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法治小故事
古今中外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自古以来,法律案例层出不穷,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法律的发展与变迁。
本文将选取古今中外的几个经典法律案例,从不同角度赏析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规范社会行为方面的作用。
二、古代法律案例赏析1. 中国古代案例:《包拯断案》包拯,北宋时期著名清官,以断案如神著称。
在《包拯断案》中,包拯审理了一起冤案。
案中,一女子被诬陷谋杀亲夫,证据确凿。
包拯经过细心调查,发现女子并无杀人动机,于是将其释放。
此案体现了古代法律对证据的重视,以及对无辜者的保护。
2. 欧洲古代案例:《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于公元529年颁布的一部法典。
这部法典汇集了当时的法律、宗教、道德规范,对后世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查士丁尼法典》中,查士丁尼强调法律的公正、公平,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这体现了古代欧洲法律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三、近现代法律案例赏析1. 美国近现代案例:《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审理了《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
该案涉及种族歧视问题,法院判决禁止在学校实行种族隔离。
此案体现了美国法律对平等权利的追求,以及对种族歧视的坚决抵制。
2. 中国近现代案例:《刘少奇冤案》1968年,中国发生了刘少奇冤案。
刘少奇被错误地指控为“叛徒、内奸、工贼”,最终含冤而终。
这一事件反映了我国法律在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问题,也警示后人要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法律尊严。
四、当代法律案例赏析1. 英国当代案例:《雷恩诉联合航空公司案》2014年,英国女子雷恩在乘坐联合航空公司航班时,因不满机上娱乐系统,与机组人员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雷恩被机组人员击晕。
此案引发了全球关注,英国法院最终判决联合航空公司赔偿雷恩。
此案体现了英国法律对乘客权益的保护,以及对航空安全的重视。
2. 中国当代案例:《杭州保姆纵火案》2017年,杭州保姆纵火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古代又关法治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古代有关法治的故事:
1. 商鞅变法: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他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开阡陌封疆等。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约法三章:刘邦在进入咸阳后,为了笼络人心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为他日后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
3. 缇萦救父:缇萦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女子,她的父亲淳于意因为被人诬告而被判处肉刑。缇萦为了救父亲,上书汉文帝,请求废除肉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所感动,最终废除了肉刑。
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法治的重视和追求,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古代法制小故事

古代法制小故事古代法制小故事一相传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
这条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
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
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说:“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
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
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孔子还说:“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
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
圣人说,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
”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装做看不见了。
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而且如果他们求国家给一点点补偿的话反而被人唾骂。
