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法治小故事
优秀法治故事

优秀法治故事以下是 6 条关于优秀法治故事:1. 《公正的天平》有一次我去法庭旁听,那场面简直像一场无声的战争。
检察官和律师在那里唇枪舌战,不就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公正嘛!就像警察抓坏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线索一样。
曾经有个案子,被告被指控盗窃,但他一直喊冤。
法官就像一个冷静的裁判,仔细审查每一个证据,最后真相大白,原来是被人冤枉的。
这难道不是法治的力量在守护着我们每个人吗?观点:法治能确保公正,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2. 《守护者的责任》你知道吗,律师就像战士一样为当事人而战!我听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穷小伙被陷害,没有钱请律师。
但有个好心的律师站出来免费帮他辩护,那场面真的很感人!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希望。
大家都齐心协力地寻找证据,和邪恶对抗。
这不就是法治故事中温暖的一面吗?我们大家难道不应该为这样的法治而感到骄傲吗?观点:法治的背后有一群守护者,他们用责任守护着公平。
3. 《法网恢恢》哎呀呀,还记得那个大盗吗?他自以为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到处犯案!可是法警们可不是吃素的呀,他们就像一群敏锐的猎人,悄悄地布下天罗地网。
最后那大盗被抓的时候,脸上那惊愕的表情,真是让人拍手称快!这不就像那句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吗?法治就是这么厉害,谁也逃不掉它的手掌心!观点:法律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违法犯罪的人。
4. 《正义不会缺席》曾经有个冤案,受害者家属那叫一个痛苦啊,天天盼着正义的到来。
这过程就如同在黑暗中等待黎明。
但法治的力量终究显现,真相被一点点揭开,罪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不是让人激动不已吗?这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正义虽然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吗?观点:法治确保正义总会到来。
5. 《法律的温度》有个老人因为不懂法犯了小错,法官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耐心地给他讲解法律。
这就好像冬日里的暖阳,给人温暖。
大家也纷纷出手相助,最后老人不仅懂得了法律,还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这不是很美好的一幕吗?法治也不完全是冷冰冰的呀,它也有温度,不是吗?观点:法治既有威严又有温度。
法治小故事四则

法治小故事四则第一篇:法治小故事四则法治小故事四则1、鼠狱张汤在西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审判许多重大案件,用法严酷。
他小时候即已显露出作法官的潜质。
一次他父亲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将肉偷走。
他父亲回来,很生气,动手打了他。
张汤遂挖掘鼠洞,将老鼠捉拿归案,老鼠偷的肉还没有享用完,“鼠”赃俱获。
张汤按正式审判程序,审讯老鼠,记录供词,写成文书,最后定罪判决,处老鼠以磔刑。
其父回家看到他写的供辞文书如同出自一个老练的狱吏之手,大为惊讶。
以后遂让张汤书写判案文书。
2、三尺法杜周是西汉时有名的酷吏,为人持重少言、内心阴刻。
皆任廷尉、御史大夫。
汉武帝对他颇为欣赏。
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狱,专以皇帝旨意为准。
皇帝所讨厌的人构讼,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开释的人,他就网开一面,找借口释放。
有人就此责问他:“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所谓三尺法指的是写在三尺长竹筒上的法律条文。
对这样的责问,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词地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应该说,杜周道的是实情,说出了封建社会里十分普遍的执法心态和现象。
杜周能坦率承认这一点,还有几分可爱之处。
3、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4、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法治小故事简短

