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法治小故事
古今中外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自古以来,法律案例层出不穷,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法律的发展与变迁。
本文将选取古今中外的几个经典法律案例,从不同角度赏析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规范社会行为方面的作用。
二、古代法律案例赏析1. 中国古代案例:《包拯断案》包拯,北宋时期著名清官,以断案如神著称。
在《包拯断案》中,包拯审理了一起冤案。
案中,一女子被诬陷谋杀亲夫,证据确凿。
包拯经过细心调查,发现女子并无杀人动机,于是将其释放。
此案体现了古代法律对证据的重视,以及对无辜者的保护。
2. 欧洲古代案例:《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于公元529年颁布的一部法典。
这部法典汇集了当时的法律、宗教、道德规范,对后世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查士丁尼法典》中,查士丁尼强调法律的公正、公平,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这体现了古代欧洲法律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三、近现代法律案例赏析1. 美国近现代案例:《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审理了《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
该案涉及种族歧视问题,法院判决禁止在学校实行种族隔离。
此案体现了美国法律对平等权利的追求,以及对种族歧视的坚决抵制。
2. 中国近现代案例:《刘少奇冤案》1968年,中国发生了刘少奇冤案。
刘少奇被错误地指控为“叛徒、内奸、工贼”,最终含冤而终。
这一事件反映了我国法律在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问题,也警示后人要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法律尊严。
四、当代法律案例赏析1. 英国当代案例:《雷恩诉联合航空公司案》2014年,英国女子雷恩在乘坐联合航空公司航班时,因不满机上娱乐系统,与机组人员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雷恩被机组人员击晕。
此案引发了全球关注,英国法院最终判决联合航空公司赔偿雷恩。
此案体现了英国法律对乘客权益的保护,以及对航空安全的重视。
2. 中国当代案例:《杭州保姆纵火案》2017年,杭州保姆纵火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古代又关法治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古代有关法治的故事:
1. 商鞅变法: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他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开阡陌封疆等。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约法三章:刘邦在进入咸阳后,为了笼络人心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为他日后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
3. 缇萦救父:缇萦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女子,她的父亲淳于意因为被人诬告而被判处肉刑。缇萦为了救父亲,上书汉文帝,请求废除肉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所感动,最终废除了肉刑。
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法治的重视和追求,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古代法制小故事

古代法制小故事古代法制小故事一相传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
这条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
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
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说:“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
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
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孔子还说:“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
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
圣人说,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
”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装做看不见了。
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而且如果他们求国家给一点点补偿的话反而被人唾骂。
很多鲁国人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短评:法律职业者是否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有谋全局、谋万世的意识呢!古代法制小故事二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创了依法治国开始。
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追杀,他逃到秦国的边界的一个旅馆那里要投宿,因为逃亡没带证件,旅馆的人不让他住宿,他问为什么,旅馆的人说是商鞅规定的,不登记证件而住宿是要被处罚的,所以他宁愿不赚这个钱也不让商鞅住宿。
他说他就是商鞅,但旅馆的小伙计哪认识商鞅啊,坚决不同意让他住宿,商鞅只好露宿街头。
古今中外法治有关的小故事简短50字

古今中外法治有关的小故事简短50字故事1:古代中国的刑法在古代中国,曾经有一个富有的商人,他非常吝啬,从不肯帮助任何人。
有一天,一个穷人来找他借钱治病,但是商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请求。