很多鲁国人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短评:法律职业者是否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有谋全局、谋万世的意识呢!古代法制小故事二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创了依法治国开始。
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追杀,他逃到秦国的边界的一个旅馆那里要投宿,因为逃亡没带证件,旅馆的人不让他住宿,他问为什么,旅馆的人说是商鞅规定的,不登记证件而住宿是要被处罚的,所以他宁愿不赚这个钱也不让商鞅住宿。
他说他就是商鞅,但旅馆的小伙计哪认识商鞅啊,坚决不同意让他住宿,商鞅只好露宿街头。
古今中外法治有关的小故事简短50字

古今中外法治有关的小故事简短50字故事1:古代中国的刑法在古代中国,曾经有一个富有的商人,他非常吝啬,从不肯帮助任何人。
有一天,一个穷人来找他借钱治病,但是商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请求。
后来,这个穷人病重去世了,他的儿子非常愤怒,决心找商人报仇。
于是,他向法官告发商人不仁不义。
法官听完双方的陈述后,做出了公正的判断:商人因为没有违法犯罪,只是多次拒绝施舍,并没有犯罪行为。
穷人的儿子不能因为个人恩怨而随意对他报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不要因为个人情感而违反法律。
故事2:现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
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和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等人,推动了美国的民权运动,为黑人争取平等权益。
他们通过和平抗议、示威,以及通过法律途径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最终,他们的努力取得了成功,美国政府颁布了《民权法案》,结束了种族歧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是保护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通过法律途径来争取权益是公民的权利。
故事3:古代中国的刑案侦破在古代中国,有一个村庄发生了一起命案,村民们都非常害怕,并且怀疑是村里的一个人犯了罪。
于是,他们向地方官员报案。
地方官员派人进行调查,并邀请村里的所有人参加一个庭审。
在庭审中,地方官员听取了所有村民的证词,并根据证据进行判断。
最终,凶手被查实,他被判处死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需要有公正的判决,只有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故事4:现代德国的战犯审判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对纳粹德国的战犯进行了审判。
在纽伦堡审判中,盟军法庭对纳粹领导人进行了公正的判决。
这些战犯被指控犯下了种族灭绝罪、战争罪等暴行。
法庭通过搜集相关证据,听取受害者和目击者的证词,并根据证据做出了判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可以追究战争罪以及违反人道主义原则的行为,为民众带来正义和公平。
法治经典小故事

法治经典小故事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和秩序的基石。
而经典的小故事则常常能够生动地展示法治的原则和精神。
以下将介绍几个经典的小故事,它们虽然只是短小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法治思想。
故事一:公正的裁判从前有个小村庄,村子里有一位光明磊落的老者,他是村里大家公认的公正裁判。
有一次,两个邻居为了一块争执不休。
他们争吵的内容是关于这块地属于谁的问题。
两人无论争辩多久,都无法找到解决的办法。
于是,他们决定向老者求助。
老者耐心听取了两人的陈述,并仔细考察了这块争议的土地。
最后,他把两名邻居带到地里,让他们各站在争议的土地上,然后自己去远处看。
过了一会儿,老者回来后,对两个邻居说:“我已经判断出这块地应该归属于谁了。
”一听到这里,两人举起他们的手同时说:“这是我们最想知道的答案,请问是谁的地?”老者微笑着说:“这块地不属于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
它属于我们大家,是整个村子的共有财产。
因此,你们要好好共同保护和利用它。
”这个故事反映了法治的核心原则——公正与公平。
在法治社会中,裁判员要始终保持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以确保公正的结果。
故事二:心灵盛宴在某个小镇上,有一个年轻人从小酷爱读书,对文化艺术非常感兴趣。
不久前,这个小镇开设了一家新的图书馆,而且每周都会有一些演讲、音乐会和展览。
于是,这个年轻人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每个周末都会去参加活动。
一天,他听说图书馆会举办一个特别的音乐会,邀请了一位著名钢琴家来演奏。
那天下午,音乐会刚开始,音乐馆门外突然传来嘈杂的噪音。
年轻人想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朝着门外走去。
他看到一群青少年在外面放鞭炮、喧闹。
他们并不像是有意捣乱,只是好奇心使然,想看看音乐会的气氛。
年轻人走上前去,对这些青少年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喧闹会影响到音乐会的进行。