法治小故事简短摘要:1.引言:介绍法治小故事的背景和意义2.法治小故事一:讲述故事情节和法治教育意义3.法治小故事二:讲述故事情节和法治教育意义4.法治小故事三:讲述故事情节和法治教育意义5.结尾:总结全文,强调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正文:【引言】在我国,法治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法律、尊重法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助一些简短的法治小故事来进行宣传和教育。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讲述三个充满教育意义的法治小故事吧。
【法治故事一】从前,有一个小镇,镇上的居民们和睦相处,生活美满。
但有段时间,小镇上突然出现了一伙盗贼,他们作案手法高超,让警方一时无法破案。
镇上的居民们感到十分恐慌,纷纷加强防范措施。
警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盗贼在作案后总会留下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一个成语。
警方意识到,这个小纸条可能是盗贼留下的暗示。
于是,他们开始深入研究这些成语,希望能找到盗贼的蛛丝马迹。
经过一番努力,警方终于将这伙盗贼一网打尽。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法治社会中,犯罪行为终究难逃法网。
我们要遵守法律,不要做违法的事情。
【法治故事二】在一个繁华的城市里,有一位名叫小张的年轻人。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但家境贫寒。
有一天,小张结识了一个富有的商人,商人答应资助他完成学业。
然而,商人有个条件:小张必须替他办理一些事务,而这些事务涉及到非法行为。
小张陷入了纠结,他知道违法的事情不能做,但又舍不得放弃学业和商人的资助。
在思考良久之后,小张决定拒绝商人的条件,宁愿自己努力拼搏。
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律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诱惑,我们要坚定立场,坚决抵制违法行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法治故事三】在一个偏远的山区,有一位名叫老李的农民。
他的土地被邻居老王非法侵占,但当地政府部门多次调解无果。
于是,老李决定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维权。
在律师的帮助下,老李起诉了老王。
有关法律的50个小故事

关于法律的50个小故事法律小故事1.法律与良心在柏林墙推倒的前两年,东德一个名叫亨里奇的守墙卫兵,开枪射杀了攀爬柏林墙希图逃向西德的青年克利斯。
在墙倒后对他的审判中,他的律师辩称,他仅仅是施行命令的人,基本没有挑选的权利,罪不在己。
而法官则指出:“作为警察,不施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然而打不准是无罪的。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自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心。
当法律和良心抵触之时,良心是最高的行动原则,而不是法律。
尊崇性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绳。
”短评: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在那个万不得已的局势下,打,但应当故意打不准——不把人家打死,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也是最高境界的良心。
任何人都不能以“听从命令”为借口,去跨越道德伦理的底线。
这就是“一厘米主权”的道德义务,否则就必需承担罪责。
2.法律服务收费一个配镜师教一个新上岗的雇员关于如何向顾客要价。
当你给顾客配眼镜时,如果他问多少钱,你就说“75美元”如他的眼睛没有颤动,你就说:“这是镜架的价格。
镜片50美元。
”如果他的眼睛还是没有颤动,你就补上:“每片”。
短评:律师收费是否可以类推呢……3.法律与成本一位校友在德国留学期间,在一家图书馆,钱包被扒手窃走,包里有20欧元。
他不准备报警,可是图书馆的保安却报了警,不到5分钟,一位女警察赶到现场,问了情况,便请他做笔录,女警察说:“图书馆的自动安全系统已经录下了小偷的尊容,警察局今天就可以将小偷的照片张贴到全区各个警察局。
如果乃找不到小偷,我们会把录像带送电视台反复播放,直到破案为止。
”“我看算了,只有20欧元,不必兴师动众。
即使抓到了小偷,所花费的代价也太大了。
”他对女警察说。
“不!我们是警察,不是商人,只有商人才讲值不值,而法律的尊严不能用金钱衡量。
小偷触犯了法律,就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
”女警察严厉地说。
结果,当电视台播出小偷偷钱录像的第二天,小偷就落网了。
古今中外法治有关的小故事简短50字

古今中外法治有关的小故事简短50字故事1:古代中国的刑法在古代中国,曾经有一个富有的商人,他非常吝啬,从不肯帮助任何人。
有一天,一个穷人来找他借钱治病,但是商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请求。