后来,这个穷人病重去世了,他的儿子非常愤怒,决心找商人报仇。
于是,他向法官告发商人不仁不义。
法官听完双方的陈述后,做出了公正的判断:商人因为没有违法犯罪,只是多次拒绝施舍,并没有犯罪行为。
穷人的儿子不能因为个人恩怨而随意对他报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不要因为个人情感而违反法律。
故事2:现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
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和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等人,推动了美国的民权运动,为黑人争取平等权益。
他们通过和平抗议、示威,以及通过法律途径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最终,他们的努力取得了成功,美国政府颁布了《民权法案》,结束了种族歧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是保护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通过法律途径来争取权益是公民的权利。
故事3:古代中国的刑案侦破在古代中国,有一个村庄发生了一起命案,村民们都非常害怕,并且怀疑是村里的一个人犯了罪。
于是,他们向地方官员报案。
地方官员派人进行调查,并邀请村里的所有人参加一个庭审。
在庭审中,地方官员听取了所有村民的证词,并根据证据进行判断。
最终,凶手被查实,他被判处死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需要有公正的判决,只有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故事4:现代德国的战犯审判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对纳粹德国的战犯进行了审判。
在纽伦堡审判中,盟军法庭对纳粹领导人进行了公正的判决。
这些战犯被指控犯下了种族灭绝罪、战争罪等暴行。
法庭通过搜集相关证据,听取受害者和目击者的证词,并根据证据做出了判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可以追究战争罪以及违反人道主义原则的行为,为民众带来正义和公平。
法治经典小故事

法治经典小故事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和秩序的基石。
而经典的小故事则常常能够生动地展示法治的原则和精神。
以下将介绍几个经典的小故事,它们虽然只是短小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法治思想。
故事一:公正的裁判从前有个小村庄,村子里有一位光明磊落的老者,他是村里大家公认的公正裁判。
有一次,两个邻居为了一块争执不休。
他们争吵的内容是关于这块地属于谁的问题。
两人无论争辩多久,都无法找到解决的办法。
于是,他们决定向老者求助。
老者耐心听取了两人的陈述,并仔细考察了这块争议的土地。
最后,他把两名邻居带到地里,让他们各站在争议的土地上,然后自己去远处看。
过了一会儿,老者回来后,对两个邻居说:“我已经判断出这块地应该归属于谁了。
”一听到这里,两人举起他们的手同时说:“这是我们最想知道的答案,请问是谁的地?”老者微笑着说:“这块地不属于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
它属于我们大家,是整个村子的共有财产。
因此,你们要好好共同保护和利用它。
”这个故事反映了法治的核心原则——公正与公平。
在法治社会中,裁判员要始终保持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以确保公正的结果。
故事二:心灵盛宴在某个小镇上,有一个年轻人从小酷爱读书,对文化艺术非常感兴趣。
不久前,这个小镇开设了一家新的图书馆,而且每周都会有一些演讲、音乐会和展览。
于是,这个年轻人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每个周末都会去参加活动。
一天,他听说图书馆会举办一个特别的音乐会,邀请了一位著名钢琴家来演奏。
那天下午,音乐会刚开始,音乐馆门外突然传来嘈杂的噪音。
年轻人想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朝着门外走去。
他看到一群青少年在外面放鞭炮、喧闹。
他们并不像是有意捣乱,只是好奇心使然,想看看音乐会的气氛。
年轻人走上前去,对这些青少年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喧闹会影响到音乐会的进行。
尊重的态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让我们一起進入音乐馆,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光吧。
”鼓励了这群青少年后,年轻人带着他们一起进入音乐馆。
古代十大经典法治小故事

以下是十个经典的古代法治小故事:
- 众人逐兔:战国时期的慎到曾写过一个故事,有一只兔子在田野里奔跑,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后面追赶,并不是一只兔子可以分给这成百上千的人,而是因为所有权没有确定下来的缘故。
- 一断于法:战国初期魏国政治家、法学家李悝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 徙木立信:战国时期的商鞅在秦国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
在起草了新法、尚未颁布之际,害怕百姓不信,推行不开,于是就想了个办法。
- 明察秋毫:齐桓公、晋文公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
- 秦镜高悬:公元前206年,刘邦攻进秦国都城咸阳。
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时,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
这些法治小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法治精神,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古今中外法治小故事

古今中外法治小故事古今中外法治小故事1、鼠狱张汤在西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审判许多重大案件,用法严酷。
他小的时侯即已显露出作法官的潜质。
一次他父亲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将肉偷走。
他父亲回来,很生气,动手打了他。
张汤遂挖掘鼠洞,将老鼠捉拿归案,老鼠偷的肉还没有享用完,“鼠”赃俱获。
张汤按正式审判程序,审讯老鼠,记录供词,写成文书,最后定罪判决,处老鼠以磔刑。
