(书)是以国家为主体,依法律或政策的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种制度。
(笔记)2.社会保障的三种观点:答:(1)认为社会保障就是社会保险或社会福利;(2)认为社会保障就是一种分配关系;(3)认为社会保障就是一种社会安全制度。
3.社会保障的特征:答:(1)广泛性。
是对社会保障对象而言的;(2)强制性。
是对法律上而言的;(3)福利性。
是对幸福指数而言的;(4)返还性。
是对归宿而言的;(5)共享性。
是对收益而言的;(6)生产性。
是对经济的作用而言的;(7)储存性。
是对保障资金运行规律而言的。
4.社会保障的功能:答:(1)调节功能。
主要表现为调节市场价值机制、竞争机制、动力机制、效率机制和社会公平机制之间的矛盾;调节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防止少数人陷入贫困状况,逐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而调节社会关系与社会矛盾。
社会保障被称为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内在稳定器”,成为经济调节的一种手段。
(2)稳定功能。
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和再分配所形成的基金,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身体健康,防止贫困的出现,同时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经济形势,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就业水平和福利水平,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转。
(3)恢复与发展功能。
社会保障可以恢复受创的社会功能和个人功能,保证社会和个人机体的正常运转。
5.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答: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是相辅相成的,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障之间也是环环相扣的。
因此,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国家依法建立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安全网”。
6.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答:(1)社会救助;(2)社会保险;(3)社会福利;(4)医疗保健服务;(5)社会优抚。
社会保障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fed8029ccbff121dd36835c.png)
一、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一)建立的必要性:1.刺激消费扩大内需2.加快解决“三农”问题3.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4.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5.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1.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3.探索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4.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扎实推进5.其他社会保障(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社会化程度不高,水平低2.农村社会保障筹集资金困难3.资金的管理运行工作不尽人意4、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认识仍不足5、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探讨1、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2、完善和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强化监督3、强化人们的社会保障意识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保障的整体水平二、建立统一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国策观点:no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形式,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医疗水平,以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改革深化的社会制度。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期,虽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得以提高,但社会就业、养老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不稳定风险在增加。
因此,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原因:1.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国际人权公约的根本要求。
2.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是改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的影响—以养老保险为主(一)人口老龄化现状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口占我国人口比重13.32%,我国已经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二)三种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
我国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这种部分积累制。
社会保障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481f3f0915f804d2a16c119.png)
社会保障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社会保障(一)概念: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二)功能1、稳定功能:a、保障基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个人风险)b、维护社会稳定(社会风险)2、调节功能:(经济功能)A、调节公平与效率(公平:基尼系数,0.4为界限)a、促进公平与效率:(a)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调动起劳动积极性(b)能为企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例:日本的雇佣制度)(c)保证企业再生产劳动力的供给b、阻碍公平与效率:(a)某些原则可能助长社会不平等(b)社会保障基金征集税率规定不当也会损害公平i、高税率会损害原来具有积极意义的公平,进而形成新的平均主义ii、税率定得过高,就会严重损害个人劳动积极性(c)福利待遇过高,容易养懒汉B、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C、调节资本市场3、发展功能4、互助功能:风险分散,责任共担(三)特征(1)公平性:(第一次分配,社会产品按生产要素分配;第二次分配,促使收入分配更合理)a、保障范围的公平性b、待遇的公平性:待遇标准、给付c、保障过程的公平性(过程包括3个:制度与政策制定、基金筹集、支付与管理)(2)社会性:a、制度的开放性b、筹集的社会化c、服务社会化d、管理与监督社会化(3)福利性(经济与社会)(4)强制性(5)刚性:a、由立法决定b、覆盖范围c、待遇水平(6)多样性:a、制度模式b、制度内容c、福利内容二、相关概念1、社会统筹:概念,即公共收支系统,包括公共收支