后来,这个穷人病重去世了,他的儿子非常愤怒,决心找商人报仇。
于是,他向法官告发商人不仁不义。
法官听完双方的陈述后,做出了公正的判断:商人因为没有违法犯罪,只是多次拒绝施舍,并没有犯罪行为。
穷人的儿子不能因为个人恩怨而随意对他报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不要因为个人情感而违反法律。
故事2:现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
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和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等人,推动了美国的民权运动,为黑人争取平等权益。
他们通过和平抗议、示威,以及通过法律途径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最终,他们的努力取得了成功,美国政府颁布了《民权法案》,结束了种族歧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是保护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通过法律途径来争取权益是公民的权利。
故事3:古代中国的刑案侦破在古代中国,有一个村庄发生了一起命案,村民们都非常害怕,并且怀疑是村里的一个人犯了罪。
于是,他们向地方官员报案。
地方官员派人进行调查,并邀请村里的所有人参加一个庭审。
在庭审中,地方官员听取了所有村民的证词,并根据证据进行判断。
最终,凶手被查实,他被判处死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需要有公正的判决,只有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故事4:现代德国的战犯审判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对纳粹德国的战犯进行了审判。
在纽伦堡审判中,盟军法庭对纳粹领导人进行了公正的判决。
这些战犯被指控犯下了种族灭绝罪、战争罪等暴行。
法庭通过搜集相关证据,听取受害者和目击者的证词,并根据证据做出了判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可以追究战争罪以及违反人道主义原则的行为,为民众带来正义和公平。
关于法治的小事例

关于法治的小事例
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而生活中的小事例则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法治的理念和精神。
以下是关于法治的小事例:
1、某天,小明在路上捡到了一只钱包,里面有不少现金和银行卡。
小明没有私自拿走钱包,而是选择报警,将钱包交给了警察。
最终,警察找到了失主,并让小明前往派出所作证。
小明虽然有些迟疑,但还是去了派出所,协助警方完成了调查。
2、小红家附近有一个广场,经常有人在那里卖东西。
一天,小红发现有人在那里卖盗版书籍,便立即向相关部门举报了此事。
经过调查,相关部门确认了卖家的盗版行为,并对其进行了处罚。
小红因此也获得了相应的奖励。
3、一日,小李在超市购物时,发现收银员多收了自己的钱。
小李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立即向收银员指出错误,要求收银员更正。
收银员在核实后,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并向小李道歉。
小李则表示理解,并要求收银员下次注意。
这些小事例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体现出了法治的精神和价值。
它们提醒我们,作为公民,应该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也应该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我身边的法治故事

我身边的法治故事《法治在身边》作为一名普通的职场白领,我周围发生了许多关于法治的故事。
这些故事或让人感动,或让人思索,都展现了法治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下面就让我向大家分享一下这些精彩的法治故事。
故事一:公交车上的遵纪守法有一天,我乘坐公交车上班,车上挤满了匆匆忙忙的上班族。
突然,有人跳过了车门口,准备逃票上车。
不过,他的行为被一位年长的乘客制止了,后者指出了他的不文明行为,告诉他始终要遵守法律和社会规则。
此时,司机也加入了制止,并且威胁说要报警。
这位年轻人只好悻悻下车,而车上的乘客也纷纷对这位年长乘客和司机表示感谢。
这件小事让我深刻感受到,只有遵纪守法,才能保证公共秩序的稳定。
故事二:法庭上的正义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家人曾经遭受到一位不法分子的针对。
充满怒火的他,毅然选择了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家人的权益。
经过一番周折,案件最终进入了法庭。
在庭审的当天,我们都到了法院做证人。