其父回家看到他写的供辞文书如同出自一个老练的狱吏之手,大为惊讶。
以后遂让张汤书写判案文书。
2、三尺法杜周是西汉时有名的酷吏,为人持重少言、内心阴刻。
皆任廷尉、御史大夫。
汉武帝对他颇为欣赏。
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狱,专以皇帝旨意为准。
皇帝所讨厌的人构讼,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开释的人,他就网开一面,找借口释放。
有人就此责问他:“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所谓三尺法指的是写在三尺长竹筒上的法律条文。
对这样的责问,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词地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应该说,杜周道的是实情,说出了封建社会里十分普遍的执法心态和现象。
杜周能坦率承认这一点,还有几分可爱之处。
3、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4、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关于法治的寓言故事

关于法治的寓言故事1、约法三章中国古代法治典故《约法三章》,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公元前206年,刘邦带兵攻到了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秋毫无犯将秦朝的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将十万大军撤驻城外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还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对此都表示拥护。
“约法三章”内容虽十分简洁,但精神内涵丰富,其所提出的有关政治和法律主张,在中国政治文明史和法治文明史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奉公守法《奉公守法》不仅是一个成语故事,也是一个法制故事,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有位大将名叫赵奢,年轻时,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
有一次,赵奢到平原君赵胜家去征收田税,谁知赵胜管家蛮横不讲理,不肯缴纳田税。
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
赵胜知道后,扬言要杀赵奢。
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进行了一番劝解,说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
国弱则被欺,富贵难保,应以身作则,重视国家的法令。
赵胜这才罢休,还把他推荐给了赵惠文王,并得到了重用。
后来“奉公守法”就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3、徙木立信古代关于法治的故事有不少,《徙木立信》就是其中之一,又名“立木为信”、“商鞅立信”,最早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但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尝试,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并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古代厉行法治的故事

古代厉行法治的故事
1. 孔子为鲁国做官时,曾经处理了一个案件。
有一个人名叫子路,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丧家之狗,主人已经去世了。
子路把狗带回家养了一段时间,后来狗病死了。
子路为了不给主人的家属添麻烦,就把死狗埋了。
但是鲁国法律规定,不允许私自埋葬,必须要上报官府。
子路担心受到惩罚,就去向孔子请教该怎么办。
孔子说:法律是无情的,但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公正和秩序。
你的行为违反了法律,你应该接受法律的制裁。
于是子路就主动去官府自首,最终被判处罚款。
2. 在中国历史上,司马迁是一位有名的史学家,同时也是司法制度的倡导者。
公元前98年,司马迁担任了长安县令(地方官员),他重视法治,以严明的法纪治理。
有一次,司马迁发现有人偷盗官府粮食。
他果断地下令将贪污者抓捕归案,并进行审判。
最终,这些人被判处相应的刑罚,司马迁为人民找回了公道,并树立了法治的威严。
3. 在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法律家索福克勒斯。
据传,他的一位朋友曾经向他借了一笔钱,并在合同中承诺还款。
然而,到了还款期限,这位朋友却拒绝偿还。
索福克勒斯并没有采取暴力手段来讨债,而是选择了将这位朋友告上法庭。
在法庭上,索福克勒斯凭借合同和证人的证言,最终赢得了官司。
这个事件成为经典的法治故事,展示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古代社会在法治方面的重视和执行。
不论是否是官员、学者还是普通民众,法律都是公正不可违背的准则,任何人都要接受法律的制约和制裁。
这些故事也启示我们现代人要遵守法律,维护法治精神。
古今中外法治有关的小故事简短50字

1. 古希腊法治故事:古希腊城邦的法治是以法律为基础,以公正为准则。
据说,一位法官因为偏袒一方而被罢免,后来,他用自己的财产赔偿了受害者,并从此不再涉足法律事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官应该以公正、廉洁为准则。
2. 中国古代法治故事:古代中国的道德观念非常重视
“仁义礼智信”等美德,而法治则是这些美德的体现。
据说,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官员因为不遵守法律而受到惩罚,这件
事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促进了古代中国的法治建设。
3. 现代法治故事:在现代社会中,法治是社会稳定和公
正的基石。
例如,在美国,有一位律师因为帮助一个被指控
犯罪的人辩护而受到批评,但他坚持认为自己是在为被指控
的人争取权利,这也是法治精神的体现。
4. 外国法治故事:在法国,有一个叫做“断头台之夜”
的故事。
当时,法国大革命期间,一位贵族被送上断头台执
行死刑,但当他头部被砍下时,他还活着。
这时,人们发现,他并不是真正的罪犯,而是一个无辜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需要公正和谨慎。
5. 中国法治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皇帝因为不遵守