账户(统筹账户)和公共基金2、替代效用:衡量福利水平的技术方法,在不同的风险保障计划中替代率的计算方法和表现形式均不同(替代率越高,福利水平越高)公式:替代率=养老金/退休前工资*100%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1、萌芽阶段(1601~1834)标志性事件:1601年,旧《济贫法》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2、产生阶段标志性事件:德国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工商社会保险法》1889年《老年及残障社会保险法》3、发展阶段标志性事件:美国1935年通过《社会保障法》二、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改革开放前(1905~1980年代)国家——单位保障制: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劳动保险条例》劳动保险条例特点:a、供养直系亲属的劳保待遇b、不含失业c、综合项目的保险d、全国统筹e、缴费低2、改革开放后:国家——社会保障制第一阶段(1986~1993)重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问题第二阶段(1993~1997)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新旧社会保障制度并存并此消彼长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社会保障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2000年《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思考题:为什么说社会保险的出现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汇总word版本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汇总word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b640d7a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d.png)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汇总word版本社会保障学总结资料温馨提示:单选30个、多选5个、名词解释5个、简答5个、论述2个个人总结,仅供参考。
好好复习,祝亲们考个好成绩名词解释:1、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近期内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为指导的资金筹集模式。
2、部分积累制:是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结合起来的筹资模式。
3、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税(费),并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及其亲属因劳动者年老、疾病、工伤、残疾、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引起经济损失、收人中断或减少时以社会保险给付支付给受益人,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5、工伤保险: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或在规定的某些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以保证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以及为受工伤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6、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经过必要的民主决策程序建立的,享受国家税优支持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
7、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人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它是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8、累进费率制:指因收入高低不同而规定不同的保险费率,对低收入者征收的保险费率低,对高收入者征收的保险费率高,并且随着收入的递增,保险费率也随之按级递增。
对低收入者采用低费率,对高收入者征收的费率依次递增。
9.差别比例费率制:按照被保险人薪资的一定比例征收保险费,但雇主和雇员负担的比重有所不同。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e2c5d64caaedd3383c4d3b4.png)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2004年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一级伤残者发给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为本人工资的( A )。
A.24个月B.22个月C.20个月D.18个月2、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符合条件的居民以特定金额的现金补贴,以支持其住房消费是指(B )。
A.暗贴B.明贴C.生产者补贴D.消费者补贴3、我国对于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政策主要是( A )。
A.廉租住房B.经济适用房C.商品住房D.自有住房4、新加坡在住房短缺时期,只有当月收入不超过以下金额的家庭才有资格租住公用住宅( B )。
A.500新元B.800新元C.1000新元D.1200新元5、芬兰国家规定的生育保险待遇中产假时间为( A )。
A.33周B.32周C.31周D.18周6、丹麦规定,国民年金的享受条件为年满67岁之前连续在本国居住并有公民权(B )。
A.3年B.5年C.8年D.10年7、经济学界认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工程是建立健全( D )。
A.养老保险制度B.医疗保险制度C.工伤保险制度D.失业保险制度8、国有企业中由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现象属于( C )。
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调整性失业9、国家预算型医疗保险制度的代表国家是(A )。
A.英国B.法国C.美国D.中国10、我国养老保险规定,职工退休后,个人如要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其缴费年限应当满( C )。
A.5年B.10年C.15年D.20年11、受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影响较小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是( A )。
A.现收现付制B.完全积累制C.部分积累制D.预收预付制12、我国目前可以进入资本市场的是( B )。
A.社会保障基金B.全国社会保障基金C.社会保险基金D.社会福利基金13、商业保险属于以下哪个法律调整范畴( A )。
A.经济法B.合同法C.社会法D.劳动法14、以下哪个国家首先提出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C )。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doc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9393be0aaf45b307e9719722.png)
绪论1、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在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中。
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费城宣言》表明国际组织正式采纳“社会保障”一词。