尊重的态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让我们一起進入音乐馆,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光吧。
”鼓励了这群青少年后,年轻人带着他们一起进入音乐馆。
古代十大经典法治小故事

以下是十个经典的古代法治小故事:
- 众人逐兔:战国时期的慎到曾写过一个故事,有一只兔子在田野里奔跑,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后面追赶,并不是一只兔子可以分给这成百上千的人,而是因为所有权没有确定下来的缘故。
- 一断于法:战国初期魏国政治家、法学家李悝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 徙木立信:战国时期的商鞅在秦国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
在起草了新法、尚未颁布之际,害怕百姓不信,推行不开,于是就想了个办法。
- 明察秋毫:齐桓公、晋文公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
- 秦镜高悬:公元前206年,刘邦攻进秦国都城咸阳。
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时,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
这些法治小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法治精神,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古今中外法治小故事

古今中外法治小故事古今中外法治小故事1、鼠狱张汤在西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审判许多重大案件,用法严酷。
他小的时侯即已显露出作法官的潜质。
一次他父亲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将肉偷走。
他父亲回来,很生气,动手打了他。
张汤遂挖掘鼠洞,将老鼠捉拿归案,老鼠偷的肉还没有享用完,“鼠”赃俱获。
张汤按正式审判程序,审讯老鼠,记录供词,写成文书,最后定罪判决,处老鼠以磔刑。
其父回家看到他写的供辞文书如同出自一个老练的狱吏之手,大为惊讶。
以后遂让张汤书写判案文书。
2、三尺法杜周是西汉时有名的酷吏,为人持重少言、内心阴刻。
皆任廷尉、御史大夫。
汉武帝对他颇为欣赏。
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狱,专以皇帝旨意为准。
皇帝所讨厌的人构讼,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开释的人,他就网开一面,找借口释放。
有人就此责问他:“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所谓三尺法指的是写在三尺长竹筒上的法律条文。
对这样的责问,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词地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应该说,杜周道的是实情,说出了封建社会里十分普遍的执法心态和现象。
杜周能坦率承认这一点,还有几分可爱之处。
3、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4、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关于法治的寓言故事

关于法治的寓言故事1、约法三章中国古代法治典故《约法三章》,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公元前206年,刘邦带兵攻到了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秋毫无犯将秦朝的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将十万大军撤驻城外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还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对此都表示拥护。
“约法三章”内容虽十分简洁,但精神内涵丰富,其所提出的有关政治和法律主张,在中国政治文明史和法治文明史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奉公守法《奉公守法》不仅是一个成语故事,也是一个法制故事,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有位大将名叫赵奢,年轻时,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
有一次,赵奢到平原君赵胜家去征收田税,谁知赵胜管家蛮横不讲理,不肯缴纳田税。
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
赵胜知道后,扬言要杀赵奢。
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进行了一番劝解,说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
国弱则被欺,富贵难保,应以身作则,重视国家的法令。
赵胜这才罢休,还把他推荐给了赵惠文王,并得到了重用。
后来“奉公守法”就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3、徙木立信古代关于法治的故事有不少,《徙木立信》就是其中之一,又名“立木为信”、“商鞅立信”,最早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但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尝试,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并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中外法治小故事1、鼠狱张汤在西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审判许多重大案件,用法严酷。