法律而受到惩罚。
当时,他下令将一条街道拓宽,但却没有
支付足够的费用给工人。
结果,这些工人采取了暴力行动,
将皇帝的宫殿推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需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古代 法治 故事

古代法治故事古代法治,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法律制度和治理方式。
在古代,法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简要介绍几个与古代法治相关的故事。
一、《管仲治鲍国》这是关于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管仲在鲍国实行法治的故事。
管仲是鲍国的重臣,他实行了一系列法治措施,如推行刑罚制度、调整土地分配、提倡农业等。
他主张“法不遗民”,通过法治手段促进了鲍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法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对于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积极作用。
二、《汉武帝废除“九锡”》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汉朝时期。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治倡导者之一。
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法治,并且对于皇帝的特权进行了限制。
他废除了“九锡”制度,这是一种重臣向皇帝献上贡品的制度,废除后降低了特权阶级的影响。
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法治对于抑制特权和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以及国家领导者推行法治的决心和勇气。
三、《拿破仑颁布《法典》》这个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的法国。
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的重要统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法治改革,并且颁布了《法典》。
这部法典集结了拿破仑时代的法律,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且确立了法律的不可更改性。
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法治对于建立公正法律体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拿破仑颁布的法典被其他国家认为是法治的典范,对于现代法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萨拉戈萨奇迹》这个故事发生在17世纪的西班牙。
在萨拉戈萨城,有两个士兵分别被控杀人。
当时法治实行的是一种叫做“水验”的审判方式,即认为被控告的人应被束缚后投入河中,如果沉没则被认定为无罪,浮起则被认定为有罪。
两个士兵都被投入河中,结果一个沉没了,而另一个浮了起来。
但在即将处决的时候,沉没的士兵的母亲发现事情似乎有些诡异,于是她呼喊并寻找帮助。
最终,被控杀人的士兵被发现本是无辜的,而整个事件被揭发是受到贿赂的法官故意安排的。
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法治中容易出现的腐败和不公,并且提醒人们应当运用法治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以确保正义的实现。
古今中外关于法治有关的小故事

古今中外关于法治有关的小故事古今中外关于法治有关的小故事1. 简介法治作为一项核心价值观,是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所必须维护和推崇的原则之一。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权和促进公正等方面。
古今中外都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小故事,它们生动地展示了法治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将通过几个小故事来揭示法治的重要性,并分享个人对法治的理解。
2. 鲁迅与维权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启发了无数人。
然而,他一生都在与中华民国政府进行斗争,当时这个政府对言论和出版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尽管如此,鲁迅通过法治的手段,运用言论自由的权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
他在法庭上坚决辩护,最终成功地摆脱了政府的迫害。
这个故事展示了法治的力量,无论是对普通人还是对知名人士,它都定下了公正和公正的准则。
3. 大卫与歌利亚在古代圣经中,有一个关于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
歌利亚是一个身高六尺六寸的巨人,他威胁要摧毁以色列人。
大卫虽然年轻,但胆识过人,决定用一根弹弓和五颗石子对抗歌利亚。
他没有违反法治的原则,而是按照军事规则和法庭程序行事。
大卫将石子精确地打中歌利亚的额头,成功地击败了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不仅适用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也适用于个人的行为,并倡导遵守规则和秩序。
4. 达芬奇与画作合同著名艺术家达芬奇在16世纪创作了众多杰作,他以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然而,达芬奇也遇到了非法盗版和合同纠纷等法律问题。
在其中一起案件中,达芬奇创作了一幅画作并与收藏家签订了合同。
然而,这名收藏家在支付完全款后拒绝接受画作。
达芬奇通过法治的手段,以合同作为证据,最终赢得了官司,并得到了应有的报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是保护人权和维护公正的基石,使艺术家和其他创作者能够在公正的环境中发挥才华。
5. 美国《花木兰》案例《花木兰》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说,被改编成了一部著名的迪士尼电影。
然而,在2009年,美国一个电影公司却利用此故事进行侵权行为。
中外法治小故事