据统计,1949年实施各种类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有58个,到1997年已经增加到172个。
2、社会保障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
(郑功成)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形成社会保障的方式:再分配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人类经济活动是一种嵌入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互惠经济,生产者和消费者以信任和礼物的形式交换产品。
社会弱者有权利通过宗族等社会关系获取援助,各种社会机构和富人也建立救济院等机构对那些面临生存威胁的人进行救济。
这种再分配是一种社会控制方式,其目的是疏缓社会矛盾。
古典资本主义时代,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关系逐渐脱离了,劳动力和土地、其他自然资源一起成为商品。
在陌生人社会里,失去了社会关系庇护的劳动者主要依靠工资的单一收入,失业使其面临极大的生存威胁。
于是工人运动出现了,要求政府进行再分配,建立救济、工伤、养老等社会制度维护他们的经济安全。
现代资本主义时期,援助性再分配、保险性再分配、补偿性再分配纷纷在德国、奥地利、英国等国家通过立法成为制度化,福利国家出现了,人类经济活动又重新回归于社会关系。
不同程度的福利国家,通过由政府主导的再分配缓解社会矛盾,再分配的对象从需要救济的弱势群体逐渐扩展到面临伤残、疾病、失业、养老威胁的社会底层,最后在失业、教育、养老、医疗和住房方面的公正性再分配惠及到全体人民。
社会保障制度的划分依据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保障阶段(产生-发展-成熟)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1、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3、政府介入的程度4、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5、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道德伦理因素、政治因素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一、萌芽时期(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在1601年颁布《济贫法》保障内容:就业保障和财政补贴,兼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济保障性质:恩赐性和惩戒性英国在1834年颁布新《济贫法》——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原则:政府有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救济不是消极行动,而是一种积极的福利举措。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题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36c41114b35eefdc8d333f7.png)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题型:单选1*25=25分,多选2*10=20分,名词3*5=15,简答5*4=20分,论述10*2=20备注:单选、多选看练习册一、名词1、(P1)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2、(P46)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
3、(P74)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4、(P98)养老保险:是国家或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5、(P118)失业保险:是指国家立法强制实行的,通过社会统筹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资助的一种保障制度。
6、(P136)医疗社会保险:是指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医疗资金,保障人们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照顾的一种制度。
7、(P140)补充医疗保险:是指在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为部分收入较高的行业或单位维持较高的医疗需求而设立的医疗保险形式。
8、(P167)工伤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意外事故或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服务、生活保障,经济补偿等物质帮助的制度。
9、(P180)工伤预防:是指事先防范职业伤亡事故以及职业病的发生,减少事故及职业病的隐患,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安全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工作环境中的安全和健康。
10、(P187)生育保险:是指女职工因怀孕和分娩所造成的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中断正常收入来源时,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综合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1. “平安计划”是我国面向高危行业的农民工推出的工伤保障计划。
()2. 只有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失业后才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3. 住房公积金最终归职工个人所有。
()4. 实施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
()5. 医疗社会保险是与其它保险项目关联性最强的保险项目。
()6. 失业者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部门或机构介绍工作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
()7.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8.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9. 社会保障管理必须坚持政、事分开。
()10. 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特点。
()11.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策性融资渠道。
()12.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主要由基础医疗保险金和个人账户构成。
()13.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上市交易的政府拥有优先回购权。
()14. 医疗社会保险项目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一样也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15.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所做出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16.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
()17. 德国的义务医疗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18. 住房公积
金的根本功能是住房保障。
()19. 我国的失业保险金由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按年发放。
()XXXX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A、强制