法官经过严谨的审理,最终作出了公正的判决,维护了我朋友家人的权益。
他的坚持终于换来了正义的裁决,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法律的公正是我们维护权益的有力武器。
故事三:邻里之间的法治教育我家住在一个小区,小区内住着各种各样的人。
有一段时间,小区内发生了一起邻里纠纷,争执不下。
社区工作人员积极介入,通过耐心的调解,最终促成了邻里和解。
社区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法治教育活动,让居民们更加了解法律,懂得如何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矛盾。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法治不仅是指正义的维护,还包括了对法律的认知和教育。
故事四:网上购物的维权我平时很喜欢网购,不过,有一次我遇到了一起退货纠纷。
我购买的商品与描述不符,商家却以各种理由拒绝处理。
作为一个消费者,我深知自己的权益,因此果断选择了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利用网络平台上的维权渠道,我最终成功地取得了退货赔偿。
这个过程虽然有些曲折,但最终依然为我赢来了正义的果实。
这个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法治不仅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更需要我们自己去维护和捍卫。
法治经典小故事

法治经典小故事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和秩序的基石。
而经典的小故事则常常能够生动地展示法治的原则和精神。
以下将介绍几个经典的小故事,它们虽然只是短小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法治思想。
故事一:公正的裁判从前有个小村庄,村子里有一位光明磊落的老者,他是村里大家公认的公正裁判。
有一次,两个邻居为了一块争执不休。
他们争吵的内容是关于这块地属于谁的问题。
两人无论争辩多久,都无法找到解决的办法。
于是,他们决定向老者求助。
老者耐心听取了两人的陈述,并仔细考察了这块争议的土地。
最后,他把两名邻居带到地里,让他们各站在争议的土地上,然后自己去远处看。
过了一会儿,老者回来后,对两个邻居说:“我已经判断出这块地应该归属于谁了。
”一听到这里,两人举起他们的手同时说:“这是我们最想知道的答案,请问是谁的地?”老者微笑着说:“这块地不属于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
它属于我们大家,是整个村子的共有财产。
因此,你们要好好共同保护和利用它。
”这个故事反映了法治的核心原则——公正与公平。
在法治社会中,裁判员要始终保持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以确保公正的结果。
故事二:心灵盛宴在某个小镇上,有一个年轻人从小酷爱读书,对文化艺术非常感兴趣。
不久前,这个小镇开设了一家新的图书馆,而且每周都会有一些演讲、音乐会和展览。
于是,这个年轻人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每个周末都会去参加活动。
一天,他听说图书馆会举办一个特别的音乐会,邀请了一位著名钢琴家来演奏。
那天下午,音乐会刚开始,音乐馆门外突然传来嘈杂的噪音。
年轻人想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朝着门外走去。
他看到一群青少年在外面放鞭炮、喧闹。
他们并不像是有意捣乱,只是好奇心使然,想看看音乐会的气氛。
年轻人走上前去,对这些青少年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喧闹会影响到音乐会的进行。
尊重的态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让我们一起進入音乐馆,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光吧。
”鼓励了这群青少年后,年轻人带着他们一起进入音乐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个法治小故事几个法治小故事一、敬畏法律什么是法治国家?有两件事情和两个人给了我答案。
前些日子,公司接待了一位美国的客户。
这位叫尼尔森的美国商人一直生活在美国。
谈判结束后,公司宴请尼尔森,了解到尼尔森喜欢吃鱼,我们就点了一道清炖虹鳟鱼。
这道菜上来以后,尼尔森眼睛一亮,连说“谢谢”。
看得出,他真的很喜欢这道菜。
尼尔森在我们的谦让之下,夹了一块鱼肉。
然而,肉还没有送到嘴里,就被他放回了盘子里。
他很失望地对我们说:“很抱歉,我不能吃这条鱼了。
”我们十分惊诧,很担心是卫生方面出了问题,引起了他的警觉。
尼尔森却解释说:“根据我们美国的法律规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吃有籽的母鱼。
你们看,这条鱼有籽啊,我不能吃。
”公司的老总忙说:“没关系,这是在中国,中国没有这样的法律,你可以尽情品尝。