中外法治小故事国外的法治故事1.所罗门王的“智慧”相传,在距今近3000年的时候,以色列人中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所罗门王。
他曾用了7年的时间,为耶和华建造了一座壮丽无比的大神殿,所罗门日日来到神殿中在橄榄树的浓荫下,为全国臣民主持正义,审理各种案件,有一天,有两个妇女抱着一婴儿上殿来,妇女甲指着妇女乙说,我们二人在一起待产,我生下一个男婴的第三天,乙也生下了一个男婴。
当晚,乙不慎将自己的孩子压死了,于是竟然趁夜将两个孩子掉包,我醒来时发现孩子已死,惊魂甫定后才发现并不是我的孩子。
甲说完后,妇女乙激动的对所罗门抗辩到:“不!她在撒谎,死的那个才是她的孩子。
”妇女甲则更激动的说:“活的才是我的孩子呀!”,二女子吵得不可开交,怎么办呢?所罗门沉思良久后,突然睁开眼睛说:“那剑来”。
二女大吃一惊,拿剑干什么?所罗门说:“既然你们不能确定,又都想要这个婴儿,那么把婴儿切成两半,一人一半。
”这时,妇女甲失声痛哭到:“国王,国王我不要了,把孩子给她吧,请不要杀孩子。
”妇女乙却狠狠地说:“既然我们都想要,好吧,切了一人一半吧!”此刻。
本案应该有所定论了,因为根据人之常情,只有亲生母亲才会顾虑孩子的生命,即使委屈自己,所罗门王做出了那个著名的判决:将孩子交给妇女甲,她才是孩子真正的母亲,而妇女乙则收到了法律应有的惩罚。
2.勇敢的安提戈涅传说,安提戈涅是一个小姑娘,她有一个哥哥,但是在反对国王的战争中战死了,国王克里奥颁布法令:将叛军阵亡者暴尸城下,谁也不可以哀悼,不准安葬。
违反此法令者要当场用乱石砸死。
我们都明白,在那个年代,国王的话就是法律,必须要遵从,否则就会招致杀身之祸,但是安提戈涅不管这一法令,她勇敢的推开看守的士兵,来到兄长的尸体面前,祭拜安葬。
可是安提戈涅却被士兵带到了国王面前,国王克里奥震怒的问她:“你知不知道自己已经违法了。
”安提戈涅却略带冷笑的说:“你说的话也算是法律吗?宙斯并未宣布过这样的法律,正义之神也从未下过这样的法律要人们遵从,在我看来,尊敬兄长是弟妹的必须做的,而人死亡就要埋葬,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不我不认为你说的话有法律的效力。
古今中外经典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自古以来,法律案例层出不穷,许多案例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
本文将选取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例,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法律意义和历史价值。
二、古代经典法律案例1. 秦始皇焚书坑儒案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下令焚烧《诗》、《书》等经典文献,并坑杀一批儒生。
此案引发广泛争议,成为古代法律案例的典范。
法律意义:此案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思想自由的严格控制,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2. 魏征诤言案唐太宗时期,魏征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被贬为地方官。
后来,唐太宗幡然醒悟,重新启用魏征,并称其为“诤臣”。
此案体现了古代法律对忠言逆耳者的保护。
法律意义:此案强调了法律对忠诚、正直的肯定,以及皇帝对忠臣的尊重。
三、近现代经典法律案例1. 美国辛普森案1994年,美国著名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涉嫌谋杀前妻和她的情人。
经过审理,辛普森被判无罪释放。
此案成为美国司法史上的经典案例。
法律意义:此案反映了美国司法体系在证据、程序等方面的严格审查,以及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期待。
2. 中国刘涌案2003年,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刘涌故意杀人案进行二审,最终维持原判,判处刘涌死刑。
此案成为中国司法史上的里程碑。
法律意义:此案体现了中国司法对暴力犯罪的严厉打击,以及法律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四、中外经典法律案例对比分析1. 古今对比古代法律案例往往侧重于道德教化,强调法律与道德的统一;而近现代法律案例则更注重证据、程序和公正。
2. 中外对比中外法律案例在法律理念、司法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美国法律强调个人权利和司法独立,而中国法律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稳定。
五、结论古今中外经典法律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法律智慧和历史经验。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本质和作用,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今后的法律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法律体系,为构建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从古至今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古代法律案例1. 《汉谟拉比法典》案例《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其中有一个著名的案例:案例:一奴隶主因怀疑自己的奴隶偷窃,对其进行了拷打,导致奴隶死亡。
根据《汉谟拉比法典》的规定,奴隶主应当受到严厉的惩罚。
判决:奴隶主被判处死刑,并赔偿奴隶主的财产损失。
这个案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奴隶权益的重视,以及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2. 《秦律》案例《秦律》是秦国颁布的一部法典,以严刑峻法著称。
其中有一个案例:案例:一名士兵在战场上逃亡,被捕获后,根据《秦律》的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应当受到严厉的惩罚。
判决:士兵被处死刑,家属被流放。
这个案例体现了古代法律对军纪的重视,以及法律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作用。
二、中世纪法律案例1. 《罗马法》案例《罗马法》是古罗马时期的一部法典,对后世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有一个著名的案例:案例:一名罗马公民在海上遭遇海难,船只沉没,他逃到了一个岛屿上。
根据《罗马法》的规定,他应当被视为海盗,并受到惩罚。