B、自愿
C、集中
D、分散5. 个人不缴纳保险费的保险项目是()。
A、医疗社会保险
B、养老社会保险
C、工伤社会保险
D、失业社会保险6. 经济适用住房的租售以()为原则。
A、低本无利
B、保本微利
C、低本高利
D、高本低利7. 社会保证基金来源上具有()A、单向性B、多向性C、统筹性-
一、判断题()1. “平安计划”是我国面向高危行业的农民工推出的工伤保障计划。
()2. 只有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失业后才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3. 住房公积金最终归职工个人所有。
()4. 实施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
()5. 医疗社会保险是与其它保险项目关联性最强的保险项目。
()6. 失业者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部门或机构介绍工作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
()7.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8.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9. 社会保障管理必须坚持政、事分开。
()10. 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特点。
()11.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
的政策性融资渠道。
()12.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主要由基础医疗保险金和个人账户构成。
()13.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上市交易的政府拥有优先回购权。
()14. 医疗社会保险项目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一样也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15.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所做出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16.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
()17. 德国的义务医疗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18. 住房公积金的根本功能是住房保障。
()19. 我国的失业保险金由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按年发放。
()XXXX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A、强制
B、自愿
C、集中
D、分散5. 个人不缴纳保险费的保险项目是()。
A、医疗社会保险
B、养老社会保险
C、工伤社会保险
D、失业社会保险6. 经济适用住房的租售以()为原则。
A、低本无利
B、保本微利
C、低本高利
D、高本低利7. 社会保证基金来源上具有()A、单向性B、多向性C、统筹性: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城乡医疗救助。
五、案例分析1. 答:
造成利率杠杆失效的原因,不在于利率本身,而在于城乡居民因社会保障的严重缺失导致了安全感与对未来的信心急剧下降。
当时的背景是,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之后,效率优先逐渐演变成了效率至上,社会保障在改革中也日益打上了经济政策与效率优先的烙印。
不仅未进入社会保障网的城乡居民仍然缺乏社会保障,即使是当时应当享有社会保障待遇的离退休人员也出现了不能按时足额领到退休养老金的现象,市场机制的作用被无限夸大,政府的信誉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可靠性动摇了,人们不再相信社会保障制度,转而为自己及家人可能遇到的各种后顾之忧预作筹备,因此,在生产发展的同时,居民消费始终处于低迷状态,不安全感导致了人们不敢消费2. 答:
相关法律有漏洞可钻。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职业病诊断应当综合分析病人的职业史,分析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需要用人单位提供有关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资料。
然而,从实际效果看,用人单位很少愿意“自证其罪”。
如有医生指出,“得了职业病,还得单位开具证明才能鉴定,说是让高污染企业凭良心办事,其实恰恰给企业留下了能钻的空子”。
在切身利益面前,企业良心靠不住。
需要填补相关制度漏洞,把张海超们无奈的个人被迫自救,变成具有制度性保障的依法“他救”,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
比如,在用人单位不愿“自证其罪”的情况下,由政府相关部门或司法部门介入调查其罪,或实行“责任倒置”,并接受社会监督,使职业病患者及时进入法定诊断程序;
对不严格依法开展诊断工作,害怕承担责任、回避矛盾,甚至恶意“误诊”的职业病诊断机构,予以公开问责。
3. 答:
“多龙治水”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弊端如下:
管理机构与经办机构重复设置,管理与运行成本成倍增加,效率低下;
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了应当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无法统一,国家失去了对社会保险制度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平衡能力;
地方因多头管理与经办,还激化了不同单位职工之间的矛盾;
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在推诿扯皮中根本无法获得推进,延缓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进程。
4. 答:
中美老太消费观差异产生的原因为:
在美国,老年人有退休金,有免费医疗保障,还有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人们的现实生活风险与后顾之忧并不多,或者可以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化解,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消费;
而在中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并没有养老金与医疗保障,即使是面向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制度也不健全,大多数国民的后顾之忧与生活风险非常大,人们不敢放心大胆地进行消费。
六、论述题1. 此题无固定答案,只要学员能围绕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公租房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 本题无固定答案,只要学员能围绕经济发展、居民收入
水平提高,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府在医疗保险方面的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加以论述即可。
3. 通过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逐步形成以国家、集体举办的老年社会事业为骨干,以社会力量举办的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为新的增长点,以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老年人服务体系。
此题无固定答案。
学生只要能围绕以上四个层次进行分析即可。
4. 此题无固定答案,只要学员能从失业补救和失业预防,尤其是失业预防方面加以论述即可。
word 资料达到当天最大量API KEY 超过次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