”尼尔森却说:“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美国人,我要遵守我们的法律。
”尼尔森自始至终没有吃一口鱼肉。
他的行为让在座的每一位都肃然起敬。
一名普普通通的美国商人,在异国他乡都能够不受主人热情的影响,如此遵守法律、敬畏法律,这就是一个法治国家在自己公民身上打下的烙印。
圣安东尼奥市的市长卡斯特罗有个不良的嗜好,就是抽烟。
当时,中方的接待人员正在前台办理住宿手续,卡斯特罗的烟瘾上来了,坐卧不安。
他的助手说:“再忍耐一会,等到自己房间里就可以抽烟了。
”我看了看酒店的大堂,没有发现禁止抽烟的提示牌,就说:“在这里可以抽,这里没有禁止吸烟的规定。
”卡斯特罗说:“这是酒店大厅,公共场合是不能抽烟的,这是法律规定的。
”我说:“建议你去洗手间抽。
”卡斯特罗摇摇头说:“洗手间也不是自家的,再等会吧。
”我没有再解释。
之前尼尔森的行为已经告诉了我,即使在中国,卡斯特罗也会遵守美国的法律。
之后,我通过卡斯特罗的助手了解到,美国许多州都将公共场合禁止抽烟纳入到法律条文中,对违法者最高可判处十五天监禁。
普通商人尼尔森敬畏法律不吃有籽的母鱼,而身为市长的卡斯特罗也因为法律规定而不在公共场合抽烟。
哪怕他们身在中国,依然遵守本国的法律。
这说明,他们守法不是因为在意违法所要付出的代价,而是因为他们自觉地对法律存有敬畏之心。
美国有许许多多奇怪的法律,洛杉矶的一条法律禁止市民在街灯下捕捉飞蛾;加州中部的帕洛阿尔托市有一条法律,禁止在墙壁和其他任何垂直表面溜冰……这些不可思议的法律条文即使有人违反了,当事人也不会付出多大代价,甚至没有相应惩罚,但却很少有人去碰触。
像尼尔森和卡斯特罗一样,在一个法治社会里,法治意识已经深入到公民的灵魂里,每个人都对法律存在着极强的敬畏之心。
在法治社会,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都要服从法律,居于法律之下,而不是法律之上。
如果有某种势力凌驾于法律之上,那么,人们就不会对法律有敬畏之感,法治也就会遭到破坏。
苏格拉底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从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到普通民众,只有敬畏法律,信仰法律,一切以法律为准绳,社会才会是一个法治社会。
二、遵守规则1:《列宁守纪的故事》“按次序理发”有一次列宁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
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
列宁进去后,大家连忙让座,并且请列宁先理,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
不过这样做是要不得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
”他说完后,就随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后一个位置上。
2:《我也要遵守制度》那还是在延安的时候,毛主席去医院看望关向应政委。
两人愉快的在病房里交谈起来。
护士进来说:“同志,医生吩咐,病人要安静,不能会客。
”毛主席谦和的说:“对不起,小同志。
”随即辞别关向应离开了病房。
3:《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一次,周恩来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
工作人员给北戴河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
接电话的小黄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
”周恩来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
小黄一见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总理和蔼的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4:《这个战士应该表扬的》有一次,刘少奇同志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阵地,想进去看看。
站岗的战士不让进。
随行人员上前对战士说:“少奇同志想去看看阵地。
”战士认真地说:“上级有规定,要有上级指示才能看。
”随行人员很生气,少奇同志却没有生气。
反而笑着说:“回去吧!”说着就往回走。
一边走一边告诉随行人员:“回去告诉那个战士的领导,不要批评他,他做得很对。
”后来部队领导知道了,要批评那个战士,少奇同志再次让工作人员转告部队领导:“这个战士认真执行规定制度,不但不应批评,还应该表扬.”三、程序正义著名法学家边沁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人分一块饼。
只能用刀来切,没有任何的尺子、天平什么的测量工具来保证一刀下去,饼能公平得被分成平等的两份。
也就是说,两人都有可能在这次利益的分配中吃亏或者占到便宜,这次分割,将注定是难以达到实质公平的。
那么,怎样做才能让两人心服口服呢?边沁给了一个答案:一人切,另一人先拿。
几年前震惊全美的辛普森杀妻案就是这么审结的。
日裔法官在“全美国都知道辛普森就是杀人犯”的情况下宣布汤普森无罪,并当庭释放。