判决:这名公民被判处死刑。
这个案例反映了古代法律对海上秩序的维护,以及法律在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2. 《十二铜表法》案例《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时期的一部法典,对后世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有一个案例:案例:一名罗马公民与邻居发生争执,导致邻居受伤。
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受伤者有权要求赔偿。
判决:被告被判决赔偿原告的医疗费用。
这个案例体现了古代法律对个人权益的保障,以及法律在解决民事纠纷方面的作用。
三、近现代法律案例1.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独立宣言》案例案例: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签署了一系列法案,侵犯了美洲殖民地的权益。
美国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独立。
判决:美国独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在推动国家独立和民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 《美国宪法》案例案例:美国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旨在防止权力过度集中。
古今中外的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件是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法律与实际生活碰撞的结果。
古今中外,法律案件层出不穷,既有对法律原则的坚守,也有对人性、道德的考量。
本文将通过对古今中外几个著名法律案件的探析,展现法律案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古代法律案件1. 春秋时期“盗跖杀人案”盗跖,春秋时期著名盗贼,因其杀人案而闻名。
据《左传》记载,盗跖杀人后逃亡,被官府追捕。
在逃亡过程中,盗跖遇到一位名叫孔子的人,孔子劝其自首。
盗跖不听,最终被官府捕获。
此案体现了春秋时期“法不阿贵”的原则,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 秦朝“赵高篡位案”秦朝末年,赵高篡位,企图取代秦始皇。
赵高利用法律手段,陷害了忠臣李斯,迫使秦二世退位。
此案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特点,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三、近现代法律案件1. 英国“泰坦尼克号沉船案”1912年,英国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沉没,造成1500多人丧生。
此案引发了关于船舶安全、乘客权益保护的讨论。
经过调查,发现船长违反了航行规则,导致事故发生。
此案促使各国加强船舶安全管理,提高了航海安全标准。
2. 美国“辛普森谋杀案”1994年,美国著名橄榄球运动员奥伦·辛普森被控谋杀前妻妮可·布朗·辛普森和她的朋友罗纳德·高曼。
经过一年多的审理,辛普森最终被判无罪。
此案引发了关于证据、证人和种族歧视等问题的讨论,对美国的司法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当代法律案件1. 中国“药家鑫案”2010年,中国药家鑫因驾车撞人后,为逃避法律制裁,持刀将受害者刺死。
此案引起了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教育等问题的关注。
药家鑫被判处死刑,此案体现了中国法律对暴力犯罪的严厉打击。
2. 法国“马克龙移民政策案”2018年,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一项移民政策改革,旨在解决法国移民问题。
然而,该政策引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许多民众认为改革损害了法国的传统价值观。
此案反映了当代社会对移民政策的关注,以及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中外法治小故事

中外法治小故事国外的法治故事1.所罗门王的“xx”相传,在距今近3000年的时候,以色列人中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所罗门王。
他曾用了7年的时间,为耶和华建造了一座壮丽无比的大神殿,所罗门日日来到神殿中在橄榄树的浓荫下,为全国臣民主持正义,审理各种案件,有一天,有两个妇女抱着一婴儿上殿来,妇女甲指着妇女乙说,我们二人在一起待产,我生下一个男婴的第三天,乙也生下了一个男婴。
当晚,乙不慎将自己的孩子压死了,于是竟然趁夜将两个孩子掉包,我醒来时发现孩子已死,惊魂甫定后才发现并不是我的孩子。
甲说完后,妇女乙激动的对所罗门抗辩到:“不!她在撒谎,死的那个才是她的孩子。
”妇女甲则更激动的说:“活的才是我的孩子呀!”,二女子吵得不可开交,怎么办呢?所罗门沉思良久后,突然睁开眼睛说:“那剑来”。
二女大吃一惊,拿剑干什么?所罗门说:“既然你们不能确定,又都想要这个婴儿,那么把婴儿切成两半,一人一半。
”这时,妇女甲失声痛哭到:“国王,国王我不要了,把孩子给她吧,请不要杀孩子。
”妇女乙却狠狠地说:“既然我们都想要,好吧,切了一人一半吧!”此刻。
本案应该有所定论了,因为根据人之常情,只有亲生母亲才会顾虑孩子的生命,即使委屈自己,所罗门王做出了那个著名的判决:将孩子交给妇女甲,她才是孩子真正的母亲,而妇女乙则收到了法律应有的惩罚。
2.勇敢的安提戈涅传说,安提戈涅是一个小姑娘,她有一个哥哥,但是在反对国王的战争中战死了,国王克里奥颁布法令:将叛军阵亡者暴尸城下,谁也不可以哀悼,不准安葬。
违反此法令者要当场用乱石砸死。
我们都明白,在那个年代,国王的话就是法律,必须要遵从,否则就会招致杀身之祸,但是安提戈涅不管这一法令,她勇敢的推开看守的士兵,来到兄长的尸体面前,祭拜安葬。
可是安提戈涅却被士兵带到了国王面前,国王克里奥震怒的问她:“你知不知道自己已经违法了。
”安提戈涅却略带冷笑的说:“你说的话也算是法律吗?宙斯并未宣布过这样的法律,正义之神也从未下过这样的法律要人们遵从,在我看来,尊敬兄长是弟妹的必须做的,而人死亡就要埋葬,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不我不认为你说的话有法律的效力。
古代关于法治的故事

古代关于法治的故事在古代,法治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个与古代法治相关的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第一则故事讲述的是《齐桓公遇天智》,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有德之君。