他小的时侯即已显露出作法官的潜质。
一次他父亲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将肉偷走。
他父亲回来,很生气,动手打了他。
张汤遂挖掘鼠洞,将老鼠捉拿归案,老鼠偷的肉还没有享用完,“鼠”赃俱获。
张汤按正式审判程序,审讯老鼠,记录供词,写成文书,最后定罪判决,处老鼠以磔刑。
其父回家看到他写的供辞文书如同出自一个老练的狱吏之手,大为惊讶。
以后遂让张汤书写判案文书。
2、三尺法杜周是西汉时有名的酷吏,为人持重少言、内心阴刻。
皆任廷尉、御史大夫。
汉武帝对他颇为欣赏。
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狱,专以皇帝旨意为准。
皇帝所讨厌的人构讼,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开释的人,他就网开一面,找借口释放。
有人就此责问他:“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所谓三尺法指的是写在三尺长竹筒上的法律条文。
对这样的责问,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词地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应该说,杜周道的是实情,说出了封建社会里十分普遍的执法心态和现象。
杜周能坦率承认这一点,还有几分可爱之处。
3、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4、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唐有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诛权善才。
狄仁杰又奏权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陷我不孝,必须杀掉他才解我心头之恨。
”左右的人听到这里,都朝狄仁杰使眼色,叫他离开殿廷,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雄,臣遇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
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一番说辞既婉转得体,又顾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态度才缓和下来,善才幸免一死。
5、误杀从轻正汉明帝时,有一件兄弟两个合伙杀人的案件,地方官不知如何判决。
汉明帝认为,兄长没有教育好弟弟,判他死罪偿命,弟弟年幼无知,免去死罪。
但中常侍孙章宣旨时,将旨意误说成两人都判为死罪,结果两兄弟都被处死。
尚书台的官员发现后,上奏明帝,说孙章矫诏,罪当腰斩。
汉明帝询问廷尉郭躬的意见。
郭躬认为对孙章应处以罚金。
汉明帝说:"孙章矫诏杀人,怎么能仅处罚金呢?"郭躬说:"例律规定,定罪量刑有故意过失之分,孙章传达圣旨的错误属于过失,应当从轻量刑。
"明帝说:"听过孙章和这两兄弟是同乡,可能与他们有宿怨而故意这么做。
"郭躬说:"虽然会有这种可能,但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孙章和他们有仇。
刑罚之事绝不能凭想象和推测定罪"。
汉明帝最后听从了郭躬的意见。
6、换舍止讼张齐贤是宋初名臣,擅长决狱。
真宗时,戚里有分财不均者,更相诉讼。
又曾入宫自理真宗前,真宗躬听狱讼,也不能决。
张齐贤听说后,说:“是非台府所能决,臣请治之。
”张齐贤坐相府,召讼者问曰:“你非以彼分财多,你所分少乎?“皆曰:然。
他即把他们的诉讼请求记下,命手下人将他们带回家,两家交换住处,财产不动,甲家住进乙舍,乙家住进甲舍,甲家的财产归乙,乙家财产归甲。
两家无词,就此息讼。
真宗大悦,说:“朕固知非君莫能定者。
7、约法三章公元前207年,刘邦领兵抢先由中原进入秦川到达秦王朝国都咸阳,秦王子婴出城献国玺投降,刘邦入城以后,将秦朝的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将十万大军撤于霸上。
又召集三秦之地各县有德望和名声的老者豪杰,说道:“父老乡亲们遭受秦朝的暴政苛法的苦害已经太久了,我曾与各路义军首领有约,首先入关进阳者就在当地为王,我与诸位父老订立简明扼要的法规,杀人者要偿命斩首,伤害人或者抢劫盗窃者论罪惩办。
除此之外,秦朝的繁律苛法全部废除。
”接着,刘邦立刻命人,到县乡村镇张贴告示,使约法三章家喻户晓。
约法三章使得刘邦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一个公正、宽厚、仁慈的形象,为后来打败项羽,打下了民众基础,尽管汉朝并不是如刘邦所约定的只有三条法律,甚至有着同样多的严刑峻法,但是“杀人者死”这四个字,却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后世人的心中。
8、禹王戒酒大禹王一生俭朴,他为了治水,以前三过家门而不入。
一年春天,禹的女儿游春,半路上被一股特殊的香味吸引,寻香来到了一个叫仪狄的人家里。
仪狄会用各种果品、粮食酿造出又香又醉人的美酒。
禹王的女儿品尝后,感到浑身舒畅,便把仪狄请到王宫里酿酒,以孝敬治水操劳的大禹。
有些人趁大禹不在,经常饮酒作乐,很多事情都被耽搁了。
之后,大禹治水成功归来,品到女儿进献的美酒后,飘飘欲睡。
酒醒之后,大禹感到喝酒容易误事,便召集臣子说:“酒虽好喝,但难免会误事。
”又断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于是,他下了一道戒酒令,不准人们再酿酒、饮酒。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戒酒令。