这位法官在宣判完以后自己一个人躲在办公室里哭了起来——他也知道辛普森就是杀人犯,连辛普森自己都曾供认不讳的啊!但是,他——和那些自始至终都呼吁法院判处辛普森死刑的人,都接受了这个结果。
那是一种真正的接受,怀着对法律的虔诚和尊敬的接受——因为这个判决是一个法律程序的结果。
法理曰:法的正义包含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
但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我们要如何作出取舍?康德曾就此有过精彩的阐述,他说:“一次不准确的判决污染的只是水流,而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污染的却是水源。
”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无论那一个,都不比另外一个距离真正的正义更近。
但是,程序正义,却离法律的正义更近。
四、权利义务众所周知,禁改放条例颁布后,使众多在城市内忙碌工作的人们在过节时有了更多的年味与乐趣。
“燃放烟花是您的权利,依法燃放是您的义务”,在邻居之间,大家一起在小区内放烟花,其乐融融;同学家离的近的也可以一起放烟花增进友情……国家给了我们在城市内放烟花的权利,我们也就要遵照国家的规定燃放。
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有益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行为。
对法律所提倡的,我们要积极去做,这是忠实履行义务的重要体现。
我们应尽的义务有很多,例如:①过马路应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不横穿马路;②从不在文物上乱刻乱画,爱护公共财产;③不随地乱仍瓜皮纸屑;④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为父母分忧;⑤有借有还不拖欠;⑥对自己获得的报酬要主动缴税。
以上的事我相信对大家来说都是小事,可越是小事我们就越应该注意。
五、依法维权让“法”为我做主市民讲述自己依法维权的故事“不学法,不懂法,不知法律力量大。
不依法,不用法,本身权益难得驾。
”这是锦州市万年社区的一位居民姜女士的深刻感悟,并向记者讲述了她亲身经历的一次消费维权经历。
姜女士在石桥子街道万年社区的法制宣传教育中,深受教育和启发,在日常生活里特别关注法制节目和民生节目,比如:中央一套《今日说法》、《看见》、《王刚讲故事》、《生活早参考》、辽宁的《新北方》等节目。
这些节目办得好,来自民间,贴近老百姓,让老百姓长知识、长见识,长学问,知法,懂法,少吃亏、少上当。
姜女士从中得了不少的实惠。
前几天看了一期维权栏目“香油的秘密”,姜女士的心里深受震撼:“香油还有假的!”“真是防不胜防啊!”节目里食品检测专家教大家如何鉴别真假香油,而且鼓励普通的老百姓一旦买到假香油该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去维权。
恰巧,姜女士第二天就在早市买了一瓶香油,花了5元钱。
自从看了“香油的秘密”节目之后,姜女士生发了好奇的心,回家后,姜女士按照电视里教的方法去鉴别真假香油,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结果“山寨香油”、“奸商”“真蒙人”这些词在姜女士头脑里冒了出来。
之前,姜女士经常买早市那家的香油,从来都没有怀疑过有问题。
姜女士又怕自己冤枉了人家,就又去市场另一商家处买了一瓶现磨的小磨香油,经过多番比对,确定先买的那瓶香油真的有问题。
姜女士决定以后再也不买那家的香油了。
随后又有了把香油退掉的想法,可也有点畏缩情绪,因为商家会有各种借口不给退,心想要是因为这5元钱的小事去跟人家“磨牙”觉得有些不值。
但姜女士看着“山寨香油”实在是不能吃,想:“钱虽少但我的钱也不是白来的啊!”“去试一试?”“能退就最好了。
”姜女士还是决定试着退掉,结果商家不但不给退,而且态度蛮横嚣张。
这叫姜女士下定决心要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权。
在维权节目中,食品检测专家曾提醒老百姓:国家于2009年6月1日颁布了《食品安全法》。
当老百姓买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变质的、过期的、参假的食品时,不仅可以要求厂家或商家退回损失,还可以有求他们“以一赔十”。
这条法律就是老百姓的“尚方宝剑”,用不用就看老百姓自己了。
随后姜女士找到市场的工商管理人员,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明了电视维权节目中,专家如何教大家鉴别真假香油和《食品安全法》第96条的相关规定。
工商管理人员被姜女士的有理有据的话深深折服。
随后经工商管理人员检查认定,该商家所售香油确实有问题。
在姜女士带领下工商管理人员找到了卖香油的商家,见有工商执法人员出现,商家面露惧色,并按照姜女士的要求退货还钱。
一瓶香油是小事,可通过这件事情让姜女士深刻知道:每个人都需要知法、懂法。
知法懂法太重要了!只有知法懂法才会用法,通过法律手段使自己“不吃哑巴亏”,彰显法律的公正和力量。
同时,使制假卖假的行为得到收敛和遏制,使市场上的伪劣假冒的商品越来越少。
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更和谐、更美好!。