有一天,他正在巡视国内,突然看到一个农夫正在一片田地边上打猎。
桓公觉得这个农夫违背了封建礼制,应该受到惩罚,于是他下令将这个农夫抓住并作为判决的对象。
然而,齐国的宰相管仲认为,虽然这个农夫确实违背了封建礼制,但他也是在保卫自己的田地,起到了抵御外敌的作用。
管仲以法律的立场提出,应当判断这个农夫的行为是否有利于齐国的繁荣稳定。
齐桓公听后深思熟虑,最终决定释放农夫,认为其行为确实符合国家利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法治中,创造公正的判决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汉武帝与田文》,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明君。
一天,汉武帝听到有关田文的举报,称他伙同他人挖了一块地皮,偷取了国家的财产。
汉武帝十分生气,决定亲自审问田文。
然而,田文在被审讯时坚决否认自己有偷盗行为,并实际上陈述了自己是在自家地里工作。
为了查清真相,汉武帝指派人员进行调查。
经过调查,证实田文确实是在自家工作,并没有偷盗国家财产。
汉武帝对田文表示歉意,并对举报者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法治社会中,审慎调查和客观公正是保障正义的重要手段。
第三则故事是《唐明皇下诏修法》,唐明皇是唐朝的一位聪明明主。
他在位期间,深知法治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唐朝的一些法律规定已经过时,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于是,唐明皇下诏修法,要求对现行法律进行全面的审查和修订。
这一举措让社会各界感到振奋,因为他们相信这将为社会带来更公正、更有效的管理和治理。
唐明皇在修法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确保法律的民主和科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法治建设中,需要及时修订法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以上是我为大家讲述的三个古代关于法治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中外法治小故事1、鼠狱张汤在西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审判许多重大案件,用法严酷。
他小的时侯即已显露出作法官的潜质。
一次他父亲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将肉偷走。
他父亲回来,很生气,动手打了他。
张汤遂挖掘鼠洞,将老鼠捉拿归案,老鼠偷的肉还没有享用完,“鼠”赃俱获。
张汤按正式审判程序,审讯老鼠,记录供词,写成文书,最后定罪判决,处老鼠以磔刑。
其父回家看到他写的供辞文书如同出自一个老练的狱吏之手,大为惊讶。
以后遂让张汤书写判案文书。
2、三尺法杜周是西汉时有名的酷吏,为人持重少言、内心阴刻。
皆任廷尉、御史大夫。
汉武帝对他颇为欣赏。
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狱,专以皇帝旨意为准。
皇帝所讨厌的人构讼,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开释的人,他就网开一面,找借口释放。
有人就此责问他:“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所谓三尺法指的是写在三尺长竹筒上的法律条文。
对这样的责问,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词地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应该说,杜周道的是实情,说出了封建社会里十分普遍的执法心态和现象。
杜周能坦率承认这一点,还有几分可爱之处。
3、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4、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唐有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诛权善才。
狄仁杰又奏权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陷我不孝,必须杀掉他才解我心头之恨。
”左右的人听到这里,都朝狄仁杰使眼色,叫他离开殿廷,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雄,臣遇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
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一番说辞既婉转得体,又顾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态度才缓和下来,善才幸免一死。
5、误杀从轻正汉明帝时,有一件兄弟两个合伙杀人的案件,地方官不知如何判决。
汉明帝认为,兄长没有教育好弟弟,判他死罪偿命,弟弟年幼无知,免去死罪。
但中常侍孙章宣旨时,将旨意误说成两人都判为死罪,结果两兄弟都被处死。
尚书台的官员发现后,上奏明帝,说孙章矫诏,罪当腰斩。
汉明帝询问廷尉郭躬的意见。
郭躬认为对孙章应处以罚金。
汉明帝说:"孙章矫诏杀人,怎么能仅处罚金呢?"郭躬说:"例律规定,定罪量刑有故意过失之分,孙章传达圣旨的错误属于过失,应当从轻量刑。
"明帝说:"听过孙章和这两兄弟是同乡,可能与他们有宿怨而故意这么做。
"郭躬说:"虽然会有这种可能,但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孙章和他们有仇。
刑罚之事绝不能凭想象和推测定罪"。
汉明帝最后听从了郭躬的意见。
6、换舍止讼张齐贤是宋初名臣,擅长决狱。
真宗时,戚里有分财不均者,更相诉讼。
又曾入宫自理真宗前,真宗躬听狱讼,也不能决。
张齐贤听说后,说:“是非台府所能决,臣请治之。
”张齐贤坐相府,召讼者问曰:“你非以彼分财多,你所分少乎?“皆曰:然。
他即把他们的诉讼请求记下,命手下人将他们带回家,两家交换住处,财产不动,甲家住进乙舍,乙家住进甲舍,甲家的财产归乙,乙家财产归甲。
两家无词,就此息讼。
真宗大悦,说:“朕固知非君莫能定者。
7、约法三章公元前207年,刘邦领兵抢先由中原进入秦川到达秦王朝国都咸阳,秦王子婴出城献国玺投降,刘邦入城以后,将秦朝的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将十万大军撤于霸上。
又召集三秦之地各县有德望和名声的老者豪杰,说道:“父老乡亲们遭受秦朝的暴政苛法的苦害已经太久了,我曾与各路义军首领有约,首先入关进阳者就在当地为王,我与诸位父老订立简明扼要的法规,杀人者要偿命斩首,伤害人或者抢劫盗窃者论罪惩办。
除此之外,秦朝的繁律苛法全部废除。
”接着,刘邦立刻命人,到县乡村镇张贴告示,使约法三章家喻户晓。