9. 戴胄执法唐朝贞观年间,允许人们自报在隋朝的资历,对谎报资历的,唐太宗李世民下令:限期自首,否则以死罪论处。
之后不久,一个叫柳雄的人谎报资历的事败露了,时任大理寺少卿的戴胄依法判其流放。
唐太宗很生气,召见戴胄说:“我已颁发诏书,对谎报资历而不自首的人处以死刑,而你只判他流放。
这不是明明告诉天下人,皇上说话不算数吗?”戴胄平静地说:“皇上如果抓到柳雄当场杀了,大理寺管不着,现在你既然把他交给大理寺,我就得依律判刑。
”太宗大怒:“你守法,却让我失掉信用。
”戴胄说:“法律是朝廷向百姓公布的最高信条,皇帝因一时喜怒惩罚他人,不应效尤,如今依法惩治柳雄,这是皇帝舍小信而存大信。
是真正的取信于百姓啊!”唐太宗深感戴胄的良苦用心,遂收回了成命。
10. 勇敢的安提戈涅传说,安提戈涅是一个小姑娘,她有一个哥哥,但是在反对国王的战争中战死了,国王克里奥颁布法令:将叛军阵亡者暴尸城下,谁也不可以哀悼,不准安葬。
违反此法令者要当场用乱石砸死。
在那个年代,国王的话就是法律,必须要遵从,否则就会招致杀身之祸,但是安提戈涅不管这一法令,她来到兄长的尸体面前,祭拜安葬。
安提戈涅被士兵带到了国王面前,国王克里奥震怒地问她:“你知不知道自己已经违法了。
”安提戈涅却略带冷笑地说:“你说的话也算是法律吗?宙斯并未宣布过这样的法律,正义之神也从未下过这样的法律要人们遵从。
在我看来,尊敬兄长是弟妹的必须做的,而人死亡就要埋葬,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我不认为你说的话有法律的效力。
尽管安提戈涅最后仍然被处死,但是“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的自然法思想却被保留下来了。
11. 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是雅典有名的思想家,公元前399年,他被三个卑鄙的政客指控犯了两项罪名:亵渎神灵罪和误导青年罪。
当时雅典的司法制度采取的是非常极端的民主原则,从雅典的10个部落里各推选出50人,组成500人的公民大会来进行审判。
尽管苏格拉底在庭审上雄辩滔滔,将指控方驳得哑口无言,可是就是在这种所谓的民主审判模式中,仍然以281︰220过半数的票数判苏格拉底死刑。
就在临刑前的一夜,来探监的老朋友克里同鼓励苏格拉底越狱,克里同说雅典的法律没有公平正义,何必遵守?可是苏格拉底却反问道:“难道逃走就符合公平正义了吗?雅典的法律虽然不公平。
可是服从它的判决,维护法律至上的秩序,这不正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吗?”第二天傍晚,苏格拉底举起狱卒端来的毒酒,一饮而尽。
12. 温莎堡草地上的羊皮纸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身带佩剑,来到温莎堡的青草地上,他们的目的是要向一贯专横粗暴的国王约翰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从今以后,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贵族的权利。
而他们的随从骑兵则隐伏在茂密的树林里,以便这场与国王的“世纪谈判”一旦破裂就武装叛乱。
不自由,毋宁死,抱着这种信念静静地等待国王的到来。
终于,上午9时左右,人们看清了约翰国王、教皇使者等骑马而来。
一位贵族迎上前,简短的说了几句话,就递上了一张羊皮卷。
约翰王打开羊皮纸,看见上面写着:“不经同等身份的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的判决,国王不得将任何人逮捕监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施加任何刑罚折磨……”等等不得这样,不得那样的要求,国王皱着眉头看完了羊皮纸。
据说当时整个绿草地上被一片让人窒息的气氛包围着,可是出乎意料,国王竟然点了点头,将这份羊皮纸——“贵族权利纲领”交给了他的大法官,之后国王不失尊严地离开了。
而四天后,以这卷羊皮纸为蓝本,经大法官们修饰敲定的“英国人民自由契约”——《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雏形诞生了。
13. 所罗门的智慧相传,3000多年前,以色列出了一位伟大君主——所罗门王。
有一天,两个妇女带着一个婴儿来找所罗门,她们都说这个孩子是自己的,让所罗门断案。
两人在所罗门面前激烈争吵,所罗门也无法听出谁说的是真话。
于是,他灵机一动,让人拿来一把宝剑:“你们别争了,我把孩子劈开,你们一人一半。
”两个女人闻听大惊,一个女人急切地哀求道:“千万别杀孩子,我不要了。
”另一个女人则说:“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杀就杀。
”于是,所罗门认定孩子属于哀求他的那个女人,因为母亲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伤害自己的孩子。
就这样,真正的母亲得到了孩子,企图冒领婴儿的那个女人则受到所罗门的惩罚。
这个故事在西方流传了近3000年,所罗门也成为正义、英明执法者的化身。
14.赵绰断案隋朝初年,朝廷虽严令禁止,但仍有人在集市上使用劣币。
一次,巡逻的将士逮住了使用劣币的人,隋文帝下令将那人处死。
大理寺少卿赵绰说:“按照法律,这个人只该受杖刑。
”文帝生气地说:“这事与你无关。
”赵绰回答说:“陛下既然任命我为法官,这样草菅人命,怎能说与我无关呢?”文帝怒说:“一个人想撼大树,若见树不动,就该知趣地站到一边。
”赵绰说:“我不想撼大树,只想维护朝廷的法律。
”文帝大怒:“你若庇护此人,就不能保护自己,我先把你杀了。
”赵绰面不改色地说:“陛下可以用忤旨的罪杀我,但决不可滥杀此人。
”说完,赵绰走下朝堂,解开衣衫,准备受刑。
这时候,隋文帝也想到杀赵绰太没道理,就对赵绰说:“你还有什么话说?”赵绰跪在地上,挺直了腰说:“臣一心执法,不怕一死。
”文帝冷静下来后,觉得赵绰没错,于是赦免了他,并赐给他三百匹锦缎,以示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