约法三章使得刘邦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一个公正、宽厚、仁慈的形象,为后来打败项羽,打下了民众基础,尽管汉朝并不是如刘邦所约定的只有三条法律,甚至有着同样多的严刑峻法,但是“杀人者死”这四个字,却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后世人的心中。
8、禹王戒酒大禹王一生俭朴,他为了治水,以前三过家门而不入。
一年春天,禹的女儿游春,半路上被一股特殊的香味吸引,寻香来到了一个叫仪狄的人家里。
仪狄会用各种果品、粮食酿造出又香又醉人的美酒。
禹王的女儿品尝后,感到浑身舒畅,便把仪狄请到王宫里酿酒,以孝敬治水操劳的大禹。
有些人趁大禹不在,经常饮酒作乐,很多事情都被耽搁了。
之后,大禹治水成功归来,品到女儿进献的美酒后,飘飘欲睡。
酒醒之后,大禹感到喝酒容易误事,便召集臣子说:“酒虽好喝,但难免会误事。
”又断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于是,他下了一道戒酒令,不准人们再酿酒、饮酒。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戒酒令。
9. 戴胄执法唐朝贞观年间,允许人们自报在隋朝的资历,对谎报资历的,唐太宗李世民下令:限期自首,否则以死罪论处。
之后不久,一个叫柳雄的人谎报资历的事败露了,时任大理寺少卿的戴胄依法判其流放。
唐太宗很生气,召见戴胄说:“我已颁发诏书,对谎报资历而不自首的人处以死刑,而你只判他流放。
这不是明明告诉天下人,皇上说话不算数吗?”戴胄平静地说:“皇上如果抓到柳雄当场杀了,大理寺管不着,现在你既然把他交给大理寺,我就得依律判刑。
”太宗大怒:“你守法,却让我失掉信用。
”戴胄说:“法律是朝廷向百姓公布的最高信条,皇帝因一时喜怒惩罚他人,不应效尤,如今依法惩治柳雄,这是皇帝舍小信而存大信。
是真正的取信于百姓啊!”唐太宗深感戴胄的良苦用心,遂收回了成命。
10. 勇敢的安提戈涅传说,安提戈涅是一个小姑娘,她有一个哥哥,但是在反对国王的战争中战死了,国王克里奥颁布法令:将叛军阵亡者暴尸城下,谁也不可以哀悼,不准安葬。
违反此法令者要当场用乱石砸死。
在那个年代,国王的话就是法律,必须要遵从,否则就会招致杀身之祸,但是安提戈涅不管这一法令,她来到兄长的尸体面前,祭拜安葬。
安提戈涅被士兵带到了国王面前,国王克里奥震怒地问她:“你知不知道自己已经违法了。
”安提戈涅却略带冷笑地说:“你说的话也算是法律吗?宙斯并未宣布过这样的法律,正义之神也从未下过这样的法律要人们遵从。
在我看来,尊敬兄长是弟妹的必须做的,而人死亡就要埋葬,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我不认为你说的话有法律的效力。
尽管安提戈涅最后仍然被处死,但是“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的自然法思想却被保留下来了。
11. 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是雅典有名的思想家,公元前399年,他被三个卑鄙的政客指控犯了两项罪名:亵渎神灵罪和误导青年罪。
当时雅典的司法制度采取的是非常极端的民主原则,从雅典的10个部落里各推选出50人,组成500人的公民大会来进行审判。
尽管苏格拉底在庭审上雄辩滔滔,将指控方驳得哑口无言,可是就是在这种所谓的民主审判模式中,仍然以281︰220过半数的票数判苏格拉底死刑。
就在临刑前的一夜,来探监的老朋友克里同鼓励苏格拉底越狱,克里同说雅典的法律没有公平正义,何必遵守?可是苏格拉底却反问道:“难道逃走就符合公平正义了吗?雅典的法律虽然不公平。
可是服从它的判决,维护法律至上的秩序,这不正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吗?”第二天傍晚,苏格拉底举起狱卒端来的毒酒,一饮而尽。
12. 温莎堡草地上的羊皮纸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身带佩剑,来到温莎堡的青草地上,他们的目的是要向一贯专横粗暴的国王约翰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从今以后,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贵族的权利。
而他们的随从骑兵则隐伏在茂密的树林里,以便这场与国王的“世纪谈判”一旦破裂就武装叛乱。
不自由,毋宁死,抱着这种信念静静地等待国王的到来。
终于,上午9时左右,人们看清了约翰国王、教皇使者等骑马而来。
一位贵族迎上前,简短的说了几句话,就递上了一张羊皮卷。
约翰王打开羊皮纸,看见上面写着:“不经同等身份的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的判决,国王不得将任何人逮捕监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施加任何刑罚折磨……”等等不得这样,不得那样的要求,国王皱着眉头看完了羊皮纸。
据说当时整个绿草地上被一片让人窒息的气氛包围着,可是出乎意料,国王竟然点了点头,将这份羊皮纸——“贵族权利纲领”交给了他的大法官,之后国王不失尊严地离开了。
而四天后,以这卷羊皮纸为蓝本,经大法官们修饰敲定的“英国人民自由契约”——《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雏形诞生了。
13. 所罗门的智慧相传,3000多年前,以色列出了一位伟大君主——所罗门王。
有一天,两个妇女带着一个婴儿来找所罗门,她们都说这个孩子是自己的,让所罗门断案。
两人在所罗门面前激烈争吵,所罗门也无法听出谁说的是真话。
于是,他灵机一动,让人拿来一把宝剑:“你们别争了,我把孩子劈开,你们一人一半。
”两个女人闻听大惊,一个女人急切地哀求道:“千万别杀孩子,我不要了。
”另一个女人则说:“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杀就杀。
”于是,所罗门认定孩子属于哀求他的那个女人,因为母亲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伤害自己的孩子。
就这样,真正的母亲得到了孩子,企图冒领婴儿的那个女人则受到所罗门的惩罚。
这个故事在西方流传了近3000年,所罗门也成为正义、英明执法者的化身。
14.赵绰断案隋朝初年,朝廷虽严令禁止,但仍有人在集市上使用劣币。
一次,巡逻的将士逮住了使用劣币的人,隋文帝下令将那人处死。
大理寺少卿赵绰说:“按照法律,这个人只该受杖刑。
”文帝生气地说:“这事与你无关。
”赵绰回答说:“陛下既然任命我为法官,这样草菅人命,怎能说与我无关呢?”文帝怒说:“一个人想撼大树,若见树不动,就该知趣地站到一边。
”赵绰说:“我不想撼大树,只想维护朝廷的法律。
”文帝大怒:“你若庇护此人,就不能保护自己,我先把你杀了。
”赵绰面不改色地说:“陛下可以用忤旨的罪杀我,但决不可滥杀此人。
”说完,赵绰走下朝堂,解开衣衫,准备受刑。
这时候,隋文帝也想到杀赵绰太没道理,就对赵绰说:“你还有什么话说?”赵绰跪在地上,挺直了腰说:“臣一心执法,不怕一死。
”文帝冷静下来后,觉得赵绰没错,于是赦免了他,并赐给他三百匹锦缎,以示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